A. 在柯林頓在位期間做了什麼經濟政策。在此期間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1)柯林頓政府所謂的"第三條道路"主要是指什麼政策 其宗旨是什麼
宏觀調控,微觀自主
既反對專完全的自由放任屬,有反對過度的干預
(2)柯林頓時,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這一特點的出現說明了什麼
經濟增長伴隨著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
美國經濟進入新經濟時代
B. 柯林頓上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緊縮政府開支,大舉減少財政赤字,促進經濟發展,使美國經濟欣欣向榮,版GDP保持相對高的增長,當時美國財權政結余是約3萬億美元。經過布希,奧巴馬兩任總統,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財政支出大幅度上升。加上金融危機影響,美國現在已經負債14萬億美元。從結餘3萬億到負債14萬億,從中可以對比看出克林度的財政政策還是相當成功的。
C. 柯林頓的經濟顧問們採用什麼樣的政策配合實現了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經濟目標
評柯林頓政府國內外經濟政策
陳寶森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從里根經濟學到柯林頓經濟學是美國總統經濟學的一大變革。在今年的總統經濟報告中柯林頓說:「美國是靠變革而繁榮的……但是我們這個國家在太長的時間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12年來,利益逐層滲透的經濟理論在堆積如山的聯邦債務上造成一種虛假繁榮。全國放任自流的結果使如此眾多的美國家庭,甚至連雙親工作的家庭都不再為他們的孩子作提高生活的美國夢了」。這是柯林頓對里根經濟學的批判,也是他矢志變革「放任自流」為「行動主義」的主要依據。轉眼兩年快過去了,柯林頓實行變革的國內外經濟政策進展如何,成績怎樣呢?這是人們頗感興趣的問題。下面試作一點粗淺剖析。
初見成效的財政政策
為解決困擾美國經濟的大赤字問題,柯林頓把削減聯邦赤字擺在優先地位。為此,他決心在布希1990年與國會達成削減赤字5000億美元的基礎上再削減赤字4930億美元。其中在未來五年中總共壓縮支出2470億美元,增加稅收2460億美元。增稅本來是逆水行舟,但柯林頓提出合理負擔政策把90%的增稅壓在收入最高的6.5%的納稅人的肩上。所得稅率的提高更只限於1.2%的高收入者。這樣他就取得了大多數納稅人的支持,贏得了策略上的勝利。盡管如此,這項預演算法案的通過仍然是艱難的,特別是在參議院,如果沒有戈爾的最後一票幾乎變成了僵局。為了表示削減赤字的決心和誠意,1994年預演算法案把1994-1998財年的支出凍結在5480億美元的水平上(按現價未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即比1993年的名義支出還要低25億美元。這個名義支出是按年通貨膨脹率2.8%估算出來的,如果通貨膨脹率低於預計,還要對支出作進一步削減。此項預算緊縮包括白宮以身示範的減少聯邦工作人員10萬人以及推遲對聯邦雇員工資的生活指數調整。在權利項目方面醫療照顧到1998年將削減180億美元。經過這樣的努力預計到1998年財政支出將由削減前的18255億美元減少到17382億美元,財政收入將由14922億美元上升到15508億美元。財政赤字將相應地由3332億美元降到1874億美元,減少1458億美元,佔GDP的比重將由4%降到2.2%左右。柯林頓政府把1993年所採取的財政政策稱之為真實的、可信的赤字削減政策,並認為這是得到華爾街的響應使他們改變了對通貨膨脹的預期,長期利率因而得以下降的原因。以10年期政府債券為例,柯林頓上台前的1992年利率是7.01%,與三個月國庫券利率相比要高出103%;到了1993年前者下降為5.87%,與後者比利差下降到92%。1994年聯儲為了進行宏觀調控,連續提高短期利率,長期利率自然也受到影響。但長期利率上升的速度遠遠慢於短期利率,到1994年7月為止,10年長期政府債券僅比3個月國庫券高66%。長期利率的下降有利於企業投資和消費者購買房產和耐用消費品。柯林頓政府認為在其財政政策中軍費的削減和稅收的增加都對經濟增長有負面效應,但長期利率的下降對經濟的刺激卻產生了抵銷作用。這是美國經濟能在1993-1994年有良好表現的重要原因崐。
著眼未來的投資政策
柯林頓政府與里根、布希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重要區別不在於削減赤字的財政政策而在於面對未來的投資政策。奉行行動主義的柯林頓政府向人們宣告:「把聯邦開支重點從消費轉向投資是本屆政府經濟政策的標志,我們不僅致力於控制政府開支,而且把它導向更有生產性的用途上。」
柯林頓首先強調的是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其目的在於提高美國勞動隊伍的素質,以應付國際上日益激烈的經濟競爭。在1994年聯邦預算中提出一項378億美元的四年「終身學習計劃」。其中包括對弱智兒童的啟蒙計劃;提高美國教師和學生成績的「2000年目標計劃」;教育部和勞工部合作對高中學生進行職業訓練的「由學校向工作過渡」計劃;幫助學生進大學並使學生有機會為社會服務從而獲得職業技巧的國家服務計劃;降低貸款利息幫助更多美國青年上大學的貸款改革計劃以及對失業工人的再培訓計劃。
在這些計劃中饒有新意的是國家服務計劃。首先,這項計劃由國家為參加者提供低於市場價格的工資和每年高達4725美元的教育補助以幫助參加者在接受有價值的職業訓練的同時接受大學或大專教育。這件事由政府花錢是因為僱主不願意支付學習費用,他們擔心一旦雇員辭職,這筆錢就白費了。第二,此項計劃由州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執行,解決了地方政府需要社會服務而又資金無著的困難。第三,國家服務計劃為所有美國人提供了既能獲得工資報酬又能得到多種職業培訓的雙重機會,而過去他們是難以做到兩全的。這項計劃在1994年將有兩萬人參加,以後每年10萬人。
投資計劃的第二方面是基礎設施。柯林頓政府制訂了四年投資480億美元的重建美國計劃。柯林頓認為長期以來美國對公共基礎設施嚴重欠賬。據交通部估計幾乎有20%的高速公路處於極糟或勉強的狀態,有20%的橋梁有結構性缺陷,許多機場過度擁擠,污水處理設施負擔過重。因此必須進行投資以改變現狀。柯林頓政府認為對公共基礎設施進行計劃完善的投資將給國民經濟帶來可觀的效益。在重建美國的計劃中還包括4年80億美元的對提高水質、保護環境、保護自然資源、森林科研、住房和社區開發,以及農村發展的投資。 投資計劃的第三方面是科學技術。在重建美國計劃中技術投資佔了不小的比重。柯林頓政府認為有形資本不是提高生產力的決定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從長期看生產率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主要取決於技術進步。從工業國進步的歷史看,要緊的是工作得更巧妙而不是工作得更辛苦。 但是技術變革和技術進步要靠科學家、工程師在實驗室和工廠車間的新發現。他們為此進行的科學研究在資本和智力上的投資是非常巨大的。在美國大量的科研與開發要靠私人企業去做,但支持性和基礎性的研究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政府的法定職能,因為信息有外溢效應。意思是說一家公司通過科研獲得的技能會很快傳播給別的公司,使別的公司得到便宜而創新者獲得的回報卻很有限。據估計科研與開發的資本收益率要高達50%-100%,而實際上創新的企業所獲得的不足一半。因此,柯林頓政府要求國會延長研究與實驗的課稅減免,同時增加同產業界合作研究的投入。增設幾十個新的製造技術推廣站以加速新技術的發明和推廣,等到技術成熟後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如何使國防科研與開發轉軌是柯林頓政府的一項重要政策考慮。隨著國防費的大量削減,政府應當減少對國防領域的科研支出呢,還是把這項支出轉向民用技術呢?柯林頓認為後者是明智的選擇。因此政府已決定把國防部的科研力量和國家實驗室轉向與產業界合作進行科研與開發。
在全球引起廣泛關注的美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是柯林頓政府技術政策的光環。這項計劃主要是由政府倡議但不是由政府出錢。以商務部長羅恩·布朗為首,有副總統戈爾和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泰森以及一批經濟、技術、法律專家和電訊工業界代表參加的「信息基礎設施特別小組」正在緊鑼密鼓地工作。其計劃是由聯邦政府負責總體設計,由工業界投資並負責建造和運行。當前聯邦政府正致力於修改1934年的《通訊法》,要求在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前提下徹底消除對電視、有線電視、電話和衛星等各種電訊手段所施加的不必要限制,鼓勵工業界的相互合作和競爭。現在特別小組已向國會提交三項法律草案。新法律還有待國會的討論和批准。 柯林頓著眼於未來的投資計劃表現了新政府的新姿態。但它所採取的這些措施都難有立竿見影的功效。因此並不會給總統的支持率增加多少份量。
阻力重重的社會福利政策
改革美國的現行健康保險制度是柯林頓政府社會福利政策的重心。在今年的總統經濟報告中柯林頓說:「今天美國花在保健上的費用與它的經濟規模相比要高於任何先進的工業國。然而我們只為人口的較小一部分保險,我們在重要的總體健康指標方面如平均壽命、嬰兒死亡率等都落後了。超過15%的美國人——接近3900萬人——直到1992年沒有保險,還有數千萬人保險不足或者在失去工作後也將喪失保險。同時,保健費用繼續攀升,給美國家庭增加了醫葯開支和保險費,加劇了各級政府的預算危機。」這是美國目前健康保險狀況的真實寫照。 柯林頓向國會提交的保健改革計劃著眼於解決四方面的問題。第一、還有數千萬美國人沒有享受健康保險;第二、私人保險業對健康狀況欠佳者收費太高;第三、現行健康保險缺乏有效競爭,致使醫院和病家不關心成本;第四、保險支出已成為政府預算難以承擔的重負。為此,柯林頓在他的改革計劃中提出:(1)從1998年1月1日起為所有美國人提供健康保險,使每個美國人都能享受常規門診、住院、急救、預防、處方配葯、康復、家庭保健和護理、化驗和診斷。精神病和各種惡習的治療也將有限度地被納入保健計劃;(2)要求各州為大型消費者群體建立「保健聯盟」,由它們收取保險費並按競爭原則同醫院和保險公司談判保健計劃,同時負責管理費用開支。所有少於5000名雇員的公司都必須通過保健聯盟購買保險;(3)要求僱主至少負擔未婚工人平均健康保險費用的80%,負擔工人家庭平均保險費用的55%。但5000人以下的公司在健康保險方面的開支不得超過工資總額的7.9%。企業雇員少於75人,平均工資在24000美元或以下的企業有資格得到政府補貼;(4)增稅。香煙稅每包從現在的24美分提高到99美分,對不參加「保險聯盟」有5000或更多工人的公司課征1%的工資稅並允許保健聯盟在保險金上追加2.5%的攤派用於行政開支;(5)2000年以後限制健康保險費每年提高的幅度不得超過通貨膨脹率,並為政府的保健開支規定上限。
這項計劃是在1993年10月27日提出的。圍繞著這個計劃民主、共和兩黨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少數黨領袖共和黨議員多爾,眾議院多數黨領袖民主黨議員格普哈特,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民主黨議員米契爾都提出了自己的修正案。格普哈特的方案與柯林頓方案的差別在於把實行全民保健的時間表推遲一年。政府征稅主要是提高香煙稅45%,此外在所有保險金上加征2%的銷售稅;不足百人的企業可以參加政府命名為「醫療照顧第三部分」的保險計劃;不要求組織「保險聯盟」。對私營醫葯業的醫療費用在2000年以前不控制。顯然他的立場比柯林頓的計劃已經後退了一步。但仍堅持了全民保健的原則。即使做了這樣的讓步,據測算要使方案獲得通過還少70票的支持。
8月3日,與格普哈特同一天,米契爾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它比格普哈特的方案更加溫和。它只要求到2000年使95%的美國人享受健康保險;不強制各州建立保健聯盟;資金來源主要靠削減醫療照顧和醫療救濟開支,不再要求僱主負擔80%的保險費;在2002年以後如果達不到把95%的美國人納入全民保險時才要求僱主在某些州幫助工人繳納保險費;雇員在25名以下的企業,由僱主承擔保險費的50%,少於25人的僱主不承擔保險費;在增稅方面最大的一筆是在健康保險金上崐加征1.75%的附加稅和對槍枝彈葯徵收消費稅,此外對享受醫療照顧的富裕老人提高其保險金。這一方案能否通過取決於至今仍持騎牆態度的10名民主黨參議員。
共和黨議員多爾的方案明顯是同柯林頓唱對台戲的。它的方案口頭上以美國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健康保險為目標,實際上是將把很大一部分窮人置於健康保險之外,只對最貧困的沒有享受保險的工人提供補貼,允許但不要求企業和個人組織保險同盟一類的組織;不要求僱主或個人購買保險;有2至50名工人的企業將能購買聯邦雇員健康福利保險。不增加任何稅收;對自營人員支付保險費享受25%課稅扣除的原規定改為提高到100%;對醫療費用不進行價格控制。
如果把上述四個方案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根本分歧就在於要不要全民健康保險;由誰負擔費用以及要不要控制日益增長的健康保險開支。這些問題涉及數千萬至今未享受到健康保險者的利益,企業主的利益以及醫療保健業和保險者的既得利益。柯林頓顯然是要抓住維護前者利益的旗幟,多爾則站在維護後者利益的立場。格普哈特和米契爾方案試圖在保持柯林頓方案基本精神的基礎上作出某些讓步。 米契爾目前表示他有信心能在有限度的改革方案上爭取與溫和派達成協議。但國會休會在即,這種前景已日趨暗淡。有消息說柯林頓已經發出悲觀信號,他將不再把健康保險改革當作今年國會會議的工作重點,同時表示他將否決任何不把全民保健作為內容的議案。看來曾經作為柯林頓改革旗幟而大事宣傳的保健制度至少今年在各方面的阻力下已經擱淺。結果如何要到明年再見分曉。
咄咄逼人的貿易政策
柯林頓的對外貿易政策既有繼承性又有新特點。繼承的是里根、布希政府的兩大變革:一是由自由貿易轉向公平貿易,用公平貿易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二是由多邊主義轉向雙邊主義,以雙邊促多邊。柯林頓政府外貿政策的新特點:一是強調提高本國的競爭力,把擴大出口視為提高工人工資,振興美國經濟的必由之路。二是把「行動主義」國際化,為打開國際市場不惜用「制裁」的大棒咄咄逼人。
在貿易領域柯林頓視為自己的業績引以自豪的有兩件事:一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二是曠時日久的烏拉圭回合談判在最後一刻終於完成。
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的簽署既是雙邊談判的成功,也加強了柯林頓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以及烏拉圭回合談判的地位。所以當這一協定在國會獲得通過時柯林頓是得意非凡的。 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意義不能只看美、加、墨三國地緣經濟的優勢互補,更重要的還在於它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部分,是美國在經濟大三角的爭奪戰中為對抗日、歐而為自己建立的堅強橋頭堡。這一步邁出之後,下一步就是建立自北向南包括整個西半球的「美洲經濟圈」和「太平洋共同體」。這個總體戰略意圖的實現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美國在此過程始終掌握主動,緊緊抓住領導權,它就能保證自己在奪取美亞市場的斗爭中對日、歐獲得優勢地位。
柯林頓對北美自由貿易區所起的作用在於排除多數民主黨人、工會和環境保護主義者的干擾促成了協議的簽定,這是通過簽署三項附屬協議而達成的。
在勞工保護方面,簽署了「北美勞工合作協定」,該協定要求禁止使用童工,規定保健和安全標准以及最低工資。此外墨西哥政府還保證把最低工資的提高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掛起鉤來。在勞工問題上美國還保留了使用1974年美國貿易法301條款的權利。
在環境保護方面,成立了「北美環境保護委員會」以及辦事機構。制訂了一個十年「邊境環境計劃」,全面解決空氣、土壤和水源質量以及有害垃圾的處理問題。建立了兩個機構為美加邊境興辦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提供資金。
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經過這番曲折終於在1993年11月17日簽訂。它給美國帶來的近期利益是可以擴大出口。據統計,1991年美國共出口商品4220億美元,創造了72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出口為1180億美元,創造了210萬個就業機會。到1995年由於美國的資本貨物對墨西哥出口增長,可增加17.5萬個就業機會。屆時美國將有100萬人在美國對墨西哥的出口行業中就業。在增加就業的同時,工資水平也將有所提高。據統計現在美國出口行業的人均工資比其他行業平均高17%。 烏拉圭回合談判的成功也被柯林頓看作是自己的成就,因為美國的談判策略具有舉足輕重的份量。這一談判之所以曠時日久,既反映了美國與日、歐之間的矛盾,也反映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利害沖突。達成協議固然對世界各國都有好處,但美國顯然是最大的得主。
對美國最利害相關的除關稅減免以外,第一是把農產品貿易在6年內逐步納入關貿總協定原則的管轄下。歐洲國家承諾把非關稅壁壘的配額轉化為關稅並降低36%,同時把農產品價格補貼減少20%。這一成果雖然還達不到美國提出的在10年內完全取消農業補貼的要求,總算前進了一大步;第二是服務性貿易的基本原則首次納入新的服務貿易協定之中;第三是知識產權問題也被首次納入關貿總協定之中,各國一致承諾保護與貿易有關的專利、商標和版權,懲治假冒;第四是在協定中列入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要求逐步取消對外國投資的限制。這四個問題涉及美國對外經貿活動的重大利益。但在歷次關貿總協定談判中都未涉及。美國在美加自由貿易區談判和美加墨自由貿易區談判中對這幾個問題都極為強調並取得重大進展。所謂以雙邊促多邊就是要用這些談判成果加強美國在關貿總協定談判中的地位,這一目的在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終成果中得到了體現。不過在美國人看來這還只是開端,還沒有完全達到美國的願望。
對於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美國開始是反對的,最終作了讓步。美國擔心的是在該組織生效後美國在貿易摩擦中將必須遵守該組織的仲裁而不能再靠美國國內法揮舞301條款的大棒。美國副貿易代表在國會作證時聲稱新的世界貿易組織生效後美國仍然能夠對所謂「不公平貿易國家」採取單方面行動。他說「新的貿易體制不會削弱美國貿易法的有效實行,特別是301條款和反傾銷法的執行」。充分顯現出強權政治的面孔。
盡管美國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收獲很大,但並沒有能完全滿足國內各個利益集團的胃口。例如影片、音像產品一類的服務業就在一些國家的堅決抵制下未能列入關貿總協定的規則之中。又如,金融行業、電信業也被排除在協議之外。航運則是由於美國航運業自己的保護主義而未被列入協定的范圍。在紡織品方面《多種纖維協定》的配額制度將在2005年以前分三步取消,這對發展中國家是有利的,但是在降低高關稅方面美國並沒有走向發展中國家所希望達到的地步。
美國在法國的支持下曾要求在協定中列入「社會條款」,內容是把勞工利益同國際貿易標准聯系起來。東盟國家一眼識破西方是想利用社會條款迫使發展中國家要麼把它們的勞動力成本提高到商定的最低水平,要麼因生產成本大大低於西方而被徵收懲罰性特別關稅的圖謀,進行了聯合抵制。最後達成協議把這個問題轉給未來的世界貿易組織去討論,從而打破了僵局。
頗有爭議的金融政策
上面談到的四大政策是柯林頓總統在1994年總統經濟報告中作為柯林頓政府總體經濟戰略提出的。金融政策不在其中,這是因為在美國的經濟體制下聯邦儲備系統是由國會領導的。然而實際上總統對金融政策仍然有很大影響。在柯林頓執政的兩年,金融政策經歷了由降低利率刺激經濟復甦到提高利率防止通貨膨脹的轉折。繼1992年2月4日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作出決定把聯邦基金利率從3%提高到3.25%之後,接著於3月22日進一步提高到3.5%。4月1崐8日再提高到3.75%。5月17日邁出更大步伐把聯邦基金利率提高到4.5%,貼現率則從3%提高到3.5%。連續四次提高利率對美國經濟的沖擊很大,引起了激烈爭論。
聯儲這一決策主要是以所謂「自然失業率」為依據的。早年通過的《聯邦儲備法》中把「促進最大限度就業」定為聯儲的政策目標之一,1978年通過的漢弗萊-霍金斯法又把最大限度就業規定為失業率不超過4%。但是貨幣學派認為存在一種貨幣政策對之不起作用的自然失業率。在他們看來,由於近年來經濟條件的變化,自然失業率應當是6%-6.5%而不是4%。如果決策者對自然失業率置於不顧,硬要實現4%的目標,必然會把經濟推進到超過其潛在能力的水平之上,結果只能引起通貨膨脹,最終導致經濟增長的放慢和失業率的劇增。他們認為今年2月美國失業率已由1992年的7.4%下降到6.5%,5月更降到6.0%。加上設備利用率和經濟增長率也都接近了警戒線,因此抽緊銀根是必要的。聯儲稱這種緊縮政策為中性貨幣政策,即既不刺激也不阻礙經濟增長的政策。
聯儲第四次提高利率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爭論。美國商會責怪華爾街的金融界不應當為自己的利益而犧牲大馬路的工商界。勞聯-產聯也發表聲朋說在美國仍然有840萬失業人口和660萬人打零工的時候聯儲卻在提高利率給經濟潑冷水,其結果只能使失業者找不到工作。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在5月27日舉行了聽證會,要求格林斯潘對提高利率的理由作出解釋。爭論的焦點就在於美國經濟剛才好轉而又沒有任何通貨膨脹的跡象,聯儲為什麼要對經濟剎車。議員們在聽證會上則要求格林斯潘對今後不再提高利率作出保證。
這次提高利率一個月以後,由於對日貿易逆差擴大,外匯市場美元對日元的比價在6月21日跌破了1∶100的大關。這就把聯儲置於提高利率以挽救美元頹勢和維持利率以防經濟滑坡的兩難選擇之間。在經過兩個月的觀察和思考之後聯儲消除了對後者的顧慮,在8月16日作出把聯邦基金利率提高到了4.75%,貼現率提高到4%的決定。聯儲官員聲稱這個利率水平是與美國潛在的經濟增長能力相適應的。
柯林頓政府對聯儲連續提高短期利率致使長期利率猛增的情況開始是不滿的,但在經過研究之後認為聯儲的做法可以把美國經濟保持在2.5%-3%的持續溫和增長的水平上,有利於柯林頓在1996年的競選,因而對聯儲的決策給予了支持。
但是這種暫時的一致並不能完全消除雙方在金融政策上的分歧。這種分歧的第一個跡象是在1993年的總統經濟報告中經濟顧問們否認自然失業率自70年代初期以來有什麼大的變化,強調目前的失業率遠遠超過了自然失業率。同時宣稱用通貨膨脹的加速來說明刺激經濟的措施超過了自然失業率是不科學的,因為影響通貨膨脹的加速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另一個跡象是新任聯儲副主席具有凱恩斯觀點的布林德同格林斯潘在聯儲召開的年會上對聯儲政策目標的不同提法。布林德主張西方中央銀行在確定利率水平時既要考慮到通貨膨脹,又要考慮就業問題。而格林斯潘則主張修改《聯邦儲備法》,把控制通貨膨脹作為利率政策的唯一目標。
柯林頓內外經濟政策的內在矛盾
對執行已近兩年的柯林頓國內外經濟政策應當給以什麼樣的客觀評價呢?第一、柯林頓採取「行動主義」的政府幹預方針對美國經濟的振興有積極意義。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今天單靠市場調節這只看不見的手已不能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均衡發展。新保守主義執政12年實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結果是由大赤字所造成的國民經濟崐結構性失衡,它的惡果已在美國第九次經濟衰退中暴露無遺。柯林頓反其道而行之是時代的要求。第二、柯林頓振興美國經濟的戰略以消除結構性失衡,增加積累,擴大投資;改善生活;加強國際競爭能力為目標,對美國經濟是能起積極作用的。就政策本身說是美國當前的較好選擇。第三、美國經濟目前正處於高漲時期,但這同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有關,不能完全歸功於柯林頓的政策,但政策顯然也在起一定作用。
客觀的評價如是說,那麼為什麼美國老百姓對柯林頓的支持率只有40%,而不支持他的反而佔55%呢?(8月20日美國《時代周刊》和CNN電視台公布的聯合民意調查結果)這個問題看來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政治和外交方面柯林頓所受的挫折是比較多的。其中有決策失誤也有兩黨斗爭的復雜因素。其次在經濟方面應當說也是有許多內在矛盾的。
第一,雄心壯志有餘而國力不足的矛盾
歷屆美國總統為了爭得選票總是許願多而兌現少,這是通病,柯林頓也跳不出這個窠臼。「行動主義」是要以國力為後盾的,遺憾的是柯林頓繼承的是里根和布希政府留下來的大赤字爛攤子,因而使他的行動不能不受到許多約束。在這一點上他的處境同肯尼迪和約翰遜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柯林頓的健康保險改革之所以阻力重重,聯邦政府財力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多極化的現實與強權政治言行的矛盾
冷戰後的全球格局已呈多極化趨勢,美國盡管仍然是超級經濟大國,但實力對比今不如昔,已經很難我行我素。但是觀念落後於現實,柯林頓政府在對外經濟政策上仍動不動就要揮舞301大棒。然而現實是無情的,美國與其貿易夥伴已經不再是美國單方面施捨或援助的關系,而是相互依賴、互有所求的關系。實行單方面制裁只能兩敗俱傷,美國並得不到好處。這是柯林頓政府在國際談判中常常碰壁,因而威信受損的原因之一。
第三,多樣化的現實與意識形態褊狹症的矛盾
柯林頓政府在國際經濟合作中強調促進民主與人權。要以美國式的民主和美國的人權定義一統天下,這是和世界多樣化的意識形態相矛盾的。多樣化的意識形態來源於多樣化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制度,它們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和平競爭,這本來是好事,而美國則動輒指責這個國家是極權政治,那個國家是權威主義,還為所謂的「持不同政見者」張目。這就超出了不幹涉別國內政的國際准則,因而常常引起它同許多國家的摩擦以及由此而來的碰壁,這也使柯林頓的威信遭受損失。 看來柯林頓要想提高選民的支持率,蟬聯白宮寶座,不僅要搞好國內的政治和經濟,也要搞好同世界各國的共處關系,在這里拋棄大國主義心態是十分重要的。
D. 跪求用財政學分析柯林頓時期的經濟政策
眾所周知,資本復主義的制經濟能夠發展,是由於新市場的發現和舊市場的深化。柯林頓時期的經濟成就,主要歸結為前一種原因。
若看看當時的國際形勢,就應該清楚,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戰後以來市場不能在范圍上擴張的僵局被打破,這恐怕是二十世紀初世界被瓜分完畢以來前所未有的事情。顯然,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再加上中國實行市場經濟,在西方壓力下為西方公司進入中國大開方便之門,蘇聯影響下的各個傾向於計劃經濟的國家(如印度,南美)相繼投靠資本主義,日本經濟被美國通過一個「廣場協議」擊垮,美國經濟增長就不足為奇了。
前蘇聯范圍內,財富大量外流,流向哪裡了呢?很顯然,美國。中國實行市場經濟,美國勢力迅速打入,搶占這個十億人口以上的大市場,加上中國官員迅速腐化,財富不斷向外轉移,這對誰有利?美國。日本一蹶不振,股市一漲一跌,是誰在日本捲走了巨額財富?美國
understand?
E. 柯林頓的新經濟政策
柯林頓在1993年上台時,連續執政12年的共和黨政府給他留下的預算赤字仍然高達億美元.柯林頓上台後的目標非常明確:不僅要縮小赤字,而且要把赤字變成盈餘.柯林頓近乎完美地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到1998年,不僅使財政狀況有赤字轉為盈餘,而且實現了"兩低一高",即低失業率,低通脹率和高速經濟增長.柯林頓是如何做到的呢?柯林頓是通過促進經濟更快地增長和削減非生產性開支來把赤字變成盈餘的,他採取的措施包括"節流",首先考慮的就是這些措施會不會對實體經濟構成負面影響.事實上,柯林頓的削減計劃是被納入經濟振興規劃中來實現的而這些至觀重要的方面,恰恰被很多人所忽略.柯林頓採取的緊縮性財政政策與他之前的任何一位總統都截然不同.他實施以增加經濟增長潛力與削減非生產性支出並舉的財政政策,大刀闊斧地展開以減少財政赤字為核心的振興經濟計劃,將公共支出和私人開支的重點從消費轉向投資,並支持對未來美國人的就業和收入進行投資的計劃,同時增稅節支,提高效率.柯林頓簽署的<<赤字削減法案>>(Deficit Rection Act)規定,自法案生效的5年內削減赤字4960億美元,其中增稅2410億美元,該項法案還規定,5年內必須壓縮2550億美元的財政支出.在減少財政開支的同時,政府增加對以交通,通信為主的基礎設施投資,為私人資本投資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政府還加大對教育和技術的投入,推動經濟轉型.政府把提高美國的技術競爭力放到政府的議事日常上,並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科技研究和開發經費等.很多人認為柯林頓實行的是緊縮的財政政策,事實並非如此,柯林頓財政政策的出發點是促進經濟增長.柯林頓政府經濟政策的核心是:謹慎理財,控制財政赤字,推動經濟增長.起理論基礎是:政府財政狀況良好,自然吸引大量債券買家,包括海外投資者;國庫券暢銷,自然將推低國庫券利率;國庫券利率下降,便可以帶動市場利率向下.這樣,消費者信貸,按揭利率,企業用資成本普遍下降,整體經濟發展趨勢穩定.結果,美國經濟享受了10年的高速增長.美國GDP增長率,從1993年3月到2000年年均達到3.5%-4%,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增長率約2.5%的增長幅度,在20世紀90年代後班期還有愈益加快之勢.1996-2000年,美國GDP的歷年增長率分別為:2.8%,3.9%,3.9%,4%,4.1%.其中,1999年第四季度和200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按年率計算,還分別增長了8.3%,5.2%,6.1%。在GDP快速增長的同時,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卻在下降。通貨膨脹率從1980-1991年年均4.2%,降到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年均2%;失業率從1992年的7.4%,降到2000年5月的4.1%的水平。隨後財政預算狀況也大有好轉,赤字在1993年曾破記錄的高達3167億美元,到1996年,1997年已分別下降為1073億美元和226億美元,並從1998年開始有盈餘。19998-2001年財政盈餘分別為:692億美元,1244億美元,2370億美元和1270億美元。柯林頓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帶動了經濟持續增長,使美國經濟在發達國家中保持領先地位。研究者後來把柯林頓推行的振興美國經濟的「綜合經濟發展計劃」稱為「柯林頓經濟學」。
F. 柯林頓上台後實行的是什麼經濟政策
柯林頓的經濟政策概括地說是「走第三條道路」。
柯林頓經濟學是一版個混合物,其糅合了凱恩權斯學派、貨幣學派、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觀點。柯林頓既反對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對過於干預的政府。用柯林頓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將走第三條道路」。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柯林頓並不把重點放在總量的簡單加減問題上,而是在考慮總量的同時,進一步考慮結構問題。
柯林頓在經濟政策制訂和實施上,能綜合各種理論體系的觀點,不把理論凝固化,而能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其具體經濟政策,一是在財政政策方面,大力削減財政赤字,實施有增有減的財政政策;二是在貨幣政策方面,堅決制止通貨膨脹,實行穩定、連續、中性的貨幣政策;三是在貿易政策方面,加強經濟外交,實行以開拓國外市場為核心的貿易政策,擴大出口;四是在技術政策方面,主張由間接促進產業技術發展轉向直接推動產業技術進步。
G. 柯林頓在執政期間主要實施的經濟政策是
為解決困擾美國經濟的大赤字問題,柯林頓把削減聯邦赤字擺在優先地位。為此,他決心在布希1990年與國會達成削減赤字5000億美元的基礎上再削減赤字4930億美元。其中在未來五年中總共壓縮支出2470億美元,增加稅收2460億美元。增稅本來是逆水行舟,但柯林頓提出合理負擔政策把90%的增稅壓在收入最高的6.5%的納稅人的肩上。所得稅率的提高更只限於1.2%的高收入者。這樣他就取得了大多數納稅人的支持,贏得了策略上的勝利。盡管如此,這項預演算法案的通過仍然是艱難的,特別是在參議院,如果沒有戈爾的最後一票幾乎變成了僵局。為了表示削減赤字的決心和誠意,1994年預演算法案把1994-1998財年的支出凍結在5480億美元的水平上(按現價未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即比1993年的名義支出還要低25億美元。這個名義支出是按年通貨膨脹率2.8%估算出來的,如果通貨膨脹率低於預計,還要對支出作進一步削減。此項預算緊縮包括白宮以身示範的減少聯邦工作人員10萬人以及推遲對聯邦雇員工資的生活指數調整。在權利項目方面醫療照顧到1998年將削減180億美元。經過這樣的努力預計到1998年財政支出將由削減前的18255億美元減少到17382億美元,財政收入將由14922億美元上升到15508億美元。財政赤字將相應地由3332億美元降到1874億美元,減少1458億美元,佔GDP的比重將由4%降到2.2%左右。柯林頓政府把1993年所採取的財政政策稱之為真實的、可信的赤字削減政策,並認為這是得到華爾街的響應使他們改變了對通貨膨脹的預期,長期利率因而得以下降的原因。以10年期政府債券為例,柯林頓上台前的1992年利率是7.01%,與三個月國庫券利率相比要高出103%;到了1993年前者下降為5.87%,與後者比利差下降到92%。1994年聯儲為了進行宏觀調控,連續提高短期利率,長期利率自然也受到影響。但長期利率上升的速度遠遠慢於短期利率,到1994年7月為止,10年長期政府債券僅比3個月國庫券高66%。長期利率的下降有利於企業投資和消費者購買房產和耐用消費品。柯林頓政府認為在其財政政策中軍費的削減和稅收的增加都對經濟增長有負面效應,但長期利率的下降對經濟的刺激卻產生了抵銷作用。這是美國經濟能在1993-1994年有良好表現的重要原因。
對執行已近兩年的柯林頓國內外經濟政策應當給以什麼樣的客觀評價呢?第一、柯林頓採取「行動主義」的政府幹預方針對美國經濟的振興有積極意義。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今天單靠市場調節這只看不見的手已不能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均衡發展。新保守主義執政12年實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結果是由大赤字所造成的國民經濟崐結構性失衡,它的惡果已在美國第九次經濟衰退中暴露無遺。柯林頓反其道而行之是時代的要求。第二、柯林頓振興美國經濟的戰略以消除結構性失衡,增加積累,擴大投資;改善生活;加強國際競爭能力為目標,對美國經濟是能起積極作用的。就政策本身說是美國當前的較好選擇。第三、美國經濟目前正處於高漲時期,但這同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有關,不能完全歸功於柯林頓的政策,但政策顯然也在起一定作用。
H. 柯林頓時期的經濟政策及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回答這個問題太長了,又不加分。不想打字。
I. 求柯林頓經濟政策內容 帶英語翻譯 簡短即可
經濟近來年低通脹與高增長並存的局面,與80年代初期的滯脹形成了鮮明對比。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的調整與革新大大提高了勞動力與機械設備的生產效率。美國公司正逐步朝著精簡,高效的方向改進;
二是、美國企業正在努力運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進其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與顧客之間的關系;
三是、柯林頓政府的經濟政策實施得當。本文主要對柯林頓經濟政策及其對美國經濟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美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一些分析與展望。
具有多種「色彩」
從理論上講,柯林頓經濟學是一個混合物,是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的混合物In theory, Clinton is a mixture of economics, Keynesian, monetary, and supply of school and school of a mixture of rational expectations.柯林頓經濟學既反對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對過度干預的政府Clinton's laissez-faire economics is totally opposed to the government, also opposed excessiv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用他自已的話講就是,「我們將走第三條道路」。不僅如此,柯林頓經濟學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產業政策的影響,吸收了其中許多有益的東西Not only that, Clinton is still a large extent by the economics of the Japanese instrial policy implications, which has absorbed many useful things.。柯林頓的宏觀經濟政策已不是過去那樣,僅把重點放在總量的簡單增減問題上,而是在考慮總量的同時,進一步考慮結構問題。因此,柯林頓經濟學不僅是各個學派的混合物,同時也是總量與結構的混合物Therefore, Clinton economics is not only a mixture of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but also with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mixture.。柯林頓經濟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財政政策 雖然其目標是減少預算赤字,但並不是以前各任總統所採取的簡單減少支出的辦法,而是採用有增有減的結構性財政政策While fiscal policy goal is to rece its budget deficit, but not before the president taken by a simple way to rece spending, but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use of the structural fiscal policy.。主要措施有:通過增加投資,經濟轉型和增長戰略來增加財政收入Main measures are: by increasing investment,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growth strategy to increase revenue;削減國防經費slashes in this year's defense outlays;取消非生產性開支,鼓勵私人投資;削減聯邦經費;取消非生產性開支,鼓勵私人投資;削減聯邦行政開支。cut federal funding for abolition of non-proctive expenditure, encourage private investment, rece the federal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貨幣政策 柯林頓政府所採用的是較為溫和,謹慎的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 adopted by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is more moderate and prudent monetary policy.。這一點可以從過去幾年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次利息升降中看出。
貿易政策 柯林頓將傳統上一直以提倡「自由貿易」為榮的美國轉變到目前更體現實用主義的「公平貿易」上來Clinton will be the traditional trade policy has been to promote
J. 柯林頓在政間,提出在經濟上做了大膽了 試驗 ,具體指是什麼經濟政策
柯林頓的復新經濟政策涵蓋了美製國最主要的經濟問題。 (一)提出以增稅和減少福利開支來實現削減聯邦財政赤字,克服宏觀經濟結構失衡的目標。若能實現這個目標,赤字在GNP中的比重會由原來的54%下降到本世紀末的大約2.5%。 (二:)提出了公平負擔的原則,即把增稅的主要部分放在富人身上。柯林頓的增稅方案,對中等收入的家庭增加了一些負擔,但仍不違背公平負擔的原則。也就是說,增稅部分的70%由lO%的富人分擔,收入低於3萬美元的人一般不增加負擔。 (三)實行傾斜政策,對一些戰略性的高科技產業加以保護,保持美國的領先地位,加強國際競爭力。 (四)刺激投資,保證經濟的適度增長。柯林頓政府准備拿出480億美元來刺激經濟,通過投資工程建設和修橋、築路,增加50萬個就業機會。 (五)政府積極參與對外貿易事務,實行「管理貿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