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寧夏經濟如何走出困境──當前經濟形勢分析與發展
一、基本面:數據頻現積極信號
外部需求疲軟、人口紅利減少、落後產能淘汰……這些無一不是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來源。但是,如果僅僅以此來定義中國經濟,則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透露,當前我國經濟增速平穩、就業形勢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溫和、貿易順差保持較大規模。具體看,今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與一季度基本持平;貨物貿易順差達13319億元,為去年同期的3倍。
在主要指標呈現回暖跡象的同時,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成為亮點。數據顯示,1—5月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1.3%,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其中,高耗能行業投資佔比下降,而服務業投資佔比繼續提升。與此同時,民間投資增長、PMI連續4個月小幅擴張、部分傳統行業盈利出現回升等也都是不容忽視的積極信號。
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楊松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中國經濟今年以來實際的表現其實要好於年初各界的預期。「這樣的表現,一方面源於中國經濟自身所具有巨大的潛力和韌性,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政府及時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及穩增長政策。」
二、政策面:求新謀變屢出實招
韌性不小,潛力巨大。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在這些略顯嚴肅的政策公文中,不難找出「眾創」、「大數據」、「跨境電商」等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關鍵詞」。這正是6月中旬以來國務院各項求新謀變行動的縮影。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在評價國務院推動「互聯網+」的新政時認為,11個具體計劃行動中涉及諸如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實際上是把「互聯網+」和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在了一起,這就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這些著眼於新經濟的政策,不僅有利於進一步緩解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刺激經濟增長,同時也基於對新技術、新業態發展方向的把握做出了長期規劃,從而為我們挖掘經濟潛力、釋放深層活力奠定了基礎。」
B. 寧夏的經濟發展會有前途嗎
學個 手藝啊 你去哪 都有前途 比如 學個 餐飲啊
C. 寧夏經濟如何`/
寧夏五大支柱產業:冶金、醫葯、機電、建材和煤炭產業 寧夏冶金行業得到快速發展。第一,主要產品產量均保持增長,高載能產品增勢強勁。作為寧夏「十五」期間產值超百億的戰略主導產業之一的冶金工業,今年1--10月,冶金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2.2億元,同比增長27.7%。全年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80億元,同比增長28%;工業增加值21.6億元,增長32.5%;實現利潤2億元。第二,盈利企業增多,中小冶金企業經營狀況明顯好轉。1--10月,60戶規模以上冶金企業中,39戶盈利,21戶虧損,虧損面為35%,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低5個百分點。第三,對外貿易成效顯著,冶金產品出口大幅度增長。1--10月,冶金產品完成出口1.86億美元,佔全區出口總值的47.3%,比上年同期增長57.6%,比全區出口增幅高4.2個百分點。第四,投資力度加大,技術改造步伐加快。今年以來,在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的強力拉動下,大部分冶金產品的市場繼續趨好。隨著青銅峽鋁業環保節能降耗、恆力集團冶軋系統改造等投資總額均超過4億元的重大技改項目的開工建設,冶金行業投資大幅度增加。1--10月,冶金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倍。 寧夏建材行業抓住市場需求旺盛的良好機遇,技術改造步伐加快,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並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生產快速增長。受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的拉動,1-10月份,寧夏規模以上建材工業完成總產值(不變價)7.33億元,增加值3.21億元,分別增長26.69%和25.84%。預計今年全區規模以上建材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不變價)、工業銷售產值和增加值將比去年同期增長12%以上;實現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10%以上;主要產品水泥產量為460萬噸左右,同比增長20%以上。二是經濟效益顯著提高。1-10月份,規模以上建材工業實現利潤9477.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7.21%。三是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繼賽馬、宏威、贏海新型干法生產線今年全部建成發揮效益後,青銅峽水泥集團日產2000噸和宏威、鹽池萌生、固原六盤山日產1000噸等新型干法項目也相繼開工建設,預計明年下半年可建成投產,將使寧夏新型干法水泥比例由目前30%提高到40%左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寧夏醫葯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態勢。一是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長。截至11月底,寧夏醫葯工業 完成產值6.5億元,同比增長13.8%;完成工業增加值2.1億元,增長15.7%;完成出口交貨值1.64億元,增長32.1%;實現利潤6310萬元,增長41.26%。預計全年可完成產值6.6億元,增加值2.2億元,銷售收入4.5億元,實現利潤6500萬元。其次,技術改造力度加大。今年寧夏醫葯行業共有9個項目開工建設,投資額達10.4億元。其中,寧夏啟元葯業公司投資5.6億元實施的年產2000噸紅黴素和4000噸四環素擴產項目、寧夏多維葯業公司投資2.8億元實施的鹽黴素及VB12等6個項目屬於技術改造項目和新建項目。這些項目達產後,預計可新增年產值18億元,利潤3.5億元。第三,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近年來,寧夏醫葯行業以市場為導向,以重點出口產品為龍頭,堅持技術創新和管理體制創新相結合,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整體素質進一步增強,產品集中度不斷提高,抗生素原料葯在行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及國際市場份額均在70%以上。 寧夏經貿委主任解孟林說,除了以上三個行業發展態勢不錯之外,今年以來,寧夏煤炭工業產銷兩旺,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11月份,全自治區原煤產量1925.85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5.21%。預計全年自治區煤炭產量為2100萬噸左右,其中寧煤集團1810萬噸、市縣煤礦150萬噸、鄉鎮及其它煤礦140萬噸。與此同時,寧夏機電工業在國家宏觀經濟形勢趨好的帶動下,主要產品市場需求增加,企業產能充分發揮,全行業保持了多年來少有的發展勢頭,生產增幅較大,企業虧損額下降幅度也較大,預計全年虧損額將下降到2000萬元以內,減虧76%。 主導產業——寧夏馬鈴薯產業 馬鈴薯產業有了長足發展,種植區域優勢和分工逐步顯現,產業優勢和鏈條業已形成,南部山區和中部乾旱帶主要種植加工和菜用型晚熟品種,灌區(主要是平羅)主要種植菜用型早熟品種。今年,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00萬畝,增長123%,其中固原市210.5萬畝,中部乾旱帶80.5萬畝,平羅縣9萬畝。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3138家,馬鈴薯加工率達到40%。2005年,馬鈴薯產業總產值約9.7億元,真正成為掘土生金的區域主導產業
求採納
D. 寧夏自治區經濟狀況如何
寧夏平原有賽上江南之稱,經濟不錯
E. 寧夏的經濟現在排中國第幾
2010年GDP總量全國排名第29位(不含港澳台),人均GDP全國排名第17位(不含港澳台)。
具體數據:
最權威數據(已經經過國家統計局初步核實)
GDP總量排名 省份 億元 常住人口(億) 人均GDP(元) 美元
1 廣東 45472.83 0.97 46990.63 6941.52
2 江蘇 40903.34 0.79 52106.17 7697.20
3 山東 39416.20 0.95 41710.26 6161.50
4 浙江 27226.75 0.52 52058.80 7690.20
5 河南 22942.68 0.96 23898.63 3530.34
6 河北 20197.09 0.72 28247.68 4172.79
7 遼寧 18278.29 0.44 42019.06 6207.11
8 四川 16898.59 0.83 20408.93 3014.83
9 上海 16872.42 0.21 80344.86 11868.65
10 湖南 15902.12 0.69 23046.55 3404.47
11 湖北 15806.09 0.59 26609.58 3930.80
12 福建 14357.12 0.38 37981.80 5610.72
13 北京 13777.94 0.18 76544.11 11307.20
14 安徽 12263.36 0.62 19684.37 2907.80
15 內蒙 11655.00 0.24 47766.39 7056.12
16 黑龍江 10235.00 0.39 26243.59 3876.74
17 陝西 10021.53 0.39 25828.69 3815.45
18 廣西 9502.39 0.52 18451.24 2725.64
19 江西 9435.01 0.44 21210.37 3133.23
20 天津 9108.83 0.13 71723.07 10595.03
21 山西 9088.06 0.36 25244.61 3729.17
22 吉林 8577.06 0.30 28590.20 4223.38
23 重慶 7894.24 0.29 27410.56 4049.13
24 雲南 7220.14 0.46 15628.01 2308.59
25 新疆 5418.81 0.22 24978.38 3689.84
26 貴州 4593.97 0.39 11749.28 1735.62
27 甘肅 4119.46 0.29 14403.71 2127.74
28 海南 2052.12 0.09 23861.86 3524.91
29 寧夏 1643.41 0.06 26085.87 3853.44
30 青海 1350.43 0.06 24114.82 3562.28
31 西藏 507.46 0.03 16915.33 2498.76
F. 為什麼寧夏這個地方經濟發展並不發達,可以說是落後,但消費水平卻那麼高呢
其實銀川地方經濟發展並不落後。
最近銀川又申請了全國最適宜居住城市。。
G. 寧夏經濟發展如何
寧夏區的經濟發展在全國來說是滯緩的。山區(主要指西海固)自然條件惡劣,地勢崎版嶇,常年乾旱,沒權什麼工業,主要經濟命脈是農業,靠天吃飯,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但民情很淳樸;川區相對好一點,土地平廣,黃河流經此地,農業富裕,有「塞上江南」之美譽,資源相對豐富,工業,旅遊業也相對發達一些。近年來,為促進寧夏區經濟發展,山區有大量人口外出打工或移民至川區,但效果不是很明顯。本人認為,寧夏的經濟發展條件相對較薄弱,但可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業和農業。如:在西海固就能大量搞「農家樂」「回鄉特色食品」之類的旅遊項目等。
H. 寧夏的經濟概況
201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實現生產總值2565.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2.98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264.96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1077.12億元,增長7.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39420元,增長8.6%。
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由2012年的8.5:49.5:42.0調整為2013年的8.7:49.3:42.0。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由2012年的4.5%、61.8%和33.7%轉變為2013年的3.8%、66.6%和29.6%。
2014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2750億元,增長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9.8億元,增長10.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01億元,增長1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3.2億元,增長10.3%。城鎮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3285元和841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4.02%。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9%。 寧夏2013年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30.00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種植業產值269.00億元,增長4.3%;林業產值9.84億元,增長0.7%;畜牧業產值120.01億元,增長3.8%;漁業產值13.22億元,增長17.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93億元,增長9.6%。
2013年糧食播種面積1202.40萬畝,比上年減少3.2%;糧食總產量373.40萬噸,減少0.4%,實現連續十年豐收。油料播種面積125.79萬畝,減少5.1%。蔬菜播種面積173.04萬畝,增長3.4%。
2013年末全區育苗面積52.70萬畝,比上年增長24.1%。
2013年末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801.98萬千瓦,機耕、機播和機收面積分別達到1338.66萬畝、1068.05萬畝和805.65萬畝。 50年來,寧夏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電力、石化、機械、冶金、建材、醫葯等為主體,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體系。能源工業已具備一定基礎。有大中型煤礦4座,年生產能力1800萬噸,寧夏人均擁有煤炭產量2.6噸,居中國第3位。有大中型發電廠5座,裝機容量223萬千瓦,人均佔有發電量居中國第2位。
電解鋁、鐵合金、碳素製品、碳化硅、電石、金屬鎂、水泥等產品的生產已初具規模。青銅峽鋁廠年產電解鋁10.6萬噸。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生產的鉭、鈮、鈹製品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三,是中國的高科技產品。
2013年寧夏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944.50億元,比上年增長12.0%。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907.22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118.80億元,增長15.2%;重工業增加值788.43億元,增長12.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10.2%,集體企業增長21.1%,股份制企業增長1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4.3%,國有控股企業增長5.2%,私營企業增長21.6%。非公有制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59.9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14個工業部門中除煙草外,其他都保持增長態勢。其中,冶金工業增長51.3%,紡織工業增長24.1%,建材工業增長19.3%,醫葯工業增長14.5%,石油石化工業增長14.3%,五大部門工業共實現工業增加值288.5億元。六大高耗能行業實現增加值503.0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在統計的147種工業產品中,有83種保持增長,佔比為56.5%。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7%。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74.49億元,比上年增長12.6%;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139.11億元,比上年增長29.5%。
2013年具有資質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556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64.66億元,比上年增長20.9%。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23.74萬元/人,同比減少1.37萬元/人。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665.9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4.9%;房屋竣工面積1927.79萬平方米,增長26.2%。 2013年寧夏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5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9%。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60.49億元,增長12.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0.02億元,增長12.0%。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521.51億元,增長12.8%;餐飲收入額89.00億元,增長10.2%。
寧夏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增長11.0%,日用品類增長9.9%,中西葯品類增長31.5%,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增長33.0%,金銀珠寶類增長33.2%,化妝品類增長17.5%,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54.7%,汽車類增長5.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5.8%。
2013年寧夏全區一般貿易出口額24.97億美元,增長53.7%,加工貿易實現出口額697萬美元,下降56.9%。機電產品出口6.07億美元,增長1.4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18億美元,下降1.2%。羊絨衫出口增長39.4%,鉭鈮鈹及製品出口下降9.6%,機床及鑄件出口增長8.7%,羊絨紗線出口增長78.9%。
I. 寧夏銀川是個好城市嗎
【市情簡介】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三區兩縣一市,即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總面積9527.3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66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00平方公里。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144.68萬人,其中回族人口37.27萬人,佔26%。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35.29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地方財政收入29.5億元,增長18.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分別增長13.7%和8.8%。
歷史積淀豐厚。距今3萬年以前這里就有遠古先民活動的遺跡;2000多年前的漢成帝時期,建北典農城,揭開了銀川建城史的第一頁;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此建立西夏政權;此後銀川一直是歷史上重要的邊關要塞。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厚的遺存,現珍存有古城池、清真寺、佛塔、古長城等60多處名勝古跡。靈武恐龍化石遺址距今約1.6億年,是該類群在北半球的首次發現;靈武水洞溝遺址,是世界著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賀蘭山岩畫記載了遠古以來人類生息繁衍的歷史;神秘的西夏王陵被譽為「東方的金字塔」;水洞溝藏兵洞是全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體系;華夏西部影視城——鎮北堡,拍攝《紅高粱》等上百部影視片,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
自然資源豐富。銀川東臨黃河,西依賀蘭山,三面為騰格里、毛烏素、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所環繞。域內高山、大漠、黃河、草原等多種自然景觀並存,田園如織、溝渠縱橫的水鄉景色與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塞北蒼涼交相輝映。神奇的自然組合形成了獨特的地貌、獨特的氣候和獨特的物產。銀川屬內陸乾旱型氣候,但境內天然湖泊眾多,自然水面近萬公頃,歷史上曾有「七十二連湖」的盛景。銀川地處緯度較高地區,但日照充足,夏熱較短無酷暑、冬寒漫長無奇冷。銀川平原屬自流灌溉區,自古「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區域內盛產甘草、麻黃素等名貴葯材,境內有煤炭、石灰岩、白雲岩等20餘種礦產,其中寧東煤田探明儲量約270億噸,水、電、煤、土地等組合優勢明顯,被確定為全國13個億噸礦區之一和西電東送電源點。
文化多元鮮明。是全國101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雄渾的賀蘭山與黃河,一起造就了銀川平原,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文明。歷史的年輪、多元的文化在這里積淀,中原文化、邊塞文化、河套文化、絲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多種文化激盪交融,濃郁的回鄉風情,雄渾的大漠風光,秀麗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構成了「雄渾賀蘭、多彩銀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鄉」的鮮明特色,錘煉成「包容、誠信、自強、創新」的城市品格。
區位優勢明顯。銀川是新亞歐大陸橋沿線的重要商貿城市,位於「呼-包-銀-蘭-青經濟帶」的中心地段,也是寧蒙陝甘周邊約500公里范圍內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人口約1000萬,區位優勢明顯。銀川交通便捷,現已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為主的立體交通網。4條國道、4條省道從境內穿越。銀川至青島、丹東至拉薩高速公路在銀川匯聚貫通,機場高速公路建成使用,環城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設。包蘭鐵路縱貫銀川南北,成為銀川經濟發展的大動脈。正在建設的銀太鐵路,將使銀川與東部沿海的聯系更加便捷。銀川河東機場目前已開通了40多條航線,銀川空港口岸也將於今年投入使用,拉近了銀川與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距離。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近年來,銀川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緊緊圍繞建設西北地區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以「水、綠、路」為重點, 大規模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了一大批改善人居環境的重點工程,六橫十六縱的城市路網已經形成,城市布局及功能分區日趨合理,城市框架逐步拉開。深入開展以爭創「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節水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人居獎」為主要內容的「五創」活動,2006年底,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了30.2%、29.4%、7.8㎡;閱海濕地公園成為我國第三個、西北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唐徠渠改造工程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全市空氣質量二級及好於二級天數312天,在西北五個首府城市排第一位;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70%以上;區域雜訊平均值和交通干線雜訊平均值均低於全國較低水平,被評為「中國十大安靜城市」。
創業環境優良。我們致力於發展環境的改善,著力營造「胸有四海、信立八方、尊重規則、善待競爭」的發展氛圍,倡導「團結拼搏、務實創新、只爭朝夕、追求卓越」的創業精神,出台了優化政務環境和司法環境、發展工業和非公有制經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建設服務型法制政府。在收費項目上,對銀川市本級收取的費用大部分實行減免;在投資領域上,除國家法律明令禁止的以外,所有產業和領域都向外來投資者開放。在全自治區率先開展了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為目標的機關效能建設活動,強化效能監察,大力治理行政不作為和行政亂作為等問題;創新行政審批管理體制,設立了政務大廳,規范和精簡審批事項,保留事項全部納入政務大廳管理,使行政許可事項審批效率提高40%。銀川市已被評為中國五十家投資環境誠信安全區之一。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依託資源和地域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形成了能源化工、發酵及生物制葯、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機械電器製造、新材料、羊絨等一強五優產業;大力發展優勢農業,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奶、瓜果等「兩強多優」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圍繞提升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積極打造「購物在銀川」、「居住在銀川」等品牌,大力推動第三產業由傳統的生活服務型向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服務型轉變。我們注重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大對科教文衛事業的投入,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致力於建設高水平的文教、衛生、科研等社會培訓體系。在全國率先全部免除城市和農村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在城市社區推行首診和雙向轉診制度,在全國創造了「銀川模式」;農村鄉鎮衛生院實行政府全額預算撥款和葯品零利潤銷售。銀川市還先後舉辦了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第13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APEC循環經濟會議等重大活動,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目前,銀川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被國家確定為歐亞大陸橋西隴海蘭新經濟重點開發城市;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了「中心城市」帶動戰略,把銀川市的建設發展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面對機遇,我們對未來的發展前景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和更為科學的規劃。今後我們將深入實施興工強市、特色建市、人才興市、依法治市、生態優先方略,加快建設寧東國家級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全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發酵及生物制葯基地、全國重要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產業基地、全國知名的機械電器製造基地、全國具有較大規模的新材料生產基地、全國最大世界知名的羊絨及其製品生產基地、西部乃至全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等七大產業基地建設,積極打造區域性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區域性交通運輸中心、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和西部旅遊目的地城市,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進程,力爭到2011把銀川市基本建成西北地區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今後五年和一個時期主要發展指標是,經濟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到201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5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60億元,工業化水平達到中期階段,城鎮化率達到70%。到2015年左右,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上實現全面小康,比全國平均預期提前一個五年規劃期。一個繁榮、文明、進步、開放的現代化新銀川正在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潮流中迅速崛起。
【歷史沿革】
銀川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和發展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在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距今3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靈武市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銀川西郊的鎮北堡、賀蘭縣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北羌、熏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游牧的地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築新城」(今銀川興慶區)。宋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明設寧夏府,系「九邊重鎮」之一。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民國時期( 1929年)成立寧夏省,銀川系省會,時稱寧夏省城。1944年4月寧夏省城定名為銀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是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區劃人口】
一、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銀川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銀川市 面積9579平方千米,人口133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金鳳區北京中路
興慶區 面積 768平方千米,人口39萬人。郵編750001。區人民政府駐北京東路。
金鳳區 面積 290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郵編750011。區人民政府駐黃河東路。
西夏區 面積 987平方千米,人口20萬人。郵編750027。區人民政府駐懷遠東路。
靈武市 面積4639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郵編750400。市人民政府駐東塔鎮。
永寧縣 面積1295平方千米,人口20萬人。郵編750100。縣人民政府駐楊和街道。
賀蘭縣 面積1600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郵編750200。縣人民政府駐習崗街道。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另: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銀川高新區),不列入正式區劃,其核心區分布於西夏區南部及金鳳區中部。
J. 寧夏省哪個市經濟最發達
寧夏回族自治區共有5個地級市,GDP總額已達2060億元,銀川市完成生產總值974.79億元,增速12%。總量佔全區的比重為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