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貴州,畢節地區,織金縣,現在還屬於貧困地區嗎,那的消費水平怎麼樣拜託各位了 3Q
整個貴州的消費水平都偏高,屬於畸形消費,畢節地區總體來說不算是貧困地回區;織金縣有煤礦答作為支柱產業,縣政府收入頗豐,煤老闆也很有錢,無形之中就帶動了物價的上漲,
怎麼形容呢,杜甫的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最能說明問題;我在貴陽工作,打的起步價是10元,牛肉粉單碗是9元分量少的可憐,2個人吃一頓不少於200,貴陽以外的地區比如六盤水等等,物價也是如此,甚至更高;這邊的人均收入卻少的可憐,一般打工者月工資也就2000以內。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貳』 貴州省織金縣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
貴州的地貌特徵表現為喀斯特地貌典型發育。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積為10.91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的61.9%,碳酸岩總厚度達6200~11000米,占沉積蓋層總厚度的70%。近80%的縣(市、區、特區)喀斯特面積佔一半以上,甚至有10%的縣(市、區)喀斯特面積佔90%以上。所以貴州地面上廣泛分布了石溝、石牙、峰林、峰叢、盲谷、穿洞、豎井、凹地、天生橋、落水洞、瀑布、跌水、懸掛泉、喀斯特湖等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也發育了溶洞、暗河、伏流、暗湖以及石鍾乳、石筍、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蓮花盆、捲曲石等形態各異的喀斯特景觀。
(二)地貌類型
貴州的地貌類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為主。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山間小盆地僅佔7.5%。境內山脈眾多,層巒疊嶂,綿延縱橫,是一個典型的山區。
北部有大婁山,海拔1000~1500米。山脈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斜貫北境,是赤水和烏江的分水嶺。其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川黔要隘婁山關,海拔1444米,人稱黔北第一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留下了中國工農紅軍婁山關大捷的 遺跡。
東北部有武陵山,山脈由湖南蜿蜒進入貴州,這是烏江和沅江的分水嶺。主峰為梵凈山,海拔2572米,屬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是中國亞熱帶生態系統保護較為完整的地區之一。
西部有烏蒙山,山脈綿延於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赫章縣、水城縣、六枝特區,為北盤江、烏江、赤水河、牛欄江的分水嶺。最高峰是貴州屋脊韭菜坪,海拔2901米。這里不僅具有一覽眾山小的濃郁高原風光,而且石林與草場相互環繞,交相輝映,造型各異,風姿迥然,人們稱其為「天上石林」。
中部有苗嶺,山脈呈東西走向橫亘貴州中南部,是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主要山脈是雷公山,海拔2178米,山體巍峨挺拔,雄偉壯觀,森林蒼翠,溪水透明。這里原始森林茂密,是世界十大森林旅遊勝地之一,擁有禿杉、紅豆杉等20多種國家瀕危、珍稀植物,被譽為中亞熱帶寶貴的「物種基因庫」。
(三)地貌區域差異
由於受到岩石性質、地質構造和自然力的影響,貴州地貌區域差異明顯。
1.東部山地丘陵區。范圍包括梵凈山、雷公山以東地區。地勢東高西低,除梵凈山、雷公山外,海拔大都在800米以下。區域溝岩發育、水網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和丘陵地貌顯著。
2.北部中山峽谷區。范圍包括大婁山以北地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800~1200米之間。以中山峽谷地貌為主,丘陵、盆地、岩溶窪地也有零星分布。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區。范圍包括黔西、織金以東,黃平以西,綏陽以南和鎮寧、惠水以北地區。地勢自西向東和自中向南、北傾斜,海拔在800~1000米之間。地貌類型以山原丘陵窪地和山原丘陵盆地為主,大部分地區起伏和緩,面積較大的壩子較多。
4.南部山地河谷區。范圍包括苗嶺中段以南的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海拔1200~1500米,南部紅水河一帶海拔300~400米。地貌類型以中、低山河谷為主。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區。范圍包括普安以南,望謨以西,南盤江以北地區。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北部海拔1500~2000米,南部南盤江、北盤江河谷地帶海拔400米,西部海拔1400~1800米,東部海拔800米以下。地貌類型以山原丘陵為主。
6.西北部山原山地區。范圍包括盤縣、晴隆以北,黔西、織金以西地區。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大多在1400~2400米之間,最高峰達2901米,是全省最高地區。除西北部和西部外,大部分地區山高坡陡,地勢起伏較大,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
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
氣候是指某一個地區多年天氣特徵的總和。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類型多樣,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所謂季風氣候就是隨著冬夏季節的變化而明顯改變風向的氣候。由於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東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夏季主要受來自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溫暖濕潤,冬季受來自於內陸的西北季風影響,寒冷乾燥。貴州位於中國季風區,緯度偏低,受夏季風影響強烈,所以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濕潤。
(一)氣溫
貴州在全國的溫度帶劃分中屬於亞熱帶范圍。由於海拔較高,緯度較低,所以受緯度、地形和大氣環流的影響,表現為冬溫較高,夏溫較低,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十分宜人。南部、北部和東部河谷地帶為高溫區,南部的紅水河和南盤江、北盤江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是省內氣溫最高地區;東南部的都柳江和北部的赤水河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東部的其他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5℃左右;西北部地勢較高地帶為低溫區,年平均氣溫在12℃左右;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8℃以下。其餘廣大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4℃~16℃之間。
貴州的氣溫年變化幅度較小。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在3℃~ 6℃之間,南部冊亨、望謨、荔波在8℃以上,羅甸最高,平均氣溫達10.1℃;威寧、大方、開陽、萬山等地的平均氣溫最低,為1.5℃~2℃之間。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多在22℃~26℃之間,為典型的夏涼地區。溫度最高的是東北部烏江和北部赤水河河谷地帶,平均氣溫在28℃左右;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區平均氣溫在20℃以下;威寧一帶低於18℃。大部分地區氣溫年變化幅度不過20℃左右。
貴州在歷史上曾經出現極端氣溫,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東部的銅仁,為42.5℃;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西部的威寧,為–15.3℃。氣溫曾超過40℃的有沿河、思南、石阡、赤水、鎮遠和羅甸;氣溫曾低於–10℃的有三穗、松桃、萬山、玉屏、天柱、江口、台江、開陽、普定、織金、黔西、畢節和赫章,但這些是多年中很少的現象。
貴州除南部的望謨、羅甸冬季不到1個月,西部威寧、赫章的山地基本沒有夏季外,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
(二)降水量
根據全國的干濕地區劃分,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是濕潤地區,800~400毫米是半濕潤地區,400~200毫米是半乾旱地區,200毫米以下是乾旱地區。貴州距離南海較近,處於冷暖空氣經常交鋒的地帶,降雨量多,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間,屬於濕潤地區。貴州的降水可分為三個多雨區和兩個少雨帶,多雨區的降雨量均在1300毫米以上。第一個多雨區在苗嶺西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晴隆,年降雨量達1588.2毫米;第二個多雨區在苗嶺東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丹寨,年降雨量達1505.8毫米;第三個多雨區在東北部武陵山的東南坡,中心區的降雨量在1400毫米以上。在三個多雨區之間就是少雨帶,貴州雨量最少的是威寧、赫章、畢節一帶,年降水量在900毫米左右,其中赫章最少,為854.1毫米。
貴州各地常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比蒸發量大。各地降雨量年變化較小,但一年中各時期變化較大,常出現一段時期乾旱少雨,一段時期卻大雨或暴雨連連不斷的情況。貴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自東向西到來,6~7月雨量最大,此時正值高氣溫、多光照時期,水、熱、光基本同步,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
(三)日照
貴州由於地處冷暖空氣經常交鋒的地帶,加上特殊的地形條件形成了陰雨多、日照少的獨特天氣。年日照時數在1050~1800小時之間,比同緯度的東部地區要少三分之一左右,還不及青藏高原的一半。在時空分布上,日照西部多、東部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婁山區。一年中夏季日照時數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每年9月中下旬,秋雨可連續下10~20天。大部分地區陰雨日數超過150天,年相對濕度高達70%以上,而且一年四季沒有什麼變化。
(四)氣候的地域差異及類型
由於貴州地面起伏較大,加上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的影響,使得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地域差異顯著,全省可分為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和中溫帶氣候類型。南亞熱帶在紅水河和南、北盤江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在19℃以上,幾乎長夏無冬,農作物可一年三熟,宜多種喜溫亞熱帶經濟作物;中亞熱帶在東、南、北三面地勢較低的河谷地帶,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冬暖而夏熱,農作物可一年兩熟或三熟,適宜發展多種亞熱帶經濟作物;北亞熱帶為黔北、黔中和黔西南海拔1000米左右的廣大地區,冬暖夏涼,農作物可一年一熟或兩熟,適種性廣,這是貴州的主要氣候類型。暖溫帶在黔西北海拔1700~2400米之間的地區,冬冷而夏涼;中溫帶為黔西北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帶,幾乎長冬無夏。
貴州氣候的地域性差異常表現在水平距離不遠但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區,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體氣候特徵明顯,垂直差異顯著,常被形容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五)氣象災害
貴州氣候總體情況良好,但也存在氣象災害。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乾旱、秋風、凌凍、冰雹,以及倒春寒、秋綿雨、暴雨和大風等。乾旱是省內危害最大的氣象災害,夏旱突出,春旱次之。夏旱常發生在東北部、東部和北部,春旱主要發生在西部,北部也時有發生,其他地區相對較少。秋風是8~9月間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的低溫冷害。全省除地勢低窪而封閉的河谷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秋風危害。凌凍是冬季地面凍結影響交通運輸、通信以及農牧業生產的災害性天氣,貴州高海拔地區每年都有出現。冰雹是貴州經常發生的災害性天氣,春夏之交,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發生,歷時短,但破壞性強。
三、處於長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河流是指沿地表線形凹槽集中的經常性或周期性水流。貴州降水豐富,溝壑縱橫,河網密度較大。流域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萬平方千米以上的有7條。河流多發源於西部和中部山地,順地勢向北、東、南三面分流。以苗嶺為分水嶺,苗嶺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為11.57萬平方千米,占貴州總面積的65.7%,有牛欄江橫江水系、烏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四大水系;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面積為6.04萬平方千米,占貴州總面積的34.3%,有南盤江水系、北盤江水系、紅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四大水系。這些河流水系分別位於長江和珠江的上游。貴州地下河流也較多,已探明的有1097條,較大的地下河系有23個。貴州河流的多年平均水量居全國第9位。
(一)牛欄江橫江水系
貴州境內主要在威寧縣,省內流域面積4888平方千米。牛欄江幹流發源於雲南省,在貴州境內長79千米,流域面積2014平方千米,最終匯入長江上游金沙江。主要支流有哈喇河、玉龍小河。橫江幹流發源於貴州威寧縣羊街鎮,自南向北流經雲南後匯入金沙江,貴州境內長120千米,流域面積2874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拖洛河。該水系水量和水力資源比較豐富,牛欄江含沙量稍大。
(二)烏江水系
主要位於雲貴高原東北部,下游部分在四川盆地邊緣。烏江幹流是長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發源於貴州威寧縣鹽倉鎮的香爐山,境內長889千米,流域面積6.68萬平方千米(含省外為6.93萬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的37.9%,是貴州最大的河流。烏江源流稱三岔河,自西向東流經畢節地區、六盤水市、安順市,在織金和黔西交界處與北來的六沖河匯合後稱為烏江,自西向東流至思南縣後轉向北流,在重慶市的涪陵匯入長江。烏江水系水量和水力資源都十分豐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90立方米/秒,年來水量549億立方米,與黃河水量相當。烏江具有水力發電梯級開發的有利條件,先後建成烏江渡、東風、普定、洪家渡(60萬千瓦)、引子渡(36萬千瓦)、索風營(60萬千瓦)等大中型水電站,並進行了烏江渡擴能,構皮灘大型水電站在建,目前還在不斷進行梯級開發。另外,烏江景色十分秀麗,有人說:烏江的山,有劍門之雄,三峽之壯,峨嵋之秀;烏江的水,清澈透明,碧若琉璃;暢游烏江,有「船在畫中行」的感覺。烏江流域涉及貴州40多個市、縣,多為開發較早、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人口佔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所以烏江水系對貴州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赤水河綦江水系
主要位於貴州省的北部,包括赤水河、桐梓河和綦江上源松坎河,貴州境內流域面積1.38萬平方千米,涉及畢節地區的畢節、大方、金沙和遵義市的紅花崗、仁懷、赤水、習水、桐梓等8個縣(市、區)。赤水河是長江右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雲南省威信縣雨河鄉,幹流進入貴州西部畢節市後成為川黔界河,流經金沙縣、習水縣、赤水市後,在四川合江匯入長江。貴州境內長299千米(全長378千米),流域面積1.14萬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二道河、桐梓河、習水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7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55.3億立方米。赤水河地處滇、黔、川三省交界處,具有「生態河」、「美酒河」、「歷史河」的美譽。流域內有國家級桫欏自然保護區、赤水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等;國酒茅台酒、習酒、郎酒等中國名酒都產於河流兩岸;也留下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足跡。綦江上源松坎河在貴州從源頭至趕水鎮後稱綦江,貴州境內長約80千米,中下游流經重慶南部。
(四)沅江水系
源於貴州中部,從東部出省後經湖南、湖北匯入洞庭湖。幹流全長1022千米,流域面積8.92萬平方千米(貴州境內3.03萬平方千米),涉及黔南自治州的都勻、福泉、甕安,黔東南自治州的麻江、丹寨、凱里、黃平、施秉、鎮遠、岑鞏、雷山、台江、劍河、三穗、錦屏、黎平、天柱、榕江及銅仁地區的銅仁、玉屏、萬山、江口、石阡、松桃等24個縣(市、特區),主要支流有清水江、氵舞陽河、錦江等。流域內水資源較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有氵舞陽河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黃平氵舞陽湖國家森林公園。
(五)南盤江水系
南盤江是珠江幹流西江的上源,發源於雲南省沾益縣馬雄山,流經滇、黔、桂交界處的三江口後,成為黔、桂兩省區的界河,至望謨縣的蔗香鄉與北盤江匯合後稱為紅水河。幹流在貴州境內長263千米,流域面積7651平方千米,流經興義、安龍、冊亨、興仁、普安、盤縣等6縣(市、特區),主要支流有黃泥河和馬別河。流域內水量和水力資源都很豐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52.1億立方米。已建成天生橋一、二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152萬千瓦。
(六)北盤江水系
北盤江是珠江幹流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雲南省宣威市板橋鄉西南,自西向東經宣威,至都格進入貴州,再折向東南往茅口、盤江橋,至望謨縣的蔗香鄉與南盤江匯合,全長450千米(貴州境內長352千米),流域面積2.65萬平方千米(貴州境內2.10萬平方千米),流經威寧、水城、六枝、盤縣、普安、晴隆、興仁、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紫雲、鎮寧、關嶺、普定、西秀等16個縣(市、區)。主要支流有拖長江、烏都河、麻沙河、大田河、可渡河、月亮河、打邦河、紅辣河等。流域內水量十分豐富,水能及礦產資源也較豐富,環境優美。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8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21億立方米。現已建成響水水電站,裝機容量10萬千瓦。流域內有世界聞名的黃果樹瀑布、龍宮等自然景觀。
(七)紅水河水系
南、北盤江匯合後稱為紅水河,自西向東在黔、桂交界處流過106千米後折向東南進入廣西。貴州境內流域面積1.60萬平方千米,涉及貴陽市和望謨、羅甸、惠水、長順、平塘、獨山、都勻、紫雲、安順、貴定、平壩等11個市(縣)。主要支流有蒙江和六洞河。紅水河流域有豐富的水量和水力資源。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8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89.1億立方米。貴州與廣西已合作修建裝機容量630萬千瓦的龍灘水電站。
(八)都柳江水系
都柳江是西江的第二大支流,幹流發源於獨山縣的拉林鄉,自西向東流經三都、榕江、從江等縣,於從江縣的八洛流入廣西。貴州境內長330千米,流域面積1.16萬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3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05億立方米。其主要支流有寨蒿河、平江和雙江。其開發以水力發電、航運、農田灌溉和防洪為主。
四、林地多、耕地少,沒有平原支撐的耕作條件
土壤是地球陸地表面能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貴州有磚紅壤性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山地灌叢草甸土等地帶性土壤和石灰土、紫色土等非地帶性土壤以及水稻土和旱作土等耕作土壤交錯分布。在各類土壤中,黃壤面積最大,占貴州總面積的38.6%;其次是石灰土,占貴州總面積的24.4%;最少的是水稻土。貴州土壤具有類型多樣,地域性較強,宜林地多,可耕地數量少,質量不高,喀斯特土地面積大,生態脆弱的特點。
(一)山地丘陵多、平壩地小,宜林地廣、耕地少
貴州山地面積為10.87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1.7%,丘陵面積為5.42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0.8%;山間平坦壩地面積為1.32萬平方千米,僅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5%,是我國唯一的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貴州坡度在6度以下,集中連片、面積1萬畝以上的耕地大壩47個,耕地面積91.92萬畝,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1.4%。全省土地總面積中,農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86.78%。其中,耕地佔農用地面積的29.47%;園地佔農用地面積的0.78%;林地佔農用地面積的51.81%;牧草地佔農用地面積的10.51%;其他農用地佔農用地面積的7.42%。這種土壤條件,加上人口增多,非農業用地擴大,耕地面積不斷縮小,使得貴州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耕地質量較差,中低產田土面積大
貴州耕地不僅面積小,且質量不高。土地平均坡度21.5度,坡度大於25度的土地佔貴州土地面積的35.07%,35度以上陡坡占貴州土地面積的8.65%。在全省耕地中,土層較厚、肥力較高、水利條件較好的一等耕地僅佔22%;土層不厚、土質偏黏、肥力中等、水利條件較差的中等地佔42%;土層淺薄、肥力較低、坡度較大、水土流失嚴重、無水利條件保證的三等耕地佔36%。中、下等耕地佔了耕地總面積的80%左右,而且其中還有21%左右是不宜耕耕地。
(三)喀斯特土地面積大,生態脆弱,耕地後備資源不足
貴州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發育是其自然的基本特徵。全省61.9%的喀斯特面積主要是由碳酸鹽類岩石組成,其特點為堅硬、抗風化能力強,決定了成土速率低、土層淺薄,植被一旦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石漠化程度高。而且碳酸鹽類岩石在受水溶蝕的情況下,易使地塊破碎,固體物質中的鈣、鎂還易隨水流失,從而導致貴州土壤生態環境脆弱,恢復發展困難。
(四)林牧地質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在貴州的林牧用地中,一等地佔17%,二等地佔33%,三等地佔25.3%,四等地佔23.8%。其中,林業用地主要集中在黔東南自治州,其次是銅仁和遵義,畢節和六盤水最少。草地主要集中在黔東南、黔南、遵義和畢節,其次是銅仁和安順,六盤水和貴陽最少。
五、錯綜復雜、分布呈過渡性的多種植被
植被是覆蓋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稱。貴州植物起源古老,種類繁多,亞熱帶性質明顯,分布錯綜復雜,呈現過渡變化,具有垂直分布和地帶性分布規律,而且岩溶植被發育。貴州的自然植被可分為闊葉林、針葉林、灌叢和灌草叢、沼澤與水生植被和竹林五類。
(一)闊葉林
闊葉林是以闊葉樹種為主要成分的森林植被。貴州高大的山體(如梵凈山、雷公山)從山腳到山體中上部依次分布了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貴州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廣泛分布,有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冬青科及山礬科、杜鵑花科、金縷梅科等。隨著海拔的升高溫度降低或被破壞後,喜溫常綠闊葉林過渡為耐寒常綠闊葉林和落葉林,形成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或次生落葉闊葉林,常綠種類有多脈青岡、褐葉青岡、硬斗石礫等,落葉樹種有水青岡、亮葉水青岡、槭樹、野櫻、水青樹等。在梵凈山、黎平、松桃等局部地區有珙桐、鵝掌楸等珍稀落葉林分布。另外,在西部高海拔地區分布有山地硬葉常綠林和落葉闊葉林,在南部及河谷地帶分布有山地季雨林和河谷季雨林,在喀斯特丘陵山地分布有喀斯特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二)針葉林
針葉林是貴州森林中分布面積最廣,經濟價值最高的一類森林植被,主要是松科、杉科和柏科植物。暖性針葉林中的馬尾松林廣泛分布在貴州東部、中部、北部,向西可延伸至赫章、納雍、水城、六枝、關嶺的東部及北盤江一帶;雲南松林在威寧、水城、盤縣、興義、普安、興仁等地分布最為集中;杉木林廣泛分布在東部地區,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是中心產區;柏木林主要分布於石灰岩地區,以黔北、黔東北一帶最多。另外,銀杉、禿杉、福建柏、柔毛油杉、黃杉、大明松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針葉林在貴州也有分布。貴州有冷杉林、鐵杉林和華山松林等寒溫性及溫性針葉林,主要分布在地勢較高的梵凈山上部和西部高原山區,也是珍貴的稀有森林植被。
(三)灌叢和灌草叢
灌叢是以灌木組成的植被類型;灌草叢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其中散生有少量灌木的植被群落。灌叢有杜鵑、油茶、薔薇、箭竹、南天竹、仙人掌等多種類型,灌草叢有蕨類、白茅、芒、野古草、余甘子等,多為森林植被反復破壞後退化形成,只有海拔較高的山頂(如梵凈山、雷公山)因溫度較低而生長有小面積原生性灌叢和灌草叢。
(四)沼澤與水生植被
沼澤在貴州分布不多。原生性沼澤僅在少數海拔較高、山體溫度很低的局部低窪積水地段分布,主要是以泥炭蘚、大金發蘚為主的蘚類沼澤。水生植被是在湖泊、河流、水塘環境下發育的燈心草、水芹菜、浮萍、金魚藻等植物群落。
(五)竹林
竹林是由禾本科竹亞科多種竹類植物為主構成的一類特殊植被類型。貴州以中亞熱帶竹林為主,有楠竹(毛竹)、慈竹、斑竹、淡竹、水竹、方竹、箭竹等,以楠竹林最為重要,在赤水河及其支流河谷大面積連片分布,形成「竹海」景觀。在黎平、天柱、錦屏、榕江、從江也有分布。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原因,貴州植被類型多樣,既有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既有大面積次生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稀少的珍貴落葉林。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從而使各種植被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錯綜復雜、組合多樣。
『叄』 織金的經濟發展800字作文
貴州交通發展60年:從地無三尺平到村村將通公路來源:貴州日報 2009-09-01 10:57:11 瀏覽次數: 【列印】貴州地處雲貴高原東麓,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山地佔全省總面積的87%,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特殊的地形地貌決定了貴州交通發展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新中國成立以前,貴州封閉、半封閉的交通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60年勵精圖治,60年滄桑巨變。新中國成立以後,貴州交通立足實際,緊緊抓住各種有利於交通加快發展的政策機遇,求真務實,開拓創新,逐步走上了全面發展、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良性發展道路,交通落後面貌實現歷史性突破。固定資產投資跨越式增長從1949年到2008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194.91億元。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設累計完成投資就達1190.52億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完成投資總和的271倍。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實現4步大的跨越:1988年完成投資上億元(1.29億元),1996年上10億元(11.87億元),2004年上百億元(105.3億元),2008年上200億元(208.83億元)。2008年完成投資是1978年完成投資1799萬元的1160倍。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設每年新增投資均達到數十億元,年均增幅為16.39%,年完成投資額占當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0%以上,為拉動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公路通車里程大幅增加建國時全省公路通車里程僅3943公里,其中能夠維持基本通車的僅有1950公里。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開始,貴州先後改建黔桂、黔滇兩條國道,建成一些通往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公路。1964年,全省實現縣縣通公路。1978年,全省公路通車里程30558公里,公路密度為17.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為等外級公路,近5000公里公路晴通雨阻,不能正常通車,路面主要是泥結碎石路面,僅有高級、次高級路面2473公里。改革開放後,貴州公路建設高潮不斷掀起,通車里程大幅增長,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後的幾年,每年均以10000多公里的速度遞增。到2008年,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25365公里,公路密度達到7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比1949年分別增長121422公里和70.06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級公路里程大幅增加,全省64044公里等級公路基本均為改革開放後三十年建成,高級、次高級路面里程達到29040公里,2001年全省實現了縣縣通油路,2006年消除了全省國省干線公路上的所有等外級公路。全省公路通行條件顯著改善,干支結合、四通八達的公路運輸網路基本形成。高速高等級公路從無到有1986年貴陽至黃果樹高等級公路的開工建設,拉開了全省高速高等級公路建設的新篇章,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建設里程快速增多。到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二級以上公路376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4公里,在建638公里,省會貴陽到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地實現了高等級公路連通,國道主幹線重慶至湛江公路和上海至瑞麗公路在我省境內路段全部建成,「一橫一縱四連線」高速、高等級公路主骨架網成為我省公路運輸的主動脈。公路快速通道的加快形成,縮短了全省城鄉以及周邊鄰省間的時空距離,改變了山區地形地貌制約,更加凸現了貴州作為西部公路交通樞紐的戰略位置。農村公路建設便民惠民新中國成立初期,我省僅有沿國省道公路的農村連接公路,其他地區的物資運輸基本依靠人扛馬馱,沒有公路與外界連接。到1978年前,全省農村公路的通達率也很低,即使已建成的農村公路標准也不高,抗災能力很弱,晴通雨阻問題十分突出,農村群眾運輸出行非常困難。改革開放後,國家加大了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入力度,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依靠「以工代賑」、「民工建勤」、「民辦公助」建設了一批農村公路。特別是2003年後啟動了大規模的農村公路建設工程,每年農村公路建設里程均在10000公里以上,公路通達通暢率迅猛增長,2002年全省實現了鄉鄉通公路,到2008年,全省實現了79.11%的鄉鎮通油路、78.78%的建制村通公路、25.33%的建制村通油路。實施了渡口改造和渡口改橋梁工程。農村公路建設成為群眾歡迎、社會滿意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有力地支持了「三農」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河航道成為黃金水道解放初期,貴州內河航道均為自然航道,航程短,通航能力差,安全系數低,只有1753公里的航道能通行小噸位的木船和木帆船。從第一個五年計劃起,全省開始對內河航道進行整治,炸開了赤水河中的吳公岩千年頑石,整治烏江三大斷航險灘,結束了千百年來烏江、赤水河分段通航的歷史。到1978年,全省通航里程2802公里,但全部是沒有水運配套設施的自然航道,其中,能夠通行機動船的航道里程只有1257公里。改革開放後,尤其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我省航道建設突飛猛進,烏江、赤水河和兩江一河(南、北盤江、紅水河)三條出省水運主通道全部整治完工,其他航道等級全面提升,新增五級以上航道619公里,全省通航里程達到3625公里。港口碼頭客運通過能力達到1100萬噸,貨物通過能力1000萬噸。2008年開工建設了我省第一條高等級航道--南、北盤江、紅水河四級航道整治工程。水運建設工程的快速發展,有效解決了沿江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出行條件,加快了我省立體交通網路構建進程。大物流應運而生l949年,全省僅有各式汽車l269輛,公路運輸簡單分為交通部門以營業為目的的專業運輸和廠礦企業自運自貨的非專業運輸,運輸量小。1978年,全省民用汽車發展到32459輛。改革開放給貴州公路運輸業的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促進了公路運輸市場的繁榮與興旺。到2008年,全省民用汽車已增至771504輛,是1978年的24倍。其中,全省道路客、貨營運車輛分別從823輛和2892輛增加到25534輛和120230輛,年均增長12.13%和13.23%。1978年前全省沒有中高級客車,2008年,全省中高級客車已達8601輛,占客運車輛總數的33.7%,與周邊省區和東中部許多省區均開通了公路直達班線。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加快和運輸車輛的不斷發展,公路客貨運輸量增長迅速,客運量和旅客周轉量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2.3%、8.8%,2008年完成客運量73550萬人和貨運量26156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32倍和13倍。公路運輸占綜合運輸體系的比例從1978年的69.39%上升到2008年的96.39%,公路運輸逐步實現向快捷、舒適、安全、高效轉變,成為各項運輸方式的排頭兵和主力軍。貴州航運歷史悠久,但直到1961年,才組建了一支有兩個水上航運公司、兩個船舶修造廠、三個航道工程隊等以全民所有制為主體的水上航運隊伍,運輸工具以木船為主,僅有拖輪31艘。改革開放後,尤其「七五」以來,安全性更高、運輸能力更強的機動船舶得到大力發展,曾經作為主要運輸工具的專業木船全部退出運輸市場。水運建設工程的快速發展,有效解決了沿江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出行條件。2008年全省機動船舶總數為1948艘,比1978年增長1841艘。完成水運客運量1507萬人和貨運量737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27倍和12倍。水路交通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立體交通運輸網路的加快形成,有效解決了沿江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出行條件。奮力實現交通的歷史性跨越——解讀貴陽三大交通工程「大交通」帶動「大開發」,貴陽鄉村游熱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60華誕的2009年,在貴陽交通史上將是標志性意義的一年。「建好環城高速公路,喜迎國慶六十周年」,9月27日,貴陽環城高速公路全線貫通;9月29日,貴陽市又有兩大交通重點工程——貴陽市域快速鐵路、貴陽市輕軌1號線市政配套工程會展中心車站緊跟正式開工,向祖國的生日獻上一份厚禮。與此同時,連接老城區與金陽新區的重要通道北京西路、貴金線,連接老城區與花溪區的花溪二道,連接老城區與龍洞堡的油小線,連接老城區與烏當區的水東路,以及連接老城區與小河區的黔江路也在如火如荼建設中……有人形象地將這一年稱為貴陽的交通建設年。這話並不為過,特別是隨著環城高速公路、市域快速鐵路、城市輕軌三大工程的建設,貴陽道路形態實現從「射線」形向「射線+環線」形的「裂變」,從平面走向立體,貴陽在西南地區交通樞紐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城市輕軌貴陽陸地交通 變「平面」為「立體」【基本情況】根據貴陽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2010至2020年建設1、2號線,總投資239.72億元。1號線全線長31.887公里,為南北向骨幹線,連接金陽新區、老城區和小河區;2號線一期工程26.8公里,連接白雲區、金陽新區、三橋馬王廟片區和中心城區。【建設意義】軌道交通具有大運量、速度快的特點,單向每小時可運送2萬至3萬人次,修建城市輕軌是貴陽市作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重大措施之一;城市輕軌還可以把快速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網路連接起來,既能使貴陽市交通內循環與外循環之間實現近距離換乘甚至「零換乘」,又可以聯絡起外圍組團,縮短各片區之間的時空距離。另外,建設市域快速鐵路和城市輕軌環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佔地少,完全符合貴陽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要求,有利於推動貴陽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環城高速公路 貴陽道路形態實現從「射線」形變成「射線+環線」形【基本情況】貴陽環城高速公路,全長121公里,雙向四車道,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東北線(原東北繞城線),起於尖坡終於筍子林,長19公里,已於1999年建成。第二部分為西南線,起於貴新公路南明區小碧鄉下壩,終於白雲區沙文鄉尖坡,長55.11公里,沿線設置下壩、牛郎關、花溪、金竹、金華、金陽、白雲、尖坡共8處互通式立交,投資31億元,於2005年12月動工,從2007年下半年起建設進度大大加快,2009年9月底建成。第三部分為南環線,起於花溪區牛郎關,經改貌、孟關、桐木嶺,跨花溪水庫庫尾後終於小河金竹,長38.29公里,投資29.44億元,於2007年6月底啟動,3個月辦完省級審批手續,半年辦完所有審批手續,當年12月動工,2009年9月底建成。【建設意義】對於貴陽市域發展來說,環路是個綱,綱舉目張,建成環城高速公路,具有多重意義。一是形成了交通循環的大動脈。環城高速公路使貴陽融入國道、省道大循環系統中,進一步形成了城市交通、市域交通與區域性交通有機銜接的現代化快速交通體系,提高了貴陽市公路交通現代化水平和貴陽綜合交通樞紐地位。二是構架了產業發展的大走廊。一方面,擴大了產業發展的空間,成為貴陽的「聚寶盆」。沿環城高速公路,貴陽正在規劃建設小河——孟關生態工業園、麥架——沙文高新技術產業經濟帶、龍洞堡食品工業園、花溪迎賓道大學城等一批新興產業板塊。同時,與全省打通兩條貴廣快速通道、更好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戰略思路相銜接,將大大增強貴陽經濟發展後勁。另一方面,各個產業園區、產業集中區之間形成了快捷通道,改變了貴陽產業布局分散、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的狀況,提高了產業的關聯度和協作化水平。三是打造了促進城市化的大杠桿。極大地拓展了貴陽城市空間范圍和人口規模。城區面積由原來的37平方公里拓展為507平方公里,人口規模從180萬擴大到320萬。將貴陽老城區、金陽新區、白雲區、花溪區、小河區、烏當區等8個片區通過快速通道連接起來,改變了城市布局結構分散、組團相對獨立的狀況,實現了各片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統籌、協調發展,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四是搭建了展示城市形象的大平台。環城高速公路,與貴陽環城林帶有30—40公里平行或者交叉,改變了以往「有林的地方沒有路、有路的地方沒有林」的狀況,充分展示了生態文明城市的理念和獨特魅力;把天河潭、鎮山村、花溪公園、青岩古鎮、孟關林場、順海林場、香紙溝等旅遊景區以及擺貢等鄉村旅遊示範點聯系在一起,展示了貴陽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展示了貴陽作為特大城市的良好形象,提升了貴陽的知名度、美譽度。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夫人在生態文明貴陽會議期間,就稱贊環城高速公路說:「這是一條很棒的公路,在這條環城公路上,我看到了美麗的風景和滿眼的綠色」。市域快速鐵路「爽爽的貴陽」正快速駛向城市軌道交通時代【基本情況】貴陽市域快速鐵路由「一環」、「一射」、「兩聯線」構成。「一環」即環城快速鐵路,正線長度約為154公里,速度目標值為250公里/小時,功能為服務於主城區外圍組團之間旅客交流的客運專線雙線。「一射」即貴陽至開陽鐵路,正線長度約為54.6公里,設計速度目標值為160公里/小時(預留200公里/小時),功能為近期服務於貴陽市主城區與衛星城鎮之間旅客交流的客運專線,遠期延伸至遵義,作為貴陽與遵義的城際快速通道。「兩聯線」即久長至永溫鐵路(正線長度約36.2公里),林歹至織金(新店)鐵路(全長97.4公里);功能為服務於地方企業為主的資源開發型鐵路。【建設意義】貴陽規劃建設市域快速鐵路,既利當前、又管長遠,意義十分重大。從當前來講,有利於拉動經濟增長。據匡算,建設貴陽市域快速鐵路總投資373.4億元,需鋼材130.69萬噸、水泥507.82萬噸,可直接、間接帶動41萬人就業;工程期間,可獲得勞務性工資56.01億元,建安營業稅9.15億元;如果工程以四年期計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3%。從長遠來看,修建市域快速鐵路,一是有利於緩解貴陽的交通擁堵。一方面,貴陽環城快速鐵路建好以後,金陽、白雲、烏當、龍洞堡、花溪、清鎮等片區之間都有快速軌道交通相連,往返於各片區不用再經過中心城區,有利於居民出行和人流疏散;另一方面,貴陽環城快速鐵路把正在規劃建設的放射狀輕軌各端頭連接起來,形成閉合的網狀結構,使貴陽城市軌道交通的內循環與外循環形成非常方便的換乘系統。二是有利於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國家規劃建設的渝黔快速鐵路經過息烽和修文,依託這條線,解決了息烽縣和修文縣半小時到達中心城區的問題;修建環城快速鐵路,解決了清鎮市半小時到達中心城區的問題;修建貴陽到開陽快速鐵路,則解決了開陽縣半小時到達中心城區的問題。這樣,貴陽就真正形成了市域半小時經濟圈,貴陽市所有的區(市、縣)都能在半小時內乘快鐵抵達。而修建久長到永溫、林歹到織金(新店)的聯絡線,對於建設開陽磷煤化工產業園和清鎮煤化工、鋁工業產業園,帶動開陽縣、清鎮市和織金縣等相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隨著市域快速鐵路的建設,依託省會城市的功能,與周邊地區優勢互補、密切協作,以貴陽為中心、輻射全省的「貴陽旅遊經濟圈」呼之欲出。
『肆』 織金縣最大的鄉鎮
織金縣最大的鄉鎮是城關鎮。 織金縣轄鎮。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縣境中部。內面積147平方公里。人口容6.47萬,其中苗、彝、布依、仡佬等民族佔12.5%。轄16居委會、27村委會。1956年置城關鎮。1958年撤鎮建紅旗公社。1963年析置城關鎮及北門、花紅、坪寨、白岩、平橋(木嘎)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1年合並置城關鎮。
『伍』 織金縣有460億的大項目
確有其事!
貴州將建設大型磷煤一體化能源化工基地
貴州畢節地區已探明大型優質無煙煤、磷礦伴生稀土礦大型礦區。依託於此,貴州將在當地建設60平方公里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記者最近在畢節地區采訪了解到,地處畢節地區的織金縣是貴州最大的無煙煤田——織納煤田的中心地區,煤炭累計查明資源儲量107.6億噸。最近,這里又新近探明一處大型磷礦資源區。
據悉,織金縣新華磷礦區已探明磷礦礦石儲量15億噸,稀土資源量150萬噸,被證明是一個超大型磷、稀土綜合礦床礦區,其磷礦資源占貴州省資源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同時,這個礦區的磷礦富含重稀土元素,是貴州磷資源富集區中一塊待開發利用的「處女地」。
隨著隆百鐵路織金至黃桶段開工建設,這個地區煤、磷兩大資源組合優勢凸現,創新整合煤、磷、電、冶四大產業,建設以煤、電、合成氨、高濃度磷復肥、重稀土回收綜合利用等多產品耦合共生、多聯產為基本組合模式的新型工業園區的條件基本具備。
據了解,當地已組建貴州錦麟化工有限公司,由貴州省國資委控股51%、中海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控股45%、瓮福(集團)有限公司控股4%。錦麟公司對織金縣新華磷礦區的開發將以發展精細磷化工為主,促進磷石膏無害化、資源化利用。公司計劃在2015年底完成年產500萬噸磷礦山建設,並全面開展精細化磷化工基地建設。預計總投入120億元,建成後,公司年銷售收入預計超過100億元。
『陸』 織金縣有哪些鄉鎮比較好
織金縣的八步鎮,珠藏鎮,城關鎮,牛場鎮多是比較好的,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人流上。
『柒』 織金縣縣情況,歷史地形地貌人口後轄鄉鎮及分布民族特產景物等
織金位於貴州中部偏西——黔中經濟核心區,是貴州省畢節市下轄縣,北鄰畢節市大專方縣、黔西縣屬,東靠貴陽市清鎮市、安順市平壩區,東南連安順市西秀區,南毗安順市普定縣,西南接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西抵畢節市納雍縣。
織金縣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米,縣城海拔1310米,織金縣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岩溶發育,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最低海拔860米,縣城海拔1310米。織金縣轄6個街道,9個鎮,10個鄉,7個民族鄉,574個村、4721個村民組。
織金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4.4℃,年度最高極端氣溫33.5℃,最低-3.0℃,年降雨量1479.3毫米,年日照時間968.8H,年相對濕度80%,無霜期342天。
『捌』 織金縣城關鎮社會經濟情況
織金縣城關鎮總面積147.4平方公里 人口 80542(上次人口普查數據),蘊藏著豐富內的煤、重晶石等礦產資源,容有耕地面積16585畝。平均海拔1319米,年平均溫度15°C,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小春城」之稱,是織金縣文化、經濟、政治中心所在。
農產和人均純收入都是按縣計算的不會具體到鎮 2008年全縣GDP總量可達36.64億元,人均GDP增加4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2428元,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0452元。
『玖』 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有多少個鄉鎮,分別是什麼
截至2019年,織金縣轄16個鎮(貓場鎮、桂果鎮、牛場鎮、化起鎮、以那鎮、三塘鎮、阿弓鎮、珠藏鎮、龍場鎮、中寨鎮、馬場鎮、板橋鎮、白泥鎮、少普鎮、熊家場鎮、黑土鎮),3個鄉(實興鄉、納雍鄉、上坪寨鄉),7個民族鄉(自強苗族鄉、大平苗族彝族鄉、官寨苗族鄉、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鄉、雞場苗族彝族布依族鄉、金龍苗族彝族布依族鄉、後寨苗族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鄉鎮:
1、貓場鎮
貓場鎮位於織金東南面。貓場鎮地處黔中腹地經濟發達區的邊緣,素有織金「東大門」和「小貴陽」之稱,是織金東部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聞名全省的「竹蓀之鄉」和「全國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
2、牛場鎮
織金縣牛場鎮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織金縣東部,地理位置東經106度00分,北緯26度37分,東鄰馬場鎮,南接貓場鎮、實興鄉、西連桂果鎮、三甲街道辦事處,北界化起鎮。鎮人民政府駐地牛場集鎮距織金縣城47公里,距省城貴陽110公里。
3、阿弓鎮
阿弓鎮為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下轄的一個鎮,地處東經105.31,北緯26.29,距織金縣城西南面54公里。
4、納雍鄉
納雍鄉位於織金縣東北部,轄區總面積5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703畝,林地面積25248,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鄉,村莊距縣城32公里,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織金洞14公里,與黔西縣隔湖相望。
5、雞場苗族彝族布依族鄉
織金縣雞場苗族彝族布依族鄉位於織金縣西部的邊遠山區,距縣城54公里,總面積10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70米,東與三塘鎮、南與阿弓鎮、西與六枝特區、北與納雍縣張家灣鎮相接。因境內盛產核桃,雞場素有「中國核桃之鄉」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