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發區規劃
今年以來,十堰經濟開發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高端化、特色化、集約化」發展方向,以打造千億園區為發展目標,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以強化資本運營為動力,以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為核心,求真務實,真抓實干,朝著建成一流國家級開發區克難奮進。
注重生態文明,提升城市管建水平。按照開發一處地產、形成一片景觀的要求,全力推進祥安·東城國際、東方國際園、左岸風情·雅苑、雅安居·世紀新城等房產項目建設。加強規劃管理,嚴格規劃執法,堅決制止亂搭亂建、搶搭搶建。對佔地拆遷安置、災後倒房戶的集中安置實行居住集中化、管理社區化、服務社會化,加強道路硬化、綠化、亮化和排水等配套建設,實現城在山中、房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
推進產業發展,增強經濟內生動力。加快東風小康30萬輛發動機項目開工、十堰汽車材料物流城建設,抓緊落實機場臨空經濟區和小河林安物流園的建設規劃,全力打造中國十堰國際汽車會展中心、中國國際汽車汽配物流中心,力爭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技術先進、清潔安全、產業鏈完善、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力爭到2015年,開發區整車產量達到200萬輛、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技工貿總收入達到10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30億元。
抓好項目建設,聚集強勁發展潛能。矢志不渝地把項目建設作為第一抓手,確保10萬輛專用車、10萬輛車身、紅岩車橋、東風·派恩、朗格電動車、雷雨科工貿和東風EQ2030等49個重點工業項目開工建設,提高項目集聚水平和發展後勁。加快龍門工業園、神鷹工業園、港澳台工業園內龍門大道、和諧大道、吉林路、機場大道等互聯互通主次幹道建設,引導工業項目、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全力打造千億級園區經濟。
十二五期間,開發區將大力實施2123工程,即到2015年,全區整車產量達到200萬輛、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技工貿總收入20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30億元,把十堰經濟開發區建設成為鄂渝陝豫西省交匯地區投資環境的示範區、資金技術密集區、汽車產業重要基地和現代信息物流港,建成國家級開發區。
2. 十堰市西城開發區在哪裡知道的請告訴我,謝謝了!
花果這邊好像,聽老師說過幾次
3. 十堰經濟開發區的簡介
十堰經濟開發區(ShiY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湖北省十堰市高新區(十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成立於1991年回8月(中共答十堰市委、十堰市人民政府文件十發【1991】25號);1992年6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為湖北省首批九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鄂政發【1992】67號);1998年12月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鄂政函【1998】187號);2003年4月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火炬計劃十堰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國科火字【2003】33號)。2006年11月13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十堰經濟開發區(鄂政辦函【2006】61號)。
開發區位於十堰市區東南,東經110度52分,北緯32度34分,白浪大道貫穿全區,地處市區東環線和國道G316與G209交匯處。龍門大道,機場大道,航空路等組成區域路網骨架。發展腹地廣闊,區位優勢明拿猜帆顯。開發區東起黃蓮埡、西至柯家埡,南北以上脊線為界,轄區總面積49.5平方公里,兆攔規劃面積為13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消雹7平方公里,規劃人口規模10萬人。
4. 十堰經濟開發區的介紹
十堰來經濟開發區位於十堰市自區東南,白浪大道貫穿全區,地處市區東環線和國道G316與G209交匯處。機場大道,航空路等組成區域路網骨架。發展腹地廣闊,區位優勢明顯。東起黃蓮埡、西至柯家埡,南北以上脊線為界,轄區總面積49.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為13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11平方公里,建成區7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0萬人。該區以不到全市10%的工業能耗和0.1%的土地面積,實現了全市50%的地方工業產值,成為省內乃至國內開發面積最小、單位產出最高的經濟開發區。目前蔽含開發區已具備爭創國家握告級段並明開發區的條件,正在積極向國家級開發區邁進。
5. 十堰市西城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是誰
朱國泅,男,1965年12月出生,漢族,湖北省宜城市人, 十堰市西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6. 十堰市分幾個區
3個區。根據2017年6月十堰市政府官網顯示,下轄4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1市(丹江口市)、3區(灣區、茅箭區、鄖陽區)。下設13個街辦、71個鎮、35個鄉、1848個村,十堰市政府駐地茅箭區人民北路8號。
1、張灣區
是湖北省十堰市市轄區,依堵河,臨漢水,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發祥地,東風商用車公司總部所在地,稱為中國「卡車之都」,是十堰市最大經濟體。轄2鄉2鎮4街道和1個省管經濟開發區,面積657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39.9萬人。
2、茅箭區
是湖北省十堰市下轄的縣級區,位於十堰地區中部。東起十堰經濟開發區,與丹江口市六里坪鎮相鄰;西大致沿市中心四方山—筆架山—牛頭山東北西南一線,與張灣區相連;南達大川鎮與房縣毗鄰;北到五堰街道,與張灣區漢江路街道相鄰。
截止到2013年茅箭區轄2個鄉,1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7個行政村,國土面積5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9.2公頃。
3、鄖陽區
原名鄖縣,隸屬於湖北省十堰市,2014年9月9日,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復撤銷鄖縣,設立十堰市鄖陽區,以原鄖縣的行政區域為鄖陽區的行政區域,鄖陽區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金沙路1號。2014年12月17日,鄖縣正式撤縣更名為鄖陽區。截至2014年9月,鄖陽區轄16個鎮,5個鄉,1個林場和1個經濟開發區。
4、鄖西縣
地處鄂西北邊陲,漢江中上游北岸,正東及東南與十堰市鄖陽區接壤,東北、正北、西北、西南、正南與陝西省商南、山陽、鎮安、旬陽、白河五縣毗連。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地扼秦楚要沖,素稱「秦之咽喉,楚之門戶」。
鄖西縣版圖面積3509平方公里,東西長115公里,南北寬55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鄖西縣轄18個鄉鎮(場、區),348個村(居)委會,208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0.42萬人(2015年),其中農業人口42.47萬人。
5、竹山縣
古稱「上庸縣」,隸屬湖北省十堰市。位於湖北西北秦巴山區腹地。地處鄂西北山地,北屬武當山,南屬大巴山。東鄰房縣,北界鄖縣,西北鄰陝西省白河縣,西交竹溪縣、陝西旬陽縣,南接神農架林區、重慶市巫溪縣。
縣城東北距十堰市城區158公里,東南距武漢市638公里。面積3587.8平方公里,山地佔總面積80%以上。轄9鎮8鄉279個村,2016年人口51萬人,有漢族、回族、壯族、蒙古族、滿族等8個民族。
6、竹溪縣
隸屬於十堰市,位於鄂、渝、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區,西接陝西省平利、鎮坪、旬陽三縣,南交重慶市巫溪縣,東鄰本省竹山縣。竹溪縣是漢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頭、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之一。
截至2017年,縣域總面積3279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302個村、4個社區、15個農林特場,2016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6.09萬人,常住人口31.39萬人。竹溪縣經濟發展較快,2017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為86億元。
7、房縣
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東連保康、谷城縣,東北交丹江口市, 南臨神農架林區,西與竹山縣毗鄰。房縣古稱「房陵」,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截至2012年,房縣下轄12個鎮、7個鄉、1個國營林場、國土總面積5110平方公里。
7. 十堰西城經濟開發區屬於哪個街辦
屬於張灣區,街道沒有管理的開發區。外地有,十堰沒有。
8. 十堰經濟開發區的發展情況
開發區建區以來,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建區到1996年,為創業起步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引進了東風專用客車底盤公司、東風專用汽車製造公司、神鷹汽車改裝廠等大項目,奠定了經濟發展的基礎;第二階段從1997年至1999年底,為相對停滯階段。這一階段區內沒有大的投資項目進區,經濟發展緩慢,省科技廳有關領導曾提出了黃牌警告;第三階段,從2000年至今,為快速發展階段。十堰市委、市政府對開發區領導班子適時調整,在十堰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開發區通過大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不斷抓好汽配市場發展,努力開展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建設,全面加快了開發區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步伐,開發區已真正成為十堰市新的經濟增長區。一是經濟總量成倍增長。全區區域生產總值(GDP)由1999年的4.3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31.4億元,是1999年的7.3倍;工業總產值由1999年的19.6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90 億元,是1999年的4.59倍;技工貿總收入由1999年的20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180億元,是1999年的9倍。 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2008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共實現高新技術企業產值44億元,同比增長30%;完成高新技術產值34.5億元,同比增長31.9%。目前,全區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9家,其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9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20家,累計認定高新技術產品63個。 三是特色產業初具規模。目前,開發區內已建成了全國面積最大、管理最規范的汽車配件交易市場 —— 中國(十堰)汽配城;全國最大的球墨鑄鐵生產基地 —— 東風汽車公司鑄造二廠;全國規模最大、產品檔次最高的車燈總成生產企業 —— 東風三立燈具公司;湖北最大的客車生產企業 —— 特種汽車製造廠;國家中葯產業化基地、湖北僅有的兩家整體GMP達標醫葯生產企業之一的湖北清大葯業科技有限公司;全國模具行業中排名前五位的先鋒模具股份公司;東風唯一的微型車生產廠 —— 東風渝安車輛有限公司等,使開發區形成了以汽車汽配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2008年,開發區汽車汽配產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80億元,是1999年的9倍,年均遞增31%。 四是工業經濟增長迅速。經過不懈的努力,開發區實現了從零部件向整車發展的目標。目前,開發區共有特汽、底盤、特汽客車、渝安、力神、世紀中遠、神鷹、華通、長江葛州壩、華山等10傢具有資質的整車生產企業,年底能達到25萬輛。2008年,全區共生產整車12萬輛,同比增長36.9%,整車增長直接拉動全區經濟增長12.3個百分點。同時,開發區引進的一批生產性企業已逐漸成長為規模企業,總數達到72家。2008年,這些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完成產值86億元,佔全區的94.5%。開發區現有「雙億工程」企業14家,佔全市「雙億工程」企業的28%。2008年,開發區14家「雙億工程」企業共實現工業產值40億元,佔全區工業產值的44%,真正發揮了「龍頭」作用。 五是財政實力顯著增強。2007年,開發區實現財政收入2.52億元,是1999年的31.7倍,同比增長23.5%。現在開發區一個月的財政收入超過了1999年全年的財政收入,開發區財政已從當初的「吃飯」財政轉變為「建設」財政和「貢獻」財政。 六是汽配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中國(十堰)汽配城經過幾年的培育,已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全國汽配市場第三大價格信息平台之一。目前已入駐商家2000多家,經營品種達3萬余種。元至12月,汽配城完成交易額101.6億元,同比增長42%;實現稅收6030萬元,同比增長28%。今年以來,為進一步鞏固中國(十堰)汽配城在全國汽配市場地位,擴大車城十堰在全國的影響力,全區先後組織轄區企業參加了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售後博覽會、北京國際汽車博覽會、全國第63、64屆汽配交易會等大型國內外展會,同時在武當「兩節」前舉辦了十堰經濟開發區首屆汽車汽配訂貨會,與海內外近千商家達成意向性協議80餘份,簽訂合同50餘份,現場實現整車、零部件、出口技術合作等各類經貿交易額近15.7億元,協議交易額181億元。上述活動不僅加強了與全國各地經貿往來,為樹立品牌、開拓市場、提供商機打造了平台,而且為開發區2009年經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七是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開發區於2004年率先在全市免除了農村「農特兩稅」,實現了農民零負擔;率先在全國按照城市低保標准對失地農民實行社會保障,解決了困難家庭生活出路問題;全面推廣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民參保率居全市第一,農民因病返貧的後顧之憂得到初步解決;以園林花卉基地建設為方向,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轄區農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50元,比1999年凈增1906元,增長幅度達到68.7%。八是經濟發展後勁強勁。2008年初,我區舉辦了重點項目推進誓師大會,舉全區之力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建立重大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按照市委、市政府賦予開發區的經濟管理許可權,從土地徵用、規劃建設、規費徵收、人才科技、資金投入等方面對投資者實行優惠;為進區項目提供「保姆式」服務,對每一個重點建設項目均成立服務專班,按照「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務到位、責任到位」的工作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召開項目督辦會,現場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問題,有力促進了項目建設。全年推進在建重點項目26個,其中工業項目23個,總投資27.25億元,已建成投產12個。東風渝安、世紀中遠、溫州工業園等一批大項目有望在兩年內建成投產。目前,總投資6.8億元的溫州工業園項目已基本完成面積2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建設,已入駐企業7家;世紀中遠工業園項目一期工程已建成2.6萬平方米總裝配車間,將於明年進入批量生產;總投資6.5億元的渝安工業園項目正在進行場地平整,項目建成後可形成年產20萬輛微型車生產基地;總投資5億元的中國商用車零部件產業促進中心項目正在進行拆遷工作。上述項目建成投產後,將使開發區工業產值凈增150 億元以上。
9. 十堰經濟開發區的地理區位
十堰經濟開發區位於十堰市區東南,東經110度52分,北緯32度34分,白浪大道貫穿全區,專地處市區東環線和國屬道G316與G209交匯處。北臨漢十高速(福銀高速)十堰東出口。距離茅箭區僅10分鍾路程,距十堰火車站約20分鍾路程,距十堰中心城區30分鍾,距張灣區、十堰工業新區40分鍾。距十堰(武當山)機場5分鍾路程。襄渝鐵路,十宜鐵路貫穿開發區,十宜鐵路預計將在開發區白浪設站。交通條件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
10. 十堰經濟開發區的區劃行政
開發區下轄一個街道辦事處(白浪街道)、4個居委會(光明、馬路、白浪堂、版中觀)、5個行權政村(柯家埡、馬路、小河、白浪、方塊),6萬城鄉居民(常住人口近6萬人)。開發區黨委、管委會機關內設黨政辦公室、組織人事部、經濟發展局、招商(商務)局、財政局、高新技術局、建設局、文教衛局、社會事業局、民政局等十餘個部門;市國土資源局、市規劃、市工商局、市國稅局、市地稅局、市審計局、市技術監督局、市公安局等市直部門在開發區設置開發區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