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發布時間:2021-01-02 17:20:10

Ⅰ 中國經濟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通過識別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來界定高質量發展。比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風險過度積聚、環境污染嚴重、創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質量發展;反之,促進共同富裕、防範化解風險、創新驅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是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否有利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否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標准,判斷是否是高質量發展。

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1)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擴展閱讀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基礎研究、實現技術創新及突破、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創新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在微觀層面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企業創新活力,在中觀層面推動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生產性活動與非生產性活動報酬結構的再平衡,在宏觀層面維持較高的企業縱向流動性,打開創新創業企業成長空間,為創新驅動提供不竭動力。

Ⅱ 分析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什麼內在的必然聯系

相對需求側改革的措施,供給側改革更側重於提升經濟增長效率,更側重於增強企業長期發展活力,更注重經濟長期持續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重點不是擴張經濟總量,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國各方面的要素生產率。這作為一條主線,是中國經濟下一步長期穩定發展的核心問題。現階段,政策著力點應放在加大供給側調整力度上,引導過剩產能供給側減量和結構調整,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水平,價格企穩,企業盈利能力恢復,進而實現轉型再平衡。
目前,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企業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別關注的核心指標。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高一點、低一點不是最大問題,關鍵是使企業盈利保持增長的狀態。現在企業盈利是負增長,將來企業盈利以後,就業就會增加,財政收入也會增加,企業風險就得到了控制。我曾說過,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就業可充分、風險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資源環境可持續的「六可目標」,核心就是企業可盈利。這應該是經濟轉型的一個核心指標,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
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五中全會都已經講了很多,宏觀的部署也都有了,關鍵是要把文件變成實踐、要落到實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上下聯動」,既要有頂層設計,也要有基層視野。首先,頂層設計主要是管宏觀方向,劃出底線。此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較有效,還是要讓地方和基層企業有更大的空間來試驗,通過試驗才能找出切實管用的措施。這也是我國過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條經驗。這條經驗現在依然適用

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什麼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雖然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為止仍然只能稱為「半拉子」市場經濟,在影響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創新等要素方面,還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供給抑制與供給約束。

現在制度結構、生產結構已經不能滿足龐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類新需求,不利於中國各類消費潛力、改革紅利的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才會提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號召。

(3)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擴展閱讀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思路,必須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會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等,必然會影響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但這是必須要過的檻,必須要經歷的陣痛。

所以要更好發揮社會政策穩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線。特別是要把重點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為結構性改革創造好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真正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選擇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Ⅳ 如何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對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部署,也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和自覺遵循五大發展理念,結合安徽實際,立足自身優勢,按照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要求,通過改革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優化現有供給結構,在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中實現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抓住關鍵點、打好攻堅戰。要圍繞調結構、穩市場、防風險、提效益、增後勁,完成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針對煤炭、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突出問題,嚴控新增產能,淘汰落後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通過市場倒逼與政府支持相結合,實現脫困發展。認真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在降低交易成本、企業稅費負擔、物流成本、用工成本等方面出實招,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抓緊補齊、補厚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在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等領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實發展基礎。

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調轉促是主抓手。當務之急,是要實施好調轉促「4105」行動計劃,扎實推進十大重點工程建設。要繼續強化創新驅動,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重大創新平台建設,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突出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積極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新產品新服務。大力推動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努力擴大有效供給,加快構建高素質、高質量、高效率的現代產業體系。

打好結構性改革攻堅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是要以行動到位促進任務落實。要繼續強化項目帶動,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發展和轉型的載體,做到項目結構層次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同向,與調轉促的目標同向。要繼續強化領導推動,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轉促等重點工作,攥緊拳頭、集中力量推進,以領導到位、責任到位促進工作到位。只要我們堅定信心、鉚足干勁,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調轉促「4105」行動計劃,就一定能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促進全省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

Ⅳ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_______為主線。

C.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拓展資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適應我國經濟已由版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權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增速轉軌、結構轉型、動能轉換的特點。同時,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我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期,國民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推動經濟建設再上新台階。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持續,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仍然曲折,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只有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更是我們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必須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爬坡過坎,攻堅克難,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Ⅵ 如何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當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突出抓好的工作有哪些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其主要任務包括以下: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措施。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因素既有供給問題也有需求問題,既有結構問題也有總量問題,但供給側和結構性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給結構失衡,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供給質量不高,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金融、人才等資源配置存在「脫實向虛」現象,影響了發展基礎的鞏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一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設施網路建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二是加快形成新動能,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更多新增長點。三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科技發展成就顯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實力還不相稱,與經濟建設主戰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還不適應。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一是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重大突破和顛覆性創新。二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倡導創新文化,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四是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已連續十幾年獲得豐收,糧食產量連續4年超過1.2萬億斤,農民收入增速連續7年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失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三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就業創業和增收渠道。四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五是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很不平衡。必須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推進新型城鎮化,逐步縮小差距。一是協調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二是協調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地區開放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保護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是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四是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要害在創新,關鍵靠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決破除制約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是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三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性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消費、投資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條件。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一是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二是拓展對外貿易,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優化進出口結構。三是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四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資、生產、服務網路。
應答時間:2020-12-1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閱讀全文

與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