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5 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對世界經濟可能有哪些影響
爾尼諾現象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厄爾尼諾年,夏季風減弱專,我國夏季雨帶位置屬偏南,華北一帶少雨乾旱。
(2)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的日期偏晚。
(3)在厄爾尼諾年的秋季,我國東部地區容易出現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類型。
(4)我國往往出現暖冬。
(5)厄爾尼諾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生成的熱帶風暴和台風個比常年少。
對瓜類的影響:夏季風減弱,夏季雨帶的南移會導致雨帶位置特別是長江中下游以南出現持續性降雨,而且降雨來的晚,常常在持續晴天之後,但剛好集中在西瓜成熟採摘時節。
對棉花的影響: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的日期偏晚,而且降水又多,集中在棉花採摘的季節,基本與瓜類的原因相似
對玉米的影響:玉米一般都是在北方地區種植較多,而厄爾尼諾會導致北方的持續乾旱天氣
❷ 厄爾尼諾現象在全球會造成什麼影響
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復影響,以環赤道制太平洋地區最為顯著。在厄爾尼諾年,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亞次大陸和巴西東北部均出現乾旱,而從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則多雨。厄爾尼諾現象可以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可能在拉丁美洲引發洪水、導致澳大利亞出現乾旱和印度的農作物歉收。
許多觀測事實還表明,厄爾尼諾事件通過海氣作用的遙相關,還對相當遠的地區,甚至對北半球中高緯度的環流變化也有一定影響。研究發現,當厄爾尼諾出現時,將促使日本列島及我國東北地區夏季發生持續低溫,有的年份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降水有偏少的趨勢。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地球表層環境的整體性:一個圈層的變化會導致其他圈層的變化,一個地區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地區的變化,局部的變化也會引致半球甚至全球環境的變化。
❸ 厄爾尼諾對經濟生活影響有哪些
1997年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很多人可能記憶猶新,當時,那輪厄爾尼諾導致我國長江出現大水,華南地區持續暴雨。
❹ 厄爾尼諾現象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我讀書少,只能講講我了解的很少的方面。
厄爾尼諾這樣全球范圍的事件回畢竟引起破壞性的氣象災答害和極端天氣多發,對能源、交通、水利、工程建設、零售業、旅遊業、保險、防疫醫療什麼的都有影響,這些都會影響經濟。不過對農業領域,厄爾尼諾的影響很直接。氣候異常對農業生產產生影響致使農產品價格和進出口發生變化,進而引起經濟領域的變化,這應該算是厄爾尼諾對於經濟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
厄爾尼諾年全球水稻、小麥和玉米已減產為主,但不同國家和地區增產和減產各不相同。具體情況參考下圖。我國厄爾尼諾年水稻和小麥的產量變化與當地灌溉條件有關,玉米產量比正常年減少 5%左右。
❺ 厄爾尼諾現象是影響全球的環境問題嗎
厄爾尼諾對全球氣候有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是通過大氣環流的作用,把熱帶地區的大氣、海洋發生的異常信號傳給熱帶的其他地區和中、高緯度地區,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自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後,全球天氣、海洋狀況和海洋漁業都受到了重大影響。
每當厄爾尼諾出現時,秘魯沿海的一些魚因為氣溫升高不得不遷徙他處,但別的魚被吸引過來了。秘魯南部沿海的魚類、扇貝、蝦類的數量大幅度增加,漁民們網不虛發,收成比平時好得多;同時,厄爾尼諾給厄瓜多和秘魯北部的沙漠地區帶來的大量降雨,也使這塊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湖泊密布的草原。還有厄爾尼諾造成的大豆、可可、咖啡、橄欖等一些經濟作物的大量減產,對於過熱的國際市場來說並非壞事。大豆價格上升,豆油價格堅挺,咖啡、可可的出口前景看好,這些都可以限制各國之間不斷增產壓價的惡性競爭,使國際市場的期貨價格處於一種比較合理的狀態。另外,厄爾尼諾事件類型復雜,不同類型的厄爾尼諾事件氣候影響也不相同。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厄爾尼諾事件的氣候效應具有更強的不確定性特徵。因此,厄爾尼諾事件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氣候異常的可能性,而且也增加了氣候預測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厄爾尼諾是一把雙刃劍,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厄爾尼諾現象可以幫助抑制西北太平洋台風的活動。在美國,厄爾尼諾現象可以為乾旱的西南部地區帶來有利的冬季降水,北部的冬季暴風雪將會減少,而佛羅里達州森林大火的風險也會降低。
❻ 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對全球影響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為「聖嬰」)這個名稱最早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秘魯沿岸的漁民中間,指季節性的 向南流動的暖洋流入侵,取代了往常他們捕魚時向北流動的冷洋流,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聖誕節前後.如 今,厄爾尼諾不再指局地性的洋流的季節性變化,而是指ENSO現象中的一部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 ENSO)指的是影響全球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大氣和海洋循環變化的一種現象.厄爾尼諾指中東太平洋地區海 洋表面異常增溫並與低層大氣相互作用,它能產生較為顯著的天氣影響.與之相對應,自1985年起,中東 太平洋地區海表異常變冷的現象被稱為「拉尼娜」(小女孩).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 四年的時間.
近年來,各類媒體越來越關注這樣一個氣候學名詞:厄爾尼諾.眾多氣候現象與災難都被歸結到厄爾尼諾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 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乾旱等等.它幾乎成了災難的代名詞!
可是厄爾尼諾究竟是什麼呢?用一句話來說:厄爾尼諾是熱帶大氣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種異常增溫,現在其定義為在全球范圍內,海氣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氣候異常.
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大氣環流和海洋環流之間的強耦合事件的例子.大氣環流(風)施加於海洋的應力是海洋環流的主要驅動力,同時,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來自海洋的熱量,特別是蒸發作用對大氣環流有極大的影響.
厄爾尼諾的簡化模型表明了能量在海洋中傳播過程中的不同波動的作用.在這個簡化模型中,海洋中的被稱為羅斯貝波的波動,從赤道附近的異常暖的海面向西傳播.當它達到海洋的西邊界時會被反射成一種不同的波,稱為開爾文波,這種波向東傳,它起著抵消或改變原來的暖海溫距平符號的作用,並引發降溫事件出現.整個厄爾尼諾事件中這半個循環所需時間是由這些波傳播的速度決定的,它大約需要2年.
這一現象本質上由海洋動力學驅動,與之相應的大氣變化是由海表面溫度確定的(反過來大氣的變化會加強海洋溫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溫度分布是由海洋動力學決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簡化模型表示的厄爾尼諾現象本質上是可預報的.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n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表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
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最近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1998年,持續到2000年春季趨於結束.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通常交替出現,對氣候的影響大致相反,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而影響氣候的變化.從近50年的監測資料看,厄爾尼諾出現頻率多於拉尼娜,強度也大於拉尼娜.
拉尼娜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四年的時間.
中國海洋學家認為,中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是由「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拉尼娜」它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枉過正現象.這種水文特徵將使太平洋東部水溫下降,出現乾旱,與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科學家認為:「拉尼娜」這種水文現象對世界氣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將會給沿海帶來較多並持續一定時期的降雨.
❼ 厄爾尼諾現象會造成哪些危害
幾十年過去了,人們對厄爾尼諾現象已有全新理解,特別對生態、環境、氣候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科學家確信,厄爾尼諾特別是強厄爾尼諾會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災難。美國《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提供的評估材料顯示:1982~1983年的暖事件中,秘魯是受害最重的國家之一。事件發生前,秘魯供應的魚粉佔世界38%,1982~1983年秘魯的捕魚量從過去的1030萬噸銳減到180萬噸;美國作為魚粉的代用品——黃豆的價格暴漲3倍,飼料價格上漲反過來又使雞的零售價猛漲;菲律賓乾旱嚴重,導致椰子價格大幅度上揚,又使製造肥皂和清潔劑的成本大大提高……1997年8月,世界氣象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1982~1983年的厄爾尼諾,造成全球13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間接和潛在影響難以估計。
我國科學家對1871~1997年發生的30餘次厄爾尼諾事件研究認為,以熱帶東太平洋地區洪水泛濫、熱帶西太平洋地區荒蕪乾旱為特徵的厄爾尼諾,對世界的影響弊大於利。特別是90年代以來發生的4次厄爾尼諾,使太平洋沿岸國家遭受重大損失:澳大利亞發生數十年最嚴重的乾旱,糧食持續減產,經濟作物破壞嚴重;印尼、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損失慘重,舉世矚目;厄爾尼諾還使美國東部出現少有的寒冬,造成能源、交通運輸等經濟損失數百億美元;東亞許多國家經歷了少有的冷夏,水稻嚴重減產。
❽ 「厄爾尼諾」的影響有哪些
在大洋洋面上,大氣低層風驅動著表層海水的流動,由於受到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海水並不順著風向流動,而是在北半球偏向它的右側,在南半球偏向它的左側。南美北部太平洋沿岸盛行東南信風,風向平行於海岸,因此海水的流動是離岸的,沿岸表層沒有海水來補充,迫使表層以下的海水上升,以替代流走的海水,使這個地區出現冷海水上翻現象,生成巨大的涌升流,使得該地區海溫偏低。涌升流把海洋深層營養豐富的物質帶到海面,受到陽光照射後,浮游植物利用這些營養生成葉綠素使自己大量繁殖,為靠吞食浮游植物生存的浮游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再影響到海洋食物鏈中高一層次上的魚類等海洋生物。
當「厄爾尼諾」發生時,南美沿岸涌升流減弱,無法把海洋下層營養豐富的冷海水帶到海面,正常的食物鏈遭到嚴重破壞,浮游生物大量減少,很多魚類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物。東風減弱又使赤道太平洋海平面高度西部降低、東部上升,表層海水沿赤道向東涌。這股較暖的海水在數月之後到達太平洋東側時,被迫沿海岸向南和向北流動,導致魚類大量遷徙或死亡。這種影響可以北至加拿大,南至智利中部沿岸。因此,「厄爾尼諾」常常給赤道中、東太平洋沿岸國家漁業帶來巨大損失。例如,1970年秘魯的魚捕獲量達1200萬噸,而經過1972年的強「厄爾尼諾」,1973年陡降到200萬噸以下。由於魚類的大量消失,海鳥也因得不到食物而遷徙或死亡,南美沿岸國家又因此失去了寶貴的鳥糞肥料,使當地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厄爾尼諾」期間赤道東太平洋和秘魯沿海等地區海平面高度上升也是海洋許多生物遭災的一個原因。1982~1983年強「厄爾尼諾」期間,聖誕島海平面高度上升,出現了大量海鳥被迫拋棄巢中幼鳥在茫茫無際的大洋上絕望地尋覓食物的慘象。其他海洋動物也難逃劫難,到1983年中期海洋狀況恢復正常時,當年25%的成年海豹和海獅以及全部的幼崽喪生。
「厄爾尼諾」現象不但對海洋生物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也會對氣候產生影響。正常情況下,赤道太平洋地區東風強勁,處於太平洋東部的冷海水區域上方的空氣溫度低、密度大,難以把水汽抬升到能夠成雲致雨的高度。因此,這一帶洋面上空通常為無雲或少雲天氣,年降水量只有500毫米左右;而印度尼西亞以西的熱帶太平洋暖海水區域則雨水十分豐沛,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
但是,當某種原因引起信風減弱時,維持赤道太平洋海面東高西低的支柱被破壞,冷水與暖水的區域就要發生變化,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東蔓延,以前覆蓋在熱帶西太平洋海域的暖水層變薄,海溫在太平洋西側下降,東側上升。同時,赤道東太平洋的涌升流也隨信風減弱而減弱,暖海水逐步占據了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當這種增暖達到一定程度並持續幾個月以上時,被稱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溫暖的海域又是大氣能量的寶庫,它加熱海洋上空的潮濕空氣,潮濕空氣變輕並上升,形成對流雲,使得這些地區降雨增加。熱帶西太平洋地區的多雨區隨著海洋溫度的改變而向東移動,直接導致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印度發生乾旱,中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異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澇等災害。例如,印度季風與「厄爾尼諾」有很大的相關性,在1871~1990年間發生的26次「厄爾尼諾」中有22年印度降水偏少或乾旱,其中最嚴重的幾次乾旱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在1991~1992年,1993年,1994~1995年三次「厄爾尼諾」事件期間,澳大利亞東部經歷了近60多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持續時間長達4年之久;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也先後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乾旱。「厄爾尼諾」引起的持續乾旱,使得這些地區的糧食和經濟作物受到嚴重損失。
「厄爾尼諾」不僅改變了整個熱帶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狀況,而且還影響到熱帶的其他地區,甚至會導致熱帶以外地區的氣候異常。研究表明,「厄爾尼諾」還與非洲東南部和巴西東北部的乾旱有聯系;也對大西洋颶風有明顯影響,「厄爾尼諾」年大西洋颶風日數明顯減少;對西太平洋台風的活動也有一定影響。「厄爾尼諾」年登陸中國的台風數也較少,如1997年只有4次台風登陸中國,明顯少於常年的7~8次,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如1957~1958年及1991~1995年三次連續的「厄爾尼諾」期間中國也出現登陸台風較多的情況。此外,「厄爾尼諾」還與熱帶以外的地區如加拿大西部和美國北部暖冬以及美國南部冬季降水偏多相聯系;與日本及中國東北的夏季低溫、日本和中國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氣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它常常是各種氣候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熱帶地區,尤其是熱帶太平洋地區,「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最為顯著;但在熱帶以外地區,如中國,「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就比較復雜。況且每次「厄爾尼諾」的出現時間、區域以及強度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不同類型的「厄爾尼諾」對氣候造成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很難斷言「厄爾尼諾」發生時中國某個地區的氣候一定會發生某種特定的異常。
❾ 厄爾尼諾對世界各地區的影響,以及產生這些不同變化的原因。
文名稱:厄爾尼諾現象
外文名稱:elninophenomenon
內 容: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
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
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
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
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
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
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
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
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
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
,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
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
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
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
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
、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
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
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
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
「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
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
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
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
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
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
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
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
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
海底地震,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
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
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
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
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採取一系
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
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
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
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
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
現嚴重的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