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經濟發展
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短期波動並未改變長期趨勢,暫時壓力不能阻擋深層動力,中國經濟在負重中前行、於承壓中向好,這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看待中國經濟,不能被短期指標牽著鼻子走,而應該客觀、全面、辯證、積極看待發展形勢。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中國目前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仍然居於前列。既要看到舊格局,也要看到新變化。轉型升級正在悄然凝聚勢能。具備全局視野,就會通盤考慮、做到心中有數。
(1)人民日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發展消費支出上升因素:
1、居民收入增加。
這些年,國家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新增就業連續6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為居民收入的增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黨中央、國務院還積極優化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在穩步增加,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在提升。
2、消費升級。
過去的消費更多是基本生活用品,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整體消費增長在向中高端商品和服務性消費增長轉變,恩格爾系數已經降到30%以下,近年來的消費更多向服務性消費轉變。
3、與社保的完善有很大關系。
過去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比較小,保障水平不是很高,但近年來社會保障體系有了很大改善。2018年,全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了9億人,醫療保障覆蓋人數也超過了13億人,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
養老金標准連年提高,大病醫保的報銷比例也在提升,也解除了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
4、與消費模式變化有很大關系。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路購物蓬勃興起,對農村地區、偏遠地區消費增長起到了很大的拉動作用。同時,在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網上的教育也出現了新的消費模式。手機掃描、NFC等電子支付方式完善也有利於消費便利性提高,促進了消費的增長。
『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
1、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
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2、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
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2002—2008年進入以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
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
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5、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6、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還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2)人民日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展閱讀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內容
1、改革的過程就是農民要把控好自己生產質量和規模,這個事情核心的操作主體是農民,畢竟種子是農民種的,管理是農民管的,要是有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投機取巧,生產品質一般甚至假冒偽劣產品,改革也就沒法完成。
2、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國家宏觀調控。對於過去賣不掉的東西,中國採取的策略是用政策方式刺激它,比如家電賣不出去,就有家電補貼政策,但是這種刺激消費的政策,會導致某個產業產能過剩,以至於消耗過度,污染加重。
3、農業的發展方式需要轉變,要從供給入手,改善供給結構,這才有了農產品供給側改革。
4、供給側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進,除了國家的宏觀調控之外,農民也得轉變發展觀念。通過施化肥、打農葯、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的生產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農民還得要調整種植結構,多生產綠色有機食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提升經濟效益。
『叄』 在十三五規劃中實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關鍵點是什麼
十三五規劃復中明確強制調最緊迫、最根本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時強調不以GDP論英雄,要適應、把握和引領新常態,最關鍵還是創新驅動發展。《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是為了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而制定的建議。
(3)人民日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展閱讀:
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聽取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稿,決定根據這次會議討論的意見進行修改後將建議稿提請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5年11月3日發布,自2015年11月3日起實施。
『肆』 人民日報 四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緊抓機遇,承擔應盡的歷史使命
——一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人民日報評論員)
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是漫長的,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
在剛剛結束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同志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全黨全國必須增強主動性、緊迫感、責任感,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以扎扎實實的成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局面。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嚴峻挑戰中,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胡錦濤同志的重要講話,准確把握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和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深刻闡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系統提出了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總體戰略布局。這是對黨的十七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思想的豐富和完善,是關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的理論創新、發展目標的全面部署,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現代化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毫無疑問,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正處在一個關鍵階段。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突顯了我們經濟發展方式之弊端。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座偉大豐碑。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並不平坦,在這個進程中反映出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經濟增長過於粗放,長期形成的主要靠物質投入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擴張模式難以為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明確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們黨對我國現代化發展階段的敏銳洞察,更是繼續推進中國現代化航船破浪前行的關鍵抉擇。
大變革大機遇,大挑戰大跨越。金融危機激發了國際社會對現有世界經濟秩序的反思,也促使各國對現有發展模式可持續性和合理性進行探究,一場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增長模式調整正在悄然進行。當此之時,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我們看不到國際金融危機,是傳統發展模式之危,科學發展模式之機,不能因時而變,推動經濟轉型,我們將坐失機遇,痛失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國際競爭的主動權。我們一定要用好國際金融危機客觀上形成的倒逼機制,乘勢而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順應未來發展的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從現代化發展歷程的時間坐標和世界經濟格局的空間坐標兩個維度,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胡錦濤同志講話的重大意義,更自覺地認識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只有加快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才能更好地應對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國際風險,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才能更好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加快解決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切實推動科學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緊緊抓住機遇,是我們的歷史責任;引領時代變革,是我們應盡的使命。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取得實效,獲得突破,我們不僅將取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全面勝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還將為後人贏得未來競爭的主動權,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現代化偉大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