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洋運輸對經濟發展有哪些作用
海洋運輸在各國貿易運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的報告,1995年世界貨物海運量達創紀錄的46.5億噸。海運的結構模式是「港口—航線—港口」,通過國際航線和大洋航線聯結世界各地的港口,其所形成的運輸網路對區域經濟的世界化和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聯系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不難發現,亞太地區在世界航運市場的位置日益重要,本世紀初,大西洋獨佔全球海運量的3/4,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一狀況才開始出現較大改變,隨著東亞經濟的崛起,國際航運市場明顯東移。目前,環太平洋地區已控制著世界船隊主要運力的40%,其中東亞港口集裝箱裝運量在1985年時為1617.9萬箱,佔世界裝運量的29%,而1994年已增加到5373.3萬箱,佔世界裝運量的比重猛增至43%。1995年,東亞港口集裝箱裝卸量已達6100萬箱,佔世界的比重繼續擴大。目前,位居世界集裝箱裝卸量前五名的港口有4個位於亞洲,分別為香港、新加坡、高雄和釜山(另一個是鹿特丹,居第四位)。
據有關方面對1994年世界前二十大班輪公司的評析指出,遠東地區班輪公司(船隊)最有潛力。
方便旗船日趨擴大。在方便旗船的構成中,日本、希臘、美國等發達國家擁有的噸位占絕對優勢。世界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方便旗船國家有賴比瑞亞、巴拿馬、塞普勒斯、馬爾他、巴哈馬等國。賴比瑞亞原為世界上最大的方便旗船國家,近年因國內政局不穩地位有所下降。巴拿馬已取代賴比瑞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方便旗船國,其船隊規模已達1億噸左右。
B. 新加坡海運行業對其經濟的影響
新加坡的經濟傳統上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是東南亞最大的海港、重要商業城市和轉口貿易中心,也是國際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獨立後的新加坡經濟發展引人矚目,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旅遊業是新加坡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三大經濟支柱產業:國際貿易,加工業,旅遊業)。
新加坡位於世界主要的海運和貿易航線交匯處。作為通往亞洲的門徑,新加坡為全球海事產業提供了各種有利條件。如今,新加坡既是一個世界級的港口樞紐也是首要的國際海事中心。新加坡擁有全球40%以上的海運噸位,並且逐步發展成為區域的海事仲裁中心。
在過去 20 年,作為世界上最繁忙的的港口之一,新加坡在海運噸位方面始終名列前茅。我們建立了完善的集裝箱操作系統,吸引了許多大型國際海上運輸和海運管理公司,促進了離岸海事工程和石化公司的蓬勃發展,同時還提供著完善的海事輔助服務。
目前海事產業擁有10萬 多名從業人員。迅速發展的海事產業在創造無限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為從業人員提供職業提升的空間。新加坡正致力於發展成為區域和全球領先的國際海事中心。
行業概況:
新加坡位於世界主要海運和貿易航線交匯處,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
海運產值占國家 GDP 的 7%。根據規劃,該產業將有 7% 至 9% 的良好增長率,為希望加入生氣勃勃的國際業務的青年們創造了美好的前景。目前該行業在職員工有 100,000 多人。迅速擴張的行業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http://www.contactsingapore.sg/home/index.php/chi/working_investing_in_singapore/growth_instries/maritime_services
C. 海洋運輸業對經濟有哪些促進作用
海洋運輸業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海洋運輸業對海洋 經濟增長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制定發展海洋運輸業的合理政策,可 以達到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目的。發展海洋運輸業是促進海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海洋運輸業是 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與經濟貿易結構、所處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國家發展戰略以及地理歷史條件等方面,都有著十分密切 的關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海洋經濟產業結構而言,海洋經濟第三產業在海洋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海洋運輸業正是海洋經濟第三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洋運輸業對浙江省海洋經濟的影響力分析業,增加海洋港口船舶數量、泊位數量、船舶出口量,可以增加浙江省海洋貨物 運輸的吞吐量和周轉量、旅客的吞吐量和周轉量,從而實現促進浙江省海洋經濟 生產總值增長。除了發展海洋運輸業能夠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外,發展海洋運輸 業還可以有效地促進海洋旅遊業、海洋漁業、海洋服務業、船舶製造業等其它海 洋產業的發展,從而間接實現提高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的目標。 海洋經濟的增長可以有效地帶動海洋運輸業。海洋經濟增長將有效地吸引更 多的資金和勞動力投入到海洋經濟的各個領域,海洋運輸業也不例外。通過資金 和勞動力不斷湧入海洋運輸業。可以擁有更多的船舶數量,以浙江省港口大省作為依託,有效地促進海洋運輸業的發展。
D. 影響中東經濟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是()A.民族和宗教B.石油和水C.海運與戰爭D.草原與沙
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為豐富、石油產量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但中東地區主要是熱帶沙漠氣候,淡水資源非常稀少,影響中東經濟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是石油和水.
故選:B.
E. 宋朝經濟最重要來源的海運,為何一直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上
在宋朝之前的南北朝古代沿海地區,就一直都是外來船舶的天下。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大量的印度人和波斯人,開著船舶到中國來。在從唐朝末年到明朝初年的時候,今天中國比較有名的港口城市福建泉州,在那個時候也是外國人來到中國優先選擇停靠的地方。
在宋朝時最有名的船舶,就是阿拉伯人的阿拉伯帆船。那個時候中國的造船行業並不發達,阿拉伯帆船的到來對中國人的造船技術產生了影響。中國的帆船開始用龍骨製作。而宋朝的君王也給這些阿拉伯人非常優厚的獎勵,比如給他們設置屬於自己的獨立社區、賦予他們一官半職的,讓他們負責去外地招商引資,這一系列的操作,使得阿拉伯人在泉州地區的壯大,給泉州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飛一般的跨越。
F. 舉2例說明 我國海運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支撐經濟崛起船隊向專業化、大型化、規模化發展。繼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專總額達到14221億美元之屬後,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7606億美元。傳統的大宗商品出口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其中服裝、紡織物(製品)等出口均呈大幅度上升態勢。支撐我國經濟崛起的正是我國迅速發展壯大的海運業。有數據表明,我國對外貿易對海運業的依存度達到90%,更重要的是,海運業帶動了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解決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並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百姓生活。據統計,目前我國擁有海員51萬,加之陸岸管理人員以及船代、貨代等相關領域從業人員約100萬,我國每900人中便有一位與海運相關的從業者。
目前排名前50位的服裝紡織品出口企業中,半數以上企業來自長江三角洲,1/3的企業來自廣東。無論是紡織品出口,還是支撐鋼材生產的鐵礦石進口,無不依靠海運。
在能源戰略儲備方面,海運業更是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度不斷提高,我國煤炭進口持續增長,海運業作為國家能源儲備戰略的支撐,無可替代。
G. 沿海海運的前景如何,沿海海運與宏觀經濟的關系又是怎樣
水運是抄各種運輸工具中運輸費最低的襲方式。特別是對於煤炭、礦砂、原油、建材等大宗貨物。
上海自貿之後,洋山港的貨物也要分流。
如果要振興沿海貨運,就要找大宗的貨源。比方說填海建機場、填海建深水港、填海建高檔小區等等。
這需要業界有戰略眼光和策劃能力。從經濟方面能夠讓用戶取得更大的收益。
H. 國外的海運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世界貿易與經濟中,海運一直是最有效的,最安全的和最環保的遠距離運輸大宗貨物的運輸服務手段,承擔著將近90%的世界貿易運輸量;沒有國際海運,各大洲之間的貿易往來是不能實現的。如果沒有船舶和航運業, 全球化的經濟將是無本之木。 航運業是全球化經濟的關鍵之關鍵。
根據《2005年海運回顧》,2004年的世界海運貿易量又一次呈現出持續性年度增長,達到創記錄的67.6 億噸,年度增長率上升到4.3%。2004年世界海運貿易強勁增長,2004年世界油輪貨物裝運總量達到23.2億噸,五類散裝干貨(鐵礦石、煤、穀物、釩土/氧化鋁和磷酸岩)的貿易量達到15.9 億噸,其他干貨貿易、雜類散貨和班輪貨運增長有限,達到28.6 億噸。(見圖2.2)
圖2.2 部分年份國際海運貿易量
資料來源:《2005年海運回顧》
3.全球航運市場發展趨勢
3.1 全球航運市場總體發展趨勢
全球海運市場在經歷了2001年周期性回落之後,於2002年、2003年開始回轉,並在2004年達到新的頂峰。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 國際航運市場顯示出調整的趨勢, 這主要是根據國際經濟和貿易形勢,全球船舶運力、運量情況等因素來判斷的。
從國際經濟與貿易來看, 2006年,支持世界經濟增長的各種有利因素將不會發生大的逆轉,世界經濟將延續目前的平穩增長勢頭。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達4.9%,07年為4.7%。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率估計將分別為9.5%和9.0%;目前, 各航運企業都很看重中國因素對全球海運市場的拉動。這些數據表明,國際貿易和主要推動力國家經濟的穩步發展將對國際航運的支撐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從2004年開始,新的造船訂單在不斷增加,而且日益趨向大噸位。目前世界各大船廠的新船訂單已經排到2007年、2008年,按照造船周期,從2006年開始,將是新船交付的高峰。大量的造船訂單極可能引發的可預計的新增運力增長,將有可能使未來幾年內運力過剩, 從而直接導致競爭加劇,運費下調。根據權威機構德魯里的預計,2006年全球運力有望增長15.7%,而運量的增長幅度僅為9.7%.這些說明了未來國際航運業將延續其調整性的發展階段。
以上選自http://www.lyg.gov.cn/template/2006gangkou/011.doc
這里有《2007年世界海運回顧》不過是英文版的pdf文件
http://www.simic.net.cn/news/detail.jsp?id=17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