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京津冀都市圈的發展展望
建立「京津冀都市圈」產業轉移工業園
產業轉移工業園由政府推動,促進產業轉出地與轉入地聯手,共建產業轉移工業園,使產業轉移充分考慮到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需求以及區域資源、環境等因素,實現兩地的合作雙贏,是「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高度結合的新模式。
為加快北京市產業轉移,解決北京市和天津市間出現的產業趨同和「京津冀都市圈」內產業鏈斷裂等問題,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政府應共同出資建立「京津冀都市圈」產業轉移工業園。通過中間產品外包、整體搬遷、直接投資、並購等方式,在「京津冀都市圈」內進行轉移,進一步優化都市圈已形成的產業梯度,並通過產業轉移和聚集,修補並延長區域內斷裂的產業鏈。
構建京津冀都市圈「三小時」交通經濟圈
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後現已成為京津冀地區發展的一個阻礙,尤其是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市的道路交通建設。構建京津冀都市圈的「三小時」交通經濟圈在城市規劃中,通常有半小時、一小時和三小時交通圈的區分,半小時代表了「購物圈」,一小時代表了「通勤圈」,三小時代表了「都市經濟圈」。在三小時車程內,城市間經濟聯系較強,要素流動便捷,符合都市圈核心城市輻射半徑。,將會打破這種格局。以北京、天津為核心,半徑500公里的區域以內,共同構成了京津冀都市圈的「三小時」交通經濟圈。這就需要兩市三地共同統籌規劃道路交通建設;共享已有基礎設施建設;共同開發新的資源。在建的京津第二高速、京承高速、京包高速等陸路建設,渤海灣樞紐港群海洋運輸體系的建立和協調等水路建設,將會促進「三小時」交通經濟圈的形成。
建立區域間經濟補償機制
京津冀都市圈總體自然生態條件較差,尤其是水資源相對缺乏。改善生態環境的建設工作要從頭抓起,從上游、基本措施入手。這就要求上游治理工業污染和限制排放,以涵養水源;風沙源區開展植樹造林和退耕還草工程的建設,以防風固沙改善大氣環境。上下游區域、風沙源治理和受益區之間的經濟利益補償機制將成為規劃方案實施可行性和可持續性的有力保障。申請國家環境補助,與上游地區和風沙源治理區進行協商,為上游地區和風沙源治理區提供技術幫助和資金支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Ⅱ 京津冀都市圈、環首都經濟圈 、首都經濟圈到底有什麼區別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為中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莊、保定、秦皇島、廊坊、滄州、承德、張家口和唐山八座城市的區域,該區擁有中國的 政 治、文化中心和曾經的近代中國經濟中心。2004年11月,國 家 發 改 委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
【環首都經濟圈】
「環首都經濟圈」是在北京周邊的十餘個區縣,建設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區、科技成果孵化園區、新興產業示範園區、現代物流園區,以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經濟圈。
1圈:以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環首都經濟圈
4區:在環首都經濟圈建設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區、科技成果孵化園區、新興產業示範園區、現代物流園區
6基地:在環首都經濟圈內建設養老、健身、休閑度假、觀光旅遊、有機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13+1 縣(市):環繞北京的涿州市、淶水縣、涿鹿縣、懷來縣、赤城縣、豐寧滿族自治縣、灤平縣、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廣陽區、安次區、固安縣、興隆縣(增補)
【首都經濟圈】
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張工表示,北京市將以「三個轉變、八個輻射」努力打造首都經濟圈。
這「三個轉變」,一是從過去注重功能集聚,特別是經濟功能集聚向功能疏解和輻射轉變;二是從過去更多強調外省市保障北京向主動為外省市提供服務轉變;三是從過去強調服務首都自身向通過服務區域、服務全國來實現自身發展轉變。
「八個輻射」主要突出了北京市輻射和帶動首都經濟圈發展有很多資源優勢。北京市可以在金融資本、生產性服務業、科技、市場和流通、總部經濟、人才和教育資源、信息、高新技術和現代製造業等八個方面加強對區域的輻射。
藉助北京方面的「三個轉變和八個輻射」,打造首都經濟圈對河北省區域經濟格局將產生重要影響。
在建立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環京津休閑旅遊帶等一系列樓市利好消息,北京周邊住房消費、投資預期後勁並未因國家宏觀調控而停滯,房價一度水漲船高。位於京西南世界地質公園的華銀天鵝湖正是"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的典型受益者。
"華銀天鵝湖"是以"歐洲小城鎮建設"的成功理念為基礎,結合群山大湖的資源,打造的一座集生態人居、旅遊度假、商務會議、休閑娛樂於一體的復合型休閑城鎮。它是"首都經濟圈"的重點工程,也是目前掀動京西南"主動外溢"熱潮的領袖項目,更是一種慢調山水生活方式的締造者。
Ⅲ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哪些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即京津冀都市經濟圈,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和另外7個地級市(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張家口、承德),涉及到河北省8個設區市的80多個縣(市)。
Ⅳ 中國8大經濟圈是什麼
1.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GDP:江蘇+浙江+安徽+上海=17.4萬億人民幣
2.環渤海經濟圈
GDP:北京+天津+河北+山東=14萬億人民幣
3·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
GDP:廣東+香港+澳門=10.5萬億人民幣
4.中部經濟圈
GDP:湖北+湖南+江西=8.2萬億人民幣
5.海西經濟圈
GDP:福建+台灣=6.6萬億人民幣
6.西南經濟圈
GDP:重慶+四川+雲南=6.5萬億人民幣
7.東北經濟圈
GDP:黑龍家+遼寧+吉林=5.22萬億人民幣
8.西北經濟圈
GDP:陝西+甘肅+寧夏=3萬億人民幣
事實上中國還有兩個經濟圈已經成型:
1.北部灣經濟圈
GDP:廣西+貴州=3萬億人民幣
2.中原經濟圈
GDP:山西+河南=5.3萬億人民幣
八大經濟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日前發表報告指出,中國所沿襲的東、中、西區域劃分方法已經不合時宜。為此,報告提出"十一五"期間內地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並可將四個板塊劃分為八大綜合經濟區的具體構想。
其中,毗鄰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應建設成三個基地和一個中心。這份由國務院智囊機構發布的《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報告,對"十一五"期間內地區域劃分提出了一些具體設想。報告還指出,由福建、廣東、海南等三省組成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緊鄰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Ⅳ 京津冀城市群經濟密度比長三角城市群低的原因有哪些
在我們談論京津冀一體化的時候,很難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稱長三角)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稱珠三角)的發展情況避而不談。雖然並稱為中國三大城市群,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協同發展所取得的矚目成就卻一直令京津冀地區略顯尷尬。而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極」和「第二極」,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於京津冀地區有哪些不同之處?又有哪些可以借鑒與效仿的經驗和手段?作為同樣在中國改革開放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城市群,它們對京津冀一體化具有特殊的啟示意義。行政與市場:協調發展誰來主導「京津冀的情況本來就一套房子分給三家人使用」,新華社河北分社副社長王文化對半月談網記者說,京津冀當前的狀況並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而是我們根據特定需要而進行的行政劃分。「心臟的位置是北京,出海口是天津」,那麼河北呢?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沒心沒肺」。河北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薛維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京津冀關系與珠三角、長三角不同,表面看是京津冀三方的關系,實際上是「三地四方」的關系。「第四方是指能量無限大的中央政府,北京是一身二任,既是一個獨立的直轄市,又是中央所在地,客觀上造成了北京是這一區域的超級存在或超級主體。」薛維君說,地區定位和身份的這種客觀上不平等的區域關系,既模糊了京津冀關系的界限,不知道北京什麼時候代表中央,什麼時候代表北京市,又阻斷了京津冀三方解決問題的市場通道。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曾撰文指出,京津冀和珠三角、長三角最大的區別是:政治的考量要大於經濟的判斷,區域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京津是直轄市,而河北僅僅是省級區域。北京作為首都的特殊地位,無論是河北省還是天津市,在資源配置和行政協調的關繫上都處於從屬地位,這種政治和經濟地位的嚴重不對等,嚴重地影響了區域之間的合作和協調。保北京為前提涉及到產業的發展、資源的供應、環境的保護等,要優先考慮北京,天津和河北必須以此作為前提。顯然,河北省作為最「弱勢」的行政區域,要做出更大的犧牲。不同於京津冀,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的合作則是由市場所推動。據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郁鴻勝介紹,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長三角城市之間的合作是市場經濟自發催生的,走的是聯合發展道路。當時小平同志提出浦東開發開放,江浙就主動融入那一輪的經濟改革開放大潮中去。郁鴻勝說,北京具有區域規劃的主導權和決策權,無論涉及到哪一方面,只要北京決定下來,其它城市就必須服從,這是國家利益的問題。這和上海就不同,上海只是經濟中心,在行政職能上,長三角的各個城市都是平等的。事實上,發軔於1986年的京津冀區域經濟概念已經誕生近三十年了,然而地區協同發展的腳步卻一直蹣跚緩慢。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城市群藍皮書中國城市群發展指數報告2013》中指出,在三大城市群綜合指數名中,珠三角城市群位於第一,長三角城市群居次席,京津冀墊底。其中,人口等資源發展不均衡成為京津冀最大軟肋。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受到行政劃分和固有利益格局的影響,將可能影響和遲滯京津冀城鎮化的進程。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力量,行政與市場在城市群協同發展中發揮作用的方式是一個基礎性的維度。我們在討論這三大城市群發展過程中的區別時,應該明確將京津冀地區以行政力量不平衡這一事實作為一個起點。在這個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過程之中,行政級差這一前提為當前的許多現狀構建了基礎性的背景。輻射與帶動:區域之內如何發生化學反應目前京津冀三方之間的要素資源配置關聯度不高,相互之間不協調、不聯合。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對半月談網記者說,「兩個大都市還在吸附周邊的要素。按道理,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應該向周邊輻射,但京津不但不輻射,現在還在吸附周邊的要素技術、資本、資金與產業。」李鐵也認為,京津對河北不僅僅沒有輻射,反而卻因為其優越的資源配置,把周邊的要素吸引到京津來,人才、置業甚至包括農民工到這里來打工。據統計,2005年至2010年,河北省來京人員逐年增加。2010年數據顯示,河北省來京人口為155.9萬人,佔北京常住外來人口的22.1%。珠三角的發展一定和香港有關,長三角的發展一定和上海有關,但是京津冀周邊的發展至少在完成工業化進程中,與北京的關系不大。上世紀80年代,珠三角和長三角的鄉鎮企業縣域經濟最發達,而北京行政轄區內幾乎沒有多少鄉鎮企業,天津的鄉鎮企業只是局限於轄區內,也很少向河北擴散。環北京所謂的貧困帶就足以說明京津對周邊的帶動能力不強。2005年8月17日,亞洲開發銀行的一份調查報告首次提出:在國際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圍,環繞著河北的3798個貧困村、32個貧困縣,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萬貧困人口。2012年3月,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主持的首部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報告(2012)》指出,「環
Ⅵ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哪些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方面。一是京津冀城市群經濟發展整體水內平有待提高。京容津冀城市群的經濟總量比較大,但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遠低於長三角和珠三角;二是核心城市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明顯。京津冀兩大核心城市並存,低等級城鎮數量過多,中等城市偏少。其中北京市的城市功能、技術和產業已開始向周邊地區擴散;天津由於作為北方經濟中心的發展和濱海新區的開發建設,在一定時期內極化作用正在增強;河北8市等次中心城市經濟實力不強,與京津兩市的發展水平差距顯著,接受核心經濟輻射能力有限,使城市群邊緣地區很難分享中心城市的發展成果。
Ⅶ 京津冀地區城市群的特色定位及對於全中國的意義
發展模式
編輯
京津冀城市群「點」的發展即以核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等為主
京津冀城市群
要「節點「,統籌發展;「軸」的發展就是城市群內外主要交通走廊和產業帶的發展。「點」的具體發展構想是採用「2+8+4」模式,推進城市群「節點」城市發展,即推動兩個核心城市、八個次中心城市及濱海新區、通州、順義、唐山曹妃甸等新興城市的發展;「軸」的發展構想是以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間的主要交通線以及沿交通線分布的產業帶和城市密集帶構成的。「軸」的發展將以中關村科技園和濱海新區等高新技術產業為依託,以快速綜合交通走廊為紐帶,促進通州、廊坊、濱海新區城市群主軸的發展;以濱海臨港重化工產業發展帶和渤海西岸五大港口為發展核心,促進秦皇島市、唐山市、天津市、滄州市沿海地區城市發展帶的快速發展。[4]
主要問題
編輯
京津冀城市群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方面。一是京津冀城市群經濟發展整體水平有待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經濟總量比較大,但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遠低於長三角和珠三角;二是核心城市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明顯。京津冀兩大核心城市並存,低等級城鎮數量過多,中等城市偏少。其中北京市的城市功能、技術和產業已開始向周邊地區擴散;天津由於作為北方經濟中心的發展和濱海新區的開發建設,在一定時期內極化作用正在增強;河北8市等次中心城市經濟實力不強,與京津兩市的發展水平差距顯著,接受核心經濟輻射能力有限,使城市群邊緣地區很難分享中心城市的發展成果。[5]
城市定位
編輯
京津冀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三省市定位分別為,北京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天津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省「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範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京津冀城市群的發展在於定位準確,各城市應該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錯位發展。京津「雙核」城市應定位於引領區域、全國及國際競爭的經濟實力和輻射功能;8個次中心城市應按照各自的比較優勢和城市群區域一體化原則,承接京津的輻射,疏解京津過於集中的城市功能;積極推動濱海新區、通州、順義和曹妃甸等新興城市發展。[4]
北京市
北京(Beijing),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國
北京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最大空港,國家經濟的決策和管理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辦公所在地。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市下轄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房山區、大興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平谷區、懷柔區、密雲縣、延慶縣等16個區縣。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萬人。
北京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擁有7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著三千餘年建城史、八百六十餘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今日的北京,更已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
Ⅷ 京津冀都市圈和長三角城市群各自發展中的優劣
京津冀都市圈在政治、文化、經濟方面有優勢,在資源方面有劣勢。長三角城市群在技術、經濟方面有優勢,在政治、文化、資源方面有劣勢。
Ⅸ 京津冀都市經濟圈的唐山、保定、秦皇島
唐山:抄現轄2市6縣6區,4個開發區和曹妃襲甸工業區及漢沽管理區。總面積13472平方公里,人口714.5萬。市區面積3874平方公里,人口299萬。
保定: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東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河北省會石家莊125公里。總面積2.21萬平方公里,人口逾千萬。
秦皇島:秦皇島市轄北戴河、山海關、海港區三個城市區和撫寧、昌黎、盧龍、青龍滿族自治縣四個縣,總面積7812.4平方公里,人口276萬。
Ⅹ 京津冀城市群空間分布特徵和城市群發展的歷程
中國15個城市群競爭力其強弱依次是:
1.長三角城市群、版
2. 珠三角城市群、
3. 京津冀城權市群、
4. 半島城市群、
5. 遼中南城市群、
6. 海峽西岸城市群、
7. 中原城市群、
8. 徐州城市群、
9. 武漢城市群、
10. 成渝城市群、
11. 長株潭城市群、
12. 哈爾濱城市群、
13. 關中城市群、
14. 長春城市群、
15. 合肥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