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密西西比河是美國的
世界第四長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位於北美洲中南部。「密西西比」是英文mississippi的音譯,來源於印第安人阿耳岡昆族語言,「密西」(misi)和「西比(sipi)分別是「大、老」和「水」的意思,「密西西比」即「大河」或「老人河」。幹流發源於蘇必利爾湖以西,美國明尼蘇達州西北部海拔 501 米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流經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灣。全長3950千米;若以發源於落基山脈東坡的最大支流密蘇里河的源頭起算,長6262千米,名列世界第四。流域北起五大湖附近,南達墨西哥灣,東接阿巴拉契亞山脈,西至落基山脈,面積 322 萬平方千米,約佔北美洲面積的1/8。匯集了共約 250 多條支流。西岸支流比東岸多而長,形成巨大的不對稱樹枝狀水系。水量豐富,近河口處年平均流量達1.88萬立方米/秒。
源頭艾塔斯卡湖至明尼阿波利斯和聖保羅為密西西比河的上游,長1010千米,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河流兩側多冰川湖與沼澤,湖水多形成急流瀑布後注入幹流。在明尼阿波利斯附近,河流流經1.2 千米長的峽谷急流帶,落差19.5米,形成著名的聖安東尼瀑布 。沿途有明尼蘇達河 等支流匯入。密西西比河的中游從明尼阿波利斯和聖保羅至俄亥俄河口的開羅,長 1373 千米,兩岸先後匯入奇珀瓦河 、威斯康星河、得梅因河、伊利諾伊河、密蘇里河和俄亥俄河。聖路易斯以北河段,河床坡度大,多急流險灘;聖路易斯附近及其以南地段,河床比降減小,河谷漸寬。自開普吉拉多角以下,河流彎曲度明顯增大,河谷開闊,俄亥俄河口處河面寬達24千米。開羅以下為密西西比河的下游,長約1567千米。主要支流有懷特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河流主要流經平原地區,河面寬廣 ,一般為 730~1370 米 。河床比降小 ,迂迴曲折,水流緩慢,多牛軛湖和沙洲。河口處共有 6條汊道,長約 30千米,形如鳥足。河流入海水量的80%經由西南水道、南水道和阿洛脫水道 3 條主汊道 。河流年平均輸沙量 4.95 億噸,在河口處堆積成面積達 2.6萬平方千米的巨大鳥足狀三角洲,以平均每年96米的速度繼續向墨西哥灣延伸。
❷ 密西西比河為什麼對美國很重要啊
美國母親河。
人要它養活。
因它水質好。
都願去美國。
❸ 論密西西比河對美國文化認同的重要性
論密西西比河對美國文化認同的重要性,你可以叫俺思索一下。
❹ 密西西比河對美國本土農業產生那些積極影響
河流提供了農業發展必須的平原;提供灌溉用水和牲畜飲用水;影響沿岸空氣,夏季降溫增濕;通過水路可以運輸農產品和農用機械;建立的水電站支持農業生產
❺ 密西西比河在美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密西西來比河在其漫長自的流動中,密西西比河滋潤著美國大陸41%的土地,水量也比任何其它的美國河流都要多。密西西比河也是千萬的美國人飲用水的來源。流域包括美國31個州和加拿大的兩個省的全部或一部分。 密西西比河還被作為許多州的州界。密西西比河,從開始墾殖的時候起,就是南北航運大動脈。但歷史上的密西西比河災害比較頻繁。20世紀初期,中下游地段河水不斷發生泛濫,城鎮鄉村的建築大部分被摧毀,農田和果園遭到破壞,工業和交通幾乎全部癱瘓。許多人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經濟損失非常嚴重。1928年美國政府制定了全面整治密西西比河的防洪法案和干支流工程計劃,幹流中下遊河段均以堤壩防洪。經過60多年的努力,流域已收到了防洪、航運、水電、灌溉、養魚等綜合經濟效益。今天,經過美國人民開發建設,半個世紀以來密西西比河流域發生了深刻變化,洪水已被控制,水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今處處是綠色的河岸,生氣勃勃的工業城鎮星羅棋布,繁忙的船隊與輕快的遊艇使美國這條源遠流長的大河蘇醒過來了,美麗富饒的密西西比河使美國的大地生輝增色,更加嬌媚。
❻ 密西西比河的經濟文化
密西西比河是國家文化和娛樂休閑的寶庫。每年,僅旅遊、捕魚和休閑娛樂產業的產值就能達到214億美元,為流域各地提供了35萬1千個工作崗位。密西西比河同時也支撐著價值126億美元的航運業,提供相關工作崗位35,300個。全國一半的穀物和大豆都經由密西西比河上游運出。 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非洲的尼羅河和中國的長江同稱為世界四大長河。美麗富饒的密西西比河發源於美國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嶺之中,迤迤千里,曲折蜿蜒,由北向南縱貫美國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全長3950千米。但是,它比最大的支流密蘇里河還短418千米。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把密蘇里河的長度,加上從密蘇里河匯入密西西比河河口以下的長度,則密西西比河長6262千米,是北美大陸上流程最遠,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水系。
這條大河滔滔不絕的河水像乳汁一樣撫育了密西西比河整個流域的人們。美國人民長期以來稱源遠流長的密西西比河為「老人河」。它的名稱起源於居住在美國北部威斯康星州的阿爾公金人(印第安人的一支),他們把這條河流的上部叫做「密西西比」。「密西」意為「大」,「西比」意為河,「密西西比」即「大河」或「河流之父」的意思。 密西西比河在其漫長的流動中,密西西比河滋潤著美國大陸41%的土地,水量也比任何其它的美國河流都要多。密西西比河也是千萬的美國人飲用水的來源。流域包括美國31個州和加拿大的兩個省的全部或一部分。 密西西比河還被作為許多州的州界。密西西比河,從開始墾殖的時候起,就是南北航運大動脈。但歷史上的密西西比河災害比較頻繁。20世紀初期,中下游地段河水不斷發生泛濫,城鎮鄉村的建築大部分被摧毀,農田和果園遭到破壞,工業和交通幾乎全部癱瘓。許多人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經濟損失非常嚴重。
1928年美國政府制定了全面整治密西西比河的防洪法案和干支流工程計劃,幹流中下遊河段均以堤壩防洪。經過60多年的努力,流域已收到了防洪、航運、水電、灌溉、養魚等綜合經濟效益。今天,經過美國人民開發建設,半個世紀以來密西西比河流域發生了深刻變化,洪水已被控制,水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今處處是綠色的河岸,生氣勃勃的工業城鎮星羅棋布,繁忙的船隊與輕快的遊艇使美國這條源遠流長的大河蘇醒過來了,美麗富饒的密西西比河使美國的大地生輝增色,更加嬌媚。 密西西比河是美國南北航運的大動脈。幹流可從河口航行至明尼阿波利斯,航道長3400千米。除幹流外,約有50多條支流可以通航。其中水深在 2.7 米以上的航道長9700千米。干支流通航總里程為2.59萬千米,並有多條運河與五大湖及其他水系相連,構成一巨大的水運網。除幹流上游及支流伊利諾伊、密蘇里河1~2月結冰外,全年皆可通航,海輪可直通距河口 395 千米的巴吞魯日,航運價值極高。貨運周轉量約佔全國內河貨運的60%,主要運輸石油、麵粉、棉花、煤、金屬及機械產品。沿岸主要港口有聖路易斯、孟菲斯、巴吞魯日和新奧爾良等,其中路易斯維爾是在俄亥俄河畔。流域內水力蘊藏量為2630萬千瓦,主要分布於俄亥俄河及其支流,開發程度較高。因為密西西比河的其中一個分支直接連到了五大湖,再加上人們給其修了很多水壩,所以在一次實驗中,船隻即通過此河順利行駛到了五大湖。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河上貿易獲得很大的復甦。其他運輸路線十分擁擠,於是河運便成了一個價值日增的通道。在聯邦政府倡議下,一條條新的駁船路線開辟出來,到1931年,沿密西西比河的年貨運量比上個世紀任何一年的貨運量多了1倍。
密西西比水道的商業性利用穩定增長。主要貨物就體積而言為石油及石油產品、煤和焦炭、鋼鐵、化學產品、砂石以及硫磺。大宗裝卸日增必然意味著少數關鍵港口城市戰勝對手得到迅速發展。
1879年根據國會法令成立的密西西比河委員會監督實施一項大規模河流工程計畫,使密西西比河的面貌產生了深刻變化。航運改進計畫的主要步驟包括1896年批准在伊利諾州開羅至路易斯安那州巴頓魯治(Baton Rouge)的淺水段挖掘一條深3米(9呎)、寬76米(250呎)的水道;1928年批准將此水道拓寬至91米(300呎); 加深至3.7米(12呎)的工程1944年開工至今仍在進行中。此外,自巴頓魯治至墨西哥灣的14米(45呎)深的航道自1945年國會批准以來仍在修建。整治更上遊河段的突出成就是建設29座水閘和水壩使3米深的河道上溯至明尼亞波利-聖保羅。有廣泛而復雜的相關水道與密西西比河相連,其中有南方的佛羅里達州與墨西哥邊境之間的海岸內陸水道,將俄亥俄河水引入其支流的水道和通過伊利諾水道通向五大湖與聖羅倫斯航道的水道。
❼ 密西西比河流經美國,對美國有什麼影響
密西西比河為美國大平原帶來了豐富的水源,對美國大平原的農作物有深厚的影響
❽ 有一個關於往密西西比河倒牛奶的故事,有關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具體故事內容是什麼
因為當時經濟大蕭條對牛奶的市場需求大幅縮小,但當時信息的不對稱造成需求信息不能很快得到達奶牛戶那裡。造成了大量的生產過剩這些過剩牛奶如果投向市場勢必會影響現有市場的牛奶價格。所以他們寧可倒掉也不賣掉。
提示:一、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一周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農場主為了銷毀「過剩」的產品,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
「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
「瘋狂的20年代」暗藏危機
1920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次經濟危機。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在股票、債券等「經濟泡沫」的影響下迅速增長,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跡。從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產率增長幅度達4%。與此同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都在發生變化。雖然清教徒傳統的價值觀念仍在農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導道德觀念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的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有組織的犯罪活動以及享樂之風盛行。相當一部分人終日沉醉於物質享樂之中,而精神生活則體現出浮躁和粗鄙,以至於許多美國歷史學家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精神上的「飢餓時代」或「瘋狂的20年代」。
上個世紀20年代的繁榮雖然造就了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這一繁榮本身卻潛伏著深刻的矛盾和危機。首先是美國農業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農村購買力不足。1919年時農場主的收入佔全部國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佔全部國民收入的8.8%,農場主紛紛破產。此時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國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采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都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這一時期兼並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財閥控制了整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53%,全國1/3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佔有;另一方面,約60%的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還掙扎在僅夠溫飽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為嚴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國際收支中的潛在危機也加深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機。美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力同供應大大超過國內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這一切都預示著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1920年,民主黨總統威爾遜離任。繼威爾遜後的3屆共和黨總統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後執政。有美國史學家認為,「這3屆政府在美國歷史上構成了一個時代」,「在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連負責公眾利益的影子也說不上了。」
「美國往地獄里沖」
1929年上台的總統胡佛是一位靠個人奮鬥起家的「美國英雄」。他在競選演說中對人民許諾,「美國人家家鍋里有兩只雞,家家有兩輛汽車」。但由於胡佛在經濟領域頑固奉行自由資本主義經典理論,在隨後到來的經濟危機中應對無力,從而使他的諾言成為一張永遠無法兌付的空頭支票。當年10月24日,一場經濟危機風暴席捲美國。這次危機使生產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圍之廣,失業率之高,持續時間之長,都是前所未有的。
從10月29日開始的一周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為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到1932年,鋼鐵工業下降了近80%,汽車工業下降了95%,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佔全國勞工總數1/4的人口失業。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意在諷刺胡佛總統。除此之外,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被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身上蓋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紐約大街上流行這樣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
「新政」把美國拉回人間
1933年3月4日,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就任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羅斯福應對危機的一系列政策後來被稱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個R:改革(Reform)、復興(Recovery)和救濟(Relief)。羅斯福的「新政」並非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場為保證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發展,在資本主義經濟肌體內部進行的一場「傷筋動骨」的大手術。
羅斯福的「新政」處方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就職後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羅斯福宣布全國銀行「休假」,這是他所採取的重建銀行和經濟結構的第一步。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令》,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13日至15日,全國絕大多數銀行經過財政部審核,在政府監督下,分批陸續恢復營業。羅斯福對驚魂不定的美國人民說:「我向你們保證,把你們的錢存入重新開業的銀行比藏在床褥下更為保險。」6月16日,國會通過了《1933年銀行法》,建立由聯邦承擔責任的聯邦儲備體系。由於採取了這些措施,銀行信用很快恢復,銀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增加了近20億美元!
在整頓農業方面,從1933年5月開始,新設立的農業調整管理局著手開展了一場雷厲風行的行動,在春夏兩季有計劃地犁掉了大約1000萬英畝棉田,收購和屠宰了大約20多萬頭即將臨產的母豬和600多萬頭小豬,幾千萬頭牛和羊。物缺則貴的無情法則發生了作用。隨著農業生產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嚴重旱災,農產品價格開始回升。從1932年到1936年農業總收入增加了50%,出售農產品的現金收入(包括政府補貼)幾乎翻了一番。保持平價的比例從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天,羅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頓工業的《全國產業復興法》,其內容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訂立可免受託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競爭規約;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並為此撥款33億美元。羅斯福稱之為「向工業界提出的艱巨任務」。7月又提出訂立「一攬子規約」的想法,規定如願意合作的僱主應保證遵守全國復興總署規定的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標准。200萬僱主接受了「一攬子規約」,並在企業門口懸掛以印第安人的雷鳥為藍本而設計的藍鷹徽———服從規約的標志。
在「新政」中,「救濟」是一個主要方面。在進行直接救濟的同時,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賑。羅斯福上任後從一開始就傾注了極大的力量興辦大規模的公共工程,以擴大政府開支來彌補私人投資下降而出現的空白,並解決部分就業問題。1935年4月28日,羅斯福正式宣布工賑計劃,明確規定對有工作能力的失業者不發放救濟金,而是幫助其通過參加不同的勞動獲得工資。
「新政」功過眾說紛紜
「新政」剛一推出,就引起美國社會上下的普遍關注,不同政治集團對其給予了不同的評價。羅斯福的堅決反對者、報業大王赫斯特說「新政」就是苛政(RawDeal);不是榨取富人(SoaktheRich),而是榨取成功者(SoaktheSuccessful)。美國著名新聞記者、作家約翰·根室說他所聽到的關於「新政」的最好定義,是說「那是一些沒有骨氣的自由派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資本家而去拯救資本主義的一種企圖」。另外還有人譴責「新政」是披上自由主義外衣的法西斯主義。
美國經濟學家對「新政」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新政」在鼓舞私人企業的信心方面沒有成功,資本主義秩序成功的基本條件是鼓舞企業家的創業精神,而誘發這種精神就需要刺激和補償,「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這種精神的。另一派是凱恩斯及其追隨者或半追隨者,他們認為,只有真正執行大膽的增大開支的赤字政策,才能使國民經濟走上復興的軌道,而羅斯福在這一點上做得還不夠。
羅斯福「新政」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幫助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度過了1929—1933年的一場空前大災難。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得救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也緩過氣來了。這就使得「新政」能夠在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獲得一席之地
❾ 密西西比河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密西西比河下游以下阿拉巴馬為中心成為了「棉花王國」。畜牧業也不斷發展,廣闊的大草原,成為美國的「畜牧王國」,形成了三大農業區。
❿ 密西西比河對美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這個我記得在高中歷史書上有的。你可以找本高中的歷史書看看,在這里我幫你找了內一點點。密西容西比河是美國國家文化和娛樂休閑的寶庫。每年,僅旅遊、捕魚和休閑娛樂產業的產值就能達到214億美元,為流域各地提供了35萬1千個工作崗位。密西西比河同時也支撐著價值126億美元的航運業,提供相關工作崗位35,300個。全國一半的穀物和大豆都經由密西西比河上游運出。密西西比河航運價值很大。年運輸量在2億噸以上。除了主流外,可通航的支流約有40條,水深2.75米的航道達1萬公里,並通過運河與五大湖連成一巨大的內河航運系統。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