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發布時間:2021-01-01 08:20:52

『壹』 」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經濟社會"如何理解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

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我們迎接最大考驗。「十一五」規劃甫一開局,「三過」問題——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就開始考驗國民經濟。此後,通貨膨脹以及雨雪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場。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觀調控表現的是「有保有控」的特點。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場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組合拳,加快結構調整,防止經濟增長過熱;另一方面,通過出台減免農業稅等一系列惠農政策,著力加強農業等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在開局之時,我們收獲了兩個好年景。2006年國民經濟實現了高增長與低通脹的理想搭配;2007年雖然通脹問題逐漸凸顯,但國民經濟仍延續了平穩增長的好勢頭,財政收入、企業收入、城鄉居民收入齊頭並進,都收獲滿滿。

最嚴峻的考驗在「十一五」的第三個年頭出現。2008年,近百年世界經濟史上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突然襲來,一時間,外貿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業陷入困境,百姓就業壓力陡增……從「過熱」到「過冷」似乎沒有過渡,中國發展的勢頭急轉直下。

前所未見的困難,前所未見的挑戰,前所未見的精彩!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黨中央、國務院「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連連出手,果敢應對。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速度之快,規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國經濟一路下滑的勢頭被止住,從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畫出一個精彩的「V」形走勢。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保八」之戰中,結構調整也未松弦。4萬億元的投資重點鎖定經濟發展薄弱環節,鎖定民生相關的領域,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繼推出。

從2006年到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長。與此同時,節能減排也在穩步推進。與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前半年實現。「十一五」前4年,全國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5.61%,年均降幅為4.15%。

統籌東中西部共同發展,我們取得巨大進步。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東部毫無疑問是領跑者。但是,東部的一花獨放換不來全面的小康社會。「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5年來,統籌區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最耀眼的亮點,展現了百花齊放的春光。

在滿園春光中,西部大開發是最美麗的風景。承繼了「十五」發展好勢頭,西部大開發加速向前推進。5年中,近70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開工,投資額1萬余億,項目覆蓋交通、能源、農業、工業、教育、衛生等各個領域。加上「十五」,西部經歷了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10年。在西部大開發迎來10周年的時刻,中共中央召開了西部開發工作會議,為西部的下一個10年描繪了宏偉藍圖。

佔中國版圖2/3的西部在巨變,中部和東北也緊隨其後。2007年,國務院批復了《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提出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及確立了「四基地一區」的目標定位。2009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出台,明確提出,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要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實現新的跨越。東北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振興的高度和起點。中部也沒有落後。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頒布實施;2009年,國家又出台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10年,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實施意見,明確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標和進度。

2009年以來,國務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頻率,先後將12個區域規劃上升到國家層面。中國經濟發展的版圖在細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由南向北、從東到西,一個個被圈定,一步步在展開。「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已成中國經濟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關中天水、北部灣三大重點經濟區,中部有武漢、長株潭城市群,東北有長吉圖、沈陽經濟區……一時間東西呼應,南北互動,區域經濟網路越編越密,協作形式越來越多。

「十一五」區域經濟碩果累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加快,與全國經濟增長的差距一步步在縮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東北的增速一舉超過了東部,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佔全國的比重為27.3%,比2005年提高5.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佔22.1%,比2005年提高2.2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然走在東部的前面。

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我們付出真誠努力。5年裡,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的實惠。隨著中國經濟總量攀上一個又一個新台階,中國的就業規模也在持續擴大,從2006年的7.64億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億人。隨著一批批重點工程的開工,國家把越來越多的財力用於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等領域,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偏遠地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到2009年底,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居民超過4億、新農合8.3億,覆蓋面超過12億。

2006—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760元增長到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3587元增長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農村居民家庭由45.5%下降到41.0%。

全國私人汽車擁有量從2006年的2333萬輛,增加到2009年的4575萬輛,5年翻番毫不費力;手機幾乎成為各個階層居民的生活必備品,行動電話用戶2006年末為4.6106億戶,到今年上半年已突破了8億戶。盡管許多城市居民飽受高房價的困擾,但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在擴大、市民居住環境在改變,也是不爭的事實。盡管我們離環境友好型社會差距還甚遠,但5年來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退耕還林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取得巨大的綜合效益,為我們爭取了越來越好的水環境和越來越多的藍天白雲。

走過「十一五」,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3700美元,邁入了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即將走進「十二五」,中國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發展環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還要繼續艱難前行,實現「國富民強」的美好未來還要繼續努力奮斗。(市場科)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謝謝採納.

『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新時期。35年來,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勇氣,攻堅克難,銳意推進改革,堅持不懈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煥發蓬勃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經濟發展大跨越,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歷史性巨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的35年,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由弱變強的35年,也是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上中等收入國家跨越的35年。

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1979-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只有2.8%。我國高速增長期持續的時間和增長速度都超過了經濟起飛時期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跡。

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2年的518942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之後每兩年上升10萬億元,2012年已達到52萬億元。

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

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實現從外匯短缺國到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的巨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摺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過3萬億美元,2012年達到33116億美元,連續七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二、經濟結構深刻變化,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趨於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的35年,是經濟結構在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中不斷調整的35年,也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35年。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35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12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分別增長4.6%、11.3%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12年的10.1:45.3:44.6。與1978年相比,2012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2.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20.7個百分點。

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了34.7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0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均增加1586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均減少435萬人。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於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並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也不斷增強。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鄉村就業人員佔比從76.3%下降51.6%。

三、供給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務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為增強的35年,也是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躍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農產品供給不僅解決了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還為工業化快速推進提供了重要支撐。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農業生產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千方百計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糧食產量,不僅成功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質的提高,而且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2012年,糧食產量達到58958萬噸,比1978年增長93.5%,2004年以來實現「九連增」,連續6年穩定在5億噸以上的水平;棉花產量684萬噸,比1978年增長2.2倍;油料產量3437萬噸,增長5.6倍;糖料產量13485萬噸,增長4.7倍;水果產量24057萬噸,增長35.6倍;水產品產量5908萬噸,增長11.7倍。肉類產量8387萬噸,比1979年增長6.9倍。2011年,穀物、肉類、籽棉、花生、茶葉、水果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從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長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別增長1.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迅速啟動,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迅猛增長。2012年,原煤產量達到36.5億噸,比1978年增長4.9倍;粗鋼7.2億噸,增長21.8倍;水泥22.1億噸,增長32.9倍;汽車1928萬輛,增長128.3倍;家用電冰箱由1978年的2.8萬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萬台;彩色電視機由0.4萬台增加到1.3億台。移動通信手持機和微型電子計算機從無到有,2012年產量分別達到11.8億台和3.5億台。35年來,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比重已達到17.6%。按照國際標准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發展,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顯著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取得質的飛躍的35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頸制約不斷緩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體系並形成比較優勢的35年。

能源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逐漸成為能源消費大國,與此同時,能源生產能力也不斷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經濟安全。2012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3.2億噸標准煤,比1978年增長4.3倍,年均增長5.0%。同期,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5.6%,與能源生產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以上。能源生產結構不斷優化,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量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交通運輸設施日益完善。35年來,我國交通網路不斷完善,運輸能力不斷增強,運輸效率不斷提高,有力地支撐了各項產業的發展。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8萬公里,比1978增長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萬公里,增長3.8倍;民用航空航線里程328萬公里,增長21.0倍;輸油(氣)管道里程9萬公里,增長9.9倍;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66.5億噸,增長32.5倍,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一些現代化交通運輸設施從無到有,增長迅猛。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尚無高速公路,2012年,我國高速公路里程達到9.62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生產出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動車組,標志著我國鐵路運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2年,高鐵運營里程達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設施迅猛發展,互聯網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五、對外經濟大飛躍,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日益融入國際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的35年,是我國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國抓住全球化機遇一躍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的35年。

對外貿易總量不斷攀升。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經濟交流活動十分有限,再加上國內市場化水平不高,造成了與國際市場相對隔絕的狀態。197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億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億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201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8671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6.6%,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貨物出口總額20487億美元,增長209倍,年均增長17.0%,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總額18184億美元,增長166倍,年均增長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分別佔世界的11.2%和9.8%。

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出口商品以初級產品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大為提升。出口總額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則由49.7%上升到95.1%。同時,進口商品構成也隨國力和開放程度的變化而演變。工業製成品進口額占進口商品總額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後直到2003年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國消費能力的提高。此後,國內產業體系的升級逐漸拉低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2003年以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呈現明顯的下降走勢,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綜合來看,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級產品換製成品,1980年初級產品凈出口21.6億美元,製成品凈進口40.5億美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以製成品換初級產品的格局逐漸定型,2012年,初級產品凈進口5344億美元,製成品凈出口7647億美元。

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活動日益頻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發揮了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優勢和巨大的潛在市場優勢,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土,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2761億美元,1984-2012年以年均18.0%的高速度增長。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企業實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開始加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由2007年的265億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億美元,2012年末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5319億美元。

六、人民生活大改善,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歷史上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鄉居民生活實現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35年,也是社會保障事業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進的35年。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問題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後,根據人口結構和就業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實施了就業優先的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了就業矛盾。1978-2012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6704萬人,年均增加10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保持基本穩定。與此同時,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2012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6億人。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顧,確保了城鄉居民收入和財富的快速增長。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增長58倍,年均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5%。城鄉居民擁有的財富顯著增加。2012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9.96萬億元,比1978年末增長1896倍,年均增長24.9%。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擁有的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2012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16674元,比1978年增長52.6倍,年均名義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908元,增長49.9倍,年均名義增長12.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2012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2%,比1978年下降2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3%,下降28.4個百分點。居住條件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消費領域不斷拓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彩電、電冰箱、空調、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汽車、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末,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行動電話、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12.6部、87.0台和21.5輛,分別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台和21.0輛。

社會保障事業全面推進。35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經歷了一個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進的演變過程。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積極推進社會保障事業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2012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0426.8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為19861.3萬人和15224.7萬人,分別比1994年增加19486.7萬人和7256.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8369.5萬人;2566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3%;2143.5萬城市居民和5344.5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貧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78年到2012年,我國先後採用過不同的農村貧困標准。根據1978年標准,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約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為1479萬人,平均每年脫貧811萬人。按照2008年標准,2007年農村貧困人口為4320萬人,2010年下降為2688萬人,平均每年脫貧544萬人。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貧標准,2010年農村貧困人口為16567萬人,2012年為9899萬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脫貧3334萬人。

七、社會事業大進步,呈現出由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的35年,是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的35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的35年。

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2年的8.9年。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689萬人,比1978年增長16.1倍;在校生2391萬人,增長26.9倍;畢業生625萬人,增長36.9倍,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業成果豐碩。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豐碩的成果。201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10298億元,比1995年增長28.5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8%,上升1.4個百分點;發明專利申請授權21.71萬件,增長63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秦山、大亞灣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不斷升級並全部研製成功。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基因工程、高性能計算機、新材料、量子信息、3D列印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成功轉型為創新型國家奠定良好基礎。

總之,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35年極不平凡的光輝歷程,35年改革成果豐碩,35年開放成就非凡。這一筆筆鮮活的統計數據正是最好的見證。當然,中國的改革開放並非一路坦途,35年來,我們也曾經受考驗,艱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機的挑戰前,在每一次風險的歷練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接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資料來源——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06/c1001-23444065.html

『叄』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總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躍居第四位,人均國民總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實現了連續四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長10.4%,不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長4.9%高出5.5個百分點,而且比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9.7%高出0.7個百分點.經濟增速不僅快,年度之間波幅也比較小.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2、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地區、城鄉和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明顯的積極變化,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城鄉經濟在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中趨向協調發展.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的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3、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持續大幅增加,節能減排取得初步成效.財政收入在四年內翻了一番多.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使得我們辦了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一些大事,重點加強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切實加大了對落後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經濟社會的穩定協調發展.企業利潤連續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長,拓展了企業的發展空間,調動了企業的發展積極性。
4、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工業生產迅猛發展,供給能力大幅提高.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三年增產,棉、油、肉等主要農產品穩產增產。
5、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得到明顯緩解。
6、對外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
7、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提高和改善,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8、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同步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巨大的成就,原因是

一是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二是實行對外開放,使我國各行各業有了學習和版借鑒外國先進權經驗、先進技術的良好機會;三是重視科技教育,使經濟社會發展有了人才支撐;四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發展有了物質基礎;五是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使發展思路及政策更加切合實際。

『伍』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日前介紹,1949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收入不足100元,2008年達到1578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8.5倍;1949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2008年達到4761元。
與此同時,我國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城鄉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已屬於富裕型,農村居民也達到了小康水平。
我國扶貧開發取得歷史性成就,2007年,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已從1978年的2.5億人下降到1479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從30.7%下降到1.6%。

『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那些巨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希望採納

『柒』 材料一: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了讓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享受到實惠,十

(1)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②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民主執政是黨的執政方式之一;③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④科學發展觀作為我黨的指導思想,其核心是以人為本。
(2)①事物都處在普遍的客觀聯系之中,要堅持聯系的觀點。面對金融危機,我國應與世界各國加強國際協調、密切合作,共同應對。
②事物的聯系具有條件性、復雜性。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危機,要對聯系各方進行具體分析,我國也應吸取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正確處理儲蓄與消費、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益的關系。
③人們能夠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我國應充分利用國際國內資源,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努力擴大國內需求和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盡量減少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和沖擊。
④因果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要增強對金融風險防範的自覺性和預見性,加強金融監管和風險預警。

『捌』 在取得經濟社會發展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國還存在哪些

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最大的失誤是公權力失控,沒有採取有效的措施約束政府和官員,以至於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特權利益集團,嚴重地阻礙了公民社會、法治國家的建立。改革開放之初,為了應付經濟搞活、人員流動、言論放開的局面,保證社會的穩定,同時,為了以政府之手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最高當局自然選擇了建立大政府、強政府的模式。然而,市場經濟要求的是小政府、有限政府、適度政府,要求政府不錯位、不缺位、不越位,要求公權力退出微觀經濟、退出市場,履行宏觀調控、提供公共產品、建立社會保障、保衛產權等職能,否則會導致「政府失敗」——政府的尋租活動,官員的腐敗;政府部門的自我擴張,官員不斷地擴大支配資金的規模;政府機構工作的低效率,政府職責的推卸。而中國的改革開放恰恰伴隨著兩個相反的運動——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政治思維的僵化、政府的大規模化。

一方面,公權力大肆地介入市場經濟,從改革開放之前的三級政府(中央——省——縣,那時的地區行署、人民公社只是省政府、縣政府的派出機構,規模很小)發展為改革開放之後的五級政府(中央——省——市——縣——鄉鎮)或五級半政府(加上村委會半級政府);各級政府的部門迅速增加,雖經過歷次「精簡」,但機構越減越多,編外機構更是如惡性腫瘤一般繁衍。前審計長李金華曾經指出:國家審計署調查了31個部委,每個部委除了下面的幾十個司局之外平均還有163個自行設置的非國家編制的機構;目前中國的縣市一般設有80至120個編內機構,另外有數不清的臨時機構和事業單位。譬如某縣級市人口40萬人,城市人口不到25萬,是一個經濟落後地區。可該市黨政部門、行政機關就有88個,加上四大班子,共92個。領導幹部正職92人,副職279人。其建設局下轄16個單位,園林管理處就有約200人,僅一個直徑不到一華里的公園就有職工150人;自來水公司有約200多人。其教育局現有正副局長9人,設教育督導室、紀檢組、工會、辦公室、人事股、計財股、普教股、成教股、職教股、招生辦、教研室、電化器材室、師訓股、法制股等14個股,機關員工百餘人。其水利電力局共有幹部90多人,下屬單位9個,員工一千多人。

目前中國公務人員(包括公務員、民主黨派、工婦青群、編外人員、沒有市場化的事業單位人員——發達國家沒有「事業單位」,每個單位要麼是政府機構,要麼是市場主體)總數在6000萬人左右,並且每年還在以至少100萬人的速度增加;零點公司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指導下完成的《中國居民評價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務報告》顯示,近7成的民眾認為目前政府公務員的總量應該減少;按照公務員與GDP的比例指標分析,中國公務員數量大大超過發達國家,中國公務員「超標」 近20倍(中國青年報,2006年3月30日)。

政府的超級規模化並沒有起到強化社會控制的效果,恰恰相反,由於存在嚴重的政府失敗和官員的敗德行為,導致中國的「軟政權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有法不依,執法犯法」;各級政府的權威性、公正性受到了空前的質疑;地方政府信用不斷降低,社會不滿情緒不斷增長;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社會藍皮書》顯示,從1993年到2003年間,中國群體性事件數量由1萬起增加到6萬起,參與人數由約73萬增加到約307萬;有數據表明,2006 年的群體性事件已經達到八萬起。可見,那種認為大政府可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可以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的想法完全是錯誤的。

中國一方面,公權力如癌症一般大肆擴張,另一方面,公權力沒有受到有效的制約與監督。長期以來,為了批判與抵制發達國家政治的「三權分立」,有關方面以至於違背人類文明的「權力必須分立、制衡」的原則,將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全部集中於一人或者少數人手上,形成同體監督、自我監督的荒謬機制。各個地方的司法、檢察、監察、反貪、審計、新聞等都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媒體皆為各級政府所控制,往往成為自我美化、逃避問責的工具。由於遲遲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特權制度及由特權引發的腐敗問題、民生問題、行政性壟斷問題、弱勢群體問題成為當今中國最嚴重的社會問題。

特權制度表現為:特權等級制度——等級制度在改革開放之前還只在「幹部」中實行,現在推廣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舉凡工廠、醫院、銀行、城市、街道、學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民主黨派、歌星、方丈、道觀佛寺都被劃定了等級,享受相應的特權待遇。

特權財政制度——發達國家的錢袋子是掌握在議會的手中,官員每花一分錢都要經過議會的批准。而中國的財政是官員化、隨意化、秘密化的財政,一切支出由官員說了算;所以,25年來,中國政府的行政開支增加了87倍;據2006年10月31日人民網等消息:2004年,我國一年的公款吃喝達3700億元,相當於「吃」掉了全民義務教育經費;公車消費4085億元,相當於「碾」掉了我國大多數人的醫療、養老費用;公費出國消費3000億元,相當於「游」掉了我國 10年的低保資金。每年公款浪費的總開銷可以建7、8個三峽工程。

特權司法制度——上海巨富周正毅的看守所和監獄生活也處處顯示出特權:每餐「四菜一湯」;允許使用手機;數次看病,每次醫院都接到命令停止門診,專為周正毅一人服務;親情電話成為周正毅想打就打的特權電話;違憲違法的官員特權——法外關押老百姓的勞動教養制度一直不被廢除。

特權文化制度——8億農民、2億農民工、3億多低生活水平者、4000萬失地農民、3000萬上訪者、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2000萬打工子弟、6000萬殘疾人、2億工人、1.2億乙肝病毒攜帶者、上百萬愛滋病患者在媒體上統統不見了蹤影,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