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鐵路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與意義
鐵路在國家安全中的戰略與安全作用東亞是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與投資市場之一。我國是東亞地區、也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鐵路建設就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火車頭」。
一方面,我國已有和正在規劃、建設的國際鐵路運輸通道對於資源、物資的輸入輸出,具有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意義;
另一方面,國際經驗表明:作為交通運輸的鐵路是強化控制和保護領土的最有效的工具。作為亞洲最大的陸權國家,必須從全球發展定位和國家經濟角度、領土完整及國防安全的戰略高度認識中國鐵路具有的重大現實和戰略意義。
在國際市場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發展理念的戰略層面上,鐵路發展的地緣政治戰略和安全作用毋庸置疑。
(1)經濟對國家政治的影響擴展閱讀
分級
根據線路意義及其在整個鐵路網中的作用,劃分為3個等級:Ⅰ級鐵路:保證全國運輸聯系,具有重要政治、經濟、國防意義和在鐵路網中起骨幹作用的鐵路,遠期國家要求的年輸送能力>800萬噸;
Ⅱ級鐵路:具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國防意義,在鐵路網中起聯絡、輔助作用的鐵路,遠期國家要求的年輸送能力≥500萬噸;
Ⅲ級鐵路:為某一地區服務,具有地方意義的鐵路,遠期國家要求的年輸送能力<500萬噸。
② 國家政治環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有何影響
由於收入分配不公所導致的一系列的社會政治問題近年來一直困擾著中國,這一問題內已經超越其他所容有一切因素成為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之間矛盾之最主要源頭.收入分配不公導致社會高度分化,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糾正,社會的穩定就成大問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成大問題. 政治相對開放的國家,經濟發展也會相對較快
③ 全球化對國家政治產生了哪些影響
全球化對世界政治的影響2007-05-30
22:14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和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經濟全球化幾乎把所有的國家都納入到世界經濟的運行體系中來。經濟全球化不僅對全球的經濟結構、運行方式、發展戰略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國際政治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導致國際政治的主體國家的行為方式、主權觀念及世界政治格局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且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尚沒有完全顯露出來。
一、經濟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經濟全球化是對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總趨勢的高度概括。它指的是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消費環節的全球一體化趨勢,是生產能力存量在全球范圍內的轉移活動。從16世紀初迄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16世紀初到「二戰」之前,以殖民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力和自然資源的掠奪為主要內容。第二階段為「二戰」後到「冷戰」結束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及關貿總協定的出現推動了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但是社會主義國家被排斥在外。第三階段即「冷戰」結束後,世界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於科技革命的推動,由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實行了外向型的發展戰略及發達國家放鬆了經濟管制,世界經濟全球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國際貿易的不斷增長。據統計1997年世界貿易額己達到7萬億美元,世界貿易增長率比世界經濟增長率高出2倍。國際資本的跨國流動也迅猛增長。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到1996年底累計己達3.2億美元。4萬家跨國公司及其它們30萬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幾乎所有經濟領域和產業部門。它們以其雄厚的資本和先進的技術有力地帶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同時把世界經濟連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國際投資迅猛發展、國際貿易不斷增長、金融市場急劇膨脹及跨國企業遍布全球為主要特徵和表現的經濟全球化浪潮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結構,同時也將成為21世紀世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④ 中國近現代戰爭對中國政治 經濟 文化的利弊影響
侵略戰爭分為四部分: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文化滲透
軍事侵內略,迫使中容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蠶食了中過大片的領土,勒索了巨額的賠款。同時在這些領土上屠殺中國人民,公開搶劫中國財富,肆意破壞中國文物古跡,給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政治控制,操控中國的內政外交海關,享有領事裁判權,並勾結清政府,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
經濟掠奪,控制中國通商口岸,頗多中國關稅自主權,操縱中國經濟命脈,壓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導致經濟落後,人民的貧困。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
文化滲透,傳教士的宗教滲透侵略,他們無視中國法律等,公開干預中國的內政外交,經濟文化,擾亂地方橫行無禮,氣壓百姓,還為侵略中國製造輿論,為列強進行辯護,奴化中國國民思想。
⑤ 為什麼在當今世界政治中,經濟因素對於世界政治的影響會不斷增大
其一,科技復革命、經濟發展制直接導致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升降,導致南北貧福差距的加大,矛盾激化,從而影響世界政治的發展。
其二,世界政治的發展、國際事務的處理,說到底是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
其三,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的首要目標,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往往決定政府的更迭,從而對國際政治發展產生影響。
其四,經濟全球化對於世界政治產生重要影響。首先,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聯系更為密切,各國加強聯系,有利於國際形勢的緩和;其次,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爭奪資源的斗爭加劇,甚至導致地區的政治和軍事沖突。
其五,國家的經濟利益成為國家關系發展主導因素,制約著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抗,使國家關系發展不致脫離和平與發展的軌道。
⑥ 政治經濟生活對個人和國家帶來那些積極影響
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當今國際環境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完全的脫離海洋而獨立於世界之上,即便內陸國家依然如此。海權緊密的聯系於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具體如下: 1政治方面:實際上一百多個瀕臨海洋的國家,而其中、國與國的地緣政治又以海洋、海權為最終代表,對於重要的深水良港、關鍵的海上交通要道、戰略意義重大的海峽、海灣,哪個國家掌握了實際的控制權力,哪個國家就掌握了發言的話語權,當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資本和政治身價,因此海洋的地緣戰略就決定了一個海權國家的政治力量。 2經濟方面: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資的輸送、特別是重要的能源戰略物資的運輸,都要通過海洋來實現,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網輸送等,都要牽扯海洋本身的資源佔有,要想經濟發展必須海洋發展,推動海洋的發展必然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因此海權的確立和爭奪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想經濟長遠發展,必須確保海權的掌握。 3安全方面:「制空權是制海權的基礎,制海權是陸地安全的基礎,陸地安全才是國家安全的基礎!」這一句話深刻反映了海洋對於一個國家安全的構建是多麼重要的一個環節,小的戰術戰役可以使制海權抗拒敵方的登陸,大的戰略制海權可以消除敵方的長期威脅和構建安全、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因此可以說制海權掌握多少、國家安全就會掌握多少。
⑦ 說明政治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運行中的正式規則是由政治體制來定義和保證實施的,因此政治體制是決定經濟績效的基本因素。國家在維護和執行規則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規則劃定了經濟游戲的范圍。」 實際上,這就是政治體制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兩個層面,一是宏觀上的政治與經濟的關系,二是微觀上政治體制對經濟運行規則的影響。從這兩個層面,可以看出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如何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
⑧ 我國經濟、政治、社會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第一個因素是國際經濟因素。當前國際政治出現的一些新變化,是同國專際經濟最近以來屬的不平衡發展密切相關的。
第二個因素是大國關系因素。當前的大國關系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個是力量對比失衡,一個是美國單極霸權膨脹,而且這兩者又是緊密關聯的。
第三個因素是民族分裂主義因素。冷戰後在前蘇聯周邊和東歐地區出現了一股民族分裂主義的浪潮,這股浪潮受到蘇聯和南斯拉夫解體的鼓舞,正在向世界其他地區蔓延。
第四個因素是涉及我國的熱點問題。今後十年,涉及我國的熱點問題,如南海、西南、西北邊疆地區,大的局面可以穩住,但發生小的局部沖突和動亂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至於重大的局部沖突,在某些焦點地區如台灣海峽也可能發生。
第五個因素就是軍事安全因素。冷戰結束後,雖然經濟的因素上升,經濟安全的問題突出,但軍事在國際政治和國家安全中的重要性並沒有減弱。
⑨ 國家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系
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也正不斷走向深入,社會政治關系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
◇小辭典: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層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同一內容,相對於生產力而言叫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叫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兩部分。政治上層建築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築,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築又稱思想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在上層建築各種因素中,政治居於主導地位;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政權和領導國家政權的政黨是上層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政治)。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定的上層建築.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