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南縣經濟發展

南縣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01 01:46:41

㈠ 湖南省韶山市、桃源縣、南縣、冷水江市、嘉禾縣這幾個地區的經濟怎麼樣哪個發展得比較好謝謝!

韶山主要發展旅遊業,應該暫時是好點

㈡ 我想知道興業縣是什麼時候成立的……有人說是1997或1996……我覺得是早就有了……求解,大神……

1997年4月才成立的,以前是石南鎮,96年的時候還有去過城隍的那個龍泉洞還是什麼洞的,到今有10多年沒從那邊經過那裡了。其實,你直接網路就會有結果出來的了,不需要來網路知道提問的。

㈢ 洞庭湖簡介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汨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小支流,由岳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

洞庭湖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20世紀90年代末,據水利部門測算,有面積2579.2平方公里(一說2740平方公里);但它還有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積(一說1.878萬平方公里)。兩者合計,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長為803.2公里,總容積220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積178億立方米,河道容積42億立方米。

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具強大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次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歷史上重要的戰略要地、中國傳統文化發源地,湖區名勝繁多,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歷史勝跡是重要的旅遊文化資源。也是中國傳統農業發祥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湖南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水產和養殖基地。

拓展資料

洞庭湖區,位於長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以洞庭湖為核心,向東、南、西三周過渡為河湖沖積平原、環湖丘陵崗地、低山,為一碟形盆地。在行政區劃上,包括岳陽、華容、湘陰、南縣、安鄉、漢壽、澧縣、臨澧、桃源、望城10縣,臨湘、沅江、汨羅、津市4縣級市。

以及岳陽市的岳陽樓區、君山區、雲溪區,益陽市的資陽區、赫山區,常德市的武陵區、鼎城區7區,共計21個縣市區,此外還涉及湖北省的松滋、公安、石首等縣市。其中湖南部分土地面積3.1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15%。

洞庭湖區是湖南乃至全國的「魚米之鄉」,周圍地區自然資源極為豐富,農業生產基礎雄厚,勞動力眾多。建立洞庭湖環湖經濟圈對於加速洞庭湖區以至湖南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強調經濟效益並堅持環境效益的前提下,可建立全國特大型商品糧基地、商品生豬基地、商品水產基地、高水平創匯農業基地和生態農業基地;建立高層次、高水平的旅遊基地、科技文教基地以及商貿基地,實現湖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先秦兩漢時期,洞庭湖又稱「九江」,它匯合了湘、資、沅、澧四水及荊江的分洪水流,向北流入長江。當時江水能到達澧水下游並過九江,即分流通過洞庭湖,而荊江南岸至澧水下游的地勢為北高南低(這與現在的情形正好相反)。

由於荊江上游的長江流域及四水流域人口稀少,開發程度低,原始森林保存尚較完好,水土流失情況極為輕微,因此,洞庭湖雖然接納四水與荊江分流洪水,但入湖泥沙很少,水流清澈。

㈣ 湖南益陽的大通湖區和安化縣哪個經濟發達點城市建設先進一點

應該是安化縣要發達一些,城南區那邊現在尤其發展不錯。大通湖是農墾改制區,基礎比較薄弱。城市建設的歷史欠賬比較多。

㈤ 關於湖南常德市的歷史!!!

古代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近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現代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2002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5個鄉;434個居委會、4004個村委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6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99個鄉、4個民族鄉。

㈥ 湖南常德市和江蘇宿遷市那個好那個經濟放大

常德市和江蘇宿遷市比較,還是常德市好,從他獲得的城市美譽而言,在全國都排的上號。
至於經濟不好比較,看你從那個角度看問題

㈦ 山東各地區按照魯中,魯北,魯南,魯西分別是哪幾個城市。

魯中主要包括濟南、淄博、泰安、萊蕪和濱州鄒平市,魯北主要是東營、濱州,濰坊的西北部,淄博的大部分,德州的一小部分。魯南包括臨沂市、棗庄市,魯西指聊城。

魯中地區是山東省中部的簡稱。主要包括濟南、淄博、泰安、萊蕪和濱州鄒平市等5市(縣級市),是山東政治、文化、歷史中心區。

魯北地區主要是東營、濱州,濰坊的西北部,淄博的大部分,德州的一小部分。在中國歷史上,這里曾經是渤海革命老區。歷史名人也是眾多,東營的孫武,濱州的唐賽兒,濰坊的劉墉。

魯南地區是山東省南部地區。狹義上的魯南包括臨沂市、棗庄市,廣義上包括:臨沂、濟寧、菏澤、棗庄、日照5個設區城市,面積5.05萬平方公里,佔山東近三分之一。

魯西地區是聊城(江北水城)的又一個名字,廣義上的魯西地區包括德州、聊城、菏澤、濟寧、棗庄、臨沂6個市和泰安市的寧陽縣、東平縣,狹義上僅指聊城。

(7)南縣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山東省致力打造「一群、一帶、雙核六區」,2020年濟南青島城區人口達500萬。

一是明確城鎮化布局,依託我省「兩區一圈一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確定「一群、一帶、雙核六區」的全省城鎮化總體空間格局。

「一群」為山東半島城市群,是我省城鎮化發展的主要載體,包括13個設區城市,涵蓋「藍」、「黃」兩區和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三個戰略區域,與京津冀、遼中南共同構築世界級環渤海城市群。

「一帶」為魯南城鎮發展帶,包括5個設區城市,是落實西部經濟隆起帶戰略的重要空間載體,構築歐亞大陸橋東部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出海通道。

「雙核」是濟南、青島兩大中心城市,「六區」是濟淄泰萊德聊、青濰、煙威、東濱、臨日、濟棗菏六個城鎮密集區。

二是優化城鎮體系。到2020年,濟南、青島兩市城區人口達到500萬左右;淄博、煙台、濟寧、臨沂4市達到200萬以上;

棗庄、濰坊等10個設區市達到100萬以上;50-100萬人的中等城市15個;20-50萬人的小城市50個;10-20萬人的城鎮35個;5-10萬人的小城鎮50個。

三是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構築「三橫(濟青、德龍煙威、菏兗日)四縱(青煙威日、濱臨、京滬、京九)」綜合運輸網路,構建支撐省域城鎮化空間格局的交通體系。

㈧ 廣東省 郡南縣以什麼主動經濟發展

接個真不知道啊

㈨ 廣南縣鄉鎮按經濟排名

過南縣鄉鎮的排名比較靠後,因為這個地方比較落後,經濟落後,農民的收入也不算高。

㈩ 洞庭湖的社會經濟

洞庭湖平原地區,約5萬平方公里,它包括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彌市鎮、松滋縣、公安縣、石首市江南部分,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雲溪區、君山區、岳陽縣、華容縣、湘陰縣、臨湘市、汩羅市、屈原管理區,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桃源縣、澧縣、安鄉縣、津市,益陽市資陽區、赫山區、沅江市、南縣、大通湖管理區,長沙市望城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長沙縣和寧鄉縣的一部分,株洲市天元區、蘆淞區、荷塘區、石峰區,湘潭市雨湖區、岳塘區。洞庭湖是湖南的「母親湖」,洞庭湖區是湖南省可持續發展最具活力的增長板塊之一,是湖南水利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基地,將成為湖南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現代農業示範區、城市腹地經濟支撐試驗區和國家大江大湖生態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探索區。
洞庭湖是湖南的「母親湖」,它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發祥地。洞庭湖地區因為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水、土、生物資源條件,成為中國最早的稻作農業發祥地。澧縣彭頭山新石器文化遺址上發現了炭化稻穀的遺址,經碳十四檢測,這些稻穀遺存距今9000~8000年以前,比浙江省餘姚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還要早1000~2000年。根據孢粉分析,彭頭山的水稻與現代水稻的生物學性狀已十分接近,表明彭頭山出土的水稻已屬人工栽培水稻。1993年,在彭頭山遺址不遠的城頭山古城牆遺址下部,又發現了一處距今約7000年,內涵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稻作文化遺存。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古城牆時發現城牆的外坡下疊壓著早於城牆建築時代約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巨大濠溝。在濠溝的淤泥中,出土了稻穀、大米、豆類、蔬菜、蓮荷等的籽實數十種,還有豬、牛、鹿、象、魚和螺等動物遺骸20餘種。此外還發現手工編織的竹席、蘆席的殘片,以及距今約6500年的水稻田。這是世界上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歷史最為悠久的古稻田實體。在古稻田的表層土壤中,經過檢測分析,發現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稻穀和水稻植株的硅子體。在稻田周圍還發現了水溝、水塘和圩埂,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原始水利設施。以上表明,早在8000~7000年前已有先民們在洞庭湖這塊沃壤上開始有固定聚落的農業定居生活,創建了以稻作農業為主體的人類早期文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而洞庭湖區又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發源地。
正因為洞庭湖區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這里的水土養育了歷史時期中華代代兒女。除土著人口外,洞庭湖區又是歷代移民的流入地。先秦時代起,巴人東遷、糜人安居,都以湖區為目的地。楚人南遷,經營湖湘,這里成為糧倉。以後歷朝歷代,只要北方戰亂,即伴生大量流民南移。永嘉之亂後,「流入荊州者十萬余家」,湖區成為僑立州郡最多的地區之一,在洞庭湖北部、西北部專門設立南義陽郡、南河東郡,今松滋縣就是僑縣。新設置的州縣,雖說不是僑立州縣,但也與安置流民有關,如湘陰縣、葯山郡、葯山縣、重華縣、玉山縣、湘濱縣、羅州等。安史之亂後,北方民眾逃亡,流向湖南又形成高潮,「襄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如大詩人杜甫即在這一時期流寓到湖區,最後病死在湘江的小船上。明代重視耕墾,移民大增,但性質有些變化,以經濟性移民為主,難民開始減少。時有江西填湖廣一說。清代康乾時期,湖區開始大量興築堤垸,湖區的人口急劇增加,除一部分外省籍外,湖區移民大多以本省籍為主,為湖區土著稱之為「上鄉人」,即湘水資水上游地區的意思。洞庭湖能成為歷史時期各個朝代移民的重要目的地,表明這一地區具有豐裕的自然條件,人口承載量大,換言之,能解決大量人口膨脹的生計問題。

洞庭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湖南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水產和養殖基地。司馬遷、班固均用「稻飯羹魚」、「雖無千金之家,亦無飢饉之患」來描繪其社會經濟生活。在洞庭湖區,河網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水生資源極為豐富,成為農業文明時期最為理想的地區之一,稻飯羹魚也成為魚米之鄉在不同時期的代名詞。洞庭湖給予人類以慷慨和豐厚的回報,除養活這一地區的民眾外,明清以來,逐漸成為中國最大的糧食輸出地。到清乾隆年間,隨著洞庭湖區圍墾洲土的高潮出現,湖南省的耕地面積急劇增加,糧食產量逐步趕上並超過湖北省。在湖南,「止有本省之谷運出,從無別省之米運來」。新出現的民間諺語「湖南熟,天下足」傳到皇帝那裡,進而取代了「湖廣熟、天下足」。湖南省成為最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洞庭湖成為著名的糧倉。湖南省的這一重要戰略地位,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按照1998年統計資料,洞庭湖區糧食總產量724.25萬噸,占湖南省25.71%;棉花14.31萬噸,佔74.34%;水產品59.34萬噸,佔50.81%;薴麻3.18萬噸,佔79.5%;油料48.34萬噸,佔40.03%。

同時,蘆葦遍布湖洲,面積6萬公頃,90%用於造紙。洞庭湖區有通航河道147條,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年通航河道75條,其中主要航道16條計996公里。此外,城陵磯於1980年改為外貿港,設計能力200萬噸。

閱讀全文

與南縣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