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兩漢經濟的發展
"兩漢是指東漢和西漢兩個歷史階段,西漢屬於早期的戰後建設和軍事維專護階段,這個時期的經濟屬可以說是百廢待興,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畜牧業為輔的方針。而東漢時期,基本進入了穩定、相對和諧的時期,圓周率、造紙、活字印刷和火葯也是在這一時段得到了改進和發明,也是國家綜合經濟「百花齊放」的高潮階段,國家富足、人民安於樂業也是空前的美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社會治安也非常好呀!補充:剛才說到你的學校的構建和教學方式問題,我個人覺得----沒有最好的,只有更適合的。
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度和比較性,來刺激和激勵大家努力動手動腦,沒什麼打錯,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技能,還可提高學校的教學方式和知名度。
這也是「雙贏」的體現嘛!
理解、借鑒和動力,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呀!"
Ⅱ 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漢朝時期的經濟發展,是由多種因素造成,也就是說與兩漢時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回關系都有密切答聯系.
(1)兩漢初期,統治者都注意吸收秦朝滅亡的教訓,注意調整政策,減輕剝削,與民休息,所以出現了清明政治局面與經濟恢復的景象.
(2)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興修水利,工具改進,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兩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的發展,使民族聯系加強,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邊疆各地,促進各民族經濟發展.
Ⅲ 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經濟發展有利於政治的穩定,社會穩定又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決定一切的因素。版兩漢時期,鐵權制工具在農業和手工業上的廣泛使用,標志著當時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使我國封建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為中華民族兩千年遠遠高於世界同期水平的農業文明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Ⅳ 急!!!!簡述兩漢經濟的發展
兩漢:漢承秦制,略有所改,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東漢時期,作為監察區域的州逐漸成為郡以上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州刺史的權力大大加重。
中國古代人口的遷移,促使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從戰國到兩漢,這里一直比南方發達,經濟重心在北方。
①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古代對南方的開發比較早,但直到三國時期,都處於初步開發階段,從魏晉開始,北方處於戰亂狀態,南方相對安定,北方移民的湧入,統治者的重視,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大大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迅速,南北經濟趨向平衡。隋朝統一後,隨著北方經濟的恢復,北方仍是全國經濟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賴於南方的補充,大運河的開鑿就是這一形勢的體現。唐中期安史之亂後,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全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北宋滅亡之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宋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南方經濟領先北方的格局最終形成。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印證。
②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明顯特徵:北方人民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封建戰亂時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③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完成的標准:人口數、農產品的產量超過北方;南方持久、穩定地佔據優勢;新的經濟重心取代舊的經濟重心,成為新的財稅支柱來源。
Ⅳ 漢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開通了絲綢之路,實現了兩漢對外交流,使漢朝成為當時一個多名族的大帝國。
Ⅵ 7年級上冊歷史復習題!
一、 選擇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 【 】
A北京人B山頂洞人C元謀人D半坡人
2、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 】
A印度B中國C埃及D伊拉克
3\下列關於北京人的表述,其中正確的是【 】
A約生活在一萬八千年前B模樣基本同現代人一樣
C使用骨針逢制衣服D已會使用天然火,保存火種
4、「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中的「軒轅」是指【 】
A蚩尤B舜C黃帝D炎帝
5、我國長江流域的原始農耕居民的代表是【 】
A河姆渡人B半坡人C北京人D大汶口人
6、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
A水稻B粟C小麥D玉米
7、如果你去古城西安旅遊,就近你還能【 】
A參觀半坡遺址B參觀河姆渡遺址C參觀大汶口遺址D 參觀北京人遺址
8、下列原始居民能建造干欄式房屋的是【 】
A半坡人B河姆渡人C北京人D大汶口人
9、為方便飲水,下列古代居民已開挖水井的是【 】
A大汶口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10、在山頂洞人的洞穴里,發現骨針。下列推斷不科學的是 【 】
A已掌握磨光技術B已掌握鑽孔技術C會縫制服D會捕魚
11、被後人稱為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B黃帝C堯D舜
12、下列人物中不是通過禪讓製成為首領的是【 】
A堯B舜C禹D啟
13、禹建立了夏朝,下面說法錯誤的是【 】
A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B我國的原始社會結束了
C禪讓制正式廢除了D這是我國奴隸社會開始的標志
14、北京人適應自然的能力增強的顯著特徵是【 】
A手腳分工明顯B過著群居生活C製造和任命使用工具D使用火
15.河姆渡氏族與半坡氏族,在糧食培育、牲畜飼養的品種方面以及住房建築結構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別 B.自然條件的差別 C.地域和民族性格不同 D.生活時代不同
16..商朝時期經濟繁榮,農業生產發達,主要依靠 【 】
A.生產工具的改進B.良好的自然環境C.先進的奴隸制生產方式 D.農作物品種多
17.牧野之戰的性質是 【 】
A.周和商兩個國家間的民族戰爭B.周和商兩個國家爭當霸主的戰爭C.平民和奴隸反對商朝統治的戰爭D.奴隸主貴族領導的推翻暴君統治的戰爭
18.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是【 】
A.廢井田,開阡陌B.獎勵耕戰C.建立縣制D.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
二、 填空
1、領導人民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是【 】
2、與黃帝部落結成聯盟,打敗蚩尤部落的是【 】
3、被譽為「人文初祖」的是【 】
4、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的是【 】
初一歷史期末考試復習提綱 2005-12
一、 填空題
1 元謀人生活在距今【 】年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 】的人類。
2 山頂洞人是我國遠古人類中最早以【 】結合成生活集體的,並已經學會了【 】。
3 距今約【 】時,【 】和【 】是我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他們後來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日後的【 】。後人尊稱黃帝為【 】。至今,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 】。
4約公元前【 】年,【 】建立【 】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從此由【 】社會進入到【 】社會。
5 禹死後,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 】制代替了【 】制,「【 】天下」,變成了「【 】天下」。相傳,禹把都城建在陽城。
6 約公元前【 】年,【 】建立商朝,商王盤庚遷都到殷,後人又稱商朝為【 】朝。
7 公元前【 】年,周軍在牧野大敗商軍,商朝滅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歷史上叫做【 】。
8 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 】制,後逐漸形成森嚴的等級制度。
9 著名的商朝青銅器有【 】和【 】。
10 商周時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盛行的「【 】」文化,是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
11 公元前【 】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 】。
12 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有【 】、【 】、【 】。通過城濮之戰,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13 戰國七雄【 】、【 】、【 】、【 】、【 】、【 】、【 】。
14 公元前【 】年,秦趙之間發生空前激烈的【 】之戰,趙軍大敗,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15 【 】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
16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築的【 】,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17 經過【 】,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18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商的文字被稱為「【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開始。
19 相傳夏朝時期就有了【 】,今天的農歷,又叫「【 】」。
20 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扁鵲,總結出來的【 】、【 】、【 】、【 】四診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21 戰國末期楚國人詩人【 】的代表作是《離騷》,世界和平理事會把他定為【 】。
22 世界上最早的兵書是【 】寫的《孫子兵法》。
23 公元前【 】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定都咸陽。秦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上推行【 】。
24 秦朝的疆域廣大,東至【 】,西到【 】,北至【 】,南達【 】。
25 公元前【 】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26 公元前【 】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 】。
27 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到了景帝後期,國家的糧倉豐滿,府庫里的銅錢多的用不完,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 】」。
28 公元前【 】年,大將衛青、霍去病在漠北大敗匈奴,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29 漢武帝派【 】先後兩次出使西域,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30 公元前【 】年,西漢政府設立【 】,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1 東漢時期的【 】改進了造紙術,對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32 東漢張衡製造了【 】,是世界公認的【 】的地震儀器。
33 漢代最著名的醫學家是 【 】和【 】。前者製成麻醉葯劑「【 】」,編了醫學體操「【 】」。後者寫成了《【 】》,後世尊稱他為「【 】」。
34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他的創始人一是【 】。
35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寫的《【 】》,記述了從【 】到【 】時期的史實,是我國第一部【 】。
36 220年,曹丕稱帝,國號【 】,定都【 】。【 】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 】。222年,【 】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37 三國時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加強了【 】和【 】的聯系。
38 【 】年,司馬炎建立了【 】,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軍隊滅掉了吳國,結束了【 】。
39 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了【 】。
40 南朝的祖沖之時我國古代著名的【 】和【 】。
41 北朝的賈思勰寫的《【 】》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 】。
42 東晉王羲之寫的《【 】》,有【 】的美譽,被後人稱為「書聖」。
43 東晉的顧愷之一生創作的畫很多,代表作有《【 】》和《【 】》。
44 北朝時開鑿的山西大同【 】和河南洛陽的【 】,是著名的石窟藝術。
45 秦朝公元前【 】年建立,公元前【 】年滅亡,算一算,它持續了【 】年;西漢公元前【 】年建立,公元【 】年滅亡,它持續了【 】年;東漢公元【 】年建立,公元【 】年滅亡,它持續了【 】年。
46 【 】年是1世紀50年代;【 】年是2世紀20年代;【 】年是14世紀初;【 】年是20世紀90年代,又叫20世紀末。
47 從考古資料上看,無錫已有【 】年以上的歷史了。
48吳國的開創者是【 】,發祥地是【 】。
49 無錫地名最早見於司馬遷的《【 】》。
50 唐代無錫縣令敬澄在惠山開鑿了【 】,陸羽的《【 】》品評它為【 】泉。
51無錫東林書院的著名對聯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二、 連線搭配
河姆渡遺址 陝西西安 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半坡遺址 山東泰安 干欄式房屋
大汶口遺址 浙江餘姚 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四、填表題
學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儒家 孔子 仁愛 《論語》
道家 老子 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道德經》
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 《墨子》
法家 韓非 提倡法治 《韓非子》
兵家 孫武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
五、 列舉題
1、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三次以上)
【 】
2、無錫的土特產(8個):
【 】
六、 材料分析題:
1、「伐無道;誅暴秦」。
請回答:
①材料所述的秦「無道」,有哪些具體表現?
【 】
②先後起義「伐無道,誅暴秦」的分別是哪些人?
【 】
③結果如何?
【 】
2、「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亡(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請回答:
①上述局面出現在歷史上的哪一個事件之後? 【 】
②這件事發生在哪個皇帝時期?【 】
③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我國民族關系的趨勢是什麼?
【 】
七、 問答題
1、P79頁動腦筋;
2、P112頁動腦筋;
3、為配合西部大開發,打造今天的「絲綢之路」,請提出你自己的設想。
Ⅶ 兩漢經濟發展主要表現方面
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漢初,統治者總結了秦王朝橫征暴斂導致覆滅的教訓,在全國實行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這種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封建租佃關系的發展和部分奴婢的解放,從而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湖南漢代墓葬中,發現有犁鏵、鐮、鏟等鐵制農具,說明湖南當時已普通運用鐵制農具和耕牛從事農業生產。到漢武帝初年,零陵的農業生產已比較發達,並成為全國重要的水稻產區之一。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長。西漢元始二年(公元前2),零陵郡為21092戶,139378人。當時,零陵郡的面積約占今湖南境內當時4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但總戶數和總人數的比重分別為16.63%和19.43%,均排在4郡之末。到了東漢永和五年(140),湖南境內建制郡仍為4個,總人口為2813266人。其中,零陵郡人口增至1001578人,首次突破百萬大關,比元始二年增長6.19倍,占當時湖南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6%,排位升至第二,僅次於長沙郡的1059372人,分別為桂陽郡501403人的2倍和武陵郡250913人的4倍。在當時經濟總體發展水平還很低的農業社會里,人口的增減與農業的豐歉息息相關。零陵郡在漢代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從一個方面表明當時零陵郡的農業已經有了很大發展。 手工業的進步隨著農業的發展,漢代零陵的手工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永州境內從漢代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銅器、銅器、竹木器、鐵器,都表明了這一點。芝山區黃古山西漢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不僅形態古雅,製作技藝很高,而且通壁繪彩,花紋美觀,著有朱、褚、黃、褐等色。原零陵塑料廠發掘的東漢墓葬品中,有一面銅鏡特別引人注目。該鏡直徑16—18厘米,厚度僅幾毫米,背面縷龍鳳獸紋,栩栩如生,正面磨製得非常平滑光潔,逾1800年依然毫發可鑒。境內出土的漢代金珠、水晶珠、瑪瑙珠等飾物,其製作工世也非常精湛。瓦的發明,是古代建築史上一大創舉和偉大進步。泠道(今寧遠、新田一帶)古城出土的西漢筒瓦,表面印有繩紋,內壁殘留布紋痕,口徑8.5-11厘米,寬12-20厘米不等,瓦當上亦有印紋。南平古城出土的西漢繩紋筒瓦,寬15厘米。這些發現,充分證實漢代零陵郡一帶已能生產和使用粘土瓦,與史家所稱的「秦磚漢瓦」相一致。同時,這也說明,漢代零陵郡的手工業發展水平與中原地區大致相同。 商業的發展和交通的改善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漢代零陵郡商業的發展,商品交換進一步脫離以物易物的原始階段,而代之以物——幣交換。道縣楊家鄉出土的西漢銀餅,說明永州境內至少在漢代已使用銀幣進行商品交換。在原零陵縣境內竟一次出土漢代貨幣——五銖錢50餘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漢代零陵的商業活動已具較大規模。今芝山、道江、甘棠、柏家坪、土市等地,是當時的郡治和縣治,已有人設鋪開店。每逢圩期,這些地方商販匯集,有的抱布而市,有的提籃挑擔沿街擺賣。 漢代零陵郡的交通也進一步改善。據道光《永州府志·事紀略》記載,東漢建初八年(83),零陵至桂陽的嶠道修通。這樣,加上秦代修築的五嶺嶠道和靈渠,零陵郡的交通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從此,零陵成為中原通往交州七郡(嶺南地區)的交通要沖,正如史家所說的「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這也是古代零陵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快,而且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原因。
Ⅷ 請舉實例說明漢朝經濟的發展
西漢初來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自不過由於實施黃老政策,對於商人的影響不大 。經過文景之治後,商業勢力大為篷勃發展,社會心理也隨之改變,當時俗諺流傳著「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雖然曾受到武帝「富國抑商」政策打擊,西漢後期,由於漢室政權中衰,商人勢力於是重新抬頭。到了東漢,政府並未制定限制商人獲利的法令,所以商業發展一向順利,但也造成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加深經濟矛盾,東漢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導致衰亡 。
Ⅸ 七年級歷史的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的故事
兩漢:漢承秦制,略有所改,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東漢時期,作為監察區域的州逐漸成為郡以上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州刺史的權力大大加重。
中國古代人口的遷移,促使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從戰國到兩漢,這里一直比南方發達,經濟重心在北方。
①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古代對南方的開發比較早,但直到三國時期,都處於初步開發階段,從魏晉開始,北方處於戰亂狀態,南方相對安定,北方移民的湧入,統治者的重視,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大大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迅速,南北經濟趨向平衡。隋朝統一後,隨著北方經濟的恢復,北方仍是全國經濟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賴於南方的補充,大運河的開鑿就是這一形勢的體現。唐中期安史之亂後,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全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北宋滅亡之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宋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南方經濟領先北方的格局最終形成。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印證。
②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明顯特徵:北方人民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封建戰亂時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③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完成的標准:人口數、農產品的產量超過北方;南方持久、穩定地佔據優勢;新的經濟重心取代舊的經濟重心,成為新的財稅支柱來源。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包括水利興修與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進一步體會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兩漢盛世奠定基礎。
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我們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我們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使我們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手工業取得許多新的成就,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兩漢經濟發展的表現,課文緊扣此題從三個方面展開敘述。首先,農業的進步,包括黃河的治理,耕犁的進步,耬車的出現,小麥、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種植。第二,手工業的新成就,包括絲織業的發展和冶鐵技術的提高。第三,商業的繁榮,包括交通的發達,錢幣的鑄造以及長安、洛陽的繁榮。
「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是本課的重點子目。古代經濟的發展,主要是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兩漢農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興修水利、改進農耕技術、糧食作物的種植以及桑麻的種植等。兩漢手工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在講述這兩個重點子目時,不要僅局限於講述其具體表現,還應注意其內在聯系,如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進步提供了有利條件,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興盛。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講述經濟發展的內容,不能就事論事,忽略它與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關系,這樣就不容易講深講透。因此,在講解時,既要深入分析本課課文的內容,又要跳出本課,結合前後篇目,聯繫到兩漢時期的政治、文化、民族關系等等,注意貫徹歷史的、辯證的觀點。
農業的進步: 水利: 漢武帝治理黃河
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農具: 耕犁:安裝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耬車:播種工具
農作物: 南北分別以水稻、小麥為主
桑麻廣泛種植
Ⅹ 什麼時期漢朝經濟得到一定發展什麼時期漢朝經濟得到一定發展
文景之治
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都是一片荒涼的景象。漢高祖及其後的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景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漢文帝劉恆(前203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中子,母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代王。公元前180年呂後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為帝,在位二十三年。漢景帝劉啟(前189年~前141年),文帝太子,母為竇皇後。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十六年。
漢文帝劉恆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後都著力於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文景兩帝相繼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
漢景帝劉啟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算賦也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時十七歲傅籍給公家徭役的制度改為二十歲始傅,而著於漢律的傅籍年齡則為二十三歲。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十二年又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漢文帝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數罪人,即被判處為隸臣妾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②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廢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見雲夢秦律)。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減輕了笞刑。改革的後兩項在當時和以後雖沒有認真執行,但文帝時許多官吏能夠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呂後時,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帝,役屬閩越、西甌、駱,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為趙佗修葺祖墳,尊寵趙氏昆弟,並派陸賈再度出使南越,賜書趙佗,於是趙佗去黃屋左纛,歸附漢王朝。文帝後元二年(前162年),又與匈奴定和親之約,此後匈奴雖背約屢犯邊境,但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備守,並不興兵出擊,以免煩擾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