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31 20:43:38

Ⅰ 材料一: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住房、汽車、旅遊、教育等消費熱點在逐步成熟。住宅消費的發展將帶動

(1)材料一說明,消來費對生產自具有反作用,消費是生產的動力;材料二說明,在我國,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投資大。
(2)①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這種產品的生產過程才算最終完成。②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③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所以說,只要有市場需求的存在,與此相關產業的發展前景就會很光明。

Ⅱ 近年來,中國經濟步入高速增長期,GDP年均增長率為10%左右。但是,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很低,資源消耗很大

(1) 國內生產總來值(GDP)指的自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最終產品與勞務的價值總和。(3分)
(2)GDP總量反映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人均GDP水平反映一國或地區人們的富裕程度;國民經濟各部門創造的價值在GDP中的比例變化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情況和發展趨勢。(6分)

Ⅲ 材料一:「近年來,互聯網在我國發展迅速,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平

(1)①網路文化泛濫主要是受市場的自發性和大眾傳媒的商業化的回影響。答②伴隨文化形式多樣化的發展,一些腐朽的和落後的文化也尋求各種機會蔓延,污染文化環境,危害社會。 (2)①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能力,增強抵禦落後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②加強對文化市場和現代傳媒的管理,加強對文化的正確引導,大力發展面向人民群眾的,反映人民利益和呼聲的大眾文化。③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發展,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④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發揮先進文化的導向和示範作用。

Ⅳ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Recently,with the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nd the raising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our transportation cause is also developing rapidly,while the rate of traffic accident happening is also increasing.Traffic accidents cause not only death and injury to large amounts of people and heartbreak to many families,but great impact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as well.Safety is the private premise of transportation,without which even the most advanced management and technique skills will be meaningless.So the research of transportation safety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sic layer,process layer and stage layer (這三個層非常有可能是不對的,建議看專業書)of the road transportation safety system,finds the problems existing and gives relative solu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transportation safety; preven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rescue system.
人工翻譯,建議你再改改,有些詞不夠專業的.

Ⅳ 最近常說「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是什麼意思

持續高速增長---一般來說可以是最終產品中商品和勞務的數量增加,也可以是價格的增長引起回的。根據近期答的經濟狀況可以斷定我國已經發生了通脹。這可以從央行提高存款准備金看出政府在控制商業銀行提高信貸,以使貨幣回籠。根據我個人的觀點,但是政府的動作不會過大,因為通脹收益的是國家。一定的通脹會刺激充分就業,從而利於社會安定,而且如果政府控制過死,將不利於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甚至會起相反的副作用。所以 ,我認為你說的這兩者都存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Ⅵ 談談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

區域經濟增長的基本格局

近幾年我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國民經濟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進一步顯現,在區域經濟發展上表現得也十分明顯。

去年區域經濟增長的基本格局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區域經濟增長速度都比上年提高,宏觀區域經濟發展態勢仍然保持了近年來「東部西部高、中部和東北低」的增長格局,但東西部地帶間增長速度的差距有所縮小。全國各省區市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為13.45%(以各省區市生產總值為權重計算,下同),比上年提高1.45個百分點,其中東部為14.13%,比上年提高1.28個百分點;東北為12.30%,比上年提高1.46個百分點;中部為12.73%,比上年提高2.33個百分點;西部為12.75%,比上年提高1.48個百分點。東部增長速度最快,並高於各省區市平均;東北、中部和西部增長速度均低於各省區市平均;中部速度增長幅度最大,但西部增長速度仍然高於東北和中部地區,表明西部開發戰略繼續取得成效;東部增長速度與西部增長速度之差為0.72個百分點,比上年的1.58個百分點有所縮小,表明我國東西部差距擴大的趨勢有所減弱。

二是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在上年較快的基礎上,繼續有所提高,省區市間的速度差距繼續擴大,增長速度的「寶塔型」分布進一步凸顯。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幅度為10.4%—19.4%,最大值比上年提高了3.1個百分點,最低值比上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最大值與最低值之差達9.0個百分點,高於上年的7.7個百分點,顯示出各省區市經濟總量的差距呈加速擴大的趨勢。

地區經濟總量與結構分析

近年來我國地區經濟總量的分布格局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特點如下:一是區域經濟總量的分布呈現出東部和中部比重提高,而東北和西部比重繼續下降的態勢。去年東部經濟總量比重54.17%,比上年提高0.21個百分點,中部比重為19.66%,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東北和西部則繼續分別比上年下降0.34和0.03個百分點。二是各省區市經濟總量排序總體格局沒有大的變化,若干省區市位次發生了一些小的變動。

去年全國三次產業結構依然為「二、三、一」的格局。從各省區市看,除北京、湖南和西藏為「三、二、一」格局,海南為「三、一、二」格局外,其餘省區市均為「二、三、一」格局。各省區市產業結構比重變化出現新的情況,突出的是一產出現多年來的第一次回升;二產比重繼續有所上升;三產比重也繼續呈現下降趨勢。一產比重15.2%,比上年上升0.8個百分點,二產比重52.9%,比上年上升0.7個百分點;三產比重31.9%,比上年繼續下降1.5個百分點。

區域發展水平與差距的變化

去年全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0561元,按各省區市平均則為13108元,各省區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4215元—55307元之間。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格局和地區差距變化呈現以下特徵:

一是東西部間的絕對差繼續擴大,而相對差則出現縮小態勢。去年東西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絕對差為12837元,比上年名義擴大17.8%,與東西部經濟總量差距繼續擴大的趨勢是基本一致的;東西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相對差為2.662,比上年縮小2.5%,表明一系列協調區域發展的措施正在起作用。二是各省區市發展水平繼續呈現出發達省區市數量少、落後省區市數量多的「金字塔」形分布格局。

我國區域經濟展望

今年是我國第十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將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今年區域發展的影響因素和基本趨勢大體如下:

第一,更加明顯的新一輪經濟上升周期將繼續帶來我國區域經濟的普遍高速增長,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將繼續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第二,資源對經濟快速發展的約束作用將進一步明顯。

煤電油運等能源原材料產業,以及其它一些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作用將繼續存在。這一方面可以繼續為自然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需求條件。另一方面也要求各地區都要將這些制約因素的增強看作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個良好的契機,進一步切實抓好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大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工作力度,努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降低能耗和物耗,大力提倡節約水、土地和能源等各種資源。

第三,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將成為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整合空間資源和優化經濟布局的關鍵舉措。

在今後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中部地區和中等發展發達地區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活力地區。我國中部地區不僅有獨特的協調和整合空間資源的優勢,而且還具備了快速發展的生產要素基礎、基礎設施基礎和產業基礎:如具有較為密集的人才資源和教育科技資源、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發達的交通通信條件、輻射廣泛的商貿流通產業;高效的糧食主生產、突出的能源原材料產業、具有一定優勢的汽車與裝備工業以及以「光纖」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等等。

第四,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步伐進一步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在繼續享受增值稅轉型、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等改革試點,對部分行業和企業在稅收、銀行貸款、投資支持等方面採取靈活優惠的政策的基礎上,國家還將加強振興東北的人才基礎。這些措施將使老工業基礎的振興不斷加快。

第五,西部大開發將繼續取得較大成效。國家將繼續在建設資金和財政轉移支付方面向西部地區傾斜,進一步加強西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基礎教育等方面的建設。同時,還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第六,東部將繼續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開展區域合作的先導地區。

第七,地區間的差距將呈絕對差繼續擴大,而相對差在人口合理流動繼續加速的情況下有所縮小的態勢。我國國民經濟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期階段,地區之間的絕對差距擴大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措施得當,將國民經濟總體布局和人口合理分布統籌考慮,是有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地區絕對差距過快擴張的。

Ⅶ 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斷騰飛,今年的疫情對我國經濟是否有影響

我國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和幾代人的辛苦付出,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經濟方面更是實現了騰飛,一舉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而且我國的經濟,正在連年保持著中高速的發展趨勢,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直到目前,當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同時,我國率先走出了疫情的泥潭,經濟也重新回歸了中高速的增長趨勢。

總的來說,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是產生了一定影響的,但是並沒有觸及到根本。事實證明,那兩個多月嚴格的疫情防控辦法也是非常值得的,因為無論在什麼時候,人民的生命安全永遠在第一位。也正是因為當時嚴格的防控辦法,我們才可以有現在無憂無慮的正常生活。

Ⅷ 近年來反映我國經濟建設巨大成就的事都有些什麼

大改革 大開放 大發展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3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改革,毫不動搖地促進對外開放,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輝煌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贏得了我國在國際經濟社會影響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從此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一、國民經濟上大台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國民總收入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改革開放的推進,不斷為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迅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30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由弱變強的30年,是我國逐步擺脫低收入國家不斷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邁進的30年。30年間經濟實現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改革開放初期,黨和政府按照改革開放的總體要求,確立了「三步走」的偉大戰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全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奮發圖強,開拓進取,1987年提前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戰略目標,1995年實現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提前5年進入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在實現「三步走」偉大戰略目標的進程中,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1979-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9.8%,不僅明顯高於1953-1978年平均增長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長3.0%的速度。與日本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2%和南韓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不相上下。經濟總量連上幾個大的標志性台階。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07年的249530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進入高速增長期,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在此基礎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萬億元。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經濟總量的加速擴張大大縮小了我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3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摺合成美元,我國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2801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23.7%,日本的74.9%,德國的99.5%,分別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份額也有明顯上升,1978年為1.8%,2007年提高到6.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倍增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後,1992年達到2311元,2003年超過萬元大關,達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長近10倍,年均增長8.6%。人均國民總收入也實現同步快速增長,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准,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同時帶來了國家財力的增加。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一番,達到2005億元,1993年再翻一番,達到4349億元,1999年跨上1萬億台階,達到11444億元,2003年超過2萬億元,達到21715億元,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已經超過5萬億元,達到51322億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長14.1%。財力的增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外匯儲備實現由短缺到富足的歷史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摺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短缺是當時外匯儲備的基本特徵,出口創匯是發展對外貿易的基本動力。但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擴大到15282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大型公司(企業)不斷涌現並迅速發展壯大。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型企業由少到多、由弱變強,成為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發展成就的醒目標志。根據美國《財富》雜志評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強公司名單,我國內地共有22家,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國公司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國公司首次進入世界前20強。二、經濟結構大調整,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呈現出由粗放向集約和節約的重大轉變</strong></p><p>30年來,改革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改革開放的30年,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的30年,是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不斷呈現新格局的30年。</p><p>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基本實現以工農業為主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30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4.6%、11.4%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07年的11.3:48.6:40.1。與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16.2個百分點。</p><p align=center></p><p>工業結構基本實現了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的結構向勞動密集、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轉變。30年來,冶金、能源、紡織、機械、航運等傳統工業在改造中實現結構不斷調整升級。2004年鋼鐵工業的連鑄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個百分點,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銅、鉛先進熔煉生產工藝的產能達到總產能的70%左右,電解鋁自焙槽工藝已全部淘汰,改為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耗煤低、發電效率高的單機容量30萬、60萬千瓦機組已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的主力發電機組,並逐步向100萬千瓦級發展。落後棉紡錠和毛紡錠得到大規模壓縮,棉紡織設備的大部分機器採用了變頻調速、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技術,基本實現了紡機產品的機電一體化。大型燃氣輪機、抽水蓄能機組、直流輸電設備、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船用曲軸等實現國產化,年產千萬噸級的大型煉油廠設備自主化率高達90%。與此同時,電子資訊、生物工程、航空航太、醫葯製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工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成為帶動我國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因素。經過30年來的發展,我國在航太技術、核能發電技術、高性能電腦技術、重型機械成套設備製造技術、數控機床製造技術、第三代通信技術等領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1162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7%,比1995年提高3.0個百分點。</p><p>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基本實現了由城鄉分割向城鄉協調共同發展的轉變。30年來,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鎮化水準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上升了27.0個百分點,年平均上升0.9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平均增加1453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平均減少216萬人。大量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1978-2007年,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與此同時,城鎮就業崗位的快速增加帶動了鄉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使鄉村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76.3%下降到2007年的61.9%。</p><p align=center></p><p>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7.6%,集體工業佔22.4%,國有占絕對優勢;發展到2007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29.5%,集體企業佔2.5%。國有企業佔比的下降並沒有改變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仍占絕對優勢。2007年,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和電力熱力的生產供應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所佔比重分別為96.9%和90.8%,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佔75.5%,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佔49.8%、42.0%和32.2%。與此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對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數量看,2007年全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為2741.5萬戶,私營企業551.3萬家,分別比1992年增長0.8倍和39.1倍。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企業數量達30.3萬個,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90%。從創造的產值看,2007年規模以上非公企業工業總產值所佔比重為68%。從就業上看,2007年,城鎮國有和集體單位從業人員佔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24.3%,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鎮從業人員幾乎全部集中在公有制企業。</p><p>分配結構出現了明顯調整,基本實現了由平均主義突出、收入渠道單一,向以勞動報酬為主、資本和技術等收入為輔的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轉變。1979-2007年,我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1%。與此同時,不斷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2007年,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佔68.6%,比1990年下降7.2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佔6.3%,財產性收入佔2.3%,轉移性收入佔22.7%,分別比1990年提高4.8、1.3和1.0個百分點。2007年,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佔38.6%,比1985年提高20.5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性收入佔53.0%,下降21.4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已佔到3.1%。</p><p><strong>三、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提高,實現了從短缺到總體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轉折</strong></p><p>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明顯提高,曾經困擾我們多年的商品和服務的短缺問題大大緩解。改革開放的30年,是商品和服務由短缺轉向總體基本平衡或略有結余的30年,是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高的30年。農產品供給能力穩定提高。30年來,確保農業特別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供給始終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點。第一產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02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8095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2.7倍,平均每年增長4.6%。主要農產品產量成倍增加。2007年,糧食產量達50160萬噸,比1978年增長64.6%;棉花產量762萬噸,增長2.52倍;油料產量2569萬噸,增長3.92倍;糖料產量12188萬噸,增長4.12倍;水果產量18136萬噸,增長26.6倍;水產品產量4748萬噸,增長9.2倍。肉類產量6866萬噸,比1979年增長5.5倍。工業生產能力擴張迅速。2007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736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了23倍,年均增長11.6%。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迅猛。2007年生產原煤25.3億噸、粗鋼4.9億噸、水泥13.6億噸、汽車889萬輛,分別比1978年增長3.1倍、14.4倍、19.9倍和58.6倍,家用電冰箱由2.8萬台增加到4397萬台,彩色電視機由0.4萬台增加到8478萬台,行動通訊手持機和微型電子電腦從無到有,擴張迅速,2007年產量分別達到5.5億台和1.2億台。初步統計,附加值較高的發電設備2007年比1978年增長25.9倍,冶煉設備增長5.4倍,金屬切削機床增長2.5倍,交流電動機增長4.9倍。製造業大國地位初步確立。根據聯合國工發組織資料,1995-2000年,我國製造業年均增長9.3%,比工業化國家快6.1個百分點,比發展中國家快4.0個百分點;2000-2006年年均增長11.2%,比工業化國家快9.4個百分點,比發展中國家快4.2個百分點。按照2000年不變價計算,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份額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國際標准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製造業佔世界比重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其中,煙草類佔比49.8%,紡織品類佔比29.2%,衣服、皮毛類佔比24.7%,皮革、皮革製品、鞋類佔比33.4%,鹼性金屬佔比23.8%,電力裝備佔比28.2%,其他交通工具佔比34.1%;有15個大類名列前三;除機動車、拖車、半拖車一個大類外,其他21個大類所佔份額均名列世界前六位。而在發展中國家中,除機動車、拖車、半拖車一個大類名列第十一位外,其他21個大類所佔份額都名列第一位。第三產業迅速成長。隨著對第三產業認識的不斷深化和投入的不斷增加,第三產業實現快速發展。200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0005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0.8%。在第三產業中,各類服務業均實現快速增長。商業持續繁榮,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多門類的商品市場體系和多種經濟成份、多種市場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的商品市場格局。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10億元,比1978年增長56.2倍,年均增長15.0%。金融市場體系初步建成,金融產品逐漸豐富。2007年底,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2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137倍;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7036億元,比1994年增長17.7倍。交通郵電蓬勃發展。2007年,旅客運輸周轉量21593億人公里,比1978年增長11.4倍,年均增長9.1%。貨物運輸周轉量101419億噸公里,比1978年增長9.3倍,年均增長8.4%。郵電業務總量19805億元,比1978年增長580.0倍,年均增長24.5%。房地產業發展迅猛。2007年,城鎮房地產開發投資25289億元,占城鎮全部投資的20%以上,房地產業增加值11854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1.8%,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行業。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或位次前移。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提升了我國主要產品在世界的位次。2007年,主要農產品中,穀物(45632萬噸)、肉類(6866萬噸)、棉花(762萬噸)、花生(1302萬噸)、油菜籽(1057萬噸)、茶葉(117萬噸)、水果(18136萬噸)等產品產量已穩居世界第一位。甘蔗(11295萬噸)、大豆(1720萬噸)分別居第二、四位。主要工業產品中,鋼(56561萬噸)、煤(25.26億噸)、水泥(13.6億噸)、化肥(5825萬噸)、棉布(675億米)居第一位。糖(1271萬噸)居第三位。發電量(32816億千瓦小時)居第二位。原油產量(18632萬噸)居第五位。其他主要產品產量的位次也明顯前移。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加強,實現了從制約到有力支援經濟發展的顯著轉變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曾經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改革開放30年來,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投入取得明顯效果。改革開放的30年,是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加強的30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頸」制約不斷緩解的30年。能源生產能力由弱變強。能源不僅關繫到經濟能否取得穩定的增長動力,還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因此,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增加能源供給。30年來,通過不斷大幅度地增加能源投入,我國能源生產能力大大增強。2007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3.5億噸標准煤,比1978年增長2.8倍,年均增長4.7%,已經成為世界上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產國,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在主要能源中,2007年原煤產量25.26億噸,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長3.1倍。2007年末,發電裝機容量7.18億千瓦,比1978年增長11.6倍,年均增加9.1%。2007年發電量達到32816億千瓦小時,比1978年增長11.8倍,年均增長9.2%。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開發效果明顯,水電、核電、風電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07年的8.2%。交通運輸能力明顯增強。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實現快速擴張。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萬公里,增長50.9%,累計新增2.6萬公里。公路里程由89萬公里增至358萬公里,增長3倍,累計增加26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2007年末達到5.4萬公里。民用航空航線里程由14.9萬公里擴大到234.3萬公里,其中國際航線由5.5萬公里增至104.7萬公里,增長17.9倍。管道輸油(氣)里程由0.83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45萬公里,增長5.6倍。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由1985年的3.1億噸增至38.8億噸,增長11.5倍,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郵電通信業蓬勃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以及資訊化的發展不斷催生對通信基礎網路的需求,郵電通信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的基礎產業之一。到2007年末,已初步建成覆蓋全國、通達世界、技術先進、業務全面的國家資訊通信基礎網路。固定電話用戶由1978年的193萬戶增加到2007年的36564萬戶,增長189倍。行動電話用戶從無到有,由1990年的1.8萬戶膨脹到2007年末的54731萬戶。通訊設施明顯改善。全國局用交換機容量由1978年的0.04億門升至2007年的5.1億門,增長125倍。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8.5億戶。長途光纜線路長度達到79.2萬公里,互聯網寬頻接入埠8539萬個。全國郵電業務總量從34.1億元增加到19805億元,增長580倍。已通郵的行政村比重達到98.4%。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到2.1億人,居世界第二位,寬頻上網人數1.63億人。網路規模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與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