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慶區域發展戰略的演變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直轄以來重慶區域發展戰略演進
2007-05-20來源:來源:重慶日報 2007.5.20
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重慶直轄以來區域發展戰略的演變,對於理解和實施「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三大經濟區」區域發展戰略是直轄初期重慶破解地區不平衡問題和完成中央戰略使命的現實體現
從1997年直轄,至「十五」初期,是重慶對「單列市的體制、直轄市的牌子、中等省的架構」形勢的適應期和過渡期,也是深刻了解市情、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突破口的積蓄期。經過幾年的探索,重慶按照全市各地區的自然及經濟地理特徵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遵循勞動地域分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劃分都市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三大經濟區,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促進發展,這是破解重慶大城市與大農村並存、區域發展極不平衡以及移民問題、民族問題和生態環境脆弱等突出問題的現實體現。同時,中央設立重慶直轄市,期望通過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建設,帶動和輻射周邊和西部地區的戰略意圖,客觀要求重慶構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核心區和承載主體。通過以都市經濟圈為核心點,以滬蓉高速公路、長江為主幹軸線,帶動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左右兩翼經濟腹地,形成「點軸」式「一點帶兩翼」的區域發展格局,正是這種客觀要求的具體體現。
「十五」以來,「三大經濟區」在分類指導的基礎上,經濟社會取得明顯的發展。都市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人均GDP總量增長0.45、0.7、0.8倍(2002—2005年,下同),GDP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1.8%、11.5%、11%,城市居民人均工資收入分別增長0.56、0.43、0.45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0.34、0.36、0.39倍。都市經濟圈形成對長江上游地區的基礎設施支撐、生產要素配置、科教文化主導、市場流通集散等功能,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主體承載能力得到強化鞏固;並且通過承接勞動力轉移,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三峽庫區的人口、環境、資源承載壓力。渝西經濟走廊通過大力建設產業密集帶和中小城市連綿區,承接主城「退二進三」產業的轉移,通過強化其與四川、貴州經濟社會聯系的紐帶作用,促進重慶經濟向西、向南、向北輻射,成為重慶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基本實現百萬移民大搬遷,庫區水環境治理、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取得了重要成果。作為重慶與我國東部和中部地區聯系的要道,交通設施逐步完善,對重慶促進東、中、西聯合,共謀發展起到了獨特、重要的作用。
二、「三大經濟區、四大板塊」區域發展戰略是豐富「三大經濟區」區域發展戰略,在分類指導政策上做出的新調整
經過「十五」時期的實踐,重慶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空間布局結構都出現了新的變化,針對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內渝東北、渝東南工作重點的差異性,「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按三大經濟區構建區域經濟體系,按四大工作板塊實行分類指導」的區域發展戰略,將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劃分為渝東北、渝東南,加上渝西經濟走廊和都市發達經濟圈共四大板塊。把適度傾斜與協調發展相結合,力促加快發展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構建渝東南特色經濟走廊和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高地。在渝東北地區,結合三峽工程移民遷建,全面推進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重構產業體系。同時,針對我市城市經濟不強的實際,提出了重點推進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戰略。
三、「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是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對「三大經濟區、四大板塊」區域發展戰略的繼承、創新和發展
重慶直轄十年來,走過了「打基礎、建平台、增後勁」的重要階段,進入了「求突破、強實力、上台階」的新階段,胡錦濤總書記的「314」總體部署,又為重慶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是新形勢下重慶完成胡錦濤總書記「314」戰略使命的現實要求。當前,如何既適應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局,又能結合市情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在較短時期內打造具有更強聚集和輻射功能的核心經濟區域,這一戰略任務客觀地擺在我們面前。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必須要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按照「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打造「1小時經濟圈」,擴大了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的承載主體並加速其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帶動以萬州為中心的庫區和以黔江為中心的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兩翼」共同協調發展。該戰略的提出,將有利於我市由「小馬帶大車」向「大馬帶大車」的轉變。
「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是對「三大經濟區、四大板塊」區域發展戰略的創新和發展。應當指出,「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就其區域發展的指導理論而言,與「三大經濟區」、「三大經濟區、四大板塊」區域發展戰略是一脈相承的,但「一圈兩翼」將原來「三大經濟區、四大板塊」的都市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三大經濟區的涪陵、長壽納入「1小時經濟圈」,渝東北、渝東南分別納入以萬州、黔江為區域中心的「兩翼」,空間結構劃分的改變,也必然帶來發展內涵的深刻變化。
首先,在非均衡協調發展理論總體指導下強化了增長極理論的應用。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在全市區域中突出「1小時經濟圈」,在「兩翼」中突出萬州、黔江兩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正是增長極理論的具體應用。
其次,「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符合重慶區域發展現狀、適應了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的要求。通過「三大經濟區」、「三大經濟區、四大板塊」區域發展戰略的推動,特別是渝西經濟走廊交通區位條件的改善,都市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城市化(城市群)、產業化進程已逐漸融為一體,經濟板塊化的雛形已現,無論就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及競爭力、科技創新能力、基礎設施和開放程度等方面都具備了形成更大增長極的可能。同時,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戰略,根據我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進一步明確主體功能區,完善土地、環境、產業、投資、人口等方面的區域政策,引導區域開發方向和程度,對不同類地區所承擔的主體功能進行的科學劃分,是保證我市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通過「一圈」增長極產業集聚、要素集聚等的「極化」過程,增強經濟總體實力;通過「一圈」資金、人才等的「擴散」、「反哺」,以及承載「兩翼」富餘人口和勞動力,減輕「兩翼」發展壓力,促進「兩翼」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也是增長極理論與協調理論相互融合、統一在重慶區域發展的實踐。
四、「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將促進重慶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首先,「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有助於充分發揮城鎮化、工業化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推進動力作用。「一圈」為推進重慶工業化進程、用新型工業化引導重慶產業深度開發,實現產業分類、集聚、規模發展,構築優勢產業體系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將成為重慶經濟加快發展的強大引擎。創造的財力將使全市具備支持「兩翼」特色產業發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二,「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有助於提高重點開發區承載力水平,減輕限制開發區發展的負擔和壓力。「1小時經濟圈」內城市功能建設對重點開發區域承載力的提升和產業發展對就業的需求,將承接大量「兩翼」限制開發區的人口、勞動力,減輕「兩翼」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的壓力,使「兩翼」人均擁有資源量、財力水平等大幅提高。
第三,「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有助於形成要素資源窪地,借外力促進內部循環協調發展。「1小時經濟圈」與長江上游沿線、四川的老成渝沿線、新成渝沿線、貴州北部沿線地區通道的打通,可以藉助合作平台,使重慶形成要素聚集的窪地。對於「兩翼」地區,依託長壽和涪陵副核重要節點,以及連接「兩翼」城鎮的公路、鐵路等中通道和紐帶,通過物流、人流的中轉、傳遞,帶動生產要素流動,輻射「兩翼」。
第四,「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有助於分層、分類推進改革,降低改革風險,提高改革成效。「一圈兩翼」戰略基本上將重慶統籌城鄉改革中具有自主改革、自主改革與外力支持相結合和主要依靠外力改革的地區劃分開,有利於由易到難分層、分類制定改革措施,降低全市特別是「兩翼」困難地區的改革風險。
⑵ 重慶的歷史及歷史地位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明玉珍(1331~1366),因崇信明教改姓"明",湖廣行省隨州(今湖北省隨州市)人。1357年,明玉珍西征,四月攻佔重慶,剿除四川元軍,確立對四川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至正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在重慶稱隴蜀王,仍奉"宋"為國號。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慶稱皇帝,國號"夏",改元"天統",以重慶為國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權。歷時9年,1371年被大明政權所滅。
1937年至1945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1937年11月20日,中華民國政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慶辦公,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確規定重慶為中華民國陪都。重慶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國大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從古到今共有三國建都於重慶,分別為巴國都、大夏國都、民國陪都,自此重慶又有「三都之地」之稱。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第一任市長為潘文華。
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作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8月,恢復四川省,重慶仍為直轄市。1954年6月,西南大區撤銷後重慶改為四川省轄市。
1983年率先成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成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辟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慶代管萬縣市(現重慶市萬州區)、涪陵市和黔江地區。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恢復為中央直轄市,於1997年6月18日正式掛牌。重慶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之後的中國第四個中央直轄市,也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中央直轄市,從此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⑶ 關於重慶發展的資料 我需要重慶直轄開始到現在的變化、發展成果等資料。如經濟、科技、人文等。
詳細的檔案抄,你可以從幾個地方進行襲收集。1、各類展覽館。2、檔案館。從檔案館所查的比較齊,但有些數據不準私人查詢。不過大部份都可以查到,你憑身份證就可去查詢。如果你是學生或著是單位寫論文需要,可以讓學校幫你開封介紹信,然後去檔案館查詢,會比較便利一點。
⑷ 關於重慶發展的資料
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簡況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05年2月24日)
重慶,一座充滿動感和韻律的城市。生機勃勃的巴渝大地,日新月異的城鄉變化……這一切,都得益於中央直轄和西部大開發開啟了重慶歷史的新航程。
中央直轄—-重慶騰飛的翅膀
將歷史翻回1997年,直轄之初的重慶,百事待舉。面對難題,自強不息的重慶人,肩負著中央交辦的「四件大事」,用智慧和汗水,實現了工作的穩步推進:
大事之一:扶貧攻堅萬眾一心。重慶3100萬人中,三分之二居住在農村,這就是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特殊市情。重慶人立足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點上,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線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起城鄉聯系大通道;面上,分類指導都市發達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三峽生態經濟區等三大經濟區的發展。
為使農民增收致富,重慶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三百工程」相繼實施,使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每年都多渠道籌集投入10億多元,推進十個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出台了用地、戶籍、融資、基礎設施建設等6項配套扶持政策,實施百個經濟強鎮工程;採取了培訓補助、輸出獎勵、費用減免、權益保障、回鄉創業等5大措施,實施轉移百萬農村剩餘勞動力工程,先後有613萬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全社會廣泛參與開發性扶貧,扶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直轄初的12個國家級、8個市級貧困縣已成建制脫貧,貧困人口由366萬人減至65萬人。
大事之二:百萬移民有序搬遷。三峽100萬移民被稱為「世界級難題」。移民工作的重點、難點都在重慶。重慶庫區動態移民達107萬人,占庫區移民的85%以上。重慶人把大規模的移民遷建、城鎮復建、產業重組、功能重構當作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次難得機遇。經過艱苦努力,已搬遷安置移民81.47萬,其中異地安置13.98萬,庫區基礎設施和城鎮各項功能得到完善,夯實了經濟發展基礎。復建房屋1338萬平方米,移民人均住房面積比搬遷前增加了10多平方米。移民的教育、文化和醫療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針對庫區出現的產業空虛問題,重慶人又開始了認真實施《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使移民「安穩,致富」。
大事之三:國企改革波瀾壯闊。作為老工業基地之一,重慶集「東北現象」和「西部現象」於一身。直轄初,國企歷史包袱沉重,結構性矛盾突出,負債率都在80—90%。為突出重圍,重慶響亮提出:舉全市之力打好國企改革攻堅戰!「5444」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思路順勢萌生。計劃到2010年,工業經濟總量、工業集中度、工業經濟效益和質量、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人民生活和就業水平實現「五個顯著提升」;集中力量發展汽車摩托車、裝備製造、資源加工、高新技術「四大重點產業」;抓好優化調整生產力布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四大戰略任務」;實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發揮人才支撐保障作用、加強組織領導「四大保障措施」,走一條有重慶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幾年來,全市三分之二的企業改制為股份制企業,股份制經濟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0%以上。國有經濟比重由直轄前的70%下降到50%以下,非公有制經濟支撐起重慶經濟的半壁江山。2000年國有企業實現了整體扭虧,此後,企業盈利連年大幅攀升。200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23%,利潤增長40%。
大事之四:生態重慶魅力初現。生態安全是重慶肩負國家和民族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全市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環保,直轄八年共投入200億元實施小流域和水土流失治理、「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和「青山工程」。城市大氣和噪音污染得到明顯控制,一批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建成投入運行,庫區水質保持在Ⅱ、Ⅲ類標准,地質災害防治、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還草初見成效,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西部大開發——重慶加速發展的引擎
西部大開發戰略,吹響了重慶城鄉加速發展的號角。重慶,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變化著:
變化之一:經濟實力躍升台階。在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和「能快則快盡量快」思路指導下,重慶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重慶速度」,GDP增長一年一個台階。2004年成為直轄以來發展最快最好的一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665.39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地方財政收入增長40.5%,絕對數是1996年的5.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5%。200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281個參評城市中,重慶排名第12位,列西部城市第一。
變化之二:交通建設提速發展。伴隨著西部大開發,全市交通建設大提速。幾年時間,「八小時重慶」主幹工程和「半小時主城」暢通工程先後建成,最邊遠區縣到達市區的時間由過去的2天縮短到現在的8小時,主城九區間的通達不超過半小時。鐵路、高速公路、空港機場、航運碼頭建設此起彼伏。重慶人把交通發展目標整整提前了10年,「天塹變通途」的世代憧憬,正快速變為現實。到2010年全市將形成高速公路「二環九射」、鐵路「一環八射」、機場「一大兩小」、水運「一干兩支」,結合管道運輸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
變化之三:對外開放內外並重。近年來,重慶的開放型經濟加速發展,開始進入「引進來」「走出去」並舉的新境界。直轄八年來,外貿累計出口86.5億美元。2004年突破20億美元,同比增長31.9%。累計利用外資達到41億美元,引進外資企業3600多家。《財富》雜志把重慶列為中國第四大投資熱點。世界500強中的福特、ABB、拉法基、法國水務、家樂福、麥德隆等知名企業紛至沓來。國內區域經濟合作加強,2004年實際利用內資達86億元,同比增長51.7%,增速比上年提高40個百分點。
變化之四:商貿流通繁榮活躍。近年來,中央商務區、區縣商圈、專業特色街和社區商業四個層次的商業不斷發展,全市商業網點面積目前已達2600萬平方米,人均0.84平方米。200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4.3%。市場購銷兩旺,消費品零售總額比1996年增長109.7%。住房、汽車、通信、教育和旅遊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變化之五: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初中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率達到80.7%,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居全國前列。重慶奧體中心、三峽博物館等社會公益設施順利建成,國際會展中心、重慶大劇院、科技館、城市規劃展覽館等十大文化建設項目先後啟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80多萬下崗失業人員已有63萬實現了再就業,城鎮失業率控制在4.12%。
亞太市長峰會——重慶伸出了擁抱世界的雙臂
2003年10月,中國重慶市獲得2005年亞太地區市長峰會主辦權。亞太城市市長會議,是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市創設的國際性民間組織會議,是亞太地區城市政府及商界加強交流、推動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在國際上有著廣泛影響的市長論壇。
重慶經過激烈的角逐,從6個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2005年亞太城市市長峰會主辦城市。這是亞太城市市長峰會第一次在中國、第一次在亞洲舉辦,重慶獲得主辦權,是中國乃至亞洲城市的榮幸。
「內聚人心促發展,外樹形象交朋友」。重慶人把承辦好這次盛會作為一次機會。重慶先後安排了近70億元投資,開工建設了56個市政建設項目和77個配套項目。重慶的城市功能將更臻完善,核心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這一切,將給蒞會的嘉賓以全新的感受。
「城市·人·自然」是這次會議的主題。喧囂之中——找回綠色的寧靜家園;特色塑造——城市規劃的導演藝術;產業脈動——城市活力的生命之泉;管理新政——城市營運的智能拓展;就業拓展——社會公平的機會創造;人文風采——市民素質的永恆話題;和諧周至——城市社區的不倦追求;攜手互動——亞太城市的合作交流等八個副題是主題的延伸。
重慶已精心策劃了會議總體方案,制定了詳細的會議日程,並向亞太地區城市市長、企業領袖和學界精英發出了邀請: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將於2005年10月11日至10月14日在重慶隆重舉行。
⑸ 重慶經濟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1、是直轄市,國家不是重點發展西部經濟嗎,重慶正好是西部的一個中心回,又有天時地理條件,答重慶當選直轄市。發展西部肯定要先把西部的直轄市搞好。
2、其實這跟重慶是山城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是山城,它沒有太多的地理資源可以利用,所以就有很多高樓大廈。因為重慶多山多水,所以重慶的橋很多,從而導致交通發達,交通好了就可以吸引入很多投資者入渝了。
3、直轄出來了,不受成都四川的制約了,經濟寬鬆了。
⑹ 重慶靠什麼發展起來的
以前重慶是老工業基地,發展肯定是離不開工業的增長。逐漸壯大的第三產業(餐飲娛樂服務)也功不可沒。渝東南是農業重點區域。今年來大量的基礎建設快速來動重慶經濟的增長。
⑺ 誰能介紹下重慶的經濟概況
重慶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城市,處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回。它擁有豐富的答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和獨具特色的三峽旅遊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開發,以及3000萬人民奔小康所產生的巨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為重慶未來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內河口岸,經濟實力相對較強,大工業、大農業、大流通、大交通的特點突出,具有一批帶動能力較強的支柱產業、優勢行業和拳頭產品。農村經濟人一國發展,一些主要農副產品的產量在全國位居列。重慶已建成了一批面向全國、輻射西南的區域性市場。城市基礎設施初具規模,科技教育基礎較為雄厚,文化藝術、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體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有了較大發展。
⑻ 重慶真的發展了經濟上去,鬼扯。
為什麼重慶的GDP一下子掉到了7%,退步全國第一?
以前是增長速度第一,兩位數。
而從表面現象看,下滑其實早就開始了,而且是大幅度的下滑。
好幾年前,就有在電力部門工作的朋友,說電力供應下降了20%左右。
中高端餐飲,以及特色餐飲,我樓下的,倒閉了很多,換了不受老闆。面館和快餐店興起。餐飲產業降級。我樓下洗腳的,一家很出名的高端的,幾個月前倒閉了。而最近幾個月,發現大量的那種低端的一間屋並排放7,8個躺椅的洗腳按摩的,出現了。服務業降級。
重慶,就算主城區,也還是一個半農村半城市的。主城稍微偏點的地方,還處於小縣城的水平。高樓大廈與農村並存。之所以重慶的房價漲不動,就是因為當地老百姓太窮了,收入極低。你去坐計程車,會發現,幾乎所有計程車的票都沒人要,這是全國任何一個省會城市都沒有的。說明報銷不了,企業待遇差。所以,我從來不在重慶的企業工作,因為,待遇太低了。大大低於鄰居成都的待遇。
所以,重慶也沒有吸引到高端人才。。引來了西永電子產業園,但是,能打工的就只有那些一個月拿2000元的工人。所以,重慶,幾乎是沒有中產階級的。
一旦基建大幅下滑,重慶的經濟發展,將進入全國倒數。現在,旅遊業開始發展了。還應該振興的,就是製造業。重慶的就業競爭,是全國最激烈的,找工作最難。連打工的都到福建啊什麼其他地方去了,不在重慶打工。就算跑業務,還要每天先到公司報道。民營企業,在辦公室的,經常有人巡邏,監督你是否在偷懶。但是,公務員等,收入很不錯。所以高端樓盤,出來後立馬被買光,,有錢人幾套幾套的買。。所以,重慶的貧富差距極大,主要體現在體制內和體制外差距極大。
在重慶做業務,也是最難的,在全國比起來。因為競爭非常激烈,一個小小的工業品項目招標,會有大量的廠家來競爭,價格低到不能再低。所以,這是一個高度通縮的城市。價格便宜,是因為當地老百姓收入低,很多沒有收入。。所以,好玩又好吃又廉價的重慶,在全國經濟大蕭條下,在產業降級下,立刻成為了網紅城市。重慶小面風靡全國,重慶旅遊紅火起來了。因為便宜。大家沒錢了,都在尋找便宜的。這就是降級。
重慶是一個沒有中產階級的城市,斷層了。
廉價的,就會熱門起來。連去年年底朋友同學聚會,大家討論的話題,基本上都是哪兒什麼便宜。便宜,價格戰,就是產業降級的代名詞。因為老百姓窮了。
中國向全世界輸出通縮,重慶向全國輸出通縮,甚至全球。全球電腦產品基地設在重慶。重慶的勞動力是最便宜的。重慶的人是最勤勞的,我很小的時候,去成都,看到天亮了好一會兒了,居然外面還靜悄悄的,而重慶,那個時候已經人聲鼎沸吵得你睡不著了。重慶的生活工作擠走,很快。。但是,一直都比較窮,沒有成都富裕。火車票網購實名制後,全國票販子都消失了,成都的也沒有了,但是重慶還有,重慶票販子更有辦法,因為競爭太激烈了。別的城市票販子看不起那點收入了。
所以,重慶的發展,就是中國模式發展的最典型的城市。
⑼ 求重慶市的歷史發展過程,謝謝
重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直轄市之一,地處中國西南,是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先行區,中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長江上游生態文明示範區,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上游航運中心,中國政府實行西部大開發的開發地區以及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歷史悠久,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因為重慶的地理環境,重慶多山多霧,故又有霧都、山城的別名。
清代以前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今重慶地區。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後在今重慶地區的枳(今重慶市涪陵區)、江州(今重慶市重慶主城區)、墊江(今重慶市合川區)建都。 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張儀入蜀滅巴之後,屯兵江州,築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後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下屬單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轄地。 宋代時,屬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渝州改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重慶府。至此,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在宋朝末期,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陷閬中、德陽、資中、遂寧等多個四川重鎮。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夏,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成都的援軍,在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在戰斗中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王蒙哥大汗被流彈擊中身亡,此後歐亞各戰場蒙古眾王回師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續20年,甚至改變了歐亞戰場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蒙古軍攻破成都,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為防禦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慶被蒙古軍隊攻破,入城時蒙軍遭到激烈抵抗,後蒙軍在重慶大肆屠殺。而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攻破。 元、明、清三代,重慶府之稱延續,為四川行中書省(元)、四川布政使司(明)、四川總督(清)管轄。
清朝開埠時期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為借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1890年3月31日,中英簽訂《新訂煙台條約續增專條》,確定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隨後英商開辟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航線。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1895年,清帝國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日稱為《日清講和條約》)中規定,重慶(連同蘇州、杭州、沙市)成為中國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分別在重慶建立了領事館區,並一同強行劃出了部分地盤作為駐軍和安置僑民的區域。法國在重慶南岸區彈子石附近於1901年先後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 1902年,沙俄在渝中區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 1912年,德國在南岸區南山上建立了德國公使館。
中華民國時期
1911年,由於修建成渝鐵路案擱淺,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保路運動。 辛亥革命後,1913年,四川軍政府廢府設道,以道統縣。廢重慶府,置川東道,以川東道領導巴縣、江津縣、長壽縣、綦江縣、南川縣、永川縣、榮昌縣、銅梁縣、大足縣、壁山縣、武勝縣、合川縣、江北縣、奉節縣、巫溪縣、巫山縣、雲陽縣、萬縣、開縣、達縣、宣漢縣、開江縣、渠縣、大竹縣、萬源縣、忠縣、酆都縣、墊江縣、梁山縣、酉陽縣、秀山縣、黔江縣、彭水縣、石砫縣、城口縣、涪陵縣等36縣。今重慶主城區,隸屬巴縣。今重慶轄區內除潼南縣以外,悉隸屬川東道。 1921年,劉湘在重慶設置商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范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1927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市長,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1929年重慶從巴縣分離,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首任市長潘文華。 民國五年(1916年)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升為院轄市之前,先後7次在重慶設立四川省長行署、四川省長公署、四川督軍公署、四川省政府。是當時四川省實際上的政治中心。 1936年改設四川省代為管理的一等院轄市(即地區代管的直轄市),並管理貴州省桐梓、遵義地區。 1939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是既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後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范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即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以及江北區、南岸區,而北碚市(今北碚區)為中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 重慶陪都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抗戰前線每況愈下,1937年7月淞滬會戰打響後不久,國軍便陷入被動,為防止首都被攻陷後陷入混亂,中華民國政府於1937年11月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干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並於12月1日正式辦公,僅僅13天後日軍便攻破南京。 重慶於1937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首都。1937年9月,駐扎重慶的川軍劉湘部攻入日租界,宣布收復租界。1938年,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移駐重慶。1940年再定重慶為永久陪都。1941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1941年12月,韓國流亡政府遷入今渝中區辦公,經過國民政府許可,重慶成為1941-1945年間大韓民國(流亡政府)的臨時駐地,韓國政府臨時辦公場所隨其不斷遷址而時有變化,如楊柳街、石板街,吳師爺巷1號,蓮花池街38號。在1937年到1944年間,重慶作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來自浙江、湖南、安徽、湖北、江蘇、上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百萬移民遷往重慶及其周邊地區,這一群體被重慶本地居民稱作「下江人」。同時,數以萬計的企業、學校,近8萬噸黃金都搬遷至重慶,因此重慶成為戰爭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 另外,國民革命軍空軍的作戰飛機,美國志願飛行團「飛虎隊」都曾經駐扎在重慶。 遭到轟炸後的重慶 在抗戰中,重慶共組織川軍62萬人,占川軍總數的一半還要多,是川軍的絕對主力。出川作戰的57個師中,有一半以上的部隊均是重慶籍士兵。 重慶是中國戰場最激烈,雙方損失最嚴重的空戰戰場之一。據統計,在重慶大轟炸中,日機空襲重慶共達218次,出動飛機9513架次,投彈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傷14100人,炸毀房屋17608幢,有30所學校曾被轟炸。國民革命軍空軍出動3117架次,擊落日機191架,擊傷400餘架,擊斃日軍飛行員375人,中國軍隊損失飛機277架,有224名空軍飛行員在空戰中犧牲。重慶是中國戰場上最大規模的空戰戰場。 後蔣中正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願戰敗而亡不願投降而亡的決心。在渝中區人民公園有重慶市消防人員殉職紀念碑,在臨江門都市廣場附近亦有重慶大轟炸紀念遺址。 1941年6月5日,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軍地毯式戰略轟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釀成「大隧道慘案」,是重慶作為首都3年來單日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天。 據1980年代不完全統計,重慶的陪都遺跡有近400處,隨著重慶數十年大規模建設,有些遺址已不復存在。現存有代表性的遺跡主要有兩類,一是蔣介石、宋美齡等要人的官邸、舊居;二是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戰在渝留下的紀念地,如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的舊址。位於重慶南山上的黃山國民政府遺址與總統官邸和位於渝中區的紅岩村遺址(原屬沙坪壩區)是重慶抗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保存最完整和相對集中的一處文物大遺址。 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後的制憲國大中,雖未規定中華民國首都之所在,但卻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國民政府在1949年播遷台灣後,重慶作為中華民國的永久陪都之法律地位,至今依然有效。 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政府(中國國民黨)同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1946年2月10日,重慶市區較場口在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朴、施復亮稱其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餘人也被「打傷」。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來稱其為「血案」「慘案」[2],而中華民國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全市建築損失大半,中國國民黨指中國共產黨縱火,史稱九二火災。同月九日,南岸大火,焚毀八十餘家。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1日,總統令公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解放軍攻佔重慶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穗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穗遷渝。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渝辦公。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8日,陪都各界歡迎政府遷渝大會。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重慶的南泉戰役打響。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1月17日,美國宣布關閉駐重慶領事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於渣滓洞、白公館的中共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400多中共政治犯被處決,後被稱為11.27事件。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8日,國民政府由渝移蓉。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一次直轄時期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一年半以後撤銷),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而當時西南大區駐地亦設在重慶。1952年6月,經過2年的突擊式修建,連接四川省省會成都與當時的中央直轄市重慶的成渝鐵路完工,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線。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命令嘉獎西南鐵路工程局兩年修通成渝路,實現了四川人民40年的修路願望。毛澤東為此親筆題寫「慶賀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築天成路」。1954年7月,西南大區、川東行署區撤銷,川東行署區首府北碚市並入重慶,重慶市從直轄市降為省轄市,重新並入四川省。 四川省治時期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從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餘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1965年和1979年,全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1969年-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重慶地區出現武鬥,市區工業受到嚴重破壞,部分街道被夷為平地,由於兵工廠眾多,重慶是全國武鬥最嚴重的地區,共計死亡1170人,傷7000餘人,失蹤600餘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億元,其中發生在九龍坡區幾個軍工企業間的楊家坪武鬥轟動全國,現沙坪壩區沙坪壩公園保留有全國唯一留存的紅衛兵公墓。1983年,永川地區八個縣並入重慶市,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1992年重慶辟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慶市代管四川省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第二次直轄時期 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並,恢復重慶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2003年4月10日,重慶市旨在縮小重慶主城區與新重慶地區經濟差距的「百鎮工程」正式啟動,首批啟動40個鎮。標志全國城鄉統籌計劃實驗實施的開始。2003年12月23日晚22時15分,位於重慶開縣高橋鎮境內的中國石油川東鑽探公司羅家16號井發生天然氣井噴事故,造成國內最大的一次天然氣泄漏事故,眾多人員傷亡。2005年10月12日至13日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在重慶召開,並指定重慶為常任主辦城市。共有41個國家和地區、123個城市參會。2009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發〔2009〕3號《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2009年3號)文件,把重慶市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7月16日,科技部正式授予重慶渝北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牌匾。2010年2月,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重慶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2010年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其面積為1200平方公里,包含重慶市渝北區、江北區、北碚區的部分區域,可開發面積約為650平方公里。2010年6月29日,台灣海基會和中國大陸海協會在重慶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又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英文譯名: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