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影響三新經濟

影響三新經濟

發布時間:2020-11-25 10:43:39

⑴ 什麼是新經濟環境,或者說是新經濟環境的特徵是什麼

2008年。全國實現就業人員7748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上年上升0.2百分點。從供給來看,2009年我國城鎮勞動力供給人數達2400萬人。其中。有1300萬全國城鎮新增勞動力,有800萬為下崗失業人員,這兩大群體構成了2009年就業工作的主要部分。此外還有其他人員300多萬人需要等待就業安置。從需求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現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按這個數字估算2009年我國城鎮勞動力供過於求,缺口在1500萬人。從以上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與此同時,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轉變使得國內就業面臨新的經濟環境。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短期內國內就業形勢很難得到根本扭轉。

一、國際環境

(一)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經濟出現惡化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自2008年9月份正式爆發以來,導致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新興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迅速下滑。根據聯合國《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可能從2008年的2.5%降至1.0%,其中發達國家將出現0.5%的負增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預計將降至4.6%。經濟增長的衰退,使得國際貿易出現萎縮,2007年國際貿易增長速度為5.5%,2008年國際貿易增長速度下降為4%,在步入2009年的一季度後危機並未有減退之意,金融危機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實體經濟惡化與信用緊縮加深的惡性循環階段。進入2月份以來。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形勢已愈加嚴峻,層出不窮的利空經濟數據表明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並沒有止步跡象。目前,由於金融危機已經明顯從投資銀行危及商業銀行,經濟衰退也已經明顯從發達經濟體蔓延至發展中經濟體,而各發達經濟體更是出現陷入深度衰退的跡象。各大機構、組織和央行等繼續下調未來經濟預期,全球經濟的復甦時間可能會變得更為漫長。

(二)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大

金融危機爆發之後,許多國家的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卻持續升值,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值了6.9%。而且仍存在長期升值預期。

二、國內環境

中國本輪經濟周期創下改革開放以來最長的擴張期紀錄,1999年我國GDP增長7.6%,達到上輪周期的谷底,從2000-2007年持續保持了8年的擴張勢頭。2007年是本輪經濟周期的峰年,從2007年3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已經出持續的擴張轉為收縮,GDP增速逐季回落,盡管2008年下半年後中央已連續出台了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組合拳,但經濟下行的趨勢並未改變,這說明未來主導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將是經濟周期,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只可能減緩經濟下行的程度,而不可能根本扭轉經濟周期的發展方向。

三、經濟環境的變化對我國就業的影響

(一)國際經濟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我國就業

首先,在我國本輪經濟擴張和就業增長中,外向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本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中的重災區美國、歐盟。恰恰是我國外貿最大的出口國家,因此,受沖擊最大的也必然是外向型經濟。隨著危機的深化,這些國家相繼出現經濟衰退、收人水平下降、失業人口增多的情況,進口需求隨之減少,雖然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進口需求對收入的彈性較小,那些與進口國產品價差較大的產品甚至可能存在負彈性,但對我國產品的總需求已經由持續高增長轉為低增長。而外向型經濟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出口下降對就業的影響很大。

其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一些跨國企業或投資者由於受到資本市場籌資和融資的約束,無法籌措資金對新興市場進行投資。而且,中國製造業成本上升和利潤率較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也減少了對投資盈利預期,從而減弱對中國的投資意願。在外部訂單減少和人民幣升值效應影響下,不少出口導向的外商企業或國內企業面臨著虧損和倒閉的威脅,在資金鏈條出現斷裂的情況下,不得不削減生產或關門倒閉,從而加劇了國內就業形勢。據商務部統計,2008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514家,同比下降27.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23.95億美元,同比增長23.58%。外商投資拉動就業的效應明顯減弱。

最後,海外迴流勞動力不斷增加。隨著世界各國經濟形勢的普遍惡化,以及勞動力市場就業需求的萎縮,一些已經失業和面臨失業的海外勞動力轉而回國尋找就業崗位:一些國際勞務承包工程也受到影響,以及一些國家出於保護本國勞動力就業機會而限制國外勞動力就業的政策,都導致海外就業的勞動力迴流不斷增加,加重我國國內的就業壓力。

(二)人民幣升值加劇了就業形勢

我國對外貿易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各新興國家,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我國人民幣相對其它貨幣一直處於升值狀態,而且仍存在長期升值預期,這使我國部分出口產品失去價格優勢。這一因素將從兩個方面影響我國就業,一是其他國家企業爭搶我國市場份額,減少我國出口總額,使我們失去相應的就業:二是降低我國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甚至吸引已落戶我國的外商投資企業轉移出去,原有企業工人面臨失業。

(三)國內經濟的下滑進一步加劇了就業形勢

首先,經濟周期性調整的趨勢無法改變。2009年。面對空前嚴重的世界金融危機,政府採取一系列刺激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但宏觀調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調整的力度和時間。而不可能消除經濟調整。中國經濟周期性變化一般為5年左右,因而今後2—3年內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

其次,國內經濟形勢惡化使得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居民都縮緊當前的消費支出,增加儲蓄。同時,受到經濟下滑的影響股市一直處於低迷狀態,股市調整的財富「負效應」得到前所未有的顯現,國內中產階級在股市上都損失慘重,以中產階級為消費主體的消費熱點都出現降溫。

最後,在國內需求不足的影響下,國內許多廠商出現產品積壓的現象,廠商面臨利潤下降和停產的風險。在這種形勢下企業開始大量裁減人員,使得國內就業形勢進一步加劇。

⑵ 四新經濟包括什麼

四新經濟
四新經濟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

什麼是四新經濟
四新經濟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1]

四新經濟的內涵
四新經濟具有不同的內涵側重點。

新技術,主要指可實際推廣、替代傳統應用和形成市場力量的新技術,而不是簡單的產品技術或實驗室技術。

新產業,主要指以新科學發現為基礎,以新市場需求為依託,引發產業體系重大變革的產業。

新業態,主要指伴隨信息技術升級應用等,從現有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活動。

新模式,主要指以市場需求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產業鏈及價值鏈,實現傳統產業要素重新高效組合。

[編輯]

四新經濟的本質
四新經濟的本質是自主創新,關鍵是轉變思想觀念。

四新經濟本質是自主創新,四新經濟具有滲透性、融合性、輕資產、高成長、動態變化、基礎環境依賴等特性,更加註重無形資產、核心團隊、智慧發展和核心競爭力。

四新經濟是政府經濟工作思路和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及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抓手。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四新」經濟要求勇於打破思維定式,消除傳統條塊式管理與其發展存在的沖突。

另一方面,「四新」經濟隱含著生態文明和包容性發展,推進中不做頂層規劃,不分傳統和現代,不規定統計口徑,不鎖定范圍和發展內容,不固定推進模式和方法。「四新」要去產業定位論,只提出發展方向,不確定具體產業內涵,留下未來發展空間。

[編輯]

四新經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別
四新經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兩者相互融合促進,四新經濟比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更大,但不是替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升級版。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運用「四新」經濟的理念和信息化手段發展、調整和升級的過程中,培育出頂級的四新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確定的產業發展方向,帶有政府主導意志,宜用「加法」;「四新」體現市場需求和草根經濟,宜用「減法」,營造寬容失敗的發展環境。

推進「四新」經濟發展,限制越少越好,流動性越強越好,創新活力越足越好,產學研用結合越緊密越好。要從習慣於抓大企業、大項目轉向更加重視扶持小微、草根企業;從過分強調有形資產投資轉向更加註重研發、人力資本等無形資產投入;從政府給予優惠政策轉向營造發展環境;從簡單機械依賴產業政策轉向主動順應「四新」特點創新政府管理服務模式。

此外,要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和服務氛圍。以前注重企業產值、規模和歷史,現在要注重團隊、注重技術、注重商業模式。要從單純的引進企業轉變為按照產業鏈、價值鏈和市場發展需求,開展專業招商、代理招商、市場化招商、中介招商、服務招商。從拼政策、拼資源、拼成本、拼價格,到拼服務、拼氛圍、拼營商環境,把優惠政策轉為服務功能,推動「四新」經濟集聚。

⑶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有何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理論意義:

(1)新經濟政策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2)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這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時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現實意義:

(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危機逐步消失,生產恢復穩定。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因此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2)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3)影響三新經濟擴展閱讀: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1)農業方面: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

(2)工業方面: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

(3)流通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⑷ 新經濟增加值佔比再創新高,那「三新」對金融科技有什麼好處

核算,2019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

⑸ 新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什麼,有什麼積極的影響

答: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包括:(1)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後的余糧歸農民版支配。(2)由權全面沒收私人資本轉為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採取租讓制和租借制兩種形式,還允許部分地恢復小型私人企業。(3)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商品買賣。
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使國民經濟的恢復取得了顯著成績。1925年,農業總產量達到戰前87%,工業總產量相當於戰前的75%。

⑹ 新經濟政策的影響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⑺ 第三次工業革命和新經濟有關系嗎

有。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新經濟指新的經濟形態。社會佔主導地位的產業形態的不同,決定社會經濟形態的不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新經濟有不同的內涵。當前新經濟是指創新性知識在知識中佔主導、創意產業成為龍頭產業的智慧經濟形態。

所謂「新經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並存,經濟周期的階段性特徵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

⑻ 新經濟因素包括哪些``

其實,你已經誤認為「新經濟」是「新產業」的經濟了,其實不是,無論IT,還是E-commerce,生物科技,雖然相對傳統行業來講的確是剛剛崛起的新行業,但是他們不是帶動「新經濟」的根本力量。
我認為,「新經濟」是指「新的經濟模式」,你縱觀中國最新崛起的企業,發現很多都是傳統行業,甚至是夕陽行業,為什麼,因為他們採用了新的經濟模式,新的商業模式將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比如馬雲的B2B。現在,時代在變,連dell的經典直銷模式也受到挑戰,所以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新的經濟模式會帶來的新經濟。

其實要想真正理解那些,是要一定的商業知識功底的。我建議你看幾本書:
1,《世界是平的》;2,《基業長青》;3,《追求卓越》

以下是一些資料,可能對您有幫助!

新經濟的內涵與實質

關於新經濟內涵與實質的探討,目前是眾說紛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早宣傳「新經濟」思想的美國《商業周刊》,在界定這個名詞時說:「『新經濟』並不意味著通貨膨脹已經死亡了,也不意味著我們將不會有另一次衰退,或經濟周期業已消滅;更不意味著股票市場必將擺脫自我調整而永遠上升,就像(神話中所說的)豆梗將直上雲天。自然,它也不意味著亞洲金融風波不會影響美國」,
「談『新經濟』時我們的意思是指這幾年已經出現的兩種趨勢,第一種趨勢是經濟的全球化,第二種趨勢是信息技術革命。」

關於「新經濟」的涵義,目前有很多爭議,有的學者認為,科學地詮釋「新經濟」關鍵在於要抓住美國經濟正在從傳統經濟——工業經濟向一種新型經濟——知識經濟轉變之中。因為,當前經濟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和轉型。因而與傳統經濟相聯系的經濟現象、經濟特徵、經濟概念和經濟理論必然發生變化。美國的「新經濟」已經開始表現出知識經濟的典型特徵,主要體現為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的巨大貢獻
和發展上的可持續性。

有的學者認為,所謂「新經濟」,實質上就是知識經濟,而知識經濟,是指區別於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新型經濟。這種新型經濟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

也有的學者認為,美國「新經濟」的涵義有待深入探討,首先,「新經濟」既然是依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形成的,那麼,這是現階段美國獨有的一種經濟現象,還是發達國家都會逐漸形成的國際經濟現象呢?其次,美國的「新經濟」是在一段時間內存在的現象,還是長期穩定存在的現象?一旦發生經濟增長滯緩,通貨膨脹加劇或失業率大幅上升,「新經濟」是否會隨之消失?再次,就經濟全球化和經濟開放程度來說,英國、法國都不亞於美國,為什麼美國的失業率較低,而
英國、法國失業率較高呢?為什麼美國形成了「新經濟」,而英國、法國沒有形成「新經濟」呢?以上這些問題如不在理論上解釋清楚,「新經濟」的真正內涵還是難以揭示的。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對「新經濟」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美國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一些變化是由暫時因素促成的,並未出現根本性的、動力性的變化,經濟周期仍會反復出現。

曾兩次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首位走上哈佛講壇的中國著名企業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認為:所謂新經濟,就應是以數碼知識、網路技術為基礎,以創新為核心,由新科技所驅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則認為:「新經濟」事實上被人們在不同的場合賦予著不同的涵義。最初,新經濟是用來指美國經濟在近幾年所表現出的一種狀態:在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基礎上長期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這使傳統上描述失業與通脹反向相關關系的所謂「菲利浦斯曲線」不再適用(因此是「新」經濟)。但是後來,隨著「網路股」的飆升,國內外的許多人正在許多場合把以信息、網路業為代表的所謂「新科技產業」或「科技板塊」稱為「新經濟」,而把其他所謂的「傳統產業」
稱為「舊經濟」。

綜合以上各家所言,我們可以達成這樣的共識:所謂新經濟,主要是以美國經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為基礎所產生的概念,即那種持續高增長、低通脹、科技進步快、經濟效率高、全球配置資源的一種經濟狀態。

新經濟雖然是以美國近十年來經濟發展狀況為基礎而引申出來的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其賴以依存和發展的兩塊基石:信息領域的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導致各國的經濟邊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其作用及影響早已遠遠超出了美國的國界,因此,新經濟已並非是美國經濟的專利,其深遠影響及發展趨勢有可能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形態和運行模式。

新經濟之所以「新」,源於推動其產生與發展的原動力——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義。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術革命不同,信息技術革命改變的不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雖然其影響所及必然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過改變人類信息的傳輸、儲存方式來實現的。長久以來,在低下的勞動生產力的掩飾下,信息的不充分對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制約作用被忽略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數次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信息瓶頸也逐漸拓展擴寬,
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卡爾·波普爾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將信息從現實世界中分離出來,作為與物質和意識並列的世界構成的第三要素,這從哲學的高度證實了,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是人類信息的傳輸與儲存方式的革命,也對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組織方式提出了創新的要求,電子商務、信息高速公路,這些信息時代的產物,正在全方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今天,信息時代剛剛來臨,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的影響也才剛剛露出端倪,新經濟剛剛露出曙光。一個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將來必會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新經濟的實質,就是信息化與全球化,新經濟的核心是高科技創新及由此帶動的一系列其它領域的創新。促成新經濟出現的現實環境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新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創新型經濟。

⑼ 新經濟的影響

新經濟到底意味著什麼?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頭痛的問題。關於新經濟的說法確實非常之多。在不涉及宏觀經濟基本面判斷的情況下來討論一下新經濟,可能對澄清這個問題有益。基本面的問題可以留給諸如格林斯潘、薩墨斯或者那些熱衷於IT業的社會分析家或演講家們去討論。 在人類從第二個千年的終點走向第三個千年的起點的時候,我們切實感受到了新的信息技術對整個世界正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首先,體現在產業形態上或「業態」上。數據處理和數據通信技術將對工業時代的組織和通信產生革命性影響。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更加具有生產率的世界,這個時代的生產率是工業時代潛在的人類經濟生產率的10倍,甚至20倍--雖然現在仍很難度量要素生產率到底能產生多大程度的超越,但是,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趨勢,一切工業時代的產業都紛紛向信息產業躍遷、紛紛「觸網」的趨勢。現在,我們身處的世界正因著數據處理和通信技術而越來越融為一體。信息處理使組織生產的全新方式成為可能。 第二,技術範式正在導致產業結構和產業政治管制方式的巨大變遷。大規模定製、網路外部性已經成為一種事實。原來是一個蜘蛛坐在各自的網上,現在是所有的蜘蛛坐在同一張網上。過去,我們就已經目睹過大規模經濟和網路的外部性。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獲取競爭和有效規模的收益。在新經濟時代,我們不再相信管制框架的權威性。網路的外部性確實使得處於優勢地位的企業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其市場份額推至100%。因此,我們可能面臨的是技術進步過程當中政治經濟均衡的崩潰。政府確實也不知道如何對這一演化過程作出回應。 第三,我們尚不清楚如何創造一套新的知識產權體系為即將來臨的新經濟服務。回想過去的兩個世紀,知識產權從來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是,現在知識產權正迅速地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價值資源。政治體系對此的響應似乎是加強知識產權的權利,即在「使用者」自由地付出代價的情況下,強化「所有者」的權利。其基本觀念是,市場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每一件東西都存在歸屬。產權給予生產者的是生產的激勵權,同時,給使用者的是計算他們所使用的物品的社會成本的激勵權。但是,對於信息商品而言,分配信息的社會成本幾乎是零。因此,關注所有者的權利而不是使用者的機會可能不會產生最快的經濟增長率,或產生最大的財富。因此,政治體系為未來如何建立正確的知識產權體系是遠不清楚的。 第四,較高的資產價值正在助長當今在數據處理和通信技術上的投資風潮。高昂的資產估價似乎是不穩定的。目前,「點com"的估價是假定「點com"將會從現有的已經建立的企業中獲得大量的市場份額和利潤。但是,相對於標准普爾的投資組合而言,假定P/E為30,已經建立起來的公司的利潤將會迅速增長。實際上,這已經是神話了,因為全球的產品市場已經被整體地用於對新經濟的貼現。因此,我們看到的只是,「增長」已經擠出了「價值」。

閱讀全文

與影響三新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