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如何發展綠色經濟

如何發展綠色經濟

發布時間:2020-11-25 10:43:36

『壹』 中國是如何發展綠色經濟

綠色節能

『貳』 如何堅持綠色發展

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叄』 如何加快發展綠色經濟

綠色發展的理念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實踐證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走綠色發展道路,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步入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推動形成經濟結構優化、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的良好態勢。正如《建議》指出的那樣,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首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共享發展,有度有序利用自然。劃定農業、生態各類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支持綠色清潔生產,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真正建立起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肆』 如何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經濟

我國政府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並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具體部署。本文作者對綠色經濟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並提出了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本版將於近期陸續刊登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觀點文章,以饗讀者。

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環境惡化和氣候變化等多重危機的重要對策,這一點已經獲得了世界各國的認同。我國政府也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並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具體部署。目前,人們對於發展綠色經濟已經發表了大量的論述,這對於我們建立對綠色經濟的認識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為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下一步需要做更加深入的工作,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對綠色經濟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建立一個比較清晰的綠色經濟概念體系;二是從主要闡述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意義,轉換到提出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安排。這些工作是由表及裡、去粗取精的過程,有利於把綠色經濟變成現實的成果。

明晰綠色經濟概念

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綠色經濟具有兩項外延:一是對原有經濟系統進行「綠化」或生態化改造;二是發展對環境影響小或有利於改善環境的產業。

綠色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它包含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等這些具體的經濟運行方式,我國過去出台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

綠色經濟的兩種含義

現在,人們在大量使用綠色經濟這個概念,並把它看做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如果不作特別解釋,這樣理解有時會使人感到不易把握。如果綠色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那麼相對應的原來老的經濟形態是指什麼(是黑色經濟或褐色經濟嗎)?綠色經濟究竟是指在原來老經濟形態之外新出現的經濟活動,還是指原來老經濟形態換成了一種新的面貌?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實際上,人們在使用綠色經濟概念時,都是按各自的理解去使用的,也就是說人們雖然都在使用同一個詞,內心裡卻在指向不同的內容。如果這些問題不澄清,就無法把握綠色經濟的外延,也就無法制定針對性政策。

直截了當地看,綠色是環保的代名詞,經濟是指人類進行的盈利活動,那麼綠色經濟就是與環保有關的人類盈利活動。從這個性質上引申,我們可以看到綠色經濟具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含義是指經濟要環保,即要求經濟活動不損害環境或有利於保護環境。在這里,綠色是對經濟活動的外在限定,它要求經濟活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或不付出過大的環境代價。在這個意義上,綠色經濟並非單指某些產業活動,而是對整個經濟體系的要求,它實際上是指要把原有經濟體系的面貌由非環保型轉到環保型,因此,此時綠色經濟又可稱為環保型經濟或環境友好型經濟。舉例說,鋼鐵、化工、建材、造紙等產業,在粗放型發展方式下是高排放的因而是非綠色經濟的,而在清潔技術、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的生產方式下,就是環保型的,就屬於綠色經濟。應該注意,這時候綠色經濟強調的重點是環保,即為了環保的目的,哪怕放棄一部分經濟效益也是必要的,以保證經濟是綠色的。

第二種含義是指從環保要經濟,即從環境保護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美國耶魯大學丹尼爾·埃斯蒂教授和安德魯·溫斯頓教授在《從綠到金——聰明企業如何利用環保戰略構建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為什麼通用電氣、索尼、豐田、沃爾瑪這些世界最大、最強硬、最追逐利潤的企業現在都在談環境保護?(因為)聰明的企業會通過對環保挑戰的戰略管理取得競爭優勢」。他們認為:「以全新視角觀察事物,會帶來實際收益。過去40年間,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了靈活管理綠色浪潮帶來的壓力所能獲得的潛在效益。未來的企業將既創造業務利潤,又創造一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我們可以把這個意義上的綠色經濟稱為「從綠掘金」,也就是說,環境保護可以成為經濟利潤的一個來源,成為一個經濟增長點。舉例說,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開發、綠色食品研發等,都可以帶來新的利潤,使這一部分活動改變環保只賠錢不賺錢的形象。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綠色經濟強調的重點是經濟,即通過政策調節和定向開發使環境保護也有利可圖。

以上兩種含義分別強調了綠色和經濟兩個方面,他們的共同要求是追求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二者合起來,可以形成一個綠色經濟的定義: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

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

按照綠色經濟是能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的定義,可以看到,綠色經濟的外延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對原有經濟系統進行綠化或生態化改造。它包括開發新的生產工藝、減少或替代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高效和循環利用原材料、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對污染物進行凈化治理等。這些活動都能減輕對環境的壓力,並通過節約資源而獲得經濟效益,對傳統產業都是適用的。實際上,現代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所以盡管產業是傳統產業,但屬性上已屬於綠色經濟。我國政府部署的「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就屬於這個范圍。

二是發展對環境影響小或有利於改善環境的產業。它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有機食品、可再生能源、服務業、高新科技、植樹造林等,稱為綠色產業,其特點就是天生對環境友好,不必投入過多資源進行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這些產業並不都是新興產業,有些是屬於傳統產業的,而且有些產業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例如我國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中有些做法充分運用了資源循環利用的原理,充滿了生態文明的智慧。目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倡導的綠色投資主要是要求各國把資金投入到這些既能增加就業、拉動消費又減少排放的經濟活動中去,包括清潔技術、可再生能源、生態系統或環境基礎設施、基於生物多樣性的商業(如有機農業)、廢物及化學品管理、綠色城市、綠色建築和綠色交通等,可以看到與上述綠色產業也是基本一致的。我國政府部署的「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屬於這個范圍。

明確了綠色經濟的外延,就找到了政策的著力點。為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我們需要在兩個方向上制定政策:一是促進經濟體系綠色化的政策;二是鼓勵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

建立綠色經濟概念體系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等都是當前被廣泛使用的概念,釐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的層面和語境下使用,避免概念之間互相干擾而擾亂認識。

綠色經濟的適用性

根據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一個關於綠色經濟的圖示:

從中看到,第Ⅰ象限是綠色經濟的境界,是最理想的狀況;第Ⅱ象限是有經濟無環保的狀況,這是經濟發展早期階段容易出現的情況;第Ⅲ象限是既無發展也無環保的情況,反映了有些地方破壞了環境結果經濟也無法發展的「雙輸」局面;第Ⅳ象限是限制開發、保存原始環境的特殊情況。

在以上圖景中,第Ⅰ象限(綠色經濟)是最值得追求的境界,但不等於說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境界。第Ⅱ象限(先污染後治理)雖不如人意,但在付出一定環境代價的同時獲得經濟發展,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人們往往要在經歷了這個階段後才能到達綠色經濟的境界。第Ⅳ象限(限制開發保存原始環境)對於特殊的生態系統是完全必要的(例如自然保護區),在這里環境是唯一的,並不必強調綠色經濟的意義。所以發展綠色經濟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去理解,發展綠色經濟也是有前提的,有時候即使不是綠色經濟也要去發展,而有時候即使是綠色經濟也不能發展。不應不分條件地總是把綠色經濟置於很高的位置,它畢竟是一種經濟活動,為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經濟利益。

與其他相關經濟概念的關系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等都是當前被廣泛使用的概念,釐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的層面和語境下使用,避免概念之間互相干擾而擾亂認識。

中科院原副院長孫鴻烈院士對這些概念做了一個結構性定位:綠色經濟是最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生態經濟,其中循環經濟主要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低碳經濟主要是針對能源結構和溫室氣體減排而言的,生態經濟主要是指向生態系統(例如草原、森林、海洋、濕地等)的恢復、利用和發展的(例如發展生態農業等)。

這種劃分有其合理性,大致上使每個概念各歸其位,清晰有序。但其中對生態經濟的理解可能偏窄。筆者理解生態經濟中的生態並非生態系統中的那個生態,而是指環境或綠色,就像生態文明中的生態是泛指自然(環境)一樣,所以生態經濟應該等同於綠色經濟,而不是從屬於綠色經濟。這樣,綠色經濟與生態經濟是同一的,綠色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它包含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那麼,孫鴻烈院士所提到的針對生態系統的恢復、利用和發展的那類經濟活動,如果不用生態經濟來概稱的話,用什麼來指代比較好呢?這里建議用生物經濟來概稱。這樣,上述幾個概念就形成了以下關系: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分清了這些概念的層次,也可體現各概念適合使用的特殊場合。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等這些具體的經濟運行方式,從而說明我國過去出台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並非因為現在提出了綠色經濟的概念而不再適用。

綠色經濟發展環境政策

環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經濟更綠化,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環保更賺錢,這兩者相互配合,可相得益彰,獲得共贏。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是針對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從促進傳統經濟綠化和鼓勵綠色產業成長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這些政策包括規劃、環評、監管、減排和考核等。

由於綠色經濟具有綠色和經濟的雙重特性,所以,積極促進綠色經濟發展需要從環保和經濟兩個方面制定政策。一般來說,環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經濟更綠化,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環保更賺錢,這兩者相互配合,可相得益彰,獲得共贏。

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也是針對上述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從促進傳統經濟綠化和鼓勵綠色產業成長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這些政策並非完全是新生的,而是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已經使用的一些手段,例如規劃、環評、監管、減排、考核等。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高環境准入門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要根據環境容量、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把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主體功能區,制定不同的區域發展政策。根據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並以此為基礎制定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在一些特殊的地區,要實行環境優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的要求,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經濟政策、建設項目等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容量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超過總量控制計劃的地區,嚴格限制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的新建和擴建。

第二,加強環境保護管理和執法。依法關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對排放污染造成重大損失的企業和個人依法追究責任。圍繞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城市環境保護、農村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和推動解決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等重點任務,嚴格執法。

第三,強化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實行環境保護問責制。把環境保護前置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階段,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強化環境保護的把關和引導作用。從環境保護方面提出對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建議。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決策,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論證,必要時實行環保「一票否決」。把環境保護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主要標准和重要手段。改革幹部考核和任用制度,使那些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開展環境保護方面成績突出的幹部得到重用。

第四,把環保要求納入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全過程。廣泛推行清潔生產,鼓勵節能降耗,防範和應對污染事故,構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現代生產體系。實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流通方式,積極治理鐵路、水運等運輸污染,保障危險化學品運輸和儲存安全,限制高污染產品貿易,完善資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清潔、安全的現代物流體系。大力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綠色采購和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推行垃圾分類和消費品回收,建立綠色、節約的消費體系。

第五,制定和實施環境經濟政策,創設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出台綠色信貸、污染責任保險、綠色投資等環境經濟政策,把產品消費後的處置責任前移到生產者,從而激勵生產者按照環境友好的理念進行產品設計,優化生產過程。通過制定引導性的財政和價格政策,引導企業走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之路。通過調整水、電、煤等資源價格促進企業採取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工藝。完善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省(市)、生態示範區、環境友好型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使那些在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融合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的地區獲得榮譽和實惠。

從總體上說,綠色經濟屬於經濟范疇,所以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應主要從經濟領域來制定,其中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最為重要。

『伍』 中國如何發展綠色經濟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我們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是遠遠超過氣侯變化所產生的,這個劇變除了經濟之外環境也很大,我們的環境不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還有生產和生活的方式也是在發生變化。我們自己都親身體驗,生活條件好了,生產提高了,但是我們的生產還是處於價值鏈的相對低端。 第三個問題,瓶頸,現在誰為巨大的透支買單?國際是爭論不休的,到底誰付錢?中國也提出一個,今後減少40%的能源強度,各個地方各個部門都要制訂規劃,將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來有可能是瞄準三個目標實施。第一地方政府第二行業,第三有可能落在企業身上。現在要明確一下今後減排行動誰買單?是政府出資還是企業出資?這個利益格局沒有確定之前,可能誰都在觀望。所以我覺得在「十二五」規劃中這個問題已經開始納入,共同都有責任。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也要參與。我希望你們及早的瞄準綠色發展有關的動向,早下手提前准備會佔領優勢。 第四個問題綠色經濟的技術支撐。我們現在談到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很多了,這些經濟混在一起內容有些交叉,通過梳理到底怎麼看待?我覺得總體來說瞄準可持續發展,我們提出綠色經濟這么一個基本的理念,它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在綠色經濟下有三個基本的技術支撐,一個是循環技術,第二是低碳技術,第三是生態技術。這三大技術支撐 綠色發展綠色經濟,這是我們通過很多研究之後,最後一個歸納。 所以在綠色發展過程中沒有技術的支撐是不行的,所以技術快速發展。那麼就提出五個問題,既然需要技術,我們技術儲備好了嗎?我的回答是我們還沒有做好前期准備。中國習慣於做規劃,有很多的規劃。「十一五」節能減排,有方向和目標,但是怎樣實現?技術路徑沒有明確下來。我們推發達國家他們做能源規劃,他們做了。但是他們的優點也要借鑒和學習,美國有一個新能源計劃,剛剛出台不久。這個新能源計劃後面有一個詳細的技術清單,有哪些技術需要發展?需要推廣,對企業對社會都是一個很好的指導。瞄準這些前瞻性的技術發展。 在日本有一個簡單目標,後面又提出來有21項技術清單。技術清單是指導它今後的發展,可是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拿到我們的技術清單,技術預測工作技術政策的工作我們沒有做好。現在的很多企業可能沒有這個願望做,但是你怎麼得到這些技術?這些成本怎麼樣?現在不清楚。所以咱們綠色經濟協會召開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提出問題提前做准備,對地方發展有利對企業發展也有利。 第六個問題,既然談到技術清單,後面有個技術標准,技術標准非常重要,行業要有技術清單而且有技術標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的技術標准還沒有制訂出來,還有一個技術規則。最近一段時間從去年我們請清華大學,根據八大行業整理的詳細的技術清單。各個行業針對不同的問題採取了什麼技術,不同的技術它的先進性和落後性怎樣?有些技術應該淘汰有些技術應該推廣應該加強。這個清單做完之後我們看到耳目一新,使我們有一個基本的參照系。拿這個再對照一下我們的國家發展的大項發現一些問題,有一些新上來的技術已經落後了,但是我們過去並不知道。有些保留下來的大企業沒有技術優勢,有些在中小企業中並不全是落後技術。所以我們就是說一個問題,技術標准。 國際有標准,中國也要有標准。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它既有國內的基礎也有國際的交往,我覺得國際經濟協會在這個方面也可以作出自己的貢獻。 第二點技術經濟可行,而系統不可行。比如新能源,新能源有些成本並不太高,但是它進不了國家電網,國家電網具有一些壟斷。它可能更注重大規模的以煤發電的這些,它又有關系網。所以假如系統沒有運作好,即便技術可行也會影響推廣。 再有技術轉移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技術進入產業這個中間環節真正沒有建立起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還有技術和經濟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磨合,特別需要建立一種機制,這種機制是第三方的評估和認證。還有動員社會力量進行技術評估的體系,這個遲早要建立起來。 技術推廣要通過市場機制,那麼要有市場機制。技術市場中國已經建立了,到了98年政府改革的時候,認為技術就是市場行為,政府就不管了。有些做的還很好,有些做的不好的,假冒偽劣的比比皆是技術市場是一種無序的狀態。中國現在這個體系沒有建立起來,中國沒有技術評估師也沒有技術評估的第三方的機構,中國沒有,中國2.2萬家的技術誰做?基本是發達國家的技術評估機構在中國做,因為它有國際資質。中國人的技術在中國出售,要由美國人來評測,我們自己沒有。 這樣出現的一個結果,很多中國企業對於技術市場不太了解。但是發達國家對於中國技術市場很關注,發達國家或者中國的企業,在中國購買技術的企業增加的非常之快。再用一句白話來講,發達國家在中國用廉價購買技術的增長趨勢,是越來越高。這是一個 基本情況,我在這兒呼籲,中國能夠真正使綠色技術與市場能夠很快接軌。 最後一個小結,我們的技術發展是技術加政策還有商業模式。 綠色技術是循環加低碳加生態。 最後是發展綠色經濟過程軟實力薄弱可能我們最大的短版。最後我提幾點建議: 根據國際的談判形式,根據中國所處的瓶頸提幾點建議。 第一點我們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這是我們提倡的基本理念。 第二個真正發展綠色經濟,要在科技創新下下工夫,要真正解決技術本身的問題,解決技術政策的問題,同時也要技術進入市場的問題。 第三技術的產業政策通過技術的發展,通過政策的導向,最後落腳點在企業上,企業也是主體。中國的綠色發展必須魂要附體,一方面發展傳統產業一方面發展新興產業。從國家層面上,西方可能制訂新的規定,發展新的碳經濟,他們要做什麼要清楚。我們通過中國的努力通過中國的實踐,積極參與到國際制訂之中去,我們參與到碳市場碳金融,以及新的制訂當中去。我也特別以綠色經濟為橋梁,能夠介紹更多的國外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前期工作和他們已經進行的工作,實際上這些工作已經有些開展。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科技要進行支撐。為了解決綠色經濟問題,科技體系自身也要進行大的改革。要能夠使科學本身有影響,就是有支撐。 在整個綠色發展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一點,中國不能閉門自守。要注意發達國家他們的策劃和想法,同時也要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中國有信心在不遠的將來綠色經濟發展的目標。最後總結一下,氣侯變化問題可能要引發世界范圍內碳排放有關的貿易。解決能源問題,解決技術問題不能夠完全解決發展問題,同時要注重解決中國的軟實力問題。我們最後要走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

『陸』 怎樣推動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

「一個驅動」即創新驅動。實現工業綠色發展,必須探索全方位的創新道路,從理念、技術和制度3個層面開展創新。理念創新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經濟正在加速邁向低碳化和綠色化,綠色經濟時代即將來臨,人類將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大跨越。這勢必改變工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工業生產不再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而是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提出並踐行新的發展理念。技術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綠色技術涉及諸多學科和領域,前沿性強,需要持續地大規模研發投入,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這就要求政府加強規劃、戰略和政策引導,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應用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和資金供給。與此同時,工業技術的綠色創新既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和新興綠色產業,也要高度重視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升級。制度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保障。從國際國內經驗來看,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綠色產業,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則在戰略規劃、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環境規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給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
「五個轉變」即要素投入、主導能源、製造方式、發展模式和治理體系的轉變。在要素投入轉變方面,從主要依靠資源能源、勞動力、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識、信息等新型生產要素的投入轉變。在主導能源轉變方面,從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向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轉變。在製造方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材料消耗高、生產效率低的減材製造、非智能製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約利用、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製造、智能製造轉變。在發展模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要素投入型、規模擴充型的發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約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的發展模式轉型。在治理體系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政府管理,向政府、產業、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工業綠色治理體系轉變。
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科學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強度指標,形成中長期目標約束和政策誘導。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並根據各行業特點制定行動路線圖。根據各地區不同發展水平和發展特點,因地適宜,分類施策,建立以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污染物排放為核心的約束性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獎懲問責機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子。進一步完善節能環保技術標准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節能減排的市場化機制和雙向激勵機制,促進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大力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快能源轉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質回收,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加大綠色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新興綠色產業。在保持國家工業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積極化解產能過剩,淘汰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的高耗能高污染產能,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推動落後產能和僵屍企業退出。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升級,加大投資支持力度,打通傳統產業與綠色技術之間的通道,將綠色技術、綠色工藝滲透應用到傳統產業各環節。大力發展新興綠色技術和產業,將發展新興產業作為加快工業綠色轉型的突破口,加大對新興綠色產業基礎技術、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加強對新興綠色產業的財政金融支持。
第三,對接三大戰略,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和國際產能合作,優化工業布局。落實「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通過「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轉移部分產能,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同時,降低我國東部地區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強度。落實「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完善促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各項沿海、區域開發戰略的配套政策,優化國內工業布局,協調地區之間的綠色轉型進程,縮小轉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緩解工業綠色轉型中的地區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綠色供給,培育綠色需求,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步牽引工業綠色轉型。積極推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協同融合,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要素創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業整體勞動生產率和質量效益。實施綠色製造工程,面向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實施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強化工業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推進產業綠色協同鏈接,培育再製造產業。引導社會公眾形成綠色消費和生態消費的理念和文化,實施綠色政府采購計劃,利用市場機制創造更多的綠色需求。
第五,重點推進政績評價考核、資源品價格、環境生態補償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評制度,加強環境污染損失核算,建立並完善基於SEEA(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將其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各地區根據資源稟賦和資源條件適度發展。打破資源型行業壟斷,推進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拓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鼓勵探索資源交易等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模式,鼓勵異地開發等新型區域生態補償方式。

『柒』 如何發展生態經濟 促進綠色發展 鄉鎮

首先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要有一部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的生態項目規劃方案,方案要契合當地戰略發展方向。
其次,涉及到的生態項目要具有招商引資的特色點,這樣才能促進區域繁榮,帶動發展。
然後與政府達成合作協議,要有配置齊全的團隊對項目進行跟蹤跟進,確保項目落到實處。尤其是現在互聯網時代,更要在網路上宣傳生態縣及綠色村建設的情況。與網友形成互動,吸引關注,達成推廣的效果。

『捌』 如何發展綠色經濟,這是20分大題

堅持經濟模式
綠色經濟是一種融合了人類的現代文明,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是市場化和生態化有機結合的經濟,也是一種充分體現自然資源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經濟。它是一種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有機結合的良性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產物。綠色經濟的范圍很廣,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環保產業、綠色服務業等。

『玖』 經濟發展方式如何實現綠色轉型

」 中國的綠色供應鏈處於萌芽階段,在缺乏法律、法規與政策引導的情況下,目前企業對綠色供應鏈的實踐具有自發性和自願性。 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機制與政策創新研究報告 如何促進綠色經濟發展? 課題組外方組長:里傑蘭德國合會委員,瑞典戰略環境研究基金會主任 「經濟結構轉型與政策體制改革是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與保障。中國的綠色轉型既沒有一條普遍適用、一以貫之的捷徑,也不能用『一刀切』的標准來衡量。相反,未來中國的綠色發展必須考慮區域條件和特徵,因地制宜,實施差別化的區域發展戰略。」 課題組中方組長:楊朝飛環境保護部核安全總工程師 「政府應該避免設置不利於綠色經濟發展的市場准入門檻和市場壁壘,打破地方保護對發展綠色經濟的封鎖和壁壘。避免代替企業招商引資、決定建設項目,把發展的權利歸還給企業。避免頻繁利用行政手段影響市場價格和市場運行秩序,向市場釋放有關資源與環境方面的錯誤信息。」 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已經為中國的綠色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中國步入了綠色發展的道路。中國應抓住新的綠色增長機遇,以實現綠色轉變引領下的現代化和跨越式發展。當務之急是如何加快並深化中國的綠色轉型,其關鍵問題是如何進一步推進轉型、提高成本效率、改善體制機制以及提升政策法規的質量。 綠色轉型必須具備幾個基本條件:政府的領導能力和戰略規劃為綠色轉型和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的政治基礎;政府要擺正位置並在轉型過程中扮演合適的角色;機制完善的市場是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驅動力。 國家層面的重大政策建議: 1.轉變政府職能,為綠色經濟發展創造制度條件。政府不越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不失位,加強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和服務作用;政府不錯位,強化經濟政策的引導作用。 2.建立政策決策綜合評估制度,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對節能減排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的綜合評估制度;建立對各區域、各行業環境風險的綜合評估制度。 3.全方位推動財稅金融政策的生態化調整。一是要建立財政支持綠色經濟發展的資金穩定增長機制;二是要建立有利於綠色發展的稅收體系;三是要建立促進綠色發展的金融政策;四是要進一步強化資源價格改革,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 發展差異化區域綠色經濟的政策建議: 1.防止落後技術及生產設備在地區間轉移,實現區域綠色經濟協調發展。 2.推動集中式綠色城市化發展。 3.健全資源枯竭型城市綠色轉型補償機制。 促進經濟領域綠色轉型的政策建議: 1.採取綜合方法推動傳統工業領域綠色經濟轉型。要建立健全重污染企業退出機制;採取污染防治與資源利用綜合方法,以實現節能減排協同控制;新興戰略產業將引導綠色經濟發展,應大力促進新興戰略產業。 2.在現代化進程中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取消對農業生產的補貼;支持有機肥產業化發展;鼓勵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污染防治和廢棄物綜合利用。 3.充分發揮服務業在綠色轉型中的催化作用。發展強有力的生產性服務業、驅動製造業和服務業;鼓勵資金和投資再分配,在服務業領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投資、貿易與環境研究報告 國際貿易與投資中怎麼找準定位? 課題組中方組長:潘家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投資、貿易和消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和貿易所產生的結果促進經濟增長,也伴隨著能源消耗的高速增長。中國目前這種以資源換市場、以環境換增長的經濟發展現狀亟待改變。」

閱讀全文

與如何發展綠色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