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歷程手抄報

經濟發展歷程手抄報

發布時間:2020-12-31 12:44:48

❶ 誰能以「我看無錫新變化」寫一份手抄報啊

我的家鄉是太湖之濱的一顆明珠——無錫。他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東鄰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皖,北臨長江,中抱太湖,全市總面積4788平方公里,人口近440萬,其中市區面積1659平方公里,人口215.9萬。現轄江陰、宜興兩個縣級市和崇安、南長、北塘、錫山、惠山、濱湖、新區七個區。
無錫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C,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全年無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 小時左右,水美土肥,物產豐富,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無錫是著名旅遊勝地,無錫猶如太湖之濱一顆璀燦的明珠,著名的旅遊勝地美不勝收。碧波盪漾太湖水,悠悠流淌古運河,太湖佳絕、人文薈萃,濃縮成「無錫旅遊十八景」: 黿渚春濤、寄暢清韻、靈山勝境、錫山晴雲、中視影城、運河古風、二泉映月、泰伯遺跡、善卷洞天、霞客故里、蠡湖煙綠、鵝鼻攬江、梅園香雪、宜興竹海、薛家花園、太湖仙島、東林書院、龍頭馬跡等。
無錫是江南歷史名城,它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孕育了眾多文化名人和藝術巨匠,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唐代大詩人李紳、元代大畫家倪瓚、明代旅遊家徐霞客,近代有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科學家徐壽、徐建寅父子,現代有科學家周培源、錢偉長,經濟學家孫冶方、薛暮橋,國學大師錢鍾書,美術大師徐悲鴻,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等。目前無錫籍兩院院士有近70名,在全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無錫是區域性交通樞紐, 境內京滬鐵路、新長鐵路、滬寧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滬宜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縱橫交錯,是上海到成都、黑龍江至海南、上海到北京三條高速公路的交匯點,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重要節點。京杭大運河在無錫穿城而過。江陰港是長江出海口的重要換裝港之一。隨著無錫機場的通航,寧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京滬高速鐵路的建設,無錫的交通樞紐地位將更為明顯。
無錫是經濟中心城市,19世紀中期無錫已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也是聞名遐邇的「絲市」、「布碼頭」。20世紀初,無錫誕生了以榮氏家族為代表的一批工商業巨子,成為我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之一,獲得了「小上海」的美稱。七十年代初,無錫的鄉鎮工業在全國率先崛起。改革開放後,無錫的經濟總量始終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十位,成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和13個較大城市之一。目前,無錫以約佔全國萬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6%的經濟總量。

❷ 成長的故事手抄報

在成長中,我有許許多多的故事,這些故事伴隨著我度過了一天又一天。

在兒時,我也有我那小小的故事,就是媽媽帶我玩滑滑梯、盪鞦韆,玩過許許多多的游戲和玩具,還有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這些故事事我兒時的故事,所以我兒時的故事事小小的。

光陰一次次在我眼前飛去,在我腳下溜走了。我已經變成了一名小學生了。這時候,我也有我那許許多多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再和爸爸媽媽們一、有關了。我和朋友們一起玩,學習……和同學們在一個教室里安安靜靜的坐著,生活在一個「小小的家」里。我也有我那小小的故事。如:和朋友們一去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繩,跳格子,學習……有許許多多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不再是像兒時那樣,那麼渺小了,現在變得微微的大了些。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現在,我長大了,變得懂事了,快要畢業了,快要離開母校了。現在,我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不過這些故事在也不像兒時那樣天真活潑了。這些故事是關於友情,情親,師生情和學習的。在運動場上,同伴們喊著加油!在學習上,父母和老師為我鼓氣,這些故事變得越來越大了。

現在我已經成為了一名中學生了,已經告別了母校,告別了同學,認識了新同學,有了新朋友。可是在路途中,我還是懷念著老朋友,老同學,他們的音容笑貌至今還
在我的腦海中深深的浮現。所以,現在的故事是成熟的,略略帶著一種淡淡的悲傷和憂愁。但是我知道,在人生的旅途中還會有更多的故事。讓我們珍惜光陰,去創造更多的故事吧!

❸ 手抄報,內容:家庭幾代人過春節的不同方式:感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求這份手抄報怎麼命名啊

年 的 味 道

❹ 高懸賞,深圳有哪些大變化比如之前是田地發展成高樓大廈,具體要用來做手抄報

老街以前都是低抄矮的磚房,現在是高樓林立,繁華的商業街。
地王大廈以前是個土坡。
深圳以前沒有大商場,最大的就是上海賓館旁邊的天虹商場,現在到處都是大商場。
以前華強北是工業區,94年萬佳超市搬遷到那裡開始,現在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

❺ 求一篇中國城鄉變化歷史的概括,不要太長,用在手抄報上的,急急急

城鄉關系是我國經濟社會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城鄉關系是否協調,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社會能否健康發展。目前城鄉二元結構還沒有從根本上破除,城鄉關系走向協調、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許多制度性障礙依然存在。60多年城鄉關系的演變表現出五個基本特點,其變遷軌跡給我們許多重要啟示。
城鄉關系演變之歷史軌跡
(一)改革開放前的城鄉關系
1.1949—1952年:開放的城鄉結構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2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新中國成立後,面對長期形成的相互對立的畸形的城鄉關系,如何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中央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中央政府採取了在經濟上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政策,允許富農經濟存在,允許農村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城鄉私營工商業可以自由發展[1]。同時,在農村實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無償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整個農業生產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這一時期有較多的農村人口遷入城市,城市人口的比重由10.64%上升到12.46%,城市人口從5 765萬增加到7 163萬,增加了1 398萬人。在這一時期,城鄉結構是開放的,城鄉之間的遷移相對來說比較自由,城鄉關系的發展基本上是正常的。
2.1953—1957年:城鄉二元結構初步形成
1953年,我國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中央政府開始限制農村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流動合作化從組織上配合統購統銷制度,城鄉二元結構初步形成。
1953年中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後,由於國家投資增長過快,積累與消費、市場與計劃(實質上是個體農民與國家)、農業與工業的矛盾突然以農副產品供應短缺的形式表現出來[2]。從1953年起,我國出現了糧食供應緊張,人口的遷移出現了一定的盲目性,「盲流」造成了對城市穩定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出於維護社會穩定和工業化建設的需要,1953年11月19日政務院通過《關於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從12月初開始在全國對糧食等農副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國家規定農民消費和積累的定額後,其餘的全部征購走,也就是從農民手中收購「余糧」,造成農民種糧沒糧吃,鄉村糧食不足問題史加嚴重,同時也加速了城鄉隔離的制度設計。
1956年秋天,農業合作化運動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全國許多地區出現了糧食歉收的情況。山於糧食嚴重短缺,大批生活困境的農民,從農村流到城市尋找生存空間。1956年以後,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史為嚴重的「盲流」問題。為了防止農村人口過多「盲流」到城市,減少對城市的沖擊,維護社會穩定,1956年12月,周恩來總理簽發了《國務院關於防止農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但這一規定並沒有有效解決農民大量外流的問題。
到1957年春天,農村人口盲流的情況仍十分嚴重。於是中共中央、國務院於1957年連續下發通知,規定企業、事業、機關、學校等單位不能隨意招工用
人,如需招用臨時工,應首先從城市失業人員和剩餘勞動力中招收,不能解決時,方可到農村招收。同時限制臨時工僱用數量,並規定期限,不能超過一個月,必須超過1個月的可按月續訂合同。同時設立勸阻站以及負責處理和遣送流出農民的專門機構勸阻、遣返盲流農民回鄉。不僅如此還通過向農村轉移城市勞動力的就業政策等來減輕城市人口壓力。這些因素都促進了戶籍制度的形成。
3.1958-1978年:城鄉一元結構的固化時期
1958年1月9日,經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1次會議通過,公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標志著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建立,中國現代戶籍制度由此正式確立。
戶籍制度將居民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動,將城鄉分割為兩個不同的利益群體,將農民群體限制在農村、束縛在土地上。除了很少量的升學、參軍、招工等形式,農民基本失去了自由流入城市的機會。戶籍制度不僅有限制人口流動的功能,而且戶籍制度與糧食供給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給制度、生產資料供給制度、住宅制度、教育制度、就業制度、醫療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勞動保護制度、人才制度、兵役制度、生育制度等結合在一起,使不同戶口類型的人享受不同的國家社會福利,而農民是與國家社會福利無緣的。按當時的公安部長羅瑞卿對1958年的戶口登記條例所作的說明,戶籍管理制度的建立是為了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保證公民的權利和利益,維持社會秩序,為社會主義建設提高人口統計數據,以及使人口的流動納入國家管理的軌道,而不是限制公民正常遷移和居住的自由[3]。戶籍制度在達到上述目的同時,也把戶籍與國家計劃資源控制連在一起,人為地限制了人們的自由遷移。
1958年,我國開始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結構和大鍋飯的組織和分配方式。「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實行的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集體經營、按勞分配,農民被束縛於農村、農業、集體經營中。農村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產業之間、農業內部不能自由流動,而代之以政府的計劃調撥和交換,極大地削弱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在統購統銷制度、戶籍制度及其配套的一系列制度、人民公社化制度等制度的安排下,城鄉之間的聯系和要素流動基本被切斷,城鄉之間形成了相互封閉、相互隔絕的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實行的城鄉二元體制格局,城市偏向的城鄉發展戰略,造成了城鄉關系、工農關系嚴重失衡,農村處於普遍貧困狀態。1978年,我國的工業總產值是1952年的12.14倍,而農業總產值僅是1952年的3.03倍,平均年增長不到5%[4]。大量農村資金通過各種形式流向城市,支持工業發展,為工業發展提供積累。
(二)改革開放後的城鄉關系
1.1979—1984年:城鄉二元結構開始松動
我國的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的。1978年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發起「包產到戶」改革,在包產到戶的基礎上部分地區農民又創造了「包干到戶」改革。據統計,截至1981年年底,全國農村已有90%以上的生產隊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農村生產方式的變革立即顯示了巨大的經濟成就。1978—198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上升到355.3元,增長165.9%。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實行,理順了農民與國家之間的分配關系,大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副產品的產量大幅增加,基本解決了改革前因「糧荒」引起的吃飯問題。人民公社制度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結構和大鍋飯的組織與分配方式開始瓦解。1982年12月憲法規定將鄉鎮作為我國農村最基層的行政區域,標志著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1978年末開始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核心是把農民從對人民公社組織的人身依附關系中徹底解放出來,使農民獲得支配自身勞動的自由。只有這樣,農民才能有參與市場經濟的可能,也才有農民在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流動並撼動不平等的城鄉關系基層的可能[5]。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改革後,長期被人民公社制度壓抑的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產量大幅增加。
從1979年夏糧上市開始,國家較大幅度地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價格,這實際上理順了農民與國家及城鎮居民之間的分配關系,減少了農業價值向工業與城市流出的數量,同樣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6]。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糧食統購價格1979年上市期提高20%,超購部分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價50%,棉花、油料、畜產品、水產品等的收購價格也要分別情況,逐步做相應提高[7-1]。通過調整和改革、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1983年比1978年提高了47.4%,1984年又比1983年提高了4%。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中規定:「從今年起,除個別品種外,國家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按照不同情況,分別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7-2]這標志著推行了30多年的統購統銷制度開始動搖,市場自由交易逐漸替代計劃供應成了糧食流通的主渠道。
在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等因素的激勵下,農業產量大幅增長,農民收入也隨之迅速提高,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到1984年的1.84:1。在這一時期,生產要素開始在城鄉之間和農村內部流動,農業勞動力由農村轉移到非農產業的人數增多,基本改變了由農村單向流到城市的狀況,出現了城市流到農村的情形。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城鄉關系得到了改善,城鄉二元結構在某些方面已經出現松動,城鄉之間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城鄉二元分割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2.1985—2002年:城鄉關系劇變,內容大於形式
1984年10月20日舉行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闡明了加快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規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是指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這標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同時也標志著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移到了城市。伴隨著改革重心的轉移,各種資源配置也逐步向城市轉移,城市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城鄉差距在這一時期急劇擴大,作為城鄉二元結構核心的戶籍制度也出現了松動。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農村經濟獲得了大發展,農副產品產量大大增加,農村也出現了大量剩餘勞動力。1984年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允許務工、經商、辦服裝業的農民自帶口糧在城鎮落戶。繼而國務院又發出《關於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集鎮落戶。1985年7月,公安部又頒布了《關於城鎮人口管理的暫行規定》,「農轉非」內部指標定在每年萬分之二。同時,作為人口管理現代化基礎的居民身份證制度也在同樣的背景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85年9月宣布實施。1994年,取消戶口按商品糧為標准劃分為農業和非農業戶口的「二元結構」,而以居住地和職業劃分為農業和非農業人口,建立以常住戶口、暫住戶口、寄住戶口三種管理形式為基礎的登記制度,並逐步實現證件化管理。1997年6月,國務院批轉了公安部《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和關於完善農村戶籍管理制度的意見》,明確規定:從農村到小城鎮務工或者興辦第二三產業的人員,小城鎮的機關、團體、企業和事業單位聘用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在小城鎮購買了商品房或者有合法自建房的居民,以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親屬,可以辦理城鎮常住戶口。1998年7月,國務院批轉了公安部《關於解決當前戶口管理工作中幾個突出問題的意見》,解決了新生嬰兒隨父落戶、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資、興辦實業、購買商品房的公民及隨其共同居住的直系親屬,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穩定的職業或者生活來源,已居住一定年限並符合當地政府有關規定的,可准予在該城市落戶等幾個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8]。2001年3月30日,國務院批轉了公安部《關於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范圍是縣級市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及其他建制鎮。凡在上述范圍內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穩定的職業或生活來源的人員及與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親屬,均可根據本人意願辦理城鎮常住戶口。已在小城鎮辦理的藍印戶口、地方城鎮居民戶口、自理口糧戶口等,符合上述條件的,統一登記為城鎮常住戶口。對辦理小城鎮常住戶口的人員,不再實行計劃指標管理[9]。這標志著小城鎮已經廢除了城鄉分隔制度。有些地方甚至採取了鼓勵農民到小城鎮居住和創業的政策。此後,許多小城市和中等城市,基本放開了戶籍制度,不少大城市也放鬆了外地人口落戶的限制。人口遷移相對自由,城鎮人口的比重由1985年的23.71%提高到2002年的39.09%。
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戶籍制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松動,它對城鄉關系的作用在下降。在這一時期,城鎮居民收入迅速增加,農民收入則增加緩慢。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從1985年的1.86:1,擴大到1990年的2.2:1,1995年的2.71:1,到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 70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 476元,城鄉居民收入之比擴大為3.11:1。
3.2003年至今: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歷史性轉折
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將城鄉關系的認識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大會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要跳出城市看城市,跳出農村看農村。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國家已經有能力將過去長期實行的農業支持工業、鄉村支持城市的城鄉關系,轉變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的新型城鄉關系。
2004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指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現行的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這標志著在中國存在2 600年歷史的農業稅將徹底成為歷史。
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的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2008年10月,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提出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十六大以前,我國採取了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城鄉發展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帶來了城鄉關系的失衡。可以說,自十六大以來逐步確立的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標志著我國的城鄉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城鄉關系演變之基本特點
(一)政策成為影響城鄉關系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我國城鄉關系曲折的發展歷程中,城鄉關系受政策影響十分明顯。新中國成立伊始,在快速推進工業化過程中,逐步採取了單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在農村則建立了為提高農業積累的農村經濟體制,同時通過統購統銷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嚴格的戶籍制度等,逐步建立起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單向機制逐漸形成了城鄉之間相互封閉、相互隔絕的城鄉二元結構,嚴重束縛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對農業、農村的發展造成了極大影響。改革初期,改革的重點在農村,從「包產到戶」、「包干到戶」試點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實行,統購統銷制度的逐步取消,人民公社制度的廢止,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副產品產量大幅增加,隨著改革的推進,戶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松動,城鄉二元結構格局發生了一定變化。十六大以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央對處理城鄉關系有了嶄新的認識,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科學發展觀中的「五個統籌」思想,將統籌城鄉發展列於首位,足見其協調發展城鄉關系的重要性。這些年來「直補」的實施,「兩個趨向」思想的提出,取消農業稅,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所有這些政策措施的提出和實施,有力地推動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形成,我國的城鄉關系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二)城鄉資源要素的體制性分割十分明顯
新中國成立初期,城鄉之間資源要素是可以相對自由流動的。1953年開始實施的「一五」,拉開了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序幕,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農副產品供應出現短缺,「糧荒」又導致了對城鄉關系影響最大的戶籍制度的形成。加上統購統銷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城鄉之間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被禁止了。改革開放前剛性的城鄉二元結構,抑制了農村經濟的活力。改革開放後,剛性的二元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松動,但「剪刀差」依然存在。隨著改革的推進,城鄉之間資源要素可以相對自由流動,小城鎮逐步取消了戶籍制度,小城市和中等城市也放開了戶籍制度的限制,但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落戶仍然受到許多政策的制約。農村改革後,農民可以進城務工,成為「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主要組成部分,但「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在平等就業、選擇職業、勞動報酬、社會保障、享受公共服務權利等方面是不平等的,對農民工的一些不公平、歧視性的政策沒有發生明顯改變。十六大以前,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是我國城鄉關系的重要特徵。十六大以後,城鄉關系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的歷史階段。但城鄉二元結構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城鄉資源要素的體制性分割在一定時間內還將存在。
(三)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存在顯著差距
我國城鄉之間的差距除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遠低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也遠遠落後於城市。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體保持在2.5:1左右。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57: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後比例逐漸降低,到1984年縮小到1.84:1。1985年拉開了城市改革的序幕,城鄉差距重新擴大,1992年擴大到2.58:1,2005年擴大到3.22:1,2009年進一步擴大到3.33:1,2010年擴大到3.23:1,絕對差距已達13 190元。在教育方面,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農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總人口的39.1%,遠低於城市人口佔65.4%的水平,小學文化程度佔42.8%,15歲以上文盲率為8.3%,高於城市23.8%和4.0%的水平。雖然農村最近幾年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但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及農村居民享受的醫療衛生服務與城市和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社會保障方面,農村的社會保障覆蓋率遠低於城市,當前我國農村除了災害救濟和孤寡老人的「五保」外,廣大農民很少得到來自政府的保障,基本上是農民自我保障。
(四)城鄉關系失衡嚴重影響城鎮化進程
城鄉差距太大、城鄉關系失衡,加上城鄉之間體制機制性約束,被固化的城鄉二元結構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導致城鎮化發展滯後。自新中國成立到1957年,城鄉之間人口的流動相對自由,城鎮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4%上升到1957年的15.39%。此後到改革開放前,這一時期是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形成和固化的階段,城鄉之間人口的自由流動受到限制,明顯延滯了城鎮化進程。20世紀60年代的疏散、下放城市人口,「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都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有直接影響。1961年城鎮化率為19.29%,1970年為17.38%,1978年為17.92%。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城鎮化水平一直長期低於20%。改革開放後,戶籍制度有所松動,改革戶籍的呼聲越來越高,特別是附在戶籍制度上的許多福利待遇在不斷減少,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已成為一種常態。1985年城鎮化率為23.71%,1998年為33.35%,2001年為37.66%,2009年為46.59%。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已達到49.68%,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個百分點。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我國的城鎮化會進入加速發展時期。《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9年卷指出,中國已進入城鎮化加速時期,預計到2020年,將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則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益和政績的驅動下,一些地方出現了加速甚至極速城市化的現象,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五)戶籍制度嚴重製約人口流動
戶籍制度使人口流動變形,使我國的人口主要是流動而不是永久性轉移。推拉理論可以說是最早也是運用最多的用以解釋人口遷移和流動的理論,推拉理論直觀地將遷移過程高度概括為遷出地(原住地)和遷入地(目的地),並將遷移行為歸因為前者推力和後者拉力的共同作用[10]。在市場經濟和人口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人口遷移和流動的原因是人們可以通過遷移和流動獲得所期望的資源。在遷入地中那些能夠獲得所期望的資源的因素就成為拉力,而遷出地中那些不利於獲得所期望資源的因素就成為推力。當然,遷入地和遷出地各自都有推和拉兩種因素,因此,鄉—城也就有遷移和迴流。我國城鄉之間人口是流動,而非永久性轉移,這與我國的戶籍制度有很大聯系。戶籍制度是制約中國城鄉人口流動的最主要因素,戶籍制度可以使推拉失去效力。在戶籍制度確立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期內,城鄉之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仍然很大,由於受戶籍制度影響,當時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的人口是很少的。即使遇到自然災害,農民外出乞討也是被禁止的。改革開放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釋放了巨大農村勞動力,戶籍制度出現了一定松動,農民工外出打工日益增多。「推拉」發揮了一定效力,但是由於原有戶籍制度的慣性較強,戶籍使推拉失效的現象依然存在。農民工有的在城市打工多年,並不能獲得城市居民身份,依然是農民工,在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服務供給等方面仍然不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農民工大多還會迴流到農村,他們的流動只是暫時性的或流動性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我國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已達2.21億,約占鄉村人口1/3,占我國總人口的16%。如何使人口流動既有數量也有質量,既流得出也留得下,是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其中戶籍制度的改革首當其沖。
自己節選一下

❻ 有關「發展經濟,建設家鄉」的手抄報(圖)

2月23日上午,永春縣林業局召開機關幹部職工會議,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福回建考察時的答重要講話和2月21日縣委常委(擴大)會議精神。會議強調,要把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抓實抓好。會議要求全體幹部職工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緊密聯系實際,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知難而進的勇氣,狠抓工作落實,在「奮力發展特色山地經濟,加快建設現代生態林業」中主動作為、有效作為,為發展海西現代林業、建設海西生態文明、推動海西科學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❼ 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電腦手抄報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❽ 黨的光輝歷程手抄報 怎麼寫呀快快快!急求!!!!

黨的光輝歷程
1950年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反右傾」斗爭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年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並於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
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小康水平,
中國GDP:13年跨越10個萬億元台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2008:成功舉辦奧運

祝你春節快樂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歷程手抄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