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極端天氣對人類的影響
上個世紀以來,在世界范圍內,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人口爆炸性增長,資源過度開發,對能源尤其是對化學燃料需求猛增,不僅導致了全球性的資源匱乏,生態失衡和環境污染,而且還由於大量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鹵素碳化物等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從而導致發生了全球性氣候變暖現象。
據報道,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 和一氧化氮的濃度與工業革命以前相比分別增加了30%、145%和15%。其中二氧化碳濃度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增加量高達25%,並且其濃度目前還正在以每年0.5%的速度繼續增加。科學家根據二氧化碳排放量預測,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有可能上升1~4.5℃。在氣候變化中,平均氣溫哪怕是只改變0.5℃,都會對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產生很大影響。
全球性氣候變暖固然有利有弊,但總的來說是弊大於利,特別是對農業,由於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將可能造成土壤乾旱、侵蝕加劇、病蟲害危害程度增高、農業生物物種衰退甚至滅絕、農業成本和投資增大等等。氣候變暖可導致水資源短缺、污染物濃度增高,以及旱澇災害增多、還會導致極地冰雪融化,從而引起海平面水位升高,海岸帶地區被淹沒、地面下沉等。在高緯度和荒漠化地區,由於氣候變暖會使土質變得鬆散,從而導致植被下降、沙塵天氣增多。在上述幾種溫室氣體中,鹵素碳化物的增加還會消耗大氣平流層中的臭氧,使臭氧層保護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免受太陽紫外線傷害的能力降低。據聯合國的一項專門報告說,隨著全球氣候的繼續變暖,乾旱、洪水、飢餓和瘟疫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嚴重威脅,熱浪和降雨發生的頻率將會加快,因此,水位上漲、洪水、滑坡和雪崩將會增加。經常遭受水荒的南方地區將會遇到更多的台風、乾旱和嚴重的沙漠化。因此,許多國家的農業產量將會大幅度下降,還可能出現飢荒和流行性疾病。
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人類已成為引起地球氣候變暖的一個最活躍的因素。如果說原始時期對於人類的刀耕火種、毀林種地,環境還可以忍耐和恢復元氣那麼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口爆炸性的增加,人類無節制地向大自然貪婪地索取,環境便不可避免地向人類實施報復了。「溫室效應」就是環境對人類「溫情脈脈」的回饋。人們不要忘了,全球溫度平均升高的這幾個攝氏度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之一,它孕育著人的生命,孕育著一切希望,同時也孕育著殺機。作為普通公民,均應把保護氣候當作人身的一種素質和修養,因為氣候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只有熱愛環境,保護氣候,調整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合理地利用環境資源,才能使其造福人類,萌及子孫,如果一味地征服自然,只能把人類帶向「幸福的墳墓」。
保護氣候的具體對策是減少各種溫室氣候的排放量,保護森林,合理利用土地和資源,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等。
保護氣候的行動不應僅局限在技術和領導層面上,而是應讓社會各界和廣大公眾來共同關心這個問題,因此有必要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更廣泛、更具普遍性的認識論層面上建立全社會的氣候保護意識。
我國的經濟騰飛有目共睹,但有人說,森林被毀、酸雨、環境污染、資源過度開采,以及20%的物種瀕臨滅絕等,是經濟飛速發展的「苦澀一面」。面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有識之士紛紛倡議,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古至今一直吸引著眾多專家學者在不斷地進行思索和研究。辨證地、科學地、歷史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助於我們加深對保護氣候的認識。保護氣候的根本問題在於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一個涉及國家長治久安,涉及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涉及子孫後代的重要戰略問題。
B. 歐洲極端天氣的增加與大氣急流變動到底有沒有關系
歐洲極端天氣的增加與大氣急流變動有關系。歐洲出現極端天氣現象越來越頻繁,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西洋大氣急流偏離位置的情況增多。
極端天氣肆虐著歐洲多個國家。不少歐洲國家出現雪災天氣,這和全球氣候的反常也有很大的關系。隨著全球變暖越來越嚴峻,導致阿爾卑斯山峰的積雪融化,從而使得山下的氣溫急劇下降,將原有的氣候平衡破壞掉,所以才會出現如此嚴峻的氣候現象。歐洲頻發極端天氣其實就是給地球人的一個警告。
C. 極端天氣肆虐,人類末日即將來臨
過去10年中科學家觀察到地球多個部分,極端天氣出現率有上升的跡象,特別是嚴重回性的大答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也在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中顯示氣候系統變暖是勿庸置疑的,全球大氣平均溫度和海洋溫度均在增加,日前的冰雪融化和全球海平面升高也說明了這一點。而在有全球表面溫度儀記錄以來(1850年以來)的12個最暖的年份中,就包括了過去12年(1995~2006年)中的11個年份。最新更新的過去100年,也就是1906~2005的變暖趨勢為0.74℃(0.56~0.92℃)。根據該組織評估報告的內容,其實在過去50年的變暖趨勢是每10年平均升高0.13℃(0.10~0.16℃),幾乎是過去100年來的兩倍。
D. 極端天氣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颶風,海嘯,雷電,地震,泥石流.
E. 極端天氣肆虐,人類末日即將來臨
極端天氣肆虐,人類末日即將來臨?
當世界上的地震、海嘯不時發生時,我們看透了極端天專氣的肆虐,還有人屬類的脆弱,那不堪一擊的生命根本無法與大自然對抗。可是,我們還是依然故我,繼續污染環境、發動戰爭和製造新疫疾,而這些都是帶領人類走向末日的因素。
根據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做出的最壞預測,本世紀末,地球表面溫度將上升4~5攝氏度。這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半米之多,洪水會淹沒大片沿海地區,其中包括許多大城市。與此同時,地球近三分之一地區可能成為沙漠,一半以上地區會出現乾旱,而地下水供給鹽鹼化將使情況變得更糟。
F. 溫室效應給生活帶來的影響
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高溫熱浪引起的危害
人的體溫恆定在37℃左右,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環境溫度為20~28℃,而對人體健康最理想的環境溫度在18℃左右.人體對冷熱有一定的適應調節功能,但是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當溫度上升到30~35℃時,血液循環旺盛,人會感到精神疲憊、思維遲鈍、煩躁不安;當溫度上升到35℃以上時,人會不思飲食、身體消瘦、體內溫度全靠出汗調節.由於出汗消耗體內大量的水分和鹽分,導致血液濃度上升,心臟負擔增加,容易發生肌肉痙攣、脫水、中暑等現象.此時,如果空氣的濕度大,比如中國的南方,汗水聚集在人體表面,蒸發散熱困難,造成體溫升高脈搏跳動加快,使人感到悶熱難受,容易出現眩暈、皮疹、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
2007年世界各地普遍遭遇高溫熱浪沖擊.初熱浪襲擊了澳大利亞東南部和南部地區,兩地主要農業區極度缺水,致使農業大幅減產;美國打破或追平263項溫度紀錄;歐洲中南部和東部也遭到熱浪和乾旱的襲擊,600人死亡,意大的最高氣溫竟高達45℃,保加利亞一些地區的溫甚至飆升至54℃;日本一些地區的極端最高度高達40.9℃,創下了新的最高氣溫紀錄,連的熱浪造成13人不幸罹難.
極端氣候引起的危害
氣候變暖帶來的不僅僅是暖冬、夏季高溫熱浪,也會導致暴風雪、寒流、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了,水汽含量增加以後,肯定在某一個時刻要降下來,這一過程中必然與天氣發生聯系.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乾旱、高溫、台風、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形成災害,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據估計,1991-2000年的十年裡,全球每年收到氣象水文災害影響的平均人數為2.11億,是因戰爭沖突受到影響人數的7倍.亞州是遭受自然災害襲擊最頻繁的大陸,在1990-2000年間,此地區自然災害還佔全球所有極端氣候事件的43%.根據最近的統計,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相關的極端氣候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在過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
2008年春節前後,一場近50年來罕見的暴雪突襲中國西北地區東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區,中國發生的雪災是寒流和雨雪天氣肆虐北半球的縮影.2007~2008年冬,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接連遭遇了多年甚至百年不遇的雨雪災害,雪虐風肆突如其來,給了全世界一個措手不及 .許多在雪災中受傷甚至失去生命.晴天行走在茫茫地上,容易誘發「雪盲症」,主要是太陽光中的紫線經雪地反射到人眼的角膜,從而引起角膜損傷其症狀是畏光、流淚、奇癢、刺痛、水腫、異物感等.此外,降雪之前的雲層覆蓋,不利於污染物向高排放,也就不利於人體的呼吸健康;而降雪後的幅降溫,也會給人體帶來不適,容易誘發或加重種疾病.
2009年入春以來,我國10多個省(區市)發生嚴重旱情.2月7日統計,全國耕地受旱面積達3.016億畝,作物受旱面積達1.6112億畝,其中重旱5539萬畝.11日統計,全國耕地受旱面積2.74億畝,作物受旱面積1.34億畝,其中重旱3761萬畝乾枯416萬畝,有465萬人、233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河北、山西、安徽、江蘇、河南、山東、陝西、甘肅等8省冬麥區受旱面積總計1.18億畝,其中重旱3484萬畝.15日,全國作物受旱面積為1.04億畝比2月7日高峰時減少三分之一,約5700多萬畝.
昆蟲傳染病的增加
血吸蟲病
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區分布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區.血吸蟲病的中間宿主為釘螺,我國大陸釘螺分布地區的1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上.李兆芹等根據釘螺、血吸蟲生長發育的下限溫度和釘螺世代發育所需有效積溫、血吸蟲在釘螺體內發育所需的有效積溫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986~2003年研究區內大部分地區釘螺生長發育季節比1950~1986年明顯延長.其中,江西、湖南、四川的部分地區延長45~53d;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的大部分地區延長15~30d;貴州以及四川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和雲南北部、廣東北部、廣西北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地區也長了0~15d;大部分地區血吸蟲生長發育季節延長0~15d;福建、廣東廣西南部等地延長15~64d.釘螺完成世代發育的平均有效積溫3846.28d℃等值線北移,意味著釘螺完成世代的歷期縮短,生長發育速度加快日本血吸蟲在釘螺體內發育成熟的平均有效積溫842.95d℃的等值線也有較為明顯的北移 ,也意味著血吸蟲在釘螺體內生長發育的歷期縮短,發育速度加快.氣候變暖使釘螺和血吸蟲生長發育季節延長,生長發育速度加快,那樣的話將對我國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
瘧疾
我國瘧疾流行區主要分布於北緯45°以南的大部分地區.環境溫度以多種方式影響瘧疾的傳播.溫度支配媒介按蚊的繁殖速率,蚊媒迅速繁殖的適宜溫度在20~30℃之間,在此范圍內溫度增高,蚊媒世代發育的時間縮短,因而媒介密度增高,傳播速率增大;溫度也影響蚊媒的吸血行為,蚊媒活動的最適宜溫度范圍為20~25℃,溫度的微小變化可引起吸血頻率的較大差異,隨溫度升高,兩次吸血間隔縮短;溫度還影響瘧原蟲在蚊體內的發育,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有一個最低的溫度閾值,間日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的最低溫度為14.5℃,惡性瘧原蟲為16℃.在自然條件下,有按蚊存在但無瘧疾發生的地區,主要是由於溫度低限制了瘧原蟲的孢子增殖.鄧緒禮等發現在濕度80%左右,溫度25~28℃時孢子增殖快,子孢子密度高;當溫度降至25℃以下時,孢子增殖速度明顯減慢,31℃時也稍慢且子孢子數量極少.氣候變暖,夏季時間和高溫時間延長,居民露宿現象相應增加,造成人與蚊子接觸增多,瘧疾流行程度加重.
臭氧層的破壞對人類的危害
紫外線中含有對人體或生物有還的波段,如紫外線UV-B,陽光紫外線UV-B的增加對人類健康有嚴重的危害作用,潛在的危險包括引發和加劇眼部疾病、皮膚癌和傳染性疾病等.臭氧層的損害,將會導致細胞內的DNA改變,人體免疫系統的機能減退,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經多年的科學研究表明,平流層中臭氧每減少1%,到達地球表面的紫外線輻射量就將增加2%.而如果依據現行臭氧層破壞的速度來推算的話,那麼到2075年臭氧將比1985年減少40%,屆時,全球的皮膚癌患者將達到1.5億,農作物產量將減少7.5%,水產品將損失25%,人體的免疫功能也將大打折扣.所以說,從各方面來說,臭氧層的損害將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後果.
純手打,給點評價吧.
G. 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談談在低碳經濟時代我們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一、全球變暖導致喜馬拉雅冰川消融,人類的水源告急 喜馬拉雅山冰川正在因全球變暖而急劇「消瘦」。2007年4月,綠色和平考察隊在喜馬拉雅山拍攝了冰川消融的嚴峻狀況,情況十分危急。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庫。資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因全球變暖而以有記錄以來的最大速度在世界越來越多的地區融化著,到20世紀90年代,全球冰川更呈現出加速融化的趨勢,冰川融化和退縮的速度不斷加快,意味著數以百萬的人口將面臨著洪水、乾旱以及飲用水減少的威脅。 被稱為「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是中國乃至亞洲許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頭,數億人的用水問題也與之息息相關。而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導致的全球變暖,使冰川加速退縮。喜馬拉雅冰川的消融比世界任何地區都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期發布的報告指出,根據目前的全球變暖趨勢,不到30年,80%面積的喜馬拉雅冰川將消融殆盡。這對於中國本來就日益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過去的兩年間,綠色和平兩次考察了珠峰地區。今年4月20日,綠色和平喜馬拉雅考察隊一行五人奔赴喜馬拉雅山,見證了喜馬拉雅山的冰川消融。此次拍攝的珠峰中絨布冰川圖片,對比1968年的照片可見,冰塔林大幅後退、稀疏變矮清晰可見。 二、極端氣候 暴雪、暴雨、洪水、乾旱、冰雹、雷電、台風……極端氣候在近幾年異常頻繁地光顧地球,這些都與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有關。2007年發布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表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乾旱的發生范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程度更嚴重,特別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過去50年裡,極端高溫、低溫發生了大范圍的變化。晝夜低溫、霜凍變得不如以前頻繁,而晝夜高溫、熱浪則愈加常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增強,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危害。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長江中下游等南方地區的暴雨明顯變多了,而在北方省份,旱災發生的范圍不斷擴大。這幾年,罕見而強烈的旱災侵襲許多南方省份,桑美、聖帕等台風頻頻重創東南沿海省份,警鍾不斷敲響。近年來,中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因災害損失的糧食有4300萬噸,每年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經濟損失平均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 2007年,中國氣候異常,降雨嚴重程度不均,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多災並發,點多面廣,部分地區重復、連年受災,局部地區雨情、汛情、旱情、災情超歷史記錄,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363億元。媒體的鏡頭記錄了海南春旱、淮河洪水、雷州半島台風等肆虐的災害。 三、糧食減產 全球變暖造成糧食減產,因為全球變暖帶來乾旱、缺水、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濫、熱浪及氣溫劇變,這些都會使世界各地的糧食生產受到破壞。亞洲大部份地區及美國的穀物帶地區,將會變得乾旱。在一些乾旱農業地區,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只要全球變暖帶來輕微的氣溫上升,糧食生產量都將會大大減少。 全球變暖的細微改變,對糧食生產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稻米對溫度劇變的敏感性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國際稻米研究所的研究顯示,若晚間最低氣溫上升每攝示1攝氏度(華氏1.8度),稻米收成便會減少10%。值得警惕的是,稻米是全球過半人口的主要糧食,所以全球變暖的輕微的變化可帶來深遠的影響。 對於中國來說,全球變暖可能導致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高溫、乾旱、蟲害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糧食減產。如果不採取措施,預計到2030年,中國種植業生產能力在總體上可能會下降5%至10%;小麥、水稻、玉米三大農業作物均以下降為主,到21世紀後半期,產量最多可下降37%。同時全球變暖會對農作物品質產生影響,如大豆、冬小麥和玉米等。 全球變暖,氣溫升高還會導致農業病、蟲、草害的發生區域擴大,危害時間延長,作物受害程度加重,從而增加農業和除草劑的施用量。此外,全球變暖會加劇農業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總之,全球變暖將嚴重影響中國長期的糧食安全。 2007年3月,四季如春的旅遊勝地海南遭受了嚴重的春旱侵襲。截至4月初,海南省農作物受旱面積154.9萬畝;水庫乾涸415座,因旱情發生飲水困難人口達到19.99萬人。綠色和平赴海南考察,見證極端氣候給當地農業帶來的深重打擊。 四、海平面上升 在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來自Betio村的Pita Meanke站在一棵樹旁,那次巨大的浪潮,沖垮了防波提,摧毀了他的家。 「馬爾地夫只是其中一個小國。我們沒有能力改變世事。但在這里作的決定,將會對我的人民有莫大影響,更會改變世界歷史。」H.E. Maumoon Abl Gayoom (馬爾地夫) 於日本京都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次締約國會議上所作的聲明。 並不是只有島國才需要擔心海平面上升的問題。全球有超過70%口人生活於沿岸平原;全球前15大城市中,有11個是沿海或位於河口。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排放情景特別報告》(SRES)估計,從1990年到21世紀80年代,全球海平面將平均上升22到34厘米。 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0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 值得留意的是,海平面不是全球一致地變更。不同的地區的海平面,會因海水環流或風壓而有所不同。所以評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時,亦需要留意暴風浪以及大潮所帶來的影響。 就算是輕微的海平面上升,也會帶來嚴重破壞。例如沿海地區洪水泛濫及嚴重破壞、侵蝕海岸線、海水污染淡水、沿海濕地及島嶼洪水泛濫、河口鹽度上升,一些低窪沿海城市及村落均會受影響。一些對島嶼以及沿海地區人口尤其重要的資源,如沙灘、淡水、漁業、珊瑚礁、環礁、野生生物棲息地均會受到威脅。面臨洪災、海水入侵、土地侵蝕流失、強熱帶風暴的威脅,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黃河三角洲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區。 五、物種滅絕 在大堡礁白化了的珊瑚礁 「地球上大部分的瀕臨絕種生物 - 大約25%的哺乳類動物以及12%的雀鳥 - 有可能於幾十年內絕種。這是由於氣候變化,影響到它們所棲息的樹林、濕地及牧場,而人類發展亦阻礙了它們移居到其它地方。」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每個物種皆有其獨特的生態位置,而進化可讓它們在這獨特的位置生存——生活於其特殊的「居所」 及特定的生活環境(包括溫度、其它動植物)。有些生物會有較強的適應力,或者說「能屈能伸」。例如老鼠和狗能在很艱難的環境生存,但考拉卻只能在有桉樹的地方生活。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氣溫、降雨量及海平面上升,摧毀了一些生物的棲息地,而破壞的速度比生物移居的速度還要快。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未來6、70年內,氣候變化會導致大量的物種滅絕。現在已經可以確信氣候與一些蛙類的滅絕有關,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氣候變化導致的物種滅絕風險將會比地球歷史上5次嚴重的物種滅絕還要大規模。而唯一的預防方法,便是於未來幾十年內迅速減少排放量。拯救生物的時間所剩不多。
H. 「溫室效應」對人類生活有哪些影響
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高溫熱浪引起的危害
人的體溫恆定在37℃左右,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環境溫度為20~28℃,而對人體健康最理想的環境溫度在18℃左右。人體對冷熱有一定的適應調節功能,但是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當溫度上升到30~35℃時,血液循環旺盛,人會感到精神疲憊、思維遲鈍、煩躁不安;當溫度上升到35℃以上時,人會不思飲食、身體消瘦、體內溫度全靠出汗調節。由於出汗消耗體內大量的水分和鹽分,導致血液濃度上升,心臟負擔增加,容易發生肌肉痙攣、脫水、中暑等現象。此時,如果空氣的濕度大,比如中國的南方,汗水聚集在人體表面,蒸發散熱困難,造成體溫升高脈搏跳動加快,使人感到悶熱難受,容易出現眩暈、皮疹、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
2007年世界各地普遍遭遇高溫熱浪沖擊。初熱浪襲擊了澳大利亞東南部和南部地區,兩地主要農業區極度缺水,致使農業大幅減產;美國打破或追平263項溫度紀錄;歐洲中南部和東部也遭到熱浪和乾旱的襲擊,600人死亡,意大的最高氣溫竟高達45℃,保加利亞一些地區的溫甚至飆升至54℃;日本一些地區的極端最高度高達40.9℃,創下了新的最高氣溫紀錄,連的熱浪造成13人不幸罹難。
極端氣候引起的危害
氣候變暖帶來的不僅僅是暖冬、夏季高溫熱浪,也會導致暴風雪、寒流、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了,水汽含量增加以後,肯定在某一個時刻要降下來,這一過程中必然與天氣發生聯系。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乾旱、高溫、台風、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形成災害,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據估計,1991-2000年的十年裡,全球每年收到氣象水文災害影響的平均人數為2.11億,是因戰爭沖突受到影響人數的7倍。亞州是遭受自然災害襲擊最頻繁的大陸,在1990-2000年間,此地區自然災害還佔全球所有極端氣候事件的43%。根據最近的統計,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相關的極端氣候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在過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
2008年春節前後,一場近50年來罕見的暴雪突襲中國西北地區東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區,中國發生的雪災是寒流和雨雪天氣肆虐北半球的縮影。2007~2008年冬,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接連遭遇了多年甚至百年不遇的雨雪災害,雪虐風肆突如其來,給了全世界一個措手不及 。許多在雪災中受傷甚至失去生命。晴天行走在茫茫地上,容易誘發「雪盲症」,主要是太陽光中的紫線經雪地反射到人眼的角膜,從而引起角膜損傷其症狀是畏光、流淚、奇癢、刺痛、水腫、異物感等。此外,降雪之前的雲層覆蓋,不利於污染物向高排放,也就不利於人體的呼吸健康;而降雪後的幅降溫,也會給人體帶來不適,容易誘發或加重種疾病。
2009年入春以來,我國10多個省(區市)發生嚴重旱情。2月7日統計,全國耕地受旱面積達3.016億畝,作物受旱面積達1.6112億畝,其中重旱5539萬畝。11日統計,全國耕地受旱面積2.74億畝,作物受旱面積1.34億畝,其中重旱3761萬畝乾枯416萬畝,有465萬人、233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河北、山西、安徽、江蘇、河南、山東、陝西、甘肅等8省冬麥區受旱面積總計1.18億畝,其中重旱3484萬畝。15日,全國作物受旱面積為1.04億畝比2月7日高峰時減少三分之一,約5700多萬畝。
昆蟲傳染病的增加
血吸蟲病
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區分布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區。血吸蟲病的中間宿主為釘螺,我國大陸釘螺分布地區的1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上。李兆芹等根據釘螺、血吸蟲生長發育的下限溫度和釘螺世代發育所需有效積溫、血吸蟲在釘螺體內發育所需的有效積溫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986~2003年研究區內大部分地區釘螺生長發育季節比1950~1986年明顯延長。其中,江西、湖南、四川的部分地區延長45~53d;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的大部分地區延長15~30d;貴州以及四川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和雲南北部、廣東北部、廣西北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地區也長了0~15d;大部分地區血吸蟲生長發育季節延長0~15d;福建、廣東廣西南部等地延長15~64d。釘螺完成世代發育的平均有效積溫3846.28d℃等值線北移,意味著釘螺完成世代的歷期縮短,生長發育速度加快日本血吸蟲在釘螺體內發育成熟的平均有效積溫842.95d℃的等值線也有較為明顯的北移 ,也意味著血吸蟲在釘螺體內生長發育的歷期縮短,發育速度加快。氣候變暖使釘螺和血吸蟲生長發育季節延長,生長發育速度加快,那樣的話將對我國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
瘧疾
我國瘧疾流行區主要分布於北緯45°以南的大部分地區。環境溫度以多種方式影響瘧疾的傳播。溫度支配媒介按蚊的繁殖速率,蚊媒迅速繁殖的適宜溫度在20~30℃之間,在此范圍內溫度增高,蚊媒世代發育的時間縮短,因而媒介密度增高,傳播速率增大;溫度也影響蚊媒的吸血行為,蚊媒活動的最適宜溫度范圍為20~25℃,溫度的微小變化可引起吸血頻率的較大差異,隨溫度升高,兩次吸血間隔縮短;溫度還影響瘧原蟲在蚊體內的發育,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有一個最低的溫度閾值,間日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的最低溫度為14.5℃,惡性瘧原蟲為16℃。在自然條件下,有按蚊存在但無瘧疾發生的地區,主要是由於溫度低限制了瘧原蟲的孢子增殖。鄧緒禮等發現在濕度80%左右,溫度25~28℃時孢子增殖快,子孢子密度高;當溫度降至25℃以下時,孢子增殖速度明顯減慢,31℃時也稍慢且子孢子數量極少。氣候變暖,夏季時間和高溫時間延長,居民露宿現象相應增加,造成人與蚊子接觸增多,瘧疾流行程度加重。
臭氧層的破壞對人類的危害
紫外線中含有對人體或生物有還的波段,如紫外線UV-B,陽光紫外線UV-B的增加對人類健康有嚴重的危害作用,潛在的危險包括引發和加劇眼部疾病、皮膚癌和傳染性疾病等。臭氧層的損害,將會導致細胞內的DNA改變,人體免疫系統的機能減退,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經多年的科學研究表明,平流層中臭氧每減少1%,到達地球表面的紫外線輻射量就將增加2%。而如果依據現行臭氧層破壞的速度來推算的話,那麼到2075年臭氧將比1985年減少40%,屆時,全球的皮膚癌患者將達到1.5億,農作物產量將減少7.5%,水產品將損失25%,人體的免疫功能也將大打折扣。所以說,從各方面來說,臭氧層的損害將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後果。
I. 各個氣候對經濟的影響
一、對經濟。雖然東北地區可能糧食增產,但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內海地區大片土地,導容致糧食減產,破壞經濟發展的農業基礎;同時中國經濟發達地區集中於沿海,海平面上升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致命的;此外,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頻發,也會造成經濟巨大損失。
二、對安全。海平面上升除了使我們海岸線收縮,還會淹沒島嶼,這些會壓縮我國領海面積,致使國土面積縮小。
三、對政治。氣候變遷會導致中國國際減排壓力增大,減排則會減緩國內經濟發展,其後果不堪設想;不減排或減排不力,則有損於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和聲譽。
J. 如何看待極端氣候事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科學家確信諸如物種的習性和棲息環境的改變、海水酸化、濕地消失、珊瑚礁退色回、導致答過敏的花粉量增加等都歸罪於全球變暖。
比如,由於最近的極端氣候現象,北美已經經歷了生態系統、社會和文化的破壞,比如颶風和山火等。但是,這與將來可能發生的現象相比只是小巫見大巫。
我們已經習慣了「暖冬」,北方家庭因此節省了取暖費,服裝銷售商叫苦不迭——他們的冬裝不得不提前打折。與此相應的是「酷暑」。
5月,四川、重慶又受到熱浪沖擊,當地居民心有餘悸地想起了去年遭遇50年來最大旱災、上千萬人飲用水困難的痛苦經歷。
幾年來,人們對極端天氣已不再驚詫。拿北京來說,2001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降雪,導致全城交通癱瘓。
2004年夏,僅僅兩小時的暴雨量就讓京城淪為澤國。
2005年5月,20年未遇的強冰雹把成千上萬輛汽車砸得坑坑窪窪。
面對如此種種,多數人想到的只是「天氣異常」,而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主任劉洪濱說,極端天氣的增加主要根源在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讓我們放寬視野:全球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萎縮,海平面在上升,台風颶風頻繁登陸,動植物死亡率增加……這樣一些事件提醒我們,氣候變化正日漸影響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