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晉商信用對企業的啟示有哪些
晉商信用對企業的啟示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企業需要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和借鑒科學的經營手段與競爭方式,但制度形成的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我們不能對其照搬照抄。實際上,中國歷史上的商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明清時期的晉商便是歷史上成功商人的典範。在缺少明確的經濟運行規則的背景下,晉商的成功並不在於簡單的成本質量的競爭,而在於建立了一套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經濟倫理道德准則。如今,中國許多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卻忽視了應該遵循的倫理准則,結果造成了目前「重經濟,輕倫理」的狀況,與晉商時代的「經濟倫理並行」的准則發生了嚴重的背離。我們經濟上前進了,但企業倫理上倒退了,這對於實現企業以及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如果我國的企業不能繼承歷史上晉商的優良倫理道德准則,便無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中獲取長期的競爭優勢。晉商成功的經驗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對當代中國企業倫理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
注重誠信的經營倫理觀
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傳統文化的精髓。現代市場經濟最為重要的要素是誠信文化,誠信既是一個企業與經營者的經濟生命,也是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同時又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保證。
從企業生存之道來看,誠信是維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文化因素。中國歷史上,凡是成功的商業經營者都是以誠信為先,靠誠信打造百年商譽。誠以待人、珍視商譽是晉商經商成功的秘訣。他們以誠信為經營處事的准則,以做「善賈」、「良賈」為榮,並以嚴守信譽作為商業道德,代代相傳。有的父祖輩經商遇險破產,若干年後子孫從商發跡,對本來無須承擔的陳債仍主動代先人償還。諸如此類之事,屢見不鮮,在國內外傳為美談。外國人曾評論說:「這種品德在世界其他地域從未見聞。」梁啟超也評論道:「晉商篤守信用。」信譽高自會招徠主顧。山西祁縣喬氏在包頭開設的復盛公商號,做生意以誠信為本,不圖非分利潤,在客戶中威信很高,人們都願意購買復盛公的商品。曾有一次,復盛油坊經手職員為圖厚利,在油中摻假,掌櫃發現後,立即另行換裝,以維護商號信譽。太谷廣生遠葯店,製作名貴中成葯定坤丹,參非「高麗」不選,茸非「黃毛」不用,信譽著於市場,買主對「廣生遠」三字深信不疑。
歷史上,晉商誠信立業,誠信興業,堪稱典範。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由於體制轉軌等種種復雜原因,我國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造假販假、欺詐經營、賴賬逃債等現象愈演愈烈,以致信用缺失,危害嚴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誠信與商譽成為影響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努力弘揚誠信精神,以晉商精神為借鑒,提升企業信用含量,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戰略問題。因此,我國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要十分注重以誠信為中心的企業信譽建設,要把積累企業信譽、提升企業信譽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這種信譽建設不是抽象的說教和空洞的口號,而是要在企業全體成員中逐步形成一種信譽的預期約束,如在生產中精益求精,為顧客生產和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在與客戶交易中信守契約,等等。只有形成普遍的全員化的信譽約束,使人人有一種視信譽為生命的意識,才會在企業中形成一種自覺維護企業信譽的倫理氛圍。
|博銳|32
顧客至上的經營倫理觀
顧客至上,滿意為先,是企業成功的基石,是企業發展進步的法寶。顧客與企業的關系好比是水與舟的關系。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企業,無論規模多麼壯大,技術多麼先進,如果不能適應顧客消費心理,急顧客之所急,想顧客之所想,為顧客提供需要的優質產品和服務,為顧客創造價值,那麼它終將被顧客拋棄。沒有了顧客的支持,企業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和生存的基礎。
晉商根據顧客的要求,積極組織貨源,嚴把質量關,以優質熱忱的服務,滿足了顧客的需求,贏得了顧客的信任和支持,充分體現了「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針對蒙民以肉食為主、喜用磚茶等生活習慣,晉商大盛魁商號便自設茶莊,加工「三九」茶磚;牧民喜歡用結實耐穿的斜紋布制衣,大盛魁商號便大量購進,以滿足牧民需要;對於蒙民的專用物品,大盛魁則實行專門訂貨,決不隨意采購。大盛魁商號出售的蒙靴、馬氈、木桶、木碗和喝奶茶用的器皿等,都是選擇技術精湛的工匠特別定製。為了多做買賣,他們還精心研究蒙古人的生活習慣,盡力迎合消費者的心理。蒙民不善算數,他們就把衣料和綢緞裁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任蒙人選購,甚至每年冬至以後,用白面和羊肉加工大量餃子,經過自然冷凍,運往蒙古包銷售。旅蒙晉商鑒於當地缺醫少葯的情況,掌櫃和伙計都初懂醫術,備有針灸器械,並隨身攜帶簡單通用葯品,邊做生意邊治療小病,頗受蒙民歡迎。他們通過義務醫病,與顧客建立起充分的信任,致使有的顧客數十年不變。
晉商以其「顧客至上」的真誠服務在蒙古草原上樹立起了良好的聲譽和形象,贏得了顧客的忠誠。在今天中國已告別短缺時代,進入買方市場,入世後外資企業大量湧入爭奪市場的情況下,對於中國企業,特別是服務業企業來講,「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愈顯重要。誰能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以不斷追求顧客滿意作為企業目標,為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誰就能贏得顧客,並有效地拓展市場,獲得企業發展的主動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顧客是企業生存之本,財富之源,競爭之核心。只有不斷追求「顧客至上」的服務目標,企業才能夠生存和發展。凡是經久不衰的百年企業無不把「顧客至上」奉為自己的經營理念,為了顧客而持續改進和創新,以為顧客創造價值為目標,在為顧客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著企業的價值,始終受到顧客信賴,持續發展,屹立百年。中國的一些餐飲、娛樂、零售企業在與跨國企業的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劣勢,生存艱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真正樹立「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這當然也就不能獲得顧客的信任和支持。「顧客至上」是一種理念,一種倫理觀,只有把「顧客至上」滲透到企業的經營理念中去,企業才能始終不渝地堅持為顧客提供滿意產品和服務並獲得顧客的忠誠。我們的企業要真正建立「顧客至上」的經營倫理觀,就必須經常地、不斷地向員工宣傳灌輸「顧客至上」的理念,使追求顧客滿意成為企業全體員工共同追求的目標;就必須虛心傾聽顧客意見,持續改進產品服務質量和不斷推動企業創新,通過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不斷為顧客增加價值。以「顧客至上」為經營理念的企業收獲的將是企業與顧客的雙贏,並將在顧客的支持下從優秀走向卓越。
承擔社會責任的經營倫理觀
企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企業創造價值的經營活動,但同時企業的成長也離不開社會這個大環境。企業需要從社會中獲得資源,再將其以產品和服務的形式輸出給社會,沒有政府、媒體、社會公眾、消費者、供應商的支持,企業不可能在市場中立足,更無法實現企業戰略以及長遠發展。因此,企業不僅僅是「經濟人」,還是「社會人」,企業應該主動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做一個優秀的社會公民。
晉商在經營過程中報國濟民的事跡屢見不鮮。明嘉靖三十三年,山陝鹽商為了反抗海盜入侵,曾挑選驍勇善戰的五百名商兵協助防守揚州。隆慶元年,江蘇松江倭寇進犯,山陝商人「協力御之」。清朝末年,山西商人積極參加了山西人民的爭回礦權運動,特別是山西祁縣富商渠本翹及各票號紛紛解囊,集資150萬兩白銀,從英商手中贖回了山西煤礦開采權,保護了山西的煤鐵礦產資源。1919年,山西掀起抵制洋貨運動,山西商界先後成立了「山西商人自強會」、「太原商界抗日救國會」、「山西商界抗日救國會」,抵制日貨,倡導使用國貨。同治七年,山西大旱,餓殍遍地,山西祁縣商人喬致庸讓人在村口埋下大鍋,廣開粥場,賑濟災民,一時聞訊趕來的飢民竟有十萬之眾。商家需要活躍交易的市場,也就需要能保持市場穩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山西商人將基本價值取向與日常商業實踐、運作和政策相結合,履行了他們報國濟民的社會責任。
Ⅱ 清代晉中地區經濟崛起、晉中地區商人成為晉商代言人的原因是什麼
在錢業方面,晉商經營放貸的票號、賬局、典當號稱三大支柱。賬局後來發展成為票號。
1736年,晉商王庭榮出資4萬兩在張家口設立「祥發永」賬局,並在北京設分號,是目前發現的有確鑿史料可據的昀早的賬局。
張家口市當時是中俄貿易的重要口岸。
1728年至1762年間,俄國國家貿易商隊自開辟恰克圖口岸入境,經庫倫、張家口,或經歸化、張家口來京貿易的商路後,張家口買賣城可以說是我國對俄貿易的集中點。
幾乎全部俄國呢絨和各種絨布以及俄國出口的全部毛皮製品,都是先運張家口買賣城的貨棧,然後批發給下堡,昀後再運到我國本土。這樣,商品流轉期大大延長,墊支資本需要更多,有求於借貸。
另一方面,山西商人從江南采購棉布、綢緞、茶葉等貨物販運至張家口,再販運至蒙古各部落和恰克圖。然後,再從恰克圖和蒙古各地販運回牲畜、皮毛等貨物運至張家口再銷往各地。由於商品運輸路線大大延長,從而佔用資本多,周轉緩慢,自有資本與經營所需資本矛盾突出。
王庭榮開設的祥發永賬局,不僅僅是張家口昀大的賬局,也是我國昀老的金融企業。賬局解決了外貿商人在張家口的融資困難問題。
自從王庭榮開設祥發永賬局後,晉商所開賬局一發而不可收。在清代檔案中,戶部檔案有記錄的52家賬局中,由山西人出資開設的有34家,由山西經理經營的有49家。
這些統計數字說明,如果說山西人善於經營銀錢業的話,那主要也是介休、平遙、汾陽、榆次、太谷、祁縣等山西中部地區的商人。這也是清代晉中地區經濟崛起、晉中地區商人成為晉商代言人的原因。
清代大學士祁雋藻上奏說:「竊聞京城內外,現有殷實山西等省民人開設鋪面,名曰印局。所有大小鋪戶以及軍民人等,俱向其借用錢文,或計日或計月清算。查京師地方,五方雜處,商賈雲集,各鋪戶籍資餘利,買賣可以流通,軍民偶有匱乏,日用以資接濟,是全賴印局的周轉,實為不可少之事。」
文中所說的「印局」其實就是賬局。在當時,賬局左右著整個北京市的金融。
Ⅲ 明清時期晉商地位發生的變化,其處於不同地位的原因
利:
1、明清時期農耕經濟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繁榮奠定了條件,明中後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2、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尤其是紙幣的出現和金銀的廣泛流通為晉商興辦票號准備了前提;
3、晉商經營范圍的廣泛和雄厚的財力奠定了它的地位和對政府的影響;
弊:
1、民間傳統的重本抑末觀念的束縛和政府當局推行的重農抑商的政策的打擊;
2、政局的動盪和戰爭的破壞不利於商業的發展;
3、晉商自近代後經營模式的陳舊和觀念的落後;
嘿嘿,牛蛙君的忙就幫一下啦,別客氣,要是不對我接著問去~~
其實我都不知道你問的是什麼哦
補充解答:
晉商俗稱「山西幫」。在漫長的歷史中,晉商以山西富有的鹽、鐵、麥、棉、皮、毛、木材、旱煙等特產,進行長途販運,設號銷售,套換江南的絲、綢、茶、米,又轉銷西北、蒙、俄等地,其販運銷售活動遍及全國范圍,形成了成為能與南方徽幫相抗衡的最有經營實力的北方晉幫集團。
晉商崛起於明代;至清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已發展到鼎盛。特別是到清朝中葉,山西商人逐步適應金融業匯兌業務的需要,由經營商業向金融業發展,咸同時期山西票號幾乎獨佔全國的匯兌業務,成為執全國金融牛耳的強大商業金融資本集團。並形成山西「北號(票號)南庄(錢庄)」兩大晉商勁旅;而到清朝末年,特別是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晉商也隨之衰落。總之晉商是因清興而盛,因清亡而衰。
明清時代的晉商,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徵:一是封建政府把他們作為政府推行財政政策和提供軍協餉供應的工具;二是商人與封建政府之間有著不一般的相互結托關系;三是利潤的封建化。」總之,明清晉商資本的運轉方式,是與封建地主制經濟結構完全協調的,是封建地主制經濟的一個環節,是為封建地主制經濟服務的。
晉商與封建政治勢力有著結托關系,商業勢力消長受到政治勢力的影響。明清時期是封建專制主義的一統天下,封建專制主義的觸角伸向了社會的各個角落,依附、逢迎和仰攀是晉商、徽商對封建勢力所持的基本態度。而封建政治勢力既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晉商、徽商的利益,又未放鬆對晉商、徽商的敲詐勒索。他們之間的這種關系,反映了封建社會後期商人經濟地位動搖和政治上的懦弱,因而也就避免不了與封建社會同枯共衰的命運,其衰落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Ⅳ 晉商興衰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啟示
答案①利用臨近邊境的優勢,晉商輸邊餉而獲得厚利;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晉商專的發展提供屬了條件.②民風的變化是:由重農而崇商,由崇尚簡朴而奢靡.③原因:晉商將資金用於置地買房影響了事業的進一步擴大;農民的貧困,購買力低,不利於商業的進一步發展;腐朽的封建制則是阻礙晉商發展的根本原因.④列強利用通商口岸對我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將我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加速了自然經濟的解體,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不斷加深.⑤抓住機遇,更新觀念,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Ⅳ 晉商的興盛和衰落對當代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啟示
1,要發展與改革並舉,晉商的票號墨守陳規,不與現代金融體系制度聯系接軌,導致票號業的沒落。
2,敢於創新,探索新體制,新技術,新管理
3,緊抓人才與體制機制建設
Ⅵ 晉商、徽商以及浙商等為何都興起在明朝,而不是經濟更發達的宋朝呢
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晉商、徽商以及浙商之所以都是在明朝興起而非是經濟更發達的宋朝興起,這就與當時商人的所處的環境以及國家內部的政策密切相關了。宋朝自立國以來,我們便是知道北方的燕雲十六州一直未曾被收回過,而到了南宋時期,北方的國土更是大區域的淪陷。而昔日國土的淪陷,這就使得宋朝和周邊的、尤其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國家都是有著敵對的競爭關系的。因此對於邊境的貿易,宋朝更是會加以限制。一旦有違法者,便是犯了走私罪,最後會被官府依罪論罰。
而這些小作坊的東西怎麼賣出去,那就要需要一個大型的並且具有擔保性質的商業團體去為他們去進行販賣了。所以總的看來,雖然宋朝在經濟方面更加的強盛,但是宋朝也就只強在經濟上面,畢竟因為他對於商業控制的嚴格的,已經遏制了人從商的想法了。
Ⅶ 中翻英:晉商精神對山西經濟發展的啟示——基於明清晉商經營方式的思考
……這一句???
Ⅷ 宋朝經濟空前發達,為何晉商、徽商、浙商等卻都興起在明朝
因為宋代的外部環境所以限制了當時商人的發展,再加上那時候宋代的經濟政策也不適合,而且在宋代的時候少數民族手裡握的都有政權,在當時少數民族和宋朝的關系也不和諧,這也導致了當時的商人都沒有發展起來。
在明代中期的時候,白銀已經慢慢成為了固定的流通貨幣,這也在很大的層面上促進了商品的經濟增長,也為了一些商家奠定了很大的經濟基礎,所以也越來越多的商家如雨後春筍般的不斷涌現,也因此有名的徽商、浙商等都興起在明代這個時候。
Ⅸ 簡述太原作為晉商之都的優勢
太原作為「晉商之都」,影響力不僅體現在文化層面,同時應該成為一個大太原經濟圈。在這種大背景下,太原—— 榆次同城化的進程應該更進一步。有些人狹隘地認為,太原市與晉中市屬於同級行政城市,太原—— 榆次同城化變相地擴大了太原的行政區域。對於這種觀點,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太原—— 榆次同城化完全是兩地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建設「大太原經濟圈」的核心,是合則兩利的雙贏方式。太原作為我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如何發揮資金積聚、信息積聚、商品積聚的功能方面,需要創新改革思路,同時,太原市的城市發展規模已經嚴重地限制了其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帶頭作用。太原市在政治、科技、人才、經濟活力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優勢,但作為傳統的重工業城市,產業結構急需升級換代、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建築用地緊張等方面則存在著比較大的缺陷。從地理環境上看、太原東、北、西三面皆為山嶺,只有南面可以擴展,從經濟的互補性上看,太原—— 榆次的同城化可以整合兩地的市場,優勢互補,共同促進經濟的發展。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遊人在去平遙、榆次老城旅遊時,大多數人是不會在當地住宿,更多地是返回太原。從這方面講,太原就與周邊各個旅遊景區形成了兩地互動,促成兩地經濟的良性循環,這也是構建大太原經濟圈的重要功能之一。
城市與城市的聚合是城市化進程發展的重要標志,而「晉商之都」完全可以承擔太原與周邊縣市的紐帶作用。構建大太原經濟圈,政府首先需要解決體制上的問題,通過調整各個城市之間合作、競爭的關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地區域特色。
太原市在經濟發展中常常會出現缺少資金支持的窘迫環境,我們常常不得不花費很大代價吸引外資,殊不知,我省內部的資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流出去。很高興地聽說,省、市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已經決定成立晉商銀行並已經進入實質階段。
「晉商銀行」與「晉商之都」
現代金融被稱為整個經濟的「血液庫」,其對整個經濟環境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成立「晉商銀行」從實質上解決山西經濟發展的資金緊張的困境。同時,山西票號業曾經極度繁榮,一度壟斷了中國的金融業。有著這樣的歷史積淀,成立「晉商銀行」也成為必然的趨勢。
當然,我們成立「晉商銀行」並不是為了祭奠古人,而是要積極地促進我省經濟發展。從我省的情況看,隨著我省經濟,特別是能源工業的發展,民間資本累積到一個很高的程度。但由於之前,我省並沒有很好的金融渠道,
Ⅹ 明清政府政治經濟政策對晉商崛起與興盛產生了怎樣影響
產生了積極的來促進自作用。山西商人的誠信、勤儉、吃苦、眼光是晉商崛起與興盛的內因,明清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則是晉商崛起與興盛的外因,政府的經濟政治政策(如明初的開中制)作為外因的一部分,對晉商的崛起與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