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工業與經濟的影響因素

工業與經濟的影響因素

發布時間:2020-12-31 05:09:09

1.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因素有哪些

首先,自然來因素
自然資源的源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影響

第二,社會制度。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市場經濟要遠遠優於計劃經濟,民主自由的國家可以激發國民的創造力,促進科技進步、思想進步。健全的法律體系可以節約經濟運行成本。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社會制 度因素,是決定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重要因素。社會制 度因素,主要是從四大方面,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既,市場制 度因素,產權制 度因素,國家政體因素,法律體系因素,四個方面。

第三,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四,文化教育
第五,人口數量等。

2. 經濟活力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影響經濟活力的因素,主要是宏觀方面的因素,一般有貨幣發行量或供應量、國家所確定的宏觀經濟擴張或緊縮的政策、稅收水平的高低、國際經濟狀況、美國的態度、國內政治的穩定性等因素。

3. 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 1.國家仍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環境有利於經濟的增長。一方面,財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長為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創造了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運行目前仍未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上,仍需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支持。 2.加入WTO的預期有利於擴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和擴大我國傳統工業品的出口。保守的估計,2002年我國利用外資的增長幅度將在20%左右,這將對2002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和國民經濟的良好運行產生積極的作用。此外,加入WTO之後將為我國外貿出口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於我國擴大服裝、紡織、輕工等傳統工業品的出口。 3.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有利於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從國家保持經濟政策連續性的取向及西部開發的持續性需求可以判斷,2002年國家仍將在發行的專項經濟建設國債中撥出專項資金用於西部開發,因此西部地區投資的環境將進一步改善。一旦國民經濟形勢好轉,西部地區將成為新的投資熱點,並將帶動全國投資的增長。 4.國家調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於擴大居民的消費。從發展來看,由於國家財政增收幅度較大,且擴大內需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2001年下半年或2002年國家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政府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從而為2002年居民的收入增長和消費的增加創造物質條件。 5.我國現階段形成了部分消費亮點,可以帶動消費的穩定增長。經過近幾年的培育和發展,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些消費亮點,可以促進消費的穩定增長。亮點之一是住房消費;亮點之二是居民的汽車消費;亮點之三是通信及電子產品的消費;亮點之四是節假日消費及旅遊消費。 不利因素 盡管目前經濟運行出現轉機,但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基礎仍然不牢固、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仍然不足,經濟運行中存在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具體來看,2002年經濟運行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世界經濟持續下滑,對我國經濟運行將產生不利影響。自從美國經濟去年第四季度急劇放慢以來,全球經濟陷入了疲軟的狀態。 美國經濟減速和瀕臨衰退,其內需必然萎縮,從而減少從其他國家的進口,對全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盡管美國政府採取了連續七次降息、減少稅負、增加財政支出等一系列措施,但仍未扭轉美國經濟下滑的局面。 日本經濟在陷入連續10年的經濟停滯後,受美國經濟持續下滑的影響再次陷入衰退之中。目前日本經濟仍在繼續惡化,短期內難有起色。 受美日經濟下滑的影響,原本被看好的歐洲經濟也出現了增長速度放慢、投資者信心不足、股市連連下挫等現象,其經濟運行的前景十分令人擔憂。預計今年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將從7.1%下降到5%左右。 我國受美國經濟增長急劇下滑的影響目前也充分顯現,自年初以來,外貿出口增長速度逐月減小,6月份出口出現了今年以來的第一次下降;今年7月份,工業增加值僅增長8.1%,為過去19個月以來的最低增幅;上半年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下降16.1個百分點。從發展來看,由於美國經濟短期內難以恢復,因此全球經濟仍將保持疲軟狀態,這對今年後期及明年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增長將產生不利影響。 2.下崗失業壓力有增無減,影響居民的收入預期與消費信心。目前,正在開展的事業單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涉及到更大范圍下崗分流問題。一方面,地方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時引起的分流和崗位變化,幾乎對所有相關人員都會產生工作及心理上的影響,使其對即期消費更加謹慎,造成國家提高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工資以刺激消費的政策作用大減弱。另一方面,機關事業單位的下崗分流人員對社會其他部門和單位的就業造成強大的沖擊,引起更大范圍的就業問題,從而造成更大范圍的下崗預期和收入下降預期,最終將抑制全社會消費的增長。 3.城鄉經濟發展平衡。今年國家擴張的經濟政策關聯較大的城市經濟、工業經濟形勢有了較大改觀。但是,受政策和外需拉動較小的農村經濟、農業生產步履艱難,特別是由於2001年我國農業遭受大面積的乾旱影響,農業出現了大幅度的減產。受此影響,2001年我國農業增加值的增長的幅度也將降低。 從政策方面看,國家今年再次為國家公務員和國有事業單位職工長工資、提高城市的社會保障收入水平,但農村居民卻沒有享受到相應的待遇,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將不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和持續的快速增長。 4.制約民間投資回升的體制障礙尚未有效解決,投資對國債的依賴性依然較強。今年上半年,集體和個體投資僅分別增長8.7%和6.5%,仍明顯低於同期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增長15.1%的水平。民間投資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體制性障礙,如缺乏相應的金融支持和投資領域准入限制,缺乏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使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加大。 5.企業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創新能力不足,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微觀基礎尚不健全。盡管近兩年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改善,但企業效益明顯回升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擴大內需政策因素、國際油價上漲和國家調整部分商品價格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在調整產品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方面的進展並不盡如人意。因此,經濟運行還沒有達到不需要大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調節就能自動保持年率7%以上的穩定增長態勢的轉折點。 6.結構調整進展緩慢、企業競爭力不強、社會風氣不良、腐敗現象普遍等影響經濟運行的深層次問題將在一定時期內制約經濟的發展,社會信心不足等問題仍將影響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增長。分析來看,2002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國際因素的不確定性,經濟運行環境難有大的改善,2002年經濟增長速度將維持2001年的水平或略有下降。

4. 分析影響古代工商業發展政治,經濟的因素

一、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原因 1.政治方面: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2.經濟方面: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國家政策:統治者相對寬松的政策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5.金融:貨幣、金融機構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二、中國古代商業 1、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商人。
2、秦漢以來商業艱難發展:秦漢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經商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不高。但還是有所發展,「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
3、隋唐商業的發展:①邸店在各大商業城市不斷興辦,都市商業不斷發展;②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出現了草市。③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類似後世的匯票;③城市繁榮:長安、洛陽、益州、揚州;④市場發展:城市中「市」( 商業區:長安有東市、西市)「坊」(住宅區)分開,商業受空間限制;⑤規定「日中為市」,商業受時間限制;⑥對外貿易: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唐設市舶使。

4、宋元商業繁榮 ⑴表現:①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這是隋唐城市和宋元城市的最大區別),「草市」比較普遍,商業活動不受空間限制;②出現了「早市」、「夜市」,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③商業交換品種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投向市場;④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出現並推廣;⑤出現娛樂場所:勾欄和瓦肆;⑥貿易發達:邊境貿易和海外貿易發達。
⑵宋元時期商業空前繁榮的原因:①宋朝結束分裂、元完成統一,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③ZF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⑤紙幣的出現和應用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⑶宋朝時期「商業革命」的表現:商品經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坊市界限被徹底打破;城市人口激增;商業中心崛起;海外貿易興盛;紙幣——交子的出現。
⑷宋朝的「商業革命」未能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的原因:傳統的自然經濟阻礙了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業的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地方缺失自主性;理學的保守性(存天理,滅人慾;重義輕利)使社會思想限於僵化;中國是大陸文明體系,缺少海洋文明的進取精神。

5、明清時期商業發展: 「明清時期」ZF對商人徵收沉重的商稅,並施行種種壓制政策,相比於宋元,有明顯的退步。但明清時期商業還是得到一定的發展。 ⑴表現:城鎮商業呈現繁榮景象:①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②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③白銀成為主要貨幣,貨幣的作用越來越大;④出現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⑤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得到緩慢的發展。 ⑵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新特點: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出現地域性的商人;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得到緩慢的發展。 ⑶徽商(安徽新安商人)與晉商在明清時聞名全國的原因:①徽商與晉商都以經營鹽業起家;②積累起商業資本後擴大經營范圍,涉足其他行業;③還辦金融機構,甚至走出國門,把生意做到國外,積累起巨額財富;④徽商與晉商是全國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兩大商幫。

三、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古代城市功能變化的分界線:以北宋為分水嶺,之前的中國古代城市政治、軍事意義更大,以政治、軍事功能為主,經濟意義居從屬地位。北宋之後大城市的經濟意義逐漸增大,以經濟功能為主。
(一)漢唐時期的城市特徵是: 1.絕大多數城市是因為屬於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設起來。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為是各地郡縣治所而發展起來。 2.這時期的城市,政治、軍事意義大於經濟意義,消費意義大於生產意義,商業的繁榮遠遠超過了商品生產的水平。 3.農村集市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在水陸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斷增多,有些還發展成重要的市鎮。
(二)宋元時期的市鎮 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首先表現為市鎮商業的繁榮。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市鎮。其中,漢口鎮、佛山鎮、朱仙鎮、景德鎮是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
(三)繁榮的大城市在古代是發展的原因:第一,作為政治中心、軍事重鎮;第二,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繁榮;第三,人口增多聚集;第四,交通便利發達;第五,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第六,自然條件優越。 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曾作為國家首都的大城市,往往具有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商業中心的多種功能,是中國古代城市的最高形式,而且經濟中心的地位愈來愈高。 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等重要歷史事件的影響,在不同時期,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興起與繁榮。尤其是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以至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
(四)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特點:①城市發展加快;②出現專業化城市﹙如景德鎮﹚;③經濟功能加強,生產性(或商業性)突出;④城市產生資本主義萌芽;⑤主要分布在江南的東南沿海和長江兩岸。其中,出現專業化城市、經濟功能加強、城市產生資本主義萌芽是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新特點(或新突破)。
(五)古代城鎮發展的特點:①對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漸減,趨向生產性和商業性。②ZF的限制逐漸放鬆,但「重農抑商」的政策沒變。③政治和經濟格局變更影響城市商業活動。 四、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一﹚官營手工業: 1、夏商周時期我國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並由官府壟斷(「工商食官」);
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成為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3、官營手工業:官營手工業生產范圍廣泛,規模龐大,分工細致,代表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據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⑴特點:ZF經營,集中的大作坊生產,生產規模大;產品主要是武器和官府的生活用品,產品質量最好;生產技術領先於世界。 ⑵影響:官營手工業在手工業中長期居主導地位,對鹽鐵等商品實行專營,限制了私營工商業的發展;以征發民間手工業者為主要勞動力,限制了農業和民間手工業的發展。
4、私營手工業 私營手工業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唐代以前主要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進行,唐宋以來私營手工業顯著發展,到明朝中葉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並且在某些部門開始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的資本主義萌芽

5. 影響宏觀經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宏觀經濟復的主要因素制有經濟增長、貨幣、進出口、產業發展政策、財政政策、投資指標、消費指標、金融指標。

6.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決定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勞動的投入數量和勞動生產率、資本投入數量和資本效率。1、勞動的投入數量: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條件下,一個社會投入生產的勞動數量越多,生產的產品就可能越多,經濟增長速度就越高。勞動投入數量取決於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以及勞動者投入的勞動時間的多少。2、資本的投入數量:在其他因素不變條件下,資本數量投入越多,經濟增長速度就越高。資本的投入數量也受多種因素制約,其中最重要的是資本的利用率或生產能力利用率。3、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一般用在一定時間內每個勞動者所生產的GDP,或單位勞動時間所生產的GDP來計算。在同樣的勞動投入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可以帶來經濟的增長。4、資本的效率,也就是投資效益,是指單位資本投入數量所能產生的GDP,一般用GDP與資本總額的比率來表示,也可以用生產單位GDP需要投入的資本數量表示。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資本的效率提高就會帶來經濟增長,反之,資本效率下降就會導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決定經濟增長的政策因素:國家可以採取擴張性的利息、稅收、財政和匯率政策來增加經濟增長。調整利率政策降低中央銀行利率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這一政策將鼓勵公司貸款,這一部分貸款必將轉化為投資或資金流周轉,即消費。這一政策還可以降低通貨緊縮的危險。稅收政策降低個人或公司稅率。這種措施和降息一樣會促進公司投資和個人消費。個人消費的增加又反過通過創造需求來促進公司的發展。財政政策增加國家財政開支。這一措施將會同時創造就業機會、需求、有時會吸引投資。匯率政策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低匯率政策,匯率,對低匯率政策的支持和反對意見,中央銀行如何調節本國貨幣的匯率)。這個政策將會增加出口,因為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變得更加便宜。出口的增加將會使生產商增加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從而也增加消費。

7. 哪些區位因素會影響工業的經濟效益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都會影響工業的經濟效益。包括土地、水源、市場、交通、礦產、能源、政策
、技術、工業基礎、協作條件、環境因素等。

8. 經濟因素對工業布局的影響有什麼

工業布局亦稱工業生產力或工業配置,是指人們通過規劃或其他手段,有意識地對工業生產力在全國或一個地區范圍內進行調整和再分布。工業布局與工業分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繼承與被繼承的關系。
工業分布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自然結果,人們只能承認它、繼承它。工業布局必須以原有工業分布為前提和基礎,是對原有工業分布的再分布。
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科學技術條件;社會制度和重大社會歷史變遷。
1、自然條件包括資源條件、地質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其中,資源條件包括各種燃料、動力資源、礦物原料資源、各種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等。一定空間地域內的自然資源分布總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區蘊藏的資源種類不同,即使同類資源,在各地區的蘊藏量相差也很大,品位、豐度及開采條件亦各異。工業布局要盡量發揮各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做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地質地理條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交通、通訊等,工業布局要依託一定的地理環境進行,要善於利用地質、地理條件為工業布局服務。氣候條件包括光照、濕度、氣流和降水等,氣候對工業生產有著程度不同的影響,要根據不同行業工業生產對氣候條件的要求進行工業布局。
2、經濟技術條件包括人口密度、勞動力資源、生產技術、工程技術人員比例、管理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特徵、生產協作條件、原材料、燃料、動力供應及交通運輸、通訊聯絡等公共工程的數量和水平等。工業布局要重點放在經濟技術條件相對好的地區,對不發達地區的工業發展,首先要創造適於進行大規模工業布局的經濟技術條件,特別是勞動力素質、交通通訊、觀念思想等的轉變。
3、科學技術條件包括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和水平,發達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大規模科技進步,都是工業布局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目前,全世界正面臨著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這一新技術革命將會出現電子計算機工程、外層空間開發、海洋工程、遺傳工程等相互聯系的產業群;同時,也會引起生產過程分散化和多中心化,生產內容多元化和小批量化等新情況,使工業的集中布局又出現了分散的趨勢。工業布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本國、本地區工業結構調整的科學技術來促進工業的擴張,實現工業布局的合理調整。
4、社會制度和重大社會歷史變遷主要指不同的社會制度,同一社會制度下的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和發展任務,這些都對工業布局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工業布局的變化往往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遷緊密聯系著。當社會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工業布局應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努力追求優化效果、合理效果,即實現有條件的工業布局合理化。

閱讀全文

與工業與經濟的影響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