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會計理論的研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紀人假設和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觀點是「自由放任」,這專是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徵屬。主張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私人經濟,主張國家充當「守夜人」的角色。成為19 世紀早期和中期自由市場經濟學的同義詞。自由放任主義反對政。
『貳』 經濟發展理論的思想淵源
雖然發展經濟學形成於20世紀40-50年代,但關於經濟發展的思想在經濟史上源遠流長,版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時代,甚至權更早。這些萌芽思想對當代經濟發展理論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中代表性人物和著作有: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等。
從研究對象上來看,這些早期思想實際上研究的是發達國家本身的增長問題,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它們多是有關經濟增長的較為支離的論述,因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所以它們還不能稱為經濟發展理論。
『叄』 中國出現哪些影響經濟發展的大事件,選擇其中之一說說對經濟理論研究者的影響
1、自然因素
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版,決定了一個國權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
2、人口數量
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
3、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4、文化教育
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通過人力投資實現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教育是對人的智力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各種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
(3)關於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通過歷史,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必須要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國民經濟收入,提高國家的經濟總產值,這樣才能提升中國的地位,才能讓國家變的強大,才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才能讓中國這只雄獅屹立於世界之上,不再讓近代那段屈辱的歷史重演。
中國近代歷史簡直就是一部屈辱的歷史,相信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會忘記這樣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被別人侵略。
要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得發憤自強。在鴉片戰爭中國是落後的,武器落後,科技落後,經濟落後,最根本的還是社會制度落後。要發憤自強就要改造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力
『肆』 宏觀經濟學對於產出增長的探討有什麼特點
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科技進步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更為密切,國內外學者對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界定
1.1 對科技進步的界定
科技即科學技術,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學科和知識體系」,「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並在生產勞動中體現出來的經驗和知識,也泛指其他方面的技巧」.目前理論界對科技進步內涵的理解並不完全一致.歸納起來主要有狹義科技進步和廣義科技進步兩種解釋.
狹義科技進步是指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進步.
廣義科技進步,是指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變革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過程.它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
(1)提高技術水平;
(2)改革生產工藝;
(3)提高勞動者素質;
(4)提高管理和決策水平;
(5)經濟環境的改善.
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科技進步是一種存在於一切社會活動中的有目的的發展過程.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還包括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不但包括生產技術的變革與進步,還包括管理技術和決策技術的提高與進步;不但包括硬環境的進步,還包括軟環境的改善.總之,科技進步是一個系統的、綜合的、動態的概念.
1.2 經濟增長的界定
1.2.1經濟增長概念
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觀點,最常見的有兩種相互聯系的定義.一種認為,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實際總產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的持續增長.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是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給出的:「經濟增長代表的是一國潛在的 GDP 或國民產出的增加.也可以說,當一國生產可能邊界向外移動時,就是實現了經濟增長.」另一種定義則認為,經濟增長是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產出,即人均實際產出的持續增長.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是劉易斯在《經濟增長理論》一書中給出的:「……經濟增長是……『按人口平均的產出的增長』…….」
關於經濟增長比較完整的定義是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茲涅茨在接受諾貝爾獎金時所發表的演講中提到的:「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商品的能力的長期上升,這個增長的能力,基於改進技術,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調整」.他又指出:「我們把各國的經濟增長看作是通常由人口的增加和廣泛的結構變化所伴隨的每個人或每個勞動力產值的持續增加」.從上述關於經濟增長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經濟增長集中體現為國民總產出的持續增加.
1.2.2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增長的過程表現為各種生產要素、各種資源的組合和配置.要素的組合方式不同,不同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同,使經濟增長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從而就有了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學界對經濟增長方式有多種不同的劃分,主要有:從經濟增長的效率角度把經濟增長方式劃分為粗放型經濟增長和集約型經濟增長.一般認為,粗放型經濟增長就是靠大量的資本、勞動力、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來推進經濟增長,其特點是:片面追求數量、產值和速度,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經濟增長靠消耗大量資源來支撐,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高.集約型經濟增長是靠提高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效率來推進經濟增長,特點是:它更注重投入要素的生產效率,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
從擴大再生產的角度把經濟增長方式分為外延型經濟增長和內涵型經濟增長.這一劃分是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提出的.馬克思說:「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內涵上擴大.」人們據此認為經濟增長有兩種類型,即外延型經濟增長和內涵型經濟增長.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認為:「所謂外延型擴大再生產是指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即依靠增人、增投資、增材料、擴大生產場所來擴大生產規模……;所謂內涵型擴大再生產是指生產規模的擴大是靠技術進步,靠生產要素的質量、靠提高社會生產效率而取得的」.
根據決定經濟增長因素貢獻率的不同把經濟增長方式劃分為主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推動的經濟增長和主要靠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推動的經濟增長,這是西方經濟學的劃分方法.這種劃分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劃分為兩類,即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要素投入的增加是指勞動和資本投入量的增加,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由知識發展、技術進步、規模經濟、資源配置的改善帶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越來越大.根據上述對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同解釋可以看出,粗放與要素投入、集約與生產率的提高的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在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表述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表述方法——從以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向以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和從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向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兩種不同的表述方法是有一定聯系的,但不能把二者等同起來.這是因為外延擴大再生產不一定是粗放型經濟增長,而內涵擴大再生產也不一定是集約型經濟增長.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等的不斷改進,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逐漸下降,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看,科學技術、管理手段等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國與國之間經濟上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技術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和管理的競爭.因此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代表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經濟增長方式應該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而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並沒有優劣之分,因為經濟的增長不僅要求原有企業不斷挖潛改造,更需要建立起現代化的適合時代要求的高技術、高管理水平的新企業,這種外延擴大再生產就不是低水平的重復,而是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新建.因此,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表述為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更能體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真實含義.
在現實經濟中,單純靠要素投入增加或要素生產率提高來推動的經濟增長很少見,最常見的是粗放與集約結合型,即經濟增長中既有靠要素投入增加獲得的,又有靠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獲得的.在這種情況下,若經濟增長中要素投入增加的貢獻大於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貢獻,則經濟增長以粗放型為主;反之,若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於要素投入增加的貢獻,則經濟增長以集約型為主.
判斷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還是集約型的定量標志是:
(1)粗放型:E(P)(X),此時經濟的增長主要依據生產要素的投入;
(2)集約型:E(P)>E(X),此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產率的提高來完成,生產要素的投入已不是主要經濟增長動力.
二、科技進步相關理論
2.1 馬克思的技術發展理論
馬克思通過勞動、工藝等生產和經濟過程的分析揭示了:
(1)技術的本質.認為技術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所掌握的各種物質手段,包括機器.
(2)科學屬於生產力范疇,但科學只有通過技術這個「中介或橋梁」才能轉化為生產力.
(3)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由科學技術發展的程度決定的,是以一定的科學技術發展程度為基礎的,社會生產對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社會經濟制度對科學技術具有很強的制約作用.
可以把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的相互關系的基本觀點概括為:科學技術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反過來,社會經濟又決定著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即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辯證發展過程.
2.2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及理論.而後在《經濟周期》(1939年)中對此作了補充,並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1943年)中進一步加以應用和發揮.按照熊彼特的觀點,靜態均衡、完全競爭等正統經濟學假設已經不適用於解釋經濟發展,經濟的根本現象應該是發展而不是均衡.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企業家是實現創新的主體,信用是企業家以要素新組合的預期收益為擔保的支付手段,這三者構成了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的基石.
熊彼特認為,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體系內部的創新來實現的.所謂「創新」,就是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組合,並將這種組合引入生產體系,或者說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只有引入到生產實際中的發現和發明,並能對原有的生產體系和生產方式產生震盪效應的才是創新.熊彼特把「創新」(innovation)一詞定義為「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企業家對生產要素之新的組合」.創新的概念包含五方面:
(1)採用一種新產品,即製造一種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 或一種與過去產品有質的區別的新產品.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即採用一種該產業部門從未使用過的方法進行生產.這種方法不一定是建立在科學新發現的基礎之上,但可能是商業經營中處理一種產品的新方法.
(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即開辟有關國家或某一特定產業部門的以前尚未進入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
(4)獲得新的供應來源,即獲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不管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還是首次被創造出來.
(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組織,即形成新的產業組織形態,創造了壟斷地位或打破了一種壟斷地位.
根據熊彼特的解釋,圍繞以上五個方面展開的創新作為一個整體,代表了一項新發明從最初的思維構想,經過研究與開發而獲得最後的商業成功的全過程,體現了技術可能與市場機會的有機結合.在結合過程中,市場需要的拉動和技術發展的推動是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而以有見識有才能敢於冒險的企業家的創造性活動作為中介.這里熊彼特強調的是技術與經濟相結合,在其理論體系中創新首先主要是一個經濟概念,是指經濟上引入某種新東西,是一種不息運轉的機制.它與技術上的新發明不能完全等同,一種新的技術或工藝發明只有當它被應用於經濟活動並帶來利潤和潛在的贏利前景時,才成為創新.
2.3 新增長理論
2.3.1索洛的技術進步新古典增長模型
二戰後初期,建立於凱恩斯理論之上的哈羅德一多馬(R.F.Harrod&E.Domar)增長模型,將人口、資本、技術等因素視為在長期內變化的量,分析它們在連續的時間內與其它變數一起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相互關系.這一模型假設生產技術和資本一產出率不變,經濟增長率高低實際取決於儲蓄率的大小,強調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然而,運用該模型解釋戰後各發達國家在相同的資本積累水平下存在相當大的經濟增長差異這一現實時,卻難盡人意與此同時,各發達國家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不足和新的經濟現象,被索洛等人強調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模型所彌補和關注.
1956年,索洛(R. M. Solow)提出了加速技術決定作用的增長模型.它將原先固定不變的資本一產出率及勞動一產出率以技術變動來表現.該模型表明,經濟增長不僅取決於資本增長率和勞動增長率,以及資本和勞動對收入增長的相對作用的權數,而且還取決於技術進步索洛模型的突出貢獻就在於,區分了由要素數量增加而產生的「增長效應」(growth effect)和因要素技術水平提高而帶來經濟增長的「水平效應」(level effect).在這里,技術進步第一次被視為一個單獨的因素,納入到經濟增長理論中給予系統地研究,從而比較完整地描述和解釋了經濟增長的原因.此後,丹尼森(E.F.benison)等經濟學家在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中,進一步證實了索洛模型的結論,並進一步提出,在經濟增長計量中,總的經濟增長遠遠大於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的增長率,即出現了一個增長的「余值」.丹尼森明確地把這個無法用要素投入來解釋的「余值」歸結到技術進步上,並由此得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2.3.2曼斯菲爾德的技術創新與擴散理論
曼斯菲爾德認為引起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技術創新和新技術的不斷擴散.影響技術在同一個部門內擴散的基本因素有三個:
(1)新技術的模仿比例.
(2)新技術的相對盈利率.
(3)新技術所要求投資額.
此外,還有 4 個補充因素,即(1)舊設備被置換前已使用的年數.(2)一定時間內該工業部門銷售量的年增長率.(3)該工業部門某項技術初次被某個企業採用的年份.(4)該項新技術初次被採用的時間在經濟周期中所處的階段.
2.3.3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關系的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卡曼和施瓦茨以壟斷競爭理論為依據,研究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的關系,將科技進步視為「技術創新」提出:
(1)競爭程度、企業規模和壟斷力量是決定技術創新的三個重要因素或變數.競爭引發技術創新的必要性,企業規模影響技術創新,所開辟的市場前景的大小,壟斷力量影響技術創新的持久性.
(2)最有利於創新的市場結構是介於壟斷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之間的市場結構,既有競爭對手的威脅,又能維持技術創新的持久收益.
(3)與以上兩點相一致,技術創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壟斷前景推動的技術創新,即企業因預期能夠獲得壟斷利潤的前景而採取的創新.另一類是競爭前景推動的技術創新,即企業擔心自己目前產品可能在競爭對手模仿或創新條件下喪失利潤而採取的技術創新.
2.3.4羅默新經濟增長理論
美國加洲大學經濟學家保羅·羅默認為,知識技術是一個重要生產要素,可以提高投資收益.在他看來生產要素有 4 項:資本、非技術的勞動力、人力資本、新思想.他將人力資本的提高和新思想歸結為科技進步.
收益遞增是新增長理論的核心.羅默的收益遞增增長模型除了考慮資本和勞動兩個生產要素外,還將知識或技術作為一個內生的、獨立的因素納入到模型之中,知識被當作生產過程中一種特殊的投入.羅默把知識分解為一般知識和專業化知識,一般知識是所有經濟主體都可以無償使用的,可以產生一般的規模經濟效益;而專業化知識是以應用性很強的科技創造發明或專利的形式,投入到生產之中,它必然產生要素的遞增效益.兩種知識的綜合和銜接,不僅使知識、技術的人力資本自身具有遞增效益,而且也使資本和勞動等其它投入要素的效益遞增.此種遞增的效益可能形成壟斷利潤,而獲得的壟斷效益又可以成為知識創新和研究與開發(R&D)活動的資金來源和動力.
羅默指出:「創新性思維的產物,不同於其他東西,具有自己的特性」.他認為,土地、機器、資本、資源等都是稀缺的,但是思維與創新及其相應的知識則是豐富的.當其擴散時,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復制.也就是說,收益遞減法則即依靠外延擴大來增加經濟收益,其比重會越來越小,而應用智力的自主創新所產生的經濟增長並不服從上述傳統規律.
羅默還從經濟投入這一視角提出:知識或技術的生產源於廠商利潤極大化的投資決策的努力,它的全面增加必是與人們為其貢獻的資源成正比的.換言之,知識或技術的規模取決於研究與開發投入的水平.他認為,在一個投資刺激知識積累,而知識積累又反過來促進投資的良性循環中,投資的持續增加能持久地提高一國的長期增長率.
2.3.5技術進步中的人力資本因素分析
技術進步論的產生是經濟學中的一次重大進步,但技術進步因素往往被局限在一定的物質資本中,技術進步中人的因素仍未得到重視.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Schultz)將生產的技術因素擴展到人力資本上.他認為人力資本會產生遞增的收益,人力資本即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質量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資本和勞動力的增加重要得多,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在同樣強調科技作為革命性生產能力的盧卡斯模型中,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被進一步深化.盧卡斯將資本劃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同時又將勞動區分為「初始勞動」和「專業化人力貢獻」兩種類型.並提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由教育和工作崗位上的「干中學」共同構成,正是這種不斷積累的專業化人力資本才一能促進經濟長期增長.
2.3.6庫茲涅茨對知識作用的論述
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強調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知識存量的增長.知識存量,包括技術知識和社會知識的存量,知識存量在不斷增加,利用知識存量就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但知識本身不是直接生產力,由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要經過一系列中間環節,主要有四個環節:一是通過科學發現,使知識增加;二是通過發明,對現有知識實際運用進行檢驗;三是通過革新,把發明初步應用於生產;四是通過改良,在發明及其應用過程中進行有益的改進.知識存量,就是通過以上四個環節以及一系列轉化過程,最終變成現實生產力.
2.4 對以上理論的評析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系統觀點,還是熊彼特的創新、經濟長周期理論及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技術進步論,它們都分別從特有的研究角度對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進行了考察,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和凝集了人類邁向工業化進程中,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源泉、動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認識漸趨於深化的演進軌跡.特別是熊彼特的創新學說在經濟學中獨樹一幟,能夠比較好地解釋經濟發展過程中質的變化.這一理論中創新就是「要素新組合」的概念,可以被擴展來說明科學技術的內生性,更好地反映科技創新過程的實質,其企業家的概念能反映創新過程中行為主體的本質和特殊性.創新、企業家、信用創造等概念並非僅適用於資本主義,而可以擴展為社會化大生產的共同需要,其理論框架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該理論的局限性主要在於其方法本質上是非量化的,從而難以將它作為創新概念量化的載體.
新增長理論的發展順應了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作用逐漸顯著的潮流,並將技術進步從物的因素擴展到人的因素,由經濟增長的外生變數轉向內生變數.新增長理論將知識技術進步和專業化人力資本作為經濟增長的綜合要素來考慮,認為它們不僅能產生遞增效益,而且能突破「增長的極限」,從而牽動著整個經濟的規模效益遞增,保證長期的經濟發展.新增長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在技術進步的內生性上給出了與實踐相一致的闡釋,其要素收益遞增的新觀點,為經濟持續、長期增長找到了可靠的源泉和動力.盡管該理論在闡述技術進步的作用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它採用的生產函數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技術進步累積作用的間接度量問題,但其理論本身,仍存在片面性:第一,該理論多以技術進步而不是技術創新作為分析對象,這是因為,技術進步可以看作是一個宏觀的連續的變數,而創新則不能,技術進步可以說是創新的累計效應.顯然,在其理論框架中不能解釋由創新所帶來的質的、革命性的經濟變革.第二,企圖用資本的異質性來統一技術和資本,如何量化測度技術資本的問題還難以解決.第三,忽視了制度要素,經濟制度變數仍是外生的,因而它無法反映制度變數對生產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影響,難以說明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影響及生產關系對科技進步的反作用.
三、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諸如科技進步、勞動力、資本、產業結構以及各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結合與改進等等.在這些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中,科技進步是最重要的,人類經濟發展史上每次重大的經濟增長都是由科學技術的新突破而引發的,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已被經濟理論和史實所印證.
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指能夠使一定數量的生產要素的組合,生產出更多產品(使用價值)的所有因素共同發生作用的過程.可將其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提高裝備技術水平;改革工藝;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決策水平等.即在影響經濟增長的諸因素中,剔除了由於增加資金和增加勞動力數量因素以後的部分即為科技進步的因素.所以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一種內含的擴大再生產.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情況下,科技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活動和社會現象,它早已從個人對自然現象的探求,轉化為企業、政府的有意識的經濟社會活動,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一方面,科技進步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決定性制約因素.當今世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經濟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科技創新上有多大的作為,就能夠在經濟社會發展上贏得多大的主動.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奠定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從而使科技進步速度更快、質量更高.
3.1 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並不是說科學技術是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而是說,科學技術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它通過提高其他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來促進經濟的增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體現在:一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可帶來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在科技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投入三個要素,科技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二是科技創新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科技進步通過改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對傳統產業獲得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產生,不斷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3.1.1科技進步,決定世界經濟的形成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從各國生產方式的建立到形成世界市場、從而形成統一的世界經濟體系,無不依靠科技進步的作用.近年來出現的經濟全球化這一概念,實際上也是由科技進步決定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使信息傳遞更快、更便捷,促進了全球經濟協調機制的形成.當前國際分工的資源基礎不斷削弱,技術基礎大大增強,科技進步的水平成為國際分工的主要依據.受科技進步的作用,當代國際交換的規模、速度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國的生產和消費越來越離不開世界市場.對經濟全球化起巨大推動作用的國際投資近年來迅速發展,這也是因為科技進步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使國際投資機會大大增加,並使金融、交通、通訊等行業空前發展,為國際投資提供了便利條件.
3.1.2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後,雖然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經濟總量是不斷增長的.從世界科技發展史來看,科學技術在推動經濟增長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大.美國 1929—1969 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期提高,由 1929—1941 年的 33.8%提高到 1964—1969年的 71.9%.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 20 世紀 50 年代,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都超過了其他生產要素投入量對經濟增長貢獻.
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雖然同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但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不斷上升.據北方網報道,上海市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 1996 年為 38.71%,1998年接近 44%,2000 年首次突破 50%.
3.1.3科技進步可以大幅度提高各生產要素的生產率
首先,科技進步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由於科技的不斷進步,一方面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勞動力的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從而大大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包括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在內的許多經濟界權威人士和經濟學家一致認為,20世紀中後期以來,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其主要推動力是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各行各業的生產效率.事實證明,科學技術能使勞動者從體力型向科技型轉化,從而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
其次,科技進步能使生產資料的性能優化,效率提高.科技進步具體表現為:它可以改進產品或工程設計,開發或推廣新工藝,改進或更新設備,提高生產工具的使用壽命;可以降低能耗和物耗,提高勞動對象的利用效率;科技進步能夠不斷地推出新產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在資本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產出,達到提高資本效率的目的.科技進步始終代表著先進生產力,是提高生產要素效率、優化生產資料性能的決定性因素.
3.1.4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是從數量速度型(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型)的轉變.而質量效益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最大前提就是科技進步.傳統的經濟理論注重的是勞動力、資本、原材料和能源,認為知識和技術是影響生產的外部因素.而在知識經濟中,知識被納入生產函數之內,知識可以提供投資的回報,而這又可反過來增進知識的積累,人們可以通過創造更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以及生產出新的和改進的產品和服務而實現經濟的增長.九十年代以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知識作用於經濟,從而導致經濟持續增長的例子,一些技術先進國家由於計算機、軟體業及通信業的長足發展,使經濟連年出現高增長率與低通脹和低失業率共存的局面.
『伍』 產業結構理論的發展
產業結構理論在20世紀50-60年代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此時期對產業結構理論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庫茲涅茨、A.劉易斯、赫希曼、羅斯托、錢納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學者等。 里昂惕夫、庫茲涅茨、霍夫曼和丁伯根沿著主流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思路,分析了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問題。
里昂惕夫對產業結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於1953年和1966年分別出版了《美國經濟結構研究》和《投入產出經濟學》兩書,建立了投入產出分析體系,他利用這一分析經濟體系的結構與各部門在生產中的關系,分析國內各地區間的經濟關系以及各種經濟政策所產生的影響,在《現代經濟增長》和《各國經濟增長》中,他深入研究了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關系問題。
丁伯根關於制定經濟的理論包含有豐富的產業結構理論。如認為,經濟結構就是要有意識地運用一些手段以達到某種目的,其中就包含了調整結構的手段。他經濟政策區分為數量政策、性質政策和改革三種。其中,性質政策就是改變結構(投入產出表)中的一些元素,改革就改變基礎中的一些元素。又如在他的發展計劃理論中所採用的大型聯立方程式體系,就是凱恩斯、哈羅德、多馬以及里昂惕夫等人多種模型的混合物;另他所採用的部分投入產出法,就是一種產業關聯方法,它直接從投資計劃項目開始,把微觀計劃簡單地加總成為宏觀計劃。
劉易斯、赫希曼、羅斯托、錢納里和希金斯的產業結構理論則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進一步延伸。其研究存在兩種思路:
①二元結構分析思路
劉易斯於1954年發表的《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提出了用以解釋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的理論模型即劉易斯理論(二元經濟結構模型)。拉尼斯他與費景漢把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認為不僅僅收入分配變化及與之相對規模以及儲蓄、教育、勞動力市場等有關因素之間也存在直接的聯系。 希金斯分析了二元素結構中,先進部門和原有部門的生產函數的差異。原有部門的生產函數屬於可替代型的,而先進部門存在固定投入系數型的生產函數,此部門採取的是資本密集型的技術。
②不平衡發展戰略分析思路
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一個不平衡增長模型,突出了早期發展經濟學家限於直接生產部門和基礎設施部門發展次序的狹義討論。其中關聯效應理論和最有效次序理論,已經成為發展經濟學中的重要分析工具。
羅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導產業擴散效應理論和經濟成長階段理論。他認為,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增長具有重大的影響;在經濟發展中重視發揮主導產業的擴散效應。其主要著作有《經濟成長的過程》和《經濟成長的階段》等。
錢納里對產業結構理論的發展貢獻頗多。他認為,經濟發展中資本與勞動的替代彈性是不變的,從而發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產函數學說。指出在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會發生變化,對外貿易中初級產品出口將會減少,逐步實現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歐美學者的產業結構研究及提出的理論模型具有一般意義,形成該研究領域的主流。但作為應用經濟理論,各國在實踐中會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論概括。戰後以來,立足日本國情,逐步發展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產業結構理論,他們認為產業結構變動與周邊國家或世界相關聯。 在日本,對產業結構理論有比較深入研究的學者有:筱原三代平、馬場正雄、宮澤健一、小宮隆太郎、池田勝彥、佐貫利雄、築井甚吉等人。其中筱原三代平是日本研究經濟周期理論和產業結構問題的著名專家。他的研究成果包括《日本經濟的成長和循環》、《收入分配和工資結構》、《消費函數》、《日本經濟之謎—成長率和增長率》、《產業構成論》、《現代產業論(產業構造)》。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動態比較費用論」,其核心思想強調:後起國的幼稚產業經過扶持,其產品的比較成本的可以轉化的,原來處於劣勢的產品有可能轉化為優勢產品,即形成動態比較優勢。由於該理論畢竟與國際貿易理論密切相關,因而只能成為戰後日本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起點。特別是在實踐在中,具體是通過什麼途徑來實現的?一些日本學者提出各種理論假設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產業發展「雁形態論」。
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戰前研究日本棉紡工業史後提出「雁形態論」最初的基本模型,戰後與小島清(1937)等人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該理論假說,用三個相聯系的模型闡明其完整內容。
關滿博(1993)提出產業的「技術群體結構」概念和構建了一個三角形模型,並用該模型分別對日本與東亞各國和地區的產業技術結構做了比較研究。核心思想是:日本應放棄從明治維新後經百餘年奮斗形成的「齊全型產業結構」,必須促使東亞形成網路型國際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參與東亞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中對其產業進行調整才能保持領先地位。
日本學者的產業結構研究,實際上觸及到東亞區域產業結構循環演進問題,並已明確意識到一國產業結構變動與所在國際區域的周邊國家或世界相關聯,但仍以單個國家為立足點,僅涉及國際區域的一個特例,沒有上升到一般理論。 產業劃分理論:馬克思將社會總生產分成生產資料(I)和消費資料(Ⅱ)2大部類,但是,馬克思提出的2大部類僅指物質生產部門,不包括非物質生產部門。雖然可以揭示社會再生產運動的總規律,但不能揭示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
結構均衡理論:馬克思分析說明了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必須滿足:
Ⅰ( v+ m) = Ⅱc ,
並引伸出2個公式,即
Ⅰ( c + v + m) = Ⅰc+Ⅱc
Ⅱ( c + v m) = Ⅰ( v + m) + Ⅱ( v + m)
在擴大再生產情況下,兩大部類生產的平衡條件為:
Ⅰ( c + v +m) = Ⅰc + Ⅱc + ⅠΔc +ⅡΔc
Ⅱ( c + v + m) = Ⅰ( v +m/ x) + Ⅱ( v +m/ x) + ⅠΔv + ⅡΔv
馬克思抽象而清楚地闡明了社會再生產實現的條件,但在現實生活中,產業部門眾多,產業結構中包括了多種產業部門之間相互提供中間產品的錯綜復雜的聯系,因此,運用馬克思的結構均衡理論難以描述產業之間多部門的投入產出聯系,對於產業結構的區際協調應用性不強。
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理論: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規律。列寧則將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和資本有機構成的理論及再生產公式相結合,提出了在技術進步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規律。他指出,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 「增長最快的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這一理論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反映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化情況。
『陸』 為什麼要研究不平等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一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特點來看,促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和科技優勢的,主要有下列一些條件和因素:一是資本主義的先發優勢。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義日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版,第819頁)以英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中,學生經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為什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水平要高於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如何看待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科技的優勢?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和回答,涉及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認識資本主義新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如何看待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以及如何解決當代大學生的理論困惑等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和科技領域所取得的優勢十分明顯,並對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但也必須注意到,在這一歷史事實背後,有著許多錯綜復雜的歷史和現實的因素。這就需要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深入研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上述優勢產生的條件、原因,從而澄清在這一問題上的模糊認識,進一步堅定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國為例,英國設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僅1793年一年的食鹽壟斷就為英國帶來80萬英鎊的利潤。殖民掠奪加速了歐洲國家的原始積累過程。二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管理體制的調整。二戰後,西方發達國家吸取了20世紀20、30年代經濟危機的教訓,採取國家干預政策,避免了單純的市場經濟自發性調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如,通過調整財政收入占支出比重來影響社會總需求;通過中央銀行來控制利息率和貨幣供應量;通過對工資和物價的管理,調節工資、利潤和其他收入之間的關系,保持生產和消費的均衡和社會的穩定;通過經濟計劃這種綜合調節形式,對本國的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激勵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也改變了資本主義早期所採取的殘酷剝削的方式,注重研究企業管理中人的需要層次和動力結構,通過吸收工人參與一定的企業管理、支持工人入股等方式,來增強企業的凝聚力。這些調整,既緩解了國內階級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正常運轉。三是通過經濟全球化發展自己。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各國間的相互聯系空前密切。這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各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利弊得失又是不盡相同的。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經濟全球化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顯然更為有利。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控制和操縱國際經濟組織,制定有利於自己的國際經濟規則,並力圖將這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政治經濟秩序固定化、合法化;它們在全力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以不等價交換關系,迅速獲取最大利益;它們還在開放的金融市場上,利用資金和技術的優勢,全方位地進行金融擴張和金融投機,造成他國利益的損失,自己從中獲利。四是科技、教育和經濟的互動。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起著先導和加速作用,對經濟增長起著決定和驅動作用。當代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的競爭又直接表現為人才的競爭。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正是通過發展高科技,加緊人才的培養乃至爭奪,通過科技、教育和經濟的互動,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在世界競爭的格局中占據了有利地位。面對知識經濟的浪潮,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制定新的發展戰略,通過科技、教育和生產的現代聯合,搶占現代化發展的制高點。20世紀50年代,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技因素在經濟增長中所佔的份額為20%;70年代上升至70%;到了90年代已上升至70%以上,其中教育和培訓的份額佔20%左右。中國目前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還不到40%。目前中國高校錄取率只有10%,而加拿大為100%,美國為80%,韓國為50%,世界平均水平為15%。可以說,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生產力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知識和人才的積累不足。二雖然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取得了較大優勢,但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就此消失,資本主義將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相反,這些優勢不僅不能最終解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而且從長遠來看,還會使這些矛盾深化,進而導致資本主義更大的危機。因為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以機器大工業和現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是不相適應的。具體來說,這些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會不公的程度越來越大。在現代自動化大生產的背景下,勞動結構發生了變化,一般的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工人呈遞減之勢,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的比重在增大,但勞動者受剝削的程度卻加劇了。因為許多從事技術和管理的勞動者所創造的勞動價值要遠遠高於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勞動價值,自然地,技術勞動又比簡單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美國的剩餘價值率1909年為110%,1950年為237%,1970年為289%,1987年為365%。二戰後,盡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關系有所調整,但卻沒有改變生產資料佔有的不平等狀況,而且這種狀況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擴張在量上又有新的發展。這在總體上表現為,雇傭工人人數在經濟活動人口中所佔比重增加,以及在資本進一步集中基礎上資本家人數相對減少。從分配角度來看,工人相對貧困在加劇,收入差距在擴大。美國公司經理1960年的平均收入是美國工人平均收入的40倍,1993年是149倍,1997年是326倍。在當代,佔美國人口總數2‰的富豪,擁有美國公司總資產的60%以上,收入最高的1%的人所擁有的財富,佔美國家庭財富總和的90%。二是南北差距在擴大。資本在一個國家的積累會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引起國內的兩極分化,在世界范圍內的積累則會導致全球的兩極分化,後者直接表現為南北經濟差距的拉大。美國《外交》季刊1995年冬季號第1期載文指出,「在世界上有20多個富國,100多個國家同富國的差距在拉大」。文章還指出,「30年前,世界上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是最窮20%人口收入的30倍,而今這一差距已經擴大為60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稱,佔全球1/5人口的發達國家擁有全球生產總值的80%,佔全球人口3/4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足20%。保障世界所有人都能享受最基本的教育只需要60億美元,美國每年的化妝品消費就相當於這個數字;保障最不發達國家所有人都能夠得到最基本的醫療保障,需要130億美元,而美國和西歐每年在飼養寵物方面的花費就相當於這個數字。南北差距拉大,是北方國家利用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剝削南方國家的必然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各國紛紛走上獨立解放的道路,世界范圍內舊的殖民體系也隨之崩潰,但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系依然在限制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起飛。這表現為,在生產領域,不合理的國際分工格局未能徹底打破;在流通領域,不利於南方國家的貿易規則依然存在;在金融領域,一些重要的國際金融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繼續控制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等等。三是資源和財富的極大浪費。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的經濟活動。資本家作為人格化的資本,就是要使資本價值增殖。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通過企業組織和生產的技術改造,提高生產效率,不斷生產更便宜的商品投入市場競爭。在大量的產品生產出來以後,他們又利用各種現代技術和媒體來引導甚至誤導人的消費。正如西方學者馬爾庫塞所言,當代資本主義不顧人的真實需要和生活質量,通過製造一種虛假的需求,以實現強迫性的消費。這種經濟增長的結果,是資源和財富的浪費以及惡性消費、畸形消費的產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口佔全球人口的1/5,卻消耗了世界80%的原料和產品。其中美國佔世界人口不到1/20,卻消耗了世界1/5的能源、1/3的世界礦物質。據統計,每個美國人每天要扔掉約4磅的垃圾,每人每年要消耗120噸的自然資源,每個美國人每年要消耗的資源相當於12英畝農田和林地提供的可再生資源。資本主義這種急功近利、追逐利潤的本性,將阻礙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和科技優勢及其所帶來的問題,進一步思考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可以形成以下幾點認識:一是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相對落後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中國經濟和科技的落後,同近現代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有著本質的聯系。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藉助於軍事力量,開始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它們在中國經營輕工業和重工業企業,直接利用中國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另外,帝國主義列強還利用掠奪來的資金優勢,借款給中國政府,並在中國開設銀行,壟斷了中國的金融和財政。帝國主義不僅在城市以商品競爭壓倒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而且還滲透到了農村,形成了一個買的和商業高利貸的剝削網,殘酷地剝削廣大中國農民和其他勞苦大眾。帝國主義還勾結中國封建地主階級,企圖使它們在中國的統治永久化、合法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和科技是不可能發展的。二是社會主義制度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中國的經濟和科技。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的根本體現,就在於它比資本主義更合理、更迅速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並最終創造出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新中國成立51年來,盡管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波折,但從總體上,我們在經濟和科技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新中國前3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上,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時間里,創造了歷史的奇跡。由於中國堅定不移地走科教興國的道路,通過科技、教育和經濟相互作用,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經濟運行的質量,大大增強了綜合國力。世界銀行1997年9月公開發表的《2020年的中國》評價:「在過去的15年中,中國經濟增長了四倍多。在1978年到1995年間,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以8%的速度飛速增長。」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步伐,進一步推動新形勢下高校「兩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10月28日,教育部社政司、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本刊編輯部在京聯合召開了「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動高校`兩課'教學改革與發展」座談會。會議以如何根據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系的新要求,進一步加強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高校「兩課」應如何結合新的實際,積極貫徹五中全會精神;面對新世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應如何加強學科建設和理論創新,切實重視對社會思潮的研究與引導為主要議題。參加這次座談會的有關專家學者有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俞家慶教授、北京大學錢淦榮教授、清華大學劉書林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徐志宏教授及張雷聲教授、秦宣教授、張新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王章維教授、本刊編輯部任大奎編審。教育部社政司司長顧海良、副司長靳諾、思想理論教育處處長徐維凡、副處長萬志建等出席了會議。與會專家學者就認真學習和領會中央五中全會公報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精神的體會和感想,從如何在新形勢下「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如何結合五中全會精神「拓展鄧小平經濟理論研究與教學的新視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建設馬克思主義思想道德新體系」,在「`鄧小平理論概論'課中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的設想」,「加強互聯網上的陣地建設,提高`兩課'教學實效」,如何正確看待和把握五中全會文件中的一些新提法等角度進行了座談和研討,提出了不少積極的帶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社政司司長顧海良就當前高校如何在「兩課」教育教學中,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加強對影響當前大學生思想的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高校「兩課」教育教學將根據國家「十五」計劃的有關精神著手制訂的教材、大綱和教師培訓計劃和整體工作方案,以及社政司宣傳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有關工作談了自己的看法和工作設想。三是社會主義只有充分吸收、利用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參與國際合作,才能最終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社會主義要在全球范圍內取得勝利,有兩個基礎性條件:第一,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第二,與世界普遍交往關系的形成。這兩者又是相互聯系的。在當前,我們要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科技和經濟成果,發揮我們的後發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經濟和科技實力。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要在經濟全球化中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廣泛參與全球經濟合作,並盡可能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歷史過程。在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通過不斷調整,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這使得它還能在較長的時期內穩定發展,其經濟和科技的優勢也不會在短期內消失。我們既不能由此對社會主義制度失去信心,認為它難以同資本主義抗衡,也不可急於求成,否定我國在現階段同資本主義國家的合作。只要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堅定信念,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能夠完成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夏文斌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孫蚌珠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柒』 經濟學經歷了哪幾個主要發展階段
經濟學經歷的主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此時以微觀經濟學為主,代表為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經濟理論研究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代表作有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始建立,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體系最終確立,建立了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拓展資料
一、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為經濟學發展作出中國貢獻_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