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長江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長江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31 03:11:44

Ⅰ 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區域經濟發展又怎樣影響

長江中下游平原對港口的發展有利的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物產豐富,能夠為港口回提供比較答多的貨源;氣候比較宜人氣象災害較少;冬季氣候沒這么冷不會有凍港的現象出現;
不利的一面:平原容易出現淤泥沉積的現象,得經常用清淤船作業加大了成本;雨季的時候長江地區進入豐水期,這樣使得港口的水位不穩定;反正一句話不理想。

Ⅱ 長江在長江沿岸地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什麼

經濟功能
航運
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其中南京、武漢與重慶具主要作用。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系在一起。 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加之長江沿線的航道不斷得到整治,進入21世紀,長江航運迅猛發展。2005年,長江干線貨運量達7.95億噸,超過歐洲的萊茵河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上運量最大、航運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長江干線貨運量增至9.9億噸,2007年一舉突破10億噸大關,達到11.23億噸,是密西西比河貨運量的2倍和萊茵河貨運量的3倍。目前,隨著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正式完工,5000噸級船舶和萬噸級船隊可全年上行至重慶,但只有較小的船舶才可到達四川的宜賓。 即便如此,受長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長江航運能力的開發還十分有限。有的專家認為,長江干線航運若完全開發,運能應該在30億噸,至少相當於10條京廣鐵路的運輸能力,換言之,長江的運能尚有60%亟待開發。
漁業資源
長江及其支流和包括洞庭湖、鄱陽湖及太湖這些大湖在內的湖泊魚類豐富。漁業得到廣泛發展,為這一地區許多人口的主要生計。在中國的河流中可找到多達500種魚類,其中多數棲息在長江及其支流。約30種河流動物具有經濟意義,特別是鯉、歐鯿、鱸、馬蛤(一種大穴居蛤)和七鰓鰻;最有經濟價值的是白、黑阿穆爾魚,比目魚及斑點比目魚。鱘也很重要;峽谷是良好的產卵區。再往下游,可發現大量魚子,它們被收集並分散到全國各地供人工養殖。 還有水力發電等等用處。

Ⅲ 長江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有利影響

長江的源頭從西藏一直向東流向長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目前是我們國家最有活力的地區。如果能通過長江將經濟輻射開去的話,將會對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通過水路的話,經濟成本將大大降低。

Ⅳ 上海的發展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長三角地區最大的特點是出口通暢,腹地開闊,口「惠」腹「實」。長三角地專區地理位置屬優越,其核心上海位於長江口,是長江流域的出海門戶,又是江海、水陸、空運的重要樞紐。長江中游以武漢為中心的經濟區域,上游以重慶為中心的經濟區域,縱貫數省,區域之間有干支流通航里程為7.9萬公里的黃金水道貫通,不但把中國的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起來,而且還把京滬、京廣、京九等南北鐵路干線連接起來,便於東西推進、南北聯動,使經濟發展的空間極為廣闊。長三角地區已初步形成公路、水運、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共同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長三角以上海為龍頭,蘇、錫、常、通、杭、嘉、湖、甬等15個城市分排兩旁,組成了「口、腹、心」要素綜合、實力強大的經濟圈,它能夠更好地服務於長三角、服務於長江流域、服務於全國。
上海處於核心地位,經濟拉動以及國際金融城市的位置對長三角作用無疑至為關鍵。

Ⅳ 長江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起怎樣重要的作用

1作為黃金水道,溝通東西部經濟 2水能豐富,緩解我國能源緊張現狀 3水資源豐富,通過南水北調工程為華北地區提供豐富水資源

Ⅵ 簡述河流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

長江三角洲是由長江及錢塘江的泥沙淤積形成的濱海平原,長江對長江三角洲的作用是:提內供便利的水陸運輸,容有利於其對外聯系,提供農工業和生活用水等.
故答案為:提供便利的水陸運輸,有利於其對外聯系,提供農工業和生活用水等.

Ⅶ 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發展

現代交通意義上建立起來的新的長江上游經濟帶,不僅包括沿江城市版群和產業帶,還包括了沿公路權和鐵路分布的城市群和產業帶。長江流域是全國七大江河流域中最大的流域,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36%。長江上游地區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地區。長江上游城市和工業、農牧業的不斷發展,將加劇對該地區環境的不利影響。另外,長江流域大部分水能資源都集中在上游地區,水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如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水資源總量為1565億立方米,流域內人均佔有水資源量7472立方米,遠高於長江流域和全國平均值。長江上游的水能資源對於我國能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大規模的梯級水庫的建設和運行將顯著改變長江天然的水文過程、水沙分配比例,對流域生態系統與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針對長江上游地區工農業開發和城市發展以及水電建設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保護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Ⅷ 長江中上游的經濟發展 所帶來的影響

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對策

1、前 言
三峽庫區位於長江中上游結合部位,是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推進的重點開發地帶。三峽工程修建後,可根本改善川江航道,使萬噸船隊直達重慶。三峽庫區的發展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有著重要戰略意義。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特別是三峽工程水庫淹沒與移民安置,也對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持久、穩定的支撐能力為基礎。為了促進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抓住三峽工程建設的機遇,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加強環境的綜合整治,保護好生態環境,以實現環境與發展的雙贏,人和自然的和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統一。

2、支撐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條件

2.1 自然環境復雜多樣、水熱資源豐富

三峽庫區位於我國中心腹地,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山地、川東平行嶺谷、鄂西山地向長江中下游平原過渡地帶。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分別占總面積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佔總面積的4.3%。三峽庫區行政區域指三峽水庫涉及的湖北省所轄的宜昌、秭歸、興山、巴東四個縣和重慶市所轄的巫山、巫溪、奉節、雲陽、萬州市三區、開縣、忠縣、石柱、豐都、涪陵市二區、武隆、長壽、渝北區、巴南區和重慶市近效七區和江津市16個縣區,共20個縣市,土地面積5.4萬km2,人口1 966.44萬人(2000年)。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形成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1)土地利用開發程度高。三峽地區由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墾殖率較高。但坡地水土流失嚴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熱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本區地處中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度15~19℃,大於10℃積溫5 000~6 000℃。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長江橫貫全區,過境客水豐富,水資源總量約4 000億m3。區內水能蘊藏量除長江幹流外,尚有409萬kW,其中可開發利用220萬k W。水資源開發潛力大。

(3)生物資源豐富,具有林、果、土特產品優勢。重慶庫區森林覆蓋率為21.8%,湖北庫區為32.9%。庫區經濟植物超過2 000種,其中葯用植物1 000餘種。柑桔生產規模大,已形成長江三峽柑桔產業帶,2000年柑桔種植面積達28 331hm2,總產量24.55萬t。其它林特產品如桐油、生漆、榨菜、山羊皮、蠶絲等馳名中外。

(4)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本區歷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麗。有聞名遐爾的長江三峽、圈椅淌原始森林、龍門河森林公園、高嵐河、神農溪等自然風光;亦有白帝城、張飛廟、石寶寨、白鶴梁、豐都鬼城等人文景觀。三峽工程建成後,庫水延伸可辟更多旅遊景點,為旅遊資源開發展示更廣闊空間。

2.2 社會、經濟發展迅速

三峽庫區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有較大幅度增長。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 138.89億元,比上年增長9.4%。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庫區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5 875元,比上年增長7.7%,農村人均純收入1 868元,比上年增長2.5%。三峽工程的興建,為庫區建材、礦產開采和化工工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建材業成為新的增長點。

2.3 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城市江段受到污染

2000年監測庫區長江幹流水質狀況總體良好,除個別斷面外,各斷面年度水質評價結果為Ⅱ類。庫區城市江段枯水期和豐水期總體水質良好,平水期較差。據主要城市江段16個斷面統計:枯水期城市江段Ⅰ、Ⅱ類水質江段佔56.3%,Ⅲ類水質江段佔26%,Ⅳ類水質江段佔18.8%,水質Ⅳ類的主要污染物為氨氮。城市江段岸邊水質受污水影響的江段總長約為27.55km,寬約2~120m,其中嚴重超標污染帶總長約7.81km,寬2~45m。重慶江段的超標污染帶長約5.5km,占庫區超標污染帶總長的70%。

3、面臨的發展機遇和環境壓力

3.1 主要機遇

3.1.1 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實施,為環境保護提供了根本的長期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使三峽庫區的增長方式從忽視環境,甚至以犧牲環境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轉變為以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特徵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科教興國的實施將使三峽庫區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資源超負荷消耗的粗放經營模式轉變為依靠科學技術和提高人力素質的集約經營模式。兩大戰略實施,不僅可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為做好環境保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3.1.2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加快基礎建設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三峽庫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地區之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加快大批水電能源、西電東送、高速公路、鐵路交通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並將繼續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和技術改造的力度,限制或淘汰工藝、設備落後的生產能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降低產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水資源消耗,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和發展環保產業,逐步建立生態工業體系,為從源頭控制污染和全過程的保護環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3.1.3 加入世貿組織,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將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有力推動三峽庫區產業開發和技術進步,促進我國環境政策和標准與國際接軌,提高政府和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三峽庫區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和污染治理投資佔GDP的比例將會明顯提高。《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已於200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復實施。初步測算庫區水污染防治工程,「十五」期間投資達244億元,規劃的實施將極大改變水污染狀態,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3.1.4 三峽工程將大大促進庫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峽工程是開發治理長江的關鍵工程。三峽工程建成後,不僅在整體上對長江流域帶來巨大的防洪、發電、航運效益,為庫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而且工程建設還直接為庫區發展各類市場,改善投資環境,調整經濟結構,推進城市化進程等各方面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3.2 面臨的環境壓力

(1)人地矛盾突出,環境污染加劇。三峽水庫淹沒、人口增長將對環境帶來沉重壓力。三峽庫區將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如不採取有力措施,近幾年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將比2000年增加10%~20%。

(2)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任務緊迫。城市化加速發展和環保基礎設施的滯後矛盾日益突出。庫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不到10%。生活垃圾、工業固廢岸邊隨意排放,處理率低。城市大氣環境面臨煤煙型污染和汽車尾氣污染雙重壓力。城市化水平提高帶動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投資也急劇上升。

(3)水污染日趨嚴重,水污染亟待加強治理。2000年三峽庫區廢水排放量為11億t,長江干、支流水體污染日趨加重。三峽水庫初期蓄水後,水體稀釋自凈能力減弱。烏江和其它次級河流,受水庫回水頂托影響,河口江段污染將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勢不容樂觀。

(4)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保護和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需堅持不懈地努力。由於亂砍伐森林和毀林開荒,森林植被減少。2000年庫區水土流失面積3.58萬km2。水土流失造成大量面源污染進入江河,加劇了水環境污染。

4、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對策進入新世紀,三峽庫區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

三峽工程進入攻堅階段,2003年初期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建成。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也面對新的形勢,必須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密結合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貫徹污染防治和2生態保護並重方針,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改善生態,治理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4.1 推行可持續發展農業,妥善安置農村移民,實現農業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三峽水庫涉及農村直接淹房人口34.87萬人,淹沒耕地1.68萬hm2、園地0.72萬hm2。農村移民採取了種植業安置為主,結合養殖、二、三產業安置、養老金安置和投親靠友等多種方式,使移民生活達到或超過原有水平。為促進庫區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實行可持續發展農業。主要措施是:

4.1.1 合理開發土地資源,改造利用荒山草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農林移民安置要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將環境保護與長江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長江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和坡耕地改造工程相結合,實現農業人口人均擁有0.053~0.67hm2穩產高產農田,0.02~0.033hm2經果林,使林草覆蓋率達到45%以上,土壤侵蝕量減少70%以上。大於25°的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小於25°的16萬hm2坡耕地實行坡改梯工程。山、水、田、林、路進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採取改良土壤,科學種田措施,使農田生態改善,逐步實現庫區優質高效生態農業。

4.1.2 科學施用化肥,採用綠色肥料,發展生物農葯2000年,庫區化肥按純量計算,施用總量15.37萬t,農葯折純使用量為765.7t。化肥、農葯不合理使用,成為長江水體污染重要來源之一。要改善施肥結構,鼓勵綜合使用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大力開發和推廣使用高效、無污染的生物菌肥料、葉面肥料等綠色肥料;建立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工廠化無土裁培車間,推廣無公害綜合性農作物技術;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葯,推廣壓低害蟲基數、保護害蟲天敵和科學施用農葯的綜合技術,完善農葯生產和使用的管理法規、標准,保證農葯使用的環境完全。

4.1.3 嚴格控制鄉鎮企業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三峽農村移民規劃二、三產業項目768個,安置移民7.86萬人。為了使庫區鄉鎮企業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必須強化鄉鎮企業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預防和整治。對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大,又無力治理的小型落後生產點和企業應依法取締或責令關閉。現有超標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必須限期治理,達標排放。加快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大力開發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和名特優產品,進一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建立並延伸生態農業;加強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不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總體上削減資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在水源保護區和三峽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保護范圍內不得興建有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加強人才培養,加快技術改造、科技開發和鼓勵扶持治理環境污染的政策,為預防和整治環境污染提供基本保證。

4.1.4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重要途徑和重要組成部分,三峽庫區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和探索,生態農業出現良好勢頭。2000年以來,萬州生態環境實驗站繼續開展了地下地膜截水牆試驗、坡耕地糧經復合壟作模式構建試驗、裸岩石礫地開發利用試驗、陡坡地生物籬農業技術模式構建試驗,優良作物、蔬菜、經濟果木、葯材及引種試驗等;秭歸生態環境實驗站開展了移民安置區水土保持與小流域治理技術研究與示範,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驗示範,經濟作物合理施肥,庫區反季節蔬菜基地建設等研究。這些成果應大力推廣,促進高效優質生態農業的發展。

4.2 結合城市和縣城遷建,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三峽水庫淹沒涉及2座城市、11座縣城。淹沒線以下城集鎮49.88萬人,其中城市和縣城遷移線下總人口達39.55萬人。庫區應結合城鎮遷建,對所有城市、縣城進行統一規劃,使城市(鎮)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1)制定和完善城市環境規劃。庫區進行了初步移民安置區環境規劃,為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新老城區應進行統一環境規劃。要保證將環境規劃納入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國土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並與這些規劃相互協調、同步實施。

(2)治理城市水污染,保護供水水源。要編制完善水功能區劃,加強水源保護;提倡城市節水,完善城市排水設施,發展污水集中處理;加強城市港口船舶污染管理。

(3)改善能源結構,加強城市綠化,防治大氣污染。到2010年,庫區城市和縣城氣化率將達到85%,減輕機動車尾氣污染;城鎮要按生態要求進行綠化美化,落實遷建區的公共綠地、道路兩側綠化、居民區綠化、工業區綠化、城市防護林帶和護岸林帶建設,有效控制城鎮揚塵。

(4)加強環境雜訊防治。對產生較大雜訊的工廠企業,在遷建時應增強其隔音減噪能力,對產生較大雜訊的生產設備進行消音和減噪處理。城鎮遷建中要改善道路條件,改善車輛運行狀況,控制交通噪3聲污染。

(5)妥善處理處置固體廢物。三峽地區歷史堆存和近期排放的固體廢物較多,應結合庫底清理和城市遷建進行妥善處理處置。

4.3 加強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1)有效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三峽庫區列為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為保護三峽自然生態要進一步加強長江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和重要小流域治理,加強支流的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和建設,以提高庫區生態環境功能。

(2)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為保護庫區生物多樣性,在三峽工程環境保護規劃中,已擬定建設宜昌市天寶山森林公園、興山龍門河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巫山小三峽景觀生態自然保護區。三峽庫區已建立陸生植物物種資源保護站,開展了龍門河地區氣象、物種多樣性、固定樣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監測。1995~2000年,相繼進行了優質果樹、觀賞花卉、資源植物的引種繁殖示範試驗。珍稀瀕危植物保存達到47種。此外,在巫山地段進行了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珍稀植物的繁殖試驗,已可滿足保存該物種需要。神農架生物多樣性定位站保存了庫區31個瀕危植物物種,為庫區的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奠定了基礎。今後應進一步加快有關自然保護區建設,制止捕殺或採挖野生動植物違法行為,提高保護區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

(3)推進生態示範區建設。進一步發揮生態農業在生態環境建設、農林面源污染治理和無公害基地建設方面的示範推動作用。力爭在三峽庫區建設一批生態示範區、生態農業示範縣。建成一批以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為主要特徵的生態精品示範工程。已建成的萬州生態環境實驗站、秭歸生態環境實驗站已起到良好生態示範作用。今後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增加試驗示範項目;建立健全生態建設的管理和技術、信息服務體系;開展生態示範區的規劃更新,形成滾動發展機制,促進生態建設健康持續發展。

(4)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對庫區因森林亂砍濫伐的坡地,遷建施工,礦山、建材資源開發採掘廢棄的土地,應結合區域環境與發展規劃、移民遷建安置規劃、水土保持規劃,進行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實施改土造田,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植樹造林,以發展森林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使生態得以恢復,環境得以改善。

4.4 綜合防治庫區水污染,保護水環境三峽庫區水環境狀況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為確保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庫區水環境安全,必須加強庫區水污染防治。經國務院批準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所規劃的總目標是:

2005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斷面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准,人為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基本得到遏制;到2010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斷面水質整體上基本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庫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提出了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和污染治理目標,要求庫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0%,工業廢水COD排放量削減3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為實現這項宏偉目標,必須認真落實以下措施和任務:

(1)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庫區所有市縣(區)和沿江建制鎮、影響區所有城市和縣城所在鎮、上游區所有城市都必須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要科學確定污水處理廠的工藝和規模。為確保污水處理設施的有效運行,必須配套建設和完善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統。

(2)抓緊治理城鎮生活垃圾。為確保庫區的水質安全,有關城市、建制鎮必須在蓄水前分期完成135m、156m、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清理。所有清庫垃圾必須做到無害化處理,危險廢物與一般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分開處理。

(3)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實現穩定達標排放。認真搞好工業結構調整,堅決關停生產工藝落後、污染嚴重的企業,並把削減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作為主線,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技術進步,實現工業污染物全面達標,促進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4)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控制三峽庫區上游的水土流失,減少面源污染和入庫泥沙量。控制農葯化肥使用量。所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水糞便應綜合利用和處理,實現達標排放。

(5)全面治理船舶流動源污染。長江三峽庫區及上遊河流通航3 000km,各類運輸船舶9 000餘艘,年產生垃圾4.2萬t,生活污水約1 500萬t,含油廢水100萬t。特別是200艘危險化學品運輸船,存在發生事故的隱患,嚴重影響庫區水質安全。為保護庫區水環境,要配套建設污水和垃圾收集上岸的輔助設施,實施船舶廢棄物接收工程、船舶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和化學危險船舶洗艙基地工程。

Ⅸ 長江經濟帶發展對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重大意義

重大意義:
①有利於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在更大空間整合版優化配置資源,形成權 更大范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新支撐帶。

②有利於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好地實施城鎮化戰略。 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挖掘沿岸地區經濟發展潛力,擴大內需,進一步拓 展經濟發展空間。 從而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③有利於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提高開放型 經濟水平,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開放新局面。
④有利於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 綠色生態的新路。

Ⅹ 長江的主要水文特徵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長江流域面積大,流量巨大,多年平均流量接近4萬立方米每秒,為長江沿岸的眾多人口、眾多城市提供了生活與生產需要的大量淡水資源

閱讀全文

與長江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