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1)經濟高速發展與環境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2. 論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論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從科學發展觀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是客觀經濟規律和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科學發展觀堅持的就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魚和熊掌不得兼得」。
如果以污染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無異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經濟發展依賴環境為基礎。環境問題產生於經濟發展中,也必然在經濟發展中得到解決。
(2)經濟高速發展與環境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相對於經濟增長而言,是發展經濟學核心概念。經濟發展指包括質量與數量在內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不僅是數量的增長。
隨著生產社會化、知識功能化與社會經濟化,經濟結構已經復雜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逐步趨同,GDP增長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即使經濟增長也離不開經濟發展,當今時代經濟增長只有抽象的意義;
用GDP來計算經濟增長、衡量經濟發展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
「經濟發展」概念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區別開來,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把經濟學定位為發展經濟學,使發展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
3. 經濟的飛速發展對於環境保護 利大於弊 (實例,理由)高懸賞
飛速發展是科技的進步不擇手段。
但人是生物,生物有自然性的一面,人需要優質內的水,充足的陽光以及健康的食容物,良好的環境。科技發展是為人類服務的,是為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工作條件而進步的。如果科技發展的同時,帶給我們的不利(水氣聲的污染、健康的破壞)因素大大超過了它的有利因素(譬如飛機汽車使得旅行非常便捷,塑料袋使得我們購物非常便捷),那麼這個科技的發展應該以環保做基礎的。因為飛機和汽車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電廠造成了酸雨現象,塑料化工造成了白色污染等。
4.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否並行
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可以並行的,原因如下:
1、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可能會內破壞環境,容環境是一個處於不斷變化的一個系統,有著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交流,環境無時無刻都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自然環境有一個環境容量。所謂環境容量,就是自然環境能夠在自身的凈化條件下能夠自身消化污染物,恢復到一個平衡的過程。環境容量是有一個極限值,叫做臨界值。處於臨界值下方,人類活動引起的污染物都是可以通過環境自身的凈化功能而除掉;超過臨界值,環境已經無法通過自身凈化功能消除「體內的流毒」,這就會引起環境污染的問題。
2、經濟的發展無可避免地對環境產生一種破壞,但是如果這種破壞是處於環境容量的臨界值下方,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因為此時的環境還具有自凈功能,不會引起由量變導致的質變的結果,如果我們人類過度濫用環境,使污染物超過了環境所能承載的容量,那麼後果就是一系列的災難。因此,這個一個度和量的問題,只要控制好度和量的關系,兩者是能夠和睦共處的。
5. 社會經濟發展對環境產生什麼影響
社會經濟發展對環境導致能源資源與環境的制約加大。
長期以來,能源資源是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物質基礎。隨著對外部能源資源的需求日益上升,能源資源瓶頸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軟肋」,中國經濟也由此與國際市場的能源資源供應風險密切聯動。這其中,能源資源的可獲得風險與價格風險尤其值得注意。
能源資源的持續可獲得,既要擁有較強的支付能力,也要保持供應來源的穩定性和能源資源的運輸安全。並且,保持國際市場上能源資源價格的穩定更非易事。
因此,能源資源瓶頸將是中國經濟必須面臨的長期問題,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難以得到徹底破解。
與此同時,過去許多地區和領域以能源資源的粗放利用和環境污染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質量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控制環境污染的存量和增量的持續上升,必須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加以統籌解決。
(5)經濟高速發展與環境擴展閱讀:
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社會經濟:
1、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五中全會重點從這六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為綠色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以五中全會描繪的藍圖為引領,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我們才能譜寫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2、推進綠色發展,真抓實幹才能見效。
進一步提高綠色指標在「十三五」規劃全部指標中的權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環境質量作為更具約束性的硬指標,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保證。
無論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還是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都是為了盡快遏止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築牢綠色發展的底線。
6. 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
一、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持續增長,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經濟行為和所走過的歷程,並從不同角度探討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內涵
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並非僅限於單純的經濟增長,而且還伴隨著經濟結構、政治制度、法律體系、文化形態的發展變化,乃至風俗習慣、思想觀念更新等變革,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質的飛躍。
環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當代人和後代人生活的空間,是人類生活質量及其健康所依賴的空間。 「所謂環境問題,說到底就是人類活動及其影響超出了環境承受能力的極限而出現的後果。 也就是說,是環境的因素遭到了損害和破壞,環境質量發生了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甚至給人類帶來災難的變化。
生態環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種自然因素、條件的總和,即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繫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人類所擁有的生態環境是一個覆蓋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龐大系統,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可能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是局限的,但其行為影響的累加可能是無限的。由於環境的整體性和各種環境因素的相互關聯性,任何一種環境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產生原因、發展機制和影響後果往往都很復雜。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現象。人類活動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態遭到破壞,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資源枯竭、氣候變異、生態平衡失調等。二是環境受到污染,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量污染物,如廢水、廢氣、固體廢物、雜訊等排入環境,使環境質量下降,從而影響和危害人體健康,損害生物資源。這兩個方面相互影響,密切相關,具有復合效應。 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就會對經濟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影響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質量。
環境問題的復雜性、關聯性和需要廣泛參與性警示世人必須在全球范圍形成一種環保力量,並將這種力量的集合以權利和義務形式固定下來,構建一種跨越現有主許可權制的規范體系。
(二)人類發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效應
經濟的發展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工業化過程對於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該負面影響也就是整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的內在機理之核心。從歷史角度來看,隨著工業革命的產生與發展,自然環境開始受到人類越來越多的破壞和干擾,人們利用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強,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也日趨嚴重,產生了許多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工業革命的發祥地英國倫敦因空氣污染而曾經是有名的「霧都」,泰晤士河也曾污濁不堪。長期以來,人們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忽視對環境的保護。步入後工業化時代的歐美發達國家較早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並且從20世紀60至70年代開始逐步開始環境治理。與此同時,許多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是否也會重蹈西方工業化國家「先發展、後治理」的覆轍?這是整個人類所面臨的極大挑戰。面對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惡果,人們在深刻反思之後逐漸認識到,如果不關注和重視環境,那麼經濟發展也是不可能持續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印度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的倡導下,開始了對以GDP為導向的發展觀的系統反思。森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發展的本質在於擴大人的可行能力和所享有的實質機會。在阿馬蒂亞·森的倡導和直接指導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於1990年發布了第一個《人類發展報告》,明確提出了「人類發展」這一概念。人類發展視角是一個有關個人福祉、社會安排以及政策設計和評估的規范性框架。在人類發展視角下,發展被定義為擴展人的選擇范圍的過程,其關注的焦點是人生活的質量、人所享有的實質自由和機會、人實際能做些什麼和能成為什麼,經濟發展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不是人類發展的目標。
普遍的技術化、工業化和城市化會產生雙重效應,帶來正反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經濟的發展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生產模式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例如土地荒漠化、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也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較好的經濟基礎可以為生態環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生態環境 的保護、維持、改善都離不開資金,而經濟的發展可以提供這部分資金。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就有能力提供足夠的資金來改善生態環境。
盡管如此,大量的事實證明:工業化、技術化在給人們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在快速地破壞著人們的生存環境。科學技術發展的失控導致發展問題和文明問題,人口劇增和生態威脅也是由它造成的。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利用環境中的資源,尤其工業的發展對能源類資源的消耗量巨大,同時還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廢棄物等,給人們的生存環境帶來極大的威脅。技術革命帶來戰爭的擴大化、環境破壞的日益嚴重、支配與從屬關系中的經濟不平等、艾滋病與毒品的傳播以及由此而來的對立感情等皆危及人類尊嚴。 經濟的快速發展將直接導致對自然資源等環境因素的侵蝕和掠奪,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性在經濟發展的強大壓力下逐漸在某些領域愈益減弱並最終散失。環境問題與人類的經濟活動密切相關,不斷擴大的能源和資源投入以及密集的污染排放導致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也向人類提出了新的環境挑戰。 隨著席捲全球的綠色浪潮的興起,人類逐漸接受了這樣的觀點:人類只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的每次征服大自然的行動都是以人類付出高昂的代價為基礎的。因此,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應該包含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質上就是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經濟要發展,就會消耗有限的資源,造成對生態環境的過度破壞;而生態環境的破壞又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面臨的環境壓力持續增加。而對於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和理念。
(一)傳統的觀點——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沖突
傳統觀點認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導致污染,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是沖突的、矛盾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是人類發展經濟的必然結果,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承受環境污染的代價,否則經濟就失去了發展空間。在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重要的經濟目標的條件下,這種觀點一度成為破壞環境的正當理由。許多國家,尤其是部分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他們幾乎都採取了先發展經濟,後治理環境的做法。但是,這種做法並不能作為後起國家借鑒的樣板。發達國家當時所面臨的環境資源狀況與現在不具有可比性。在當時的情形下,各發達國家是在資源稟賦相對充足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經濟發展及人口擴張對環境的壓力相對較小,生態環境威脅是潛在的。但是,世界經濟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歷程,環境資源供給相對減少,而對其需求卻在不斷增加,環境所面臨的壓力增大了。人類經濟發展所能夠消耗的資源在減少,環境資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實踐證明,「先發展後治理」的道路已經走不通,不保護生態環境,經濟很難實現發展。
(二)現代的觀點——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即便人類的活動已經對我們生存的地球造成了諸多的環境問題,但是人類還是要繼續生存和發展下去,不可能面對生態環境的惡化而停滯不前。在人類的繼續發展中,既要去解決已經造成的環境問題,也要防止環境的繼續惡化。在發展與環境的問題上,應將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有效地結合起來,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一方面,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時要切實考慮到保護環境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經濟發展的需要。工業化國家的經驗表明,經濟增長與環境管理之間是可以達到某種和諧的。
(三)兩者關系——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發展與環境這兩個方面要相互結合,協調統一,既不能以保護環境為由否定經濟發展,也不能一味強調發展而忽視和犧牲環境。「環境與發展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實現持續發展就是促使兩者協調和諧,並共同取得進步。 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的發展又會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兩者是統一和協調的關系。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使生態環境所受的影響控制在生態 環境的承載力之內。此外,可以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發展體系之內,將其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使經濟主體能夠從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中受益,與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相一致,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一種自覺的活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從相互沖突到相互協調的轉變。
199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里約熱內盧宣言》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目標,並貫穿於該宣言的所有原則,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有關環境與發展的協調理念。發達國家已經發展了,非常希望凈化環境,而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發展,同時又不得不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因此,世界上所有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相互之間應加強國際合作,建立新型的、公平的全球夥伴關系,以保護全球生態環境與今世後代的可持續發展。
三、倡導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966年,美國的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在《一門新的學科——生態經濟學》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態經濟協調理論」。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經濟學進行了闡釋,他們的共同點是:生態經濟學綜合了不同學科的思想,要達到人類經濟發展和地球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態文明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正如國外學者所指出的,「沒有環境保護的繁榮是推遲執行的災難」;不保護環境,經濟就會陷入「增長的極限」;通過保護環境優化發展,經濟則會有「無限的增長」。
(一)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與涵義
由於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承受能力不同,它們實施的經濟政策與環境政策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要使得它們在這些問題上達成一致,就必須善於利用它們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發展問題。隨著環境問題的突出,人類開始懷疑傳統的發展理論。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紐約大學的邁克爾·托達羅(Michael P. Todaro)教授認為:「發展不純粹是一個經濟現象。從最終意義上說,發展不僅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質和經濟方面,還包括其他更廣的方面。 可持續發展思想最早源於環境保護,現在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就為發展與環境問題的協調提供了一個共同目標,使各方有了共同討論的基礎和框架。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思想萌芽於20世紀60年代,它是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危機進行積極反思的結果,也是人類對自身行為、對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反思的成果。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人肯尼斯·鮑爾丁(Kenneth E. Boulding)曾向人們提出這樣一個警告:地球上的有效資源隨著人口和經濟的不斷增長將會耗竭,生產和消費的廢棄物將會把整個地球污染。 1987年國際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在其學術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曾經廣泛使用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這一概念總的原則是,「今天的人類不應以犧牲今後幾代人的幸福而滿足其需要。」 可持續發展目前得到最廣泛接受和認同的定義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從社會進步來講,「發展觀是對社會發展一般進程的理性認識,是對社會發展問題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 可持續發展把發展的主體從經濟社會轉移到了人的全面發展,認為發展不等於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應該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協調發展。經濟增長只是一種手段,服務於人的生存和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並不僅僅意味著為了環境利益而限制經濟活動,還意味著一種強調經濟內部公平的發展方法。這種公平既是代內的,因為它試圖通過賦予窮人的發展以優先地位而尋求減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公平也是代際的,因為它試圖跨越連續不斷的世代並在其間實現代價和好處的公正分配。
(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內容與發展
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解釋法律、運用法律和發展法律的基調,是所有國家的關鍵性標准。 作為一項公認的國際規則,可持續發展原則至少包含了四個方面的法律含義:(1)代際公平原則,即為後代人的利益保護自然資源的需要;(2)可持續利用原則,即以可持續、謹慎、合理、明智或者合適的方式開發自然資源為目的;(3)公平利用或者代內公平原則,即公平利用自然資源,一國的使用必須考慮其他國家的需要;(4)融合原則,即確保將環境考慮融入經濟和其他發展計劃、程序和方案的需要,以及確保在環境目標中考慮了發展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理論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核心是公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同時,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該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以後代人的需要來調整當代人的需要,要求當代人對自身行為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與約束。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地球環境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前提之上的。然而,可持續發展並非簡單地主張保護環境,而是從更長遠的目光來解決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問題,尋求社會經濟因素與生態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協調。而且,可持續發展應該尋求新的發展內容,不是簡單的延續,而是對現有對環境有害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加以擯棄,尋求最佳的生存方式與手段,最終實現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全球「綠色文明」的美好境界。
可持續發展一經提出就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認可,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類對以前自身發展道路的反思。人類反思得出的結論是,唯一的發展道路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可以爭取實現的目標,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投身到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也正是可持續發展理論風靡全球的能夠得到共識的重要原因。」 《中國21世紀議程》認為,在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比較落後的條件下實現可持續發展,主要是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倡適度消費和清潔生產,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世界經濟正處於新一輪結構調整、創新發展的時期,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資源環境問題將是國際社會長期面對的重大挑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大勢所趨。
可持續發展明確指出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關系:經濟發展能夠為環境保護提供相應的資金和技術,環境保護的好壞也是衡量發展質量的指標之一,經濟發展離不開環境和資源的支持,發展的可持續性取決於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性。
7.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哪個更重要
但是從長期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並不一定是矛盾的。環境的改善可能有助於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則能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 當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人口之間的矛盾被認為是普遍存在的,但人們又注意到世界經濟發展中一些奇特的現象:從宏觀上看,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既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又保持了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率;既能在相對長的時間內實現經濟的持續繁榮,又能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而這一切都是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所難以解釋的。從微觀上看,不少經濟增長來源於新的「思想」或新的「配方」的發現,以及事物由低價值組合向高價值組合的轉型。這表明是思想技術在推動某種新的經濟增長,而這種新的經濟增長依賴的主要不是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而是智力、資訊、管理等軟資源。因此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非常小。
8. 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帶來環境問題這句話對嗎
對,因為經濟高速發展會依賴於大量的自然能源消耗,比如石油,木頭等等,會內造成自然資源的稀缺。發展容到一定的時期後,會進入一個穩定期或者叫停滯期,會暫緩資源消耗。類似於,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差,而發達國家環境都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