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淺析航空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為主題寫一篇論文,有沒有大佬幫幫忙
可以前來詳細介紹一下需求。比如更傾向於哪個領域。
『貳』 影響航空產業布局的主要經濟因素是
地理位置需要視野好的,自然條件要離多水多火山等等,經濟條件人要做的起呀,政治因素要和大城市有多的來往呀,科技條件飛機壞了維修研發需要人才呀,人口情況人多有發展潛力呀
『叄』 航空經濟的航空經濟的特徵
集態是航空經濟的核心特徵。從產業角度來看,航空經濟的產業鏈上游有航空製造業、中間有航空運輸業、下游有航空服務業,側面有相關產業和關聯產業。從區域經濟和地區發展來看,企業規模經濟、行業規模經濟是航空經濟產生的基礎性規模層次,其所在區域、影響區域和輻射區域又都具有范圍經濟特性,因而航空經濟本身就兼具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優點,易產生集態競爭優勢和競爭力。其中,集態指各經濟要素在時間、空間、功能上經過匯集、集中、集聚而形成的集群、集成的新式狀態和整體功能(或功效)最優化的形態。2013年1月國務院在《促進民航業發展重點工作分工方案》中,在部署「大力推動航空經濟發展冶時,也使用了臨空產業集聚區概念,先後強調了航空經濟產業鏈和產業集聚區的兩個重點,即兩個目標任務———「打造航空經濟產業鏈冶「加快形成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臨空產業集聚區冶。
對於航空經濟的推動主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參與和推動。從行業角度來說,在推動航空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民航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並不具有惟一性;中國民航行業和民航企業有必要積極宣傳、積極推動、積極參與航空經濟的發展,但沒有必要和能力充當主力軍。就目前中國現實來看,發展航空經濟的主體既非民航、也非機場及所在地市或縣(市)政府,而是省一級人民政府。這一點,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促進民航業發展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國辦函[2013]4號)文中就明確提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積極發揮主體作用冶。
航空經濟的理論闡釋和實踐把握,盡管可以從國家、政府、行業、產業、區域、企業等多角度去分解、合成和實踐,但各方面在適當強調、突出自己的時候,都必須緊緊把握住航空經濟的集態和平台兩大核心特徵、原則和目標,否則實際效果難免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同時,還要注意航空經濟的全球化特徵,這是由航空技術、航空標准、航空製造和航空運輸等已經是全球化、國際化的特點來決定的。
『肆』 經濟形勢對於航空業的發展的好壞
當然是好,油價又低
『伍』 機場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有哪些
航空運輸是全球最重要的產業之一。而航空業的發展及其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的提高,也是現代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正是航空運輸業,為我們提供了世界范圍的運輸網路,使全球范圍的商務和旅行成為可能。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中,航空運輸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自從1949年第一架噴氣式客機開航以來,全球商業航空運輸量已經增長了70倍。這種增長是任何一種其它的運輸方式都無法相比的,同時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航空服務需求促進了航空運輸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帶來了世界范圍內數百萬的航空乘客量和數十億美元的商業銷售額。 多年來,世界航空業的需求穩步增長。乘客數量在過去的10年內增長了45%,比20世紀80年代中期翻了兩番。貨運交通的增長更快,噸公里數在過去10年內增長了80%,比80年代中期提高了3倍。這種快速增長的驅動因素很多。首先,隨著GDP的增長,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業與休閑出遊的機會增多。其次,航空業效益的提高和逐漸增加的競爭,使全球航空費用比20世紀70年代中期降低了40%(可比價)。第三,全球化推動了空間相互作用和國際貿易,增加了長途旅行和在國外政策和社會環境優越的地區進行商務活動的頻率。最後,70年代源自美國,並在80年代逐步被歐盟及其它地區所採納的放鬆管制政策,使得航空業得以迅速擴張、重組以及實現航線網路結構最優化,這極大提高了航空業的承運規模,並降低了航空飛行的費用,因而促進了乘客數量的持續增長。根據航空運輸組織(ATAG)[1]的研究,2004年航空系統輸送近20億的定期航班乘客,3800×10t的貨物,以及40%(按照貨物價值)的區域間貨物出口量,和大約40%的國際旅行。航空運輸業在世界范圍內帶來了總計2900萬個就業,和大約29600億美元的全球經濟影響,相當於全世界GDP的8%。 很久以來,人們都認為運輸對經濟發展有強大的積極影響,運輸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可以是間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便捷的交通網路可以降低運輸成本,擴大服務市場,還可以在廣闊的活動范圍內形成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集聚經濟式的節約。更間接的實例還包括交通設施建設所誘發的其它行業的就業機會,以及建設中的自然資源投入和勞動需求所引發的乘數效應。 航空服務水平和航空網路的組織對於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與日俱增。Bell和Feitelson指出,在每一個城市體系中,高效的交通網路都有兩個最基本的效果——使商品和服務的流通更加便捷;使勞動者的流動更及時,更有效。這對於需要頻繁交流和直接接觸的現代生產和生活來說至關重要。盡管近代技術革命減少了某些領域直面接觸的需要,許多經濟部門之間依然嚴重的依賴於他們和同行、供應商、顧客等的直接接觸。Nooteboom認為便捷的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縮短空間、認知和文化距離,從而成為知識交換的關鍵。對於管理和輔助人員(administrative and auxiliaryemployees)來說,由於涉及到各個層次的溝通,合作研究以及開發領域的工作,尤其需要面對面的頻繁交流,因而高效的交通網路就愈加重要,相應的,這部分從業人員的乘機率大大高於其它產業。Button和Taylor的研究指出,從事信息業,生物科技,電子業以及管理的新經濟部門,員工的乘機率是傳統產業雇員的1.6倍。 在現代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和運作模式的諸多決定因素中,「接近空港」而帶來的可達性越來越關鍵。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航空運輸系統的性質,以及航空運輸和機場在城市集聚區的作用。這篇文章集中探討航空機場的經濟作用。筆者將通過分析主要機場,特別是大型樞紐機場的優勢,以及這種機場所在城市和地區所獲得經濟利益,著重探討機場相關活動和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 1 航空樞紐對城市和區域經濟的影響 如今,航空樞紐已經基本擁有現代城市所擁有的一切功能和物質性基礎設施,和地方社區一起承擔許多職責,包括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的職能。一個機場可能有上百個承租人,從事一系列的航空事業或商業活動,為機場和地方創造可觀的收入。機場年度預算可能達到上千萬、上億美元,投資計劃可能達到數百萬、數十億,或者更多。即使是一個中型的商業機場,候機樓群、通用航空設施和機場輔助支撐設施(如用於飛機維護保養的建築與器械,跑道、停機坪,滑道等航行區域)也價值數億美元。現代機場是一筆「大生意」,極大影響著現代人類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 因此,航空服務的方式對人口的地理分布,產業的發展和布局,都有重要影響。航空放鬆管制20年來,美國國內主要的航空公司都發展了軸輻式(hub-and-spoke)的航空網路。這為美國公眾減少了航空費用,並提供了更多可選擇的旅行線路。這種軸輻式的結構,使得不同城市航空服務的質量和數量差別很大。
某個城市成為航空樞紐,不僅給乘客帶來多種利益,也對本地的整個經濟狀況產生重大的影響。居住在樞紐城市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獨特的服務和各種各樣的航班,這些服務比處在輻線上的機場要優越得多。事實上,一些企業在某地布局,就是因為那裡優越的航空服務(如豐田公司將其總部設在辛辛那提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是個航空樞紐)。與其他航空機場相比,樞紐機場具有如下特徵:更頻繁的航班;更多的直飛服務;更多的同日回程航班選擇;更大的國際飛行可能性;服務更適合當地市場的需求;在一天的主要快遞服務已經結束之後,依然能夠通過定期旅客航班發送包裹;除此之外,在與其他樞紐城市的聯結上,居住在樞紐城市的市民則擁有和非樞紐城市的市民一樣的機會。 這些特徵在商業旅行中是非常重要的。每次商業旅行的平均費用並不純粹在於飛行的費用,還有賴於許多其它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飛行時間,間歇時間,去機場和從機場返回的時間,因為隔夜所花費用,飛行低頻率航線所浪費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對於商業旅行者來說,他們更多的考慮時間而不是航行費用。常飛旅客計劃(frequent flyer program)現在非常普遍,大多數固定的商務旅客至少是一個航空公司常飛計劃的會員。對於居住在樞紐機場城市的商務旅客來說,常飛旅客計劃的優勢最為明顯,因為樞紐為大多數的目的地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旅行條件。 一般而言,機場尤其是主要樞紐機場,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供城市和區域進入航空運輸系統的門戶;創造當地就業機會;促進其他相關就業,例如機場附近的輔助商業群等的發展。Van den Berg等的研究表明,機場所在的區域,已經成為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的商業區位,而且影響力巨大,成為潛在的經濟增長中心。具體而言,機場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潛在影響可以從四個層次加以分析。 原生效應(primary effects),是創建新的航空服務設施或者擴展現有航空服務設施(如跑道建設,候機樓建設以及航空管制系統建設等)所產生的直接即時的經濟影響。原生效應反映在機場建設本身所創造的地方就業和當地承建商的工作,還反映在這些員工和公司在工資和收入上的增加及其在當地的支出。原生效應對地方政府和團體的好處非常明顯,但相對而言,其作用屬於短期的,作用大小有限,基本上隨機場建設的結束而終止。 次生效應(secondary effects),是運營機場所帶來的長期的經濟影響。包括直接為飛機和乘客,以及客貨轉運提供服務所創造的就業機會,還包括機場運營創造的地方收入持續增長對本地經濟所引發的間接影響。這些影響對於地方經濟發展極其重要,作用范圍包括就業、收入和政府稅收,作用的大小則因機場的性質而異。 衍生效應(tertiary effects),源自被機場吸引到本地建廠的個人和產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對地方經濟的刺激和推動。鄰近主要機場,獲取高質量高效率的航空服務是這些產業被吸引的關鍵。如今,大部分商業活動都相當依賴航空運輸,現代型企業尤其需要相當的直接交流,而這些交流只有通過高效的交通服務才能實現。對於地區經濟前景而言,正是這種企業構成了長期經濟增長的基礎,因為他們具有地理流動性,並且代表著主要的增長部門。 永久性效應(perpetuity effects)。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接受:一個地區的經濟一旦開始增長,便具有了自我持續並增強這種增長的機制。與此相關的是,已經有經驗證明,基礎設施投入可以作為一個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的催化劑或發射器。而航空服務會促進地區經濟更長期和更大的發展。航空服務帶來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集聚經濟,同時為新經濟活動提供重要的知識庫,在現代經濟中,這種知識體系可以通過前後向關聯,引發自主的研究和開發活動,讓本地的經濟發展不過分依賴於其他地區,從而保持並進而加速地區經濟的增長。雖然這種永久性或稱驅動性效應是相對抽象,比較難以量化的,但它卻是持久的,而且影響到機場與地方經濟互動的方方面面。對於擁有高水平航空服務的地區來說,這種潛在的永久性的效應對於地區經濟的前景恰恰是最為關鍵的。
『陸』 金融危機對民航業的影響
僅以航空運輸而言,
貨運:金融危機進一步造成的經濟低迷,使得各行各業進入低谷,貿易量減少,貨物流動性降低。航空貨運與其他形式的貨運形勢都不免於受到需求的大幅降低的影響,從而貨運量及收入減少。
客運:利潤率最高的商務客量必然隨著各行業公司的縮緊開支而大幅減少。經濟艙也將隨著經濟的低迷,旅遊行為減少,乘客選擇便宜的交通替代品等而需求下降。以中國航空公司而言,經過了過去兩年的大幅擴張,現在進入了運力過剩的階段,加之需求不足,必然引起惡性競爭,價格戰等,進一步拉低收入。
其他影響航空公司的重要因素:
燃油:價格已隨著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不景氣及投機行為的減少進行了持續下跌。這可能對航空公司是好事,但多數航空公司應該在過去的年份里已經進行了燃油對沖,而設定的油價可能較高,從而燃油價格的持續下跌可能帶來賬面虧損。
利率:全球政府為刺激經濟增長而採取的低利率政策將有利於採取浮動利率的航空公司。但取決於航空公司在購買飛機等舉債時所採取的利率政策,以及其後所採取的對沖政策,可能有喜有憂。此外,在全球范圍內的信貸機構目前極為謹慎敏感,因此將影響航空公司新的巨債能力。
匯率:金融危機刺激美元,日元,歐元等走勢動盪,並且偏離多年來的歷史趨勢。由於航空公司的收入、成本,特別是負債的貨幣多無法自然配比,因此存在匯率風險。同利率相同,取決於公司的自身情況,及風險管理政策,可能有得有失。例如,與前兩年中國航空公司在人民幣升值時錄的匯兌收益相反,人民幣在世界貿易低迷,中國出口優勢並不明顯等等背景下,可能短期內不再升值,甚至貶值,可能將引起匯兌損失。
勞動力:由於航空業的總體需求降低,勞動力如飛行員等,在兩年行業鼎盛時期出現的勞資關系緊張的情況可能降低,甚至在短期內產生供過於求的情況。
其他:飛機價格,租機價格等也都將隨著供求關系的變更而緩和,航空公司針對市場基需求的周期性,飛機的交付期等需要有長遠的規劃,並接合自身運力、財力進行戰略性的機隊規劃,而不是如以往一味的在市場好時大量購入飛機
『柒』 民航與國民經濟的關系
1000字沒有,盡力了。。。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遊業的發展、經濟活動的日趨頻繁、物流業的快速發展都給中國的航空業提供了快速發展的動力,而機場行業將從中收益匪淺;第五航權的開放對航空公司而言意味著競爭的加劇,對於機場而言意味著業務量的增加。對於樞紐機場而言,航權開放無疑會使得外航航班增加從而帶來機場的業務收入的增加。
同時,我國機場吞吐量在20多年來發展迅速,1981~2004年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長率為22.1%,貨郵吞吐量年均增長率為22.0%。2004年,全國通航機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419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8.8%。其中,國內航線完成21774.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7.4%(其中內地至香港和澳門地區航線為869.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5.9%);國際航線完成2419.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2.1%。完成貨郵吞吐量552.6萬噸,比上年增長22.3%。其中,國內航線完成381.1萬噸,比上年增長21.6%(其中內地至香港和澳門地區航線為33.0萬噸,比上年增長44.1%);國際航線完成171.5萬噸,比上年增長23.9%。飛機起降架次為266.6萬架次,比上年增長25.8%。其中:運輸架次為247.4萬架次,比上年增長28.1%。運輸架次中:國內航線226.4萬架次,比上年增長27.5%(其中內地至香港和澳門地區航線為8.5萬架次,比上年增長46.9%);國際航線21.0萬架次,比上年增長34.4%。2005年我國機場業發展形勢喜人,擁有持續增長空間,預計機場行業效益將穩定上升。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機場密度是每10萬平方公里只有1.4個機場,日本的密度是23.3個。即便是在中國機場最集中的華東地區,每10萬平方公里也只有4.8個,而新疆及西北每10萬平方公里分別只有0.6和0.8。由此可見,機場行業的整體發展前景值得看好。
近年來我國機場業改革不斷,機場屬地化管理、鼓勵外資營建機場、航權的不斷放開、民營資本的介入,投資體制改革給機場業帶來了生機。我國機場業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和激烈的市場競爭。若想在機場業投資或者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優勢,就需要對機場業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對機場業市場、機場建設等有一個整體的掌握。在此情況下,本研究中心依據中國民航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信息中心和國家統計局等權威渠道數據的數據,同時採用中心大量行業資料庫以及我公司相關部門對民用機場行業所進行的市場調查等大量資料,綜合運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對中國機場行業的運行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進而得到了這份極具價值的研究報告,我們相信,我們的努力將會為機場行業的經營者和投資者提供一個良好的視野,從而幫助他們做出更為理性的決策。
『捌』 民航發展對中國的影響
民用航空業已經深來刻改變了人們的自時空觀念,對人類傳統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航空運輸是21世紀國家經濟發展的驅動力、「發動機」。通過民航業所聚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等優勢資源,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正在產生著強大的輻射效應,「臨空經濟區」、「航空大都市」已成為現代化國際經濟中心城市迅速崛起的重要依託。以航空運輸業為核心所形成的航空經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新興經濟形態。《國務院關於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民航業定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戰略產業,並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航空經濟發展。
『玖』 經濟危機對航空業的影響
可能樓主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才會提出這個問題
2周前某世界航空聯盟(忘記是哪個了)提倡各國開放航空運輸市場,將航空運輸業推向市場經濟,這是對消費者有利的,但會對國內航空公司造成沖擊。
就目前全球整體的經濟形式下,市場經濟模式是促進一個行業發展的最主要動力,高技術、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慢回報這些苛刻條件本身制約著航空業的市場經濟化進程。
本月15號南航加入天合,這會降低南航采購和運營成本,對國內消費者來說也是好事。 這也是南航對國內航空業向市場經濟轉變這一趨勢做出的最佳選擇。
因為本身我不是這一行的人,所以政策方面就不好說了。不過無非是類似對民族工業的保護主義政策這樣的。
『拾』 航空行業會受經濟危機影響嗎
當然是會的啦,就打個比方來說吧。在經濟危機前的話,也許有些人可能會乘坐飛機內出去旅遊,或者說是乘容飛機外出工作。但經濟危機後,世界上的經濟都會不景氣。自然,乘坐航班的人少了,就會有影響的。還有就是航空的油料方面,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