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龍舟賽事的城市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

龍舟賽事的城市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31 01:33:09

A. 賽龍舟的來歷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內龍神的一種祭容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賽龍舟將成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傳說,很久以前,西岸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漁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西岸河),河水為西岸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B. 觀看龍舟比賽會有什麼感受

1、賽龍舟簡介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
2、賽龍舟的由來和發展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lOO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3、劃龍舟的優點
一、日常生活中上肢前伸,前推動作較多,所以多數人身體前部肌肉相對發達,後背薄弱,造成駝背、肩頸痛。劃龍舟可以很好地鍛煉上背部以及頸肩部後側肌肉力量,緩解頸肩痛和矯正駝背等現象;
二、辦公室一族久坐不起,容易腰背疼痛,腹部肌肉鬆弛。劃船動作要求收腹骨盆後傾,下背伸展等,可以很好地鍛煉軀干核心力量,緩解下腰背痛;
三、和腳蹬式劃船動作相比,手動式劃船由於軀幹部的加入,直接刺激呼吸肌群,且參與大肌肉群數量更多,心肺刺激鍛煉效果更好;
四、手動劃船動作幅度較大,船體相對更加不穩定,對於身體的平衡穩定系統等刺激更明顯,有助於加強人體平衡能力。

C. 賽龍舟的來歷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賽龍舟起源有以下四種說法:
1、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
2、沅陵盤瓠招魂: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源於遠古,祭祀的對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兒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畲、黎六個民族。盤瓠死後,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一隻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後來的劃船招魂的祭巫活動。
3、紀念曹娥:
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
4、紀念伍子胥: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D. 耗費巨大的龍舟競賽為何依舊盛行

桂林龍舟競賽悲劇後,關於龍舟競賽這一傳統體育項目議論紛紛。早在2010年,多地叫停龍舟賽事,但由於龍舟競賽歷史原因以及近年來龍舟競賽關乎地方旅遊經濟,龍舟競賽不定期在南方隆重舉行。

1.不同寓意的龍舟競賽

龍舟競渡流傳最廣的起源是,楚國人為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借龍舟驅散江中之魚,期望阻止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此龍舟競渡之寓意,被《史記》所肯定。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台灣省已開始舉行龍舟競渡。但龍舟競渡仍只是中國傳統節日活動之一,不是正式體育運動。直至1976年,香港於筲箕灣避風塘首次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從而掀開了龍舟活動現代化、國際化、規范化的序幕。目前賽龍舟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賽龍舟發展到今天,不同的地方,龍舟競渡有不同的寓意。例如:貴州苗族慶祝插秧和預祝五穀豐登、紀念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或古代英雄岩紅窩等。

舊時的桂林灕江桃花江龍舟巡遊是為了祭祀龍王的儀式和節慶活動,以此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祭祀龍王的意義要遠遠大於體育比賽。目前,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證明桂林的龍舟競渡與屈原投江有關,桂林端午節龍舟民俗活動的歷史也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近代以來,龍舟傳統在桂林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和繼承,原因之一在於相對於其他的體育項目,龍舟運動是一項消費較高的項目。為了籌集資金,很多龍舟隊會自己會通過招商拉贊助,但長久如此,壓力更大難度也會更大,此次桂林龍舟競賽,據秀峰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系敦睦村村民私自組織,此前曾報備但並未獲通過。

2.龍舟競渡錢都花在哪兒了?

訓練一月要30多萬元

一條龍舟上有70人,加上後勤保障、替補隊員大概需要90人左右。為了競賽,一般提前一個月就要組織隊員訓練,隊服每人一套大概55元。在其此間,每人每天誤工費80元,午餐晚餐伙食費20元,每天訓練3小時至少消耗礦泉水3瓶計3元。以上開支9200元左右。為了保障訓練安全,村裡還需要僱用一條快艇隨行保障,租金每天1000元。僅上述開支一個月訓練下來就要31萬元左右。

在競賽後,有的獲勝村和社區還會舉行比較大規模的吃「龍船飯」活動,算下來四五十萬開支都正常。

鎮街的開支

據公開報道顯示,2010年,中堂舉辦第二屆中國龍舟文化節總預算400多萬元。萬江龍舟節7家贊助單位共贊助200多萬元。石龍鎮龍舟文化節政府投入近200萬元,此外還有多個企業贊助。開幕式邀請到鳳凰衛視知名主持人胡一虎和曾子墨擔當主持,「廣東省大沙田詩歌獎」頒獎典禮暨2010沙田水文化節閉幕式在東莞玉蘭大劇院舉行,開支也不會少。

安全措施

比起花銷,龍舟競賽最讓人關注的是其配套安全措施,而民間私自報備的龍舟競賽由於經費、意識原因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所以,在2010年開始,多地曾叫停龍舟競賽。例如2014年廣州東莞萬江街道在內的多個鎮街均取消了競賽環節,改為交流遊船性質的「趁景」。

3.重啟龍舟賽

由於賽龍舟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地方政府將龍舟這一傳統運動與當地旅遊相結合,一方面力求促進傳統節日的繼承發展,另一方面,對當地的旅遊經濟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多的文旅企業對賽龍舟進行投資,與政府聯合舉辦,2016年,廣東佛山高明區時隔5年再次重新舉辦龍舟賽,來自區內外共12支龍舟隊參加角逐,活動吸引了5萬人次前來觀賽。通過傳統節日、民俗活動聯合旅遊園區發展經濟是目前越來越多旅遊城市的發展模式,在通過承辦節會實現企業發展效益提升後,不少文旅企業又將更多的利潤投入再生產,進而助推高明第三產業步入良性循環。這樣的模式使得經濟和風俗傳統達到發展雙贏。劃龍舟是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傳統。政府重啟龍舟賽,體現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有社會學專家提出,如何引導、規范此項民間活動,為這項傳統的民俗活動注入新的生命力,顯得很重要。

只有保障安全,龍舟運動才會走得更遠。

E. 集美龍舟賽開展狀況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lOO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除了比賽速度外,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y6,共同拾東西)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另外,還應說一下女龍船。在過去,許多地方的龍舟競渡均不許婦女參加,認為婦女接觸龍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現了女子龍舟隊,英姿諷爽的女人們奮勇爭光,爭奪第一,絲毫不弱於須眉男兒。
與春節有舞龍也有舞鳳一樣,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的來源如上述,是源於遠古的烏舟、鷁舟。古代宮廷中有鳳阿(如《天府廣記》中記明代宮廷便有),民間有鳳船競渡。《粵囊》載:「龍舟以吊大夫,鳳船以奉天後,皆與五日為勝會。庚午之夏,番禺石橋村入聚萬金,制鳳船,長十丈,闊丈三,首尾高舉,兩舷重翼為舒斂,背負殿宇,以奉天後,游各水鄉。」1964年後香港又出現了鳳艇賽。這種鳳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隊員,飾有鳳頭、鳳尾,由女隊員競渡。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比賽形式,合龍鳳呈祥之意。
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順德縣志》載:「大良之龍風船妙極華麗。」但今已不見了。湖南汨羅縣的龍舟,前裝龍頭,後置鳳尾,鳳尾是用包有紅紙的竹篾成扇形插於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稱為龍鳳船。龍鳳船,似乎是龍船與鳥船相融合後留下的痕跡。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鄒圩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1984年,原國家體委決定將龍舟賽列為體育比賽項目,舉辦了「屈原杯」龍舟賽。
龍舟賽歷史悠久,傳入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1983年,我國首次派隊參加龍舟大賽,一舉奪得全部兩項冠軍。1984年國際龍舟大賽在香港舉行, 有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紐西蘭、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澳洲、澳門、香港等16個隊參賽。

F. 龍舟競賽的形式有哪些

龍舟競賽形式來

直道競速源賽

指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通過1000米以內標志清楚而無任何障礙的直線航道。

環繞賽

指在半徑不少於50米以上,直線距離不少於500米以上的人工或自然水域所進行的多圈賽事。

拉力賽

指在自然環境水域,但必須是封閉的航線上所進行的長距離賽事。

競賽類別

正式比賽類(包括下列賽事)

世界龍舟錦標賽

世界俱樂部龍舟錦標賽

洲際龍舟錦標賽

全國龍舟錦標賽

全國綜合性運動會龍舟賽

地方龍舟賽

龍舟競賽分男子和女子組直道競速,男子組有800米、1000米、2000米、4000米等比賽,女子組有400米、600米、800米、1000米等比賽。賽場設在靜水區域,一般設有6~8個航道,航道寬約9米、11米和13.5米不等;水深約2.5米左右,航道每50米以內均有航道浮標以示標志,起點和終點兩端的延長線均有標志桿。

G. 上海有哪些地方可以賽龍舟比賽

蘇州河上的龍舟比賽,是國際性賽事,已經舉行了十多年,每年都有,電視台也會直內播
在蘇州河容上舉辦龍舟賽,為凸顯城市個性、城市人群、城市環境和城市河道條件等特點

另外,澱山湖畔的東方綠舟水上運動中心內也可以
歷屆上海市市民運動會的龍舟比賽,就是在這里舉行的

H. 2017中華龍舟大賽落幕有何意義

12月10日,剛剛結束的2017中華龍舟大賽總決賽精彩而激烈,陵水河兩岸的市民和遊客大呼過癮,全國各地的觀眾也通過電視一睹了中華龍舟大賽的激情澎湃。古老而年輕的龍舟運動,擁有著悠遠流長的文化淵源,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情感,展現著同舟共濟、團結拼搏的體育精神。

下一步,陵水將深挖契合陵水特色的體育品牌,服務群眾,普惠群眾。同時,通過宣揚陵水地域特色和品牌,擴大陵水知名度,最終實現以體育反哺經濟建設。

「未來,我們將繼續推動體育運動與旅遊的融合,為體育產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也為旅遊產業提供持續利用的資源和動力。」 陳春梅說, 「陵水『文體+旅遊』之船已經啟航。」

I. 賽龍舟的規則

劃龍舟比賽的過程及相關規則具體如下:
參賽隊伍必須於賽前20分鍾齊集於檢錄處,大會人員將會查核參賽隊員身份,參賽者需出示大會發出之運動員證,所有隊員必須服從檢錄員之指示落艇,所有隊伍必須根據規則規定所分配之龍舟及航道出賽。
任何隊伍不得要求選擇龍舟或航道,當所有隊員落艇後,應從速劃離登船碼頭駛向起點,參賽隊伍向起點出發時,必須保持航道暢通,遠離比賽航道,並以不影響其它賽事進行為原則。
起步程序:各參賽隊伍之龍舟必須在指定之賽道上集合準備比賽, 在起步區內之參賽隊伍,必須服從發令員的指令。
在起步線上,每條航道有繩索一條系於竹棚上,該繩交與該線航道上之龍舟舵手掌管,此外,艇首亦有繩索一條,由鼓手掌管,以固定龍船位置。
當龍舟已准備就緒,所有劃手之槳板必須離水;所有參賽隊伍之龍舟,即各隊劃手之槳板已離水時,發令員發號施令。
當發令員認為各龍舟已各就各位後,將會搖動旗號(黑白格仔旗)表示即將開始比賽。(示意終點裁判准備),當發令員開賽將會叫出「准備」然後響號比賽開始。
當發令員發覺有隊伍偷步或犯規,立即連續性發出短號,表示需要重新起步,所有龍舟必須盡快劃回起點重新安排比賽。
如有隊伍劃手之槳板於准備口令與響號間觸水,將被視為偷步,任何隊伍拒絕立即回航或在發生第二次偷步事件中犯規,其參賽資格將被取消。
比賽守則:
所有航道由起點至終點劃一直線,參賽之隊伍必須在其航道上進行比賽,航道上均有竹竿及彩旗分隔,以資識別。
每場賽事,大會派出航道裁判尾隨各參賽之龍舟,進行監察;任何參賽之龍舟未能有效在其航道上進行比賽,隨後之司令船會向其發出警告。
各龍舟不可以超越由竹竿所劃分之航道,如有龍舟超越他人之航道,而干擾其它正常比賽之隊伍,或引致兩艇或多艇相撞,賽事控制員在咨詢航道裁判意見後,有權取消犯規隊伍之比賽資格。
如賽事進行中,發生意外事件或對賽事有嚴重事故發生而影響比賽結果時,航道裁判有權出示(紅旗)終止該組比賽成績,重賽事宜,交由大會裁決;犯規之隊伍不得參與比賽。
練習或比賽完畢後,各隊伍必須盡快劃回登船區,將所有用具交回大會,如大會控制員或裁判發覺任何隊員,故意損壞大會之龍舟及其設備,大會有權向該隊或隊員罰款澳門幣5000元,並有權要求該隊伍支付該損壞龍舟或物料之修理費。
如大會控制員或航道裁判發覺任何參賽之隊員,故意令其龍舟入水或翻沉,大會有權向該隊或隊員罰款澳門幣1000元及取消其參賽資格。
如有隊伍違犯6-4、6-5兩條守則,除罰款外,有關人員將被暫停參加本澳龍舟賽事資格兩年、或視乎個案的嚴重性,罰涉案人員一年至終身停賽。
如有任何參賽隊伍或個別隊員,對大會裁判員或大會工作人員,出言恐嚇、圍堵阻撓或使用武力,阻止裁判員之裁決或工作人員之工作將終身除消其參加本澳龍舟賽資格。
各隊伍必須在5分鍾內完成賽事,大會有權請求未能於限定時間內完成賽事之隊伍離開航道,以免影響下一組賽事進行。
(9)龍舟賽事的城市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擴展閱讀: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華龍舟大賽由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中國龍舟協會、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共同主辦,中視體育娛樂有限公司和各賽事舉辦地政府承辦。根據協議,體育頻道將採用國際賽事轉播標准對全部比賽進行製作播出。
2016年9月25日,中華龍舟大賽昆明·滇池站第二個比賽在雲南昆明海埂大壩滇池草海舉行。比賽項目將依照國際規則設置200米、300米、500米男子直道競速和3000米男子環繞賽等多個項目。

J. 龍舟的體育賽事

傳說,很久以前,鄒圩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傣族是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劃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1984年,原國家體委決定將龍舟賽列為體育比賽項目,舉辦了「屈原杯」龍舟賽。
龍舟賽歷史悠久,傳入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1983年,我國首次派隊參加龍舟大賽,一舉奪得全部兩項冠軍。1984年國際龍舟大賽在香港舉行, 有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紐西蘭、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澳洲、澳門、香港等16個隊參賽。中國隊又奪得冠軍。
龍舟賽在我國南方地區開展的比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龍舟節」。
龍舟已被納入到2010年廣州亞運會運動項目之一。 ▲航道
△根據河道條件,設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競(可按當地條件變更距離)。
△比賽應設在靜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線與終點線必須平行並與航道線垂直。
△根據參賽隊數及場地條件,設2或4,6,8條航道,每條航道寬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淺處水深不得少於2.50m,航道內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樁,航道外5m內應無障礙物。
▲器材
△按各地傳統龍舟式樣規格製造,製作材料不限。
△舵槳及劃槳規格按各地傳統要求製作。
▲附屬裝置
△傳統龍舟可按各習慣製作龍頭和龍尾,並備有鑼、鑼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帶水標二個,預備劃槳若干個。
▲隊員
△隊員必須身體健康,會游泳,熟悉水性。
△龍舟參賽隊員為25人。
△每隊設隊長一名(運動員兼),比賽時必須佩載標志。
△每隊登舟比賽隊員為23人,包括: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
△每隊替補隊員2人。替換時需經裁判員驗明資格,並於檢錄登舟前替換完畢,登舟後不能夠替換。 小龍舟
根據中國龍舟協會競賽規則:(暫沒統一標准,一般比賽要求)
龍舟長度:12米(由龍頭至龍尾)
船身長度:9.6米
龍舟寬度:96厘米(中艙最寬處)
龍舟重量:不設統一標准。(唯要求同一賽事所用之最重龍舟與最輕龍舟差距不超過5公斤)

閱讀全文

與龍舟賽事的城市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