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泉州市經濟發展概況

泉州市經濟發展概況

發布時間:2020-12-31 00:03:34

A. 泉州地理位置地形概況氣候情況著名景點主要物產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1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通行和漳州、廈門、台灣等同一種方言:閩南語。
別稱:鯉城、刺桐城、溫陵
Quanzhou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總人口774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
泉州是著名僑鄉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624萬人,港澳同胞70萬人。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市雕飛天迎賓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區。戴雲山脈從東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在德化縣境內,有「閩中屋脊」之稱。境內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過渡。泉州海岸線曲折蜿蜓,大部分為基岩海岸,總長約421公里,有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及肖厝、崇武、後渚、梅林、石井等14個港口。泉州地跨中南兩個亞熱帶,即戴雲山西北部常年溫暖的常綠闊葉林帶和東南部常年濕熱、有短期乾旱的亞熱帶雨林帶。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5條,總長1620公里 ,境內最長的河流是晉江,水資源相當豐富。泉州地區太陽輻射總量較高,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稱「閩南大溫床」,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經濟作物極為有利,是烏龍茶、桂圓、柑桔的全國生產基地,安溪鐵觀音和永春蘆柑是拳頭出口產品。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產量較大的魚類有2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118萬畝。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主要有鐵、猛、金、煤、石英砂、花崗岩、高嶺土、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德化高嶺土質量居全國前列,是德化陶瓷的主要原料。

B. 概括指出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繁盛原因

泉州港,古代稱為「刺桐港」。泉州港是福建省泉州市東南晉江下游濱海的港灣,北至湄洲灣內澳,南至圍頭灣廈門市同安縣蓮河,海岸線總長421公里。歷史上曾以三灣十二港著名於世。
泉州港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
早在公元6世紀的南朝,印度僧人拘那羅陀於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和陳文帝天嘉六年(565年)兩次到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翻譯《金剛經》,後由泉州乘船到棱加修國(今馬來半島)和優禪尼國(今印度)。隨著我國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泉州港的海外交通日益繁榮。唐代,泉州、廣州和揚州等,並稱為我國對外貿易的大港口。
唐王朝特在泉州設參軍事,管理海外交通貿易事宜。唐代來泉州貿易的外國商人主要是阿拉伯和波斯人,還有東南亞以及印度、埃及、日本、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的人。7世紀初,阿拉伯正式派遣使節來中國,隨後來者日多。「至武後時(684~704年),阿拉伯人經商於廣州、泉州、杭州諸良港恆數萬」。當時泉州港也因「南海蕃舶」常到,而「島夷斯雜」,出現了「市井十州人」的盛況。為了表示對外商的關懷,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特下令保護廣東、福建的外商,規定「除舶腳、收市、進奉外,任其來往通流,自為交易,不得重加率稅」。
五代時,泉州為閩國轄地,閩王王審知很重視海外貿易,「招來海中蠻夷商賈」,泉州的海外交通得到進一步發展。五代後期,泉州擴大了城市范圍,並增闢了道路和建置貨棧,以適應海外交通貿易發展的需要。
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空前繁盛。泉州港(亦稱刺桐港)被譽稱為「世界最大貿易港」之一而馳名中外,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
宋時泉州與國外往來的有70餘個國家和地區,海外交通暢達東、西二洋,東至日本,南通南海諸國,西達波斯、阿拉伯和東非等地。進口商品主要是香料和葯物,出口商品則以絲綢、瓷器為大宗。
宋元佑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嗣後又設來遠驛,以接待貢使和外商。為鼓勵海外交通貿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員,每當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節,特為中外商人舉行「祈風」或「祭海」活動,以祝海舶順風安全行駛。
元代,泉州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增至近百個,其貿易范圍仍以通西洋為主,相對穩定的航線大抵與宋相仿。當時泉州港是國際重要的貿易港,也是中外各種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經泉州港進口的香料有58種,寶貨珍玩12種,工業原料27種,紡織品19種,金屬物9種,器用品6種,副食品7種。經泉州出口的絲綢織品54種,陶瓷器41種,金屬、雜貨和葯物63種,遠銷到64個國家和地區。
進入明代,泉州的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但由於明政府施行了嚴厲的「海禁」,限制泉州港只通琉球,使泉州港對外貿易受到極大限制。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移設福州,泉州的來遠驛也隨同市舶司廢置,標志著泉州港外貿地位的下降。清代,在清初戰爭和海禁、遷界的影響下,泉州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港口的繁華已煙消霧散,城市也凋零殆盡,泉州港的外貿業務全由廈門港所取代,從此以後,泉州港便走向衰落,變成地方性的小港。

C. 晉江市的基本概況

晉江市位於福建東南沿海,泉州市東南部,晉江下游南岸。北緯°30′-24°54′,東經118°24′-118°43′。東北連泉州灣,東與石獅市接壤,東南瀕臨台灣海峽,南與金門島隔海相望,西與南安市交界,北和鯉城區相鄰。海岸線長121公里,陸域面積69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345平方公里。集閩南金三角經濟開放區、全國著名僑鄉、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於一體。
晉江市是福建省省轄市(縣級市),由泉州市代管。晉江市政府駐地原在青陽鎮(街道),2007年遷至羅山街道。
2007年末,常住人口158.70萬,其中城鎮人口73.95,鄉村人口84.75,城鎮化率46.6 %。2007年末,戶籍人口104.45 萬,其中農業人口67.40萬,非農業人口37.06萬。漢族佔97%,少數民族有回族、畲族、滿族等35個,以回族居多。通閩南方言。旅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21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為最多。
東潘海堤
晉江山川毓秀,人文薈萃,素有「聲華文物、雄稱海內」、「泉南佛國」、「海濱鄒魯」之美譽。先後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等榮譽稱號。改革開放以來,晉江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年均增長率達26.16%。從綜合實力看,1991年首次評選「全國百強縣」時, 晉江名列第55位;1994年,躍居第15位;2000年,又躍升第10位,進入「全國十強縣(市)」行列;2002年又被評為「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6名;2005年更是名列全國百強縣(市)第5名。
晉江是中國的品牌之都,擁有的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福建省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數量名列全國縣級市前列、福建省縣(市)首位。晉江先後被授予「中國鞋都」、「中國食品工業強縣(市)」、「中國陶瓷重鎮」、 「全國質量興市先進縣(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等稱譽。科技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百強行列,被定為全國4個科技進步示範區之一。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92.5億元,財政總收入48.6億元(其中本級財政收入2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68元。

D. 泉州環城高速公路的概況

泉州環城高速復公路全程約制137公里,雙向六車道(泉州灣跨海大橋雙向八車道),設計行車時速100公里,由南惠高速主線(環城一期)、晉石高速(環城二期)部分、泉州灣跨海通道(環城三期)、南石高速和泉廈漳城市聯盟高速公路泉州段等五部分組成。途經豐澤(北峰街道),洛江(雙陽街道),惠安(洛陽鎮、黃塘鎮、螺陽鎮、張坂鎮、東園鎮),石獅 (寶蓋鎮、蚶江鎮),晉江(新塘街道、羅山街道、永和鎮、東石鎮),南安(石井鎮、水頭鎮、官橋鎮、柳城街道、霞美鎮、豐州鎮)等6個縣(區、市)的19個鎮(街)。

E. 概括元朝時期泉州成為最大海港有那些原因求大神幫助

這得意於南宋王朝對泉州的開發和重視度,因為早期北宋連續被北方遼、金入侵和西夏崛專起控制了其絲屬綢之路這條重要貿易通道,限制了他的經濟發展,宋朝是比較重視商貿的王朝,可以說在所有封建王朝中對商人最優待最寬松的王朝了,在土地減少對遼、西夏和後來的金國都要年年給予大量歲幣免除戰亂,宋朝需要商貿來提升經濟能力和稅收,於是重新開票一跳同西方國家貿易的通道就很重要,這就造就了泉州等幾個重要商貿港口的誕生,而泉州早在唐朝就是東南第一大大港了,其地理位置非常良好,是一個天然避風良港,通過多個朝代減少規模也就越來越大,到南宋時候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港口,而元朝建立後經歷一段時間後開始重新重視海貿,而泉州自然還是成為其最重要的港口,成為當時東方最大的海港。

F. 泉州市第九中學的學校概況

泉州九中創辦於1992年秋,東毗刺桐公園,南臨津淮街,是泉州中心市區地理位置、人文環境最優越的一所省級達標中學。近年來,泉州九中社會聲譽日益提高,先後榮獲「全國十五教育科學規劃國家級課題實驗學校」、「全國優秀校報特等獎」,福建省「先進教工之家」、「綠色學校」、「示範圖書館」、「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體育特色學校」、「防震減災示範校」,泉州市「文明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學校」、「藝術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示範學校」、「文明禮儀示範校」、「巾幗文明崗」、「交通安全示範學校」、「中小學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高中體育健康新課程實驗基地校」等50多項省、市級以上榮譽。2007年10月學校通過省二級達標高中校驗收。2008年4月學校接受旅新華僑捐資成立了「柳文拐先生助學獎學獎教基金」,加大獎教獎學力度。
學校現佔地面積33806.98M2,校舍建築面積38888M2,各種教學設施齊全,常規教學儀器設備和體育衛生醫療器材設備等均達到或超過省一級達標學校標准。學校現有60個班級,在校生3000多人。教職員工260人,中、高級教師佔64%。
泉州九中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辦學理念,堅持以質取勝,「做精初中、做強高中」,向管理要質量、向質量要品牌,近年來中考成績均居市區公辦中學前茅;雖然生源起點較低,但高考本科上線率逐年大幅度遞增。近兩年來,師生參加各類競賽獲市級以上獎項近200人次,其中國家級30多人次,有20多名學生獲中、高考賢鑾獎。泉州九中將力爭在2012年成為省一級達標高中校。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的基本信念,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始終面向全體,承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真誠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切實關懷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使「好學生」「中等生」「後進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得到新的提高。該校2002屆林若染同學今年1月以超過國家研究生入學分數線45分的成績通過研究生初試有感而發,在《致母校九中的一封感謝信》中深情地說:「感謝九中讓我重建信心!」當年她以低於二級達標中學43分的成績被錄取在九中,在老師的關懷引導下,她重建自信、努力拚搏,三年後順利考上了大學本科!並把好的學風帶進大學生活,於是才有了今天的初步成就。
幾年來,九中教師們團結拼搏,力求上進,已經形成了一支富於人文精神、業務精良,特別能戰斗的團隊。雖然近幾年由於一級達標中學和新辦民校的擴招,九中學生入學時的學業成績越來越低,但在師生共同的努力下,中考連續幾年列於市區公辦學校的前茅,且一直保持著領先的位置。2004屆該校中考有1名學生獲甲等賢鑾獎,6名學生獲乙等賢鑾獎,該屆共有132人上一級達標中學錄取線,其中有4名學生在五中高中部保持領先,多次進入年段前10名;2005年中考上一級達標中學錄取線達172人;2006年中考有8名同學獲得賢鑾獎,其中林燕花同學以440分的高分名列泉州市區公辦學校第一名。高考成績更是一年上一個新台階,把一大批原本無緣高校的學子送入高校,甚至名牌大學,僅2005年該校上本科錄取線就有52人,其中僅有3人中考成績上一級達標中學的最低錄取線。李亞嬋同學當年以低於該校錄取線10分進入該校就讀,2005年高考文科成績531分;2006年我校上本科錄取線達到74人。對此,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讓中低成績的學生取得自信,學會努力,以至取得成功,升入高校深造,在這一方面,九中應該是所有普通高中做得最好的學校之一。
專家認為,如果說名牌中學是尖子生的高產地,那麼一般中學生產的就應該是這個社會的主流群體。整體而言,一個社會進入精英層的尖子生畢竟很少,穩定主流群體才是社會最需要的。況且普通中學的學生,不盲目定位、找准起點,選擇充滿關愛的人文教育環境,通過努力,依然有很多機會通向成功,圓大學夢甚至名牌大學之夢!而泉州九中正是這樣一所理想的中學,愛在九中,讓夢想在這里放飛,讓生命如夏花般美麗綻放! 師資隊伍。學校有一個團結進取、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領導班子,匯集了一批朝氣蓬勃,並且學歷高、職稱高和教育教學水平高的教師隊伍。學校現有59個班級,專任教師221人,中、高級教師佔65%(其中在讀研究生7人,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1人,北師大2人,華師大21人),省、市、區學科帶頭人或骨幹教師有49人。2006年我校教師在各項專業比賽中取得新的突出成績,榮獲各級獎項共82人次,其中國家級獎2人次、省級獎4人次、市級獎46人次。04-05學年我校教師在CN級刊物發表文章為70多篇。學校90%的教師承擔了各級教育教學實驗改革工作,目前學校有2個國家級課題、1個省級課題、3個市級課題並有7個區級課題結題。其中「感受·領悟·積累·運用-作文教學中培養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課題榮獲中國教育學會十五科研規劃立項課題「新時期作文全境研究」「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
特色辦學。學校堅持全面育人的辦學思想,注重對學生特長的培養和發展,堅持在初中開設綜合實踐課程,在高中開設選修課和研究性學習課程,體育、音樂、美術、勞技教研組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注重校本教研教改,結合學生實際,開設了田徑、排球、籃球、乒乓球、美術、書法、素描寫生、音樂藝術、歌詠朗誦、演講與口才、等專題選修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006年11月成立泉州九中培養體育、音樂、美術特長生領導組,立足本校生源與師資水平,力求培育一大批有特長的人才,形成我校的辦學特色,目前已在高一高二基礎年段完成特長生的選拔工作,今後將從專業和指導兩方面抓好抓實,跟蹤監督,力求全面豐收。
兩年來,師生參加各類競賽獲國家級獎項21人次,省級43人次,市級100多人次,有10名學生獲得賢鑾獎。2004-2005年該校運動隊參加各級各類體育競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有7個集體項目、58人次獲得市級及市級以上體育競賽的好名次(有6人達國家二級運動員標准,可獲得高考獎勵分20分),在「第二屆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榮獲1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的好成績。2006年報考體育、音樂、美術、書法等專業學生上本科線達40人。
硬體設施。學校現佔地50.71畝,綠化率達到35.5%,校舍建築面積23342平方米,正在興建的10000平方米綜合樓將於2007年完工;各種教學設施齊全,配有理、化、生實驗室、體育室、電子備課室、電腦室、師生閱覽室、語音室、勞技和美術音樂專用教室以及多媒體專用教室等共33間;學校還開通了千兆校園網,配備電腦328台;圖書館藏書7萬余冊書籍,報刊共350餘種,教學儀器設備和體育衛生醫療器材設備等均達省一級學校標准。
辦學效益。學校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教學質量逐步提高,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評價。先後獲得福建省先進教工之家、泉州市第八屆和第九屆「文明學校」 、「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學校」...
2009年4月23日泉州第九中學升為「福建省二級達標高中」

G. 泉州晉江國際機場的機場概況

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原為軍用機場,始建於1955年月。1980年05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建立民航泉州站,使用安-24型飛機,開辟泉州晉江=福州、廣州航線。1983年12 月,因廈門高崎機場建成通航而關閉。改革開放後,為適應晉江市經濟發展需要,1993年07月,經國家計委和總參謀部批准,在1993年12月,由晉江政府及泉州所屬其它縣(市區)人民政府共同籌資2.9億元對機場進行大規模擴建改造。1996年09月07日通過竣工驗收,9月10日成功試航北京,12月12日正式通航。
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各類飛行保障和服務設施配套齊全。飛行區等級為4D級,能滿足波音757、空客A320等同類型飛機起降要求。航站區按高峰小時客流量500人次設計建設,候機樓面積55159平方米,設有國內和國際候機廳,停機坪面積104300平方米,可停靠15架大中型飛機。候機樓停車廣場面積16800平方米,可停放各類車輛400輛。
通航以來,廈航、深航、川航、春秋航空等十幾家航空公司曾先後投入運力在泉州晉江國際機場運營,曾開辟了泉州晉江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舟山、成都及香港、馬尼拉、日本沖繩等20條航線。
2003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委託民航幹部管理學院和北京中設質量體系認證中心開始對機場開展ISO9001認證工作。通過對安全、財務、行政、人事、經營管理和服務質量等方面的規章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形成較為系統的內部管理制度,有效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2004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獲得ISO9001認證證書,質量管理水平又邁上一個新台階。
2009年,經國務院批准,泉州晉江機場開放國際航空一類臨時口岸,泉州晉江機場升格為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同時開通香港和馬尼拉兩條國際固定航線。
泉州晉江國際機場每周進出港航班約480班次,年客運吞吐量約3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5.1萬噸,屬於「4D」類機場,列全國178個通航機場的第44位。
2009年,泉州市投入9.07億元對機場進行大規模改擴建,項目總建築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包括機場新停機坪、新航站建設、機場口岸查驗設備配備及通信導航系統更新等。新建的航空口岸基礎設施包括國際旅檢廳、國際貨運中心和配套工程等。國際旅檢廳總面積達1.2萬平方米,配置專用廊橋2條,設計年旅客吞吐量70萬人次。國際貨運中心面積0.2萬平方米,設計年貨郵吞吐量1.1萬噸,總投資1000萬元。停機坪也從原來的9個增加到15個,其中2個為專用國際停機位。新航站、停機坪落成後,旅客吞吐量可達到400萬人次,其中國際旅客吞吐量7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4萬噸。
2012年11月17日,由國家口岸辦公室會同公安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民航局、總參謀部等部門組成的國家驗收組,日前實地檢查泉州晉江國際機場的通關現場,並召開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對外開放國家驗收會議,聽取泉州市的匯報。驗收組認為,泉州航空口岸對外開放所需的硬體、軟體可以滿足查驗要求,具備正式對外開放條件,同意正式對外開放。
至此,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已正式成為一類航空口岸,國際機場。
2014年11月11日,泉州晉江機場收到國家民航局文件批復,正式更名為泉州晉江國際機場。

H. 晉江的地理及發展概況

【地形地貌】

晉江市位於福建東南沿海,泉州市東南部,晉江下游南岸。北緯24°30′-24°54′,東經118°24′-118°43′。東北連泉州灣,東與石獅市接壤,東南瀕臨台灣海峽,南與金門島隔海相望,西與南安市交界,北和鯉城區相鄰。總面積721.7平方千米。

2003年末,總戶數275764戶,總人口102433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3153人;外來人口40多萬人。漢族佔97%,少數民族有回族、畲族、滿族等35個,以回族居多。通閩南方言。

福建南部主要河流。上游有東、西兩溪,西溪為幹流。發源於戴雲山脈,幹流長182公里。兩溪匯於南安雙溪口,至晉江縣入海,流域面積562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84立方米/秒,流量的年際和年內變化都較大。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高達0.384千克/立方米,是全省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宋元時期,泉州港是中國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當時晉江和泉州港的泥沙淤積並不太嚴重;自明清以來,流域內人口激劇增加,森林遭受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晉江泥沙增加,河床淤高,泉州港不斷淤淺。與此同時,晉江平原也有了相應的擴展。1984年漳、泉、廈三角地區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後,為了發揮晉江和九龍江的功能,在開發利用晉江、九龍江水資源的同時,計劃對兩江進行綜合的整治。流域內煤、鐵、高嶺土等礦產資源較豐富。晉江中上游比降大,富水能,發展中小型水電站條件優越。下游泉州平原農業生產發達。人文薈萃,泉州市是中國文化名城之一。

【交通電訊】

晉江市人民政府駐羅山街道世紀大道。全市轄6個街道、13個鎮:青陽街道、梅嶺街道、西園街道、羅山街道、新塘街道、靈源街道、安海鎮、磁灶鎮、陳埭鎮、東石鎮、深滬鎮、金井鎮、池店鎮、內坑鎮、龍湖鎮、永和鎮、英林鎮、紫帽鎮、西濱鎮。共有92個社區、293個村委會。
三面臨海,海岸線長105.6千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海面傾斜,呈波狀起伏梯級分布。主要山峰分布在西北和中部,系戴雲山各東南沿海延伸余脈。西北邊境的紫帽山,海拔517.8米,為與鯉城、南安共有的界山。地貌以丘陵、台地、平原三類型為主。晉江流經北部於溜石江入海。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20-21℃,一月均溫11.9℃,七月均溫28.2℃,年均日照2130小時,年均降雨量911—1231毫米。

【發展概況】

晉江市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與金門、台灣隔海相望,集閩南金三角經濟開放區、全國著名僑鄉、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於一體。全市陸地面積649平方公里,人口102.9萬人。旅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21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6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為最多。

晉江山川毓秀,人文薈萃,素有「聲華文物、雄稱海內」、「泉南佛國」、「海濱鄒魯」之美譽。先後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等榮譽稱號。改革開放以來,晉江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年均增長率達26.16%。從綜合實力看,1991年首次評選「全國百強縣」時, 晉江名列第55位;1994年,躍居第15位;2000年,又躍升第10位,進入「全國十強縣(市)」行列;2002年又被評為「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6名;2005年更是名列全國百強縣(市)第5名。
晉江是中國的品牌之都,擁有的中國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福建省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數量名列全國縣級市前列、福建省縣(市)首位。晉江先後被授予「中國鞋都」、「中國食品工業強縣(市)」、「中國陶瓷重鎮」、 「全國質量興市先進縣(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等稱譽。科技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百強行列,被定為全國4個科技進步示範區之一。

【歷史沿革】

晉江原是大泉州的通稱(1980年前),原來泉州僅指鯉城區一地。原來的泉州市政府叫晉江地區行政公署。

泉州是從晉朝開始中原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懷念晉地。因此江居住地的河流命名為晉江。而居住地則因該江得名——晉江。

因此歷史上泉州與晉江基本說的是一回事.。

泉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生息。泉州夏禹時屬揚州城,周時為七閩地,春秋戰國時為越地。從秦朝到隋朝的八百餘年間,先後屬閩中郡、閩越郡、閩越國、建安郡、閩州等所轄。秦漢時,中原漢族人民逐漸南移,此處初辟蒿萊。公元四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大批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轄,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武榮州始改名為泉州。

唐代泉州設置初期,轄晉江、南安、龍溪、莆田、仙游五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與漳州分治,龍溪歸其所轄。唐中葉的"安史之亂"給中原造成嚴重的災難,中原人民進一步避亂南遷,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促進泉州進一步繁榮。史載唐大歷年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雲寺、普照寺等,均建於此時。經濟上,泉州已逐漸成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間,已是一個車旅輻輳、商賈雲集,"雲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國際港城,與交州(今越南河內)、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並稱為全國四大港口。五代後漢乾佑二年(公元949年),泉州稱清源郡。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轄晉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後稱安溪)、長泰九縣。

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莆田、仙游兩縣為興化郡,長泰歸漳州,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縣。北宋時在泉州設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南宋朝廷偏都臨安(杭州),當時泉州成為與廣州並駕齊驅的全國兩大商港。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至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二十年間,先後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書省衙,泉州改為泉州路。大德二年改為泉中府,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復立泉州分省,元代泉州成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明代全國分為十三個"布政司",統領各地府、縣。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稱泉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縣。

清承明制,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門(待統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解放。

泉州於1949年9月1日解放,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門(待統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 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縣歸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待統一)。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泉港、清蒙共計四區三市五縣和一個管委會。

I. 泉州城的基本概況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3年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 北接省城福州、莆田,南毗廈門,東望台灣寶島,西接漳州、龍岩、大田縣、尤溪縣。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泉州通行和漳州、廈門、台灣等同一種語言:閩南語(河洛語)或客家話。 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構成其人口的主體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語之一閩南語為泉州的主體語言。西晉年間(公元280年左右)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泉州晉江、洛陽江兩岸,今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每個家族的姓氏均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在《馬可·波羅游記》里,馬克·波羅認為只有亞歷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甚至比亞歷山大港更加宏偉。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五代太守留從效為發展泉州奠定偉大功績;明代時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贄為延續和創新漢文明矢志不渝;明後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保全漢文明和抵禦外侮南征北戰。泉州還是多名傑出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賓國父荷西·黎薩,印尼前總統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別稱:鯉城、刺桐城、溫陵
Quanzhou和Zayton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人口800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
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共有750多萬泉籍華僑、華人(其中90%居住在東南亞各國。)75萬泉籍港澳同胞,254萬歸僑、僑眷,全市150多個鄉鎮中重點僑鄉佔四分之三。目前,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明朝、清朝時祖籍是泉州。90年代以來,泉州工業迅猛發展,產值躍居全省第一,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晉江鞋業、晉江陶瓷、晉江服裝、石獅服裝、安溪茶葉、德化陶瓷、南安石材、南安水暖、惠安石雕、泉港石化。地方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相映生輝,泉州市的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數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國城市前列,全國地級市第一。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黃少萍;市長:鄭新聰

閱讀全文

與泉州市經濟發展概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