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東省汕尾市怎麼樣經濟水平,社會環境!
汕尾市是由其轄下海豐縣的幾個小鎮為基礎建起來的,前身叫汕尾鎮,是個漁業鎮
❷ 為什麼海豐人民最早起義長征、現在卻發展最慢
首先,長征是革命事件,發展是經濟事件
革命適用戰爭規律
發展適用經濟規律
這個是兩碼事。發展慢,跟長征早不早沒半毛錢關系。只跟經濟、政策、市場有關
❸ 廣東有哪些縣城被「中央」選中,未來將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相信很多人在趁著有空的時候,都有想過到廣東省內轉一轉,畢竟這是一座藏有兩個國內一線城市的地方,到底是因為什麼而這么發達,就成為許多人都想要探索的問題。廣東省這個可以讓人覺得身心舒暢的旅遊勝地,有3個縣被“中央”選中,未來或將有機會進行轉型升級,大家都來看看有沒有自己的家,如果有,就可以開始偷著樂了。
❹ 海豐縣的人口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總人口升至433915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總人口為757571人。新中國成立以後33年間,人口發展之快是任何歷史時期都無可比擬的。這種增長是自然增長為主體,平均每年遞增2.11%。到1987年,全縣人口為884460人。38年間,年均遞增為2.243%。人口翻番時間為31年。
海豐是廣東僑鄉之一。早在宋朝、明朝,海豐就有居民移居海外,清初移民人數逐步增加,清末民初形成高潮,民國時期仍絡繹不絕。時至今日,居住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豐屬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約有53.7萬人,相當於國內本縣總人口的60%。華僑、華人、歸僑、港澳台同胞及其眷屬在海豐人民的經濟及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為發展海豐文化教育事業,振興海豐經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華人華僑組織有:惠州十屬公會、香港海陸豐同鄉會、澳門海陸豐同鄉會、新加坡惠州會館、檳城惠州會館、蘇利南中華會館、香港海豐商會、印尼棉蘭惠州會館、新加坡海陸豐會館、森美蘭海陸會館。
海豐歷史上就是屬於廣東惠州府的大家庭,是惠州十屬,海豐人屬於廣義上的「惠州人」,海外的海豐華人一般加入當地的惠州會館,認為自己就是惠州府海豐縣人。當今海豐傳統活動中仍然保留惠州府的文化身份認同,比如,在祭祀時會說自己是惠州府海豐縣哪個鄉里人。
❺ 廣東汕尾市區怎麼那麼小,跟海豐的一個縣城差不多
在網上查看廣東省各地級市的GDP排名,深圳、廣州、佛山名列前三甲,墊底的三位是河源、汕尾、雲浮。前三甲可謂順理成章,可後三位中的汕尾讓人有點“唏噓”。
❻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後門鎮海鮮好多喔,經濟還能發展下去嗎
鮜門鎮的經濟發展前景很好啊
深汕高速在這里設站,廈深鐵路也在這里設越行站,交通方便
希望深圳部分企業能順利轉移過來,治理好污染,今後幾年看好鮜門
❼ 【圖】為什麼汕尾市是全國發展最落後的城市
全國發展最緩慢的城市----汕尾全國最大的媽祖石像在汕尾汕尾市紅綵帶高高掛汕尾市,一個不應該落後的城市,卻真的落後了。汕尾市的經濟長期在全國倒數之列,建市22年落後21年,最近十幾年來並沒有太大改善。汕尾有海岸線,有港口,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有臨海的平原可供發展工業區。奇怪的是汕尾經濟卻發展得異常緩慢,基層矛盾激化,社會分裂。汕尾市究竟為什麼落人之後呢?全國的各大城市,都在爭先恐後地大力發展,開辟新鎮,擴建道路,連接高速,建設商場豪宅。今日的各大城市更是大搞地鐵,只要擁有地鐵,就是先進、繁華的大都市。而汕尾卻還處在三輪車滿街跑的時代。汕尾市,唯我獨尊,你們急我不急,還是停滯在改革開放前的那副模樣。汕尾市位於廣東省粵東沿海地區,轄市城區有陸豐市、海豐縣、陸河縣等縣區級單位。總人口359.23萬。我的車子沿著海岸線行走,面向大海的汕尾市,風景優美。 也有普及的教育。 還有美麗的紅海灣海濱浴場,呈淡淡金黃色的沙灘,微微閃著金光,碧藍的大海與碧藍的天空,水天相連。走在沙灘上,細軟輕柔的沙子不含雜石,踩上去只覺得軟軟的,暖暖的。純凈透明的海水,一卷一卷地漫上沙灘,連小孩子也忍不住下海嬉戲。。。。。美麗的沙灘,美麗的海水,全國沒有幾個城市,這么幸運能擁有這一切。這是海灣沙灘,風平浪靜,最適合弄潮兒游泳戲水。像這樣美麗的海灘,國內的青島、大連、三亞,都望塵莫及。全世界的海灘,也許只有澳洲的黃金海岸,可以一較高低。澳洲的黃金海岸,是世界聞名的海灘旅遊勝地,而汕尾市的紅海灣卻默默無聞。 很可惜,不知道為什麼,汕尾市沒有把這里好好地發展成旅遊勝地。這里沒有良好的設施,沒有小亭子,沒有大陽傘,更別說有躺椅讓戲水的遊客坐下休息。怕太陽的女孩,只好撐著自己帶來的雨傘。整個海濱浴場空盪盪的,只有遠處那間簡陋的淡水浴室。海浴場旁邊,有幾間海味店。 鮮美的海產,乏人問津。如果海濱浴場能加以發展,再開多幾間海鮮餐館,一定能吸引遊客,帶動經濟。 回到市區,最吸引人的還是這銅雕。最繁華熱鬧的也只有這條汕尾大道。 汕尾市建設22年來,至今沒有形成有規模的現代化商業中心。如今的汕尾市區,二馬路、三馬路都存在規劃落後、開發難度大等問題。汕尾大道,也就是那麼2公里長。四周圍也就是那麼幾棟還可以的建築。 這一帶就是購物商場了,門前冷落車馬稀,沒有其他城市那種高數層樓的購物商城。看到那些破舊的三輪車滿街跑,這個城市是否繁榮?是否進步?是否跟上時代?可想而知了。我不知道,當別的城市市民都在乘坐冷氣的地鐵,而汕尾人卻還在擠進悶熱的三輪車,他們會有何感想?到了夜晚,一切死氣沉沉,沒有步行街,沒有其他大城市的喧囂。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好現象? 我到汕尾的其他兩個縣城,陸豐市、海豐縣。那裡的情況讓我大吃一驚,一切都是那麼落後,那麼臟兮兮的。 站在鳳山頂上,既能俯瞰汕尾市區的全貌,更能環視鳳山景區周圍山水景色。一眼望去,給我的感覺是滿目瘡痍。除了遠處那幾座高樓,其他的屋宇,都像是百年老店那麼陳舊。 夜晚的海濱大道,更是讓我心酸。其他城市的海濱大道,是燈火輝煌,車水馬龍,非常熱鬧。這里卻是只有幾盞微弱的街燈,在那裡喘氣。沿著大海的大道,更是黑漆漆的一片,沒有人在散步,也沒有人在吹海風。也許汕尾人應該走出去,看看珠海、廈門、大連、青島等等的沿海城市,是如何發展海濱大道。汕尾人應該遵從鄧小平同志翻兩番的理論,學習其他城市的發展,讓汕尾也成為現代化的大都市。
❽ 海豐縣的經濟
新中國成立後,海豐縣經濟發展速度,大體可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時期(1949~1957年),是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簡稱「一五」時期,下同)。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舊中國遺留下來殘缺經濟局面,為爭取迅速恢復經濟和財政收支的根本好轉,1949年底先在農村集中力量完成征購糧任務,在城鎮反擊投機商人搶購、囤積商品、抬價和擾亂金融活動,穩定市場和物價。1950年,在農村開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1951年的抗美援朝和鎮壓反革命運動的開展,激發了群眾的愛國主義熱潮,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隨著在1951~1952年開展和完成土地改革,改變農村不合理的土地佔有制度,改善了貧苦農民的經濟地位。在城鎮開展民主改革,鏟除封建中間剝削,加強工人領導力量。從1949年底至1953年,在汕尾、海城建立國營金融保險業、商業、外貿出口、供銷合作等機構。隨著國營機構逐步下伸各區鎮,促進對外貿易和城鄉內外交流,繁榮了城鄉經濟,到1953年,全縣經濟提前恢復並有所發展。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在農村,由互助組、初級合作社至高級合作社逐步建立發展,推動了墾荒、擴種、興修水利和積肥熱潮,使農業生產逐步發展。在市場領域,國營集體經濟成分已處於主導和主體地位的同時,並循序漸進地開展對私營工商業的「利用、限制、改造」,至1956年全面完成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工業、手工業根據生產和生活上的需求,建立了一批小型工廠和手工工場。1956年在農村合作化過程中,雖對富裕農民的互利處理失當,礦山與農業間在生產上也有矛盾未解決好,至1957年春出現鬧事糾紛,又逢當年夏季暴雨成災,使糧食和甘蔗嚴重減產。但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和「一五」時期發展,各經濟指標都有較大發展。8年工農業總產值年遞增8.2%,其中農業5%,工業25.3%,1957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773萬元,比1952年增56%,年遞增9.4%。
第二時期(1958~1965年),是第二個五年計劃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在「一五」時期取得經濟發展基礎上,海豐設想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把經濟推上一個台階。但在「三面紅旗」推動下,急躁冒進「左」的思想在全國范圍內急劇膨脹,海豐縣內也一哄而起,把剛建成不久的高、初級生產合作社全面過渡,升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統一指揮生產,作業軍事化,生活供給制,取消農村自留地、家庭副業,關閉農村集市。1958年9月~11月,為響應中央「大辦鋼鐵,趕超英國」的號召,各社、隊集中勞力,用「小高爐」土法煉鋼,將「燒結鐵」冒報產量,並收集舊廢鐵料,後期甚至砸鐵鍋、拆門窗以充鋼產量。為發展工業,同年5月提出爭取3~5年內,實現農業機械化,10月又要求各行各業都辦工業,爭取數年內建成「工業體系」,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是年底,在汕頭會議上,提出「少種、高產、多收」方針,要求少種糧食,尤其是番薯。1958年的糧食生產總量,是50年代第二個豐收年,為放「衛星」,報高產而進行反瞞產,糧食上調任務也不斷增加。此時期,普遍出現以平調為主的「共產風」,虛報多報的浮誇風,急躁冒進的命令風和不切實際的瞎指揮風,尤以下半年為甚,遍及各行業。1959年春末,開始感到糧食不足,繼而漸呈緊張,夏季調低城鄉居民口糧供應指標。當年糧食生產比上年下降18.18%。這一年,群眾在公社組織下,干勁大,秋冬二季,集中勞力建設公平、青年兩大水庫,各社也建成一批中、小水庫,解決全縣近四成的農業灌溉用水,為以後的農業發展打下基礎。同時,工業也有發展。進入1960年,縣號召工交部門,要「開門紅、滿堂紅、紅到底」,當年工業產值增長,也建起了一些廠礦企業,各社隊都建了簡易公路,通了電話。而農業繼上年減產後,又連續三年滑坡。1961年農業總產值和人均糧食不及新中國成立後最低年份的1950年和1949年,農村出現荒情。各地推廣以瓜菜作為糧食代用品,農民稱為「瓜菜代」。
1960年8月,中央提出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1961~1963年是落實中央政策,解決「大躍進」帶來的混亂和遺留問題,安排城鄉生產、生活為全縣工作中心。1960年底至1961年中,分批整風整社,糾正「左」的思想,退賠由「共產風」造成的平調賬;下半年起以貫徹落實《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即60條)為主要任務,縮小社隊規模,變以隊為核算單位,恢復社員自留地,准開五邊地,開放農村集市。1962年春改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並徹底清算平調,由國家撥款賠償和再次減少糧食征購任務。同年4月,圍繞恢復農村經濟,組織調查隊,深入各類型地區,調查探討恢復農業經濟的措施和方法。為加速農業恢復,全縣壓縮社會集團購買力,嚴禁計劃外基本建設,壓縮工業生產戰線,調整一批工業項目,精簡職工和壓減城鎮非農人口。1963~1965年,貫徹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指導的方針,把發展以糧為主的農業生產放在優先地位。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到1963年中,緊張的經濟生活已趨和緩。1965年,糧食總產量從1963年9.3萬噸增至14.5萬噸。經濟調整後的工業生產協調運轉,1964、1965兩年的產值均比上年增17%和21%,市場流通恢復。期末,工農業總值已超過歷史水平。黃江水系的東、西閘及一批中、小水庫,也在這一時期建成起來。
回顧這個時期的經濟演變,可分三個不同階段:
第一,1958~1960年,這一階段「左」傾冒進,急於加快發展步伐,錯誤地以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和組織群眾苦戰,不顧客觀實際來推動經濟增長,致遭受嚴重挫折,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第二,1960年中至1962年的全力貫徹中央政策,糾正混亂局面和處理遺留問題。因經濟元氣挫傷,農業生產難有起色。
第三,1963~1965年的調整恢復發展階段,由於政策對頭,作風踏實,經濟由恢復到發展,比預期的快。
第三時期(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
1966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5·16」通知,「文化大革命」在全國全面展開。1966年到1968年是全縣大動亂時期,先是批判封、資、修,繼而亂揪亂斗,而各派群眾組織的辯論、爭斗糾纏不休,甚至於1967年8、9月間發生「8·26」、「9·12」的打人、殺人事件。1968年秋,大批幹部走「五七」道路,下放勞動,接著清理階級隊伍,知青下鄉等。這一期間的生產秩序、社會秩序、工作秩序全被打亂,經濟大受干擾。1966~
1969年四年中,經濟踏步不前,1968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還下降8%(1970年不變價)。1970年,中共中央號召「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1971年起,全縣各地注意農村的水利渠道配套,農田平整和推廣良種,田間栽培技術,糧產逐年增長。工業的發電量增加,一些廠、礦如糖廠、酒廠、錫礦等進行技術更新,二輕和社隊工業崛起,促使「四五」時期工農業產值每年以7.6%速度遞增。
1971年起,「左」的思想在農村又滋生起來,宣傳生產隊搞政治評分。1974~1976年的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大批資本主義,大批修正主義,大幹社會主義」的口號下,批判「重副輕農、重錢輕糧、重私人輕集體」的「三重三輕」和「分、包、標」責任形式,縮減自留地,禁開五邊地;推行「以糧為綱」中忽視了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以及盲目廢塭圍海造田,水產養殖業遭破壞;在批判「暴發戶」中,甚至不準勞力修建房屋和上圩趕集;在大搞水利建設中,沒有量力而行,農村集體經濟大受削弱,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使農業的發展受到牽制。在工業上,貫徹走「五七」道路,二輕系統和海城等鎮的街道工業被拆遷到農場,推行「工人與農民同工同酬」、「亦工亦農」,影響職工的積極性,挫傷了二輕、鄉鎮街道工業的元氣;縣大辦「五小」工業,因沒有很好地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受燃料、原料不足的制約,氮肥廠、電機廠等相繼停產,鹽業則不恰當地轉變所有制,由鹽業生產合作社升格轉為國營,給以後生產帶來影響和增加地方財政的負擔。
第四時期(1977~1983年),改革開放時期。
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全縣幹部群眾歡欣鼓舞,以極大熱情投入革命和生產建設。1977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8.5%。1978年8月,省派出工作組,進駐海豐,清查「四人幫」的追隨者,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到次年2月結束。
1978年12月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決定將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79年7月,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8月,縣部分農村開始推行「五定一獎」的生產責任制。1980年,部分生產隊自發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同時,個體戶、專業戶也開始在城鄉涌現,市場漸呈活躍。縣開始引進外資辦「三來一補」企業,縣籍僑胞和港澳同胞,在改革開放形勢的影響下,也紛紛回國旅遊,回鄉探親。1978、1979年兩年,縣接待華僑18221人,過往僑胞達11萬人。1979、1980年兩年,匯回僑匯達3200萬美元,在汕頭地區,僅次潮陽居第2位。
在此關鍵時刻,海豐主要領導卻沒有把握機遇,緊跟形勢,推動經濟建設,而對幹部、群眾利用毗鄰港澳越境走私的苗頭,未有及時制止,姑息縱容,致全縣走私活動蔓延擴大,並誘發城鄉大舉轉手販私,外地私販也蜂擁而至,嚴重影響全縣社會秩序,使生產活動,流通領域大受干擾。1979年的主要農作物種植,造林種果,漁業生產,工業生產,外貿出口等經濟指標都大幅度滑坡。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特區設立,省內沿海各縣經濟紛紛起飛,而海豐的走私活動卻愈演愈烈。縣委書記王仲卻乘機貪污緝罰物品,副書記葉媽坎更組織多場走私活動,海豐從1978~1983年6年中,經濟呈現呆滯不振。1983年工農業總產值只有1976年的98.5%,1977年的90.7%。中間的1979年、1980年,更比1977年減27.5%和23.6%。這種畸形經濟勢態,使海豐錯失改革開放起步的良機。
第五時期(1984~1987年),海豐經濟起步時期。
1983年秋,中紀委、省、地聯合派工作組駐海豐,進行黨性、黨風、黨紀教育。隨著在1984年春調整了縣各級領導班子,許多有經驗的老幹部重新走上崗位,貫徹安定團結,進一步糾正解放以來歷次政治運動遺留的錯案,落實各項政策。1984年,對外製訂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對內發展橫向聯合,並貫徹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經營方式,發展經濟;號召國營、集體、個體一齊上,「五個輪子」(國營、集體、外資、聯合體和個體)一齊轉;在農村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當年個體工商業戶發展迅速,達9600多戶,比前一年增56.7%。年底,為貫徹中央號召國民經濟到本世紀末翻一番的要求,加快海豐經濟發展,制訂了海豐社會經濟1985~2000年發展規劃(草案),聘請中央、省內外專家、領導60多人,進行審議論證。這一年,經濟開始起步,國民收入及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各增23.5%和23.9%。1985年起,對主要經濟指標,除少量國家指令性外,大部分改為指導性,以增加市場調節,並放寬大部分商品物價管理,逐步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以調動農村經濟活力和促進經濟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同時,按照貿、工、農順序和內外市場導向再調整經濟結構。在農村提出在穩定糧產基礎上搞開發性、商品性生產,使甘蔗、水果、優質大米、對蝦養殖等大面積激增。農村由原來自給性、產品性生產向商品性生產變化。
這一時期,注意加強與改善長期制約經濟啟動的基礎設施。1984年增加製糖日榨能力;1985年,一批11萬伏、3.5萬伏的輸變電站建成,使海豐並人省網而改善電力供應;1987年4月汕尾沙舌人工復造工程開工,於1988年10月完工。汕尾客運碼頭投產並對外通航;1987年公平水庫及一批中、小水庫進行加固改造;同時,全縣的通訊、食水、公路橋梁及小漠、馬宮、鮜門等漁港都有改善提高。
第三產業迅速興起,由1983年占國民經濟構成的32.49%,上升到1986年的34.43%,並帶動城鎮建設的發展。1987年社會總產值比1980年翻一番多(增142.74%)。1984~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每年以23.1%幅度遞增,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的最快時期。但這時期出現物價升漲,物價總指數以1983年為100,1987年達131.81,平均年漲7.1%;隨著改革深化,部分國營企業虧損;農村耕地減少,1984~1986年,每年以400公頃速度遞減,1987年減少733.3公頃,占當年耕地總面積2%。
❾ 汕尾市經濟最發達的縣級行政區
是海豐縣。去年,全縣GDP達129.81億元,比增18%;佔全市總量的36.6%;工業產值完成209.1億元,比增29%;農業產值完成31.9億元,比增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15億元,比增23%;外貿出口總值3.26億美元,比增20%。該縣稅收總收入6.19億元,比增6948萬元。其中國稅2.43億元,增加412萬元;地稅3.76億元,增加6536萬元,費稅比達到65∶35,連續4年獲得省縣域財政發展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4169億元,比增30.03%。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57.8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68.2億元,比增30.2%;實際利用外資完成5294萬美元,增幅達到25.16%。
❿ 廣東海豐縣很窮嗎
不是的,廣東汕尾海豐縣的經濟水平還是可以的,包括建築方面,人民生活方面版以及交權通方面都還是比較發達的,但差在醫療方面了,海豐縣那邊的醫院的院長都是靠貪污起家的,無比貪婪。無比骯臟,上級也不管,對這樣的現實作為平民百姓的我們也沒有辦法!唯有讓自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