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經濟發展史對當下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啟示
日本主要在戰來後採取了許多正確措施自
1、教育是民族之本。
日本把國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質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體系。
事實證明,正是基於發展初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才使得維新時期新發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後期技術引進得以快速而又圓滿的實施。
2、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
不斷改革和創新,為日本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在技術革新方面,日本十分重視研發投入,50年代後期實際研究費用增加率就幾乎和技術引進率相等。事實證明,創新活動是日本經濟發展奇跡的重要源泉。
3、發展戰略與競爭環境是經濟實現追趕的關鍵。
日本是相對意義上落後的國家,工業化初期經濟存在緊張狀態,技術落後。但日本通過選擇符合自身要素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以要素結構的升級帶動產業和技術升級,最終實現經濟追趕。同時,日本國經濟的奇跡是與競爭機制與環境密不可分的。
⑵ 二戰後日本經濟騰飛對中國有哪些啟示
日本以技術立國,技術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標。GDP可能被地震一瞬間摧垮,如果技術力還在,則經濟的根本還在。如果技術力被摧毀,多大的GDP也會隨風而逝。至於什麼是技術力,有很多指標衡量,如國民識字率,技術工人數量,各門類專業人才,鋼鐵、機械、化學、電子等基幹產業的規模和技術水準等,可以通過大量的數據圖表來表示。日本學者做學問時比較喜歡比較技術力,他們認為這才是經濟的根、真正的經濟。
日本和經濟密切相關的有兩個組織:政府有個經濟企畫廳,相當於中國的計委;還有個民間組織——產經聯(經團聯)。產經聯是由日本的大企業互相持股組成,實質上是日本政府的「政府」(關於產經聯和日本政府的關系,我將在有關日本政治經濟體制的章節中專門講述)。產經聯里的大企業是日本的基幹企業,是日本技術的精華,是日本經濟的基礎和骨骼。
產經聯有個鐵律:如果基幹工業沒有發育好,即沒有準備好相應的技術,改善生活是對民族的犯罪,再大的市場需求也得等待。如果誰敢破壞基幹工業,求得暫時的生活改善也是對民族的犯罪。基幹工業出問題,政府必須出錢修補。
產經聯在1945年是如何使日本奮飛的呢?糧食不足,在產經聯的操縱下,政府得給學校派免費午餐,保障教育。大量工人失業,不能使他們荒廢,產經聯就通過政府組織他們上山下鄉去種樹,還要組織已經積累了數十年的技術人員把技術儲備轉化為民用技術。當基幹產業還不完善,即「骨骼」沒有發育好的時候,技術遭遇瓶頸,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產經聯則堅決壓制需求,堅持把資源投入重工業。一面要組織人員攻關,同時向國外敲詐:「你如果不賣,以後就沒得賣了。」產經聯在工業化過程中堅決限制外國產品進入。就這么「挺」著,讓基幹產業的「骨骼」逐步完善,產能逐步增長。在此之前人民的消費需求只能耐心等待。就這么艱難前行,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奮斗,「骨骼」逐漸強壯,一飛沖天,完成由蛹化蝶。
產經聯不面對普通消費者,只對整個民族,規劃整個民族經濟的大廈和發展方向,給其他企業提供基礎原料和先進技術,是它決定了這個民族是一流工業國家還是刷盤子的角色。
毛澤東指出,中國要做超一流的工業化國家,打基礎和骨骼非常重要,所以傾全力發展基幹工業,發展各種尖端技術,抓緊後備人才培育。整個操作手法與產經聯一模一樣,不同的是,產經聯用資本,他用權威。
中國當時已經能夠提供各種類型的消費品,但有技術瓶頸,產能受限制。應該逐步攻關,並向外敲詐關鍵技術,人民繼續忍耐,讓消費帶著工業「骨骼」逐步完善,艱難並痛苦地由蛹化蝶。但是主流經濟學家的「比較優勢」理論則與這種方向背道而馳。
1991年,俄羅斯民族也開始了再出發的行程,但是抱著金山壓斷了脊樑,無數頂尖人才流落異國他鄉。
清貧是可貴的美德,土地資源錢財是身外之物,知識和技術才是寶貴的財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⑶ 日本的發展對中國有何啟示
經濟,軍力的強大才是立國的根本
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我們要堅持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⑷ 日本的發展對中國有何啟示
近代日本發展對中國的啟示摘要:日本,一個島國。從明治維新開國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 道路。日本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許多奇跡,
⑸ 日本泡沫經濟發展始末,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啟示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 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1、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此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由於匯率的劇烈變動,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賬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匯率風險而進入日本國內市場。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金融緩和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
2、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的銀行煩惱於向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於是開始傾向於向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198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形成了股票市場的上升通道。
3、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迎來了最高峰。當時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達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於資產價格上升無法得到實業的支撐,所謂泡沫經濟開始走下坡路。
4、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布《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制,這一人為的急剎車導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經濟加速下落,並導致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系陷入崩潰。此後,日本銀行也採取金融緊縮的政策,進一步導致了泡沫的破裂。
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38915.87點,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點,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4000點左右。大量帳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由於土地價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擔保的貸款也出現了極大風險。當時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暴露,對日本金融造成了嚴重打擊。
啟示:
1、日本在對其80年代後期發生的泡沫經濟的反省中認識到,CPI的變動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這對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決策有借鑒意義。
2、重視實業與產業平衡發展,防範金融風險。
3、重視匯率與國際收支平衡。
⑹ 日本發展道路對中國發展的啟示 50~100字 謝謝
日本抄學習能力非常強,吸世界各國之長,形成了真正的日本特色的「社會資本主義高級階段」的社會制度。
其中的企業制度,就與中國的國有企業制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管理更先進。
政治制度特穩定,盡管首相換的有如走馬燈,但對國家政治體制、經濟制度和文化傳統沒有絲毫影響。
文化更是吸中華文化和美國、東西歐等之長。特別是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是世界一流的。
中國學的多是世界各國的糟粕,好的地方學的不多,並且還把許多原來好的地方丟棄了。
⑺ 日本經濟成功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
啟示:
@@@@@客觀原因
戰後初期的民丅主改革是經濟振興的基本前提。這次改革的目的是「鼓勵日本人民培養起爭取個人自由,尊重日本人權,特別是宗教、集會、言論和出版自由的願望。並鼓勵日本人民建立的代議制的團體。」民丅主改革涉及到修改憲法、農地改革、解散財閥和進行勞動改革等,對日本現代化進程關系重大。其次,戰後日本利用國際原料、燃料價格低,特別是「在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前,利用國際上廉價的石油能源來發展經濟。」加之當時工業品價格偏高,對於資源貧乏的日本極為有利。第三,美國經濟上的扶持和本國軍費的銳減。美國出於「冷戰」全球戰略需要,在經濟上大力扶植日本。隨著美蘇對峙以及新中國的建立,美國就把日本納入它遠東戰略計劃之中,使日本成為美國稱霸亞洲的基地和反蘇的堡壘。據統計,「1946年至1950年6月底,美國對日本的各項援助和貸款累計金額達30億美元。」在美國的「保護」之下,日本沒有沉重的軍費負擔,「日本軍費開支在1944年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8.9%,1977年降為0.88%,是資本主義強國中最低的。」軍費開支的驟減使日本經濟發展有了充足的資金保障。第四,美國的軍事定貨,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立即變成美軍的兵站和軍需的供應基地,大批量的各種軍事定貨,使處於蕭條狀態的日本經濟運轉起來,猶如一顆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葯,使徘徊不前的日本經濟走出低谷。據統計,「自戰爭爆發至1953年7月簽定停戰協定止,『特需』累計達24億美元,到1955年則達36億美元。」在隨後的60年代日本又大發戰爭財,「因越南戰爭得到40億美元的軍事定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是戰後日本歷史的轉折點。第五,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對日本經濟的飛躍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力。到「60年代末日本淘汰了30%的傳統工業,新技術、新產業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
@@@@@@@從主觀上看,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誘因與日本政丅府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採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經濟政策是分不開的。
一、強化凱恩斯理論,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戰後日本政丅府推行凱恩斯理論,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引導和控制,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的計劃性。戰後初期日本政丅府制定許多經濟計劃,如「1948-1949年兩次制定了『經濟復興五年計劃試行方案』;1951年又編制『自立經濟的三年計劃。』」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中期又在「1955年底鳩山內閣制定《經濟自立五年計劃》(1956-1960);1957年12月,岸信介內閣制定《新長期經濟計劃》(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內閣時期制定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等等。通過這些計劃,避免了資本競爭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經濟有了連續性發展的基礎。2、發展國有企業,到1965年,國營企業占日本全國固定資產總額的15.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彌補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經濟的高度繁榮。
二、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資本總量。1、大力發展教育,重視培養人才。日本在1947年進行教育改革,改行九年義務教育。「1950年九年義務教育完全普及,就學率達99%;1965年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比率達69.6%;1970年高中畢業升入大學的比率達23.6%。」政丅府又加大對教育的投資「1950年教育經費為1599億日元,1972年增至40244億日元,在當年預算中佔20%。」高度重視教育的結果,為經濟的現代化提供了充分數量的優秀工人及科技人才,成為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人才資源。2、引進大量國外先進技術。50年代日本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的數量:「1950-1954年度為446件,1955-1959年度為577件,1960-1964年度為2039件。」可見日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之快。到1979年,日本系統的、大規模的引進3.1萬項世界先進技術,其中一半來自美國。引進主要以購買技術專利和圖紙的方式進行,再結合本國特點改造提高,結果使日本工業在短時期內集中了其他國家長期以來開發的成就,而且節省了巨額資金。「據統計1945-1970年,日本只付出60億美元就得到了國外耗費1800億美元才研製出來的技術。」當時日本人有個口號:「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3、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和獨特的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集體主義、重教育、重和諧、守紀律和節儉、勤勞的優秀傳統,有利於職工增強對企業的榮譽感,有利職工形成與企業同舟共濟的忠誠心理,對日本經濟的高度發展有積極意義。企業管理體制實現人員專家化、方法科學化、技術自動化、機構高效化,這些獨特的管理體制對於提高勞動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積極推行高投資政策,擴大投資規模。戰後日本迅速掀起投資熱潮,「按照經濟企劃廳的估計,1956年日本企業設備投資額,將比上一年增長7.8%,然而實際上卻增長了57.6%。」1955-1970年的15年中,日本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了115倍以上。「日本政丅府投資額占政丅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為35%,1965年為47%,1970年又上升為52%。據1977年統計,日本政丅府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6%,相當美國的1.4倍,高於英、法、聯邦德國、意四國同年投資的總和。」固定資本的投資的重點是對電力、鋼鐵、機械等基礎工業和電子、化學、汽車等新興工業。進行大規模投資,不僅使日本迅速建立起了以鋼鐵為中心的工業體系和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而且大大加快了各部門固定資本的更新,提高了企業技術設備和現代化水準。
四、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日本利用所處太平洋上優良港口的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外貿易迅速增長,給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日本「60年代後半期,輸出的增長率超過生產的增長率。貿易黑字1968年為25億美元,1970年達到40億美元。」日本將這些巨額利潤一部分再投資到生產領域,繼續促進日本經濟增長。同時外匯儲備迅速增多,據統計「1970年末為20.05億美元(居世界第十位),1972年末增長至183.65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這些巨額的外匯儲備,增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
五、自民黨長期的執政,使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穩定。1955年11月15日,日本自由黨和民丅主黨合並組成自由民丅主黨(簡稱自民黨)。由於自民黨在議會中占據決大多數席位,所以「1955年體制的實質就在於,他實際是保守的自由民丅主黨一丅黨執政的體制。從此,日本開始了由自由民丅主黨長期執掌政權的歷史。」從50-60年代的執政實踐看,歷屆政丅府對內對外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在經濟方面,自由民丅主黨政丅府廣泛的干預經濟生活,制定計劃,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加大資金投入,採取了促進資金積累的特別措施。在政治和社會方面,政丅府制定了和頒發了一系列以實現穩定為目標的法令,加強對人民的控制;自由民丅主黨的對外政策,各屆政丅府都竭力追隨美國。
綜上所述,日本政丅府和人民在二戰的廢墟上,僅僅用了二三十年,就將一個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籠罩在核恐懼的國家建設成了一個現代化工業強國。就其發展的誘因,既有二戰後國際環境的客觀原因,也有日本本國的主觀原因,而且這兩種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⑻ 日本經濟發展的特徵及啟示
一、1926年以來日本經濟發展中的特點
日本自進入昭和後,開始了新的經濟建設。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戰後迅速的恢復並發展是與自身的努力分不開的。
日本在成為經濟大國的道路上呈現著自己的特色。值得分析很反思。
(一)呈一定的周期性
自日本長期鎖國時代結束踏出進入近代國家形成的第一步——明治維新(1686年)以後,「日本歷史的大轉換基本上是以40年為一周期產生。」自開國以來,日本最先著眼的就是本國與歐美先進國在經濟力、軍事力方面的差距,自明治維新的時的政策是以「富國、強兵」為目標。根據這個政策提高國力,從明治維新開始40十年左右的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開始日俄戰爭(日露戰爭),第二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欣然出面斡旋,簽訂了朴次茅斯和
約。日本得到了庫頁島和關東州,一躍擠進了世界列強的行列。大正三年(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中以聯合國方參展的日本,投入的戰費很少,相反軍需的增大迎來了好的景氣。但是,在這之後,日本也進入了世界經
濟集團化的隊伍中,強化了對中國的殖民地政策,終於進行了太平洋戰爭為終止的入侵,迎來了「破局」。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昭和20年(1945年),從日露議和開始算起整整四十年。
(二)企業中股東的存在感很弱
與美國的企業結構不同,日本股東的存在感很弱。在美國,並購變得日常化,與此相對的市民的指責聲不再變大的是因為企業、股東、從業員的關系,與日本有著結構上的不同。日本的公司,不只是股東,還有雇員、從業員們一起合力所組成的,也就是說,由於企業是一家的思想為基礎,不經過當事者同伴的同意所進行的買賣是擾亂和平的。 另一方面,在美國,在股東看來,公司就是產生利益的商品。與此同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讓它增大,要另安排經營者的首腦,因此,把作為商品的公司自由買賣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這樣的差距,使得勞資協調在日本的已顯現。在歐美,一旦經濟變得不景氣,首先先不做勞動者的裁員,極力維持給股東的分紅和給住院的獎賞,但是在日本,首先抑制的是給股東的分紅,削減給員工的獎賞,只是極力迴避對從業員的解僱。「也就是說,日本的有限公司與股東相比,更加重視企業結構成員利益,與美國型的重視
股東利益、分紅優先主義形成了極大的對照。」
(三)情報通信產業成為日本經濟的一大基礎
「無論情報通信領域是否有所擴展,都決定了日本的經濟去向,這么說一點一點也不過分。」
換句話說,只要該領域不能拉動日本經濟,日本經濟就沒有美好的未來。到此為止,僅僅是語言上的情報化社會是勞而無功的,那是由於現實上的經濟活動並沒有跟上。因此,就一部分來說,會出現情報化其實不能夠賺取金錢這種失望的聲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從NTT到VAN,情報通信產業成為了非常有地位的廣泛的產業,如果照此繼續良好發展下去的話,它所波及的效果是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
(四)高橋財政的特點
高橋財政具有三個特徵:1、禁止黃進出口,降低日元匯率。然而,盡管交易條件對日本來說是不利的,由於日本企業希望賺取日元,所以,只要能夠擴大出口,多賺取日元,就能刺激國內的景氣,有助於擺脫蕭條的現狀。低匯率雖然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的確刺激了國內出口產業。2、低利率。由於活期貸款利率是金融機關之間的短期利率,因此,可以說它是最能靈敏地反映出金融市場資金的獲勝和不足。利率的下降不但使得貸款辦事業的人容易了,股票的價格也有所提高。3、1932年至1933年間大幅度增加財政支出。高橋財政從昭和九年後半年的時候起把重心移到了景氣的『安定』,因此才開始把政策向抑制財政支出的方向改變......高橋財政是我國經濟政策史
上第一個凱恩斯式的政策。」如圖2-3:
(五)貧富差距較大
社會貧富差距較大,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大財閥,也有古河、大倉、淺野、藤田等二流財閥,還有許多更小的作為個人具有相當財力的可以說是個人資本家的大小富翁。當時的貨幣價值中,他們被稱為百萬富翁或者千萬富翁,具有相當的財力。他們雖然擔任若干公司的大股東,並兼任幾個公司的董事,但平時基本不上班,只是參加董事會而已。然而,他們從公司里獲取巨額收入,除獲取紅利外,還要從利潤中提取董事的巨額報酬。而一方面,工人們的收入卻少的可憐,許多工人住在貧困的大雜院里,身著藍色的工裝上班。從而形成了階級對立的現實問題。
二、對發展中國家的啟示
日本二戰以後迅速發展的經濟時代,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的原因,從深層次上看,實質上是一個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新經濟時代的失靈問題。從調整模式的角度進行制度和結構的改革來對應新經濟的
挑戰,不僅是日本面臨的問題,也是值得中國經濟發展中借鑒的問題。
從「宏觀」角度
1.貨幣政策應該是獨立的,不應該過分遷就行政干預和國際壓力。
貨幣政策的調整關繫到宏觀經濟稱定和國民福利水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貨幣政策作為政治交易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2.貨幣政策制定和實施要及時,要抓住時機。對於日本的經濟泡沫形成來說,日本央行由於對當時的經濟形勢做出了誤判,因此錯過了貨幣政策調整的最佳時機,導致經濟泡沫越來越大以致無法挽回。例如在1986年,日本經濟出現了很短暫的發展停滯,可以說這次蕭條完全是日元升值的自然結果,市場會進行調整,日本經濟也會很快的恢復增長68。但是,日本政府卻沒有把握住問題的實質,對於這次短暫停滯做出了很危險的一個決定就是大幅
調低利息,實行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但是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發生後,其他歐美各國紛紛上調利率的時候,日本卻沒有採取相同的對策,而是推行低利率不變,一直到1989年以後,日本政府才將這種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調整為緊縮性貨幣政策,但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
3.此外貨幣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保持相對穩定性,政策的時緊時松會破壞人們對經濟的預期,使經濟變的更不穩定。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可能引起經濟泡沫的膨脹,但突然收縮又可能使泡沫破滅。在泡沫極度膨脹無法支撐時,銀行應先放鬆銀根,然後再慢慢收縮,這樣會給泡沫一個一個時間過程去慢慢的自我釋放,而不是過於激烈無法
控制。日本政府在1989至1990年實習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做法無異於「休克療法」,使日本經濟徹底崩潰。其實由於泡沫經濟中普遍存在這投機行為,而這種投機對於政策的反應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貨幣政策的大起大落更容易對經濟造成不影響,避免不正當的政企關系影響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