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美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

美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

發布時間:2020-12-30 17:20:20

❶ 美國的優勢產業都有什麼

美國優勢產業有如下4種:

1、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服務產業。華爾街的名字可以說是名震四海,其當仁不讓為世界的經濟和金融中心

2、以矽谷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矽谷這些年來創造了多少奇跡和神話:戴爾、英特爾、HP、思科、甲古文......不勝枚舉。

3、以好萊屋為代表的文化產業。我們可能很少人知道,為美國創外匯最多的不是飛機、汽車,而是美國的大片及染生產品。世界各大城市最希望的是2個項目,一個是申辦奧運,另一個就是建迪斯尼主題公園。

4、高科技軍事工業。美國年軍事費用超過4000億美圓,比所有其他大國的相加還要多。其軍事產品更是世界一流,主要軍事裝備的技術水平領先俄羅斯、歐洲、日本等軍事強國半代到一代,甚至更多。

(1)美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擴展閱讀:

2011年,美國工業生產增長率約為4.1%,占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9.2%。工業就業人數約佔全部就業人口的20.3%。製造業在工業中佔有主導地位,產值約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是美國經濟的重要基礎支柱。

美國產業轉型加快,製造業所佔比重呈下降趨勢,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被淘汰或轉移到國外。與此同時,信息、生物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利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也取得新進展。美國主要工業產品有汽車、航空設備、計算機、電子和通訊設備、鋼鐵、石油產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聞紙、機械等。

美國主要出口商品為:化工產品、機械、汽車、飛機、電子信息設備、武器、食品、葯品、飲料等。主要進口商品是:食品、服裝、電子器材、機械、鋼材、紡織品、石油、天然橡膠以及錫、鉻等金屬。

2017年美國前五大貨物貿易夥伴為中國、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德國。美國前五大貨物出口市場為加拿大、墨西哥、中國、日本和英國。美國前五大貨物進口市場為中國、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和德國。

2017年,美國貨物貿易總額約為39143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6.8%;其中出口額15534億美元,同比增長約6.6%;進口額約23609億美元,增長6.9%;逆差8075億美元,增長約7.5%。

❷ 美國的經濟地理優勢怎麼樣

美處北美陸北部,加拿南部墨西哥,兩面洋美擁眾獨厚優良港灣海運發達美本版土礦產豐富煤權鐵水力資源儲量工業基礎 部密西西比河平原農業發達相應極促進美經濟發展很是有利。
(1)底特律是美國的汽車工業中心;美國舊金山附近的「矽谷」,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區;
(2)美國東北部是著名的鋼鐵工業中心,其發展鋼鐵工業的有利條件有:煤、鐵資源豐富;城市密集,消費市場廣闊;水源充足等;
(3)美國東北部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工業區中最大的城市是紐約;
(4)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三藩市,是美國太平洋沿岸的金融、貿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良港.這里的唐人街是大規模的華人社區.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的「矽谷」,是美國興起最早、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區。

❸ 分析美國發展經濟的優勢社會條件

美國發展經濟的優勢社會條件:
1、從科技與教育看: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人才濟內濟。集中了全球頂容尖高校,高等教育領先。科技積累多、產業鏈處於高端,基礎雄厚,綜合國力強;
2、經濟方面:美國虛擬經濟發達,是全球資本金融中心,美元還是世界貨幣;
3、地理環境方面:農業發達,資源豐富,地域廣闊平坦,交通便利(水,陸,空),人口(勞動力)素質高,科技力量雄厚(科技發達),貿易物流業發達(有廣闊的市場條件)。氣候條件適宜。

❹ 簡述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以及美國成為經濟大國的優勢

美國經濟的發展的特點:美國經濟的發展速度處於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前列;經歷了繁榮—危機—持續穩定發展的過程;高新技術產業發達,科技含量高。
優勢:1、作為戰勝國掠奪他國人才技術資源2、本土未受戰爭影響,戰後大量出口3、控制以石油為主的世界資源4、以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5、重視教育,以發展高科技為新經濟增長點。6、大力發展軍工,提高軍事實力。

❺ 中國跟美國,有那些優勢和劣勢各方面。

在政治方面,中國的優勢是和諧世界的理念,和平共處的原則是中國外交的宗旨,這一點贏得許多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認同,我們不幹涉他國內政,真心對待,不求回報,贏得的是民心;美國則是推行全球霸權主義,不容許世界存在反對美國的國家,因此美國的軍事實力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種強權政治失去的是民心,但是得到的是實惠。工業方面,中國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和製造潛力,在輕工業方面已經主導了世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現在遍布全世界的中國製造的影響力不亞於美國,但是工業產品附加值低,成本高,能源耗費大也伴隨著工業的發展而發展,所以八十年代流傳了一句話——一億條褲子換一架波音飛機。相比之下,美國目前的製造業全為高附加值產業,毛巾牙刷這些工業品美國工廠幾乎不會去生產。簡而言之,美國賺的是科技的錢,中國賺的是汗水的錢。農業方面,中國仍延續著自耕自足的層面上,牛耕經濟伴隨中國兩千年的歷史,雖然在三江平原一帶存在商品農業,但是畢竟是少數,而且機械化程度不高。而從宏觀角度來考慮,中國的自耕農模式卻養活了十三億人口,按照比例計算,中國沒母耕地平均養活的人口是美國的三倍,是世界的五倍;相比之下美國的農業屬於商品農業,西部和中部主要種植玉米和棉花這些經濟作物,多為機械化耕作,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便能得到豐厚的回報。經濟方面,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越德國,而且經濟增長的速度連年保持在8%以上,經濟增長潛力較大,但是金融業相對落後,金融市場沒有完善,金融在世界的影響力不大,雖然目前世界排行前三的銀行都是中國的,但是三家國有銀行的影響力,或許還抵不上美國破產的花旗;美國的經濟現在雖然不景氣,金融市場也遭遇了金融風暴,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美國的金融風暴之所以能蔓延成世界經濟危機,主要原因還是美國金融業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美國救市,最先救的救市金融,可以看得出,金融業對於美國來說是如此重要。軍事上,中國軍隊經歷改革開放早期的停滯發展,造成了和世界脫離的境地,近十年,通過利用資金大量投入和海外采購,得到了質的飛躍,但是中國軍隊仍然是一支二流的軍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相比之下,美國從兩次世界大戰中就開始發展,尤其冷戰後期,在信息方面擁有制高點,加快了軍事科技的進展。中美間的軍事實力差距已經拉大到三十年。

❻ 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

美國經濟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的特點。首先從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被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黃金時代」的時期。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233億美元到1971年的10634億美元。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一、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二、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三、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四、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五、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地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美國的西部和南部由於一沒有傳統工業的負擔,二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興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地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葉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如次:一、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二、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高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19和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巨額的利潤。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至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

❼ 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什麼

1、美國的經濟主要靠金融業、製造業和農業方面。
2、美國經濟來源范圍廣泛,並且在多方面具備比較優勢:
(1)金融業,美國金融業在世界具備舉足輕重的地位;
(2)製造業,不管是高新技術產品還是初級產品,美國製造業領先全球;
(3)農業方面,不管種植業還是畜牧業,美國都具備很強的競爭實力;
而近年來,有些公司已經發展成大企業。就以上的三個方面看,美國的經濟支撐較強,因為行業分散,但是每個行業都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3、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 直到今日,小型企業仍然在美國經濟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❽ 美國經濟發展優勢

美國經濟的發展優勢是左右領海航運貿易比較發達,而且高新技術產業較多。

❾ 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戰爭結束後,經過恢復與改造,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南部呈現繁榮景象;第二階段,面對危機與「通脹」,經過調整,8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形勢好轉,但債務負擔沉重;第三階段,通過調整政策,90年代以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及其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❿ 美國20世紀經濟發展特點與我國現在經濟發展特點比較

1.美國的經濟繁榮和金元外交 美國是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繁榮」的典型國家。經濟繁榮突出表現在工業生產空前發展,特別是汽車業、電氣業、建築業和鋼鐵業。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德、法三國比重總和的79%。 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有: 第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的局面為美國經濟繁榮提供了較好的國際政治環境;戰後,歐洲各國恢復發展經濟缺少資金,為美國的資本輸出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第二,大戰中積聚資本,掌握世界經濟霸權。戰前美國就是經濟強國,大戰中,美國參戰晚,本土又未受到破壞,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向各交戰國供應武器大發橫財。美國由欠歐洲國家約55億美元的債務國變成歐洲國家倒欠美國100億美元的債權國,紐約也成為世界金融的中心。 第三,開展生產合理化運動,通過技術革新和機器設備更新,提高生產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增強美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技術革命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四,開拓市場,通過分期付款的方法,刺激國內消費市場的表面活躍;擴大對外商品輸出,占據過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貿易市場。但是,在美國經濟繁榮之中,潛伏著不可克服的危機:農業長期不景氣,舊工業部門開工不足,大批農民破產、工人失業,貧富差距擴大,歐洲各國經濟恢復的完成,使美國的海外市場逐漸縮小等,使美國日益膨脹的生產能力大大超過國內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生產與銷售的矛盾日益嚴重,繁榮只能是暫時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政府就開始推行金元外交,戰後美國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運用金元外交,支配世界事務。戰後,美國金元外交的重心首先是拉丁美洲,到1928年,20個拉美國家中已有14國被美國資本所控制;其次為東亞,美國的金元勢力在東亞特別是中國的擴張,引起同日本擴張的尖銳矛盾;再次為歐洲,通過為歐洲各國經濟復甦提供貸款和解決德國賠款問題,加強對歐洲事務的干預。金元外交的推行,表明美國在掌握世界經濟霸權的同時,力圖在國際政治中取得支配地位。 中國 目前,我國總部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良好,主要呈現出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知識密集的大城市成為總部經濟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 我國總部經濟發展中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是,人才、技術、信息等知識要素密集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南京、武漢等,成為總部經濟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總部經濟發展較為成熟、規模較大、層次較高。例如,北京總部經濟已初具規模,吸引了眾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國內大企業集團等總部聚集,有各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2家,如ABB、愛立信、摩托羅拉、三星等,外商投資性公司153家,佔全國投資性公司總數的50%以上;2007年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我國大陸22家企業入選,其中有18家總部設在北京,北京成為世界500強中國企業總部聚集數量最多的城市。又如,深圳市將《關於加快總部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作為2008年政府1號文件發布,表明深圳對於加快發展總部經濟的高度重視。據統計,深圳現有企業總部350餘家,其中本地企業224家,占總數的64%,如招商銀行、萬科、金地、華為等;同時深圳也吸引了沃爾瑪、家樂福、飛利浦等一大批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等。同時,這些知識密集的大城市也逐漸發展形成了一些特色總部聚集區,如北京CBD、金融街、中關村、上海陸家嘴、重慶解放碑CBD、武漢公司總部區等,都成為城市總部經濟發展的重要聚集區域。例如,北京商務中心區(CBD)以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為特色,聚集了世界500強企業102家、跨國公司600餘家,其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0多家;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有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在內的476家金融機構,有近300家有影響力的國內外大集團、大企業,其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1家。 第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成為我國總部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隨著在華投資規模的擴大和經營重心的轉移,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地區總部及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等職能性總部,以管理控制其在我國甚至亞太地區的分公司、子公司、辦事處和其他相關機構。截至2006年底,經國家商務部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有40多家,外資研發中心超過800家。除商務部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進行認定,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共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84家(其中商務部認定的地區總部16家),投資性公司165家,外資研發中心244家。根據商務部發布《2005~2007年跨國公司對華產業投資趨勢調研報告》,82%的跨國公司將繼續擴大對華投資,在研發投資方面,有46%的企業傾向於建立獨立的研發中心。同時,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亞太總部遷到我國,如德國博世集團亞太總部從日本遷到上海,摩托羅拉亞太總部從新加坡遷到北京等。未來隨著我國國際競爭力的繼續提升,加之我國豐富且相對廉價的人才、科研等資源條件,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並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等。大量向我國轉移的跨國總部資源,無疑將成為中國總部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推動力量。 第三,中小城市企業總部向大城市遷移,大城市企業生產基地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的「雙向流動」趨勢日益明顯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深,大城市在規模快速擴張過程中,空間資源日益緊張,生產製造成本快速上升,一大批製造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將製造基地從大城市向郊區縣甚至外地遷移,但仍把企業總部和研發、營銷等高端環節留在大城市,以利用大城市知識要素密集的優勢。例如,聯合利華將生產基地從上海遷到合肥;上海大眾將賽歐生產基地移至山東煙台、桑塔納生產基地遷至江蘇儀征;北京愛慕內衣將生產基地全部遷到吳江;等等。生產製造環節從大城市外遷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據了解聯合利華把生產基地轉移至合肥後,因運輸成本、員工工資成本下降和生產整合效率提升,綜合成本較原生產基地下降了30%。 同時,中小城市由於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大城市存在著較大差距,在聚集高端人才等知識要素方面處於劣勢地位,企業的發展壯大面臨著知識要素缺乏的瓶頸。有不少企業將總部或研發、營銷等高端環節向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遷移,以尋求更好更快的發展。例如,經緯紡機總部從太原遷到北京、吉利汽車總部從寧波遷到杭州、二汽集團總部從十堰遷到武漢,杉杉集團總部從寧波遷到上海,藍星集團總部從蘭州遷到北京;等等。總部等高端環節向大城市搬遷使企業發展動力更加強勁,藍星集團總部遷京後,集團資產從1996年的5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300億元,10年間企業資產就擴張了60倍。 中小城市企業總部向大城市遷移、大城市企業生產基地向欠發達地區轉移,這種「雙向流動」趨勢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形成了總部經濟「總部—製造基地」鏈條,既有助於解決大城市產業優化升級、城市功能提升和經濟轉型問題,又有助於中小城市突破信息、人才、技術等知識要素匱乏的瓶頸,實現經濟快速發展。 第四,區域性「總部-製造基地」合作模式初步形成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經濟圈,是我國經濟中最具有發展活力的經濟圈,也是我國總部經濟發展的先導區域,三大區域內已經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總部-製造基地」分工合作模式。 「長三角」經濟圈總部經濟發展較成熟,「總部-加工基地」區域合作模式基本形成,即以上海為核心,重點發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國內大企業集團總部,以江蘇、浙江的揚州、鎮江、嘉興、湖州等製造業密集的腹地為製造基地,形成了較完整的區域產業鏈和功能鏈。例如,圍繞IT產業,上海形成了高水平的晶元設計、測試等企業總部、研發中心,蘇錫常地區發展成為IT產品生產製造基地,無錫則形成「日資高地」,側重於通信和PC相關零部件的生產。又如汽車產業,據統計,上海作為我國汽車產業第三大基地,諸多汽車零部件、汽車緊固件供應商中,有90%來自近鄰江蘇、浙江;在上海大眾轎車共同體名錄中,176家成員單位中大多數是蘇、浙企業。 「京津冀」經濟圈初步形成了以北京為核心的「總部-製造基地」模式,極具發展前景。「首鋼」是京津冀「總部-製造基地」分工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首鋼涉鋼產業整體搬遷到唐山曹妃甸工業區,總部仍留在北京。首鋼搬遷後將建成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2010年產能達800萬噸規模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鋼鐵精品生產基地,加上對唐山相關產業的帶動,首鋼搬遷所產生的經濟效應相當可觀。 「總部-製造基地」空間分離的企業布局模式,能夠使城市間、區域間的合作由傳統的產業合作、產品合作,向產業鏈的管理決策、研發、營銷等價值鏈高端環節與生產製造環節等不同區段的功能合作、功能配套拓展。我國區域性「總部-製造基地」合作模式的形成與發展,不僅能夠使區域內不同城市的產業定位進一步明晰,而且能夠使區域內各城市間的合作更加深入,從而不斷提高區域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

閱讀全文

與美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