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伊士運河在戰略和經濟方面的重要性
1蘇伊士運河是在來埃及東北部的自蘇伊士地峽上開鑿的。運河開鑿前,亞洲和非洲在蘇伊士地峽處相連,整個地峽是平坦的沙漠地帶,分布著一連串的鹹水湖和窪地。運河是貫穿湖泊和窪地修建的。運河修成後,亞非以此作為界線。
2蘇伊士運河北通地中海,南通紅海,是連接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線,每天有成億噸的貨物在這里通行,所以被稱為「國際航道」。
蘇伊士運河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
② 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發展起來什麼作用
尼羅河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條件及優越的氣候條件——夏季陽光充足,冬季溫暖無霜回.對發展答農業十分有利,尤其適宜棉花生長.使埃及成為世界重要的長絨棉生產國,也為埃及換取了大量外匯,成為埃及一大經濟來源.
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與紅海,使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了8000—10000千米.埃及人民對運河進行了加深拓寬改造,提高了運河的通航能力.截止目前運河收入也已成為埃及一個重要經濟支柱.
③ 蘇伊士運河埃及本國的經濟發展上有什麼重大作用
蘇伊士運河在埃及本國的經濟發展上具有極其重大的價值。每年約有專1.8萬艘來自世界屬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隻通過運河。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百分之七十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佔世界海運貿易的百分之十四,在世界上適於海運的人工運河中,其使用國家之眾,過往船隻之多,貨運量之大,蘇伊士運河名列前茅。
④ 1956年6日英軍撤離蘇伊士運河後,運河的經濟大權如何在國與國間分配呢
英國的軍隊雖然撤離了蘇伊士運河,運河的經濟大權仍然操縱在英國和法國的手中,英法牢牢控制著蘇伊士運河公司(法國佔有52%的股份),1955年公司的收入有1億美元,而埃及只得到其中的區區300萬美元。
⑤ 請從目的過程影響等方面,比較中國隋朝和英國開鑿運河的主要不同
目的:來隋開鑿大運河一為方便自南北交流,二為便利統治者的享樂等;開鑿蘇伊士運河是為了方便侵略及攫取世界霸權。
過程:中國運河的開鑿主要是溝通五大水系,早在隋前,部分地方已經開通,勞動力來自於中國。開通蘇伊士運河早在古代也有,但早已廢棄,由法國人牽頭開鑿,後因財政困難,將股份賣給英國,英國逐漸取得控制權。
影響:大運河的開鑿雖耗用了大量民力、物力,甚至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隋的滅亡,但其利遠大於弊,方便了南北交流和民族融合,方便了沿河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沿河兩岸新城市的興起。蘇伊士運河的開鑿曾經大大方便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東方的侵略,但它大大縮短了航程,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交往與聯系。
⑥ 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發展起來什麼作用
1,尼羅河對於埃及農業的影響,古埃及,尼羅河定期泛濫,河水泛濫後,從尼羅河上游會帶向下游很多肥沃的土壤,當尼羅河水退去時,這些肥沃的土壤就是對埃及人最大的恩賜,說通俗點,就是不用撒肥料,就可以長出很好的莊家啦,養育了這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
2,城市和人口分布上,埃及主要城市分布,就是分布在尼羅河流域兩岸,以及紅海地中海沿岸,其他的地方,大多數是沙漠,沒有水源,無法生存,這也是埃及人一條生命的長廊!
3,尼羅河的運輸上講,也是從古老的法老時期,金字塔建造,還有諸多法老神廟的建造,都是用堅硬的花崗岩建造的,這些石頭,大多產自埃及的阿斯旺地區,那邊盛產花崗岩,現今也是如此,埃及還有很多花崗岩進口到世界各個國家,當年,那麼重的時候,又沒有火車,都是靠尼羅河的河運運送到開羅,孟菲斯這些地方的。可見尼羅河的運輸作用。
4,尼羅河的水利作用,首先,尼羅河可以灌溉農田,可以讓偉大的埃及人民,逐水而居,然後一點最主要的是,近代,尼羅河的納賽爾湖上,建造了一個阿斯旺水壩,埃及現在的電力,84%都是由這個大壩供應的,然而,必須強調的一點是,建造了這個大壩,給埃及人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建造了大水壩,把以前的地方,淹沒了~!同時,以前尼羅河河水定期泛濫帶來的肥沃土壤和泥沙,被大壩毫不留情的擋住了,這樣,下游的土壤,變得貧瘠。還有水量小了,泥沙淤積,還使周邊的綠洲范圍縮小,一些地區出現土地荒漠化。蘇伊士運河,在埃及本國經濟發展上具有極大的價值。據統計,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隻通過運河。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佔世界海運貿易的14%,在世界上適於海運的人工運河中,其使用國家之眾,過往船隻之多,貨運量之大,蘇伊士運河名列前茅。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經濟的「生命線」和「搖錢樹」。過往船隻通行費,多年來一直與僑匯、旅遊、石油一道成為埃及外匯收入的四大支柱。現在運河每天為埃及政府收進200萬美元的外匯。船過運河按噸位繳納通行費,還要交付引水費和航標等費用。1993年運河收入達19億美元,1994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
⑦ 蘇伊士運河對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發揮的重要作用。
蘇伊士運河溝通了紅海和地中海,使原來從歐洲繞好望角到印度洋的航程大大縮短,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大便利。因此,運河一經使用,就成為世界上最忙的航線,一直是世界上貨運量最大的國際通航運河。
⑧ 蘇伊士運河的經濟效益
這條運河允許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南北雙向水運,而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風暴角(好望角),大大節省了航程。從英國的倫敦港或法國的馬賽港到印度的孟買港作一次航行,經蘇伊士運河比繞好望角可分別縮短全航程的43%和56%。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間繞好望角的距離是11771英里,而經蘇伊士運河的距離僅1698英里,節約86%的距離。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有時人們通過從船上卸下貨物通過陸運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實現運輸。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最低部位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沿途利用大、小苦湖等原已乾涸的湖沼和窪地作為航道。從塞得港至陶菲克港長161千米,連同伸入地中海、紅海河段總長173千米。河面寬160-200米,河底寬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滿載6.5萬噸或空載15萬噸的海輪。通過時間平均為15小時。運河通航後,從西歐到印度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5500-8000公里。運河位於歐、亞、非三洲交接地帶的要沖,戰略地位重要。通過船舶數及其貨運量在各國際運河中均居首位,貨運以北上的石油和南下的金屬及其製品最重要。第一期工程於1980年完成後,河面展寬至365米,使吃水16米、滿載15萬噸或空載35萬噸海輪得以雙向通行。第二期工程正在實施中。 向北方運的主要貨物有原油和石油產品、煤炭、礦石和金屬、加工金屬、木材、油籽和油籽餅以及穀物。南運的貨物則有水泥、化肥、金屬制材和穀物。
世界海運貿易額的7%都是通過蘇伊士運河,其中35%的份額是紅海和波斯灣沿岸港口,20%是印度和東南亞港口,39%是遠東地區。
⑨ 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在戰略,經濟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
先介紹下2個運河的情況!
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位於埃及境內,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連接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公里;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公里;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公里,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際海運航道,每年承擔著全世界14%的海運貿易。
蘇伊士運河全長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平均深度為13米。蘇伊士運河從1859年開鑿到1869年峻工。運河開通後,英法兩國就壟斷蘇伊士運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獲得巨額利潤。
從1882年起,英國在運河地區建立了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駐扎了將近10萬軍隊。二次大戰後,埃及人民堅決要求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54年10月,英國被迫同意把它的佔領軍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離埃及領土。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F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
1976年1月,埃及政F開始著手進行運河的擴建工程。第一階段工程1980年完成,運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擴大到3600米(即運河橫切面適於航行的部分);通航船隻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萬噸滿載的貨輪。第二階段工程於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擴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隻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將能使載重量25萬噸的貨輪通過。
1980年10月25日,埃及第一條蘇伊士運河海底隧道通車,從而大大縮短了往返運河西岸所需時間。這條在蘇伊士以北17公里處的隧道,加上兩邊進口,共長5.9公里,隧道本身長1.64公里。隧道內公路寬7.5米,來往車輛往返並行,每小時可以通過2000輛汽車,這是經過蘇伊士運河海底下連接亞洲和非洲的第一條陸地信道。
亞洲和歐洲之間除石油以外的一般貨物海運,80%經過蘇伊士運河。由於中東地區鋪設了大量的輸油管道,以及公路和鐵路發展迅速,蘇伊士運河面臨著過往船隻、特別是運油船逐年減少的局面,埃及通過對蘇伊士運河上的過往船隻收取的過境費收入也開始下降。1993年2月14日,埃及決定拓寬和加深蘇伊士運河,以增加外匯收入。運河加寬30米,加深1至17米,此項工程於當年底完工。1996年7月24日,蘇伊士運河管理局決定進一步增加運河深度,從而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輪和貨輪使用蘇伊士運河,以確保埃及靠蘇伊士運河所得的收入不會下降。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僅次於僑匯和旅遊的第三大外匯收入來源。運河管理局統計報告顯示,蘇伊士運河自1975年6月重新啟用到2000年6月的25年裡,共為埃及徵收的船隻過境稅達300億美元,是蘇伊士運河自1869年11月正式建成啟用到1969年6月因中東戰爭而關閉的98年間過境費收入總和的6倍。據運河管理局公布的年度報告,2001年共有13986艘各類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這些船隻的總載重量達4.56億噸,收取的船隻過境費達19億美元。2002年7月1日至2003年6月30日的財政年度里,蘇伊士運河收入達到23.08億美元,創運河自1869年開通以來新高。
巴拿馬運河
連接巴拿馬城和科隆﹑克利斯托巴爾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運河。位於巴拿馬共和國中部。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各港之間利用巴拿馬運河比繞道麥哲倫海峽縮 短 航 程5 000~10 000km。 1881年法國工程師F M de萊塞帕斯按無閘運河方案設計﹑施工,歷時9年因工程艱巨而失敗。1903年美國取得運河開鑿權和運河區永久租借權後,採用跨嶺運河方案,於1904年動工,1914年8月15日竣工,歷時10年。其特點是利用查格雷斯河建加通攔河壩抬高水位,以減少運河開挖量。運河水源由加通湖及其上游的馬登湖供給。兩湖蓄水量約62億m3,其中12 3億m3供過閘用水。通過運河一次需用水量20萬m3。 巴拿馬運河是雙向航道,巴拿馬城至克利斯托巴爾港全長81 3km,共設3處雙線船閘。加通船閘水頭25 9m,分三級;佩德羅?米格爾船閘水頭9 45m,單級;米拉弗洛雷斯船閘水頭16 45m,分兩級。船閘呎度均為:長304 8m,寬33 3m,門檻水深12 8m,閘室水深13 7m。航道呎度為:寬152~305m,水深12 8~26.5m。通航船舶載重量一般為45 000t,最大65 000t,長小於297m,寬小於32 58m,最大吃水12 04m。每遇枯水季節,運河水深不足,船舶最大吃水必須小於11 58m方能通過運河。船舶通過運河時間平均需14h,其中航行時間10h。通過 巴拿馬運河平面位置圖 運河船舶數量,1970~1980年平均每天35~40艘,平均每年14 000~15 000艘。年通過貨運量超過1億t。年收入通行稅超過1億美元。 目前運河由巴﹑美兩國共管。根據1903年簽訂的美巴條約,至2000年元旦,運河和運河區將由巴拿馬共和國收歸國有。由於貨運量劇增和運河水源緊張,計劃修建第二條巴拿馬運河。
其次介紹下運河的戰爭
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
埃及將船隻鑿沉在塞得港蘇伊士運河的河口。入侵一發動,英國海軍的打撈船就開始清理河道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入侵埃及,蘇伊士運河戰爭( 亦稱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
蘇伊士運河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運河是埃及人民血汗和生命築成的,但卻為英、法的運河公司把持。蘇伊士運河公司每年攫取巨額利潤,成為埃及的「國中之國」。1952年埃及七月革M勝利後,埃及人民掀起反對英軍佔領運河區,要求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1 954年10月,英國被迫同意於1956年6月13日前將佔領軍撤出運河區。埃及為發展民族經濟和抵禦以色列的侵略,在向西方尋求軍事援助遭到刁難與拒絕後,於1955年9月與蘇聯、民Z德國、波蘭簽訂貿易協定,購買蘇聯等國的武器裝備。這引起英、法、美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為迫使埃及政F放棄獨立自主的政策,1 956年7月,英、美發表聲明,撤回1952年允諾的就埃及建造阿斯旺高壩工程提供的7000萬美元援助。接著,世界銀行也停止貸款 2億美元給埃及的計劃,埃及不屈服於西方壓力,同年7月26日納賽爾頒布「關於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以便用運河航運的收入作為建造阿斯旺高壩的款項。英、法擔心運河關閉,海灣與西歐之間的石油運輸線被切斷,對埃及進行威脅制裁。首先凍結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運河公司的基金。8月2日,英、法、美三國政F發表聯合公報,主張蘇伊士運河「國際化」,並提出召開24國參加的倫敦會議,遭埃及拒絕。隨後,美國、澳大利亞、衣索比亞、伊朗和瑞典組成的「五國委員會」對埃及施加壓力。英、法還煽動幾百名外籍職員離職,但埃及領航員成功保證了航運暢通。9月,英、法、美再次召開倫敦會議,決定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A理會討論。
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10個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島,向運河逼進,埃及軍隊進行頑強反擊。10月30日,英、法要求以埃雙方軍隊在12小時內從運河區撤出,否則將派兵干涉,遭到拒絕。1 0月31日,英、法軍隊對埃及進行武裝干涉。11月5日,英、法海軍陸戰隊在塞得港附近登陸,但在當地軍民的英勇抵抗下,侵略軍受阻。埃及宣布與英、法斷交,埃軍主力撤出西奈,集中保衛運河區。世界各國人民支持埃及反抗侵略的正義斗爭,一些阿拉伯國家與英、法斷交,對英、法實行石油禁運。11月1日,美國在聯大緊急大會上提出立即停戰的提案。2日,聯大以壓倒多數票通過這個提案。11月5日,蘇聯建議與美國共同出兵「制止」 侵略,並向英、法發出最後通牒,聲稱「決心使用武力」恢復和平。英、法政F內外交困,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3日,英、法宣布從埃及撤軍,22日全部撤走。1957年3月8日,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斗爭的勝利。
蘇伊士運河上的英法軍艦
以色列入侵埃及西奈半島軍事行動的主要策劃者、以軍總參謀長達揚將軍(前排右),及後來曾任以國防部長的沙龍(前排左)
正冒著槍火躬身前進的英軍士兵,奪下了這座村莊
英國軍隊在塞得港進入陣地,附近一幢樓房在燃燒
巴拿馬運河戰爭爆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從偷襲珍珠港中嘗到了甜頭,馬上設計了一個更奇特的偷襲計劃,把目標對准了巴拿馬運河。幸運的是,到了日軍實施這一計劃的時候,戰局的轉變迫使日軍最終放棄了這一罪惡的企圖。
巴拿馬運河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被譽為「世界橋梁」、「黃金水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後,就想攻擊巴拿馬運河,切斷水上交通,並適時空襲美國本土,以造成有利的戰爭態勢。但巴拿馬運河距日本本土8000多海里,怎樣長途奔襲而又不被發現呢?日軍想到了技術還不太成熟的艇載飛機。
日本從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進行潛艇攜載飛機的試驗,在吸收德國潛艇技術的基礎上,很快研製出了新型潛艇。二戰中的大型日本潛艇都有攜帶艇載飛機的能力。這些潛艇指揮塔下保留了特定空間,且用耐壓殼包裹,用於攜載水上飛機。
1942年9月,日軍進行了艇載飛機攻擊美國本土的嘗試。一艘日軍潛艇攜帶水上飛機悄悄地靠近美國西海岸,在俄勒岡州的森林中投擲了兩顆小型RS彈,引起了森林火災。這件事曾在當時引起了美國的關注和擔憂。日軍覺得這一方法雖然可行,但是艇載機一次出動的數量太少,威力太小。為了有效地攻擊巴拿馬運河,威脅美國本土,日軍於1943年年初開始研製新型潛艇和飛機。
在風雲變幻的戰爭年代,兩年可是一段不短的時間。1945年2月,為偷襲巴拿馬運河而研製的特級潛艇伊-400號和伊-401號、甲級潛艇伊-13號和伊-14號終於相繼下水。4艘潛艇可攜帶10架特製的艇載飛機。特級潛艇的飛機使用魚雷,甲級潛艇的飛機使用炸彈。特製的新型M6A水上飛機稱「晴嵐」,靠潛艇彈射器起飛投入作戰。飛機彈射起飛間隔為4分鍾。
4艘潛艇和1艘補給艇組成的特種潛艇編隊誕生了。為編隊制定的第一個作戰計劃代號被稱為PX行動。根據該計劃,日本將出動10架艇載機對美國西海岸及太平洋上一些人口稠密的島嶼投擲細菌武器,通過被感染的老鼠和昆蟲散布可怕的疾病,包括鼠疫和黑死病!由於未能及時將細菌炸彈武器准備好,加之害怕此舉引起美國的報復,當時負責作戰指揮的豐田輔武海軍上將下令取消了該計劃,推出轟炸舊金山、巴拿馬、華盛頓或紐約等城市的計劃。在隨後的商討中,出動艇載機炸毀巴拿馬運河的計劃最終被採用。
在模擬的巴拿馬運河區,特潛編隊展開了緊張的訓練。為了達到攻擊的實際效果,日軍專門製成了巴拿馬運河閘門的模型,進行反復的投射訓練。只見潛艇或沉或浮,時隱時現。時而,潛艇浮出海面。「睛嵐」凌空而起,投下彈葯後准確返回。兩個月後,這支特種潛艇編隊整裝待發,只等一聲令下。
但此時的太平洋戰場,美軍已經兵臨城下,打到了日本的家門口沖繩島。此時的日本自顧不暇,破壞巴拿馬運河的軍事意義越來越小。一天,日本海軍急需潛艇前往特魯克島,去支援守島部隊作戰。為了解救燃眉之急,4艘作戰潛艇先後被派往該島。甲級潛艇伊-13號在中途就被美軍「安濟歐」號航母的飛機發現。飛機投下深水炸彈。伊-13號命喪黃泉。
1945年7月,日軍派遣伊-400、伊-401號潛艇攻擊烏利提環礁中的美國艦隊。8月15日,已經抵達攻擊陣位的兩艘潛艇得悉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決定遵從東京的命令向美軍投降。一個罪惡的計劃徹底畫上了句號。
補充:毫無疑問,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明顯強於巴拿馬運河。首先,蘇伊士運河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處,戰略地位比僅僅連接南北美大陸的巴拿馬運河重要的多。其次,環繞蘇伊士運河的北非和近東、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可以有效對周邊地區形成威脅,因而作用更加明顯。再次,蘇伊士運河是一條使用率極高的國際性運河,其作用也要大於巴拿馬運河,所以我覺得蘇伊士運河的軍事作用和效果更強。
⑩ 誰知道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發展起來什麼作用
尼羅河每年洪水期沖下來的泥沙,肥沃了尼羅河三角洲的土地,是埃及的農業在那裡得到了繁榮。而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使紅海和地中海的得到了溝通,大大的減少了從亞洲到歐洲的路程,而蘇伊士運河整條都在埃及境內,促進了埃及的港口貿易和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