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這個問題可以向社會制度等方面拉近)
社會建設的主體是人民,重點是經濟發專展。而協調好人民與社會屬建設的關鍵是民生。就當今社會而言,經濟發展了,可是矛盾依然重重。其中表現最明顯的是涉及柴米油鹽的民生問題。
改革開放30年,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與此伴行的是東西經濟發展不平衡。兩地生活水平對比,民生問題也就更加突出,也可能帶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所以,經濟發展需要民生做保障。也就有了「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⑵ 黨的十八大指出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什麼為重點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這是對社會建設規律認識的升華。對此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這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從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看,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為本,就必須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看,我們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看,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第二,這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國一些影響群眾生活和社會穩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隨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推進,一些人員需要下崗轉崗、以多種形式創業就業,越來越多的人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隨著農村生產力不斷發展,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城鄉流動人口大量增加;隨著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口老齡化正在進一步加速,相應社會養老服務明顯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以及部分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由此所導致的城鄉結構、就業結構、人口結構、分配結構等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引發了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民生問題,能否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因此,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社會建設的重點,推進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就抓住了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關鍵。
⑶ 民生問題是社會建設的重點,其原因是什麼
社會主義建設以解決民生為重點的意義
社會建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不可少的環境保障,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改善民生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本質體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立黨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解決好,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檢驗.只有不斷破解民生難題,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人民信任和支持,黨的執政地位才能穩如泰山.因此,我們必須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終關心百姓,始終惦記民生,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構建和諧社會落實到人民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問題之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落實到一系列具體的惠民政策之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踐行黨的根本宗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徵,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能為社會主義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讓人民共享」這是十七大報告中最精彩的論述之一,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義」的同時,必須遵循「統籌兼顧」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強社會建設,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目標指向,切實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化解現實中的各種矛盾與利益沖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財富的分配要公正、公平、合理,社會財富要為全民共享,共同致富,這是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是鄧小平同志早在1987年就強調指出的,社會主義就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讓人民富裕起來,過上殷實、幸福的生活.因此,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高度關注民生,注重改善民生,使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切財富為全民共同享有,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客觀需要.
(四)改善民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也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社會理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是解決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顧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改善民生問題,特別是解決困難群眾的民生問題,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進而實現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縱觀中外發展史,民不聊生必將產生動亂;重視民生則促進社會發展,保持社會和諧.因此,只有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切實關注全體人民的民生問題,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狀況,才能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進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
(五)改善民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現實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由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導致各個不同階層的利益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國的民生問題面臨諸多新課題、新矛盾.由於歷史、自然等原因,一些帶有基本生存性質的民生問題並未完全解決,由於經濟增長目標導向的單一性而產生的就業難問題,由於分配製度不完善而出現的地區間、城鄉間、不同階層間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問題,由於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社會公共產品供給短缺導致的看病難、上學難和住房難問題,由於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不到位而產生的生產安全和環境污染的事故頻發問題,等等.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我們盡快加以解決,否則不僅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還將危及社會的穩定,影響社會文明的進程.因此,我們必須採取措施,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⑷ 推進社會建設的重點是
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並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認識、新概括,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這一科學和精闢的論述,體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既要求大大發展生產力,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質基礎,又要求不斷完善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使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經濟發展的目標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進社會進步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作出統一部署。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生活、生產和生命安全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集中體現,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體人民的共同願望。
⑸ 為什麼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這個問題可以向社會制度等方面拉近)
社會建設的主體是人民,重點是經濟發展。而協調內好人民與社會建設容的關鍵是民生。就當今社會而言,經濟發展了,可是矛盾依然重重。其中表現最明顯的是涉及柴米油鹽的民生問題。
改革開放30年,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與此伴行的是東西經濟發展不平衡。兩地生活水平對比,民生問題也就更加突出,也可能帶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所以,經濟發展需要民生做保障。也就有了「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⑹ 為什麼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一、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社會建設是人民最為關心的問題。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同時把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是經濟發展的成果的體現到改善民生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社會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必不可少的保障,也是為能使我國更加富強的更加和諧的必要條件,也是落實科學發展的重要保證。二、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體現了我國廣大人民的迫切願望和要求。進入21世紀,我國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影響了我國社會建設的質量。1、城鄉區域兩極分化逐漸嚴重,貧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均勻,城鄉差距的加大不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在社會建設中,改善民生問題,實現城鄉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縮小貧富差距,就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對城鄉地區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達到優化資源配置,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強化支農惠農政策,發展城鄉地區的生產力,從而實現農民持續增收,以縮小城鄉的差距,實現共同富裕。2、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尤其是物價上漲和住房問題得不到解決。伴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與人民的收入不相當,人民的生活質量的不到提高。面對這一問題,必須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抑制物價的過快上漲。同時必須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廣大人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在城鄉區域,看病貴,是最普遍的現象,卻一直以來得不到解決,社會建設加大對醫療的投入,同時加大對社會保障投入比例的增加,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是符合廣大人名最迫切的願望有利於提高人名的生活質量,從而有利於社會建設的進一步完善,促使社會的和諧與安寧。最重要的是要在社會建設中把解決住房問題放在解決社會保障問題的重要位置。住房是重要多的民生問題,也是當前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問題,住房貴,是廣大人民面對的一大難題,應當把解決住房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適應全體居民需要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特別是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住房是人民生活的基礎,解決好住房問題,有利於穩定人民的生活,解決了人民最擔憂的問題,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大舉措,從而有利於民心安定,和更好的投入到社會主義的建設之中,更好的為社會服務。3、就業難。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要充分利用我國的人力資源來發展我國的經濟社會。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但是,就業卻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村有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力,只有讓廣大農民就業了,才有穩定的收入。轉移剩餘的勞動力,使其充分的就業,就必須加強其培訓力度,使他們掌握一定更的技術運用到生產領域之中。就業不僅是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同時還有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就業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大學生是我國的只是分子,經過多年的學習畢業後卻面對就業難的問題,這是社會建設的一大損失,是人力資源的損失。國家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就業,為社會主義的建設注入的活力。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就業。推進就業體制改革創新,同時,要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統籌城鄉就業和富餘勞動力轉移,建立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就業,以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4、農民工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學難。隨著就業問題的解決,轉移勞動力,留守兒童以及隨父母轉移的孩子的受教育問題也是廣大人民關心的。教育是每個孩子的權利,也是國家發展的後備力量的基礎。應改變教育制度,城鄉區域孩子教育都是公平的,面對留守兒童應給予的關懷。國家應加強對教育的投入與支出,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培養的優秀人才,為社會建設而服務。這些問題都是廣大人民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社會建設改善民生為重點,是體現了人民的意志,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體現,加強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舉措,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三、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社會以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抓住了維護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抓住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和影響社會和諧安定問題的關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之一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在於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其重點。解決好民生問題,從而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更好的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是實現建設四位一體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共同富裕,也是實現更高水平的社會理想,從而實現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因此,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是我國社會建設的中要舉措,將有利的推動我過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更好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人都幸福安康的社會局面。
⑺ 為什麼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是因為: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堅持以人為本的要求和體現。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黨的根本宗旨以及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
當前,我國一些影響群眾生活和社會穩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由此所導致的城鄉結構、就業結構、人口結構、分配結構等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引發了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民生問題。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社會建設的重點,推進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特別是民生領域工作密切相關。一方面,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另一方面,發展社會事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是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只有實現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完善相應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制度安排,才能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節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⑻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什麼為重點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對此,可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深入理解。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從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看,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尊重社會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國一些影響群眾生活和社會穩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由此所導致的城鄉結構、就業結構、人口結構、分配結構等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引發了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民生問題,能否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因此,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社會建設的重點,推進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就抓住了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關鍵。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特別是民生領域工作密切相關。一方面,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另一方面,發展社會事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是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沒有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沒有相應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制度相配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也難以實現。因此,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繼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