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0-12-30 10:26:51

Ⅰ 對於經濟落後的中西部!國家怎麼安排的啊!

造成西部經濟的落後,有自然的因素,有歷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縮小東西部差距,需要投資向西部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傾斜。如果我們過度強調市場經濟規律,完全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社會資金就很難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甚至法律,來確保政府投資向西部的傾斜,給西部以比東部更優惠的政策,在產業政策上對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這些幅員遼闊、人口分散、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以特殊對待。 ■步德迎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三年來,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得到抑制,但東西部經濟發展絕對水平仍在繼續拉大。加入WTO後,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市場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不利於東西部地區差距的縮小。因此,應結合西部大開發和加入WTO的實際,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實事求是地對東西部地區的關系進行研究,在正確認識開發西部對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制定符合WTO原則的加快西部經濟發展的政策。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1、自然、歷史和政策的差別造成東西部經濟差別拉大。東部氣候條件、交通條件、生活環境、經濟基礎以及與國際市場的聯系都優越於西部地區,而且在改革開放之初國家選擇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十四個城市作為對外開放城市,給予了較優惠的經濟政策。因此,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經濟增長遠遠快於西部地區。2、市場經濟只是在靜態上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則配置經濟資源。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幾年,越來越強調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特別是九十年代中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更將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這相對於計劃經濟體制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但在許多同志的思想上,沒有看到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即市場配置資源只能做到靜態最優,而做不到動態最優,只能做到短期最優,而做不到長期最優。因此,在地區經濟布局上宏觀調控不夠有力,導致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拉大。3、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同時人力資源卻沒有按照市場原則進行配置。嚴格的戶籍制度限制了西部普通勞動力向經濟發達的東部的流動,加大了東西部地區人均佔有資源的差距,同時,東部地區憑著較高的工資待遇和優越的生活條件,吸引了大批西部高素質的人才,形成所謂「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使西部經濟發展更加困難。4、西部地區的貧困與封閉造成西部人信息缺乏和觀念的落後。由於我國經濟發達、開放度較高的城市集中在東部地區,因而各種新觀念、新信息、新技術也大都集中在東部。西部地區則由於距離遙遠,獲取信息的成本較高,造成信息缺乏和觀念的落後,進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5、長期的計劃經濟對以資源開發為主的西部地區影響深遠。一是由於價格的不合理使西部為東部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犧牲,即東部創造的財富中有相當一部分實際上是西部人民貢獻的。二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工業布局是按照西部資源、東部加工的格局安排的,造成西部經濟基礎的落後,資源開采多,產品加工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因而西部工業的附加價值較低。6、統一的產業政策未考慮地區差別,制約了西部地區的發展。我國目前的產業政策沒有考慮西部地區幅員遼闊、人口分散、經濟落後的特點,不論是西部落後地區還是東部發達地區,都一刀切地採取同樣的政策,如規定許多產品的最低生產規模過高,限制了西部企業的發展空間,再如國家的土地政策是建立在全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之上的,而西部大量的戈壁荒灘卻要與東部的土地實行同樣的政策,制約了西部招商引資。此類情況很多,極大地限制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7、現行稅收制度造成西部地區大量稅收流向東部。由於西部的生活環境較艱苦,許多西部優勢企業將總部注冊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按照現行稅收制度,企業所得稅在企業注冊地上繳,因而造成西部地區大量稅款的流失,加大了東西部經濟的差距。由上分析看,造成西部經濟的落後,有自然的因素,有歷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縮小東西部差距,需要投資向西部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傾斜。如果我們過度強調市場經濟規律,完全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社會資金就很難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甚至法律,來確保政府投資向西部的傾斜,同時給西部以比東部更優惠的政策,在產業政策上對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這些幅員遼闊、人口分散、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以特殊對待,從而改變西部在生產經營和吸引資金方面的劣勢。對保護西部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建議國家對西部地區實行以下特殊政策:1、採取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同時規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經濟的行為。國家應適當降低中西部地區企業應交納的國稅稅率,並通過法律賦予地方政府制定地方稅稅率的權力,通過稅收的優惠抵消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吸引外商和東部的企業到西部投資。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得到加強,使西部的投資硬環境得到改善,但還無法改變西部企業與東部企業在資金、管理、技術、人才、運輸等許多競爭條件方面的不公平狀況。只有在增值稅率和所得稅率方面都給西部企業以一定的優惠,才能使西部企業獲得相對公平的競爭條件。只有在對西部實行企業稅收優惠的基礎上,嚴格禁止西部地方政府實行非稅收性質的地方保護政策才可行,才能在西部市場上使外地產品、國外產品與當地產品享受同等待遇,形成真正的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應當指出,給落後地區企業在稅收上以優惠待遇應有一些行業限制,對那些對集中度要求較高、資金技術密集、協作條件要求高的產品如汽車,就不應給予優惠待遇,以促進行業的快速集中。2、需要國家財政加大對經濟落後地區的轉移支付。這與中央對西部企業實行稅收優惠一起,是中央促進西部經濟發展的兩條腿,缺一不可。從世界經濟發展過程看,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配置資源,必然導致經濟集中化趨勢日益明顯,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而地區發展水平的過度分化會造成總需求不足,影響經濟的增長。所以,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都由政府採取各種不同措施促使部分產業向不發達地區轉移,並扶持不發達地區企業的發展,而不能依賴於市場做這些事。這些措施之一就是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具體用途,一是加快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完善落後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支援落後地區發展教育,同時支持一部分工業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的轉移。對待地區結構的調整和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有一個重要的認識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如何看待它的投資效益。在開發西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對西部直接投資的效益低於東部是不可避免的,但從長期看,維持一個相對均衡的經濟布局對於改善各地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充分利用國土資源、實現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都具有重要意義。3、在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上應充分考慮西部地區的特殊性,不搞一刀切。目前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都是針對全國的普遍情況而制定的,許多政策並不適應西部的特殊情況,如國家為了保護土地限制生產和使用黏土磚的政策,在黃土高原和新疆、青海、甘肅就不適用,在那裡由於缺水,大片黃土崗寸草不生,用來生產黏土磚並不會減少耕地資源,為什麼不能與東部地區區別對待呢?還有環境政策,西部地區特別是新疆地廣人稀,遠離人口密集的地區,空氣的自我凈化能力較強,不應要求這里的企業與東部執行同樣的廢氣排放標准。還有對小水泥、小火電、小鋼鐵等的限制政策,也不適應西部特別是新疆城市分散、距離遙遠的特點。4、加快西部城市化步伐,採取有力措施促進西部中等城市的發展。研究經濟發展,對於資金、技術、原料、能源、運輸條件等生產要素的重要性都能達成共識,但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人口數量和密度。西部大片地區地廣人稀,根本不具備發展現代工業的基本條件。因此,開發西部的過程,主要就是西部地區城市化的過程。沒有城市化,就沒有工業化,也不會有農業的現代化。西部地區的一些大城市已具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完全可以憑借自身實力和優惠的政策獲得較快發展,並對整個西部經濟產生帶動作用。開發西部地區的中央財政投資應首先向中等城市傾斜,支持中等城市的經濟較快發展,並向周邊小城鎮輻射,帶動小城鎮經濟的發展。此外,應選擇大中城市周邊的小城鎮加以扶持,使之盡快發展成為一個個經濟圈,形成對周圍更強的輻射能力,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5、下大力氣解決落後地區政府機構臃腫的問題,加強對地方領導的選拔、任用和監督。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除了天賦的自然條件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方國企的改革、民營企業的活力、科學的區域規劃、高效廉潔的地方行政管理及由此而形成的改革意識和良好社會風氣,而這些都決定於這個地方的主要領導人和領導班子的政治素質和專業素質,這就要求探索一套對地方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和監督的機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從各方面反映的情況看,越是經濟落後的地區,政府機構臃腫的問題越嚴重,機構越臃腫辦事效率就越低,已形成惡性循環,必須下大決心加以解決。6、加強地區間經濟協作,促進東西部企業聯姻。西部有許多國有企業發展困難、改革滯後,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承擔起所有者職責,推動企業的改革和合作,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幫助西部企業與東部優勢企業聯合,以資產為紐帶,實現資產重組,利用東部企業在技術、資金、管理、品牌方面的優勢,使西部企業得到快速發展。(作者單位:新疆自治區發展計劃委員會) [稿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步德迎]

Ⅱ 分析我國西部地區發展經濟的有利和不利條件;試著從因地制宜的思想提出西部發展的策略

1、不復利條件和有利因制素。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貴州、西藏、新疆、青海、陝西、寧夏、甘肅10省 市區。佔地49.1萬平方公里,為全國的51.15%;人口2.72億,為全國的22.7%,人均佔地為全國平均數 的2.46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矚目。然而,中國東 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逐漸拉大,已嚴重影響了我國國民經濟健康、協調、均衡的發展。加 快西部發展、縮小區域間差距成為世紀末中國黨和政府一個重要的戰略決策。然而,西部地 區受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的局限,構成了影響其經濟加速發展的諸多不利因素:

Ⅲ 淺談西部地區如何加快經濟發展

這是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充分發揮技術、資金、人才和地理位置等優勢,使得沿海地區經濟快速增長,今天西部地區要加速經濟發展,同樣離不開發揮西部區域優勢。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充分發揮市場和勞動力優勢。西部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且處於開發起步階段,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綜合開發都需要大大加強。市場潛力大,不僅體現在消費市場上,而且還體現在投資市場上。另一方面,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這將有利於西部吸引外來資金,引進先進技術,發展區域經濟。二是發揮西部邊境優勢。在西部一萬多公里的漫長國境線的周邊,已形成了「中亞經濟圈」和「中南半島經濟圈」等。所以西部地區利用地緣優勢,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對外貿易有明顯的比較利益。三是發揮西部資源優勢。西部地域遼闊,能源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在主要能源礦產資源中,探明儲量佔全國50%以上的有可開發的水力資源、鋰、鎳、鉑族金屬、汞、釩鈦、鉀鹽等,佔40%以上的有銅、鉛、鋅、鉻、天然氣、煤等。這些能源礦產資源礦種齊全,有些是世界稀有的,有些是關鍵礦種,有些是尖端技術所必需的,被稱為「21世紀新材料」的戰略資源。而且資源空間組合比較理想,特別是豐富的能源與豐富的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化工資源的結合,發展

Ⅳ 西部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我國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西北地區地處邊境,在抄軍事,民族團結上有重要意義,2經濟發展:(1)西部地區油氣資源豐富可以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綜合利用天然氣,使其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2)對我國東部地區可以緩解能源緊張狀況,還可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因燃燒煤等資源而產生的環境污染,保護環境。(3)縮小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異;

Ⅳ 材料(一)針對我國西部地區現狀,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西三角經濟圈」的區域發展戰略,以帶動西部地區

讀圖可知,(1)西三角經濟圈包括A川、B陝、C渝等.其中重慶位於三峽工程附近,它為三回峽工程建設做出了突答出貢獻;(2)我國位於A省的商品糧基地為成都平原;(3)「西三角經濟圈」與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不同點是西三角地處內陸地區;(4)西三角地區受氣候影響,農業生產不穩定.(5)這里有我國西部地區發展航天工業的城市:四川省的西昌和甘肅省的酒泉;(6)西三角經濟圈在發展中可能造成的主要環境問題會有:水土流失、酸雨、水污染、大氣污染等. 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1)C;(2)成都平原;(3)西三角地處內陸地區,而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都位於東部沿海;(4)D;(5)西昌;(6)水土流失,大氣污染.

Ⅵ 針對我國西部地區現狀,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西三角經濟圈」的區域發展戰略,以帶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


(1)四川(或川、蜀)陝西(或陝、秦)(2分)
(2)成都為集中式(1分),版重慶為組權團式(1分)成都地處平原地區,有利於城市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1分);重慶地處兩江交匯的丘陵地區,地形和河流的分割使城市的發展失去了完整性(1分)
(3)天然氣、煤、鐵、水能等自然資源豐富;鐵路、水運等交通便利;人口佔西部地區的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城鎮化率高於西部地區平均水平;GDP佔西部地區GDP總量比重大;萬元GDP能耗低於西部地區平均水平。(每點1分,答對其中五點得5分)
(4)水土流失;荒漠化;酸雨(3分)

Ⅶ 發展西部地區的重要性

第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我國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水平的67.8%左右,尚未實現溫飽的貧困人口大部分也分布於這一地區。如果不改變這種欠發達狀況,將會拖延全國實現現代化的步伐。沒有西部的現代化,全國的現代化就不完整。

第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走社會主義道路,就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東部地區在過去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21世紀初,在繼續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實施西部開發戰略,是促進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東西部經濟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第三,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西部地域廣大,自然資源豐富,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也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開發西部,既可以為擴大國內需求提供巨大的潛在市場,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又可以發展西部地區的特色經濟,促進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動,形成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第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全面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大力加強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和加快改善生態環境是21世紀我國全面推進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西部地區是我國長江、黃河的發源地,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對於保證中下游地區水資源供應和防治洪澇災害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西部大開發中盡快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不僅對西部,而且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五,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保持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邊疆安全的迫切要求。西部地區與周邊十多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聚居的少數民族比較集中。只有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才能為加強民族團結和鞏固邊疆奠定堅實的物質和思想基礎,為全國的經濟建設提供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

第六,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適應國內外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世紀之交,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已在世界范圍普遍展開。實施西部大開發,可以充分發揮西部地區市場潛在大、各種資源豐富和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為全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提供廣闊的空間和新的市場。

Ⅷ 圖說地理.針對我國西部地區現狀,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西三角經濟圈」的區域發展戰略,以帶動西部地區

(1)「西三角經濟抄圈襲」主要包括重慶市、四川省和陝西省;
(2)該區域包含多種溫度帶和干濕地區,自然條件復雜多樣;
(3)該區域有豐富的煤、鐵、天然氣資源,水陸交通比較便利;
(4)「西三角經濟圈」人口佔西部地區總人口的45%,勞動力資源較豐富;
(5)西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甜菜和哈密瓜產區.
故答案為:(1)×;(2)√;(3)√;(4)×;(5)×.

Ⅸ 經濟結構調整在西部地區主要方向是什麼

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國家「十五」計劃指出,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積極主動、全方位地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這是新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主要包括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地區結構和城鄉結構的調整。西部大開發是地區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而產業結構調整則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西部產業結構調整除要考慮上述八個方面的出發點以外,還必須考慮全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框架。

「十五」期間,全國產業結構調整將在以下四個方面對西部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是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對農業經濟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這必將促進西部優勢農牧業的發展。二是加快發展基礎工業和裝備工業,加大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力度,通過加快信息化步伐推動工業化進程。西部產業結構中,重化工業和傳統工業比重較高,國家的政策導向必然有利於西部現有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三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西部第三產業的發展必將得益於這一政策推動。四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我國西部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國家將把更多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公共投資投向西部,這將極大地改善西部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條件,促進西部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目前,西部產業結構的綜合素質與中、東部還有較大的差距,由我國自然資源、人口以及市場分布的空間結構所決定的、長期形成的東西部垂直分工格局,在短期內難以有明顯的變化。但是,隨著東部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中部經濟的逐步崛起,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實施,東、中、西部的地區產業結構都將得到普遍提升。西部在大開發過程中,體制條件、市場條件、技術條件和要素流入狀況會逐步改善,西部產業結構將實現較大幅度的優化升級,其綜合素質與東部的差距將逐步縮小,東西部產業結構的垂直分工也將會逐步向水平分工方向發展,形成新的產業分工格局。

綜合以上考慮,西部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可以確定為:優先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為西部產業結構調整打下堅實的基礎;立足西部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努力延長資源性產業的產業鏈,不斷縮小與中、東部在產業結構分工上的差距(同時要加強地區間的有效合作,努力避免與中、東部發生產業結構上的趨同),進一步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通過培育和完善市場機制,努力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和改善市場環境,建立良好的市場信用體系,增強西部地區產業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適當發展有一定基礎的高技術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努力增強造血功能,實現一定的跨越發展。

西部發展特色經濟可以考慮三個具體方向:一是特色農牧業及農牧產品加工工業。西部農牧業最大的特色就是草原牧業。在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應當充分發揮西部草原牧業的優勢,加快我國農業牧業化的進程。這既符合我國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總方向,也符合西部生態環境的本來要求。宜鼓勵西部率先實現肉食化,為改變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做出應有的貢獻。另外,西部可充分利用地形復雜、小氣候多樣性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如反季節蔬菜、優良品種花卉、優質水果、綠色食品等等。還有,就是大力發展特色農牧產品的後續加工工業,實現農牧業的產業化經營。特別要重視發展便於運輸的乾性食品,如深度加工的各種肉乾、魚干、乾果等等。要大力促進西部中草葯的現代化,用先進的處理加工手段,提純、濃縮有效成分,增加葯效,方便服用。

二是建立在優勢能礦(包括水能)資源基礎上的採掘業和後續深度加工工業。在我國能礦資源保證程度不斷降低、開采成本越來越高、一些礦產資源原有的比較優勢趨於弱化的情況下,西部地區自我造血功能的增強應主要靠資源的就地消化,提高加工深度、延長產業鏈,以提高資源產品的附加價值,而不能只靠初級資源性產品的開發和輸出。只有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深化資源的後續加工程度,開發出新的產品品種,才能補償資源開采階段附加價值越來越低造成的損失,也才能把潛在的資源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市場競爭優勢。目前,西部具有比較優勢的能礦產業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化工業、水電力工業、有色金屬工業、鹽湖化學工業等等。今後,西部培育自己的經濟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重點產業領域應該是:上規模的資源開采業、生態環保產業、國土整治、有色冶金與化工、原材料深加工等等。西部後續加工工業要突出重點,有進有退,努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三是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土地密集型、生態密集型、文化密集型、消費密集型以及勞動密集型的「無煙產業」和服務行業。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閑暇時間的不斷增加,為旅遊業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有人認為,20年後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支柱產業。我國西部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自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同時,西部還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厚,孕育了絢麗多彩的人文旅遊資源。因此,西部具有大力發展旅遊業的資源優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也要求西部減少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注重發展旅遊業。西部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和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有利於西部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旅遊資源,但也要防止過度開發和人為破壞。

與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