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毛概新時代如何推進經濟發展
第一、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第二、以加快創新驅動戰略發展
第三、激活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第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第五、著力發展實體經濟
第六、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Ⅱ 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和諧社會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描繪「兩版個一百權年奮斗目標時明確指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
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由此可見,社會和諧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社會發展領域的根本要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社會和諧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
(2)新時代的經濟發展戰略擴展閱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從孔子的「和為貴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愛愛無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達了社會和諧的主張。
在西方思想史上,從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整個天是一個和諧、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傅立葉的「全世界和諧、歐文「新和諧公社,都反映了對和諧社會的憧憬。馬克思恩格斯勾畫了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關於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
Ⅲ 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大驅動力是什麼
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大驅動力是:消費升級、科技創新、鄉村振興、體制改革、對外開放。
2015年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消費升級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和農村消費,旨在通過發揮新消費的引領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給的力量。
近幾年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50%以上。2017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5%,比上年同期上升2.8個百分點。其中居民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7.7%,比上年同期上升1.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繼續升級換代,消費對增長起著基礎性作用,是主要驅動力。
(3)新時代的經濟發展戰略擴展閱讀:
新時代經濟強國方略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兩個十五年」的戰略安排,並強調,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央黨校周躍輝的新著《新時代經濟強國方略》一書,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對「如何快速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這一戰略問題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論述。
《新時代經濟強國方略》一書以寬闊的視野、獨到的分析和嚴謹的推演,既系統地回顧和總結了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及王朝盛衰演變歷程,又對英國、美國、德國等經濟強國崛起的歷程和啟示做了深刻闡述。
同時,針對我國邁向經濟強國征程中所需制定的一些發展戰略也做了深入闡釋,這對於指導我國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走向、進行重大經濟發展的科學決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Ⅳ 新時代經濟有哪些發展
中國經濟在新時代將呈現三個特點:
超大規模的實體經濟、要素相對成本的逆轉、國民需求的高端化和多元化。
Ⅳ 簡答: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1、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2、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以後,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即更加註意在經濟增長基礎上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強調以高效益為中心任務;主要依靠對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從事內含擴大再生產;開發物力資源和開發人力特別是智力資源並重;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
(5)新時代的經濟發展戰略擴展閱讀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制定的。中國共產黨的十二大提出,從1982~2000年,要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紀中葉,努力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使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確定農業、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學是戰略重點;在戰略部署上分三步走:前十年(即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打好基礎,人民生活實現基本溫飽;後十年實現經濟振興,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從21世紀開始,努力實現國家的基本現代化。
Ⅵ 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拓展內容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由於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且為此而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必須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消滅貧窮,達到共同富裕,在生產發展和社會財富增長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各項工作都要把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准。跨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Ⅶ 在新世紀新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表述正確的是什麼
在新世紀新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鄧小平在規劃中國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了小康社會概念。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020年6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
(7)新時代的經濟發展戰略擴展閱讀:
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深刻分析了目前我國小康水平的特點,闡述了鞏固和提高小康水平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進而提出了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進入小康社會是一個分領域、分地區、有先有後的發展過程。進入新世紀的時候,我們只是剛剛跨入小康社會歷史階段的大門,處於小康社會的初期階段。這時候我們所達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謂低水平,就是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但人均水平還比較低。所謂不全面,就是在小康基本上還處於生存性消費的滿足,而發展性消費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社會保障還不健全,環境質量還有待提高。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不小。
Ⅷ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在新世紀新時代,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
跨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在新世紀新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出發,將十二大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作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規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部署。
具體為: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第一步目標、第二目標已實現。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Ⅸ 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會怎樣
在新世紀新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201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9)新時代的經濟發展戰略擴展閱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任務的形成,經歷了幾代領導人的發展,從改革開放之初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到2000年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但仍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民的小康社會。
其維度不僅僅是經濟、政治,也包括生態環境文明等多方面。因此四個全面的龍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有後三個全面,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全面從嚴治黨則是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各項目標順利實現的根本保證。
胡鞍鋼表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面的小康社會,不是片面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而不是惠及少數人口的小康社會;是進入共同富裕階段,告別了先富論階段。為了確保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可以分兩個階段實施。
第一個階段即『十二五』規劃,加快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基本納入科學發展軌道,第二個階段即『十三五』規劃,繼續加快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實現重大關系協調發展,全面納入科學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