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1世紀經濟不斷高速發展。 這句話是病句嗎可以不加世界經濟嗎
是病句。
正確說法應該是:21世紀世界經濟不斷高速發展。
因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是(A.經濟全球化)
點評:世界市場的發展和形成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統一的世界市場總體的形成大約經歷了400年的時間。世界市場的初級階段是從15世紀末到18世紀60年代,這時的世界市場的地理范圍是有限的。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市場迅猛發展的時期,這時期整個世界市場聯系在一起。由於機器大工業的發展,產業資本取代了商業資本,在世界市場上居支配地位,它促進了國際專業化分工及國際貿易的深化。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是世界市場總體的形成時期,這時期的世界市場壟斷資本佔主導地位,形成了以金本位制為特徵的多邊貿易體系和世界貨幣。世界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不斷繁多。從20世紀40年代以來,世界市場向多元化、多極化發展。二次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分工出現細分的趨勢,因而使國際分工形式發生很大變化,原來的部門間的分工向部門內分工轉化,這使部門內貿易得到快速發展,出現經濟全球化的特點。此外,世界市場區域化、集團化發展日益明顯,世界經濟呈現一體化、全球化發展趨勢。隨著科學技術應用於生產,各國紛紛把先進技術用於出口商品的升級換代,因此,世界技術貿易市場發展非常迅猛,技術貿易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以上供參考。
② 論述21世紀亞洲經濟發展在世界經貿中的地位
如果根據當前的潮流來預測21世紀,那麼,我們的預測大概會對多於錯。塑造下個世紀前五十年的強大力量肯定已經出現。我們最不了解的領域可能在於對這些潮流和對人類無法發現的新技術的反應。
從作坊時代到信息時代的演變正如卡爾·馬克思的預言。信息時代會給國家之間關系和各國內部的個人之間關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它的顯著特點之一是,技術轉讓可在瞬間實現,從而使變化的步伐加快。過去,一個國家採納另一個國家的技術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現在,軟體可以在加利福尼亞製作完成,然後馬上在孟買或北京投入應用。
其全球後果便是,無論是就生產力而言還是就社會結構而言,千差萬別的國家經濟將越來越彼此相似。日本和亞洲「虎」的經歷表明,即使在20世紀末的條件下,欠發達國家也只需大約30年便可達到先進經濟水平。日本在1980年,韓國和台灣在1990年已經達到了這種生活標准。凡是沒有社會和文化痼疾的國家,也都必將出現這個過程。在非洲恐怕不會出現。亞洲正置身其中,不過某些國家的進展比另外一些國家要慢。中國和印度正在努力,不過由於地廣人多,它們需要的時間可能會長一點。由於種種原因,印度的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國。
到下個世紀中葉,世界上約2/3的國家、至少50億人口將享有目前只有先進經濟國家才擁有的生活水準,其中約30億人生活在亞洲。亞洲國家的總體經濟規模將超過世界上其它國家和地區加在一起的經濟規模。
中國將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經濟,成為亞洲地區的領先經濟力量。當然,中國的增長可能會因政治或環境問題出現中斷,但總體發展趨勢銳不可當。1980年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類似於日本在50年代及之後的情況。到2025年,中國恐怕將在經濟和政治兩方面成為超級大國。
經濟重心在新的千年將向亞洲轉移,中國的力量將日益壯大,對此,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必須做出反應。盡管中國會對自身實力瞭然於心,並將銘記它在歷史上曾蒙受的羞辱,但沒有理由認為面貌一新的中國會惹事生非。中國將是一個中產階級社會,而儒教思想是近乎完美的中產階級哲學。世界其他國家將分為歐美國家和兩個外圍大國日本和俄羅斯。歐美國家將為了抵消中國的力量而更加密切地聯合起來。俄羅斯是個地域廣闊的國家,人民受教育情況良好,最終將東山再起。
日本和俄羅斯將面臨抉擇。在這個嶄新的世界上,它們將是舉足輕重卻處於次要地位的國家。但它們必須做出決定,要麼加入歐美集團,要麼著重同中國加強關系。從歷史上來看,日本將倒向亞洲,而俄羅斯將倒向歐洲。
對英國來說,最重要的是歐洲與美國的聯系。可能會有好幾種走向。歐盟可能成為單一國家,英國是其中一部分,然後歐盟同美國建立夥伴關系。
歐洲也可能無法進一步融合,歐洲各國可能形成美國體制的一部分,類似於美國的衛星國。或者,歐洲可能成為單一國家,但英國由於不能接受其條件而決定脫離歐盟。那樣一來,英國也許不得不作為北美夥伴關系的一部分同歐洲談判建立某種關系。最有可能出現的結局似乎是第二種:歐盟不會成為單一國家,英國也不會脫離歐盟。
歐美集團的經濟力量將獨占鰲頭。到2025年,中國可能將擁有大約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約是歐洲和美國的50%。歐美集團將擁有大約10億人口,因此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大大高於中國,而且擁有比較先進的技術,但仍將承受成本較高之苦。那將是一個兩極世界,勢力中心在華盛頓和北京。
就國家而言,世界各國經濟將更加勢均力敵。盡管仍有窮國,但大多數國家將相當富有。在這些國家裡,總的來說繁榮昌盛,但眾多的少數人處境艱難,一小撮人腰纏萬貫。至於腰纏萬貫的概念,不妨理解為按當前標准計算的購買力為1000萬至1000億美元甚至更高。由於信息時代的全球資本主義,幾乎不可能切實有效地收稅。
20世紀中葉的福利國家已經不堪重負。在英國,醫療衛生服務恐怕難以為繼,毋庸置疑,它總體上資金不足。全世界的政治主導力量毫無二致。中間派,也就是生活富足的人永遠佔多數。權力不會屬於窮人,也不會屬於大富翁。金錢本身的政治影響力是有限的。所有政治家將發現,他們必須討好這些基本上屬於中產階級的多數派,而這些多數派將希望享受其富足的生活。這些選民不會贊成高稅收政策,在大多數國家,他們將是一個日漸衰老的群體。他們不會願意去打仗。
這些潮流預示著一個穩定、繁榮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中產階級價值觀風靡亞洲和歐美。然而我不太信奉這種全球友好,盡管它會使我們的子孫生活安逸。人類天生比較喜歡闖盪,天生躁動不安,喜歡打破飯碗。新的技術,新的理想,新的偶像,或許還有新的異己,都將是對中產階級取得最後勝利的挑戰。
③ 21世紀最大的經濟趨勢是什麼
21世紀初世界經濟貿易發展趨勢
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連續性的特徵。20世紀後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將深刻地影響21世紀初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加深和知識經濟的推進對新世紀的影響最大。國際貿易、投資與生產的變化,是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晴雨表。反過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又在質與量兩方面影響著國際貿易、投資與生產。
21世紀前5年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
21世紀初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徵並不是一夜之間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紀的國際政治、經濟現實緊密相關。20世紀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建立在兩次世界大戰和持續近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反映在經濟上,實質是兩種經濟體制的競爭。90年代初,冷戰格局隨著蘇聯和東歐劇變而宣告結束。90年代前期,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從衰退到緩慢回升的階段。發生在90年代後半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經濟陷入低谷,也說明現在的世界經濟體系並不完全適應變化中的國際經濟的需要。
(一)世界經濟仍處於調整期,呈現低速穩定增長態勢
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激烈動盪的階段,出現了兩次經濟增長速度大幅下降的局面,最終導致90年代的全球平均經濟增長率低於80年代與70年代。由此世界經濟進入調整期,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區域,經濟狀況的差異比較大;另一方面,這個調整在對世紀的前5年還將繼續。
(1)東亞地區的經濟調整將基本完成
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最近20年,東亞經濟年平均增長8%,遠遠高於全部發展中國家年平均4.3%、發達國家年平均3%的經濟增長率。東亞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同時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與投資市場之一。1997年的金融危機不僅打斷了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且不同程度蔓延到了其他地區,對90年代末世界經濟的影響很大。
因此,我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21世紀的前5年中,東亞經濟將進入一個低速、穩定增長的階段。東亞區域各國將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以求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的增長點。東亞區域經濟復甦,對我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貿易與投資方面。我國同東亞其他國家的競爭將會加劇。
(2)以歐洲聯盟為代表的歐洲經濟將逐步走出低谷
歐洲經濟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歐洲的不同區域其影響力又有較大的差別。歐洲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塊,俄羅斯、獨聯體和歐洲其他國家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為一塊,這一塊除俄羅斯外,其餘國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甚顯著。第二塊是前東歐國家(現在一般稱為中東歐國家),包括10個國家。它們在政治、經濟方面都積極向歐洲聯盟靠攏,但自身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較小。中東歐國家同我國的經貿合作規模較小,對我國的影響也不大。第三塊是以歐洲聯盟為代表的西歐國家。這一塊是歐洲經濟的主要部分,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極大,同我國的聯系也很密切。
進入21世紀時,歐盟在經濟調整方面將可能加快步伐,其經濟增長速度仍將維持低速穩定增長的態勢。21世紀前5年,歐盟對世界經濟將會產生影響的事件有:歐元完成過渡階段正式進入流通領域和歐盟的東擴(第五次擴大)。
歐元能否順利完成過渡正式進入流通,對世界經濟將產生很大的影響。1999年1月1日歐元在領定同區內各成員貨幣匯率的同時,正式亮相。原本各國寄予厚望,預測歐元將是一種強勢貨幣,但歐元一登台很快就開始持續走低。歐元走低是有利於歐盟經濟發展與調整的,它可以推動歐盟出口增加,但歐元走低卻不利於歐盟形象,也不利於歐元區下一步的擴大。如何提高人們對歐元的信心,是 歐盟進入新世紀時的一項重要任務。歐元的發展必定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產生重大影響。
歐盟已經開始了東擴的行動,准備將中東歐10個轉軌國家和1個地中海國家分批吸納到歐盟。東擴如果成功,歐盟將由現在的15國擴大到26國,從長遠來說將使歐盟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
盡管歐盟在一體化進程方面進展較大,但它在經濟調整方面也存在一些難題。例如,目前的失業率仍處於較高水平(1998年為10.6 %)。降低失業率成為歐盟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還有如歐元區成員同其它歐盟成員之間的經濟協調問題。經濟一體化的任何措施、行動,都必須首先確保整個歐盟一體化不受到損害。
(3)美國仍將保持世界經濟領頭羊的地位
美國在21世紀的前5年中,將進一步調整其以全球為目標的政治、安全和經濟戰略。依據在經濟、科技領域的絕對優勢,以加強其在全球的主導地位,繼續發揮對整個世界繹經濟的領導作用。1996年7月,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發表的題為《利國的技術》報告,得出的 一項結論是,「到20世紀結束時,信息將成為世界經濟系統中的最重要商品。美國創造知識 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識的能力,將決定下一世紀美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在信息產業發展的強有力帶動下,美國經濟已連續增長約107個月。從美國經濟目前調整的情況看,只要沒有重大偶然因素,未來5年中美國經濟將保持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由於受到90年代後半期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因此進入到了一個調整階段。這一調整在下一世紀初的5年裡可望完成。整個世界經濟將呈現低速、穩定增長態勢。發達國家以及受90年代末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國家,調整速度可能會快一些,調整的效益更容易體現。
從經濟調整的內容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將處於工業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水平。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僅僅處於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過渡的時期,但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已經或正在進入「先進經濟體」的行列。在21世紀的前5年裡,這部分國家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走向將趨於明確,它們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務和管理等領域推進和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發達國家將真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它們的經濟調整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知識與智力資源,藉助所擁有的強大經濟基礎,在世界范圍內獲取高額利潤。
這次世界經濟調整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持續時間長,可能到2005年方能結束;二是涉及范圍廣,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將被捲入這一調整的潮流;三是調整內容發生質的改變,不僅要解決產業結構失衡問題,而且要通過科技和信息來推動這一調整進程
(二)貿易的增長速度將繼續超過生產的增長速度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世界貿易增長與生產發展的相關程度不斷提高。據一份研究報告稱,1960年一1969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世界貿易量增加1.42%;1970年—1979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世界貿易量增加1.25%;1990年—1994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貿易量增長2%。貿易增長與生產發展的相關度達到空前的水平,並且還在不斷提高。
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將使世界各國(地區)的比較利益更加明顯,促使各國進行進出口結構調整。如果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得以更好地推進,將使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獲得一定改善。國家間的貿易活動將更加頻繁,貿易仍將是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在21世紀的前5年裡,國際貿易結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原材料等初級產品貿易數量將大幅增加,但價格則相對較低且變化無常。同它相對應的是,製成品貿易將大幅增長,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將佔世界貿易總額的較大比重。出現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人口增加的壓力將推動初級產品貿易的發展。
第二,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那些最不發達國家只能依靠初級產品出口量的增加,緩慢推動經濟增長。
第三,世界出口商品結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展示知識化經濟時代的特徵。以微電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導纖維、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計算機軟體和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工業日新月異,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從而推動出口商品結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深加工、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將成為製成品貿易的主要內容。
(三)國際貿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經濟差距
21世紀初的前5年,國際貿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將進一步拉開不同類型國家間的經濟差距。下述幾個方面的狀況可能在未來5年裡繼續存在。
(1)發達國家仍將占據國際貿易的主導地位。
(2)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呈下降趨勢,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呈上升趨勢。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參加到國際貿易中來,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在增加;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所佔份額下降,並不意味著發達國家主導地位的喪失。
(3)發展中國家內部將進一步拉開差距。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重要的貿易國,在經濟發展上更接近於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基本上仍處於原料提供國和製成品銷售市場的地位。
這些國家由於處在國際生產與分工體系的最底層,受到種種國際、國內因素的限制,因此,從國際貿易的發展中獲得的利益將是有限的,經濟可能繼續處於低水平狀態。
(四)跨國公司、區域經濟合作對國際貿易的推動
國際貿易發展中,服務貿易將會有很大發展,在整個貿易中的比重將顯著加強,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約1/5強,上升到21世紀初的1/3以上。服務貿易、技術貿易與商品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力,在下世紀初的國際貿易中,必定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區域經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對貿易的推動也將是十分明顯的。無論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還是亞歐經濟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合作,其目標都是推動區內相互貿易的自由化。北美、西歐、日本、東亞和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將保持世界主要市場或重要市場的地位。這是同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聯系在一起的。
(五)國際資本流動的發展變化
(1)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即銀行貸款、證券投資和直接投資。21世紀初國際資本流動的一個重要變化,是證券投資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方式,這是信息革命推動下,金融全球化發展的結果。另外,國際直接投資在下世紀初,仍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形式,但投資的方式將有很大變化,對各國經濟的影響十分顯著。
(2)未來幾年國際資本的流向仍然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也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輸出國。一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投資的重要吸收國。原因是這部分國家在下世紀初,將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自由化和私營化將進一步發展。
(3)伴隨國際直接投資在21世紀的擴張,投資部門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即從初級產業、資源加工型產業轉而投向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將進一步趨向於採用兼並與收購。
(4)跨國共購繼續成為外國直接投資(下文簡稱FDI)的重要方式。東道國吸引投資的目的是刺激本國經濟的發展,而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目的則是為了在國際間增強競爭力,兩者之間必須進行協調。從國際間的情況來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關鍵在於能否採取適應跨國公司的政策。據聯合國貿發會議《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1998年全世界有60個國家對145項涉及外國直接投資的法規進行了修改,其中136項(占總數的94%)的修改是為了給FDI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
④ 中國21世紀的經濟
內容提要:跨入21世紀,面臨著經濟知識化和經濟全球化洪流的嚴重沖擊,中國經濟將進入大調整、大轉折、大變化、大發展時期。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已進入全面、快速工業化階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問題,集中表現為明顯的、多側面的二元現象。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進行超長期預測,到2050年,中國GDP總量可能達到15萬億左右,人均約為10萬元,經濟總規模居世界各國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21世紀中國的經濟將會是什麼情景,其發展趨勢怎樣?這不僅關系十幾億中國人的命運,也將影響世界的發展格局、由於不確定性因素還太多、難以做出准確的預測,只能憑個人的認識與理想,並輔以定量方法的測算,做出不一定正確的分析與判斷,供同志們批判和參考。
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
20世紀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封建主義、帝國市義和官僚買辦階級,建立了新中國。在此基礎上,中國實行了全面工業化,推進了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末,已取得顯著成果,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跡」。
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的基本狀況是:
——經濟持續高速增長
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重大成就。1978~1998年,GDP從3624.1億元增至79552.8億元,按1978年價格計算增長了5.38倍,平均每年增長速度為9.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4.96%,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1.73%,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0.47%。人均GDP從379元增至6404元,平均每年遞增8.28%。到1997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長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5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7.3個百分點,中國GDP總量躍居世界第7位。詳見表1。
⑤ 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分析一下,什麼生意你最適合做。你擅長的,自然就是你容易收獲的。創業首先要定內位容自己和市場的。根據你的特點選擇致富之路,道理都一樣,勤奮、專著!如果會成功。那必定在升出的價值里包含了你的辛苦。
要把握好你的社會關系,當然是利用上關系。如果沒有太多關系,一般都是消費者忠實度比較高的行業,不容易受到關系的影響難以介入。包括,餐飲、娛樂、生產等行業。
如果你要做個體,那校園小店、2元店、飲食業,是當今小投資見效最塊的快的行業。而且大小比較靈活。資金多了可以擴大。資金小的話夜市、地攤幾乎不要什麼投資。當然,還可以選擇網路開店.
兄弟,你這個問題,每個人都在想,每個人都想知道。但是你知道么,。一個會賺錢,聰明的人,吃過苦的人不會在問這個問題了。你也許還很迷惘。不知道怎麼賺錢好。其實嘛。行行出狀元。這個世界上這么多人,這個中國這么大。其實什麼都缺的。財不入急門,成功的真理時刻擺在面前,那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中國是農業大國。很多食品需要加工,如果你有錢,推薦去,要有創新。要健康。再次強調不要違法。````
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想法,最吃香的行業就是吃苦的行業。
⑥ (21世紀經濟不斷高速發展)這句話是病句嗎有沒有什麼毛病
1、20世紀90年代知識經濟初見端倪,21世紀是知識經濟飛速發展並逐步占據世界經濟主導地位的年內代。(本世容紀改20世紀) 2、長期的睡眠不足,會使人體生物鍾失調,正常的生活節奏發生紊亂,從而促使人早衰和引發某些不必要的疾病。(刪除"功能")
⑦ 21世紀發展走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特點,在21世紀,至少在21世紀初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以信息革命為基礎的全球化仍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在21世紀,以全球化為中心,世界經濟可能呈現如下重要趨勢。
科學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進一步提高,全球性的科學技術競賽將進一步加劇。資本積累,勞動力投入,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四大推動力。在19世紀,資本積累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在生產中的迅速推廣和應用,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可以想像,在21世紀科學技術將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科學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隨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強。
在20世紀,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後發效應",通過實行趕超戰略,逐漸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科學技術差距。然而,在21世紀,高技術將越來越具有"全球自然壟斷性"。誰能搶先取得新技術的知識產權、新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標准制定權,誰就能對這一技術領域取得壟斷地位。而後來者就有可能永遠失去在這一領域內取得一席之地的可能性。在21世紀,大國之間在高技術領域內的爭奪戰將日趨白熱化。制定正確的科技發展戰略,選擇正確的科技發展模式,是世界各國在21世紀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國際分工將進一步深化,國際貿易將維持較高增長速度。戰後,特別是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進出口總額在本國CDP中所佔比重普遍明顯提高。與此相關的一個現象是,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大大高於世界總產出的增長速度。世界貿易增長速度提高的直接原因是國際分工的廣度和深度的大大加強。而後者又是技術進步,世界大多數國家實行外向型經濟政策和跨國公司實行全球化經營戰略的結果。在WTO框架下,各國貿易自由化的進展和各種區域性貿易自由區的建立,也有力地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結構性調整時期,全球性生產過剩相當嚴重,此外,在
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服務產業(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其它產業的增長速度,而服務業的許多產品從傳統上看是非貿易品,因而,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即在進入21世紀的最初一段時間內,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將會有所下降,世界貿易在世界總產出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的趨勢有可能暫時中斷。但是,貿易自由化的加深和網路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等)的發展,將導致交易成本進一步下降。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在21世紀,國際分工將有可能進一步加深,世界貿易增長速度將有可能進一步提高。
在21世紀,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一項嚴重挑戰是如何及時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出口的產品結構和地區結構,培植有競爭力的跨國工業和商業公司。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必須使自己的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不斷升級,避免永遠受制於西方國家占支配地位的垂直分工體系。
跨國直接投資將繼續迅猛發展,發展中國家調整引資政策勢在必行
在國際貿易迅猛發展的同時,跨國直接投資也在迅猛發展。直接投資的發展最初是同貿易壁壘的存在相關的。為了繞過貿易壁壘,一個發達國家在其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以佔領對方市場。當前的直接投資是同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戰略密切聯系的。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世界經濟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但全球范圍內的直接投資包括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增長趨勢依然十分強勁。
在21世紀的相當一段時間內,由於貿易自由化和資本自由化的深化和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直接投資將進一步得到發展。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對服務業和高新技術領域的投資很可能出現加速趨勢,由於新技術的發展,傳統模式的直接投資可能被新的直接投資模式所取代,直接投資的形式可能會趨於多樣化。 發展中國家必須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引資政策,應更加註重外資的質量(技術和知識含量)。
跨國公司聯合與兼並浪潮進一步高漲,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生產的主要組織者
在當前的全球經濟活動中,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加強。科學技術進步所導致的運輸、通訊、技術傳播成本的下降,使跨國公司組織國際化生產的能力大大加強。實力雄厚的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按照其自身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策略在全球范圍內融資,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和銷售,許多跨國公司的經濟實力已超過了一些 中等國家的經濟實力。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范圍內社會化生產的組織者。
由於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抵消了規模收益遞減的規律,跨國公司聯合與兼並的規模效應將使其競爭力大大提高。由於高科技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己達到驚人地步(動輒數十億美元),而且周期長、風險大,聯合開發成為唯一的選擇。在21世紀,跨國公司聯合與兼並的勢頭很可能還會進一步發展。
發展中國家必須抓緊時間培育本國大型企業或超大型企業,培育以本國為基礎的跨國公司。否則,在21世紀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失去關稅保護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將面臨滅頂之災。
金融資本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繼續發展,國際金融動盪不可避免
隨著世界各國政府逐步解除對資本跨境流動的限制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銀行資本、證券資本(股票和債券)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日益擴大,流動速度日益加快。金融全球化的本質特徵就是,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流動以追逐最高的回報率,金融全球化一方面可以增進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則大大增加了國際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巨額國際資本可能由於非理性的心理作用而從世界的這一角落迅捷流到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引起有關國家匯率的急劇變化和國內金融體系的嚴重混亂,從而導致一系列國家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
在連續發生了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美國金融危機之後,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勢頭並未減弱,國際資本跨境流動的規模仍在繼續增加。在21世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趨勢並不會改變。另一方面,盡管目前國際金融市場已經恢復穩定,但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一系列基本因素並未消除,國際金融體系也未發生任何根本性變化。在21世紀,爆發新的、更為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為了避免國際金融危機通過"傳染效應"造成的沖擊,在積極參與金融全球化進程、逐步開放本國金融服務業市場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必須正確把握資本項目下本國自由兌換的速度和時序,同時加強本地區的貨幣合作,以維持本地區的金融穩定。世界經濟組織的作用日益加強,與此同時,改革世界經濟秩序的呼聲亦將重新高漲。
在21世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貿組織和世界銀行仍將是金融、貿易和發展三大領域中維持世界經濟秩序的主要支柱。隨著世界經濟組織在世界經濟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加強,國家主權日益受到限制,世界經濟組織的作用將進一步加強,主權國家將不得不在很多方面接受國際組織的安排與裁決。
21世紀,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由於現存世界經濟秩序的不合理性和無效性,改革現存世界經濟秩序的呼聲必將重新高漲,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各國際組織的內部或外部的斗爭將是非常激烈的。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應該遵守和維護現存國際經濟組織的權威。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應加強相互之間的協調,打破美國和其它少數大國對國際組織和國際經濟規則制定權的壟斷與控制,積極推動對現存國際經濟組織的改革。
全球范圍內收入不平等將進一步加劇,人類社會還將面臨嚴重貧困問題和環境問題
20世紀90年代,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同時,窮國與富國之間、窮人與富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急劇擴大。據《福布斯》雜志統計,世界前225個最富有的人財富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僅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500億美元),沃爾頓家族(480億美元)和沃倫·巴菲特(330億美元)三家的財富就超過了阿富汗、葉門和尚比亞等48個發展中國家年收入的總和。由於這種全球性不平等的加劇,在一定時期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將會加劇,一些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與沖突也將會加劇。 除收入不平等問題外,人類的貧困問題和生存環境問題也遠未解決。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時代已經過去,在21世紀,更多資源應被用於解決不平等、貧困和環境問題。換言之,可持續增長應成為21世紀各國政府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然而如何實現增長模式的轉換仍是各國政府所未能解決的問題。
區域性經濟合作與經濟區域一體化趨勢將進一步加強,在20世紀90年代,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區域化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方興未艾。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歐洲經濟共同體終於實現了貨幣聯盟,在21世紀初,在主要歐洲國家中,歐元將最終被代替為這些國家主權象徵的本國貨幣。
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成功也使不願接受世界經濟霸權的國家和經濟體受到鼓舞
實現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或合作),通過這種一體化促進自身經濟發展,己越來越成為亞洲和其它地區各國和經濟體的共同願望。21世紀,在世界各地區,特別是在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必將大大加強。以自由貿易區為主要特點的各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興起,將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
亞洲金融危機所提供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很難獨自抵擋實力雄厚的國際資本的沖擊。而現有國際經濟組織又難以(或不願意)對受到沖擊國家提供及時的幫助(或這種幫助的條件無法令人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地域上接近的國家不可避免地把希望寄託在鄰國(或經濟體)之間的相互幫助之上。
近幾年來,亞洲貨幣基金之類的貨幣合作概念已引起越來越多亞洲國家和經濟實體的關注與興趣,基於亞洲目前的政治、經濟現實,實現經濟與貨幣一體化的條件還很不成熟,但是,在21世紀,亞洲國家(經濟體)之間的經濟與貨幣合作,特別是相互之間的貿易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和匯率政策之間的協調必將大大加強。
21世紀將是一個更富有挑戰性的新世紀。回顧過去的100年,展望未來的100年,我們有理由充滿信心和希望。只要堅持改革、開放,大膽地迎接新世紀的挑戰,中國的繁榮富強就一定能夠實現。
⑧ 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要實現的第三步戰略目標是 1 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C 245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把鄧小平「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構想確定下來,指出,專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部屬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戰略目標進一步具體化,提出了三個階段性目標:21世紀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從而使「三步走」的戰略和步驟更加具體明確。
⑨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後,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正發生巨
After entering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s sustaine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antly improv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people's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is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 progressively already from pure " energy intake of essential nutrients," to " nutrition and flavor" to pay equal attention to. Due to its special nutritional value of dairy, China's dairy instry development is rapid, effect is distinct. In view of more than milk and yogurt is easily digested, and nutrition is rich, with more health care functions, unique flavor characteristics, is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Yogurt dai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mainstream. On yoghurt quality requirements are also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high technology appli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yoghurt of this fiel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ced the food rheology on Yogurt Quality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summed up the food rheology research key question, pointed out the yogurt rheology research, discussion is made on the rheology of yoghurt influencing factor, on this foundation, on the rheology of yoghurt influence factor research prospects.
⑩ 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幾個重要趨勢
在21世紀,以全球化為中心,世界經濟可能呈現如下重要趨勢。科學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進一步提高,全球性的科學技術競賽將進一步加劇。資本積累、勞動力投入、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四大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