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貴州省農業經濟活動區位條件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包括哪些各有何影響
1、 自然條件 (1)氣候。 貴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年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5℃左右,農業氣候資源的主要特徵為:立體農業氣候顯著;農業氣候類型多樣;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熱水光同期,夜雨較多;陰雨多,光照少,濕度大,風速小.貴州農業氣候資源還具氣候溫和濕潤,無霜期較長;資料類型豐富多樣;光熱水匹配協調;散射輻射,光合有效輻射和紫外線較多等優勢, 日照時數雖少,但熱量條件還是比較優越的,以無霜期來說,高原西部稍微短些,大約在225天左右,其它地區一般都在270天以上,熱量條件最好的高原南部地區,則長達335天以上,幾乎全年都是生長期。高原上的大多數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20攝氏度之間,冬季一月份的平均氣溫一般在6攝氏度以上,南部更高一些在7-8攝氏度以上,夏季七月份的平均氣溫通常在14-26之間,總的來說,貴州高原的氣候冬季比較暖和,夏季比較涼爽。同時提出合理而又充分利用農業氣候資源,貴州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遵循農業氣候資源規律,建立合理、高效的種植制度;調整農村牧業和各業內部結構;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水源。 貴州的水資源大部分為降水,由於降水量豐沛,水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是由於地質條件的影響,貴州的部分地區在春冬兩季相對缺水。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年降水量1100毫米~1300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全年日照時數約1300小時, (3)地形。 貴州位於中國大西南東部,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 24°37′ —29°13′之間,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雲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全省國土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84%。省會貴陽市距重慶長江口岸300多千米、距廣西北海直距約500千米。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地貌的特徵之一是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 (4)土壤。 貴州土壤面積共159100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4%。土壤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一黃壤地帶。中部及東部廣大地區為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帶,以黃壤為主;西南部為偏乾性常綠闊葉林帶,以紅壤為主;西北部為北亞熱成分的常綠闊葉林帶,多為黃棕壤。此外,還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澤土、石炭、石質土、山地草甸土、紅粘土、新積土等土類。對於農業生產而言,貴州可用於農、林、牧業的土壤僅佔全省總面積的83.7%。 2、社會條件 (1)市場。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我國農產品生產已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過渡,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農產品生產已是大勢所趨。了解市場,掌握市場,開拓市場,是當今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必須具備的「硬體」。我省農村因經濟落後,規模經營不足,農產品商品率低,農民對市場的研究和開拓重視不夠。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規模生產的擴大和農產品生產的增多,市場左右農產品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軟肋」進一步顯現出來。貴州的農副產品市場總體上說需求量比較大,有些特殊的農副產品還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我們也要看到, 貴州的產業化經營只是起步階段,規模小、產量低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農產品產業化發展,不僅是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需要,更是市場競爭的需要。 (2)交通。 貴州地處祖國大西南民族聚居區,交通欠發達,對外交通以鐵路為主,湘黔、川黔、貴昆、黔桂4條鐵路是貴州交通運輸的主要干線,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福州、鄭州、武漢、廣州、湛江、北海、成都、重慶、昆明、懷化、柳州等城市。省內,貴陽——六盤水(黃果樹)、貴陽—玉屏(梵凈山)開通了旅遊列車,貴陽與桐梓、凱里、都勻之間也有管內旅客列車往返。 航空方面,貴陽機場是省內唯一的民用機場,距市中心僅9公里,現有西南、四川、南方、深圳、廈門等多家航空公司在貴陽開設民航業務,開通航線30餘條,可直達全國各主要大中城市。 公路方面,以貴陽為中心,湘黔、黔桂、滇黔、川黔4條國道及貴陽—安順—黃果樹、貴陽—遵義2條高速公路向省內各地、市、州呈輻射狀延伸。 (3)政策。 農業產業化是深化農村經濟改革的突破口,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也是政府職能的優化過程.推進農業產業化要規范政府行為,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有正確的定位,把農業產業化作為系統工程來抓,要注重自身並引導相關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建立協調的利益機制,進行組織創新與產權改革,促進農業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並強化龍頭企業的培育與建設. 貴州政策性農業保險將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選擇政府主導下的政策性保險模式,研究建立運用財政補貼支持農業保險發展的政府扶持機制。探索建立多形式經營、多渠道支持、多層次分擔的農業巨災風險防範與救助的保險保障體系。探索發展相互制、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組織。貴州還將大力發展適合「三農」的商業人身和財產保險。積極探索運用商業保險建立「三農」風險保障機制,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保障水平。針對農村特點和農民需求,完善農村保險服務機構,因地制宜研發保費低廉、保障適度、繳費靈活、條款通俗、投保理賠簡便的農村簡易人身保險和住宅、農機具等財產保險業務。從外出務工農民較為集中的縣、鄉入手,積極開展外出務工農民意外傷害保險試點,切實提高農民工意外傷害風險保障水平。為此,政府鼓勵和支持保險公司、中介機構向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延伸保險服務網路;並嘗試對欺詐誤導、無理拒賠等違法案例進行曝光,公布行政處罰信息,加強行業誠信建設。積極探索保險機構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的有效方式,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健康發展。支持開展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等業務,建立被征地農民的長期補償機制。 (4)科技。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強「三農」工作,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技進步是突破資源和市場對我國農業雙重製約的根本出路。必須著眼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對農業科技投資,就是對農業發展後勁和競爭力的投入,就是對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各級農業行政部門要積極爭取條件,確保農業科技的投入增長幅度高於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貴州目前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在38%左右,落後全國平均水平大約10個百分點,差距進一步拉大。貴州建立質量型農業增長模式,任重而道遠。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針對貴州省情和市場需求,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按照貴州的自然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需求,處理好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處理好數量增長與質量增長的關系,依靠科技進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走內涵式發展糧食生產的路子,是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貴州糧食生產持續穩定增長的首要任務。 (5)工業基礎。 我省主要以水電.煤礦.鋁礦.鋅礦-----等的產業為主,由於受到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的影響,工業的發展受到限制。 (6)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 貴州省人口3931.12萬,其中農業人口3258.04萬,佔全省總人口的83%;有農村富餘勞動力800萬左右。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沉積在農村,既影響了農民脫貧致富和不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又不符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從農村勞動力的構成看: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數就占轉移人數的53%,初中及以上的人數佔66.17%,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還是農村中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人員,他們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力軍。盡管全省的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但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仍處在比較低的水平。貴州省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結構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學文化的人數就占近60%。人力資源充足,但質量卻不令人樂觀,全省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 3.貴州省農業布局:主要考慮因地制宜的原則。 一是自然資源優勢要突出;二是產品發展有基礎、技術成熟度要高;三是目標市場明確,發展潛力大;四是地方有積極性,有投入基礎。在產業布局上要分別對待。總體上,貴州的地理環境(氣候、水源)決定了農業的種植作物與布局,貴州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大部分集中在山區土地比較肥沃的地區。與區域地理結合考慮農業區位因素。貴州的農業大部分以輪耕為主,夏季種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冬季種小麥和油菜等。由於貴州處於特殊的喀斯特地區,在底凹的地區主要種農作物,而在上面種的是果樹或者其他經濟林。
❷ 評價經濟活動區位條件時,如何把握經濟活動利益最大化特徵
(復1)位置指的是經濟活制動實體在地理空間中占據的位置(區位)為了正確選擇合理的空間位置,應全面分析經濟活動的需求條件和區位的供給條件,因地制宜選擇區位,做到地盡其用,物得其所。
(2)強度指的是經濟活動實體在地理空間分布的范圍大小和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強度,包括密度。為了保證經濟活動強度的適宜,要充分考慮經濟活動的規模、范圍、以及環境的承載力,使兩者的結合相宜和諧。
(3)關系指的是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環境要素和社會經濟環境要素)的相互關系。在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中,應全面考慮經濟活動的各類關系,做到統籌兼顧、全面協調,不斷優化各類關系,形成合理的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全面協調、穩定高效的發展。
❸ 什麼是政府行為政策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名詞
.區域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1自然環境因素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A自然環境版條件對權區位選擇的影響B經濟活動的環境影響效果反過來影響經濟活動區位選擇2市場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A市場規模直接影響到經濟活動的持續性和經濟合理性B市場地域范圍的大小(也是一種市場規模)直接影響經濟活動的類型與規模C市場戰略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D市場特性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3產業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構成產
業環境的要素很多,包括產業集聚、基礎設施、生產服務以及其它自然與人文環境等。主要介紹產業集聚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4政府行為與政策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A政府通過制定規劃以及對特定地區的基礎設施的投入,來引導經濟活動向某一特定區域發展B政府通過稅收優惠以及財政補貼的經濟政策的實施,客觀上起到增加該地區預期收入的作用,調節經濟活動的區位C在促進國土與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中,政府制定相應的鼓勵經濟活動在某一地區發展以及限制經濟活動類型
❹ 原材料與勞動力對經濟活動區位有什麼影響
【原材料】
對於經濟活動來說極其重要,它是經濟活動尤其是生產活動所加工的對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過原材料的可運性、運費大小、可替代性、自身價值及其在產品成本中的構成狀況對經濟活動區位施加影響。並且原材料對區位的影響機制隨著工業生產的組織方式而變化。現代大規模工業生產,利用多種原料,且原料配合比例及價格變動不一,導致原料對區位的作用發生變化。那些便於原料集散的區位(港口等)成為原材料型工業企業的優良區位。原材料組織的空間范圍擴展到全球范圍。要求在全球生產組織與體系中尋求既能滿足自身需要,又價格相對低廉並且供應有保證的原材料供應商。
【勞動力】
是影響經濟活動區位的重要區位因子之一,其質和量在空間上的差異導致了勞動成本在空間上的差異。勞動成本(工資)的空間差異不僅成為企業選擇經濟區位的考慮要素,也成為勞動力移動的主要動因。
對性質不同經濟活動主體,勞動力對其區位的影響度可能不同。例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成本的空間差異對其區位選擇的影響度就很高;相反,對於非勞動密集型產業活動,其影響則相對較小。
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生產與服務的自動化程度逐步加強,現代經濟活動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明顯減少。同時,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活動顯現出強勁的活力,知識和技術越來越多地對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這就使得勞動力素質和技能水平替代了勞動力數量,成為制約經濟活動的重要因素。
❺ 區域經濟活動特徵與其區位條件的關系
根據各區位因素的得分平均值,對15個區位因素進行排序,並分析其對外商投資的相對重要性。所有15區位因素平均得分值,表明所有區位因素對外資企業都重要。依次是水電氣供應及其成本土地和房地產價格、當地的減免稅收政策、接近北京和天津大市場、環境方面的考慮、以及勞動力供應和工資水平。這些區位因素比較重要,主要涉及生產投入成本、市場和環境因素。政府辦事效率、較低的行政費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以及技術管理人員的供應,這些因素有些重要,主要涉及交易成本。其他有些重要的因素還包括相關產業的發展、社區服務設施、較低的融資成本、以及文化娛樂設施等,他們反映外資企業的經濟文化環境。
對15個區位因素進行相關的結果表明,各區位因素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我們有必要採用統計方法找出主要的區位因素。因子分析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方法。採用主成分分析和Varimax直角轉軸法,根據解釋方差大於5%的原則提取5個因子,這5個因子可以解釋。
第一個因子解釋了將近30%的總方差,主要的區位因素(即因子載荷量大於0.50)包括文化和娛樂設施、社區服務設施、相關產業的發展、環境方面的考慮、較低的融資成本以及土地和房地產價格,這些因素反映當地經濟文化環境,因而可稱為城市環境因子。第二和第三個因子分別解釋了15.81%和13.31%的總方差。第二個因子主要包括政府工作效率、政府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以及較低的行政費用,這些因素反映交易成本的高低,可以稱為交易成本因子。第三個因子主要反映勞動力供應和工資水平、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以及技術管理人員的供應,可以稱為投入供應因子。第四個因子解釋9.33%的總方差,主要包括接近北京和天津大市場以及接近港口和交通干線,可以稱為市場因子。最後水電氣供應和價格以及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合成第五個因子,可稱為投入成本因子。總之,影響外商在當地投資的因素包括城市環境因素、交易成本因素、生產投入供應因素、市場因素和投入成本因素等。
採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可以確定這些區位因素的相對重要性是否因外資企業開業時間、投資規模、投資來源、投資產業、企業經濟類型以及是否出口而不同。外資企業的歸類方法與前述相同。根據方差分析和T檢驗,對交易成本因子和投入成本因子的假設檢驗都在10%的水平不顯著,表明交易成本因素和投入成本因素並不因不同的投資特徵而不同,這些區位因素是影響外商在該地投資的普遍因素。檢驗結果表明,一個外資企業是否出口對投入供應因子要求不同,其檢驗在5%的水平顯著。相對而言,非出口企業認為投入供應因子對其選擇在該地投資影響更大。保證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以及技術管理人員的供應與外資企業的所有權優勢結合可以增強其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因為在市場經濟並非完善的中國,能否從市場上采購到企業生產所需的生產要素是決定企業能否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出口的外資企業可能已經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市場網路,可以相對容易地從國際市場上進口所需的生產要素。
市場因子主要反映接近北京和天津市場以及接近港口和交通干線,其重要性因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以及外商獨資企業而不同。其檢驗在5%的水平顯著。而對其他投資特徵如開業時間、投資規模、投資來源、投資產業以及是否出口的差別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這種差別主要反映在中外合資與外商獨資的差別上。中外合資企業更重視市場因子,這是因為他們主要著眼於開發中國國內市場。因此,市場規模和潛力以及交通狀況顯得尤為重要。雖然外資企業的開業時間、投資規模以及投資方式的不同並沒有改變他們對城市經濟文化環境方面的要求,但是投資來源、投資產業以及企業是否出口影響其對城市環境因素的重視程度。對投資來源的檢驗在10%的水平顯著,表明存在著微弱的差異;對投資產業和外資企業是否出口的檢驗在1%的水平顯著,表明存在顯著的差異。投資產業的差別主要反映在農林牧副漁業和製造業之間的差異。與農業相比,製造業企業更重視城市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與出口企業相比,不出口外資企業可能要求更好的城市環境。
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擴大和佔有中國市場、確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是外商在中國投資最重要的動機。此外,利用當地減免稅收政策、投資回報率高、向本國和第三國出口以及與中國大陸存在感情和血緣關系等也是重要的投資動機。由於各投資動機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根據因子分析,外商在中國的投資動機可以歸納為生產投入與市場動機、生產服務動機、文化聯系和感情動機、利用優惠政策和降低投資風險動機、競爭動機以及出口動機。方差分析和T檢驗表明這些投資動機並不因企業開業時間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但投資規模和外資來源的差異可能會導致他們的投資動機不同。投資產業、經濟類型以及企業是否出口等方面的差異則更可能導致外商具有不同的投資動機。這種外商投資動機的差異性對於制定吸引外商投資政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影響外商在某地投資的最重要的區位因素是接近港口和交通干線、水電氣的供應和成本、土地和房地產價格,減免稅收政策、接近北京和天津大市場、勞動力供應和工資水平等也比較重要。其中,城市經濟文化環境因素對不同來源的投資、投資產業和出口企業的重要性存在差異,生產投入供應因素的重要性因企業是否出口而異,市場因素則對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企業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❻ 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因素 可以出哪些論述題
自然失業率: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自發供求力量起專作用時,總需求屬與總供給處於均衡狀態下的失業率。所謂沒有貨幣因素干擾,指的是失業率的高低與通貨膨脹的高低之間不存在替代關系。自然失業率是充分就業時仍然保持的失業水平。影響因素有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消費偏好改變等等因素
❼ 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試舉例說明
論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用一句話來概括是:經濟地專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屬區
位、
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這句話涵蓋了經濟地理學研究對
象的絕大部分內容,下面論述一下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具體內容。
首先,
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是經濟活動區位,
先分析經濟活動區位的基礎概念:
區位是人類活動
(人類行為)
所佔有的場所;
區位理論是關於區位即人類活動所
佔有場所的理論;
區位條件主要是影響人類活動在局地地點分布的原因;
區位因
子是指影響區位主體分布的原因。然後探討要素投入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
響,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資本、勞動力、技術和知識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
響。再次探討包括自然環境、市場環境、產業環境、政策環境在內的區域環境對
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最後單獨討論交通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❽ 李小建 主編的《經濟地理學》(第二版)的相關習題
就是這本書
我們老師要出的題型有
1、選擇題
2、名詞解釋
3、讀圖分析
4、簡答題
5、問答題
先給20分,因為每次都很少人回答問題
最後我只好關掉問題
浪費了很多積分
偶的積分也來得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