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埃及旅遊業增長對埃及的社會經濟意義
埃及境內工業、農業都不是特別發達,日漸衰落的經濟只能靠僑匯、旅遊等支撐,所以必須重視文化產業旅遊業的發展。
② 哪個行業在埃及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農業在埃及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52%。1998年全國可耕地佔全內國面積容的3.5%。政府極為重視農業發展和擴大耕地面積。主要農作物有棉花、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亞麻、花生、水果、蔬菜等。
埃及文化燦爛、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宏偉豐富,具有發展旅遊業的極為優越的條件。主要旅遊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愛資哈爾清真寺、古城堡、希臘羅馬博物館、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宮、盧克索神廟、卡納克神廟、王陵之谷、阿斯旺水壩等。旅遊收入是埃及外匯的主要來源之一。
埃及的交通運輸十分便利。海陸空運輸能力增長較快。鐵路全長7000千米。開羅第一條地鐵全長42.5千米,第一期工程已於1987年9月竣工通車。公路全長4.8萬千米。有海港7個,年吞吐量3050萬噸,主港口有亞歷山大、塞得港、蘇伊士等。有國際機場5個,開羅機場是連結亞、非、歐的重要國際航空港。財政來源除稅收外,主要靠石油、僑匯、運河和旅遊四大項收入。
③ 埃及是什麼經濟體系
埃及的經濟模式正從納賽爾時代的國有經濟逐步改革成穆巴拉克時代的自由市場經濟,屬於開放型市場經濟,擁有相對完整額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埃及的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工業以輕工業為主如紡織、食品加工等。農村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旅遊、僑匯、蘇伊士運河運輸和石油是埃及主要外匯收入來源,也是埃國民經濟的「四大支柱」。
④ 尼羅河對埃及社會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促進了埃及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埃及社會的進步。~~~~
別的問度娘去!
⑤ 尼羅河對古埃及的經濟影響文化影響政治影響
經濟:尼羅河為古復埃及制提供了飲用和灌溉水源,泛濫後的土地肥沃適合耕作,促進了古埃及人由狩獵向農耕的轉變。由於尼羅河作為重要的溝通南北的橋梁,所以以造船業為代表的古埃及手工業得以發展。
政治:由於治理尼羅河泛濫,需要強大的中央集權,所以,埃及形成了以法老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進而行了階級社會,正是尼羅河使埃及成為「東方專制主義的典型」。
文化:尼羅河畔誕生的埃及,是大河文明的代表,所以,文化和思維都融入了大河文明的特徵。
(1)科學技術:每年尼羅河泛濫後,被沖毀的田地需要重新丈量,所以,在丈量土地過程中促進了數學和幾何學的發展。 通過對尼羅河泛濫周期的計算,埃及人創造了歷法。
(2)宗教信仰:由於尼羅河的周期泛濫,使得埃及人有了輪回概念,和開天劈的概念,這些概念逐漸形成了古埃及的原始宗教。
(3)文學藝術:尼羅河為文學藝術提供了素材。
⑥ 埃及成立時間和影響。
埃及是四大來文明古國之一。公元自前3100年出現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古埃及連續形成了31個王朝。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⑦ 尼羅河對於埃及的社會經濟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
尼羅河是埃及最重要的水源:尼羅河在埃及境內長1530千米,在流入地中海的最後160千米內處分成眾多支流,成為容扇形三角洲.其兩岸的狹長地帶是埃及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區.80年代初水資源統計,埃及現有水資源年總量615億立方米,其中尼羅河水量為555億立方米,且利用率很高
1對農業的影響:尼羅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濫.當洪水退卻,留下大量肥沃的河泥,成為莊稼生長的上乘肥料.人們在這里栽培棉花、棗椰、水稻和小麥,孕育了尼羅河沿岸和三角洲的「綠色長廊」.每年6月17日或18日,尼羅河水呈綠色,向人們傳達河水即將泛濫的信號,埃及人便開始舉行慶典,到8月,洪水溢出泛濫,慶典則進行得更大規模,以感謝尼羅河為埃及帶來的沃土甘露.
2對古代埃及文化的影響:埃及人根據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周期定出一年365天的歷法;在每次洪水泛濫後重新丈量土地的實踐中發明了幾何學;埃及最早的文字就寫在用尼羅河畔的紙莎草做的紙上……說明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燦爛的古代文化.
⑧ 簡述埃及重要經濟支柱的變化過程.
荷蘭駐埃及使館的貿易官員最近在雜志上發表文章,評論埃及的經濟形勢,現摘譯如下。
埃及經濟目前正經歷一場衰退,部分原因是由於中東形勢緊張,主要還是埃及政府沒有一個明確的經濟發展戰略所導致的。埃及的經濟問題既有短期的也有中期的,再加上其它一些因素進一步惡化了目前的經濟形勢。從短期來說,主要問題是埃及的金融危機和不穩定的埃鎊匯率,使埃及的經濟運行產生了混亂。在這種形勢下外國的投資者不可能向埃及投入大量資金(石油和天然氣工業除外),因為他們無法確定能否賺得足夠的外匯以支付項目的運營費用。埃及的外匯市場缺少現實和穩定的匯率,迫使外國投資者持幣觀望。
從中期來說,主要問題是埃及一直實行高關稅保護的政策。實行這種政策的理由是很充分的,要保護埃及的民族幼稚工業。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句成語,"沒有免費的午餐",埃及政府正在為這種政策付出高昂的代價。在高關稅壁壘的安全保護下,埃及的工業失去了國際競爭的動力。由於進口商品價格昂貴,埃及的工廠對改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以便在國際上競爭沒有什麼積極性,反而表現出一幅自滿和昏昏欲睡的狀態。埃及的工業長期處於這樣的低水平低效率狀態,早晚要出現嚴重的經濟問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家外國公司在埃及投資生產電視機,但成本要比其它國家生產的貴2-3倍。那麼這家外國公司想利用埃及的地區中心地位,向鄰近國家出口的計劃就落空了。
埃及經濟中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是陳舊的銀行系統。前一段時期,銀行在沒有足夠擔保的情況下,大量發放貸款,結果是出現了驚人數量的呆壞帳。埃及目前各界的資金都極度緊張,如果你想知道錢都到哪裡去了,只要看看周圍那些大量半截子豪華住宅就明白了。政府是不能允許國營銀行破產的,對這些銀行的支持使埃及經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現在要說一下埃及的海關當局了。你可以隨便問一位商人,他對埃及海關的評價如何,此人立刻就會給你講出許多可怕的貪污腐敗和愚不可及的故事。我想,任何政府如果是打算認真吸引外資的話,首要的工作是建設一個完善的海關當局。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增加法律的透明度,使投資者在發生經濟糾紛時可以通過法律得到快速和公平的解決。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律保證,投資人只能選擇更安全的國家去投資。
對一個病人來說,簡單的快速的治療方法往往會產生更壞的結果。止疼片可以止疼,但傷口卻在悄悄發炎潰爛。在克服經濟危機方面,埃及可以學習東歐國家的經驗。如匈牙利整整用了10年時間,經濟才恢復到1989年的水平。但如今僅PHILIPS公司在匈牙利就投資建設了16家工廠,年出口額達到20億美元。要想有收獲,就必須付出代價。
埃及政府當前要做的事,首先是要恢復國際社會對埃鎊的信心。建議實行一種"爬行固定匯率機制"(crawling peg),其操作方式類似埃及政府前一段實行的有限浮動匯率制。新匯率機制的核心,是根據市場的趨勢提前將埃鎊貶值,然後匯率相對固定。這樣做的好處是,埃鎊將逐漸實現其同美元的真實價值,貨幣的走向也有了可預見性。
第二件要做的事,是盡快取消關稅壁壘,最好是在WTO和同歐盟簽訂的協議規定的時限之前取消。如果埃及的企業想真正成為有實際意義的出口商,以便在國際市場上賺取大量外匯,埃及就必須投入國際競爭,越早越好。埃及國內反對的意見,擔心取消高關稅將導致大量失業。實際上,如果埃及改善了投資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資,埃及的工業體系將得到全面更新,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下一件要做事但不是最後,如果埃及政府能全面改革海關和銀行系統,埃及的經濟將受益無窮。
埃及是一個擁有很大潛力的國家,但要將潛力轉變為現實,埃及政府必須進行正確的、長期的、有時還是很痛苦的改革。遲遲不做決策,只能使埃及在國際競爭中落後得更遠。
⑨ 尼羅河對埃及有何重要意義
尼羅河被稱為埃及的母親河,她的意義就像黃河之於中國的意義一樣。
埃及地處非洲北部地專中海沿屬岸,處在尼羅河的中下游,而尼羅河流經了熱帶雨林
、熱帶草原
、熱帶沙漠,季節性明顯的自然帶,使得尼羅河水量季節變換顯著。
1、在歷史上,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古埃及人在與尼羅河斗爭的過程中,不斷發展了自己的科學知識,尤其是天文學、幾何學方面,根據河水的定期泛濫,制訂了完善的立法,能夠求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等等,促進了古埃及文化的繁榮。
2、尼羅河下游形成的沖擊平原,土壤肥沃,水量充足,光照充足,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發展,埃及的長絨棉馳名世界,尼羅河的河水為埃及提供的充足的生產、生活水源。
3、尼羅河沿岸優美的風光,促進了埃及旅遊業的發展。
4、尼羅河河床落差很大、水量較大,十分有利於發展水利處在埃及開羅以南900公里的尼羅河畔的阿斯旺水壩曾經為埃及提供了大量清潔的水電,但是,現在,它已經成為埃及的國殤。尼羅河下游,因阿斯旺水壩的修建,已經引起海水內灌、土地鹽鹼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諸多災害。
⑩ 埃及的經濟有沒有狀況
概況
屬開放型市場經濟,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服務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50%。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農村人口占總人口55%,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14%。石油天然氣、旅遊、僑匯和蘇伊士運河是四大外匯收入來源。
2011年初以來的埃及動盪局勢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埃及政府採取措施恢復生產,增收節支,吸引外資,改善民生,多方尋求國際支持與援助,以渡過經濟困難,但收效有限。2013年7月臨時政府上台後,經濟面臨較大困難,在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大量財政支持下,經濟情況較前有所好轉。2014年6月新政府成立後,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2017/18財年):44374億埃鎊。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17/18財年):45699埃鎊。
經濟增長率(2017年):5.3%。
通貨膨脹率(2018年):20.3%。
失業率(2018):9.9%。
外匯儲備:445億美元
貨幣名稱:埃及鎊。
官方匯率:1美元≈17.8埃及鎊 [1]
工業
工業以紡織和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工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工業產品出口約占商品出口總額的60%,工業從業人員274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14%。埃及工業企業過去一直以國營為主體,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埃及開始積極推行私有化改革,出售企業上百家。 [1]
農業
埃及是傳統農業國,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55%,農業從業人員約550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31%。埃及政府重視擴大耕地面積,鼓勵青年務農。全國可耕地面積為310萬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7%。近年來,隨著埃及經濟的發展,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有所下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棉花、水稻、馬鈴薯、蠶豆、苜蓿、玉米、甘蔗、水果、蔬菜等。主要出口棉花、大米、馬鈴薯、柑橘等。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主要為中長絨棉(35mm以下)和超長絨棉(36mm以上),因其絨長、光潔、韌性好,被稱為「國寶」。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農業生產實現了穩定增長,是經濟開放首當其沖和見效最快的部門。但隨著人口增長,埃及仍需進口糧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為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產出,2015年塞西總統提出「百萬費丹」土地改良計劃。 [1]
旅遊業
埃及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很多,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條件。政府非常重視發展旅遊業。主要旅遊景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盧克索神廟、阿斯旺高壩、沙姆沙伊赫等。2011年以來的動盪局勢對旅遊業影響較大,赴埃旅遊人數、飯店房間價格、旅遊投資均明顯下降。2012年接待遊客1050萬人次,收入約100億美元。2013年6月底埃及局勢再次動盪後,多國政府頒布赴埃旅行警告。2014年,埃及旅遊收入為75億美元,同比增長27%,赴埃及遊客數量為1000萬人次。2015年,埃及旅遊收入約61億美元,赴埃及遊客數量為930萬人。2016年,埃及旅遊收入約34億美元,赴埃及遊客數量為450萬人。2017年,埃及旅遊收入約53億美元,赴埃及遊客數量為830萬人。2018年,旅遊收入98億美元。 [1]
外貿
埃及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貿易關系,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日本、沙特、阿聯酋等。由於出口商品少,外貿連年逆差。為擴大對外出口,減少貿易逆差,埃及政府採取了以下措施:發展民族工業,爭取生產更多的進口替代商品;限制進口,特別是消費性製成品的進口;爭取擴大出口,特別是原油、原棉以外的非傳統性商品的出口。
埃及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穀物、電器設備、礦物燃料、塑料及其製品、鋼鐵及其製品、木及木製品、車輛、動物飼料等。主要出口產品是礦物燃料(原油及其製品)、棉花、陶瓷、紡織服裝、鋁及其製品、鋼鐵、穀物和蔬菜。埃及出口商品主要銷往阿拉伯國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