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珠海經濟特區不如深圳發展好
位置很重要,(深圳靠近、香港金融中心—經濟)、(珠海靠近、澳門賭城-旅遊)
肯定深圳發展環境大而快,所以國家也是先扶持深圳的,現在才開始加大加快對珠海等城市扶持
㈡ 改革開放以來珠海經濟發展
珠海的經濟珠海於1980年成為經濟特區。為確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遊專地位,珠海抑制重工屬業發展。按總工業輸出額計,主要工業依次為:電子及通訊設備、電子儀器及機械、辦公室儀器。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 珠海從昔日一個經濟落後的邊陲小縣,一躍成為新型花園城市。一個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初具雛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珠海市作為中國的經濟特區,是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已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投資珠海,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303項。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東芝、佳能、日通,美國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偉創力,英國的BP公司,德國的戴姆勒克萊斯勒、西門子,法國的家樂福,荷蘭的飛利浦等30 多家著名跨國公司已落戶珠海。2004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1291.3億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佔75.2%。珠海工業已逐步形成電子信息、家電電氣、生物醫葯、石油化工、機械製造、電力能源等六大優勢產業。
㈢ 珠海或梅州的經濟發展特點
珠海於1980年成為經濟特區。為確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遊地位,珠海抑制重工業發展。按總工業輸出額計,主要工業依次為:電子及通訊設備、電子儀器及機械、辦公室儀器。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 珠海從昔日一個經濟落後的邊陲小縣,一躍成為新型花園城市。一個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初具雛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珠海市作為中國的經濟特區,是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已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投資珠海,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303項。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東芝、佳能、日通、珠海紫翔,美國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偉創力、殼牌,英國的BP公司,德國的戴姆勒克萊斯勒、西門子,法國的家樂福,荷蘭的飛利浦等30 多家著名跨國公司已落戶珠海。
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92.06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08億元,增長1.4%;第二產業增加值542.49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420.49億元,增長10.2%。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2.9%,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4.7%,下降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4%,上升0.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4%、52.8%和46.8%。人均GDP達67591元,按平均匯率折算約合9733美元。
隨著梅州地區以高速公路為主的道路建設全面鋪開,梅州市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
2008年,梅州以「山洽會」為龍頭,以打好經濟攻堅戰和過好社會穩定關為重點,經濟社會在困難中得到新的發展。全年生產總值477.88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構成為21.9∶42.5∶35.6,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上升。
【第一產業】 全市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04.75億元,增長6.1%。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著力抓好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全年糧食總產136.91萬噸,增長2.8%。其中,稻穀增長2.5%,水果增長2.2%。農業產業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
(一)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03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314.41億元,比上年增長5.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22元,剔除價格上漲因素,比增2.1%。主要農產品快速發展。2003年,全市糧食總產135.06萬噸,增長0.7%,其中稻穀總產116.54萬噸,增長1.3%。糧食生產連續十三年獲得豐收,其中94、95、96、99年獲得「廣東省糧食工作責任制考評先進單位」稱號。2003年全市水果總產74.76萬噸,增長5.3%,茶葉總產達8853噸。全市肉類總產達25.19萬噸,水產品總量達7.62萬噸,形成了高產、高效、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結構。
(二)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初見成效。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狠抓以果茶為主的優勢農產品生產,農業優勢產業帶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水果面積106.25萬畝,其中:金柚達29.17萬畝,臍橙4.85萬畝,茶葉面積14.83萬畝。金柚、茶葉、臍橙、龍眼、荔枝、青欖等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已成為梅州的拳頭產品和農村支柱產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亮點。我市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的美稱。
(三)農村工業化有新的突破。我市各級認真實施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切實抓好農產品加工業,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緊扣水果、茶葉、玉米、優質米、蔬菜、畜禽產品、水產品的加工生產,提高農產品的加工率。至目前我市已成功開發了優質玉米酒、玉米罐頭、甜玉米汁、竹筍罐頭、客鄉奶、金柚茶、金柚酒、金柚黃酮、金柚汁、金柚含片、金柚護肝品等一批綠色食品和用品,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25家,加工產值近10億元。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加快。至目前止,全市有龍頭企業156家,其中:省級8家(國家級1家),市級46家。這些農業龍頭企業外接市場,內聯千家萬戶,對促進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市各類農業龍頭企業總產值30.2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帶動農戶26萬戶,占總戶數的31%,每戶增收2200元以上。
(五)訂單、外向型農業有較大的發展。充分發揮僑鄉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近年來,有不少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回鄉興辦集旅遊、觀光、創匯農業於一體的外向型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外向型龍頭企業發展迅速,市農產品進出口公司認真組織我市特色農產品出口,年出口創匯產值達1000多萬美元。豐順威華食品罐頭廠甜玉米罐頭、竹筍罐頭等加工產品,年出口創匯達700多萬美元,被評為全省十大出口創匯農業龍頭企業之一。幾年來,我市訂單農業以每年增加7萬畝的速度發展,至目前,全市訂單農業面積達31.15萬畝,確保了大宗農產品暢銷。
(六)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目前,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設穩步推進,有了機構,人員逐步到位,購置了檢測儀器等設備一批,開展了檢測試點工作。培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工作進展順利,全市已獲國家級認證的無公害基地37家,面積9.97萬畝。農業標准化工作穩步推進。農業行政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幾年來查處假劣農資案件100多宗,有效地規范了農資市場,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七)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大。隨著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發展勢頭良好,2003年全市有農村勞動力185.59萬個,從事二、三產業經營29.28萬人,外出務工勞動力63.28萬人(其中:常年外出46.04萬人),外出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4.1%。去年外出勞務收入達23.69億元,全市農民人均外出勞務收入611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16%左右。
(八)農村各項政策進一步落實。全市已完成了二輪承包,實行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積佔耕地面積96%,第二輪承包期內全市都按中央規定的30年承包期限,重新簽訂二輪土地承包合同的農戶占實行家庭承包農戶的98%。全面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制度,全市頒發土地經營權證書達80.34萬份,搞活土地使用權,允許農戶承包土地依法流轉。全市土地流轉面積51.93萬畝,轉包的面積5.19萬畝,佔10%,租賃面積44.17萬畝,佔85.1%,互換面積1.75萬畝,佔3.3%。 全市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農民負擔明顯減輕。一是認真落實稅費改革政策。2003年稅改後全市農民負擔總額減少26558萬元,減幅為85%,人平負擔僅13元,減少71元。今年又將農業稅調整為3%,全年可減輕農民負擔2341萬元。二是認真落實各項減負制度,全面落實涉農收費的公示制度。三是扎實開展專項治理,進一步規范收費行為。 農村財務管理方面,突出抓了以會計代理制為主的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全市145個鎮,已實行會計代理制的鎮有49個,達到了省提出的工作目標,使我市的農村集體財務、會計核算、集體資產管理、財務公開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村審計工作扎實開展。
(九)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一是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到目前為止,全市擁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5個,其中列為農業部試點單位1個,列為省廳試點單位4個。二是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全市從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機化、經營管理等農技推廣機構789個,從業人數達4043人。並落實了國家對農技人員的各種優惠政策。據統計,全市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共投入技術推廣經費3000多萬元,引進新品種、新技術300多個,產生經濟效益50多億元。三是農業信息服務不斷完善。建立了「梅州農業信息網」,創辦了「梅州農業」電視專欄節目,為「三農」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3]。
【第二產業】 全市全年第二產業增加值202.99億元,增長8.2%,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119.39億元,增長15.1%。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增加值87.19億元,增長15.4%。全年工業用電量29.9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4%。全年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96.57%,比上年提高26.2個百分點。其中:資產負債率比上年下降6.7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比上年增長15.5%,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全年實現利稅總額45.10億元,比上年增長28.7%。
【第三產業】 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70.14億元,增長14.7%。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68億元,增長17.4%,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136.92億元,增長17.2%,餐飲業零售額16.54億元,增長21.8%。全年交通運輸業完成增加值18.21億元,比上年增長9.6%。各種交通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88.96億噸公里,增長13.1%;完成旅客周轉量79.48億人公里,增長12.0%;郵政、電信業營業收入14.24億元,增長3.4%,固定電話、行動電話、互聯網路服務日益發達。全市接待國內外旅客337.14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3%,旅遊總收入36.74億元,增長12.6%。
【基礎設施】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9.24億元,增長1.1%,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資5.84億元,全市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為133.40億元,增長6.5%。
【財政金融】 全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8.25億元,同比增長20.26%。全年全市稅收收入58.61億元,比上年增加4.55億元,增長8.4%。金融形勢比較穩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471.73億元,比年初增長9.7%。城鄉居民儲蓄人民幣存款余額345.36億元,比年初增長8.3%。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04.78億元,比年初減少0.4%。
【外經外貿和利用外資】 全年進口總額4642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8.2%。全年出口總額38122萬美元,增長22.8%,其中國有企業出口836萬美元,減少79.8%;「三資」企業出口14993萬美元,增長109.1%;私營企業出口21813萬美元,增長13.28%。全年合同利用外資項目165個,金額2686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8%,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820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0%。
【物價和人民生活】 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2%(上年為100%),上漲0.2個百分點。城鄉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據抽樣調查,梅州市區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6.3%;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4369元,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4.3%。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市區為43.2%,比上年降低2.1個百分點;農村為45.6%,比上年降低1.3個百分點。全市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15788元,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6%。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繼續改善。當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49650.9萬元,廢水排放達標率為77.6%,廢氣排放得到進一步控制。「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達6775.5萬元。全市各類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數3118人,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各級政府救濟人數17.98萬人次。全市大部分鄉鎮初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網路,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取得新進展。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抽樣調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0.28‰,死亡率為5.35‰,自然增長率為4.93‰。
目前, 全市五家民營企業入選廣東民企百強,她們是梅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威華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明珠集團有限公司、寶麗華集團有限公司、梅州市龍祥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梅州借力資本市場推動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取得重大突破,不僅有效破解了山區發展資金短板的問題,而且也使梅州成為省內繼深圳、廣州、佛山、珠海之後,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級市。至目前為止梅州先後上市公司有:廣東梅雁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明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嘉應制葯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塔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威華股份有限公司、廣東超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私營企業情況:
到2004年底,全市有2640戶私企,投資者680人,僱用員工32568人,注冊資本64.37億元。其中:農業企業50戶、采礦業38戶、製造業844戶、建築業125戶、電力企業57戶、交通運輸業40戶、批發零售業1019戶,居民服務業189戶,信息軟體業8戶。
個體經營戶資料:
到2004年底,全市個體工商戶64137戶,從業12萬多人,注冊資金10.55億元。主要分布如下:
批發零售業40429戶,其中住宿餐飲業5397戶,租賃商務服務221戶,咨詢調查業9戶。
居民服務業5562戶,其中理發美容保健業2024戶。
農林類142戶。
采礦業385戶。
製造業7195戶。
農副食品加工業822戶。
服裝靴帽百貨業664戶,印刷媒介475戶。
電力燃氣323戶,電器器材181戶。
交通運輸600戶。
信息傳輸互聯網服務245戶,租賃商務服務221戶。
2004年度,新發展私營企業665戶,新增注冊資金20.5億元;新開個體戶9277戶,新增注冊資金10.5億元。本期注銷個體戶8829戶,實際新增442家個體戶。
特色經濟提升壯大
伴隨著招商引資工作和民營經濟發展的加快,各縣(市、區)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努力培育壯大特色經濟。
興寧市重點扶持機電製造業,特別是廣東明珠、南豐電氣、鵬鑫科技三家企業全部實現預定目標後,興寧機電製造業的總產值將超過8億元;服務好總投資45億元、總裝機容量87萬千瓦的興達電廠,總投資2.5億元的寧江建材日產2500噸干法旋窯水泥生產線項目等,力爭用幾年時間把資源型工業打造成年產值超30億元的產業;充分發揮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優勢,提升壯大工藝紡織這個傳統產業,籌建集漂染、織造、整理、加工為一體的紡織工業村。
梅縣(含梅江區)著力培育新型工業、生物醫葯型工業、高新技術型工業「三大支柱」產業,打造電力、電子通訊、建材、汽車配件、工藝、醫葯化工「六大基地」。
豐順縣主要是依託產業優勢,重點做大做強電聲行業。目前電聲行業已經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成為招商引資的熱點行業,該縣也成為全國較大的電聲產品基地。今年1—4月,豐順縣的電聲企業產值就達2.4億元,佔全縣工業產值的47%。大埔縣堅持以瓷工富縣為核心,重點抓好陶瓷、電力兩大支柱。其中僅陶瓷方面,該縣去年以來就新辦陶瓷企業58家。而梅江區則立足地處區域中心城市的實際,在大力發展工業項目的同時,認真做好經營城市文章,積極引進、鼓勵、支持民營資本投資第三產業,構建物流配送基地,大力發展連鎖超市,打造特色商品街,提升餐飲服務業。今年第一季度該區的第三產業產值7831萬元,同比增長9.4%,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和商品銷售總額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6%和18%。
此外,平遠的稀土、林木深加工,五華的機電工業,蕉嶺的水泥工業等特色產業也在加快縣域經濟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壯大,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逐漸形成並成為各縣(市、區)的產業品牌。
㈣ 珠海的經濟主要以什麼為主
珠海經濟以製造業為主導。
從區域上看,橫琴、高欄港、高新區「三回大引擎」發展持續向答好。創新驅動發展主戰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主平台的高新區GDP增長快。以先進裝備製造項目為代表,在珠海經濟發展中,新投產企業的主體地位和拉動作用成為最大亮點。
當前,珠海支柱產業正進入轉型切換期,新舊產業更替、內部轉型升級同步進行。以先進裝備製造業為代表,「三高一特」現代產業正成為支撐珠海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現代產業中先進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長勢頭較好。
珠海於1980年成為經濟特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2008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並明確珠海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
製造業是指機械工業時代對製造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製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
製造業包括:產品製造、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在主要從事產品製造的企業(單位)中,為產品銷售而進行的機械與設備的組裝與安裝活動。
㈤ 珠海金灣區經濟發展如何
2011年第一季度,金灣區實現工業總產值75.4億元,同比增長15.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77億元,同比增長10.6%;固定資產投資9.82億元,同比增長6.8%;實際利用內資注冊資本1.09億元,同比增長20.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3億元,同比增長38%。
目前,金灣區重點發展以中航通飛項目為龍頭的航空產業、以聯邦制葯、麗珠制葯為龍頭的生物醫葯產業和以銀通新能源項目為龍頭的新能源產業等三大戰略新興產業。三灶鎮是金灣區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地,航空產業園、中航通飛、銀通新能源、聯邦制葯等產業園和重大項目均落戶三灶鎮,三灶鎮是廣東省醫葯產業專業鎮、廣東省生物醫葯產業集群省級示範區和廣東省火炬計劃生物醫葯特色產業基地,在發展生物醫葯產業方面初步具備一定的規模。
㈥ 珠海經濟發展方向 其實我很納悶為什麼珠海作為一個特區。一直都發展不起來,這次借作業要求,我想認真研究
珠海從一開始就註定不能和深圳比,你會地理嗎?你可以把地圖拿來放大看,你看深圳的位置是不是緊挨香港的?珠海是不是緊挨澳門的?香港和澳門都很出名,但是他們的實力和產業有太大的區別,改革開放那時候,香港可是亞洲的貿易中心,香港的人口也在600萬,算得上是一個超級大城市,世界貿易中心之一,人均財富在世界那可都是名列前茅的。澳門呢?他就是一個賭城,人口也就幾十萬,在內地算來他最多也就算一個中等城市。博彩業是澳門的支柱產業。我們再看看香港嘛,香港是金融中心,世界500強很多企業在在香港設總部或設辦事處。香港的產業就比較多了,那時候我記得除了金融和其他一些研發中心外,我記得香港的輕工業還比較發達,比如紡織業,如布娃娃玩具等。所以當改革開放的時候,當時國家設了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這兩個特區的目地都是利用靠近香港澳門的優勢,把香港澳門的外資引進來,由於深圳靠香港近,而且當時深圳當時就一個窮小地方,香港那是比起算是富得流油啊,深圳一開放,那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就立馬體現出來了,香港好多資金就進入深圳了,如果你要是當時在香港做生意辦廠的,你也會立馬在深圳辦廠,因為那裡簡直不用開多少工資就能產出和香港一樣的產品,慢慢的,世界很多外資進入中國首選深圳,所以經過30來年的發展,深圳的實力大家有目共睹,人口估計超過香港,經濟在全國都很牛,現在看地圖,除了認為的界限,其實香港和深圳的城市界限估計在地圖上很難區分了。而珠海靠澳門,剛開始的那時候確實還是發展還可以,但是現在來說就是後勁不足,也是先天因素決定的,澳門搞博彩我就沒看珠海也搞博彩,如果國家讓珠海也搞博彩,估計還能搶澳門一點生意,然後澳門珠海博彩就在世界比較出名了,不過國家貌似沒應許。我個人覺得珠海的前途不怎麼光明,要創新點的增長的話,我建議可以搞搞旅遊,靠海嘛,風景還不錯,而且珠三角富人那麼多,要是大家節日都往那裡去耍的話,估計收入還可觀,然後其他的我還沒想出來。我自己的感悟,期待你的採納 (呵呵,搞旅遊其實可以參考迪拜,我瘋狂的假設一下,如果把美國航空母艦買一艘放珠海海邊讓遊客參觀,再在珠海修棟世界住壯觀最高的娛樂大廈,高10000米,然後在珠海海上修個移動島,島上和外面隔絕,金金出出都是用直升飛機。然後大家都出點注意吧,越瘋狂越好,總之要震撼,才能吸引遊客。)
㈦ 珠海的經濟發展方向
珠海文化產業至今已發展得「風生水起」。根據去年國家統計局頒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的統計標准,珠海市2004年包括傳媒業、印刷復制業、文化藝術服務業、文化休閑娛樂業、會展廣告業以及其他文化產品製造業等在內的文化產業總產值約115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約22億元,佔全市GDP的3.7%。據悉,這一數字在珠三角城市中屬中等水平。同時,文化產業「扎堆」珠海,聚集了一定的文化產業集群,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文化產業鏈,產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
未來幾年藍圖已定
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成為擺在珠海面前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珠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黃曉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從發展經濟角度還是從環保角度,發展文化產業都是珠海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實踐科學發展觀先行示範市的必然選擇。
珠海可謂是珠三角最具文化底蘊的城市之一。珠海不僅涌現了容閎、唐紹儀、唐國安等許多近代歷史名人從這里走向世界,而且,珠海擁有中西交匯、南北薈萃、海納百川、開放兼容的多元共存的移民城市文化,一大批文化人才長期在珠海定居,如胡松華、龐學勤、薩仁高娃、文征平、吳齊等。可以說,一大批珍貴的文化資源、日趨成熟的文化消費市場、還有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自然環境和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業已成為珠海發展文化產業的底氣。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剛剛起步之時,珠海人希望再次搶佔先機。
據黃曉東透露,珠海未來幾年的文化產業的藍圖是「六大產業,兩個產業園,三個產業基地」。六大文化產業是:傳媒業、印刷復制業、文化藝術服務業、文化休閑服務業、廣告與會展業、動漫產業;兩個文化產業園,一個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投資39億元在唐家灣興建的「南方文化產業園」,另一個產業園計劃落戶金灣,在2平方公里的園區中重點發展印刷及相關文化產品製造業;珠海還要成立美術品創作交易基地、動漫遊戲基地和文化設備製造基地這三個基地。
目前,動漫產業已被作為珠海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型文化產業,在《珠海市「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草案)提出,到「十一五」末年總收入達到3億元。未來幾年,珠海還計劃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和產業「孵化器」,加大對有潛力的動漫產品開發企業的扶持,對原創作品採取適當的財政、稅收和信貸等鼓勵政策。藉助大學園區高等教育的優勢,建立動漫學院和設立高水準的人才培訓機構,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開設漫畫、雕塑或製造模型及電腦動畫設計等課程。
扶持政策正著力出台
文化產業快速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扶持,珠海市政府現正著力出台相關政策和措施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市政府正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珠海將在群藝館、拱北影劇院、數字電視、私人博物館等項目上大力引入民營資本,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以提高全市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珠海已經完成了《珠海市「十一五」文化產業規劃》(草案),利用這次南方文化產業論壇的機會,市裡還會充分徵求和聽取專家對珠海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從而制定出更加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目前,還正在加緊制定和完善《珠海市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珠海市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若干規定》等法規和扶持政策。珠海還成立了珠海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並擬《珠海市文化綜合執法實施條例》,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法律環境和市場環境。
市委副書記、南方文化產業論壇組委會副主任王廣泉表示,計劃在2010年珠海文化產業產值佔GDP比例達到8%,把文化產業打造成珠海的支柱產業。
時下,珠海正面臨著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機遇期,而作為朝陽產業的文化產業,正好給了珠海一個新的經濟發展空間。
㈧ 珠海的經濟發展史。
地處珠江三角洲南岸之端、珠江入海口處的珠海,具有發展航運的天然優勢。30年前,這個天生麗質的海濱小城幸運地成為全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從此,珠海身處改革開放最前沿,並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
港口,珠海最具優勢的核心資源,自經濟特區建立之日起,便開始上演一幕幕滄海變桑田般的巨變:30年來,珠海港已從小規模的內河渡口和漁港,一躍成為珠江三角洲西岸乃至整個西江流域港口群的「龍頭」。
如今在高欄港,10萬噸級、15萬噸級深水碼頭泊位正在建設中,新的國際航線在不斷地開辟,溯西江而上的內河港口聯盟已經成立起來,圍繞港口形成的產業鏈條正在逐漸集聚。
高欄港,正朝著吞吐量超億噸,集裝箱吞吐量300萬至500萬標箱,集深水型、綜合型、高效型、環保型為一身的新一代區域樞紐大港邁進。
特區30年:港口吞吐量增長278倍
1978年的珠海還是一個僅有13艘機動運輸船和8艘駁船的邊陲小鎮。盡管解放後的香洲港已是廣東省主要港口,但當時珠海境內的港口仍是以小規模漁港和渡口為主。多年來整個珠海縣的港口吞吐量都徘徊在18萬噸左右。
1980年,珠海經濟特區建立,珠海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以港興市」發展戰略也從這時開始悄然萌動。從1979年到1985年,珠海市在港口建設領域的投資超過了1.3億元,重點建設、發展了九洲港和前山港。5年間,珠海全市的港口吞吐量增長了9倍,達到192萬噸。
2010年,珠海經濟特區進入「而立之年」。從高欄港出發,國際集裝箱航線可直通南美,西江駁船可直達廣西梧州。今年,以高欄港為首的珠海港年吞吐量預計可達5000萬噸,相比30年前增長了278倍。
在珠海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十大重點工程」中,高欄港經濟區在未來3年至5年間樞紐工程建設和產業投資總額將達1300多億元。高欄港,珠江西岸地區唯一深水碼頭,正在成為一座輻射周邊、帶動產業發展的區域性樞紐大港。
九洲港:打通至香港「水上黃金通道」
1980年,九洲港客運碼頭和小貨運碼頭動工建設。1982年9月,珠海首個對外開放的港口九洲港建成,並隨即開辟了香港、深圳蛇口兩條航線。珠海到深圳、香港的交通時間被歷史性地縮短至1個多小時。珠海直通世界貿易中心香港的大門打開了。
1982年建成的九洲港客運碼頭擁有5個泊位,可供5艘飛翼船或雙體噴射船同時靠泊,亦可供800座位的大型客輪靠泊;小貨運碼頭擁有3個泊位,可靠泊1500噸級的貨船和集裝箱船,擁有80萬噸貨物的年通過能力。如此規模的九洲港在當時,不僅是珠三角西岸唯一的深水港口,也是珠海最大的客貨運綜合性碼頭。
20多年前,一些看準了經濟特區發展潛力的香港投資人通過這條水上交通要道來到珠海,開始辦廠、創業。這股投資熱潮後來造就了天威飛馬等一批立足珠海數十載的優秀港資企業。
直至今天,九洲港依然是珠海水路對接深圳、香港的重要窗口,九洲港集裝箱碼頭依然是珠海很多企業物流鏈條上的重要一環。九洲港至香港的高速客輪,28年來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水上黃金通道」,是珠海與香港更加廣泛而緊密合作的必要交通基礎。
高欄港:踐行珠海「以港立市」重任
上世紀90年代之前,以香洲港、九洲港、井岸港、前山港等港口主要服務於珠海自身城市建設和對港貿易,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作為身處西江入海口的「門戶城市」,珠海依然沒有萬噸級深水大港,沒有國際集裝箱航線,這意味著港口這扇面向世界的大門並未真正打開。
1992年,從珠海市區直通南水鎮的珠海大道、高欄港兩個2萬噸級多功能碼頭、連接南水鎮和高欄島的連島大堤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從此,高欄港帶著以港口發展帶動城市繁榮美好願望,轟轟烈烈登上了珠海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舞台。
2008年,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以港立市」的發展戰略。擁有建港岸線68.5公里,規劃可建萬噸級以上碼頭100多個,並具備建設30萬噸級以上石化大碼頭的條件,年設計吞吐量可達1.5億噸以上的高欄港,真正成為了珠海港口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和核心競爭力。
2008年7月,港口開發和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大幕拉開,市港口管理局、珠海港控股集團與高欄港經濟區管委會成功組建,形成了港口行政管理、港口經營開發、港區建設管理既分工明確又一體聯動的新體制。兩年來,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珠海港依然保持穩步上升的良好發展勢頭,進而提出要「邁向億噸大港」!
然而,在港口林立的珠三角地區,高欄港邁向億噸大港的腳步並不輕松。面對集裝箱吞吐量已具相當規模的鹽田港、南沙港,珠海港必須走差異化發展道路。2009年,珠海港煤、油、氣等吞吐量2490萬噸,占廣東能源吞吐量的23%,其中成品油占廣東省的比重為15.86%、液化氣佔20.58%,均列廣東省第二。差異化戰略的實施使珠海港避免了與周邊港口的同質性競爭,拉近了與先進港口的差距。
為此,高欄港在大力興建集裝箱碼頭的同時,也著力推動煤碼頭、礦石碼頭和石油化工碼頭的建設。目前,8萬噸級油碼頭、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都已經建成,10萬噸級煤碼頭、15萬噸級礦石碼頭等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
隨著港口的發展,港口生產與臨港產業互動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高欄港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珠海大型電力、石化、船舶、航空、裝備製造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發展,成功吸引了殼牌石油、BP化工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中石油、中海油、中船在珠海投資,還帶動了珠海區域物流中心的形成,大大提升了珠海區域競爭力和影響力,成為珠海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關鍵。
㈨ 為何珠海東西部之間的經濟發展有如此大的差距
因為來珠海市區臨近澳門~旅遊經自濟突出~,市政府所在地也在市區,所以,很多項目落在香洲.
但要知道,前期的時候,西區的基建不發達,特別是交通十分不方便,也造成企業選擇地落在市區.
無記錯的話,特區的范圍在香洲區,並不包括西區,所以,很多的特區優惠政策只能適用於香洲,不適用於西區,企業當然選擇有優惠的地方落戶,這也是導致明顯差距的一個原因.現在,西區的工業和基建都比以前好多了,特別是交通方面十分方便.
㈩ 為什麼珠海發展不怎麼好
要說經濟特區也就深圳好,其他的發展都不怎麼樣,深圳也是第一個經濟特版區,等深圳發展權起來,後面經濟特區也陸續建立,所以珠海,汕頭,海南島,廈門,還有近幾年也建立經濟特區,沒一個可以超過深圳,廣州是省會,經濟也陸續發展珠海也是比不上的,珠海應該也比不上青島,蘇州這些城市。我國除了北上廣也就深圳發展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