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政治論述題:論述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關系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四者既緊密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獨特地位和發展規律。
經濟建設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同時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
以人為本,就是把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的永續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人民渠中的根本利益。
發展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活動。它既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就是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成就提高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通過合理和進步的教育制度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並用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學藝術和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根本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培養「四有」公民。
政治建設:
以中國為例的話,政治建設是指建設依法治國的民主國家。構建和諧社會。
『貳』 文化建設為什麼應先於經濟發展
1、文化建設有利於國家國民素質的提高。
在任何國家內,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都是該社會的文化「以文化之」的結果。在此,文化並不僅僅意味著「知識」和「學歷」,或者說其主要內容並非「知識」和「學歷」,還包括形成社會良俗的道德規范。 文化建設與國民的素質緊密相關性,決定了文化建設具有價值屬性。促進道德水平提升,促進社會秩序的形成、維持和擴展,促進公平、正義等觀念的發育、成熟,這樣的文化建設無疑就具有正向的價值。在中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的時代,文化建設確是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與國民的福祉及其增減息息相關。
2、文化建設有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 。
如果說市場是只「無形的手」,那麼文化則是「無形的心」。對一個企業或者是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來說,沉澱在群體靈魂深處的文化認同這「無形的心」,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文化競爭力才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所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即從現在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即以消耗大量資源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向以科技的提高來帶動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由主要靠第一、二產業帶動向第一、二、三產業共同帶動轉變,特別是發展第三產業。要實現這些轉變靠的是科技發展,文化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高。只有科技發展了才能實現資源的節約高效利用,開發清潔能源;只有文化發展了才能更好的發展第三產業;只有國民素質提高了,經濟發展才有更多的人才支持。因此,文化建設應先於經濟發展。
3、文化建設有利於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生活質量指的是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而精神尤其重要.固然現在有絕大部分人不為物質生活而發愁,但是他們的精神生活呢?為什麼現代人會感到幸福感缺失呢?是因為人們過於追求物質,過於注重攀比,沒有平和的心態,沒有良好的素質。所以文化建設有利於人們心裡素質和正確心態的培養,有利於提高生活質量。
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沒有先進文化的發展,沒有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發展。
綜上所述,文化建設應先於經濟發展。
『叄』 五位一體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相互關系
五位一體總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
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五位一體」,大大豐富了「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經濟現代化」,十六大報告提的是「三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這次進一步拓展到「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這個總體布局意味著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從局部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從不斷協調的現代化到全面協調的現代化。
(3)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先後關系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它從理論上指明了中國今後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中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五位一體的內涵是:
1、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2、就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
4、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肆』 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系
長期以來,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將文化與經濟割裂開來,認為文化與
經濟就像兩條道上跑的車。事實上,文化與經濟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以促進其更好地發展,便成了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突出問題。
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總結,經濟是基礎,文化是核心。文化是經濟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經濟,給予經濟以重大的影響。
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伍』 跪求「經濟發展先於文化建設」的辯論稿。。。急!!!!!!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要忘了這個原理,在落後的經濟基礎上的文化也是落後和愚昧的,先進的文化需要先進的生產力來支撐。但在經濟建設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文化的建設破題 先定義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 (這里做手腳的可能性不大,不過是必要的) 這個是一個 比較先後的辯題那麼 就要找出來 一條對比的標准 例如:正方:文化建 設對經濟的發展起引導作用,能夠讓經濟在一個正確的軌道上發展 不至於「出軌」。 反方:經濟的發展為文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沒有物質的保證文化建設無異於「空中樓閣」。 文化建設為什麼先於經濟發展? 文化要素是產品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現代社會,物質消費與文化消費日益融為一體。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個性,不僅滿足人的基本物質需要,而且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產品,才能在產品競爭中勝出。我們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增加產品附加值,擴大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就一定要增加產品的文化含量。文化資源是企業發展和競爭的重要資源。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來越多,文化品位越來越高,企業整體素質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不注重文化建設的企業,在競爭中必然處於弱勢,即使風光一時,也難以持久。文化優勢也成為地區經濟發展日益重要的環境優勢。在知識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文化底蘊、文化氛圍和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重要的軟環境。文化軟環境越好,越有利於產業提升和產業結構優化。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文化發展水平越高,越能夠在經濟全球化中把握主動,占據有利地位。一個文化落後或有文化缺陷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很難提高,即使獲得一時的增長,也難以為繼。總之,文化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提高經濟質量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看待和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經濟發展的態勢,深刻認識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自覺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文化動力。這就是文化建設為什麼先於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
『陸』 文化建設先於經濟發展這個辯題要從哪些方面來攻辯的答辯,同時經濟發展先於文化建設又可以
文化建復設先於經濟發展這個辯題要制從哪些方面來攻辯的答辯
1、文化建設先於經濟發展就如同人類社會先於人類的經濟發展。如人類早期就有宗教,而當時哪有什麼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完全是按人類的文化要求發展。
2、經濟發展好比一座大廈從無到有,先有設計,然後才用磚瓦堆積。而設計就是文化,先有文化的發展,才有經濟大廈的建成。
3、文化有認識功能,從文化的認識功能也能說明先有文化建設後才有經濟發展。
駁斥對方的話,我提供的這兩個方向可以駁:
1、請問是古代社會經濟好還是現在的經濟好?或古代人們能用的資源多還是現在用的資源多?如果對方說是現在,你就可以說如中國的文化早就有了,而且現在還在發揮作用。說明文化建設先。
2、建設大廈是先畫圖還是先堆積磚瓦?
你這個辯題較好辯。祝你成功!
『柒』 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哪個應該優先
其實大概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1、文化先行,教育於民。使人德才兼備,有了發內展經濟的人容力資源。在科技為主的今天,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現在畢竟不同於往時,有人有地便可,這不是農業社會了。經濟的發展需要人才作為支撐。用人才發展經濟,再以經濟培養人才,才能形成良好互動良性循環。
2.、拋開文化談經濟,發展的再好也只可能是一個經濟大國,只有在文化基礎上發展經濟,才可能成為真正的經濟強國。這就是中美的現狀。
事例的話,從古到今各國的各個政權的任何改革,都必定是從文化開始的。不論是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改革,學習借鑒的都不會是簡單的模式,而是文化方面的制度,理論,然後結合自身狀況進行實踐,最後才能取得成功。依樣畫葫蘆只能治得了一時之痛癢。
『捌』 急求高手 文化建設應先於經濟發展
我方的觀點是:人類的文化建設應先於經濟建設,原因有如下:第一點:經濟的發展最忌諱的就是盲目,只有文化才能避免這種盲目。
人活著總是有其目的性的,這個目的就是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而發展經濟只是一種達到這個目的手段,所以確定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必須放到發展經濟的前面,而確定這個目的的過程,就是文化建設的過程。第二點:沒有文化,就不可能發展經濟。
我很難想像沒有文化的社會,怎麼樣去發展經濟。我甚至更難想像沒有文化,如何可以成為一個社會,一個社會是需要社會的組織關系,禮儀文明的。而這一些必定屬於文化建設的范疇。第三點:人類不可以沒有經濟,但更不可以沒有文化
有這樣一個故事,進化論的作者達爾文在一次航海考察的中,來到一個落後的部落里,當時天氣很寒冷,但是當地的土著穿得卻很單薄,於是好心的達爾文就把自己的一床紅色的毯子贈與這里的一名土著,可是讓達爾文沒有想到的是,這名土著並沒有用這個毯子去禦寒,而是把毯子剪成條狀,綁到自己身上跳舞。
沒有文化,即便經濟搞上去了,人類最終還是會崩潰的在自己的心理上。
鑒於以上三個理由,所以我方堅持認為人類的文化建設應先於經濟建設~~~~
幫你寫這么多~~你還是得~~謝我一個吧~~
『玖』 經濟和文化共同發展反映了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兩者的什麼關系
一個人很有錢,有很多企業(經濟建設),還知識豐富,閱歷廣博(文化建設)
是內和外兼修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