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大國家戰略是什麼
三大國家戰略: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要內重點實施「一帶一路容」、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一帶一路。
京津冀協同發展。
長江經濟帶。
「三大戰略」:
「一帶一路」是沿著隴海線,由東向西梯度開發,一直到境外。
長江經濟帶是從長江三角洲開始由東向西梯度開發,它有三個城市群來帶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長江上游成渝城市群。
京津冀協同發展再進一步拓出去環渤海的共同發展,可以通過渤海灣由南到北通過遼寧的「五點一線」到吉林的長春,再上到哈爾濱的哈大齊工業走廊,由南往北梯度開發以帶動發展。實際上,在南邊還有一條珠江—西江經濟帶,它是由珠三角帶動由東向西梯度開發的。所以,我們要把新的增長點、新的增長極、新的增長帶扎扎實實地抓好。
Ⅱ 什麼是軍民融合式發展
軍民融合,是指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全面推進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為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豐厚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後勁。
Ⅲ 什麼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路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長江經濟帶覆蓋省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近年來,長江經濟帶首尾兩大戰略金融核心區:江北嘴、陸家嘴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並和國際經濟關聯密切的金融中心。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Ⅳ 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全國政協委員、海協會會長陳德銘2014年3月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兩岸經濟有很大的互補性,應該融合發展。
「三通」是兩岸經濟互通和整合的基礎,ECFA是開始融合的基礎。
希望能幫到你。
Ⅳ 《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你好,
我看到了該政策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點:
1.堅持黨的領導
必須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全面加強黨對軍民融合發展工作的領導,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軍民融合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
2.強化國家主導
牢固確立國家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加強軍地各領域各部門各層級的統籌協調,綜合運用規劃引導、體制創新、政策扶持、法治保障等手段,最大程度凝聚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合力。
3.注重融合共享
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全面落實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和改革強軍戰略,加強軍地協調、需求對接,在經濟建設中貫徹國防要求,在國防建設中合力兼顧民用需求,促進要素交流融合,提高資源共享程度。
4.發揮市場作用
注重運用市場手段優化軍地資源配置,積扱引導經濟社會領域的多元投資、多方技術、多種力量更好服務國防建設,促進國防建設成果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綜合效益最大化。
5.深化改革創新
打破思維定勢和利益藩籬,著力解決制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建立健全有利於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
如果想深入了解該政策的解讀,就去「中國管理大數據交易平台」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Ⅵ 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意義是什麼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整體框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對國家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是對我國國情農情、城鄉關系的科學把握,也是對統籌城鄉發展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的繼承和升華,具有重大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客觀需要
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在農村,難點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短板仍然在農村,難點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當前我國鄉村常住人口還有5.64億,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仍會有約4億人居住在鄉村;即使到2050年,依然有幾億人居住在鄉村。如果不進一步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鎮化的虹吸效應會讓鄉村一步步走向衰落,這數億人就不可能同步實現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就無法實現,整個國家也無法實現全面現代化。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城鄉二元問題,釋放鄉村活力的迫切要求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從城市看,以城帶鄉的功能還不強。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戶籍制度以及依附於其上的二元福利制度,阻礙了農民市民化進程,數億農民工徘徊於城鄉之間,半拉子城鎮化、不徹底的轉移,不僅影響城鎮化健康發展,也影響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阻礙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農業比較效益長期處在較低水平,進而又將優質要素資源不斷擠出鄉村,影響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從鄉村看,活力沒有充分發揮。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在制度層面取得積極進展,但服務水平和質量仍然較低;鄉村基礎設施落後,污水處理普及率還很低,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也不高,城鄉人居環境差距還很大;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還處於試點階段,人、地、錢總體上還處於從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狀態,導致鄉村嚴重「失血」、活力不足。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制度和政策。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尊重鄉村發展規律,認識鄉村價值的必然結果
在傳統觀念中,鄉村是農業生產之地、農民生活之地。但從國際經驗來看,鄉村是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的,鄉村的價值和功能是會變化的,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西方社會對於鄉村價值的認知,總體遵循著從「生產主義」到「後生產主義」再到「多功能鄉村」的演化路徑。總體來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對生態、文化產品的需求會快速增長;城鎮化發展到達一定水平後,鄉村的稀缺性會日益顯現;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後,農業和鄉村的多種功能得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政治功能日益顯現。鄉村是涉農二三產業的發展載體,也在成為一些高科技產業的新發展空間,能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開辟新領域。鄉村是生態產品的主要供給者,能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鄉村有數億人口居住,具有龐大的傳統治理資源,能為整個社會和諧穩定、有效治理發揮巨大作用。鄉村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承地,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根,鄉村文化關系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維系。億萬農民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鄉村是我們黨最穩定、最牢固的執政基礎,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必須科學把握鄉村發展規律,全面認知和充分發揮新時代鄉村的價值和功能,不僅要補鄉村的短板,更要揚鄉村的長處,實現城鄉功能互補、融合發展。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有助於克服城市中心主義和民粹鄉村主義的影響,增強「四化同步」的理論自覺
目前,我國社會存在兩種影響較大的思潮,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城鄉關系。一種是城市中心主義,這一思潮認為城市是先進的、農村是落後的,城鎮化水平提高了、農民進城了,「三農」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其不僅主張通過「非農化」來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還主張用城市來改造鄉村,用城市規劃、理念來指導鄉村建設。在這一思潮的影響下,很多地方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城市和工業優先的思想認識,在工作部署、資源配置、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等方面對農業和農村支持不足。另一種思潮是「民粹」鄉村主義,其在社會文化上主張鄉村的價值,在經濟上主張小農的合理性、高效性,反對將鄉村作為發展的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對城市對鄉村的「侵蝕」,反對鄉村開放。這兩種思想都有片面性,而城鄉融合發展強調城市和鄉村各有自身的價值和功能,應在保持城鄉各自特色基礎上實現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樹立和踐行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就會避免重視一頭、輕視另一頭的情況,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鄉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2018年,我國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處於中上收入國家行列,並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我國城鎮化率接近60%,已經成為以城市人口為主的國家,城鎮化水平還在繼續提升;城鄉二元體制不斷破除,城鄉互動更加密切。我國城鄉關系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正在進入城鄉融合發展的加速期。新時期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堅持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為主線,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進一步完善政策舉措,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實施路徑,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Ⅶ 經濟融合是什麼意思
是以培育產業主體和支柱產業、實現區域經濟優勢為目標,打破行政隸屬關回系,融答合各方優勢,實行一體化運行的經濟機制和發展模式。這種機制和模式應當體現出以下幾個優點:一是由於行政隸屬關系被打破,區域內各自獨立的經濟單元之間由外部經濟變為內部經濟,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二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區域內的同類產業和相似產業的聯合,變過度競爭為一體化運行,降低競爭費用;三是拆除區域內各經濟單元之間的相互封鎖,降低保護成本。【這個是網路上融合型經濟的意思,與經濟融合差不多】
經濟合作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中,勞動者自願入股聯合,實行民主管理,獲得服務和利益的一種合作成員個人所有與合作成員共同所有相結合的經濟形式。【這也是網路的合作經濟】
區別就顯而易見了
Ⅷ 七大發展戰略是什麼
七大發展戰略是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1、科教興國戰略的主要內容是: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
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2、人才強國戰略:人才強國制定和實施,是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當代世界和中國深刻變化著的實際出發,根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決策。人才強國戰略作為一項國家的重大戰略,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內涵。
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解決了中國人才資源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戰略目標與重大問題,為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思想保證、組織保證和制度保證,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鴻篇巨制中的一個壯麗篇章。
5、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之一。具體內容為: 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
通過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逐步扭轉區域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Ⅸ 發展什麼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發展分享經濟 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何為分享經濟?簡單說是指資源所有者將自己閑置的資源拿出來,通過互聯網這樣的社會化平台,供需要的人有償使用。分享與共享的理念,不同於傳統的獨享思維:分享經濟賦予人們消費者和擁有者兩種角色,成本大大的降低;獨享則是二者的分離,中間環節吞噬了部分價值。分享經濟的核心是什麼?核心就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分享。分享經濟的功能是什麼?調動用戶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協同創新的潛力。通過對使用權的重新安排使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又為市場需求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實現了生產與消費的更好統一。分享經濟的平台是什麼?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結合web2.0分享、互動與平等的特徵,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