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怎麼發展經濟

怎麼發展經濟

發布時間:2020-12-29 18:30:59

1. 怎樣才能帶動經濟發展

撈錢。錢滾錢。勞動力的提供。人人都不消費。上面的吃什麼。專還有軍事需求。這些沒錢屬玩不轉。根源就為了國家強盛。帶經濟就投資促消費,這樣能提高財政收入。沒錢就印,印多東西就漲。或勞動力不均衡時。通過投資改善。怎樣帶動經濟。。關鍵一點是交通發達。其它的都可由他自己運作。除國家有特殊需求外。

2. 如何發展一個國家的經濟

國家經濟的發展是由勞動力、科技等因素的發展而發展的。
勞動力,能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勞動力是更多的是高素質勞動力性,而不是那些佔大多數的簡單的勞動力。這些高素質的勞動力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和各個領域中起到了領頭羊和關鍵性的作用。
由於高素質勞動力的發展,帶來了科技的發展。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往往不是倍數的關系,更多的時候是帶來指數級別的增長。一個國家能在經濟領域取得話語權和決定權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的發展力度。

3. 如何能快速發展經濟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強調質量而非速度,強調發展而非增長
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經濟再一次做出明確的路徑選擇。
——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轉向高質量發展』這一論斷的本質含義,就是我國經濟已經從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實現的粗放型高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的集約型增長。」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看來,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劃時代的變化。
「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再糾結經濟增速快一點還是慢一點,而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抓手,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鄭新立強調。
2016年,我國「百強縣」以佔全國2%的土地面積、6%的人口創造了超過全國11%的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65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6.5%;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1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9%。縱觀「百強縣」的發展要訣,無一不是從原有資源、投資拉動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向創新驅動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
「『高質量發展階段』表現在產業結構上,是由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在產品結構上,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為主轉變;在經濟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轉變;在生態環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環經濟和環境友好型經濟轉變。最終將體現為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居民收入得到較快增加。」鄭新立說。
——充實發展內涵,以更充分更平衡為目標,增進人民獲得感。
從結果導向看,「高質量發展階段」更突出百姓的獲得感。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指出,「高速」指向數量或規模,往往是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目標,用以標注「快不快」;「高質量」則是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才會有的目標,強調質量和效益,是回答「好不好」。
「增長僅指經濟總量的擴張;發展的內涵則更為豐富,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高培勇說,我國已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因此,經濟發展要從單純追求總量擴展,轉變為適應人們更高標準的、更加多樣化的需求。

4. 中國以後怎麼發展經濟

看世界各國的人均GDP數據非常奇怪。有必要做一個較詳細的劃分:
發達國家與地區:北美的美國加拿大;歐洲除東歐外的國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亞洲的日本與四小龍,以色列。一共28個,高的人均年GDP有四萬美元,低也有5000美元。
石油資源富國:沙特,科威特,阿曼為典型代表,包括西亞北非拉美的一些小國。伊拉克與利比亞本來也是富的結果被美國搞了,慘。伊朗,委瑞內拉也算。這些國家人均GDP多的有1萬多美元,少的也有3000多美元。
小康型:東歐國家(包括俄國)加土耳其,拉美國家中較好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魯等,泰國馬來西亞約旦敘利亞,南非以及一些非洲小國。這些國家人均GDP在約在 4000以下1000以上。那幾個非洲小國有些讓人吃驚,加彭博茲瓦納,不知道是如何干到1000多甚至3000多的。
窮國:除以上所列,所有其它國家在人均GDP上都是窮國了,一年不到1000美元。具體列一列,絕大多數非洲國家,拉美香蕉國家,所有南亞國家,新馬泰以外東南亞國家,中亞國家,中國朝鮮蒙古。
如果對比一下上個世紀最後十年頭尾的兩次統計數據,會發現那些發達國家的構成是最穩定的。甚至20年內都沒有任何變化。如果考慮30年,那麼四小龍是加進去了。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的構成,在二戰穩定以後唯一的變化就是加了亞洲四小龍。20年過去,再沒有一個國家進入這個層面。
這是個相當奇怪的事。如果不考慮石油國家,那麼發達國家的門檻就是約5000美元的人均GDP。世界上其實有相當多的小康型國家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馬來西亞泰國一度都不錯,可是不管20年還是30年就是搞不上去。實際上如果已經有了2000多美元的人均GDP了,來一個經濟奇跡,不到十年就上到5000了。甚至不用動,等貨幣升值就過門檻了,就象四小龍沖線及沖線以後一段時間的GDP變化一樣。如果一開始基礎不是特別差,如果有連續20年的高速增長,那麼肯定是可以沖線的。要注意用美元計的GDP增長率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大於經濟增長率的,因為幾乎肯定會發生貨幣升值等附加效應。但是20年過去了,就是沒有國家能沖上去,一個都沒有。
想想看,20年能增長多少?中國20年翻了兩番,如果肯不顧一切升值,用美元算可以翻三番。但是全世界的那些小康型國家就是沒有一個能沖上去。那些發達國家更早的時候也沒有5000美元,但是增長邁過門檻的時候很平穩的就過去了,而發展中國家想要復制它們的那種平穩過線就是沒有一個成功的。
事情不僅僅是不能過線這么簡單。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上個世紀的最後十年是很悲慘的。54個國家十年過後比原來更窮了,其中沒有一個是發達國家,全是發展中國家。其餘的發展中國家不是停滯就是增長緩慢,除了兩個顯著的例外:中國與印度。
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奇怪的事么?成為發達國家就那麼難么?如果俺們把石油富國與四小龍除去,事實是很清楚的:成為發達國家的確就是那麼難。
下面解釋這個現象的內在原因。
為什麼成不了發達國家?
前面說了,20年中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奮鬥成功。這些國家內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這些。
1.賣資源的誘惑 發展中國家有很多資源非常不錯的國家,如果是石油,更是一炮而紅。這些國家的人民滿足於靠資源過活,只考慮花錢的方式,不考慮另開掙錢途徑。
如果走上這條道路,一個國家的前途就算完了。最嚴重的是人民沒有了努力的動力,不學習了。不努力暫時不要緊,賣資源就是了。眼前的威脅是眼紅的鄰國打進來,所以要大買武器,並且抱著各老牌帝國主義的大腿。最慘的是,抱著的大腿不高興了,那就成伊拉克了。
2. 民風懶惰拖拉拉美非洲的大部分國家,民風可以說得上是懶惰。非洲大兄弟領了工資,買來可樂躺在大街上喝了,以後怎麼搞不去想。拉美人民工作態度要好一些,可是也不怎麼樣,喜歡罷工,喜歡過狂歡節。南亞印度人民的哲學不一樣,認為時間在永恆的宇宙面前不重要,干什麼事不著急。東南亞國家的人民也說不上勤勞。這此因素對發展經濟顯然是不利的
所以這就是拉美與東南亞小康國家的故事:經濟「奇跡」後面的經濟危機。拉美國家70年代奇跡,後面20年危機,東南亞80年代奇跡,90年代危機。危機完了,不是周期性的,而是一次性的,完了就讓你躺在那裡起不來,而不是景氣循環。
這么一算,全世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躺下了。剩下兩個:中國與印度。下面談這兩個國家的事。
中國與印度
上面說到,發展中國家基本全完了,慘的就是賣光資源等死,稍好點也是經濟危機過後再沒了希望。發達國家其實不在乎這些國家慘成什麼樣。只要能順利得到這些國家的資源,並不在乎,方法就是用高價賣產品給那些國家的富人不等價交換。如果說得明白一些,發達國家是有意這樣設計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中國家可以選擇努力一點成為拉美這樣的經濟後院,或者不努力成為非洲完全躺下。
但是還剩下印度與中國沒有完全搞定。說沒有搞定是有證據的。說到印度,一般以為這個國家窮得很,人均GDP才400多不到500,在發展中國家裡都算是最低的一檔。中國也不富,今年基本能上1000美元了,還落後於不少發展中國家。但是放在全球角度看,而不是泛泛地談GDP,中國與印度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是顯著不同的。
如果說發展中國家還有一些技術能力,那麼也就在中印兩國了。這兩國能發衛星,能造汽車,這在發展中國家就沒幾家了。巴西的火箭炸好幾回了也沒發上去。中印兩國的經濟發展程度,被大量人口平均給掩蓋了。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只有中印兩國。如果只看這些產業,不看那大量的閑置人口,中印兩國的發展程度是高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因為一個國家的希望,在於產業發展,不在於一時的人均GDP。
這兩國的經濟,基本還是獨立自主的。不是說沒有外資,而是兩國的領導力量還沒有被發達國家所掌控,經濟道路過去是自主選擇的,今後也有自主選擇的餘地。其餘發展中國家是已經沒有選擇餘地了。想自由選擇么?民主政府里坐著的不定是不是美國培養的走狗。就算總統想奮起脫離這種經濟秩序,底下大堆資家階級買辦可不是虛的,那是要你死我活斗爭的。委內瑞拉的查維斯不是曾經被整慘了么?
印度的獨立自主是比較嚴格的。從尼赫魯開始,印度就是自己搞一套,算是民主制度下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全球獨一份。印度國內很多人批評尼赫魯,搞得印度發展那麼慢。這個的確是有道理,印度的經濟管制太死了沒有活力。但是等別的發展中國家全被放躺下一看,印度這個獨立自主還算是不錯的。等到了90年代,印度終於搞起了獨立自主的改革,培養了一些有競爭力的產業與大企業,如軟體業,制葯業。
印度90年代的叫經濟改革,不叫改革開放,因為印度對於開放非常小心,可以說是過分小心了。中國要買印度的鐵礦,印度不賣,要自己煉鐵賣。結果這兩年中國缺鋼鐵,上印度買了不少,讓它等著了。印度的外資公司過得都不怎麼好,肯德雞在印度賣不下去了。印度90年代的經濟發展,和外資關系不大。增長率就是4-5%的樣子,不算快,但是因為一直增長沒有出事,所以成為僅次於中國的增長國家。如果把中國與印度除去,發展中國家在90年代幾乎沒有增長,經常出事。印度沒得著外資的好處,可也因此防著了外資的壞處。俺認為印度是有希望的,今後路子走對了,前景比拉美東南亞都要好。最近幾年,印度也開始拉外資了,這是向中國學習。
中國利用外資的水平在我看來在發展中國家是最高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增長20年奇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雖然有很多文章批評中國利用外資政策中的錯誤,但是在全球范圍內看,中國的外資政策有幾個顯著的優點值得總結。
中國的外債使用是發展中國家的典範。歷年來借了還,還了再借,到現在累計還有一千四百多億美元的外債,建成了很多項目,沒有給國家造成什麼麻煩。這一點,全球發展中國家可以說沒有國家能做到。這是因為中國政府對外債的使用是很小心的,借債都是有項目的,政府對外債的管理能力與效率都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好的。
中國的外資使用上,監管在發展中國家算是很好的。外資來,至少要建個工廠或者研究中心,如果提供技術那就更好。保證不是熱錢,不好跑。外資要想到中國得利,就得搞生產,不管怎麼血汗工廠,總得出東西再管分配利潤,這樣就不是零和游戲。中國政府對於外資還有準入限制,有些領域是不讓外資搞的,有些領域只能合資,合資份額不能超過一個百分比,有些領域就可以獨資。具體細節不論,中國政府實際上知道有些產業不能讓給外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外資那是隨意出入的,想干什麼就干什麼,連銀行都開。
中國政府利用外資的出發點是好的,是利用外資提升技術。具體操作有很多失誤,但是有這個原則了,總是能得到一些益處了。我以為這個原則是不錯的,改進的方法是在具體操作上,不能不要外資了。有一個獨立自主的政府,改進具體操作是有希望的。應該說中國政府是有這個心的,從汽車行業能看出來。汽車行業從產量來說是有大發展的,技術提升就做得不是太好,但是不能說中國政府想讓外資操縱汽車業了,歷年來有大量政策是想讓汽車業國產化的,象什麼汽車國產化率得多少多少。中國利用外資提升技術也有做得好的,電子通信產業就是一個。電視機是引進的日本技術,現在已經基本能自主研發了,雖然有些關鍵模塊要靠進口。
通信產業引進了幾家外國大公司,國內公司和它們競爭,奇跡般地活下來而且殺到了國外。這在發展中國家都是沒有過的事。現在中國出口產品分額最大的就是電子產品,已經是中國的殺手鐧了,就算是發達國家也不可能幹過中國了。
很多人批評的中國政府「造船不如買船」並不是亂說,但是放到全球范圍去看,就應該承認中國政府在發展製造業上還算是好的。事實上只有中國一個發展中國家在製造業上顯現了與發達國家對抗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改革開放之初是沒有的。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是會造什麼什麼了,離真正有經濟效益地賣到全球去還差很遠。現在中國有幾個產業沒有發展得很好,象飛機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這些被人們所批評。但是要看到,這兩個產業要是中國能搞好了,那不就成發達國家了么?中國其實在其它製造業上發展得很不錯,盯著兩個難度很高的罵容易忽視總的趨勢。
還有一種誤解,就是中國靠外資發展經濟,外資都搞的是血汗工廠,中國人就只會在工廠里干點簡單的活。實際上血汗工廠對中國GDP的貢獻並不大。因這這些工廠就是出口產品到外國去,賺了貿易順差才算到GDP裡面去,一年不過二三百億美元。
可以說中國的進出口總額是虛的,但GDP不是虛的。中國的GDP主要是靠內需發展起來的。可以用典型商品代表這種趨勢。80年代以及90年代早期,靠電視機洗衣機這些家用電器中國的GDP發展就是非常實在的,現在就算窮人家裡或多或少也有這些電器。90年代中期以來,就是電話,手機,摩托車,這些也是普通人都能買得起的。
接下來就是房地產汽車,如果做到普通人也買得起了,那就是中等發達國家了。現在只能說,精英階層能買得起。可是不能簡單理解為其它發展中國家的上層貪官們,實際上大量的城市平民也能買車買房。也就是說,中國現在中產階級的數量已經是發展中國家最多的,並且領先其它國家一個數量級,與發達國家也可比了。所以現在中國的城市裡生活不看陰暗面與發達國家其實差不多的,生活品質可能還要好,因為物價低。說這些不是為了自滿,而是為了表明,中國的發展是超過了歷史上發展中國家所能做到的程度。問題當然還是很多的。血汗工廠主要是解決了一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對中國總體經濟發展其實意義不大。
從總的趨勢來看,在全球,中國的經濟奇跡的意義是非常大的。這是第一次有一個發展中國家幾乎在所有製造業層面上顯示了挑戰的能力。以前那些發展中國家被發達國家結構調整指導得放棄了很多產業,專門干幾個所謂的優勢產業。但是中國沒有接受這種指導,而一直是自主發展的。中國現在的發展姿態其實很明顯的,就是從低級產業到高級產業,一級級佔住了往上吃,佔住了就不放棄。這個對於發展中國家是已經發生的可怕事實了。可以說,其餘發展中國家除了賣資源基本發展的空間了。東南亞國家就是個明顯的例子,爭外資輸給了中國,接著就是經濟危機。完了和中國經貿關系大發展,中國買的基本都是資源性商品,包括旅遊商品,中國的大量製造業產品佔領東南亞市場。墨西哥也苦得很,與中國的優勢產業重疊了 也肯定競爭不過,所以拖著不讓中國進WTO。也不能指望中國經濟提升,工資上漲轉移產業到別的國家。中國還有好幾億農民沒工作,不可能轉移到別的國家,要轉移也是往中國內地轉,或者搞民工潮讓內地民工到沿海工作。唯一能有點譜的是印度,那麼多人搞開了血汗工廠競爭起來不一定誰贏。但是印度好象沒有想到這條路。中國最多可能在經濟真正大發展成功了以後放棄這些產業,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現在所謂出於人道主義不要血汗工廠的說法,中國政府是不會聽的,那麼多沒工作的農民不知道怎麼辦,寧願被人罵黑心。

5. 如何發展經濟

第一,人均GDP水平在世界上排在很低的位次上,我國仍然屬於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1998年,按匯率法計算,人均GDP750美元,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3%,在低收入國家之列(低收入國家標准為人均GDP低於760美元),排在世界第149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GDP3220美元,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l.9%,在中低收入國家之列(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為人均4080美元),排在世界第129位。這一水平與印度尼西亞(人均GDP的匯率值為680美元,購買力平價值為2790美元)和玻利維亞(人均GDP的匯率值為1000美元,購買力平價值為2820美元)比較接近。 第二,社會物質財富遠不夠豐富,尚需要大量創造。人均能源消耗當量和人均電力消耗量可以集中反映社會財富的豐裕程度,也可以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1996年我國人均石油消耗當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1684千克)的53.6%,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人均5346千克)的16.9%;人均電力消耗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2027千瓦時)的33.9%,高收入國家(人均8121千瓦時)的8.5%。 第三,產業結構層次低,結構升級任務繁重。從三次產業的構成來看,1998年第一產業比重為18%,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比重僅為對%,低於世界平均30個百分點。從製造業內部結構來看,消費品製造業的份額為36%,高於世界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資本品製造業的份額為32.5%,低於世界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資本品製造業多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消費品製造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一般都具有發達的資本品製造業,且其比重明顯高於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如1997年,在發達國家中,美國資本品製造業的比重為48%,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為29%,前者比後者高19個百分點;日本資本品製造業的比重為50.3%,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為24.l%,前者比後者高26.2個百分點;而在發展中國家中,巴西(1995年)資本品製造業的比重為29.l%,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為32.8%,前者比後者低3.7個百分點;印度尼西亞資本品製造業的比重為22.8%,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為51.8%,前者比後者低29個百分點。通過比較可見,我國製造業內部結構狀況與發展中國家接近,而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 第四,一半左右的勞動者在初級產業就業,勞動力需要大規模轉移。在發達經濟中,初級產業就業份額一般都低於10%,1998年美國為3.l%,日本為5.4%,而1997年中國為48.7%,與印度尼西亞水平(45.7%)相當。這說明,我國大部分居民依賴來自於初級產業的收入生活。 從三次產業就業比重來看,我國也與許多發展中國家相近。1998年我國基礎設施、服務業和其他部門就業份額之和為37.5%,高於孟加拉國的水平(29.2%),與泰國的水平相近(3.6%),但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如印度尼西亞(43.0%)、埃及(5l.5%)、哥倫比亞(79.3%)、巴西(62.4%)等;更低於多數發達國家的水平,如美國(81.1%)、日本(72.9%)。 第五,居民消費結構層次低,消費結構需要升級。人們通常用恩格爾系數(居民食物消費支出占居民總消費支出的比例)來判斷消費結構層次的高低,恩格爾系數越小,消費結構的層次越高;反之亦然。1998年,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44%,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53.4%,整體上我國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當在44%與53.4%之間,處於很低的層次上,與人均GDP小於或等於1000美元(PPP)的國家組別相當。在這個組別,食品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平均為48%。有人認為,由於城鎮居民享受福利住房消費,按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測算的居民消費結構低估了城鎮居民住房消費的比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城鎮居民食品消費的比重。但實際上,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這種低估或高估的程度已經很小。 第六,尚有3400萬農民和數以百萬計的城鎮居民處於絕對貧困狀態,收入分配關系有待改善。在同一種社會制度下,經濟越發達,人均GDP水平越高,收入越均等。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收入普遍得到增長,但是,不同階層的居民並沒有平等地享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繁榮。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居民的收人分配越來越不均等。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的基尼系數由1984年的0.30上升到1989年的0.35,並進而上升到1995年的0.415。另據國家統計局測算,199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是0.424,1997年是0.425,1998年是0.456。另外,目前我國尚有3400萬農村居民沒有擺脫貧困,城市貧困階層也在不斷擴大。因此,必須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消除絕對貧困,改善收入分配狀況。 第七,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任務艱巨。1997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只有32%,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尚未達到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42%),低於高收入國家78%的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 第八,成人文盲率高,教育普及任務重。1995年,我國男性成人文盲率為10%,女性為27%,比較接近於中低收入國家的水平(男性為12%,女性為27%),普及教育、消除文盲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第九,勞動資本比低,生產要素質量需要提高。1995年,我國勞動資本比僅為每個勞動者2200美元,不及美國人均115600美元的1/50,歐盟人均144200美元的1/60,日本人均281900美元的1/120,甚至低於印度尼西亞(人均4600美元)和菲律賓(人均對孤美元)的水平。不斷增加資本積累,並用以裝備勞動者,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第十,貿易結構不發達,國際競爭能力需要大力提高。國際經驗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貿易結構將發生由以出口勞動密集產品為主、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向以出口資本密集產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轉變。目前,在我國的出口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高,而資本密集型產品(如機械及運輸設備)的比重較低;在進口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低,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高。這說明我國的貿易結構仍處於不發達階段。 另外,從產業的貿易依存度來看,我國的貿易結構也處於不發達階段。一般說來,貿易結構越發達,資本密集型產品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反之亦然。目前,由於加工貿易已佔我國對外貿易的較大比重(1998年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56.9%),總量層次上的貿易結構難以反映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我們認為一般貿易進口結構和一般貿易出口結構能更好地反映貿易結構的發達程度和國際競爭力的高低。1995年,在我國的一般貿易進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儀器儀表(18.6%),其他交通設備(12.9%),電子通訊設備(佔12.0%),機械(l0.8%)和汽車(9.6%)。在一般貿易出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服裝(14.2%),紡織業(13.4%),煉焦煤氣(13.3%),木材加工和傢具(11.5%)和皮革製品(11.3%)。這種資本密集型產業進口依存度較大出口依存度較低、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依存度較大進口依存度較低的格局表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能力較強,資本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能力較弱。改善貿易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任務艱巨

6. 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

首先,要更新發展理念,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就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經濟增長方式,要擯棄片面追求GDP產出而不計資源環境成本投入、只重視物質財富積累而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只考慮當代人不顧及後代人的發展理念,堅持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其次,要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在「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模式中去把握,賦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新的涵義。從新世紀新階段開始,發展將是一個「四位一體」的現代發展體系:一是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資源配置、技術創新等;二是社會發展,包括社會事業的發展(如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科研等),以及社會組織和和諧社會的建設;三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包括人口、資源、環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質以及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參與等。我們應把握發展的嶄新內涵,突破傳統的狹隘的發展思維,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在 「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模式中去把握,賦予經濟發展以新的涵義。 最後,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變成全黨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使其融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各個方面,貫穿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和過程。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幾點建議: 坦言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大課題,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深諳其理,這里只是拋磚引玉,提幾點看法。 (一)繼續弘揚敢想、敢做、敢為的廣東精神,下決心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珠三角未來要成為全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試先行區,其中,開放、創新的發展思維和理念至關重要。據悉,面對廣東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推進的「雙轉移」工程,引起不少輿論,來自企業界的反對之聲不少。究其原因,少數利益集團擔心既得利益外溢是關鍵。面對這種情況,筆者以為,有關方面需要審時度勢,綜合權衡,積極發揚廣東的敢闖敢試的文化力量,當機立斷,力排眾阻,堅決推進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各項決策。某種意義上,猶豫不決、讓步妥協、過分關注內耗型平衡,就是貽誤發展機遇。 (二)改革現有不合理的體制機制,從源頭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掃清障礙。誠然,在一些官員、一些企業主眼裡,對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本質性理解並不明晰,很多時候, 「發展」等同於「GDP增長」,等同於「經濟增長率」,而對於「發展」的要義——經濟、社會、文化和諧共生,全體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創業和人居環境優美,對人的需求滿足度不斷提高,社會福祉整體提升則置之不理。由於GDP主導全過程,「一切為了GDP」、「增長就是硬道理」、「組裝、粗加工捨不得丟棄」、「石化項目大量上馬,環境問題靠邊站」、「只要數量、不要質量」、「只看錶子,不看里子」的行為屢見不鮮,變臉行徑更是層出不窮。故而,筆者建議對「增長與發展」、「科學發展」、「GDP主導發展觀」等重要概念及內涵要進行科學深入研究,在全社會形成大討論,形成共識,在此基礎上改革與其相關的管理機制和體制。毋庸諱言,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與基礎。 (三)經濟發展方式要從硬要素推動轉向軟要素。長期以來,土地、廉價勞動力、水、電、媒、氣等主導廣東經濟發展,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模式主導廣東經濟發展,而管理、高科技人才、創新、核心技術、自主產權、研發等對經濟的貢獻較小。未來廣東的發展,一定要在上述軟要素上面下功夫,切實推進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等新型經濟業態。政府和企業要高度重視研發,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聯手,形成企業創新文化體系和區域創新網路。 (四)內需要擴大,出口也要鞏固。由於中國龐大的農村及內地中小城市強大的市場需求,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擴大內需」成為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的力推之舉,這對於啟動廣大農村市場、推進內需型城市化進程、擴展城市可持續發展途徑和方式、促進地區間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擴大內需」絕不排斥「外貿經濟」,尤其對於出口量巨大的廣東而言。廣東具有發展外貿經濟所需的優越的自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基礎和底蘊,擔負著中國和世界經濟聯系的紐帶和橋梁作用,不可貿然因為擴大內需而削弱外貿經濟。唯有通過改善和提升出口產品質量、加強品牌意識、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學習領會國際競爭規則、積極參與世界競爭,在競爭中學習,在競爭中進步,才能進一步提升廣東作為對外開放大省的地位。 (五)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技、城鄉關系等一系列要素的綜合性問題。系統論視角看,系統各組分相互關聯,某一組分變化必然引致系統內其它元素變化。從地域層次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只是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問題,城市邊緣區、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都面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從職能部門看,從政府機構、高校科研機構、甚至個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都需要轉變,如公務員需要提高工作作風和辦事效率,民眾需要更「低碳」的生活方式。從經濟發展邏輯看,任何經濟發展都需要集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研等於一體的支撐體系,缺一不可,如面對金融危機,從再就業培訓、臨時安置、心理疏導等都不可或缺。 (六)廣東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離不開香港的支持。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如何「加快」?我的理解,應利用外溢效應,積極學習世界各地國家和地區先進的經驗和做法,積極吸收和借鑒。當務之急,廣東應充分利用身處毗鄰的香港的優勢,以求真務實、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學習、去取經。雖然廣東經濟總量早已超過香港,但兩者在經濟、社會、文化面向上的長期互動形成的唇齒關系亘古不變,廣東未來的發展仍然要依託香港。雖然在某些合作意向上基於不同政治體制、不同發展階段和看問題的不同立場與視角,粵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或隱憂,但總體看,粵港一體化、世界級的粵港大都會區是大勢所趨。香港的管理、人才、培訓、市場意識、政府廉潔度等都是廣東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學習和努力的方向。

7. 經濟是怎樣發展的

一、重商主義階段(15世紀-17世紀中)
階段劃分:是西方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背景:是西方資本主義解決關系萌芽、形成和走向確立的階段。代表商業資本的利益與要求。
古典經濟學階段(17世紀中-19世紀70年代中)
階段劃分:是西方經濟學的形成階段
背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確立,並依靠自身力量得以發展。
新古典經濟學階段(19世紀70年代-20世紀30年代)
階段劃分:西方經濟學成形的階段
背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新古典理論它在意識形態上成為反對社會主義的武器。
當代西方經濟學階段
1、凱恩斯革命(20世紀30年代中-50年代末)
背景: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一場經濟大危機。一方面使新古典經濟學關於資本主義自我調節的機器,不會出現失業的神話被打破;另一方面為避免資本主義社會崩潰,各國政府出手干預經濟。
2、新古典綜合派(後凱恩斯主義)(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末)
背景:二戰後,各國政府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國有與私人所有制並存,使理論上將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相互結合。
3、新自由主義(20世紀70年代中——80年代末)
背景:70年代資本主義各國出現滯脹。經濟停滯失業與通貨膨脹並存。使凱恩斯主義陷入困境。形成由現代貨幣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供給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各種新自由主義紛紛亮相。
4、新凱恩斯主義(20世紀80年代-目前)
主張混合經濟體制,國家干預不完全取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成為其經濟基礎),同時減少過多干預。

8. 怎樣發展經濟

撈錢。錢滾錢。勞動力的提供。人人都不消費。上面的吃什麼。還有回軍事需求。這些沒錢答玩不轉。根源就為了國家強盛。帶經濟就投資促消費,這樣能提高財政收入。沒錢就印,印多東西就漲。或勞動力不均衡時。通過投資改善。怎樣帶動經濟。。關鍵一點是交通發達。其它的都可由他自己運作。除國家有特殊需求外

9. 中國如何快速發展經濟

改善通貨膨脹問題。
要控制人民幣利率的波動。
我覺得更多的是要增加農民的致富方法,改變這種單純靠廉價勞動力賣錢的出口貿易體系

所以要致富,關鍵在於科技創新。。

閱讀全文

與怎麼發展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