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解決中國當前嚴重的誠信缺失的問題
社會誠信主要包括個人誠信、企業誠信和政府誠信。社會誠信缺失大量地表現為不講真話、不守信用、沒有信譽、弄虛作假等。個人誠信缺失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說假話、假文憑、假證件、假發票、假彩票、考試作弊、偷逃稅款、騙取保險、虛假廣告、假球黑哨、假醫假葯等等,不一而足。據《人民日報》報道,我國近年來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屢禁不絕,在人們購買的書刊音像製品當中,盜版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據對北京、沈陽等地古玩文物市場調查,有些攤點擺放的全部為假貨。 在經濟活動中,企業不講誠信的現象更為突出,主要表現:一是企業不守信用,惡意逃廢銀行債務。二是企業不講信譽,相互之間拖欠貨款。三是企業合同違約嚴重,利用合同進行欺詐。四是企業財務信息嚴重失真。五是假冒偽劣盛行,制假販假猖獗。 政府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一些地區和部門政策多變、不守承諾、隨意性大、暗箱操作。還有一些幹部特別是部分領導幹部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不久前,中紀委、中組部巡視組組長任克禮發表文章,認為「現在的危險是滋生腐敗和不講真話」,提出要把「不講真話」當作一個嚴重問題來解決。 2、社會誠信缺失的危害 首先,誠信缺失嚴重影響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從計劃經濟走上了市場經濟之路。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法制和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兩大基石。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交往活動少、活動地域窄、生產規模小,基本是「熟人關系」,一般不會擔心相互失信。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隨著生產規模、市場范圍、交往層次和交換頻率的迅速擴大與增加,信用作為一切交易活動的基礎,必然要求被人們認同和遵守。因為只有交易雙方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承諾和踐諾,才能使得雙方無須付現即可獲得商品、服務和貨幣,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而誠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體不被對方信任,限制交易主體自身發展,另一方面為防範交易風險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經濟活動萎縮,經營效率低下甚至破產。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會信用鏈條的中斷和損害,破壞了市場機制和市場經濟規則。 其次,誠信缺失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假冒偽劣、坑蒙拐騙,造成無數個人身心傷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大量企業舉步為艱;失信使經濟秩序遭到嚴重破壞,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證,使得消費者對社會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失信使一些人靠騙人暴富,也加劇了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導致人民群眾對社會和政府產生強烈不滿。 第三、誠信缺失敗壞社會風氣。社會誠信缺失造成人們之間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間的交流和溝通變得更加困難,對他人的同情、關心和幫助也變得更加不易。更為嚴重的是,失信行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許多誠實守信的人利益受到損害,認為「老實人吃虧」的思想佔了主導,整個社會的道德風險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第四、誠信缺失嚴重影響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嚴重損害國家聲譽。據統計,在國際貿易中我國現匯交易達到80%,信用交易方式僅佔20%左右。落後的結算方式嚴重阻礙了貿易的擴大和企業的發展,也使我國企業的競爭力大大減弱。另外,由於我國一些企業和個人制假販假,使得一些國家的企業和消費者對我國商品心存疑慮予以抵制,也極大地損害了我國的國際形象。
② 信用缺失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答:一、信用缺失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長期以來,信用缺失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屢見不鮮的事實和日趨嚴重的問題,它以經濟領域為輻射中心,向其它領域擴散,並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經濟領域,集中表現在有的生產經營者對消費者的欺騙上,他們採取偷梁換柱、偷工減料等種種手法以次充好、以假當真,不惜以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換取「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生產,以牟取暴利。同時有的銷售者,為了拓展銷售利潤空間,實現自身經濟利益,在經濟活動中放任假貨通行,甚至知假賣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從而造成假煙、假酒、假葯等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漠視人民生命安全的惡性事件屢屢發生。在金融領域,惡意貸款和有意拖欠不還或故意逃債等現象造成金融秩序混亂。虛假廣告,不履行承諾,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 政治領域,存在著政治造假,瞞上欺下,貪污腐敗等為官為利不為民的現象。具體表現在,有的當權者不為民造福、謀利,喜歡擺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摻水數字」、「面子項目」、「政績工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浮誇造假的工作作風日趨嚴重,一些官員實事做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實精神。政治領域的信用缺失與政治腐敗相互助長,成為政治腐敗的一大症結。 文化領域也存在信用缺失現象。不少書商和出版社為牟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於不顧,肆意抄襲、剽竊、盜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場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混亂局面。學術界也凈土不再,學術腐敗。學術界誠信求真精神面臨挑戰。在名利的誘惑和驅動下,各種假文憑,假證書也隨處可見。 二、信用缺失對我國經濟的消極影響 信用:多是指在生產、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中所有市場主體必須遵守的誠實無欺和社會生活中的言行一致,不危害他人,不正當獲得的道德規范。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我們不能設想,沒有了商業票據、銀行票據、政府債券和信用卡及按揭等,現實中的市場經濟仍能正常進行。 1.信用做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極大削弱,使經濟運行受阻 市場經濟實際上是以契約為基礎的信用經濟,人們之所以能有序地進行商品交易,是基於經濟人之間的彼此信任。但是面對大量的失信現象,為了防範風險,越來越多的企業僵持在「錢不到帳不發貨」,「收不到貨不給錢」的尷尬局面,許多企業寧願放棄大量的訂單和客戶,也不採取信用結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現金交易,以貨易貨的方式退化,極大地降低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 2.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 在市場經濟活中,由於各部門、各企業生產不同商品的周期長短不一,資金周轉的情況各不相同,客觀上產生商品賒購賒銷以及資金借貸要求。此外由於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商品日益豐富,住宅等不動產以及耐用消費品,如轎車,大家電的銷售,客觀上也要求消費信用的出台。信用關系的不斷擴展,是市場經濟運行效率的內在要求,藉助信用網路的作用,經濟活動的效用才能提高,流通費用才能減少,社會福利才會增進。但在一個信用缺失的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的當事人為了對信息進行甄別,考察對方信用度等要耗費大量的精力、時間、資金。同時,對經濟活動的當事人來說,打經濟糾紛官司,查處假冒偽劣產品也同樣需要精力、時間和資金。這自然導致交易成本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低下。 3.信用的缺失損壞了市場經濟的信譽 由於少數企業和個人採取違法、背信的手段暴富,不僅損害了市場經濟的信譽,也造成了人們的不滿情緒,如顧慮重重、互不信任、互存戒心,認為市場經濟處處是陷阱,處處怕上當,處於不安全的消費環境中,從而阻礙經濟的發展。 4.信用的缺失,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消極影響 一是信用缺失會危及企業和國家的國際生存空間,不利於中國產品開拓國際市場。上世紀80年代初,不道德的中國「倒爺」將劣質的「阿迪達斯」運動服、運動鞋倒到俄羅斯市場,使物資匱乏的俄羅斯人欣喜後大呼上當,然後拒絕中國貨進入市場,中國貨成為偽劣的代名詞,致使我國痛失黃金般的市場。二是信用的缺失會嚴重降低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效率。在西方發達國家,90%的貿易是以信用方式結算的,而我國這個比例只有20%。不採用信用交易對企業就意味著不能獲得短期融資,在世界市場上難以擴展市場份額。 三、重建社會信用的措施 1.大力加強信用道德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識 長期以來,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比較重視信用(信譽)的,誠信看作是成業、修身、立政之本。但它僅僅是民間所崇尚的道德倫理,並未形成一種普遍的、濃厚的國民意識,更不是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信用文化。也幾乎沒有經濟學和法理學上的含義。而信用意識只有具有了經濟學特別是法理學上的含義,形成為一種全民族的進步文化,才能在全社會牢固的樹立。我們必須大力加強信用理念的培養,以市場經濟的城信特徵為核心,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培養,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識,通過各種宣傳輿論工具,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大力宣傳信用道德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和對推進社會進步,維護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意義。通過宣傳教育,讓人們認識信用的經濟價值和倫理價值,從而使誠實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並逐漸轉化為每一個公民的自覺行為,真正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守信獲得受敬,不守信則寸步難行的氛圍。 2.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抓好領導、幹部的率先垂範 「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政府信用問題對整個社會信用具有引導和示範作用,它直接影響和左右社會的信用環境。改革開放以來,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的滯後,使政府行為出現的某些失范,如執法過程的權力濫用、權錢交易、執法不公等失信行為,嚴重損害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導致整體社會信用的滑坡。所以信用道德建設應從政府抓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領導和幹部要深刻認識信用道德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樹立自覺尊重並恪守信用的意識,做誠實守信的表率。同時,政府要制止自己打「白條」行為和亂收費行為,克服官僚主義、懲治腐敗,杜絕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行為,通過依法行政、公正執法的信守承諾和實干精神,來維護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取信於民。特別要完善和建立對領導幹部行使權力的全程監督和全方位監督機制,讓那些說假話、吹大話而不做實事的人自食惡果,並加大對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失信的懲罰。 3.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當前社會信用意識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個完整配套、行之有效的社會信用體系,因此建立社會信用體系迫在眉睫。首先應建立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檔案和個人信用檔案;二是建立科學公正的社會信用評估機構,任何人都可以向社會信用評估機構征詢任何一個准備與之交易的企業或以何種方式交易;三是建立社會公示制度。 4.加快產權制度的改革,明晰產權,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 在經濟學意義上,信用從廣義上講是信守合約,從狹義上講是指借貸活動。借貸活動是使用權有條件的讓渡,即以到期還本付息而讓渡使用權。這當然以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為前提的。而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客觀上要求明晰產權,要求產權能夠自我轉讓,也就要求構建起一個有效產權制度。產權是信用的基礎,它實質是利益的體現。通過合理的產權制度設計使產權明晰化,物歸其主。人們就會有追求長遠利益的恆心。當人們享有完整的產權,就會自覺克服短期效益,不講信用的行為。我國長期以來存在著產權模糊和產權保護不夠等產權設置不合理的問題,這對於增強社會信用意識十分不利,只有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才能以此為基礎,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 5.加強法制建設,切實保障社會信用秩序 重塑社會信用不僅需要強化誠信觀念,加強道德建設,更要強化法制建設,通過法律手段整治社會信用。一是立法方面:立、改、廢多管齊下,以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首先制定全國統一的信用法,使信用建設有法可依。其次修改現行有關法法律,使其對信用建設更具有針對性。如完善破產制度,維護債權人利益;完善代理制度,預防各種欺詐行為的發生;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交易透明度;對我國現行法律、規章進行清理,凡是與市場經濟規則相抵觸,與現行基本法律相沖突以及對相關領域信用建設不利的,要堅決廢止。二是執法方面:各部門轉變理念,嚴格執法,維護法制的權威和尊嚴。要認真解決執行難這一頑症,使法律真正起到懲罰失信者,警示欲違約者,保護守信者效果,維護法律尊嚴。三是加強各級政府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反腐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機制,確保依法行政和執法的落實到位,切實維護法律的信譽。
③ 誠信的重要性有哪些
中國古代將誠信當作了為人處世的第一要義,誠信的重要性有哪些?誠信的重要性在於有利於他人、有利於自己、更有利於社會的存在發展。誠信是由「誠」和「信」兩個概念組成的。誠,指真誠、誠實;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誠」與「信」合起來作為一個科學的道德范疇,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在現代社會,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的現代化,無不凸顯著誠信的價值。
再次,誠信是個人與社會、心理和行為的辯證統一。誠信本質上是德性倫理與規范倫理或者說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的合一,是道義論與功利論、目的論與手段論的合一。誠信不僅是一種道德目的,是人們應當具有的一種信念,而且也是一種道德手段,是人們應當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和謀取利益實現利益的方式。總之,誠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源。
④ 作為當代大學生你怎麼看待誠信二字舉例說明
1、人以誠立身,國以誠立心。誠信作為一種價值理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古往今來,誠信都是社會不可或缺的運行規則,是社會進步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當代中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期,處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攻堅期。
市場經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拜金主義、一切向錢看的錯誤思想觀念,誠信缺失、道德失范問題已成為社會公害,嚴重損害經濟健康發展,影響社會正常秩序,擾亂人們心靈世界。可以說,無論對個人、企業,還是對社會、國家,誠信都是無價之寶。
2、對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品德。中華民族向來推崇「誠外無物」,視誠信為千金不易的可貴品質,正所謂「君子養心,莫善於誠」。對誠信的執著與堅守,已深深熔鑄於中國人的精神血脈,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精神因子。
千百年來,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廣為流傳,「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於史,人們心嚮往之、行踐履之。「誠信農婦」武秀君、「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油條哥」劉洪安,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一件件感人的事跡,生動展現了當代中國人以誠立身、守信踐諾的精神風貌。
不管歲月如何變遷,不管環境如何變化,誠信永遠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質,永遠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標尺。面對各種各樣的利益和誘惑,每一個人都應該重信守諾,堅守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線,真誠做人、守信做事,讓誠信成為不懈追求和自覺行動,充盈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空間。
3、對企業而言,誠信是黃金資產。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契約經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誠信是其生存發展的「通行證」,是至關重要的無形資產。百年老店同仁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以誠信鑄造金字招牌,歷經滄桑而常青不衰。
「晉商」「徽商」以信用為上,各領風騷數百年。今天中國的電子商務,每日達成上億筆網上交易,每筆交易都是信用在流動。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那些誠信經營的企業,客戶主動上門、銀行主動上門、合作夥伴主動上門,優質資源匯聚,發展如魚得水。反觀那些不講誠信、不守信用的企業,即使逞一時之勢、得一時之利,也終將因信用「虧空」而被淘汰出局。
現在,注冊一家企業門檻很低,但要發展壯大,信用的標准不能降低,必須堅持以誠興業、信譽至上、履約踐諾,擦亮企業的誠信「名片」,靠信譽打造品牌、佔領市場,贏得發展優勢。
4、對社會而言,誠信是公序良俗。「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誠信是社會關系的無形紐帶,沒有誠信這個「結」,社會就像斷了線的珠子,散落一地。近年來,社會上各類失信現象屢屢發生,加重了人們的戒備心理,買東西怕挨宰、捐錢怕被侵吞,與陌生人交往怕上當,就連面對老人摔倒也害怕被「訛」而不敢扶。
誠信是社會和諧和睦的基本前提,是社會順暢運行的潤滑劑。現在,我國市場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正在從傳統的「熟人社會」向現代「陌生人社會」轉變,經濟社會交往常常在陌生地、陌生人之間進行,對社會誠信的要求更高、標准更高。
增強社會誠信、促進社會互信,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面。
5、對國家而言,誠信是重要的軟實力。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國家的誠信形象、國民的誠信品格,是重要的軟實力。當前,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化,我們在國際上說話分量越來越重,除了綜合國力蒸蒸日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重情義、講誠信。
國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相待;事不分親疏,一律以理服人。中國作出的承諾、答應的援助,一向說話算話,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現在,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交流更加密切。
加強誠信建設、打造誠信中國,對於深化國際貿易和交往、樹立國際品牌和聲譽,對於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⑤ 社會誠信缺失會帶來哪些危害怎麼合理解決社會誠信缺失問題
帶來危害:
1、經濟來活動中的誠信缺自失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坑蒙拐騙盛行,進而可能導致投資不足,交易萎縮,經濟衰退.
2、人際交往中的誠信缺失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關系疏遠.
3、政治生活中的誠信缺失(賄選等)會帶來官員素質不高,辦事效率低,政府權威受損等危害社會民主政治的建設的行為.
解決方法:
1、每個人自覺遵守法律,增強誠信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對不誠信的危害他人的行為盡心監督,舉報,勇於使用自己的權利。
2、有關部門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罰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3、利用大眾傳媒,通過解讀因誠信缺失給個人和集體帶來危害的事例,來引導人們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4、執法部門加大執法力度。
⑥ 與我國傳統信文化相比,社會信用體系有哪些先進之處
社會信用體系有強大的監督制約功能,如果你不守信,那不能光付出道德上的代價,而要讓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處處難行,步步難行,逼著你不得不遵守社會信用體系,這就是比我國的傳統信用文化的進步之處,強調制裁,強調懲罰,逼著你必須按社會信用體系來執行。
社會信用體系是一個由社會法律制度、教育、文化以及專業社會信用服務體系等諸多元素構成的社會治理系統,是社會誠信的制度保證。公民誠信道德是公民對誠信的內在信守和對自我承諾的忠實踐履,是社會誠信的個體條件。誠信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信用建設需要公民誠信道德和社會信用體系的協同作用。
在中國傳統社會,以農耕文明為基礎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關系。血緣親情是維系社會關系的主要紐帶,血緣親情和長期交往形成的親切感是社會誠信的基礎。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社會人際關系結構隨之急劇變化,中國社會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過渡,孕育傳統誠信觀念的社會基礎逐漸消散。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主要發生在陌生人之間,誠信只能建立在對彼此道德素質的信任上。
社會轉型導致社會信用建設面臨諸多新挑戰。個別公民守信動力不足,甚至是信無所守,失信違約司空見慣;社會徵信系統與社會總體發展未能完全同步:守信獎勵缺失,失信懲罰乏力;社會信用服務機構公信力低,服務體系不夠發達。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導致的社會問題林林總總。社會要實現良序發展,只有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強化社會制度的約束和規范,督促全體公民共同努力,才能促使社會總體誠信度不斷提高。
(6)信用缺失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公民的誠信素養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輔相成。有道德素養的公民既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建構者,也是社會信用體系的踐履者和成就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價值本源。《說文解字》將誠與信互訓:「誠,信也。」「內誠於心、外誠於人」是說,不欺人更不自欺,既是取信於人更是自身有信念、有信守。
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信念是一切社會實踐的價值導向,是行為的內在動力,誠信信念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靈魂。中國古人將誠信作為合於天理的人道,把追求誠信作為人之為人的前提,為誠信道德建構了形而上基礎。中華民族傳統誠信文化賦予現代誠信體系建構充分的價值合理性,為公民的誠信素養提升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⑦ 稅收存在的必要性是什麼
稅收為國家(政府)公共財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來源。稅收的本質是國家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公共權力,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標准和程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強製取得財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它體現了一定社會制度下國家與納稅人在徵收、納稅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種特定分配關系。
稅收收入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只有取得財政收入,才能給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公共商品,建立正常的生產關系,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其次,稅收對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直接產生影響。理想的稅收政策應該是既能滿足國家的財政收入需要,又不對社會經濟產生不良影響。
(7)信用缺失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1、稅收政策的制定,既要保證財政收入,又要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經濟是基礎,只有經濟發展了,才可能有穩定充足的財源。制定稅收政策的出發點應當有利於生產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
在生產發展、經濟繁榮的條件下,從實際出發,考慮到國家整體財力的可能,以及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確定一個適度合理的總體稅收負擔水平。
既保證財政上的需要,又有利於經濟的發展。既不能一味地強調「保稅」而不顧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只追求一時的「經濟發展」,而不注重社會公共事業的建設和經濟的長遠發展。
2、稅收政策要有利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稅收政策的制定,要有利於平等競爭環境的形成,就要堅持公平稅負的原則;結合財政政策的實施,要有利於對經濟宏觀總量的調節;要有利於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經營方式的公平競爭和發展;還要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
3、稅收政策的制定,要在政企分開的基礎上,有利於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形成真正的獨立的經濟實體,以便進入市場,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