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堅持改革開放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堅持改革開放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發布時間:2020-12-29 09:21:36

1. 結合改革開放以來開封的環境變化情況,論述家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

家鄉的變化
我的家鄉是山清水秀而又貧窮落後的。我的家在離市區幾百里遠的山溝里。上高中之前,我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懷抱。老實說我對家鄉的發展或是變化向來不是很關心。上高中以前沒有這種意識,上了高中之後沒時間關心。連兩年多前到遠在千里之外的他鄉上大學,又懶得去關心了。因為家鄉經濟的發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來實在太令人失望,提起來就傷心。
不過要說家鄉的變化,我想或許可以這樣做個簡單的、表面的概括吧:錢多了,人「懶」了;樓高了,水臟了。
改革的春風直到八十年代後期才似有若無地吹到我們這個偏僻的山村。在此之前村裡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裡刨食。只是我們深愛的這片土地給我們的回報卻並不多。村裡除了種地再沒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許多人有手藝、能吃苦,但是沒個施展手藝的去處。八十年帶末幾年,村裡人不再指望那塊地了。聽說大山外面的城市裡有金子撿,紛紛走了出去。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藝的,沒手藝的,都想出去撿點金子回來。他們一去就是一年半載的,回來時雖然不是滿身金銀,總比土裡刨出來的多。於是在家裡歇上十幾二十天的又出去了。留在村裡的多是老人孩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連十幾歲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許多都擠南下打工的列車。農村勞動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開荒開出來的地沒幾年又長滿了野草。近幾年水田也荒了許多,種地太辛苦,家裡有了錢,誰還願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節剛過沒幾天,田頭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沒過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丟臉的事了。留在家裡的農村婦女農閑時隔三差五就會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著朝露出門,披著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風里來雨里去,一年到頭沒幾天歇的。
這幾年村裡的樓房就像雨後的春筍般不斷從各個角落冒出來。三層四層,有的外表裝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層的,算不上樓房,看起來畢竟比那些泥磚瓦房要順眼得多。室內的裝修就更不必說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磚啦,華麗的牆紙……簡直是拿錢往牆上貼,拿錢往地上鋪了。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磚瓦房那樣陰暗、壓抑。
但是讓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來越臟了。以前用不起自來水,村裡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條橫穿村莊的小溪。村裡人清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家裡的大水缸挑滿水,以備一日之用。我們小的時候還經常在小溪里游泳。有時口渴了就著溪水猛喝一氣。現在別說挑溪水做飯,就是洗菜拿回家還要用自來水再洗上一兩遍。夏天看到這些臟水,我們不再有跳下去的沖動。魚兒在水裡游來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溪水中、溪邊隨處可見的是各種各樣的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變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村民習慣將所有的垃圾隨手倒入溪中,他們相信溪水會帶走這些他們不需要的東西。或是堆在門前的空地上,積多了便點上一把火,於是談笑間,垃圾灰飛煙滅了。
可以預計將來村裡人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錢會越來越多,樓會越來越高。人會越來越「懶」嗎?但是水會越來越臟嗎?村裡人的這種「懶」,老一輩的人是看不慣的。不過這也正說明了生活的變好啊!得益的是家鄉的後代。水的越來越臟,村裡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習慣了吧。受害的不也是他們嗎?
我們要愛護她

2. 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踐,談談我國為什麼要轉變國家經濟增長方式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廣泛應用高科技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全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資源和環境代價。這種情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我區經濟增長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兩低」問題比較突出,2005年單位GDP能耗全國最高。因此,我區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的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處理好產業轉型與加快發展的關系、加快經濟增長速度與提高發展質量的關系、追求當前利益與謀劃長遠發展的關系,決不能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努力實現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科學發展轉變;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由就工業抓工業向跳出工業發展工業轉變。從更廣視野、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把工業化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來抓,准確把握工業與服務業、農業之間的共生關系,工業化與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之間的依存關系,努力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動。在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注重追求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3. 十八大的重要思想是什麼

十八大的重要思想是:牢固確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地位。

十八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

科學發展觀是以發展為第一要義、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立場、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為基本要求、以統籌兼顧為根本方法的思想體系。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

(3)堅持改革開放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擴展閱讀

十八大會議內容:

1、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2、制定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前進方向。

一是要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二是要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三是要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四是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是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六是要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七是要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3、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4、回答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政策立場。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是我們毫不動搖的行動綱領。

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經濟結構加速調整,同時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

1,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版
2,堅持把科技進步權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3,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4,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5,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調整經濟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實現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實現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實現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

5. 如何在深化改革開放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八來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自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提出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
這「兩個全面」、「兩個加快」,體現了發展、改革、轉變的有機結合,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新要求。
首先,發展必須轉變。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較大,粗放的增長方式已經到了非轉不可的時候。轉方式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轉變必須改革。體制機制不合理是制約轉方式的最大障礙,轉方式必須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現在轉方式、促發展,還要靠改革開放。
第三,改革未有窮期。我們已進入轉方式的關鍵期、發展的轉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區。在這個階段上,改革的訴求與期待增多,改革的難度和復雜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間和潛力依然很大。
加快轉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一場深刻變革。必須把抓改革、促轉變、謀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動力活力,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

6. (14分)。材料一: 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

(1) (8分)。①意識在本質上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是對當代中國實際的反映。(2分)
②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為我們進行文化建設描繪了宏偉藍圖。(2分)
③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要加強文化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2分)
④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健康的意識,催人奮進,使人向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能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分)
(2) (6分)。①規律是客觀的,要求我們按客觀規律辦事。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把握規律,使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建立在認識和把握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2分)
②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黨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是永無休止的過程。(2分)③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產生了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又推動了對經濟發展方式認識的不斷深化。(2分)

7. 為什麼要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 方式的

改革開放,是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
改革指得是經濟體制的改革。由於我回們國家尚且處於社會主答義初級階段,各方面還不成熟,所以必須堅持改革,而且改革要與經濟發展同步。各方面都要改革。
開放說得也是很多方面的開放:經濟、文化交往等。與國際接軌,揚長補短。我國有些方面的技術或設備還很落後,所以要引進先進的技設備,向發達國家學習。當然,也要把我們的優勢推出中國,形成互補的經濟形式,總之發展才是硬道理。
在從另一個方面講,這也是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中國不能在象清朝那樣拉,閉關鎖國只有落後的份。
所以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一戰略。

8. 結合改革開放以來自己家鄉的實際情況,論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不少於1500字

都是河工大的呀,接著搜索

9. 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強調了高舉旗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有這樣,才能高瞻遠矚、統攬全局,確保「十二五」規劃的正確方向,確保「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才能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的強大合力。
(二)明確了基本著眼點——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這兩個基本著眼點體現了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依循的兩個維度:一是形勢發展的維度,就是要針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與時俱進謀劃新思路新舉措,切實增強規劃的前瞻性、戰略性、針對性、指導性,從而制定出體現時代要求、立足現實狀況、符合客觀規律的好規劃。二是群眾需求的維度,就是要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努力把人民群眾的呼聲、期待和要求體現到規劃中,從而制定出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得民心的好規劃。
(三)提出了「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題——以科學發展為主題
這是《建議》最鮮明的特點。把科學發展確定為「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題,主要是因為:首先,發展仍然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盡管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居世界100位左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在現代化道路上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無論規模還是難度,在當今世界絕無僅有,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罕見的,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最終還要靠發展。其次,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我國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要破解發展難題,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為此,《建議》作出一個重要論斷:「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未來5年,我們必須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統等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四)確定了「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線——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這是《建議》的一個突出亮點。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確定為「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線,主要是因為:其一,這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迫切需要。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使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弊端更加凸顯的情況,只有把保增長與轉方式結合起來,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基礎上,建立在結構優化、創新驅動的基礎上,才能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增強我國經濟抵禦國際市場風險能力。其二,這是解決我國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問題的根本途徑。面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的現狀,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真正突破資源環境制約,切實改變經濟結構失衡狀況,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不斷增強持續發展能力。其三,這是贏得未來競爭主動權的戰略之舉。面對各國搶抓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形勢,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培育新的長期競爭優勢,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地位,才能為經濟發展增添充沛後勁、開辟廣闊空間。總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事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十二五」時期,必須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放在主線的位置,把保持經濟平衡較快發展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機統一起來,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五)突出了動力和目的——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我國能取得現在這樣的發展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十二五」時期要實現更大發展,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不會有中國的今天;離開改革開放,將失去中國的明天。在實現宏偉事業的征程上,無論遇到什麼干擾和困難、風險和挑戰,都必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不動搖,堅持用深化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不動搖。制定「十二五」規劃、推動「十二五」發展,必須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體制創新,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質量和水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注入蓬勃活力。我們推進發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努力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六)確立了目標方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關鍵5年。目前,我國總體上已實現小康,但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現在距離2020年還有10年時間,「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成果如何,決定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能否如期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有經濟建設方面的指標,而且有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要求;不僅追求物的增加,而且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使一些地區、一部分人達到全面小康,而且要覆蓋全部城市鄉村、惠及十幾億人口。以此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需作出艱苦努力。「十二五」時期,必須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著力抓好薄弱環節、解決難點問題、突破滯後領域,為最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10. 十七十七屆五中全會的要點

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要點

1、「十二五」發展所處的「兩個時期」
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二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2、「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性
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十一五」成績概括(三句話)
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
4、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和國際國內形勢
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5、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一個堅持、四個更加)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6、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五個堅持」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7、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8、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主要工作任務(「五個要」)
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10、全黨必須增強的「五個意識」
全黨必須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大力發揚真抓實干精神,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以黨同人民更加堅強的團結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扎扎實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與堅持改革開放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