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作用
這是個大問題---財政政策是指根據穩定經濟的需要,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稅收對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稅收,可以抑制總需求從而減少國民收入,反之,則刺激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目前中國實行的是:雙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摘要]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過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來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二者既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系,必須准確把握和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根據實際情況協調而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國家對社會資金供求的調節應盡可能避免行政干預,而應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加以引導,當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時,財政政策就應該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同時,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不僅是財政政策調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為中央銀行發展債券市場開展貨幣公開市場操作提供必要條件,增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過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來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二者既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系,必須准確把握和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根據實際情況協調而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一、財政向銀行發放國債規模的大小是調整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在當今社會,一國貨幣總量指的是以貨幣單位表示的社會貨幣購買力總額,主要包括現金(或現鈔)和銀行存款(「存款貨幣」),其中,銀行存款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而現金所佔比重則很小。因此,所謂貨幣投放,絕不僅指現鈔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貨幣的投放。目前一國貨幣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銀行購入發鈔儲備黃金(或其它儲備物資);2、央行購買儲備外匯;3、央行購買國債或給予政府(財政)透支;4、央行向各類貸款銀行發放貸款,或者買入貸款銀行持有的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券等,並通過貸款銀行向社會發放貸款;5、貸款銀行吸收存款後,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證金或保持一定的備付金存款外,向社會發放貸款,並形成貸款投放的乘數效應;6、央行外的各類銀行購買國債、企業債券以及外匯等。另外,從整個國家貨幣購買力總額看,境外資金流入和本國貨幣流出境內也會影響社會貨幣總量(這要進行凈流入或凈流出量的具體分析)。
我國目前貨幣投放最具有調節餘地的渠道,一是銀行貸款,這也是貨幣投放最主要的一條渠道;二是各類銀行購買國債並通過財政開支向社會投放貨幣。其它渠道投放貨幣的伸縮餘地都是有限的。這里,財政增加向銀行發放國債,就意味著銀行增加貨幣投放(因而也會形成財政投放的乘數效應);財政兌付向銀行發放的國債,就意味著銀行減少貨幣投放(增加貨幣回籠)。也就是說,財政收支不僅也體現為社會貨幣的收付,體現為社會貨幣的再分配,而且財政向銀行發放國債規模的大小就是調整貨幣供應總量的重要渠道。這也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緊密相關的重要表現。
二、運用兩種渠道,有效調節貨幣供應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
一般來講,社會貨幣總量就是以貨幣表示的社會購買力總額,即社會總需求,但從某一時間段看,社會貨幣總額中總會有一部分脫離社會生產流通領域而沉澱下來,並不形成當期實際的購買力。因此,社會貨幣總量又可以劃分為「流通貨幣量」和「沉澱貨幣量」兩部分。真正影響一定時期社會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會貨幣總量,而主要是流通貨幣量。當然,流通貨幣量的變動與貨幣總量的變動是有密切關系的。
從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社會貨幣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的調節作用看,二者又有明顯的差別,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從貨幣政策調控的基本對象----銀行貸款投放貨幣的情況看,貸款投放形成的資金屬於債務資金,一般有規定的貸款期限,到期要還本付息,貸款利息就是貸款資金的價格或成本。因此,貸款投放更像是資金的買賣行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實際投放多少,取決於買賣雙方的意願和銀行信貸資金的規模,而並非是無條件的。其中,銀行可以通過降低貸款利率和貸款條件來增加貸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對貸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別是在一個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識和約束的社會更是如此;而不計成本、不顧風險地濫放貸款也是不符合銀行經營原則和監管要求的,是要嚴格控制的。銀行貸款的增長從根本上講,決定於借款人對未來收入或投資回報的預期和信心。在面臨貸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貨緊縮壓力的情況下,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來刺激貨幣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會貸款需求旺盛,流通貨幣量增大,面臨通貨膨脹壓力的情況下,銀行作為貨幣供應者,在控制貨幣投放方面的作用卻會遠遠大於其在擴大貨幣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社會存款意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調整沉澱貨幣量和流通貨幣量的比例,但社會存款意向同樣受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還受到未來收支預期變動的影響,單純的利率調整對存款的調節作用也是有限的。
從財政政策對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來看,在社會存款意願強烈,投資和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發行國債吸收一部分社會沉澱貨幣(包括銀行沉澱資金),並通過財政開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調節當期沉澱貨幣量與流通貨幣量的比例,並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帶動民間投資,改善社會收支預期,增強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從而刺激社會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但發行國債是國家對社會的負債,是要歸還的,因此,必須保證國債投資的質量和效益,並要避免因增加財政投資而產生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國債發放的總量必須控制在財政可以承受的范圍以內,避免造成嚴重的財政危機。同時,還必須看到,財政投資是一種權益性投資,它代表著對被投資企業或項目的所有權,因而享有對被投資企業和項目的管理、分紅和處置的權力,但卻沒有要求其歸還投資的權力。這就意味著財政擴大投資後,一旦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需要控制貨幣投放時,要收回投資是相當困難的,對一些投資期限較長的項目,如果匆忙停止後續投資,還可能造成重大損失。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不僅在不同情況下對調節貨幣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不同,而且銀行貸款與財政投資的性質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確認識和准確把握二者的本質特徵和根本區別,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職能作用,而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我國曾實行過「撥改貸」,將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撥款(投資)改為統一由銀行貸款解決,這盡管為解決一定時期的特殊問題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卻帶來了新的影響深遠的問題:企業資本金嚴重缺乏,財務負擔沉重;將由財政解決的撥款改為銀行貸款解決,使銀行失去了貸款控制的標准和自主性,銀行成為財政和計委的出納;銀行貸款代替撥款,使企業獲得貸款不還的理由(投資是不存在歸還問題的),因而造成對國有銀行嚴重的貸款不還的企業誠信問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吸取教訓的。
應該強調,財政政策是國家意圖的體現,盡管政策制定的內部時滯可能比較長,但一經確定,其實施帶有強制性,外部時滯卻非常短。而貨幣政策則主要依靠調整存貸款利率、存款准備金率、票據再貼現利率和再貸款利率等,間接地調整民間存貸款意向和銀行貸款意向等,經過多道環節的傳導才能產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時滯是比較長的。為推動市場機制不斷健全,國家對社會資金供求的調節應盡可能避免行政干預,而應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加以引導,在這種情況下,當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時,財政政策就應該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同時,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不僅是財政政策調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為中央銀行發展債券市場開展貨幣公開市場操作提供必要條件,增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可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必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脫。
三、對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調控的把握標准
貨幣總量或社會總需求的調節是非常復雜的事情,要准確把握調節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難的,但又是必須加以明確的關鍵問題。
我們知道,調節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國民經濟適度穩定增長,保持物價的相對穩定,從而保證最大程度的勞動就業、社會穩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等。據此我們可以肯定,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增長率的確定主要取決於國民經濟(一般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的增長目標和居民消費物價總指數的變動目標。保持多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或浮動范圍,消費物價總指數的波動控制在多大的范圍之內,需要作為重要的國民經濟計劃指標予以研究並報全國人大核定。這兩大指標確定後,即可據以確定貨幣供應量的控制目標。
由於貨幣投放或回籠對GDP的影響具有滯後性,所以貨幣量目標增長率還受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相關函數(簡稱「關系函數」)的影響。這一關系函數的准確確定,對准確把握貨幣供應量控制目標至關重要。為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避免貨幣流通量的大起大落,「關系函數」可按照前三年(或適當時段)貨幣總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貨幣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長率與同期GDP增長率比值的平均數來分別確定M2和M1的關系函數。在此基礎上,再將目標實施過程中發現的重大事項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作為「調整項」考慮進去,即可確定M2和M1的目標增長率。計算公式為:M2目標增長率=GDP目標增長率×M2關系函數±物價目標變動率±調整項M1目標增長率=GDP目標增長率×M1關系函數±物價目標變動率±調整項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如果M2和M1實際增長率與目標增長率發生較大偏差(如相差3個百分點以上),GDP或物價總指數的實際變動率與目標發生較大偏離(如低於最低目標值或高於最高目標值0.5個百分點以上),就應該適當進行反向調整。這樣,貨幣增長的調節方向和目標就比較明確了。
確定了貨幣增長的調節方向和目標後,就要相應調整和協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確保貨幣增長調控目標的實現。
總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調節重點和手段,有著不同的調節影響和作用范圍,又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必須正確認識和准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二者應有的積極作用
希望採納
2. 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有哪些
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財政政策可以分為擴張性、緊縮性和中性財政政策三種。當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時,政府財政在確保各種行政和國防開支之餘,不會搞大規模的投資。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時,政府會積極投資於能源,交通,住房和其他建築相關產業,從而帶動水泥,鋼鐵、機械行業等發展。
如果政府發行債券的方式來增加投資,對經濟的影響更是深遠的。總體而言,財政政策的緊縮將使得經濟過熱受到控制,股市將減弱,因為它表明未來經濟增長將放慢或走向衰退,而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股市會強大的,因為它表明經濟增長將加速未來或進入繁榮階段。
具體來說,財政政策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證券市場造成影響:
(1)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能夠提升總需求,降低經營風險,從而使股市上漲,相反,如果由於經濟過熱遭到抑制,就會降低股票的市場價格。
(2)擴大政府采購,加大政府投資公路,橋梁,港口等非競爭性領域,可直接增加與工業產品的需求,而促使證券價格上漲。減少政府的購買水平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2)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與作用擴展閱讀:
宏觀經濟政策基本原則:
1、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原則是: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
2、宏觀經濟政策就是短期的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政策,需根據形勢的變化而作調整,不宜長期化,因為經濟形勢是不斷變化的。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發展的今天,一國的經濟形勢,不僅取決於國內的經濟走勢,還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全球經濟的走勢。
3、「急則治標」是指運用財政、貨幣等宏觀經濟政策處理短期經濟問題,如刺激經濟增長,防止通貨緊縮、應付外部沖擊等;「緩則治本」是指通過結構政策與經濟改革處理長期經濟問題,如調整經濟結構、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實現持續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
參參考資料:網路-宏觀經濟政策
3. 我國近五年實施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貨幣政策目標是一國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採取的貨幣政策希望達到的最終目的。
包括:經濟增專長、價屬格水平穩定、充分就業、利率穩定、匯率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盡管央行不能直接帶來這些目的,卻能針對它可以影響的變數制定不同的政策。貨幣政策的諸多目標之間常常有沖突,政策可以達到一個目標,但卻也使另一個目標變得更加難以實現。
在中國,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在實際中有兩種主張,一種是單一目標,以穩定幣值作為首要的基本目標;另一種是雙重目標,即穩定貨幣和發展經濟兼顧。
從各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歷史演變中來看,無論是單一目標、雙重目標或多重目標,都不能脫離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當時所面臨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但貨幣政策要保持足夠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政策目標不能偏頗和多變。
此條答案由有錢花提供,有錢花是度小滿金融(原網路金融)旗下的信貸服務品牌,靠譜利率低,手機端點擊下方馬上測額,最高可借額度20萬。
4. 緊縮性財政政策 對 宏觀經濟的影響
緊縮性財政政策即為擴大財政收入,減少財政支出,擴大財政收入:財政的四大來源是稅利費債,主體是稅,稅的增加,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企業利潤率下降,企業生產下降,經濟增長減緩,企業生產下降,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同樣減緩經濟增長.支出減少,政府購買(消費)減少,同樣減緩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減緩,會引起物價下降,失業率增加,國際收支向逆差方向轉化等宏觀經濟指標.
5. 試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作用機制
我感覺這道題是要靠你IS-LM曲線的作用機制的。
http://wenku..com/view/a2df4774f46527d3240ce030.html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效果與IS-LM曲線 》內
一個不錯的ppt,免費下載容,你看看
簡單的說,你可以將積極、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積極、緊縮的貨幣政策兩兩組合,分析四種情況下社會總收入和利率的變化。
6. 宏觀經濟學 乘數效應在對總需求的財政政策刺激中如何作用
乘數效應是指國民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相關變數的變化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k=ΔY/ΔX,其中Y表示國民收入,X表示引起國民收入的相關變數。
乘數主要分為投資乘數,政府支出乘數,稅收乘數,轉移支付乘數,平衡預算乘數,財政政策乘數和貨幣政策乘數。擴張性財政政策也就是樓主所說的刺激總需求的財政政策,根據政府採取不同的調節手段,一般表現出上面政府支出乘數效應,稅收乘數效應,轉移支付乘數效應和平衡預算乘數效應。
1.如果政府通過增加政府購買的方式拉動總需求,政府支出的多少所帶動國民收入增加的多少就是政府支出乘數效應
2.如果政府通過減稅的手段刺激總需求,那麼稅收水平減少的數量所引起國民收入增加的多少就是稅收乘數效應
3如果政府政府通過轉移支付來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轉移支付增加的數額所帶動國民收入增加的多少就是轉移支付乘數
由於政府支出乘數大於大於稅收乘數和轉移支付乘數,改變政府購買水平對宏觀經濟活動的效果要大於改變稅收乘數和轉移支付乘數效果,故改變政府購買水平是財政政策中最有效的手段。
4.平衡預算乘數是指政府收入水平(主要是稅收)和支出同意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與政府收支變動的比率,所以平衡預算乘數效應在擴張性財政政策中不起作用。
財政政策乘數與政府支出乘數有所不同,主要是前者考慮利率變化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即剔除掉「擠出效應」的收入部分;而後者則不考慮利率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忽視了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私人消費或投資的影響。
7. 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有哪些
財政政策的運作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1、財政政策的種類與經濟效應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總的來說,緊的財政政策將使得過熱的經濟受到控制,證券市場也將走弱,而松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證券市場走強。
2、實現短期財政政策目標的運作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為了實現短期財政政策目標,財政政策的運作主要是發揮"相機抉擇"作用,即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來選擇相應的財政政策,調節和控制社會總供求的均衡。
3、實現中長期財政目標的運作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為了達到中長期財政政策目標,財政政策的運作主要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改革、調整稅制。
(7)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與作用擴展閱讀:
財政政策降低稅率:
1、供給學派斷言,在經濟增長的自然動力被窒息的地方用財政支出刺激需求的增長,只能帶來通貨膨脹,而累進的高所得稅率則是窒息經濟增長和抑制生產發展的主要障礙。
2、供給學派認為減稅,特別是降低邊際稅率,可以對經濟產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如鼓勵人們加班加點,積極經營,推遲退休,縮短待業期,從而提高收入。這樣人們就可以有更多的錢用於支出,特別是有更多的錢用於儲蓄,而儲蓄與收入刺激相結合,又可以鼓勵投資。
3、在這一點上,正好體現出它與凱恩斯學派認為減稅的作用只在於增加總需求的不同著眼點。供給學派主張,減稅必須按照激勵儲蓄和工作並給投資者以鼓舞的方向去設計,主張實行累進稅和公司稅的削減。
4、它與主張對高收入階層增稅而僅僅對低收入階層減稅的自由主義者完全對立。供給學派認為,當高額累進稅率阻止企業家積累財富時,社會遭受的損失遠較稅收為多,它喪失的是企業家發展自己事業時所具有的發明革新、敢冒風險和創新的精神(見供給學派稅收思想)。
8. 試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如何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兩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都是從價值上來影響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以實現宏觀調控。 財政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杠桿,主要包括稅收、預算、國債、購買性支出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是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節貨幣供求和控制信貸規模以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的方針和策略的總稱,是國家宏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實施貨幣政策所採取的各項措施、手段和方法,以實現其對貨幣量和信用量的調控作用。貨幣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再貸款等。
按照凱恩斯主義的觀點,通過改變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經濟中的貨幣供給量,可以影響總支出水平,從而影響就業、價格總水平、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實踐中,表現為財政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節。財政政策是政府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作出的決策。財政政策通過變動政府的收支,對國民收入產生乘數作用,進而達到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目的。財政政策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當經濟的總需求不足時,失業增加,政府通過削減稅收、降低稅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總需求。反之,當總需求過高時,出現通貨膨脹,政府則增加稅收或削減開支以抑制總需求。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貨幣政策的實施也是逆經濟風向的。貨幣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貼現率政策、公開市場業務和變動法定準備率等。具體地說,貼現率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變動給商業銀行及其他存款機構的貸款利率來調節貨幣供應量。貼現率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就會減少,准備金從而貨幣供給量就會減少;反之,降低貼現率,准備金從而貨幣供給量就會增加。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證券,以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行為。變動法定準備率也能夠改變經濟中的貨幣數量。隨著經濟中貨幣量的改變,影響了經濟的總需求水平,進而達到影響國民收入,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目的。
9. (宏觀經濟學)用IS-LM模型分析政府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圖形畫不出來,不過你可以把IS和LM曲線想像成「×」號——向下傾斜的IS曲線和向上傾斜的LM曲線。
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使得總需求在每個利率上都減少,故體現在IS曲線的向左移動,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得每一收入水平上的利率減少,體現在LM曲線的向下移動。兩者合力的結果是均衡利率必定減少,而收入不確定。
因為IS的緊縮性移動使得收入減少,而貨幣擴張又刺激了利率的降低和投資的提高,最終收入增大還是減少取決於到底哪個移動力度更大一點——貨幣擴張多,則收入增加,反之則減少。
以上的分析是基於一個封閉的經濟體,即忽略了進出口。
如果加上進出口貿易,並假設是小國開放模型,即利率水平是由世界均衡利率固定的,不取決於小國的儲蓄或國外凈投資。首先假設本幣實行浮動匯率:
此時,財政緊縮和貨幣擴張的效果同前,但把均衡利率拉低到了世界均衡利率之下,導致資金外流,本幣的匯率貶值。匯率貶值之後刺激了凈出口,使得IS曲線向右擴張性移動。只要利率低於世界均衡利率,對外凈投資一直增加,貨幣一直貶值,直到IS移動到和LM曲線和世界均衡利率三線交一的地方(世界均衡利率是條水平線,可以想像著加到IS-LM框架中,圖還是畫不出)。此時,又獲得了均衡。均衡的結果是,利率當然還是不變的,而均衡的收入水平增大了。即此政策的合力是貨幣貶值和收入增加。
如果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則仍然想像一個「×」號和一條過「×」交點處的水平線。IS向左移動和LM向右移動使得貨幣有貶值的壓力,央行為了穩定匯率,必然拋出外匯,買進本幣,這使得貨幣供應量減少,LM緊縮性移動。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IS、LM和水平利率線三線交一,當然,此時的交點位於以前的左邊,因為IS、LM線都是向左移動的。最後均衡的結果是:匯率不變,利率不變,但均衡的收入減少,經濟衰退。
中國的情況是比較接近小國開放固定匯率模型的,以上已經分析到了。至於大國開放模型,是介於封閉和小型開放模型之間的,比較復雜,恕在下省略。
10. 結合實際,探討當前我國的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過去10年以貨幣擴張刺激經濟增長的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今年專11月M2已達到94.48萬億,金屬融體系的低效導致資源錯配,社會整體債務壓力較大。既不能使經濟失速又不能繼續濫發貨幣是目前政策的難點。因此,應採取穩健的貨幣政策,而應通過體制改革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以代替過去的信用擴張。
不多從經濟周期上看,目前宏觀經濟遇到了產能過剩需求萎縮的困難,輔以比較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利於經濟的平穩復甦,穩定資產價格,降低整體債務風險。
所以穩健的貨幣政策輔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對目前的宏觀經濟短期和長期綜合看最為有利。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