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就業,居民生活角度談一下當前經濟發展形勢
長科的吧?
1、居民生活方面,隨著我國近30多年經濟發展的快速增長,經濟總量也在快速增加,普通居民生活水平總體上有較大的提高。從2011年起,我國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但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我國位列第80多位,與此同時,收入分配領域的高低懸殊,差距越拉越大,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隱憂,並得到我國高層的關注,對此要得到比較好的扭轉,還有待時日;
2、民眾就業方面,逐步深化的經濟改革還為經濟建設釋放了巨大的改革紅利,在就業方面,基本上以市場化來決定,政府的指導性措施幾乎失靈,但隨著產能過剩、淘汰落後產能,民眾就業有著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移,從低收入就業方式向高收入行業轉移的趨勢。而開具較低月工資的企業,就往往難以招收到工人,但企業在為員工支付了較高的工資後,勞動強度也在增加。在考量工資收入之外,子女上學、照顧老人,以及能否就近就業,也成為勞動者選擇就業的取向;
一、 我國經濟增長的總體情況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的總體狀況呈現出增長勢頭放緩的趨勢。2010 年我國GDP 的增長速度為11.7% ,2011 年為10.4%,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GDP增長速度僅為7.8%,2013年我國經濟增速為7.6%,預計2014年將為7.5%。當前中國經濟增速呈現放緩的態勢。
二、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分析
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因此,以下從這三個角度分析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原因。
(一) 國民擴大消費的腳步放緩
1. 物價的持續上漲弱化了消費能力。近幾年,我們能夠明顯發現物價尤其是食品價格上漲,而食品作為居民生活的首選必需品,多數家庭只能壓縮其他消費品的開支。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CPI同比上漲5.4%,2012年CPI比上年增長2.6%。
2. 實際收入增速的放緩抑制消費需求。擴大消費要有收入可持續增長作保障。但是,當前中國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增速正在減緩。數據顯示,2012年城鎮居民的財產性收入由2011年的24.7%降至8.9%,預計隨後的幾年還會有小幅的下滑。
3. 對未來預期的不樂觀弱化消費者信心。由於受美國次貸危機、中國通脹壓力加大等消極因素影響,目前中國城鄉居民對未來支出預期普遍存有顧慮,消費信心不足,消費慾望減弱,這些都將制約整體消費規模和消費水平的提升。
(二) 投資增長速度下降
當期經濟增長趨於放緩,主要原因也有投資下行帶動工業產出的增長速度相對也在放緩。首先,當前中國工業化率已經很高,工業化進一步推進的空間明顯收窄,繼續通過提高工業化程度來推動投資的模式難以為繼。其次,當前中國投資效率出現惡化趨勢,投資效率明顯降低,投資的低回報導致了低投資收益,必然會阻礙投資的增加。
(三) 出口增速由於發達國家深陷債務危機、人民幣持續升值而大幅下滑
1. 發達國家深陷債務危機,對中國商品和勞務的需求增速將趨於降低。歐盟和美國長期是中國最主要的兩大貿易夥伴,而在當前以及未來較長時期內,嚴峻的債務問題將使得歐美發達國家對中國商品和勞務的需求不再保持以往的快速增長,中國難以再依賴發達國家的高消費來實現本國出口的高增長。中國對外貿的依存度從7年前的60%左右,逐步回落至去年的46%。
2. 人民幣持續升值使得我國的商品和勞務在出口中喪失競爭力。他國面對人民幣的升值會減少對我國商品的需求,從而使我國出口增速下滑。
三、 如何應對經濟增速放緩的現狀
結合我國當前經濟形勢,「保增長」和「控物價」是現階段的主要目標。要實現這兩個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 實行差別性貨幣政策和多元化財政政策
1. 所謂差別性貨幣政策,就是貨幣當局在採用緊縮性貨幣政策以控制物價上漲的同時,還應注意區別對待,降低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門檻,拓寬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2. 所謂多元化財政政策,就是財政當局在實施穩健性財政政策的基礎上,還要注意提升政策的調控效力。通過調高個稅起征點、降低或取消利息稅、適度擴大出口退稅政策的適用行業等刺激內部需求、減輕企業壓力;建立嚴格、透明的財政支出管理體系,抑制公共支出過快增長而誘發物價持續走高,同時應繼續加大對農業的直接補貼,通過農產品增產緩解農產品主導型的通貨膨脹壓力。
3. 加大支持中小企業出口力度。金融機構以及地方性銀行要更加重視中小企業信貸工作,不斷完善適應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模式,加強對當地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
(二) 積極推進社會改革
1. 建立體現社會公平的分配方式,著力縮小貧富差距。在初次分配環節,健全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重點提高普通勞動者的報酬所佔比重;加強對壟斷行業工資水平的調控力度;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在二次分配環節,通過稅制改革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在三次分配環節,進一步引導、規范和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此外,還應通過引導房地產業規范健康發展等手段調節居民財產分布,逐步改變財產持有嚴重不平等的現象。
2. 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就業是居民改善生活條件的基本途徑,只有實現就業和再就業,才能從根本上擴大居民消費的需求,拉動經濟增長。
3. 完善社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對於改善中低收入者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的福利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應該強化對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考核和行政問責;依據中央與地方管理責任的劃分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改革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引入競爭機制,實現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區域和城鄉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