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西部地帶經濟發展的優勢

西部地帶經濟發展的優勢

發布時間:2020-12-29 04:58:32

A. 與東部經濟地帶相比,中西部地帶的經濟發展優勢主要有

市場,,,交通,,,,,開發程度

B. 地理;西部地區有什麼優勢

1.資源豐饒,開發潛力巨大。
中國西部雖然經濟上貧困,但它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是中國資源開發的大寶庫,它的資源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礦產資源。在西北和西南各省、市、區都有諸如鎳、鐵、鋁、鉻等金屬富礦,稀土和錫等非金屬資源遠景儲量居全國之首,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吐魯蕃盆地,甘肅的河西走廊、隴東高原,陝西的陝北地區,四川的四川盆地都探明有整裝油田和氣田,是中國開發石油、天然氣的重要基地,已探明天然氣蘊藏量26萬億立方米,佔全國蘊藏量的86%,它將為我國能源工業和重化工業提供重要的資源保障。二是水力資源。長江、黃河發源於中國西部。中國西部還有眾多的河流和湖泊,有巨大的冰川覆蓋地,特別是中國西南地區水力資源佔全國一半左右,青海湖和鄂陵河、扎陵河,以及西藏星羅棋布的湖泊都是珍貴的水力資源。有關資料表明,西部水能蘊藏量為5.57億千瓦,佔全國水能蘊藏量的82.3%,可開發利用的水電資源2.74億千瓦,佔全國可利用水電資源的72.3%。目前西部已經建成的劉家峽水電站、龍羊峽水電站、青銅峽水電站和正在發展的三峽水電工程已經為西部的發展和全國的能源需求作出了重大貢獻。三是生物資源。中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森林、草原、荒漠、戈壁縱橫交錯,內含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有金絲猴、大熊貓等珍稀動物,有藏紅花、雪蓮、冬蟲夏草等珍貴葯材數千種,有雲杉、柚木、楠木等名貴樹種,還有成千上萬種千姿百態、奼紫嫣紅的花草樹木。西部的生物資源為建材業的發展、自然保護區的設置、花卉業的發展、中葯材的開發、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四是旅遊資源。中國西部是世界屋脊,又是大漠戈壁分布最大的地區,冰川、凍土、溶洞、奇峰,應有盡有,洶涌的江河,秀麗的湖山也令人神往。尤其是幾千年來,西部人創造的燦爛文化和人文景觀為全世界人所傾慕,甘肅的莫高窟為世界十大文化奇跡,四川的黃龍九寨溝為世界級自然保護遺產。作為佛教文化象徵的石窟寺,80%集中在甘肅、新疆、陝西、四川等西部省區。這些人間稀罕的自然景觀和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為西部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源泉。
2.歷史久久,文化底蘊深厚。
中國西部是人類祖先的重要發祥地,考古學家在陝西藍田發現的「藍田人」距今80多萬年,雲南大理發現的「大理人」距今20多萬年。這說明,人類始祖就在西部地區生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西部俯仰皆見,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 特別是上中游地區, 人類活動更為頻繁,5000年至3000年期間的仰韶文化就是在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和甘肅大地彎遺址是中國仰韶文化發展的高峰。在中國西北地區,自遠古時期就有以狩獵和放牧為主的眾多部落,他們創造了原始草原文化,為後代畜牧業的發展創造了經驗。炎黃始祖也是在黃河流域興起的,姜、姬炎帝和姬姓黃帝就在西北和中原一帶發展,他們創造舟車,作八卦,制耒耜,創農耕,炎帝出生於陝西寶雞地區,黃帝的許多後裔出生於陝西、四川地帶,人文初祖伏羲就出生在甘肅天水。夏朝、商朝其起源地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地,但它所轄地區已經擴展到陝西、四川、甘肅一些地方,周王朝的始祖就出生於陝西,而整個周部落是從渭水中游、黃土高原發展起來的,周武王伐紂取勝後建鎬京,地在今長安縣。秦始皇祖籍的封地在甘肅清水,秦統一中國後,把西北地區的安全放在首位,修築長城的起點放在甘肅臨洮,漢武帝大規模向西運兵,在甘肅河西走廊建立了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從此,形成了一條以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河西走廊,通往新疆和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唐代一直在今陝西長安一帶建都,並且大規模擴展絲綢之路,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宋以後,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轉向南方,但中國西部的發展歷史並未結束。元代在開拓疆域中把甘肅、新疆、西藏一些地區作為拓疆的重點,而清代正式收復新疆全境,並管轄了西藏的事務,從而使中國西部的面積佔全國一半以上。在5000年的中國西部開發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重要的業績,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其它發明創造多出於西部地區。例如,陝西壩橋附近發現的壩紙早於蔡倫時代的造紙術,是人類最早的紙張。四川的都江堰、陝西的鄭國渠、寧夏的漢岩渠、唐徠渠都是中國最早的水利工程。從北魏開始,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在古絲綢之路上留下了成千上萬座石窟寺,也從國外傳來了大量農業、手工業技術。中國的大型城市也是在漢唐時代從西部興起,敦煌、長安、成都曾發展為通衢三江四海的國際大都市。
中國歷代在西部大地上留下的眾多帝王將相和名人墓葬表明了中國西部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精華所在地。民間有一句通俗的偈語:「江南才子山東將,陝西黃土埋帝王」。在中國關中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確實留下了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足跡。炎帝陵在今陝西寶雞市,黃帝陵在今陝西黃陵縣,伏羲故里在今天水市,周文王、周武王墓在今咸陽市,秦始皇陵在今陝西臨潼,秦二世陵在今西安市,漢朝的武帝、惠帝、呂後、司馬遷、霍去病、蔡倫死後都埋葬在今陝西境內,唐高宗、唐太宗等18個帝王死後都埋在陝西,而關中地區的陪葬墓3000多座, 在成都有劉備墓,在西藏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合葬墓,在甘肅和新疆、青海、寧夏省區,古代曾建立了眾多的少數民族王朝,留下了諸如西夏陵、回王墓等少數民族代表人物的墓葬。這些皇帝、王公和名人的墓葬,表明中國西部地區文化底蘊極其深厚,說明中華民族的淵源和根基在西部。
西部的文化底蘊是今日西部大開發的寶貴遺產,這些遺產的挖掘和開發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內容,具體作用表現在:振興絲綢古道有利於發展歐亞大陸橋的新經濟文化走廊;整理歷史遺存有利於推動西部旅遊業的深度發展;宏揚古人的開發創業精神,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愛國圖強的偉大品格;研究總結西部古代的開發史有利於借鑒歷史上的開發經驗;研究歷史上的民族關系有利於增強民族團結,發展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3.民族眾多,便於多元開發。
中國有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大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在中國西部地區,除了朝鮮族、滿族、赫哲族、達斡爾族、毛南族外,其它各少數民族在中國西部都有聚居地。在新疆,維吾爾族佔全國維族的99.8%,此外有哈薩克、烏孜別克等少數民族。在青海、藏、蒙古、回、土、撒拉族等民族佔全省人口的42.1%。在甘肅,有45個少數民族居住,其中甘南的藏族占人口多數,臨夏回族占人口多數,而裕固族和保安族、東鄉族佔全國這三個少數民族的80%。雲南是全國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祜、佤、阿昌、怒、德昂、蒙古、基諾、水、獨龍等51個少數民族。貴州有苗、布依、侗、土家、仡佬等48個少數民族,全國近半的苗族,多半的侗族,全部布依族,仡佬族都在貴州。四川少數民族雖占人口的4.6%,但卻有52
個少數民族種類, 尤其彝族在四川涼山地區占人口的主體。
寧夏少數民族占人口的42.1%,而回族在少數民族中間的比例最大。在西藏,藏族人口佔全區人口的75.5%,佔全國藏胞的45.69%,此外還有門巴、珞巴等少數民族,為全國獨有。 從總體看, 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佔全國少數民族的70%以上,西部少數民族種類佔全國少數民族的80%以上。
歷史經驗表明,多民族雜居地區,如果出現分離主義和分裂傾向,對一個地區的發展會造成巨大破壞,而如果多民族處在和睦相處的時代,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提高都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我們現在處於各民族空前團結、和睦相處的時代,西部多民族的雜居總體上看是西部開發的一大優勢,西部多民族聚居有利於形成多樣化有特色的民族經濟。例如雲南的傣族善於建築有特色的民居竹樓,善於飼養大象和珍奇動物,雲南的少數民族是中葯材的種植和製造能手,西藏和甘、青地區的藏族能夠製造精緻的藏袍、衣帽、藏式地毯、貢噶圍裙、藏靴等手工業產品和酥油茶、糌粑等食品,維族善於種葡萄、養駱駝、種棉花、烤全羊、烤魚。許多少數民族都是畜牧業的能手。在少數民族中還出現過成千上萬的精工巧匠,在西部開發中發揮各民族的特色經濟有利於在全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各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優美的文化,雲南的許多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白族的「三月節」、傣族的「潑水節」都富有民族文化情趣,寧夏的花兒和甘肅臨夏的花兒反映了回族文化的精華。維吾爾族能歌善舞是馳名於世的,藏族的特色油畫唐卡是舉世聞名的,這些特色文化在西部開發中會煥發出又一次青春。
在民族大團結的氣氛中,少數民族的多元經濟和文化有利於和漢民族形成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互補,在一個地區的發展戰略中,既要突出支柱產業的優勢,又要突出民族特色的經濟和文化,這對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4.地域遼闊,開發時空巨大。
中國西部總面積545.9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56%,相比之下,人口顯得稀少。在這廣袤的國土上有許多未開墾的處女地,有一些地帶是傳統的開發方式難以對付的。西部地區的荒僻和貧窮這是一個劣勢,但是從現代開發的眼光看來,隨著開發手段的改進和資產的積聚,這些荒僻之地也正是用武之地。在西部的甘肅、青海、新疆有巨大的草原面積,但由於採取傳統的放牧形式,草山未能改造,且畜牧業的產量低、品質差,如果把這大片的草原採用發展現代牧業的方式種植優良牧草,改良牲畜品種,優化開發草原環境,消滅毒草鼠害,畜牧業的發展會進入一個新階段。新疆的三大盆地和甘肅的河西走廊有近200萬平方公里的荒漠戈壁和未開墾地,而這些地區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地下資源,如果把這些地區加以開發,將會把國內人口稠密區的一部分人口轉移過來,以緩解沿海地區的人口壓力,而且在這些荒漠地區會出現一批新興的城鎮和工業區,使西部的面貌為之改觀。
西部地區城鄉分異很大,80%的人口聚居在農村,傳統的生產方式在農業領域還占優勢,在農村和農業的開發上具有長期性和緊迫性,西部農村有廣闊的地盤需要採用現代耕作技術來加以改造,有些地方還能容納更多的勞動力來生存和發展。東部和全國其它地方先進產業向西部農業轉移的空間是巨大的,接受國內技術人員的市場也是巨大的。
西部具有艱險的自然環境和比較落後的交通設施,所以在開發交通通信上具有巨大的空間和需求。要形成西部的現代鐵路、高等級公路和航空事業,需要有巨額資金和先進技術,而且開發的周期還是很長的。西部開發顯然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開發方式並用。產業的升級換代主要靠技術創新和人才的使用,生態環境的建設、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有大量的普通勞動者的密集操作,要有千百萬人的參與。
由此可見,西部土地寬廣的優勢給全國開發西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給西部實現現代化提出了長期戰略任務,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西部會實現山川秀美、經濟繁榮和社會文明的大目標。
5.人口稀疏,便於提供就業機會。
西部和東部比,人口密度較小,其中寧夏、青海、西藏人口密度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一些地區人口極為稀疏,如青海人口密度為7人/平方公里,西藏為2人/平方公里。
在西部地區內部人口的分布也是很不均衡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河谷地區,廣大的山區、草原、戈壁、荒漠和高寒地區居民寥寥無幾。由於經濟的不發展和開發的步伐較慢,西部在勞動力資源的利用上有很大的產業缺陷和地域缺陷,傳統產業領域里勞動力也顯得過剩,就業難的問題嚴重存在,但從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看,西部的勞動力市場是廣闊的,勞動力的需求是巨大的。
西部生態破壞嚴重,實施生態治理戰略需要萬億以上的資金投入,這一戰略的實施將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強西部基礎設施的建設在近幾年同樣需要萬億元的投資。這一戰略的實施將會帶動建材、汽車、火車、石化等工業的發展,會對西部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西部大開發不僅為西部人創造了就業的機會,而且為東部和全國其它地區的一些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特別是適應於西部大開發的技術人才,西部給他敞開了就業的大門。
6.科技實力雄厚,有利於發展「知識經濟」。
建國50年來西部地區在科學技術發展上,國家採取了許多重大措施和步驟,通過發展高等教育,沿海科研機構的搬遷,根據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特點,國家興建科研基地等方式,從而使中國西部地區從科研機構、科技隊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和科技普及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科技強勢,取得了巨大成果。1978年統計,西部地區屬政府部門的科研機構和開發機構及情報機構共1178個,佔全國同類機構的20.39%,從業人員223977人,佔全國此類機構從業人員的23.96%。中國科學院一些重要學科的研究所布建在西部,其中有地質、地震、沙漠、冰川、近代物理、鹽湖、計算機應用等科研機構都設在四川、甘肅、陝西等地,還有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如草原生態、生物製品、獸醫研究、動植物研究機構,在西部各省區都有重要機構和科研人員。國家在核物理研究上,在甘肅建立了重離子加速器,目前已經發現了數十種同位素,國家還在甘肅酒泉、四川西昌建立了衛星發射基地。西部各省區目前有百餘名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有數十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部的一些科研機構每年都取得一批國內領先的科技成果,有一些成果處於世界前沿科技水平。中國科學院在測算可持續發展進程上,從智力支持系統對全國各省區的水平進行了分析評價,而西部有些省區智力支持系統列於全國正資產欄目的項目很多,重慶有11項,四川有20項,雲南有12項,陝西有28項,甘肅有19項,均列入正資產,有些資產品質良好。
西部各省市區建國50年來都打下了良好的科學技術基礎,尤其改革以來,科教興省、興區、興市的方針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重慶建立了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立了技術市場。1999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30項,
技術資產成交額達8.66億元,民營科技企業技工貿總收入達65億元。四川省是科技大省,擁有先進的科研設備和大批高級科研人才,其科技地位僅次於北京、上海。四川多年來實施種子工程,科技增糧工程,農業產業化示範工程,新興工業工程,傳統工業改造工程,實施20項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項目。四川有中國最大的受控熱核聚變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有綿陽科學、電子城,有工程師以上職稱的科技人員110多萬。
貴州1998年統計有422個科研機構,有1.04萬科研人員,目前科技對經濟的貢獻上升到了33.7%。雲南省改革20年來,科技突飛猛進,獲得國家和省級科技獎勵項目達529個,有些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西藏科技事業也有較大發展,1998年已有獨立科研機構和開發機構15個,在這些機構中的科技人員達845人。整個自治區科技人員達2.73萬人。
陝西省已有獨立科研機構和開發機構898個,擁有各類科技人員57.51萬人。改革20年來獲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9 324項,其中國際先進水平和國際領先水平的達1 469項。甘肅1998年已有科技活動單位671個,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6.9萬人。青海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8萬人,科技研究開發機構80個,有3名科學院院士,414名高級技術職務的科技人員。寧夏的應用科技力量較強,在農作物綜合栽培、窯窖集水灌溉技術、熱壓型焦化工業生產、稀有金屬冶煉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經濟效益。
西部地區的科學技術實力有三個明顯的特徵:一是研究目標同西部獨特的自然歷史狀況相吻合。如冰川、凍土、草原、寒區旱區生態、鹽湖、中草葯、敦煌文化、石窟藝術等研究機構,面對的是活生生的西部自然物和歷史遺存,資料近在身邊,有巨大的天然實驗室,研究成果可直接用於西部工業、農業及文化開發。二是在一些學科領域有全國唯一的高等級實驗設備和設施。例如,蘭州的重離子加速器是國內唯一研究重離子碰撞裂變的先進設備,四川的中國環流一號裝置是中國唯一研究受熱核聚變的先進設備,此外像西昌、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是全國僅有的兩座發射衛星、導彈的試驗場。這些唯一的設備和設施在未來國際科學前沿領域,信息產業的開發,國家安全體系的構造上均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三是國內和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有增長的趨勢。不論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西部地區近幾年在國內和世界領先的成果日益增多,尤其是四川、重慶、陝西、甘肅等省在核物理研究、生物工程及轉基因研究、農業種籽研究、水利開發研究和葯用植物研究等領域均取得了重大進展,有的處於國際前沿,有的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對西部地區爭取科技制高點,迎接知識經濟創造了良好條件。
7.近距中、西亞地區,便於向西開放。
西部地區有一個重要的地緣特點,就是毗鄰中亞、西亞和南亞一些國家。新疆、甘肅都與蒙古接壤,而新疆又與俄羅斯、塔吉克、吉爾吉斯坦、哈薩克等五國直接接壤,新疆和西藏又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緬甸接壤,而雲南省緊靠緬甸、泰國、越南。這樣的邊境特點有利於西部在廣闊的范圍內向中亞、西亞和南亞各國開放。從歷史上看,中國有兩條絲綢之路,一條是在西北地區,由長安通往西域,直到中亞和西亞,另一條是西南方向的絲綢之路,它也可由關中平原經四川、雲南通向西亞和南亞,這兩條絲綢之路曾經在歷史上把大西北和大西南同周邊國家連接起來。今天西部地區又有一條新的交通大動脈,這就是東起我國連雲港,經甘肅、新疆,通向中亞和歐洲的亞歐大陸橋,這條大陸橋是中國西部對外開放的一條重要走廊。改革開放以來,西部臨近邊境的省份都開辟了一些商貿口岸。在甘肅有與蒙古交易的馬鬃山口岸,在新疆有阿拉山口岸,在西藏有與印度交易的口岸,在雲南有與越南、寮國、泰國、緬甸的交易口岸,這些邊境貿易雖然處於初級發展形態,但它都是西部人對外開放的起點和象徵。
確立對西開放的戰略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中國西部地區與中亞、西亞、南亞國家存在著深刻的歷史關系。中華文明最早是從西部傳入亞洲內陸和歐洲的,而西方的耕作技術、工藝技術也是通過西部地區傳入中國,融匯於中華文明之中,西方的宗教文明同西部交往更為密切,佛教、伊斯蘭教就是從西亞、南亞傳入中國的。在今天,西部的一些少數民族可以利用宗教文化和民族特點發展對外貿易,向西開拓國際市場。西亞、中亞、中東富集石油資源,有利於中國西部在能源領域加強國際貿易,開展經濟合作。中國西部地區的許多特產和名牌產品,可以通過西部口岸走向歐洲和亞洲、非洲的市場。實施西部開發,打開西部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通道對整個中國的全方位開放,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東南沿海,率先通過海路向西方國家開放,帶動了全國的大開放,現在通過西部地區,開辟向西開放的市場,會進一步帶動全國的再開放,使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展示大開放的形象,使我國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加快我國現代化的步伐。
8.民風純良,勇於艱苦創業。
中華民族的最大特點是勤奮好學,艱苦奮斗,用古人的話來說叫「躬耕勤苦,瑾身節用」,對西部人來說,勤奮吃苦表現更為突出。中國西部自然環境險惡,氣候乾燥炎熱,崇山峻嶺縱橫,水、旱、蟲害不斷,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就鍛煉出了西部人堅強、忍耐、勇敢和奮進的精神。有人把中國西部人的堅忍不拔的精神同西方人做了對比,西部人在忍受飢餓上耐久力高於西方人兩倍,在忍受嚴寒和乾旱上的耐久力高於西方人五倍。西部人雖然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歷史特點,具有封閉和保守的一面,然而西部人剛毅的性格,對困難環境的抗爭毅力,立足故土,安心創業的精神,是一種巨大的文化遺產。
實施西部大開發,既要依賴於科學技術,但更為重要的還是要發揮西部人的拼搏精神和創業精神,西部開發是一場極其艱苦和復雜的歷史性任務,要把荒漠、戈壁改造成良田,要在江河和高山上架起橋梁,開通大道,要把落後的西部地區,變成秀美、文明、繁榮的地帶,西部人純良的民風,艱強的毅力,公而忘私的品格,是巨大的優勢和無形的資源。
西部人不僅練就了一身毅力和膽略,而且在長期開發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開發經驗,其中有旱作農業經驗;移民墾業的經驗;興修水利的經驗;精耕細作的經驗;開山通路的經驗;民族合作的經驗;利用自然資源的經驗,如此多樣的經驗是西部大開發的寶貴財富。

C. 西部地區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不平衡,既有歷史、社會、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結構本身方面的原因。從系統分析的角度看,導致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歷史原因與文化背景東西部地區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差異,是導致經濟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地區的黃河上中游,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經濟社會重心逐漸南移。但沿海地帶經濟的發展,內陸相對衰落這種宏觀地域結構的變化,則主要還是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的結果。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與商品首先進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帶。與此相反的是,由於封建統治、自然災害以及戰亂的影響,許多中西部的城市卻相應地衰落或停滯不前。如古城西安三十年代的人口還不及1843年的一半。

2、沿海開放的區位優勢和先發效應區位條件的不同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處於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與世界經濟有廣泛聯系,整個地區交通便利,氣候溫和,水源豐富,城市化水平高,基礎設施完備,這對吸引外資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而中西部地區卻處於相對封閉或半封閉地帶,地形地貌復雜,交通不便,氣候條件也差,遠離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中心。因此,雖然擁有較為豐富的資源,但難以引來外資,形不成生產力。

3、政策傾斜與投資傾斜為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速度,在效率優先原則的指導下,國家對區域發展採取了「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對東部地區給予了一系列傾斜發展的優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就建起了5個經濟特區,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邊中心城市。同時還在財政、稅收、金融、貿易、引進外資、人事制度等方面賦予諸多優惠政策,使這些地區在全國逐步削弱計劃控制的改革中,先期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客觀上對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擴大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4、深層的產業結構問題產業結構的差異,以及由產業結構差異所導致的效益差異,是造成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D. 中國三個經濟地帶的區域差異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全國來按照東部沿海自、中部、西部三大地帶的自然和經濟特點、各自的優勢和存在問題,安排開發的重點,作出生產力合理布局的規劃,採取東西結合、沿海與內地互相支援、互相促進的發展戰略,使各個地區都藉助自己的優勢得到發展。為了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必須加強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在加工工業集中地區,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積極發展技術水平較高、資源消耗較少的產業及出口產品,資源富集地區要加速資源開發,並適當發展加工工業,同時加快建設東西走向的交通干線,擴大沿海與內地的交流,縮小沿海與內地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促進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

E. 中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1、在北京、上海加快推進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的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方案近期也落地實施。

至此,我國3大科創中心建設布局已全面完成,3大中心優勢互補又各有側重,成為我國東部地區乃至全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有力支撐。

2、與科技創新的「硬核」相比,東部地區在「軟環境」上的制度創新同樣走在前列。

無論是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蘇的「不見面審批」,還是廣東的「粵省事」移動政務服務平台,東部地區不斷探索在最優制度供給上的創新突破,努力通過營商環境的優化提升,強化東部地區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新優勢。

3、東部地區處在開放前沿,是諸多領域改革的「試驗田」和「示範區」。

僅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設立以來,就有包括負面清單、商事登記、證照分離、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12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為市場主體營造了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5)西部地帶經濟發展的優勢擴展閱讀:

堅持中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

東部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要在全國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帶頭示範作用,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有效化解產能過剩,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大力支持科技型企業和優秀人才創新創造創業;

要著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以治理群眾反映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為切入點,完善機制,綜合施策,狠抓落實,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F. 簡述我國東部經濟地帶與西部經濟地帶的主要農業類型

西部經濟地帶全國最大的天然林區。

東部季風區包括黑龍江和吉林省,而東部經濟地帶不包括黑龍江和吉林省;西部經濟地帶不僅僅只在青藏高原上,還有我國西北地區;重慶屬於西部經濟地帶;國家根據全國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把我國劃分為三大經濟地帶。

要實現我國經濟波動在高位的平滑化,除了要加強中西部地帶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外,還要對西、中、東三大地帶採取不同的宏觀調控措施和政策實施力度。



(6)西部地帶經濟發展的優勢擴展閱讀:

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消除影響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體制性障礙。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並使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使政府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所進行的宏觀調控具有較好的微觀基礎。

要不斷推進政府自身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防止盲目攀比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同時,通過深化改革,使宏觀調控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在什麼情況下轉化宏觀調控方向,在什麼情況下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在什麼情況下採取什麼相應的調控措施,以及在規范市場准入和強化市場監督等方面,都應該建立和健全明確的政策法規,同時增加宏觀調控的透明度,使社會各方面都能有一個正確的預期,從而產生較好的調控效果。

G. 制約東西部經濟地帶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很少這樣問題的。
東部優勢是區位好、基礎好、市場好、政策好,但缺資源。
西部主要是區位差,基礎差,離市場遠(如新疆的煤炭等),但資源相對十分豐富。

H. 我國西部地帶今後經濟發展應注重的問題是……………………………………()我國西部地帶今後經濟發展應注

中西部經濟地帶今後發展應注意的幾個方面是:(1)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內,加快發展能源、原容材料加工,主要是電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屬、礦產、建築材料的開發和建設,使這里成為中國的能源和原材料生產基地。(2)大力發展水利、交通、通信、電網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沿邊優勢,發展邊境貿易,擴大旅遊創匯。(3)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天然林資源,因地制宜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推進防沙治沙和草原保護。(4)鞏固和發展農業基礎。

I. 中國的東、西、中部三大經濟地帶的分界線是什麼

1、東部沿海地帶(包括遼寧、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江版蘇、浙江、福建、權廣東、廣西、海南12個省、市、自治區)。

2、中部地帶(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內蒙古、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9個省、自治區)。

3、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為編制地區國民經濟長期發展規劃,制定國土開發與整治規劃、地區布局和地區經濟發展政策服務。劃分經濟地帶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採用。中國「七五」計劃(1986~1990年)提出,按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結合的原則,於是將全國劃分為三大經濟地帶。

(9)西部地帶經濟發展的優勢擴展閱讀:

中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可以充分發揮各帶優勢,進行科學地域分工,實現各部門、各地區、各層次的生產布局的有機聯系,求得整個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使各地明確各自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經濟技術特點。

便於國家對各地經濟規劃進行分類指導;可以推動橫向經濟聯系,促進地區分工合作、聯系,利於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各地共同繁榮。

J. 中國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帶的界限

區域的劃分是隨經濟發展水平,政策傾向的變化而變化的;
目前,國家統計局的對東中西部劃分的解釋還是按照2003年發布的標准:
http://www.stats.gov.cn/tjzs/tjcs/t20030812_97125.htm
分析中經常提到的東、中、西部地區是怎樣劃分的?
我國大陸區域經濟的產生,應該說是依據其經濟發展水平與地理位置相結合長期演變而形成的,我國大陸區域整體上可劃分為三大經濟地區(地帶)。三大經濟地區由於自然條件與資源狀況的不同,因而有著各自的發展特點。
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為129.4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全部國土面積的13.5%

東部地區背負大陸,面臨海洋,地勢平緩,有良好的農業生成條件,水產品、石油、鐵礦、鹽等資源豐富,這一地區由於開發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較高,技術力量較強,工農業基礎雄厚,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龍頭作用。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自治區;面積為281.8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全部國土面積的29.3%
。中部地區位於內陸,北有高原,南有丘陵,眾多平原分布其中,屬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和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佔有全國80%的煤炭儲量,重工業基礎較好,地理上承東啟西。
西部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9個省、自治區;面積為541.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56.4%
。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地勢較高,地形復雜,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間,大部分地區高寒、缺水,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因開發歷史較晚,經濟發展和技術管理水平與東、中部差距較大,但國土面積大,礦產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閱讀全文

與西部地帶經濟發展的優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