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29 03:54:16

『壹』 長江三角洲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有哪些其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自然抄地理優勢:位於中國海岸線的中部地區,且是長江的如海口,河海相連,水上運輸便利;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氣候宜人,水源充足,適宜居住和農業發展;腹地廣闊,有利於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社會經濟條件:附近有發達的農業為工業的發展作支撐;有較多的高校,為經濟發展提供大量高素質人才;交通設施發達(有機場,鐵路,海港等海陸空交通);市場廣闊,產品能通過便利的交通出口到世界各國和國內大部分地區。

『貳』 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體狀況要數據!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增長狀況

統計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江蘇、浙江、上海三地共實現的生產總值約佔中國全國四分之一,增速分別達到了百分之十五點四、百分之十四點一和百分之十二點六,均高於全國百分之十點九的平均水平。

但同期上海、浙江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分別為百分之九點五和百分之十七點六,都大大低於全國百分之二十九點八的增幅,江蘇省的投資增長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二點七個百分點。

有關專家指出,當前中國國內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過分倚重投資增長,而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長時間高位運行,必將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將表現出以下趨勢性特徵:

一、經濟發展進入內需與外需的均衡增長階段。今年以來,雖然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趨緊、要素資源價格過高等不利因素的沖擊,長三角區域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這主要得益於內需的拉動作用增強。以上海為例,1999~2005年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凈流出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分別為48.4%、44.2%和7.5%。長三角區域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機制已經基本形成,並在尋求內需與外需的均衡增長。第一,投資穩步增長,投資效率進一步提高。以浙江為例,1990~2005年,其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1%,拉動經濟增長提高0.25個百分點。從邊際資本——產出效率來看,2000~2003年,投資效率呈現升高趨勢;2001~2005年,投資效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第二,消費需求趨旺,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1991年以來,上海市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90%左右,最終消費的貢獻率達到50%左右。浙江省消費需求每增加1%,經濟增長0.47個百分點,年均13%的增長中大約有6個百分點歸功於消費。第三,出口結構趨於優化,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隨著我國對內對外開放度的加大,長三角地區的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外需逐漸壯大,與內需均衡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二、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經濟增長方式持續優化。近年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在市場需求的牽引下,長三角地區逐漸推進產業的梯度轉移,努力實現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轉變。2001~2005年間,浙江省全員勞動生產效率從24666.44元/人提高到43337.28元/人,年均提高11,9%。今後一段時間,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進一步優化,長三角地區正著手進一步推進產業的梯度轉移,投資科技含量高、污染低、耗能低、效率高的行業,為此,雙管齊下:第一,繼續「開放門戶」,向外延伸發展的觸角。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競爭機制,加快優勝劣汰和資產重組的步伐。第二,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能耗、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先進製造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

三、區域發展趨於均衡,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成為全國經濟增長的領先者,原因在於重視地區間資源要素的互動和產業的梯度轉移。為了促進蘇北地區的經濟加快發展,江蘇省一貫推行產業、財政、科技和勞動力的「四項轉移」。同時,在國家宏觀調控大背景下,蘇南地區鼓勵企業盡快把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轉移到要素相對充足的蘇北。五年多來,省內外共向蘇北產業轉移500萬元以上的項目7947個,項目總投資額2431.4億元,實際引資額982.8億元。進入「十一五」時期,江蘇省仍繼續推動境內外產業和科技成果向蘇北轉移,加快蘇北地區工業化進程。如今,蘇北已進入了工業化、城市化、經濟國際化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進入經濟起飛的關鍵時期。同時,這種產業和資源要素的轉移也為蘇南企業拓展了發展的新空間。未來時期,蘇北在蘇南地區的產業扶植下,將會更快更好地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將更加協調,長三角的發展後勁也將進一步增強。

未來一個時期,長三角地區在投資、消費以及出口三大需求的共同驅動下,經濟仍將平穩快速增長。預計2007年,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將保持在13%左右,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5萬億元以上,佔全國的1/4左右。

只有逐步把投資比重與速度降下來,才能給結構調整預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更好地推動經濟增長方式根本好轉。

據了解,今年以來,江、浙、滬三地正是在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重點加大對集約化、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因此大大降低了投資增幅。

而與此同時,消費和出口的增幅也在加大,數據顯示,江蘇、浙江、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均超過了當地GDP的增速。

3.FDI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地區近年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其中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運用經濟計量模型,利用長江三角洲各個城市的有關經濟數據對長江三角洲FDI與GDP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增長與當地的外商直接投資有一定的關聯度.對長三角地區更好地吸收FDI,保持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4.改革開發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再傳佳音,經過一年「盤整」之後,長三角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經濟增長速度在2005年回落的基礎上實現了新提升,發展呈現出經濟增長加速,經濟結構趨優、經濟活力增強、經濟質量提高的特徵。
主要經濟指標在高基礎高增長的基礎上再次突破「新關口」: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8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350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8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6000億元,進出口總額超過2800億美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1900億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超過9000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除投資外)均快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運行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經濟增長速度加快
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經濟呈現回暖發展態勢。初步統計,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826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00多億元,16城市GDP平均增速達到15.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8個百分點,比2005年全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比今年一季度柵陝了0.1個百分點,表明長三角地區經過2005年盤整後走出新的增長陽線。
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工業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719億元,同比增長22.8%,工業產銷銜接良好,上半年長三角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97.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個百分點,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等重點行業繼續保持強勁增勢,長三角作為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的優勢進一步顯現。
服務業增長加快,比重提升。上半年長三角地區最大的亮點無疑是第三產業的迅猛增長,服務業實現增加值7569億元,平均增速達到14.6%,增速比今年一季度提升了1.1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41.4%,2005年提升了0.8個百分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成為長三角各地區發展的重點。
經濟增長動力強勁
投資保持適度增長。近兩年國家宏觀調控投資的效應充分顯現,長三角地區投資增長呈現持續平穩增長,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318億元,同比增長15.9%,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4個百分點。與全國相比,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投資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3.9個百分點。從房地產投資來看,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686億元,同比增長9.1%,增幅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反映出長三角地區房地產投資從過熱走向平穩,長三角地區投資依靠房地產拉動增長的局面也得到改善。
市場消費穩中趨旺。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消費能力的進一步增強,消費品市場持續旺盛。上牛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46億元,同比增長14.8%,增速比2005年提升了0.4個百分點,比今年一季度加快了0.3個百分點,汽車、住房、裝修裝潢等消費熱點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
對外貿易規模擴大。從上半年統計數據看,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繼續呈現出口增長快於進口的特點,累計實現進出口總值2846億美元,同比增長22.9%,其中出口累計達到1605億美元,增長27.0%,進口1241億美元,同比增長17.9%。實現貿易順差364億美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長三角地區進出門總額、進口總額增速首次出現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現象,其中進出口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進口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但出口增速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
利用外資平穩發展。上半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利用外資穩步發展,商務部確認的到位注冊外資158億美元,上半年全國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84億美元,長三角地區到位注冊外資佔全國的55%以上,反映出經過調整後的長三角仍是外資投向的重點。
經濟增長質量提高
財政收入增長穩定。上半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19億元,同比增長12.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GDP的比重達到10.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個百分點。
工業效益總體較好。上半年長三角地區15城市(缺舟山)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2687億元,增長18.8%,其中利潤1611億元,增長18.3%,增速比2005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企業效益總體趨好。
居民收入增加較多。今年以來長三角地區居民收入呈現穩步增加態勢,16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達到920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千餘元,增速均值達到13.5%,16個城市中除嘉興、湖州外,增速都達到兩位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收入增加的同時,支出也快速增加,,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均值達到5773元。
經濟增長環境有利
市場物價走勢溫和。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16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均值為101.4,物價上漲1.4%,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5個百分點,比2005年回落了0.3個百分點,物價形勢趨於穩定,與全國平均水平(1.3%)基本持平。
金融信貸較快增長。6月末,長三角地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66434億元,比年初增加6865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49828億元,比年初增加5821億元。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達到26490億元,比年初增加2539億元。
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放緩、房地產業調整的前提下,長三角經濟反而保持了更高速的增長。長三角地區上半年這份漂亮的成績單背後,反映的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動力逐步由投資拉動轉向投資消費雙輪驅動。由此也可以看出長三角經濟繼續在新一輪增長周期高增長的平台上快速前行。

『叄』 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經濟特點是什麼經濟為主

1.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集中了近半數全國經濟百強縣,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產值手此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包括萬向集團、金山石化、揚子乙烯、大眾汽車、上海貝爾、東方通信等在內的數千家巨人型。 2.「長三帶薯悔角」一體化是入世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長三角蠢正」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個「長三角」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的產品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走向世界。 3.長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最大地區,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是全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

『肆』 長江三角洲經濟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長三角各城市統計部門大量豐富的統計數據,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地位和發展狀況,紹興與長三角各城市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詳細的對比分析,從統計角度簡述紹興經濟總量和增速在長三角地區位置變化情況,剖析紹興在經濟發展某些方面落後於部分城市的原因,並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找出差距,揚長避短,為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分析紹興「工業立市、開放興市、文化強市、合力建市」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長江三角洲屬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自然地理基礎為長江入海口處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工商輻輳之所」,對外埠際貿易發達,在近、現代中國經濟發展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廣為傳頌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無寧不成市、無紹不成衙」的詩詞民諺,就生動地記載了長三角經濟繁榮、人才輩出的歷史豐碑。 長三角地區歷來是中國經濟的重心,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經濟、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作為一個強大的經濟區域在全國崛起,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一地區以全國1%的土地和6%的人口,創造出全國15%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近1/4的工業產值和財政收入,1/4以上的外貿出口,30%以上的外資利用額。
紹興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城市之一,經濟與社會同樣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八五」、「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26.2%和14.2%,分別比全國平均速度快14.2和6.1個百分點。但是,將紹興置身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經濟總量卻只能處於中等水平,面臨著前有標兵,後有追兵,不進則退,小進也退的嚴竣形勢。如何認清自身不足,揚長避短、保持優勢、准確定位、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提高紹興區域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力提升紹興經濟、社會在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地位,確保長江三角洲第二層次城市領頭羊,努力躋身第一層次城市,是當務之急和今後定位發展的方向。
長三角區域有十六個城市,分別為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蘇州、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紹興、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從各城市經濟綜合實力看,到2002年,GDP超過1000億元的有6個城市,分別為:上海(5408億元)、蘇州(2080億元)、杭州(1782億元)、無錫(1602億元)、寧波(1500億元)、南京(1298億元);GDP在700—1000億元的城市有5個城市,分別為:紹興(928億元)、南通(887億元)、台州(858億元)、常州(761億元)、嘉興(706億元),其餘5個城市GDP均在700億元以下。本文依此將十六城市分為三個層次,紹興暫居第二層次第一位。 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伍』 長三角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這個事給你的資料。很科學的研究數據。】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採納!謝謝{右上角採納或者
正下方好評}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圖片多了占屏幕空間。不好答題。謝謝】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長三角各城市統計部門大量豐富的統計數據,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地位和發展狀況,紹興與長三角各城市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詳細的對比分析,從統計角度簡述紹興經濟總量和增速在長三角地區位置變化情況,剖析紹興在經濟發展某些方面落後於部分城市的原因,並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找出差距,揚長避短,為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分析紹興「工業立市、開放興市、文化強市、合力建市」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長江三角洲屬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自然地理基礎為長江入海口處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工商輻輳之所」,對外埠際貿易發達,在近、現代中國經濟發展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廣為傳頌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無寧不成市、無紹不成衙」的詩詞民諺,就生動地記載了長三角經濟繁榮、人才輩出的歷史豐碑。 長三角地區歷來是中國經濟的重心,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經濟、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作為一個強大的經濟區域在全國崛起,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一地區以全國1%的土地和6%的人口,創造出全國15%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近1/4的工業產值和財政收入,1/4以上的外貿出口,30%以上的外資利用額。
紹興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城市之一,經濟與社會同樣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八五」、「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26.2%和14.2%,分別比全國平均速度快14.2和6.1個百分點。但是,將紹興置身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經濟總量卻只能處於中等水平,面臨著前有標兵,後有追兵,不進則退,小進也退的嚴竣形勢。如何認清自身不足,揚長避短、保持優勢、准確定位、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提高紹興區域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力提升紹興經濟、社會在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地位,確保長江三角洲第二層次城市領頭羊,努力躋身第一層次城市,是當務之急和今後定位發展的方向。
長三角區域有十六個城市,分別為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蘇州、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紹興、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從各城市經濟綜合實力看,到2002年,GDP超過1000億元的有6個城市,分別為:上海(5408億元)、蘇州(2080億元)、杭州(1782億元)、無錫(1602億元)、寧波(1500億元)、南京(1298億元);GDP在700—1000億元的城市有5個城市,分別為:紹興(928億元)、南通(887億元)、台州(858億元)、常州(761億元)、嘉興(706億元),其餘5個城市GDP均在700億元以下。本文依此將十六城市分為三個層次,紹興暫居第二層次第一位。 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發展水平大幅提高
長三角地區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經濟資源,經濟總量一直名列全國前茅,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1978年GDP總量548億元,佔全國總量的15.1 %,到2002年GDP總量達19983億元,佔全國總量的19.5%,所佔比重提高4.4個百分點;人均GDP從1978年的800元提高到24685元,與全國平均水平之比從1978年的2.11:1上升到3.08:1(詳見圖一)。財政總收入從1978年的259億元上升到2002年的4129億元,年均增長12.2%,佔全國財政總收入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近幾年又穩步提高,2002年達到21.8%(詳見圖二)。長三角地區不僅財政收入增長比率較高,運行質量也較好,從宏觀經

金融頻道申請認證!財富值雙倍檢索優先專屬展現同行交流

濟效益指標看,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高於全國,2002年長三角地區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7%,比全國比重高2.2個百分點。從各城市發展情況看,長三角十六城市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群,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市積極推進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基本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的各具特色的產業結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名列全國前茅。 (二)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體,三產發展速度較快
所謂產業結構,是指經濟中各產業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國現行宏觀分類是按三次產業劃分,即第一產業,包括農林牧漁及為其服務的生產部門;第二產業,包括各種加工製造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包括各種服務業,如交通運輸、商業貿易、住宿餐飲、文教衛生、信息及公共機構部門。這種劃分一方面反映了經濟中各類活動的性質屬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變化的歷史順序,從人類經濟發展產業時序和國際歷史經驗看,非農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比重越高,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產業結構越先進。
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各市積極推進國民經濟結構調整,使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加快,逐漸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1983年,長三角地區GDP三次產業結構為16.7:62.1:21.2,到2002年調整為6.0:52.1:41.9,其中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了20.7個百分點。從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看,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工業經濟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特別是進入90年代,工業的基礎和主導作用更加突出;第三產業是經濟增長的強大助力器,從社會的各個領域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並在努力提升經濟運行的質量。
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層次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從勞動力結構來看,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長三角地區一產的就業人數所佔比重為30.6%,比全國的64.2%,低33.6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的比重為41.3%,高出全國24.4個百分點,三產比重28.2%,高出全國9.2個百分點;從生產結構來看,2002年長三角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為6.0%,比全國比重低8.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為52.1%,比全國高0.4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高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為41.9%,比全國高8.2個百分點。
(三)外向型經濟高度發展,對外開放日益提高
80年代以來,經濟國際化成為長三角各城市發展的目標,上海和江蘇部分城市率先發展外向型經濟,浙江七市在90年代以後也趨向於外向型經濟作為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新支點,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利用外資增長強勁,出口連年提高。1990年長三角地區實際利用外資僅4.30億美元,2002年達到180.67億美元,增長41.0倍,年均增長36.5%,佔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從12.3%上升到34.3%,13年間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149.56億美元;自營出口總額從1990年的67.59億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941.99億美元,增長12.9倍,年均增長24.6%,佔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0.9%上升到28.9%。 二、紹興與長三角各市經濟發展狀況比較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增長迅速,但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較不平衡,城市規模檔次不同,市與市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第一層次的城市發展速度基本一致,在總量和規模上遙遙領先,第二層次的城市發展速度稍有先後,城市之間的差距較小,第三層次的城市發展速度相差較大,有明顯斷檔現象。紹興處於第二層次第一位,近二十年來發展速度較快,但從近幾年

發展情況看,形勢不容樂觀,城市與城市之間競爭異常激烈,紹興競爭要素較為缺乏,地理、人文優勢不明顯,面臨壓力大於機遇。 (一)紹興與長三角各城市經濟比較
從近二十年的發展狀況看,紹興的經濟總量與第一層次的城市差距有所縮小,相對第二層次其他城市的優勢有所增強、上海經濟總量穩居首位,紹興增速暫居第一
從各城市經濟總量情況看,上海是名符其實的領頭羊,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穩居首位, 2002年GDP總量達到5409億元,占長三角總量的27.1%,佔全國總量的5.3%,1978—2002年GDP年均增長9.7%;人均GDP達到40640元,是長三角平均水平的1.65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1倍,在人口迅速集聚的情況下,1978—2002年均增速仍達到8.8%。
紹興市在改革開放以後,憑借著良好的歷史機遇、政策氣候,以及紹興人民頑強拼搏、真抓實乾的創業精神,紹興經濟內強素質、外拓市場,經濟總量得到長足發展,整體實力得到明顯提高,經濟發展基本走在長三角城市前列。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1.29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928.15億元,占長三角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到4.6%,居長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從第13位上升到第7位,總量增長了81倍,僅次於台州市(84倍)居長三角第二位;按可比價格計算,紹興市國內生產總值24年間翻了五番,年均增長15.7%,居長三角第1位。由於增長速度較快,紹興GDP總量陸續超過了鎮江、泰州、嘉興和揚州,從第二層次末位上升到第一位,並且與這些城市相比,紹興的優勢有所擴大。與第一層次的城市相比,紹興在其中所佔比重有所上升,但從總量上看第一層次城市擴張更為顯著,紹興與之相比,是速快量小,差距越來越大,與1978年改革開放時相比,從總量上看,紹興國內生產總值與上海、蘇州、杭州的差距

從262億元、21億元、17億元擴大到4481億元、1152億元、854億元;從各城市佔長三角地區比重變化情況看,紹興占長三角比重僅提高2.6個百分點,遠遠慢於蘇州、杭州和無錫等城市。
2、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較快,紹興居長三角位次穩步上升
受城市規模大小影響,經濟總量的大小並不一定能夠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往往以人均指標來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從人均水平看,目前紹興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水平在長三角諸城市中處於中游水平。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長三角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普遍快速提高。1983年最低城市台州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425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3.0%,2002年最低城市泰州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0021元,也已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1983—2002年十六城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均在9.6%以上,最高的達到16.3%,而同期全國的年均增幅僅為8%左右。 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了很大提高,按戶籍人口計算從1978年的299元提高到2002年的21414元,居長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也從第14位上升到第8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5.0%,年均增速位居長三角十六城市第1位。
進入20世紀80年代,紹興的經濟發展水平在長三角的位次便穩步上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80年代中期超過揚州和南通,由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在90年代中期又超過了湖州、嘉興和舟山,上升到第9位,在2000年初又超過了鎮江,上升到第8位。到2002年與第7位的常州市還相差801元,與第6位南京相差1444元。
3、各城市財政實力同步增強,紹興財政收入佔GDP比重較低 長三角地區不僅是江浙兩省財政收入主要來源地,也是國家中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之一。2002年長三角浙江七市的財政總收入為814.73億元,占浙江省財政總收入的77.6%,江蘇八市財政總收入為989.96億元,占江蘇省財政總收入的66.7%,長三角十六城市財政總收入佔全國的21.8%。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各城市的財政收入穩步增長。1978年長三角十六城市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的城市僅上海(190.67億元)和南京(10.85億元)2個,到2002年財政收入最低的城市舟山也達到了15.71億元。從1983—2002年的增長情況看,各城市財政收入年均增長均在13.0%以上,其中高於全國年均增長14.8%的城市有12個,增長最快的是台州市(22.3%),其次是寧波(20.0%)、蘇州(18.6%)和紹興(18.2%);上海和南京由於基數較大,總量增長較大,但增速較慢,居末2位。
財政收入佔GDP比重是衡量地方財政負擔大小的一個指標,由於城市在行政級別、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財政收入口徑不同等方面的差異較大,可比性不強,我們對照與紹興經濟發展水平、城市規模、行政級別相當的嘉興、台州、南通等城市就財政負擔問題作一簡單比較。
紹興的財政收入佔GDP比重近年來相對較低,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的經濟快速發展,財政收入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1978年,紹興的財政收入僅1.86億元,2002年達到85.0億元,年均增長17.3%。高於同期GDP的增速,但和嘉興、南通、台州等城市相比,佔GDP比重較低。1978—2002年紹興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為6.97%,比嘉興低1.22個百分點,比南通低0.9個百分點,比台州低0.03個百分點。從時間上看,紹興財政收入佔GDP比重在80年代以前低於嘉興和南通,高於台州,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低於嘉興,但高於南通和台州,1995

年之後,便一直低於這三個城市。從理論上講,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財政收入佔GDP比重低,一方面說明財政負擔小,另一方面也顯現出稅收上還有潛力可挖。 4、三次產業全面發展,結構調整顯著,紹興二產領先、三產靠後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十六城市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特別是二、三產業都取得了較快的發展。1983—2002年的20年間,長三角各城市二、三產增加值均呈較快增長,其中台州二、三產增加值以年均22.8%和16.4%的增速分別位居十六城市第一和第二位,紹興以20.3%和14.2%的增速分別位居第二和第八位;蘇州三產增加值年均增速居第一位;從各城市二、三產增加值增幅比較看,上海及江蘇的大部分城市三產增速已高於二產,從產業結構發展的角度來看,在長三角地區已處於領先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各市加快國民經濟工業化進程,產業結構得到了大幅度調整,以農業為主體的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已改變為農業比重趨向下降,以工業為主體的二產比重急劇上升,第三產業比重占據較大份額的產業結構,同時在以工業化為主的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進程中,各市以自身特色工業為基礎,發展塊狀經濟或產業群,與其他城市錯位發展,均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上海產業結構調整走在各城市前列,第三產業發展較為迅猛,城市定位已非常清晰,就是要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從而帶動長三角地區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1983—200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了27.4個百分點,三產比重已超過50%。江蘇的南京、無錫、蘇州等市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二產所佔比重已過最大時期,在鞏固發展二產的同時,三產發展一枝獨秀,與上海市較為接近,相融程度較高。浙江七市二產比重均已超過50%,已處於二產發展的鼎盛時期,三產快速發展,近幾年年均增速更是步步提高。

『陸』 長江三角洲發展經濟的優勢

長珠三角洲經濟發展優勢分析

■ 董 芸
《商場現代化》 2007年第13期

[摘要] 目前,長、珠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兩大經濟發達區,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各項經濟指標都處於全國其他各地區的前列,如何保持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優勢、促進該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圖從經濟發展目前所具有的優勢角度出發,來為這兩個地區下一步的經濟發展發向出謀劃策。
〔關鍵詞]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小珠三角

長珠三角洲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至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兩大區域,是國民經濟的脊樑,回首她們發展的歷程,我們也可以發現,其發展道路的各不相同,成長的歷程也各具特點。

一、地理位置的優越程度不同,一個緊靠港澳,一個圍繞上海。龍頭作用各具優勢

長三角地區位於華東平原,交通便捷,四季分明,物產豐富,自古就是一個富庶之地。這里河網密布,通江達海,自古至今都是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這個地區也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經濟區域。特別是最近,長江三角洲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滬寧、滬杭、杭甬交通沿線為城市密集帶,也是產業集中帶和生產力發展的主軸線,沿江、沿海地帶的港口、工業和城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也得到快速發展,以上海為龍頭、南京、杭州為軸心的經濟發展帶已經初步形成。
而珠江三角洲位於華南平原,這里的地表自然環境特點是地勢低平,河網密集,土質肥沃,水熱資源豐富。珠江三角洲地區自明末清初開始大興基塘耕作制度,並不斷擴大墾殖面積,發展商品農業,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這里物產豐富,尤其區位優勢明顯:該地區緊靠港澳,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窗口,了解世界經濟發展最新動態的跳板,經濟發展的戰略與港澳互補,在港澳經濟的帶動下,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一個最早開放,有各項政策扶持,各項政策法規較為健全,經驗豐富;另一個經濟基礎好,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發達區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由於其緊靠港澳的區位優勢,作為我國對外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國家在其發展建設過程中給予了相當大的政策扶持,包括財政和稅收方面,整個廣東省上交國家的財政收入不及一個蘇州市,令當時的上海、江蘇等地區非常羨慕。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葉選平也非常感慨的說過:廣東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扶持。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主體,也是中國區域經濟中最具生機活力的重要增長極之一。進入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區域內改革力量的合力驅動下,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騰飛。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憑借其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以「三來一補」、「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起步,並大量吸引境外投資,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而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的富庶之地,從「蘇湖熟,天下足」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源地,從發達的農業高產地區到今天全國工業最先進的集中之地,每一步的成就都不靠國家的政策優待,憑借自己的力量,從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開始,以區域內城鄉自我積累為支撐,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如今長三角經濟進入了一個以上海為龍頭,以建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為目標,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產業結構高度不斷提升的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帶。目前,長三角地區憑借其擁有的良好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科技教育和日趨完善的政策環境,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關注的「熱土」,特別是跨國資本正大舉向長三角地區轉移。

三、經過20多年的發展,長珠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脊樑,是中國國民經濟中最具競爭力的兩大區域
從總量指標上看:(以2005年統計公報數據為例)

從人均指標上看:
長珠三角洲包括上海和隸屬江蘇、浙江、廣東的25個地級以上城市,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經濟區域。2005年末,全國人口數為130756萬人,而長珠三角地區25個城市,佔地面積不足2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960萬平方公里的2%;而人口僅為12183.925萬,只佔全國的9.32%,然而, 就在這片彈丸之地上,2005年無論從經濟總量上,還是人均相對指標上看,均遠處於全國平均水平之上,有些指標甚至達到全國水平的三分之一強!
盡管經過20多年的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由於長珠三角洲各個城市規模相對較小,無論從地理位置、人文歷史,還是氣候條件、生活習慣都非常相近,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所面臨的發展過程中的障礙有所不同,下一步的發展戰略也有所不同
首先從長三角各個城市來看,由於他們分屬於上海、江蘇、浙江,長期的行政管理的割裂,在產業提升過程中必然存在:
(1)各自為政導致產業缺乏合理分工。從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來看,長江三角洲地區正處於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已基本實現了產業結構從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的根本性轉變,正朝著工業化後期階段迅速邁進。 但是,長三角在產業提升過程中,面臨著各自為政的問題。由於長三角內16座城市分屬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市,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地區之間的協調難度很大,從三省市主要出口行業的產值看,名列前幾項的主要行業中就有三至四項是完全相同的。這種趨同的行業結構在以行政地域統計GDP的指揮棒下,必然導致惡性競爭,企業間的關聯與協作難以開展,區域整體優勢無法形成。
(2)從區域現代化的目標看,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目前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趨同,城市間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產力布局重復、產業結構趨同等問題非常嚴重,甚至於在對外招商過程中還競相降低門檻。大都市連綿區尚不發達,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亟待提高。而市場分割、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都是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而珠江三角洲則其所包含的九個城市均屬於廣東省,因此,它不存在由於行政管理割裂所存在的各自為政等弊端,但是,由於地理上的區隔,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歷史上就不具有對內地的輻射性。改革開放20年,它也一直是以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見長,對市場的輻射和影響主要在國外而不是國內,因此它對中國經濟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出口大省這個角色上。而且,人們普遍認為珠三角沒有「龍頭」,也就是「龍頭效應」沒有在珠三角很好地發揮出來。
另外,再以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據介紹,廣東省原來明確支持以「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廣州和深圳,而東莞市之後又高調向媒體宣布「東莞要建成現代化中心城市」。再從產業來看,深圳有一年一度的「高交會」,東莞就來一個「電博會」,順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各地都在搞家電製造業,產業趨同性十分明顯。珠江三角洲地區缺乏一個大家公認的領頭羊城市。這種戰國紛爭的結果,造成資源的浪費,無法形成整體力量,其區域經濟的競爭優勢自然大打折扣了。
針對目前兩大經濟區所存在的問題,下一步的經濟發展戰略也已制定,作為亞太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江三角洲發展的戰略重點是如何通過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從整體上取得經濟發展的主動,保持其經濟體系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加強政府合作進行市場體系建設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協同調整的工作重點之一。
隨著市場意識的不斷強化,長三角目前已在實現錯位發展。如現階段二、三產業並舉的上海市,和以製造業為主的江浙發生競爭在所難免,但上海的製造業將會慢慢向周邊遷移,上海產業中的工業比重也會逐漸縮小,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現代都市經濟過渡。在外來投資上,製造業去江浙,商業服務業去上海,中小企業去江浙,大型企業去上海。現在高科技台商紛紛向崑山、蘇州、無錫等地集聚,形成完整的IT製造業群落,上海則為周邊企業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方位服務。這些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為外來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和市場。

本文原文
另外,作為實現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關鍵措施,長江三角洲16個城市都十分注重市場建設,現已初步建立了一批與國內市場接軌的金融、技術、商品等要素市場框架,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額超百億元的商品市場。其中,上海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包括批發、零售、現貨和期貨的多功能、高層次市場體系,成為中國現代化大市場交易數量最多、交易規模最大的城市。此外,在全國十大生產資料市場中,長江三角洲地區目前已擁有6個,使市場機制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明顯加強,從而有利於引導企業按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合理分工和安排生產。
而隨著CEPA的簽訂,標志著珠江三角洲的近年來極力倡導的「大珠三角」經濟區的規劃已經得到國家和香港、澳門的大力響應,所謂「大珠三角」就是在原來的「小珠三角」的基礎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門。「大珠三角」中的中心和龍頭是香港,由香港這個以國際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運中心為主的國際服務業中心支撐和帶動「大珠三角」城市群製造業的發展。這樣就解決了中心城市之爭以及個城市的定位。廣東要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香港以服務業為主、製造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中心之一。澳門則仍然是以其現有的旅遊業為主的服務業城市。?這樣,形成兩大產業群體:珠江口東部城群體即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信息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石油化工工業基地(惠州)之一;珠江口西部城市群體即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輔,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家電和五金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為基地和基礎工業基地(珠海)之一。CEPA加速港珠澳大橋建設,將影響珠江西岸尤其是珠海市的城市功能。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將加速「大珠三角」世界最重要製造業中心向西岸擴展,珠海依託香港的國際服務業優勢和國際化中心城市優勢,發展成為粵西的製造業中心城市。
綜上所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要想持續高速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進的協調發展,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只有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大力促進各地區域經濟的發展,才能使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可持續、健康地發展,長珠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最具亮點的地區,因此,更好的研究、分析這兩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尋找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對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合作、更好地融合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去,具有積極意義。

『柒』 上海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有哪些帶動作用

帶動作用:

  1. 江三角洲區域的企業可通過上海金融市場籌集發展資金;

  2. 上海是國際區域性貿易中心,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城市可以以上海為橋梁,積極開展對外貿易。

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 21.07 萬平方公里。

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長江經濟帶的引領發展區,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腹地廣闊,擁有現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機場群,高速公路網比較健全,公鐵交通干線密度全國領先,立體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

『捌』 長三角地理位置及經濟發展條件

在山東省北部古黃河入海處,有一片153000公頃的灘塗濕地;洶涌的河水奔騰呼嘯地從中穿過,匯入大海。這就是1987年建立的,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
黃河三角洲,以墾利縣寧海為軸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淄脈河口,向東撒開的扇狀地形,海拔高程低於15米,面積達5450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年輕的陸地。現代黃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來,黃河沖積作用形成的沖積扇。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距東營市僅60公里,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年平均降水量為551.6毫米。這片三角洲是黃河挾帶的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陸地的海相沉積平原。現代黃河三角洲上地貌有河灘高地,坡地,大型窪地等。黃河尾閭擺動新成的陸地帶地勢寬闊低窪,面積逐年擴大,生態類型獨特,海河相會處形成大面積淺海灘塗和濕地,成為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越冬、繁殖地。區內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據初步調查有800多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文昌魚、江豚、松江鱸魚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瀕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廣泛,各種鳥類約187種,列為中日候鳥保護協議受保護的達10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丹頂鶴、白頭鶴、白鸛、金雕、大鴇、大天鵝、小天鵝、灰鶴、蜂鷹等32種,各種鷺類、雁鴨類水禽不但種類多,數量也極為豐富。

現代黃河三角洲上景觀獨特,土地年輕遼闊,林木,草場及野生動物等自然景觀新穎,野趣濃烈,奇麗的「金濤」刺入碧藍的海中,形成世界罕見的奇觀.這里油氣資源豐富。勝利油田井架林立,東營大橋,防潮大堤等現代工程宏偉壯麗,以及新興的石油工業城東營,豐富的自然資源等,是祖國的一塊寶地,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黃河是一條善淤,善決,善徙的河流,每年攜帶約16億噸的泥沙奔流而下,約有12億噸的泥沙沉積在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區。平均每年向渤海推進1.5-3公里,每年新造陸23-28平方公里,使3-4萬畝海域被淤積成為新的土地資源。「昨日滄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實現。這一優勢給保護注入了新的生機。它不論作為珍稀鳥類的停歇地和越冬棲息地,還是作為獨特的河口生態系統,都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生態意義。
----------------------------------------------

紅三角地區是廣東、江西與湖南三省交界的一個極富旅遊資源優勢的地區,這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里有過革命的光輝歲月,這里更留下了大片的森林,是華南地區生態保護的示範區。
紅三角地區位於北至北緯 27 °,南至北緯 24 °,東至東經 117 ,西至東經 111 °的粵西北,贛西南以及湘東南地區,行政區劃含三省的韶關、清遠、贛州、吉安、郴州和衡陽等市。
紅三角地區是自然地理上的南嶺山脈地區,也是三省主要幹流的源頭,粵北是北江的源頭,贛州是贛江的源頭,郴州是湘江的源頭。紅三角地區莽莽蒼蒼的森林孕育了珠江水系,贛江水系和湘江水系,是自然生命之源,是三省萬物之源,是三省的母親河之所在。
------------------------------------------------
長三角是一個具有三重意義的概念。
地理概念:長江入海的地方,由於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斷淤積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陸地。萬里長江由西向東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斷淤積,滄海桑田,歷經千萬年,終於形成坦盪、寬闊的三角形的陸地。
工業經濟概念:以上海為龍頭的蘇中南、浙東北工業經濟帶。這里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2004年度統計數據表明,長三角地區佔全國土地的1%,人口佔全國5.8%,創造了18.7%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22%的財政收入和18.4%的外貿出口。
城市經濟概念:就是蘇浙滬毗鄰地區的17個市組成的都市群。長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8個市:南京、蘇州、揚州、鎮江、泰州、無錫、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個市:杭州、寧波、湖州、嘉興、舟山、紹興、台州。

『玖』 長三角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長三角城市群包來括:上自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國土面積21.17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面積的2.2%。
2014年,長三角城市群地區總人口1.5億人,約佔中國的11.0%。長三角城市群是少數民族散居的地區,56個民族齊全,有少數民族約120萬。 [
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外來人口最大的集聚地,也是外來人口落戶門檻最高的區域之一,城市群內約有2500萬人未在常住城市落戶。
2009年,長三角地區共完成客運周轉量3578.3億人公里,佔中國的14.44%,其中公路完成2011.2億人公里、鐵路完成653.7億人公里、水運完成15.1億人公里,分別佔中國的比例為14.95%、8.3%、21.88%;完成貨運周轉量25250.2億噸公里,佔中國的20.83%,其中鐵路完成672.2億噸公里、公路完成2403.8億噸公里、水運完成21637.8億噸公里,分別佔中國的比例為2.66%、6.61%和37.67%。

『拾』 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區別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以重工業製造業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業製作也很發達。珠三角是輕工業生產模式,以服裝等輕產業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比較研究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歷程和經濟規模,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同時也為其它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長江三角洲是指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沖積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本文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指由滬、蘇、浙三地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復合型區域,具體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8121萬人(2002年)。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已被公認為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來沖刷出來的一塊平原,北起廣州,呈扇形向東南和西南放射,東面有經濟特區城市深圳和與之相鄰的東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門、中山以及與澳門接壤的經濟特區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14個市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的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7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2365萬人(2002年)。

一、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指標的比較

1.長江三角洲GDP規模高於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於珠江三角洲;兩地GDP約佔全國的28%。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兩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1995年兩地GDP總量達到13076.5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9216.0億元,珠江三角洲為3860.5億元。長江三角洲GDP總量為珠江三角洲GDP總量的2.4倍。從人均GDP來看,1995年長江三角洲人均GDP為11665元,珠江三角洲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長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兩地GDP總量達到29402.1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19983.3億元,珠江三角洲為9418.8億元。由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規模發展快於長江三角洲,從而長江三角洲GDP總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縮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達到34295元,比長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2.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均保持較快增長,大大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2000年—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除揚州和肇慶市區外),均高於全國7.8%的平均水平,顯示出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快速。

3.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次產業基本同構,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

2002年長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5:50:45。

從1978年到2002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產業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產業下降幅度最大,從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第三產業上升幅度最大,從18.4%上升41.9%,上升了23.5個百分點。

2002年這兩個區域的第二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約低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高出8個百分點。可見,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調整和改善,基本上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4.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一直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進出口貿易佔全國52.3%。

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243.8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地區進出口總額達117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出口額為942.0億美元,進口額為832.1億美元;珠江三角洲進出口總額達2069.7億美元,是長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長22.9%,其中出口額為1126.1億美元,進口額為943.6億美元。

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2.3%,其中長江三角洲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8.9%,珠江三角洲佔33.3%。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比長江三角洲高14.4個百分點。

5.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遠遠高於珠江三角洲,兩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24.9%。

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0818.9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7900.1億元,比上年增長22.5%;珠江三角洲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2918.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326.9倍。2002年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是珠江三角洲的2.7倍。

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4.9%,其中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的18.2%,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6.7%。

6.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國平均的1倍以上。

2002年長江三角洲城市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萬元大關,達到10499元。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達到14239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

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7820.6元,珠江三角洲地區為11686.1元,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1.5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倍。

二、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原因

在過去的20多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源。從比較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它們經濟發展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其相同點有:

一是兩個三角洲都走在了中國改革前列,各自確立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市場化道路。改革開放之初,兩地充分發揮自己輕紡產品和機電產品優勢,迅速佔領並擴大了國內外市場,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的民營企業和鄉鎮工業順應改革大潮,很快實現了全面啟動,千百年的商業文化厚積薄發,創造了「溫州模式」等經濟奇跡。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鄰港澳的獨特地理位置,發揮其信息優勢和僑鄉眾多的人文優勢,以較低的土地價格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外資的直接進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製造業的大規模轉移,使「三資」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城鄉迅速發展起來。80年代,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製作、來件裝配、補償貿易)為主要貿易形式的外向經濟企業遍及城鄉。

二是不斷提高與國際接軌的程度,發展外向型經濟。引進國外資金力度大。1985年—1999年,長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0.07%,高出全國均值10.49個百分點,1979—1999年珠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3.5%,高出全國均值12個百分點以上。國際貿易快速增長。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額為2069.7億美元和1174.1億美元,分別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33.3%和18.9%。在引進外資、擴大外貿的同時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更重要的是引進了現代市場經濟理念、科學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質,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不同之處在於: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屬於「外向型」,即改革開放以後,珠江三角洲企業就把產品市場與國際接上了軌,廣東外貿一直獨領全國風騷,佔全國外貿出口的1/3,2003年1到11月,進出口貿易更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25.6%,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而長江三角洲90年代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內資為主的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產品以國內市場為主,以此來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力量還顯不足。而上海因受計劃經濟體制限制,經濟轉型較為艱難,短期內,其經濟增長作用沒能充分發揮,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較為有限,這一時期,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略顯滯緩。

兩個三角洲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改革開放政策對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極大地推動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珠江三角洲是最早在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地區,進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指引下,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第二次創業大潮。長江三角洲也是我國對外開放比較早的地區之一。1984年國家先後將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寧波、南通3個城市確定為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獲得經濟特區的部分優惠政策。90年代,為振興上海經濟中心地位,中共十四大做出了「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沿岸城市、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飛躍」的又一重大決策,使上海重新崛起,也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2.人力資源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廣東省總人口為8642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為3104萬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區流動人口為2152萬人,佔全省流動人口的82%,是全國吸引外來勞動力最多的地區之一,低勞動成本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大量勞動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時,也加速了各種生產要素(生產資料、資金、技術、人才)向該地區的集聚,這就大大推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進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

與珠江三角洲相比,長江三角洲在高素質人力資源方面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地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社會經濟基礎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質相對較高,高科技人才資源豐富。長江三角洲地區擁有1000餘所科研機構,150餘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專業學校,教學科研基礎雄厚,科技人才密度高,高級人才比重大。此外,還擁有大批熟練的高素質技術工人。這些都對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十分有利。90年代以來,在開發開放浦東的有力推動下,長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發展呈現出起點高、規模大、增長快的特點,這與其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有著直接關系。

3.城市協調合作是決定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江、浙、滬兩省一市的16個城市,是全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縱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橫向市場性聯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領導,不僅導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為單純製造業中心,還使江浙兩省及下屬各地市間缺少了橫向整合的基礎。改革開放後,在體制創新和政策導向的雙重作用下,長江三角洲地區市場經濟體制和體系有了迅速發展。上海也逐漸恢復了其大都市應有的產業和技術的輻射功能,通過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推動了周邊地區鄉鎮企業的起步和技術升級。但由於長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區域,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加上長期的條塊管理,使地區間的協調變得困難,目前地區間的經濟合作還停留在80年代橫向經濟聯合和自發的層面上,並沒有進入跨地區產業整合階段。隨著浦東開發,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城市,其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將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並促使以產業聯動為交往機制的區域聯合模式的形成。長江三角洲未來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區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創新。

4.粵港的經濟互動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

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得益於香港經濟的發展,香港的「三來一補」啟動了深圳工業化的進程,香港的資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經濟的雛型。在深圳實際利用外資中,港資佔了近70%,進出口貿易中,對港澳進出口貿易佔了80%,「三來一補」的企業中,屬於港資興辦的佔了90%,深圳的旅遊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無不滲透著「香港因素」的作用。

隨著國際經濟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國幾個經濟區域之間的相互競爭、三角洲內部各個城市的相互競爭也在加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如何加強相互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取長補短,建立良性的競爭模式、避免地方保護行為和重復建設應當引起廣泛關注。

兩個三角洲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各地級市行政地位和經濟實力相當的城市之間的畸形競爭。各個城市從追求自身發展目標出發,極易滋長地方的本位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從而使城市之間的經濟關系逐漸離散,導致各個城市均以行政區域為界,相互封閉,各自發展建立「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按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往往是優先重點建設中心城市,進而帶動周圍地區發展。目前,上海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顯,而珠江三角洲也應該盡快確立廣州、深圳的龍頭地位,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整合區域內的各類基礎設施、行政措施、資源,從而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三角洲整體的競爭能力。

目前,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土地面積不足全國的2%,人口不足全國總人口的1/10,卻創造了全國近30%的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主導作用,它們是中國其它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大教室」,其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觀念、經營思想和管理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其它地區具有示範和借鑒作用。

閱讀全文

與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