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世界經濟歷史發展趨勢

世界經濟歷史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2020-12-29 03:45:46

㈠ 世界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對開放的現代中國經濟發展以為著什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發展和理論基礎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銳
•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發展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產生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來源和理論基礎
•主要來源於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馬克思一生有兩個偉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物質資料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三個簡單要素: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
• 生產關系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廣義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即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築。生產力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現代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包括: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科學技術、管理與信息。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B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條件
C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D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E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總是適合的

5、注重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條件。
•不能片面誇大生產關系的反作用。
*辨析題:既然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因而變革生產關系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6、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的變革與調整一般有三種情況。
•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還要求在一定的經濟體制下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經濟運行機制。

7、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
• 經濟規律是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種經濟現象之間內在、本質、必然的聯系。
• 經濟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 經濟規律不同於自然規律的特點。

8、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與創新
•列寧創立了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理論。
•毛澤東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
•鄧小平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第二章 商品和貨幣

1、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剖析是從商品開始的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商品經濟產生的兩個基本條件:社會分工和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交換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最簡單、最普遍和最基本的關系。
•資本主義經濟是在簡單商品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

2、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
•商品的使用價值及其特點。
•商品的價值及其特點。
*抽象勞動是:
A.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B.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
C.勞動的社會屬性 D.歷史范疇
E.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
•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對立統一體
*選擇:
A凡是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就不會有價值
B.沒有價值的物品,雖然有使用價值也不是商品
C.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就必然有價值
D.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E.沒有價值,也就沒有使用價值

3、勞動二重性與商品二因素的關系
•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的兩個不同方面,而不是兩種勞動或兩次勞動。
•勞動二重性與商品二因素的關系: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
•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4、商品價值量的決定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計算商品的價值量要以簡單勞動為基礎。復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馬克思關於復雜勞動創造更大價值原理的現實意義。
•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有密切關系。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體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是不變的。
*辨析題: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增加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和價值量。
*選擇題:
(1)同一勞動時間內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使:
A.商品使用價值總量增加 B.商品價值總量減少
C.商品價值總量不變 D.單位商品價值量減少
E.單位商品價值量增加
(2)馬克思說:撋唐返募壑盜坑胩逑衷諫唐分械睦投

㈡ 為什麼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的經濟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世界范圍的經濟整體版。它是在權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基礎上,把世界范圍內的各國經濟通過商品流通、勞務交換、資本流動、技術轉讓、國際經濟一體化等多種形式和渠道,把各國的生產、生活和其他經濟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原來的世界經濟只是西方經濟,世界經濟發展很畸形.而現在出現了很多龐大的經濟體,美國、歐盟、東亞、印度、南非,以及環太平洋地區,世界經濟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繁榮時期.這個階段將會非常牢固,以後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向.

㈢ 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

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變化迅速,體現出的特點是:

1、國際金融體系和貿易體系的形成。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3、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更為迅速。

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共同特性 :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進作用。

2、各國推行壟斷資本主義,加強政府對經濟的領導。

3、注意發展科學教育事業,提高國家科技水平。

(3)世界經濟歷史發展趨勢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

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在不同的階段里,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並不一致。戰後國際貿易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大階段:

(1)國際貿易迅速發展階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間,國際貿易從600 億美元增加到5740億美元,增長了8.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0.3%,這一增長速度超過了國際貿易歷史上增長最迅速時期的水平。戰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國際貿易迅速增長的基本原因。

(2)國際貿易緩慢發展階段(1973年以後——1900年)

1973年以後,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高通貨膨脹率所致。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首先,世界經濟的低速增長

其次,能源危機的爆發

再次,貨幣制度危機的爆發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

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

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

㈣ 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世界經濟發展歷史回顧

我們回顧一下近幾十年來,從亞洲四小龍到金磚四國再到VISTA五國的發展模式,對比分析其原因,從而來勾勒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局面。概括如下:
亞洲四小龍:政府主導、積極性不幹預、外向性
金磚四國:國家主導、強調獨立性與開放性結合
VISTA國家:新興力量 「四小龍」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發展模式的成功典範,後來泰、菲、馬、印尼、越等國基本也用此模式。特點是面積非常小,沒有自然資源。支持經濟成長靠工業製造,早期是勞工密集型,後期是技術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
從政府角色來看,西方認為只有民主政府才能維持經濟發展。但「四小龍」並不具備西方所謂高度的民主,而是集權政府,但都有很強的發展意識:要維持政權就要發展經濟,用經濟成果支持政權,這與西方看法不同。同時,西方經典看法,即「華盛頓共識」主張,政府角色要完全不幹預市場,市場完全自由化、完全由市場來分配資源,而「四小龍」政府扮演積極角色,制定工業政策。
從文化角度看,西方100多年一直認為基督教與資本主義發展有密切關系,主張競爭、個人主義,可以幫助資本增長,但「四小龍」都奉行儒家學說。
「四小龍」是出口導向,因需求帶動生產,靈活性是其發展重要因素。儒家文化的重要內涵是靈活性,適應能力強,但其文化突破性又不強,對創新不利。所以,不好說哪種文化對經濟發展有利。
「四小龍」經驗是政府有不同程度干預,是「積極性的不幹預」,而不是「積極的不幹預」。這是翻譯錯誤,將PositiveNon-interven-tion翻譯成「積極的不幹預」,其實它是「積極性的不幹預」之意。「四小龍」干預的程度在於其經濟形式,不是什麼都不幹預。香港式的積極性的不幹預就是一個「香港共識」,「四小龍」發展用的是「香港共識」。
西方「華盛頓共識」主張市場、資本完全開放,價格由市場決定,認為這是最好的發展模式,這對「四小龍」的發展並不適用。 「金磚四國」近年來發展迅速,構成另一種經濟發展的模式,與「亞洲四小龍」模式完全不同。
「金磚四國」是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等發展中大國的發展模式。這一名稱來自這四國國名開頭英文字母BRIC(Brazil,Russia,India,China)的諧音英文單詞BRICK(磚頭)。高盛公司在2003年10月首次提出這個概念。
「金磚四國」與「四小龍」不同之處在於其經濟體系很大,人口多,面積大,其經濟發展依靠自身豐富的天然資源。同時,其經濟體系不完全是開放的,不完全依靠出口,各自內部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四小龍」政權都是集權、不民主的,靠經濟成果來維持政權,而「金磚四國」各自民主程度不一,政治模式也各不相同。同時,四國的文化因素互不相同,這與「四小龍」都奉行儒家學說不一樣。
但「金磚四國」有一點因素是一致的,就是中國發展模式,即「北京共識」。其基本經驗:循序漸進地開放、改革。
從「四小龍」到「金磚四國」,反映新興國家和地區經濟崛起的輪替。 全球化、經濟自由化深入發展。過去10多年,很多國家由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出現很多外向型經濟,出現貿易和金融自由化,通過海外投資很多國家經濟全球化了,由此出現低價有效產品,生產增加,成本下降,產品越來越便宜,對原材料、能源需求增加,價格上升。同時生活改善後,人口增多,對農產品需求增加,「金磚四國」有較強的農產品生產和出口能力,在農業、原材料、能源方面佔有優勢,同時不完全靠出口來進行激烈競爭,而各自有內部市場。
小型開放經濟在金融方面受到的危險不斷增大。亞洲金融危機後,小型經濟受外資沖擊機會大,保護自身金融體系能力低。目前,這種金融危險越來越大。而大的國家,尤其是不完全開放的經濟體就具有防衛、保護自己能力的優勢。整個世界金融秩序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國際金融體制是「金本位」,現在並不能保障本地區的金融安全。
「新經濟」浪潮推動生產變革。隨著新的技術演變,導致在新經濟年代,產生靈活的新生產制度,一個地方可以生產很多不同東西,生產范圍要比以前廣大。過去福特生產追求規模以降低成本。現在通用利用新科技可以生產不同產品,而不一定需要很大規模。一個大的經濟體,可以生產很多不同的產品,經濟上就可以擁有很大的活力。
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增加。亞洲金融危機及9·11事件之後,經濟發展要考慮非經濟因素。地區安全、軍事能力、能源安全等。大型經濟體有資源,發展就能穩定,從而減少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而上世紀「冷戰」結束後,經濟發展並沒有受到如今這么多的非經濟因素的影響。 加快世界經濟多極化進程。「四小龍」地小人少,經濟基數較小,其經濟快速發展雖頗受關注,但影響主要在亞洲。而「四大金磚」都是幅員遼闊、經濟規模龐大、經濟體系完整和門類齊全的國家,且分布於亞、歐、美三大洲,影響遍及全球。據預測,至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出現重大變化,四國將躋身全球六大經濟體之列,其GDP按購買力平價算將超過西方七大國。
促進國際經濟秩序合理化。與「四小龍」不同,「金磚四國」均擁有重要國際影響。隨著經濟實力持續增強,他們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不斷上升,其發言權也明顯增大。
推動國際政治多極化。隨著經濟實力及綜合國力增強,四國進一步提高在國際政治事務中的影響力。印、巴要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得到有力支持。美「一超獨霸」戰略面臨更大挑戰。
「金磚四國」的崛起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其備受關注是因為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而且未來具有巨大潛力。目前,四國內部還存在各自不同的問題,如教育落後、社會分化、創新能力不足等。但從趨勢看,「金磚四國」崛起是「科學預測」,而非「美麗神話」。 「金磚四國」 「開始成為最重要的影響力量」。
奧尼爾:在世界經濟的許多方面,「金磚四國」都已經開始發展成為最重要的影響力量。這種影響各處都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商品市場、外匯市場、資產包括個人資產市場,還是在固定收入市場上都是如此。世界經濟現在能夠很從容地應對美國經濟的減速,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有「金磚四國」的力量支持。對於從日本、德國到韓國和非洲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其它的許多經濟體來說,這都意味著一種新的出口推動力。
目前「金磚四國」的GDP總和佔世界GDP總和13%,而美國佔30%。可是,從另一個方面看,2007年第一季度,單是中國一國對世界GDP增長的貢獻就超過了美國,這在現今時代還是第一次。中國經濟佔世界GDP總量的6.5%左右,而在2007年第一季度,則是增長到近12%,美國卻幾乎沒有什麼增長。
不好的影響:奧尼爾: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會把商品價格的上漲視為一種「壞」的影響,因為這增加了通貨膨脹加劇的風險。但是從許多新興國家的角度來看,尤其是非洲國家,這種價格的上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而絕不是壞事!只要西方的通貨膨脹預期還保持在一個大致平穩的狀態,商品價格的上漲就應該被看作是一個相對的價格浮動,而不是通貨膨脹。 奧尼爾:對於世界經濟和「金磚四國」的未來,存在著兩大風險,那就是通貨膨脹和貿易保護主義,而後者的危險現在正在開始緩慢提升。如果美國對中國實施大范圍的貿易制裁、限制中國出口的話,將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世界貿易大幅度下滑。世界貿易是現實生活中極少的可以實現雙贏結局的行為之一,應該盡力避免出現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應向更發達經濟體」質變「」:「金磚四國」能將這樣快速的發展保持下去。中國應該改變現在對於出口貿易———尤其是一些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過於看重的狀況,這樣可以給其它新興經濟體以發展的空間。中國需要做的是向更發達的經濟體所具有的一些特質轉變,其中包括出口技術含量更高、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家庭個人消費品在出口貿易中佔了非常大的比重。
奧尼爾:許多人這些年來一直擔心中國經濟會「硬著陸」,我的態度要輕松得多。因為中國大多數時候一直在採取非常正確的舉動。最重要的是,中國的生產率正在提高,這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率也很可能會持續提高。當然確實存在著通貨膨脹加劇的風險,這也是我認為中國應該加快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之一。 我認為最為緊要的就是採取更為積極的政策來刺激個人消費,減少貿易順差。中國還需要加強能源的利用效率,雖然現在已經有了一些好的跡象,但是還需要做得更多。 日本「金磚四國」研究學者門倉貴史:繼「金磚四國」後,VISTA(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國將成為最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國家。
依據:VISTA五國作為有潛力的新興國家已引人矚目。這五國經濟未來幾十年內將會有飛速發展,根據「金磚四國」經濟研究所推算,從2005年至2050年,西方七大工業國(G7)的經濟規模以美元計算,與現在相比最多擴大到2.5倍,「金磚四國」擴大到20倍,VISTA五國預計可擴大到28倍,因此有理由認為VISTA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國家。

㈤ 中國國際地位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歷史中的變遷及其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商直接投資(FDI)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FDI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也是無庸置疑的。然而,流入中國的FDI在今後是否能夠維持或進一步發展,不僅僅取決於中國經濟的自身狀況,FDI在全球的發展規律和分布特點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FDI流動狀況的同時,分析和把握中國在全球FDI中的地位亦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全球FDI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從全球范圍來看,全球FDI在不斷增長的過程中也呈現出了一些明顯的規律,2001年全球FDI雖然出現了較大的滑坡,但這種規律性並沒有很大的改變。 1、近20年全球范圍的FDI快速增長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 1982 - 1999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年均增長率為17.2%(其中1986 - 1990年,年均增長23.6%, 1991 - 1995年,年均增長20%, 1996 - 2000年,年均增長40.1%)。1999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額為1088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6.3%,流出額為104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3%.200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額為14919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增長率為37.1%,流出量為1379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4%.由此可見,截止2000年,全球FDI呈快速增長的趨勢。 2001年,全球FDI的流入量比2000年減少51%,是10年來首次下降,也是近30年來的最大跌幅;同時流出量也比2000年減少55%.造成FDI驟減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全球經濟變弱,特別是世界三大經濟體的衰退,以及隨之而來的跨國並購的減少。 2、全球FDI的區域分布不平衡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1999年美洲、歐洲和亞洲的外資流入量分別佔世界總額的38%、47%和10%,美洲和歐洲所佔的比例較大,超過世界總額的80%以上,而亞洲地區僅占很小的份額。2001年全球FDI流量普遍下降,其中美國的FDI流入量減少過半,流出量下降了30%,歐盟的FDI流出和流入量均下降了大約60%,而亞洲FDI也有24%左右的下降,但由於下降的幅度相對較小,從而使當年上述三個地區的外資流入量分別佔世界總額的比例分別為33%、46%和15%,亞洲的比例顯示出一定程度的上升。 3、FDI流入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 如果分別透視FDI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我們不難發現,無論從投資來源和目的地來看,發達國家均為全球直接投資的主體。 從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看,2000年80%的FDI流入了發達國家,只有16%左右的FDI流入了發展中國家。1998 - 2000年間,發達國家FDI流入量佔世界總量的比重一直在逐步上升,同期流入發展中國家的FDI則是逐年下降。2001年在全球FDI驟減的環境下,發達國家FDI流入量下降幅度較大,達到59%;由於發展中國家流入量僅下降了16%,使得其FDI流入量佔世界總量的比重有了較大提高,占總量的27%,但仍然不及發達國家近70%的比重的一半。 從外國直接投資流出看,這種特點更加明顯。1999至2001年間,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佔全球的份額一直維持在92%和93%的水平,而發展中國家則僅佔6%到8%. 4、全球FDI傾向投資服務業 近幾十年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分布呈現出不斷變化的態勢。50 - 60年代,全球直接投資主要集中於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第一產業;70 - 80年代則主要集中於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直接投資的產業構成又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成為主要投資領域。根據統計資料,全球第三產業國際直接投資的比重已佔全部投資的55 - 60%. 然而,由於全球投資環境不同,在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東道國之間還是存在明顯差別的。其中,發達國家相互投資的重點已明顯地集中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而流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仍偏向勞動密集型產業。流向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外資已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某些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傾斜。 5、全球100大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加深 跨國程度指數是用來衡量一個跨國企業跨國程度的主要指標之一,它是由一個跨國公司的國外資產與總資產、國外銷售額與總銷售額和國外雇員與總雇員三個比率的均值構成的。跨國程度指數越高,表明海外企業相對於母國企業的地位越重要。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委員會編制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國公司的資料,1991 - 2000年間,世界最大的100家大型跨國公司平均跨國指數由51%增長到56%,可見, 100大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在不斷加深。如果分別來考察,截止到2000年,100大所擁有的海外資產的增長超過20%,海外銷售額和海外雇員的增長分別達到了15%和17%,在全球約65000家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和海外雇員人員中所佔的比重高達11%, 14%和14%. 從100大投資的行業特點來看,與近些年全球FDI投資的總的趨勢有所不同,其行業的分布主要以製造業為主。1990 - 2000年間, 100大跨國公司的行業分布基本保持穩定,在汽車、電子、石油、醫葯、食品飲料行業的跨國公司數量佔到跨國公司總量的一半以上。 二、發展中國家FDI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從發展中國家的范圍來看,雖然發展中國家FDI總量在全球范圍內比重很低,但從發展中國家自身流入流出FDI的水平來看,由於發展中國家對FDI重視程度的普遍提高,參與國際投資的勢頭也大大增強了。 [b]1、金融危機影響了發展中國家FDI流入的上升趨勢[/b] 1998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發展中國家外國直接投資總量佔全球的比重呈現增長趨勢,1995年為33.8%, 1996年達到39.5%, 1997年39.5%.1998年及其後的兩年中由於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中國家的FDI在全球的份額連續下降。1998年減少為27.1%, 1999年為20.7%, 2000年降至16.0%.但2001年,亞洲各國開始逐漸恢復活力,在世界FDI流量急劇下降的環境下,發展中國家FDI流入量下降的程度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從而使發展中國家佔世界FDI總量的比重反而上升至27%.從發展中國家平均FDI流入量佔世界資本形成總量的狀況來看,1990 - 1995年,發展中國家平均FDI流入量佔世界資本形成總量的5.7%, 1996 - 1999年持續上漲,2000年達到13.4%.雖然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但就發展中國家自身而言仍有增長的趨勢。 2、國際直接投資在發展中國家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80年代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同發達國家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對待FDI政策的改變,從封閉、嚴格限制到傾向於將藉助外資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發展戰略,國際直接投資因而日益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獲取國際資本的主要方式。外國直接投資占發展中國家資本總流量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9%增至2000年的67%. 3、流入發展中國家的FDI傾向投資製造業 與全球范圍內FDI傾向投資服務業的狀況不同,發展中國家的外商投資項目相對集中於製造業領域。這主要是因為投資環境的不同造成的。一方面,部分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勞動力優勢是促使跨國公司加速向這些地區轉移生產投資的主要動力。如日本跨國公司在東南亞地區主要投資於電力、電器設備等部門,同時,從這些地區進口電力、電器設備佔到日本進口額的31%.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政府對服務業的保護政策也起了關鍵的作用。然而即使如此,流向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的FDI還是有迅速的增長,比重也在迅速增加。截至到1999年,服務部門流入發展中國家FDI總存量已達30%左右。 4、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呈增長態勢 世界投資報告指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50家大型跨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本流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與全球100大相比較,50大無論在資產規模、銷售數量、雇員人數以及跨國程度方面都明顯偏低,但在1998年前的五年間,來自發展中國家50大的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基本上也都呈現出了增長的趨勢,說明發展中國家的大型跨國企業的海外經營也在不斷拓展。金融危機期間發展中國家50大跨國公司的跨國投資進程有所減緩;但1999到2000年間,50大的總資產、總銷售額、總雇員以及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和海外雇員數又恢復了增長,特別是其中海外銷售和海外資產的增長分別達到了56%和21%,從而使跨國指數有所提升。 從50大投資的行業來看,在1993 - 2000年間投資的行業范圍也比較廣泛,並且趨勢基本保持不變。其中主要集中的行業與全球100大有一定的類似之處,在食品飲料、電子、石油等行業投資較多。與全球100大跨國企業不同的是,在50大中,多元化投資型的企業還占較大的比例,2000年50大跨國公司中從事多元化行業的就有11家。這種狀況與各發展中國家歷史沿革中所採用的國家發展戰略是密切相關的。 三、亞洲地區FDI發展趨勢及特點 亞洲的FDI流入量在全球FDI重點流入的三大洲中最低,與其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地理位置有較大的關系。同時,亞洲內部FDI的流入狀況也有不同的分布。 1、亞洲FDI的流入量與亞洲在全球的經濟實力相符 從FDI在亞洲的流入來看, 1993年至1997年間,亞洲地區FDI流入量一直保持增長趨勢,佔世界總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1998年以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亞洲FDI流入的絕對數量雖然變化不大,但是佔世界總額的比重有所下降, 1998至2000年分別為15%、11%和10%.2001年由於流量下降速度低於其他地區,從而使比例回升至15%. 實際上,亞洲的FDI流入量相對美歐兩洲較少是可以理解的。從歷史的沿革來看,FDI總體上更加傾向於投向經濟實力相當的國家和地區。亞洲相對於美洲和歐洲而言,在經濟實力上有明顯差距。2000年,亞洲GDP的總額大致是88153億美元,佔全球的30%左右。其中,日本佔了一半以上的份額。然而,雖然日本是FDI的主要輸出國之一,但在吸收FDI方面卻是非常消極的,2000年,日本的FDI流入量尚不足亞洲FDI流入總量的6%,這必然影響FDI對亞洲的整體流入水平。因此從總體上講,亞洲FDI的流入量以及在全球的比重還是與其經濟實力相符合的。 2、亞洲FDI流入量與亞洲的地理位置及區域內一體化程度相關 近十幾年來全球范圍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為FDI的區域內流動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無疑吸收了大量來自美國的FDI;而歐元的統一更使歐盟地區為全球的FDI所青睞。2000年, 1/4左右來自美國的FDI投向了加拿大、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有近一半投向了歐盟,只有不足1/4的資本投入其他國家。而歐盟自1992年以來,其FDI流入總量中就有50%以上來源於歐盟國家內部,1997年,這個比例更是高達60%左右。與此同時,亞洲一些國家曾經凸顯的比較優勢不斷地因被美、歐區內的國家所替代而明顯減弱,進而對資源整合型FDI的吸引力也相應減弱。 雖然亞洲區內的一體化進程與過去相比也有較快的發展,但由於亞洲區內國家之間的互補性較差,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自身的經濟又恢復無望,因此亞洲區內一體化的程度與美洲和歐洲都差距甚遠。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區內國家之間的資源整合型FDI也很活躍,但顯然在數量級上難與美洲和歐洲相比。因此,亞洲FDI的流入量的增長一直低於全球FDI的增長幅度。 3、亞洲區內FDI的分布與發展不平衡 在亞洲,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直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目標市場,中國、韓國以及大部分東盟國家是引人矚目的外資吸收國。在80 - 90年代,這些國家(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都保持了比較快的增長速度,1983 - 1999年間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但在近兩年全球FDI流量驟減的大環境下,亞洲的總體狀況也是流量減少,區內各經濟體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其中,東盟各國吸收的FDI水平明顯下降, 2000 - 2001年流入這一區域的FDI年均只有120億美元,只是1996 - 1997年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流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FDI基本停滯;但流入南亞和中亞的FDI有顯著增長,分別增長了32%和88%.流入中國的FDI也仍呈增長趨勢。中國仍是亞洲區內最大的FDI吸收國。 四、中國FDI的國際地位與發展趨勢 作為亞洲的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90年代以來在吸引FDI流入方面表現不俗,特別是2002年,吸收FDI超過500億,首次躍居世界首位。其發展特點和趨勢與其所處的投資環境、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國家的對外政策密切相關。 1、中國FDI流入符合發展中國家的特點,且國際地位凸顯 作為典型的發展中國家,中國FDI的流入也在國家外資政策發生轉變的條件下經歷了起步、持續發展和快速發展的不同階段。隨著FDI進入水平的不斷提高,FDI在中國國民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創造的工業增加值、稅收以及總出口額,從1993年以前在相應的國民經濟指標中的不足10%,到2001年分別上升為23%、18%和48%. 然而,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中國內部的投資環境, FDI投入中國的行業結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類似,也是以製造業為主。但就製造業的細分行業來看, FDI在中國的行業分布又是非常泛的,幾乎遍布所有允許進入的行業,這與中國自身的產業范圍相對廣泛是密切相關的。 此外,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近十年間國民經濟高速而穩健地發展,在全球發展中國家中成為引人矚目的一支獨秀,這顯然成為了吸引FDI流入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因素。《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給予中國極高的評價,並指出,在過去的近十年間,中國一直保持發展中國家FDI最大接受國的地位。在中國加入WTO後,這種趨勢還將繼續保持。 2、中國FDI投資環境在亞洲區地位優越 在亞洲的經濟體中,中國的投資環境無論對市場開拓型的FDI還是對資源整合型的FDI都具有相對較大的吸引力。 首先,中國具有優越的區內市場地位。如前所述,亞洲區內的一體化程度較低,尚沒有在整個區域內形成統一的市場;日本雖然經濟實力強大但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很低;中國作為一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特別是經濟十年來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自然被視為亞洲區內最具發展潛力的大市場。與此同時,又由於中國內部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各種需求相當豐富,因此,這一市場既對來自歐美的尋求高端市場的FDI有相當的吸引力;同時,對來自區域內部及其他地區投資於中低端產品的FDI同樣提供了市場空間。 其次,中國具有優越的資源整合地位。首先,中國具有多層次的可利用勞動力。相對於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一些東盟國家,中國經濟起步較晚,對於支持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所需要的勞動力,中國相對豐富並且成本低廉;與此同時,由於中國中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長期以來對科技產業的支持性政策,使得我們在支持科技產業迅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檔次的人才方面也有一定儲備,從而對吸引資本及技術密集型FDI的投資也有一定的支持。除此而外,中國廣泛的工業基礎在這方面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在中國外資政策的引導下,「優越的市場地位」以及「優越的資源、整合地位」逐步得到有效的結合,正因為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些年中國既吸引了大量的亞洲區內追求資源整合並尋求開拓市場的FDI同時,也吸引了相對較多的、以追求市場開拓為主的、來自歐美的FDI,以及來自全球各地區的FDI. 數據顯示,1998年到中國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增至129個,截至2002年9月底,這一數據已經超過180個。「九五」期間世界著名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勢頭強勁,據統計,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有近400家已來華投資,平均單項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從千萬元到上億美元不等。2002年3月,中國經國務院批准頒布了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附件,其中鼓勵外商投資類由186條增加到262條,限制類由112條減少到75條。這一措施將進一步擴大外商在中國投資的規模和力度。 3、中國FDI在全球的地位有賴於自身及亞洲區經濟的蓬勃發展 首先,我們認為,從長遠來講,中國在亞洲區內吸引FDI流入的地位是比較穩固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有了前十幾年改革開放的努力,中國的市場已經被啟動,人們的市場需求越來越走向成熟和開放,這就為進一步吸引FDI的進入提供了持久的動力;另一方面,已經進入的FDI經過了數年的運作,多數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相應的供應商網路,一些國際知名企業還正在努力將其最重要的國際供應連鎖帶進中國,以便保證其在中國市場上不會敗給其國際競爭對手,這一系列舉措都意味著中國市場對這些國際企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與此同時,我們也已經看到,像摩托羅拉、愛立信等國際企業在對中國市場技術轉讓的速度以及在本地進行直接新產品開發的速度都在加快的同時,從中國銷向國際市場的產品和份額也在不斷增加,這進一步意味著中國正在成為跨國企業至少在亞洲區域的製造中心。 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吸引FDI的地位在亞洲區內是相對穩固的,不會因為短期內的意外沖擊而喪失。 其次,就中國吸引FDI在全球的地位而言,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和亞洲區經濟相對於全球經濟的發展狀況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原因在於: 第一,就資源整合型的FDI而言,多數行業的特點決定了區內整合的優勢多於全球范圍的整合,只有資源類行業和如紡織服裝製造業這樣特點的行業才會偏向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資源整合。對於像紡織服裝製造業這種行業,中國在勞動力成本低廉方面的優勢並不一定能夠長期持續,中國這些年紡織服裝領域簇群的建設正是在這一方面的積極努力。 第二,在區域經濟利益高於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現實世界裡,即使中國相對於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國以及歐洲的東歐各國在一些製造業領域有一定的優勢,要真正成為「世界的加工廠」也還需多方面的支持條件。 第三,我們認為也是最主要的, FDI在全球范圍內的跨區域流動更多的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因此,中國市場需求的進一步擴大以及亞洲區域經濟相對其他經濟區域更迅速蓬勃的發展才會是吸引FDI流入的最重要的理由。根據前面的分析,亞洲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總體而言在較長時間里難以發生大的變化,短期內的相對變化趨勢也並不明朗。 我們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美國因受到反恐戰爭的影響經濟持續徘徊,沒有短期內迅速回升的跡象;歐洲本來並不旺盛的經濟增長環境也沒有提供更富有吸引力的投資契機;而亞洲,特別是中國遭受SARS的影響,原本從金融危機中已經復甦的經濟又再度受到打擊;因此,中國以及亞洲國家能否在未來較短的時期內走出SARS的陰影、恢復強勁的經濟增長態勢將是決定中國未來短期內FDI國際地位的關鍵中之關鍵。

㈥ 人類歷史上得經濟發展趨勢和特徵,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闡述

中國經濟發展來從男耕女織、自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發展到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中國由於列強的對中國經濟侵略的進一步加深,被捲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外商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資本主義經濟在曲折中艱難發展,建國後實行三大改造,後來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形成了獨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世界經濟(主要指歐美國家)最早可從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開始,在激烈的貿易競爭和殖民爭奪中,世界市場逐步形成,隨後,英國首先開始了工業革命,而後在歐美各國出現,工業革命產生的巨大生產力,把世界都包攬在資本之義市場經濟中,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整個世界連為一體,經濟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全球化趨勢也日益加強。

㈦ 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 世界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加快了由集團化、區域化朝著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資本的跨國流動.新科技革命是當代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推動力.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國和全球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國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經濟穩定發展.國際社會還應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㈧ 圖體現了世界歷史怎樣的發展趨勢

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是由孤立、隔絕逐漸走向聯系和開放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

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既相互依存(1分)又相互競爭(1分)。

「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是生產力發展(或「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經歷了逐步發展、加深的過程;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但發展過程中伴隨著野蠻性(或「殘酷性、血腥性、殘暴性」);強國(或「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或「國與國之間不平等」)

㈨ 辨析:經濟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客觀歷史趨勢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說其是歷史大勢,就是其發展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勢,就應積極推動開放合作,實現共同發展。開放合作是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邏輯,是增強國際經貿活力的重要動力,是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甦的現實要求,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要求。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流動和優化配置,由此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展。

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方面具有更大的發言權,控制一些國際組織,所以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9)世界經濟歷史發展趨勢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是因為:

第一: 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 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

第三: 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第四: 國際間相互投資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經濟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動下,社會在生產的各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各種資本形態(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運動超出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關系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大為增強、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不斷削弱,經濟運行的國際規則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的條件下產生的。

閱讀全文

與世界經濟歷史發展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