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十四五規劃內容
「十四五」規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李克強指出,「十四五」時期,外部環境可能更加復雜,不確定性和挑戰更多,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
編制好「十四五」規劃,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發展機遇研判准,把困難挑戰分析透,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突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1)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擴展閱讀:
李克強指出,「十四五」時期,外部環境可能更加復雜,不確定性和挑戰更多,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編制好「十四五」規劃,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發展機遇研判准,把困難挑戰分析透,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堅持發展第一要務。
突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實事求是、遵循規律,著眼長遠、統籌兼顧,提出「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工作思路、重點任務,給社會良好預期,激勵全國上下努力奮進。
2. 五中全會主要內容
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問題並提出建議,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對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會通過的《建議》,堅持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貫通,堅持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做好「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機銜接,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
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標志性的重大戰略,實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礎性、針對性的重大舉措,統籌謀劃好重要領域的接續改革,必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2)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除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外,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會議,黨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也列席會議。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3. 我國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什麼
我國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路強回國、數字中答國。
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加大實體經濟動盪的可能性。虛擬經濟若以膨脹的信用形態進入生產或服務系統,會增加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特別是那些與實體經濟沒有直接聯系的金融衍生品的杠桿效應,使得虛擬資本交易的利潤和風險成倍增加。
(3)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擴展閱讀:
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
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即發現虛擬資本所代表的權益價格,是實現增量資本在實體經濟各部門之間優化配置的基本工具。虛擬經濟通過有效的信息揭示及相應的金融創新,可以處理因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激勵問題。
可以通過資產價格的信息功能來判斷企業經營的好壞、投資業績的優劣,使虛擬資本可以迅速從效益低的領域流向效益高的領域,促進優良企業的快速發展,不斷對資源進行重新分配和重組,提高實體經濟的運作效率。
4. 什麼是「十四五規劃」
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順利在北京召開,此次全會包括了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等議程。
此次召開的會議就是討論確定「十四五規劃」一以5年為期而定一個計劃,統稱「五年計劃或者五年規劃」。
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推進能源革命」、「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和「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要求,為能源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資訊來源:碳盈協同
5. 十九屆五中全會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
1、這次全會是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
2、「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3、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調整,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錯綜復雜。
4、從國內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5、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黨中央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問題,描繪國家未來發展藍圖,明確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對於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擴展閱讀:
1、「十四五」時期,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如何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加強全球合作?11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吹風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發展作出解讀。
2、「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全面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和全面分析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變化帶來的新任務、新挑戰基礎上,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全局性、系統性、前瞻性保障。」
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琦表示,在全球經濟增長不確定的背景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提出「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
6. 十四五規劃的第十二件大事中第一件大事是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
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2、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
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
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6)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擴展閱讀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6大「新」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准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7. 如何做鄉鎮十四五規劃
一般情況下是從解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入手,在進一步深化對縣情認識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前瞻性、關鍵性、深層次問題研究,准確把握發展的基礎條件、趨勢變化,進一步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重點、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
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重點,圍繞融入「一帶一路」對接南向通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縣域經濟、鄉村振興、綠色崛起、城鄉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文明、改革開放、依法治縣等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領域,突出「五個制高點」(文化、技術、信息、通道、生態),「四大硬支撐」(脫貧攻堅、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個軟實力」(金融保險、文化旅遊體育、科技教育衛生)等重點,明確規劃研究的政治方向、經濟方向、破題方向,提出一批重大研究課題。
參考資料:中機院
8.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布局
指導方針是總體要求和行動指南,必須貫徹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切實把指導方針落到實處,貫徹好新發展理念。要立足國情、聚力發展,著力辦好自己的事。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要穩中求進、務求實效,協調推進各方面工作。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在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對於我們這么大的經濟體量而言,一定意義上講穩就是進。
(8)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擴展閱讀:
《建議》已經全會審議通過,國務院將據此制定「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把指導方針真正體現到「十四五」規劃綱要制定中,從主要指標設置到重點任務謀劃,從重大工程確定到重大政策提出,都要鮮明體現《建議》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制定出一個符合我國實際、順應人民期盼、引領未來發展的好綱要。在制定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空間規劃以及地方規劃時,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切實增強大局意識和系統觀念。
找准切入點和著力點,把指導方針的各項要求貫徹到相關規劃中去,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國家規劃體系。要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確保黨中央關於「十四五」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9. 經濟持久戰,十四個五年計劃和2035遠景目標是什麼
經濟持久戰,十四個五年計劃和2035遠景目標是什麼?
2020年是非同尋常的一年,這年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第13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但是從今年的年初開始,從我國到全球在不同程度上的遭受了新冠肺炎的影響,各國的經濟都有所損失。
中國現在在國際上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得益於我們各方的努力,我們才取得不斷的進步,因此才有我們幸福的今天。